热学第三章
第3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讲解
A
B
解
mA
PAVA RTA
686 2.5 0.287 353
16.91kg
mB
PBVB RTB
980 1 0.287 303
11.26kg
m mA mB 28.17kg
V VA VB 3.5m3
W 0
Q U mcvT2 (mAcvTA mBcvTB )
c12
gz1)
Ws
m2
(h2
1 2
c22
gz2
)
dE CV
整理得
Q
m2 (h2
1 2
c22
gz2 ) m1(h1
1 2
c12
gz1
)
dE CV
Ws
使用范围:
开口系统与闭口系统 稳定与非稳定流动 可逆与不可逆过程
二、应用
无限大的容器(或管网)给有限大的容器充气问题
①分子动能:平动动能、转动动能、振动 动能,由系统的温度决定。
②分子位能:分子间的作用力,由气体 的比容决定。 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无作用力,故u=f(T)。
2、外储存能 ①系统的宏观动能
E 1 mc2 k2
②系统的重力位能(相对系统外某一坐标系而言)
E mgz p
对于理想气体而言,系统的储存能为:
了储存能之外,还得到了流动功。同样,流出控制体时,除
输出了储存能之外,还输出了流动功。因此,质量为m1的工 质工质流入控制体传递给系统的能量为:
U1
1 2
m1c12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过程的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过程的方向和限度§3.1 热力学第二定律(1)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自发过程:体系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自动发生的变化过程,其有方向和限度。
例如:水位差、温度差、压力差等引起的变化过程。
自发过程,有做功能力方向:始态终态反自发过程,需消耗外力平衡状态限度:始态终态无做功能力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经典表述:人们不能制造一种机器(第二类永动机),这种机器能循环不断地工作,它仅仅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均变为功,而没有任何其它变化。
一般表述: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实现。
§3.2 卡诺循环1824年,法国工程师卡诺(Carnot)使一个理想热机在两个热源之间,通过一个特殊的可逆循环完成了热→功转换,给出了热机效率表达式。
这个循环称卡诺循环。
(1)卡诺循环过程设热源温度T1 > T2,工作物质为理想气体。
卡诺循环1. 恒温可逆膨胀(A → B ):0U 1=∆ 12111V V lnnRT W Q == 2. 绝热可逆膨胀(B → C ):0q =, )T T (nC U W 21V 22-=∆-=3. 恒温可逆压缩(C → D ):0U 3=∆, 342322V V lnnRT W q Q ==-= 4. 绝热可逆压缩(D → A ):0q =, )T T (nC U W 12V 44-=∆-=整个循环过程的总功为:34212112V 34221V 1214321V Vln nRT V V lnnRT )T T (nC V Vln nRT )T T (nC V V ln nRT W W W W W +=-++-+=+++= 热机循环一周有:0U =∆, W q Q Q Q Q 2121=-=+=热机效率:1213421211V V ln nRT V Vln nRT V V lnnRT Q W+==η对于绝热可逆膨胀:k12312V V T T -⎪⎪⎭⎫ ⎝⎛=对于绝热可逆压缩: k14121V V T T-⎪⎪⎭⎫ ⎝⎛=比较得:1423V V V V =或 4312V V V V = 则: 121121Q Q Q T T T +=-=η η— 卡诺热机效率(2) 卡诺定理卡诺定理:一切工作于高温热源T 1与低温热源T 2之间的热机效率,以可逆热机的效率为最大。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
M
RdT
又
A
V2 V1
PdV
P (V2
V1 )
M
R(T2 T1 )
13
伴随整个过程的热量
Q
U2
U1
M
R(T2
T1 )
M
CV (T2
T1 )
M
R(T2
T1 )
定义定压摩尔热容 Cp :
CP
(Q ) P
M dT
可得 CP CV R 称为迈耶公式.
CP
CV
R
i 2
R
R
i2 2
T
M
CV (T2 T1 )
等压 P=常量 V 常量
T
M
CP
(T2
T1
)
等温 T=常量 PV 常量
PV 常量
M RT ln V2 或
V1
M RT ln p1
p2
绝热 dQ=0 V 1T 常量
0
P 1T 常量
0
P(V2 V1 )或
M
R(T2
T1 )
M RT ln V2 或
V1
M RT ln p1
7
• 功的图示:
A=
V2
V1
PdV
由积分意义可知,功的大小等于
P
P—V 图上过程曲线P=P(V)下的
面积。
1
比较 a , b下的面积可知,
2 功的数值不仅与初态和末态有
关,而且还依赖于所经历的中
间状态,功与过程的路径有关。
V
(功是过程量)
8
传递热量也使系统状态改变,但是要通过分子无规则运 动传递能量,称为微观功. 热力学系统在一定状态下有一定的内能. 内能的改变量只决定于初末两个状态,与所经过程无关. 或者说内能是状态的单值函数.
黄淑清《热学》教程第三章
S 环境
Q放 T T
( 1220 )J K
1
不可逆过程 S 总 S 系统 S 环境 0
35
例题( 7 – 8 ) 1 Kg 水在温度为 0º , 压 C 强为 1×105 Pa 下凝结为冰 , 试求其熵变 (水的凝固热 = 332.7 J · -1 ) kg
§3.1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要求:在一切热力学过程中 ,能量一定守恒。但是,满足能量守恒的过程 是否一定都能实现? 实际过程的进行有方向性,满足能量守恒的 过程不一定都能进行。 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过程(不受外来干预 ,例如孤立体系内部的过程)总伴随着分子混 乱程度或无序程度(用“熵”来量度)的增加 1 。
20
Q1 Q2 Q Q 1 2
Q1 Q1 Q2 Q2
Q2 Q2 Q1 Q1 0
Q2
低温热源T2
所以
≯ '
卡诺定理的证明:
假定η η
让甲反向, A A 取
同理可证明: 可逆热机甲 可逆热机乙
' ≯
' ≯ 即 '≤ ≯ ' 即 ≤' ' =
一、克劳修斯不等式
温度T1和T2之间工作的卡诺循环的效率是实际热 机效率的最大值,即
Q2 1 Q1
T2 c 1 T1
Q2 Q1 1 T2 , T1
令吸(放)热为正(负),上式为 1
―热温比”之和满足:
Q1 Q 2 0 T1 T2
其中 “”:卡诺循环;“”:不可逆循环
T
T2
n R
dV V
S
1
d S n C V ,m
第三章 热力学基础
(1)对等温过程,氢气 由1到2’态时环境对系统 所做的功为:
M V2' A' RT ln u V1 5 8.31 293 ln 0.1 2.80 104 J
26
M A CV (T2 T1 ) u 5 5 8.31 (736 293) 2 4 4.60 10 J
i C Pm R R CVm R C Pm CVm R 2
18
由 QV (E )V 及 QP (E ) P A P
当 ( E )V ( E )P , 有 QP QV 所以 C Pm CVm .
P
T2 T1
i 0 1 R C Pm 2 1 2 i CVm i R 2 单原子分子气体: i 3
(3) c→a ,等容升温过程
( )
o
V1
V2
V
A ca
M 0 , Qca Eca CVm T1 T2 7.79 103 J u
( )
Eabca Eab Ebc Eca Ebc Eca 0 Eca Ebc 7.79 10 J
比较 (1)(2)结果得 CVm
i R 2
二、等压过程
V V1 V2 1.过程方程 C或 T T1 T2
P 1
0
2.特点
2
V2 V
17
dP 0 , A PdV P (V2 V1 )
V1 3.应用 M i dE RdT u 2
V2
V1
M i E R(T2 T1 ) u 2
dV=0,dA=PdV=0,或 A=0 。 3. 应用
1
0
传热学第三章稳态导热
传热学第三章稳态导热
11
根据热阻串联的叠加原则,通过三 层壁的热流密度计算式为:
q
tw1 tw4
1 2 3
1 2 3
W/m2
、
qA
1
tw1 tw4
2 3
W
1A 2A 3A
2021/2/12
传热学第三章稳态导热
12
由
q
t
可得各层接触面上的温度分别为 :
tw2
、tw1
q1 1
℃
tw3
பைடு நூலகம்
tw4
W/m2
可见,通过平壁稳态导热的热流密度 取决于导热系数、壁厚及两侧面的温差。
稳态下平壁内与热流相垂直的各截面 上的热流密度为常量。
2021/2/12
传热学第三章稳态导热
6
通过整个平壁的热流量为:
AqAt
W
当λ=λ0(1+bt) 时,在温差(t1-t2 ) 下的导热量仍可用常物性导热计算式来 计算,只需用平均温度t=(t1+t2)/2 下的平 均导热系数计算即可。
rλ
rh2
传热学第三章稳态导热
返回 15
第二节 通过圆筒壁的导热
一、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圆筒壁导热 二、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圆筒壁导热 三、临界热绝缘直径
2021/2/12
传热学第三章稳态导热
16
一、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圆筒壁导热
1.单层圆筒壁
已知:长圆筒壁 r1、r2、 l ;
λ=const
r=r1 ,t=tw1; r=r2 ,t=tw2 求: (1) Φ=?
第三章 稳态导热
§3-1 通过平壁的导热 §3-2 通过圆筒壁的导热 §3-3 通过球壁的导热 §3-4 接触热阻 §3-5 通过肋片的导热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
W Fex l
pex A l pex V1 V2 pex V
V1
pex
非体积功:除了体积功以外的其它所有的功, 如电功
l
如:使气体发生膨胀或压缩,是 做了体积功(volume work)。
功的形式有多种,通常分为体积 功和非体积功两大类。 一般化学反应只作体积功, 但也有作非体积功的,如作电功。
状 态 函 数 的 特 点
1. 系统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值。 2. 系统的状态变化时,状态函数(Z)的变化量 ( Z)只决定于系统的始态(开始的状态)和 终态(变化后的状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即
Z
=
Z(终) – Z(始)
3.系统的状态函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理想气体系统,其状态函数: 体积、压力、温度、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可用 理想气体方程式表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
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
5、
盖斯(Hess)定律
1、热和功
(1)热( Q )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差而传 递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系统吸热: Q >0;
系统放热: Q <0
( 2 ) .功 ( W
)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之外以其它形式传递 的能量 。单位为焦耳(J)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环境对系统做功,W>0 体积功:由于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功。
图a的气球中只有一种纯气体,显 然只一相;图b的气球中充满了空 气,虽然空气是由几种气体混合 组成的,但是根据气体的特性, 各种气体混合后都是均匀分布的, 所以气球中任何部分空气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该气 球内也只有一个相。
(a)
(b)
第3章热力学
第三章热力学思考题3-1令金属棒的一端插人冰水混合的容器中,另一端与沸水接触,待一段时间后棒上各处温度不随时间变化,这时全属棒是否处于平衡态为什么答: 不是平衡态。
因平衡态是,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一个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改变的状态。
因金属棒是在外界条件影响下达到平衡的,所以不是平衡态。
3-2 在热力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准静态过程的概念答:在系统从一个平衡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态的过程中,如果任一个中间状态都可看作是平衡状态,这个过程就叫准静态过程。
准静态过程是无限缓慢的过程。
由于pV图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代表了一个稳定的平衡态,因而pV图上任何一条光滑的曲线都代表了一个准静态过程。
如果假定系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实际过程是准静态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就可以在pV图上画出来,从而使对状态变化的研究变得简单而直观了。
因此,在热力学中引入准静态过程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将过程简化的理想化方法。
3-3 怎样区别内能与热量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1) 物体的温度越高,则热量越多;(2) 物体的温度越高,则内能越大。
答:内能与热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内能是由热力学系统状态所决定的能量.从微观的角度看,内能是系统内粒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关于内能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a) 内能是态函数,是用宏观状态参量(比如p、T、V)描述的系统状态的单值函数,对于理想气体,系统的内能是温度T的单值函数;(b) 内能的增量只与确定的系统状态变化相关,与状态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无关;(c) 系统的状态若经历一系列过程又回到原状态,则系统的内能不变; (d) 通过对系统做功或者传热,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
热量是由于系统之间存在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从微观的角度看,传递热量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对系统传热可改变系统的内能。
关于热量,应注意以下几点:(a) 热量是过程量,与功一样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个途径,对某确定的状态,系统有确定的内能,但无热量可言;(b) 系统所获得或释放的热量,不仅与系统的初、末状态有关,也与经历的过程有关,过程不同,系统与外界传递热量的数值也不同;(c) 在改变系统的内能方面,传递热量和做功是等效的,都可作为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学第三章
例1:两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热过程
可逆过程:把温度较高、温度较低的物体分别作为高温、 低温热源,卡诺热机。 不可逆过程:直接接触,热传导。
其中:
2 1 ( R)
dQ T
• S1 -- 初态熵, S2 -- 末态熵, 熵的单位 -- J/K (焦尔/开) •积分路径R 为任意可逆过程; •积分值只和始、末态有关,和中间过程无关。
25
(二) 克劳修斯熵
▲1、熵的定义
dQ r 对无限小的过程, dS T
其中: • dS--微小过程中的熵变, • dQ--微小可逆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 T--微小可逆过程中的温度
1、若功热转换的方向性(开氏表述)消失热传 递的方向性(克氏表述)也消失
假想装置 W T Q T >T0 热源T0 (a)
T Q 热源T0 (b)
12
(二) 各种表述等效性(不可逆性相互依存)
2. 若热传递的方向性(克氏表述)消失 功热转 换的方向性(开氏表述)也消失
高温热源T1 Q2 Q1 W Q2 低温热源T2 (a) 高温热源T1 Q1 - Q2
dQ S CP ( ) P T ( ) P dT T
31
(二) 克劳修斯熵
1、熵的定义
▲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 dU =TdS -PdV
此式是综合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微分方程 适用条件:闭合系统;可逆过程;仅有体积功。
32
历史:“熵”的由来
03章_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 热力学第二定律 Carnot定理 熵的概念 Clausius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 热力学基本方程与T-S图
熵变的计算
熵和能量退降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3.10 Helmholtz和Gibbs自由能
▲ kelvin 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出热使之全 部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它变化。
“It is impossible to devise an engine which,working in a cycle, shall produce no effect other than the extraction of heat from a reservoi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n equal amount of work”。
在极限情况下,上式可写成
(Q
T
)
R
0
即任意可逆循环可逆热温商沿封闭曲线的环积 分为零。
现在再讨论可逆过程的热温熵。
在曲线上任意取A,B两点,把循环分成AB和 BA两个可逆过程。
根据任意可逆循环热温商的公式:
Q
( T )R 0
b
可分成两项的加和
A a
B
B Q
A Q
(
AT
)R1
( BT
) R2
不需要外功,就能自动进行的变化过程。
要使自发过程的逆过程能够进行,必须环境对系统作功。 ◆ 借助抽水机,使水从低处流向高处;
◆ 利用抽气机(压缩机),使气体从低压流向高压; ◆ 借助冷冻机,使热量从低温传向高温; ◆ 借助于电解,可以使水恢复为 H2 和 O2 。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Chapter 3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不可能把热从低 温物体传到高温物 体,而不引起其 它变化
1
不违背第一定律的事情是否一定能成功呢?
例1. H2(g) + 1/2O2(g) H2O(l)
rHm(298K) = -286 kJ.mol-1
A Q Q A ( T )R1 B ( T )R 2 0 B
20
移项得:
B Q Q ( ) ( ) R A T 1 A T R2 B
说明任意可逆过程的热 温商的值决定于始末状态, 而与可逆途径无关,这个热
温商具有状态函数的性质。
任意可逆过程
21
必是某个函数的全微分(∵只有全微分的积分才 与路径无关)。Clausius将此状态函数定义为熵 (entropy),用符号S表示。
I R
16
Carnot定理的实际意义: 原则上解决了的极限,提高的根本途径。 理论意义,热二律数学表达式推出的基础。 卡诺定理的推论:所有工作于同温热源与同温冷 源之间的可逆热机,其热机效率都相等,即与热 机的工作物质无关。
17
§3-3熵的概念
1. 熵的导出
Q1 Q2 卡诺循环: T T 0 1 2
1
W Q1 Q2 T1 T2 Q1 Q1 T1
Q2 T 1 2 Q1 T1
Q1 Q2 0 T1 T2
Q — 热温商 T
14
3. 卡诺定理及其推论 所有工作于同温热源和同温冷源之间的热机,其效 率都不能超过可逆机,即可逆机的效率最大。 hI £ h R
ThIBiblioteka W Q1 Q2 Q2 1 Q1 Q1 Q1
第0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了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以及在转化过程中各种能量具有相应的当量关系,但它不能指出变化的方向和变化进行的程度。
自然界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但是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变化却不一定能发生。
自发变化:某种变化有自动发生的趋势,一旦发生就无需借助外力,可以自动进行,这种变化称为自发变化。
§3.1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下列过程是自发的:(1)焦耳热功当量中功自动转变成热;(2)气体向真空膨胀,吸收热量,降低其内能;(3)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入低温物体,降低高温物体的内能,使其以热的形式传给低温热源;(4)浓度不等的溶液混合均匀,可降低其内能(5)锌片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体积功,降低其内能;它们的逆过程都不能自动进行。
要使它们反方向进行,则必须借助外力。
当借助外力,体系恢复原状后,会给环境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如:(1)要将热转变成功,根据卡诺可逆循环,热的一部分可转变为功,而另一部分则必须释放给低温热源,即环境做了功而得到了部分的热。
环境中留下了功变成热的痕迹;(2)要使气体压缩,则环境必须对其做压缩功,而得到等量的热。
环境中留下了功变成热的痕迹;(3)要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入高温物体,必须对其做功而得到相应的热。
环境中留下了功变成热的痕迹;(4)将均匀的混合溶液分离,必须通过萃取、结晶、蒸发等对其做功,而得到相应的热。
环境中留下了功变成热的痕迹;(5)要用铜来置换硫酸锌里的锌,则必须对其做电功。
这些例子说明,一个自发变化发生后,不可能使体系和环境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不留下任何影响,就是说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生活和生成实践中遇到的自动进行的过程,其共同特征就是不可逆性。
也就是说,一切实际过程都是热力学不可逆过程。
而这些不可逆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
人们逐渐总结出反映这一普遍联系的简便说法,即热力学第二定律(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
《传热学》第三章 非稳态导热
令:
—— 过余温度
使导热微分方程边界条件齐次化:
1.分离变量法求解导热微分方程:
对于此类偏微分方程,应采用分离变量法来进行求解: 假定:
代入导热微分方程,得出:
令:
并对两式分别求解
求解结果: 因φ 不可能是无限大或常数,所以只能有:μ <0,因而可令:
求解结果:
将两个求解结果合并,得到:
其中:
A c1c2 , B c1c3
集总热容体的温度分布:
其中:
L
V ——定型尺寸 A
cV
hA
——时间常数(表示物体温度接近流体温度的快慢)
集总热容体的温度分布亦可写成:
四、不同加热方式下的无限大平壁瞬态导热
t
qv
h, t f
h, t f
qw
qw
h, t f
h, t f
x
第三节 半无限大物体的瞬态导热
应用领域:大地 一、第一类边界条件
半无限大物体表面温度:
半无限大物体表热负荷:
——一定时间内将壁温提高至tw所需的热负荷
第四节 其他形状物体的瞬态导热
一、无限长圆柱体和球体——计算线图法 分无 布限 计长 算圆 步柱 骤温 度
计算Bi和Fo
由图3-13计算中心温度
由图3-14计算任意处温度 无限大平壁—— 半壁厚δ
定型尺寸
无限长圆柱体和球体—— 半径 R 其他不规则形状物体——V/A
或:
傅立叶准则——
二、正常情况阶段——Fo准则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对
进行收敛性分析: 随着β n的递增,级数中指数一项收敛很快,所以级数收敛很快,尤其当Fo较 大时,收敛性更加明显。 因此,当Fo>0.2时,仅用级数第一项来描述,已足够精确,即: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三定律
3.3热力学第二定律 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克劳修斯(Clausius)说法:“热不能自动从低 温流向高温。” 开尔文(Kelvin L. 即Thomson W.)说法:“不 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成转变为功 而不产生其它影响。”
2. 卡诺定理
在高低温两个热源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中,以 可逆的热机效率为最大。这就是卡诺定理。
V
卡诺循环
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的 热机效率
w Q1 Q2 Q1 Q1
Q2 1 Q1
T1 Q1
w
Q2 T2
(1) 恒温可逆膨胀
Q1 W 1 pdV nRT1ln(V2 / V1 )
V1 V2
(2)绝热可逆膨胀
Q ' 0 W / Q W ' U ' nC v , m (T2 T1 )
2
1
得
(Q / T )
1 r
2
a
(Qr / T )b
2
1
因途径可逆:
1
2
(Qr / T )b (Qr / T )b
1
2
故得
2
1
(Qr / T ) a (Qr / T )b
1
2
这说明积分值只取决于过程的始、末态而与过程的 途径无关,表明这是某状态函数的全微分。
以S代表此状态函数,并称之为熵,即
dS Qr / T
def
从状态1到状态2之间的熵变为
S (Qr / T )
1
2
2. 克劳休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
(Q / T ) 0
0 不可逆 0 可逆
1
b 可逆 a 不可逆
第三章_热力学第二定律
deS—外熵变 diS—内熵变
当diS>0时, dS>0 为不可逆过程 当diS=0时, dS=0 为可逆过程 diS≥0 体系内的熵产生永远不能为负值
39
§3-7 非平衡体系的热力学
孤立体系:
S
U ,V
0
处理方法: ①用距离非平衡态最近的平衡态描述。
②把非平衡态分割成无数小的平衡态, 然后将其加和起来描述非平衡态的性 质。
H1 H2 H3 Tsur
37
3. 恒温非恒压不可逆相变
例: H2O(l)
向真空
100℃,pθ T环=100℃
[ T ]可逆
S H相变 T
Ssur
Qsur Tsur
Q Tsur
U T
H2O(g) 100℃,pθ
( pV ) H pVg H
T
TT
38
§3-6 熵产生原理
任意体系: dSsys=deS+diS 孤立体系: deS=0
40
§3-8 自由能
8-1 目的 用自由能判别任一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8-2 Helmholtz 自由能 A (or F 功函)
一、定义
封闭体系
Q
S Tsur
dS Q
Tsur
温度恒定时: d S Q
T
d(TS) Q
Q Q dU W d(TS) dU W
判别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5.发展史: 热机Carnot热机卡诺定理 经典
第二定律表述 熵函数 S=klnΩ 熵产生
2
§3-2 Carnot定理
2-1 热机 1. 热机:将热量转化为机械功的装置 2. 热机过程 工作物质: 水
①恒温气化 ②绝热膨胀做功 ③恒温液化 ④绝热压缩
热力学基础 第三章 相平衡.
φ-1个等式 φ-1个等式
μ1α=μ1β=μ1γ……μ1φ
μ2α=μ2β=μ2γ……μ2φ
……
μSα=μSβ=μSγ……μSφ
∵μB
=μBo + RT lnXB
∴μ1αo+ RTαlnX1α=μ1βo + RTβlnX1β 。。。。。
共S(φ-1)个X的关系式
(4) X1α+X1β+X1γ+…+X1φ=1
MN段:液态水,f=2
N 点:汽,水两相平衡,f=1
l
NO段:水蒸气,f=2
P
M
N O
s
A
O
g
T
三、若干单元相图示例
很多材料是以多种晶型存在的,而且晶型
之间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变,该现 象称为同质多晶现象。在单组分体系中,同质 多晶也称同素异形体(或称变体)。
一种晶型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变体称为同 质多晶转变也可称为多晶(多形)转变。从热 力学角度看,一组同质多晶的变体中那一种 晶型是稳定的,应由它们的自由焓决定,自 由焓低的晶型是稳定的。材料具有多晶转变 的例子很多。金刚石与石墨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
(1)除X外,只考虑T和P, f = K-φ+2,如考虑 磁场,电场,重力场,则f = K-φ+ n ,n为X外的 强度因素个数。如指定了P或T,则f=K-φ+1。
(2)如果某个相中某些组分没有,这仍不影响 相律。如总变数(3)中几个组成没有,则在关 系式(3)中,就相应少几个等式,相互抵消, 不影响相律。
•
=3 三相共存.
左下是气相, f=2 右上是固相, f=2
水的相图
p D
l
中间是液相, f=2 2.210 7 Pa
热学 (3 第三章 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率)
f ()d dN
N
dN
2
=
f
( )d
N 1
表示速率分布在→+d内的
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概率
表示速率分布在1→2内的分
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概率
N
0
dN N
0
f
d
1
归一化条件
应注意的问题:
分布函数是一个统计结果,以上各种讨论都是建立在众多分子微 观运动基础上的,分子的数目越大,结论越正确。所以:
1、作速率分布曲线。 2、由N和vo求常数C。 3、求粒子的平均速率。 4、求粒子的方均根速率。
f (v)
C ( vo> v > 0) 0 ( v > vo )
f (v)
解:
f (v)dv
0
vo 0
Cdv
Cvo
1
C
C 1 vo
o
vo v
o f ()d o Cd C o2
3. 方均根速率
2
2
f
d
0
3
2
4
m
2 kT
2
e
m 2 2kT
4
d
3kT
3RT
0
mM
2 3kT 3RT
m
M
4. 三种速率的比较
最概然速率
p
2kT m
2RT M
平均速率
8kT 8RT m M
方均根速率
一、速率分布函数
气体分子处于无规则的热运动之中,由于碰撞,每个分子的速度都
传热学-第三章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
单位时间 0, t t0
物体内能 的减少(或 增加)
Φ hAt t
Φ cV dt d
当物体被冷却时(t 0 >t),由能量守恒可
知
hA(t t ) -Vc dt
d
令: t t — 过余温度,则有
hA
-Vc
d d
( 0) t0 t 0
控制方程 初始条件
方程式改写为:d hA d 分离变量法 Vc
由于表面对流换热热阻与导热热阻相对大小的不同, 平板中温度场的变化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
(1) 1/ h / Bi
(2) / 1/ h Bi 0
(3) δ/ λ 与1/h 的数值比较接近 0 Bi
Bi 准则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1/ h /
/ 1/ h δ/ λ 与1/h的数值接近
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物体内导热热阻忽略不计; 物体内温度梯度忽略不计,认为整个物体具有相
同的温度;
通过表面传递的热量立即使整个物体的温度同时 发生变化; 把一个有分布热容的物体看成是一个集中热容的物体;
只考虑与环境间的换热不考虑物体内的导热。
问题的提出:
2 温度分布 如图所示,任意形状的物体,参数均为已知。
0.049 0.05 可采用集总参数法。
F cp V
cp
dl 2d 2 d 2l 4
4
cp
4(l d dl
2)
140 4 (0.3 0.025) 480 7753 0.05 0.3
0.326102
t tf 800 1200 0.342
0 t0 tf 30 1200
由式(3-1)得:
???
§3-2 集总参数法
基本思想:对任意形状的物体,忽略物体内部的导热 热阻,认为物体温度均匀一致。
热学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热学习题答案第三章:气体分子的输运过程(内容对应参考书的第四章)1. 某一时刻,氧气中一组分子刚与其他分子碰撞过,问:经过多长时间后,其中还保留一半未与其他分子相碰。
设氧气分子都以平均速率运动,氧气温度300K ,在给定压强下,分子平均自由程为2.0cm 。
解:设这组分子个数为0N ,经过时间t (对应的路程为x )后未碰撞的分子数为N ,根据分子按自由程的分布()dx e dx x f N dN x⋅==-λλ10 由已知:t v x =,210=N N ,则有 210===⋅--λλt v x e e N N ,即2ln v t λ= 又由πμRTv 8=,mol Kg /10323-⨯=μ,代入上式得()s RT t 532101.32ln 30031.88103214.3100.22ln 8---⨯≈⨯⨯⨯⨯⨯==πμλ。
2. (P 142。
8)在气体放电管中,电子不断与气体分子相碰,因电子的速率远远大于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所以后者可以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设电子的“有效直径”比起气体分子的有效直径d 来可以忽略不计。
(1)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截面σ为多大?(2)证明: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的平均自由程为σλn e 1= 解:(1)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截面22⎪⎭⎫ ⎝⎛+=d d e πσ,由于d d e <<,故 22412d d d e ππσ≈⎪⎭⎫ ⎝⎛+=(2)由于气体分子可以认为是静止不动的,则电子与气体分子间的平均相对速率就等于电子的平均速率e v 。
在时间t 内,电子走过的路程为t v e ,相应的圆柱体的体积为t v e σ,则在此圆柱体内的气体分子数为t v n e σ,即为时间t 内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次数,故碰撞频率为e e v n t t v n Z σσ==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的平均自由程为σλn Z v e e 1==。
3. (P 143。
18)一长为2m ,截面积为410-米2的管子里贮有标准状态下的2CO 气,一半2CO 分子中的C 原子是放射性同位素C 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设上边流速大
z0
A B
r u ∆S
∆S面上下两层流体 面上下两层流体
间产生内摩擦力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两层流体间的内摩擦力 两层流体间的内摩擦力 r 粘滞(内摩擦 内摩擦)系数 粘滞 内摩擦 系数 r r du dP = fdt = −η dt时间内通过∆S传递的动量 传递的动量: 时间内通过 传递的动量
CO N2
A
∆S
B
△M
x0
x
∆M dρ 菲克扩散定律 ∆S = −D ∆t dx x 负号表示质量输运方向) (负号表示质量输运方向 0
D 扩散系数
17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2.
扩散现象的微观本质 由于热运动,左右两边流体不断交换分子, 由于热运动,左右两边流体不断交换分子, 就混合流体的某一种组分来讲, 就混合流体的某一种组分来讲, 由于密度不均匀, 由于密度不均匀, 密度大的一方迁出的分子多于迁入的分子, 密度大的一方迁出的分子多于迁入的分子, 因而有净质量自左向右输运,形成了流体质量 质量的 因而有净质量自左向右输运,形成了流体质量的 ∆S 定向迁移。 定向迁移。 A B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基础物理学
热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及状态方程 第二章 热平衡态的统计分布律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统 计 物 理 学 热 力 学
1
第四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单元系的相变与复相平衡** 第六章 单元系的相变与复相平衡**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du Q f = −η ∆S dz z
z
dP n du 1 du 2λ = − mnυ λ ∆S = − υ ∆Sm dt 6 dz z 3 dz z
0 0
1 1 故 η = m n υ λ = ρυ λ 0 3 3 20°C的空气 1.82×10-5 Ns/m2;水: 1.01×10-3 Ns/m2 的空气: ° 的空气 × ×
3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实际的分子结构复杂,且分子间碰撞也很复杂. 实际的分子结构复杂,且分子间碰撞也很复杂. 现将分子看成是具有一定体积的弹性小球。 现将分子看成是具有一定体积的弹性小球。
d
分子的有效直径d定义为: 分子的有效直径 定义为: 定义为 两个分子质心间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的平均值。 两个分子质心间所能达到的最小距离的平均值。 分子有效直径并非分子自身的直径。 分子有效直径并非分子自身的直径。 分子有效直径 > 分子实际直径
3.
扩散系数
1 可证: 可证 D = υ λ 3
CO
N2
x0
X
18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总结
宏观上:黏性现象,热传导现象和扩散现象三种 宏观上:黏性现象,热传导现象和扩散现象三种 输运现象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规律 相似的形式和规律。 输运现象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规律。 微观上: 微观上: 黏性现象←流速分布不均匀形成动量流; 黏性现象 流速分布不均匀形成动量流; 流速分布不均匀形成动量流 动量迁移 热传导现象←温度分布不均匀形成热量流; 温度分布不均匀形成热量流 能量迁移 热传导现象 温度分布不均匀形成热量流; 扩散现象←密度分布不均匀形成质量流. 密度分布不均匀形成质量流 扩散现象 密度分布不均匀形成质量流 质量迁移 ►输运现象←都是因某宏观物理量分布不均匀引起 输运现象 都是因某宏观物理量分布不均匀引起 相应物理量迁移,形成相应的流. 相应物理量迁移,形成相应的流 输运现象的微观解释(可用分子动理论研究): 输运现象的微观解释(可用分子动理论研究): 由于物理量由组成系统的分子携带 物理量由组成系统的分子携带, 由于物理量由组成系统的分子携带,当某物理量不 均匀时,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和碰撞引起相邻部分间 均匀时,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和碰撞引起相邻部分间 交换分子时交换相应的物理量,产生输运现象。 交换分子时交换相应的物理量,产生输运现象。
2d
A
有效直径
5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2d
A
有效直径
单位时间相应的圆柱体体积为: 单位时间相应的圆柱体体积为:υ σ = υ π d 单位时间里A 单位时间里A分子与其它分子碰撞次数的 即平均碰撞频率为: 即平均碰撞频率为: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走了距离: 单位时间内分子 A 平均走了距离 υ
2
是单位体积中分子数) Z = nυ σ = π d nυ (n 是单位体积中分子数
。 。 。 。 。 。 平均速率; 。 υ :平均速率 。 υ 。 。 显然 λ = 。 。 。 。。 Z 。 。
每个分子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经历的自由路程 的平均长度——平均自由程 λ 的平均长度 平均自由程 一般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λ << 容器线度 L λ 对极稀薄气体: 对极稀薄气体: = 容器线度 L. 每个分子单位时间里与其它分子碰撞次数 的平均值——平均碰撞频率 Z 的平均值 平均碰撞频率
du f = ±η ∆ S 牛顿黏性定律 dz z 0
dz z 0 ∆Sdt
11 (负号表示动量从速度大的一侧向速度小的一侧传递) 负号表示动量从速度大的一侧向速度小的一侧传递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2. 黏性现象的微观本质 流体内各层之间因流速不同而有宏观上的相对 流体内各层之间因流速不同而有宏观上的相对 流速 运动时,产生在流层之间的定向动量迁移现象。 定向动量迁移现象 运动时,产生在流层之间的定向动量迁移现象。 宏观上表现为相邻部分之间有摩擦作用。 宏观上表现为相邻部分之间有摩擦作用。
x
设左边温度高
实验结果: 传给B的热量 实验结果:单位时间内通过∆S从A传给 的热量 从 传给 的热量:
dT ∆Q = −K ∆S 傅里叶传热定律 dx x ∆t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 0
其中, 称为 称为热传导系数 其中,K称为热传导系数
14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2. 热传导现象的微观本质
12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3. 粘滞系数 η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分子按方向分6组 每组数密度n/6, 分子按方向分 组, 每组数密度 , r 平均速率υ . 平均自由程 λ u A 交换一对分子, 输运到 的定向动量: 输运到B的定向动量 交换一对分子 A输运到 的定向动量 z0 ∆S B du dP = mu( z + λ ) − mu( z −λ ) = − m 2λ 0 0 dz z 0 dt时间内通过∆S交换的分子对数目为 N = (n / 6)υ dt∆S 时间内通过∆ 交换的分子对数目为: 时间内通过 交换的分子对数目为 ∴ A对B的力 f = N 对 的力: 的力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3-1.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自由程 §3-2.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布朗运动* §3-3. 布朗运动* 非平衡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简介* §3-4. 非平衡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简介*
2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3-1.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9
一. 黏性现象(内摩擦) 黏性现象(内摩擦)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粘性——流体流动时,在内部产生的切应力。 流体流动时,在内部产生的切应力。 粘性 流体流动时 切应力 流体做层流流动时,各层流体的流速不同。 流体做层流流动时,各层流体的流速不同。 快层必然带动慢层,慢层必然阻滞快层。 快层必然带动慢层,慢层必然阻滞快层。 层与层之间的相对滑动,产生内摩擦力 粘性力)。 内摩擦力(粘性力 层与层之间的相对滑动,产生内摩擦力 粘性力 。 z F r f u0
A ∆S B
由于气体内各处温度不同, 由于气体内各处温度不同, 温度不同 通过分子的碰撞而产生的能量迁移现象。 能量迁移现象 通过分子的碰撞而产生的能量迁移现象。 3. 热传导系数 类似内摩擦,由分子动理论可证 类似内摩擦,由分子动理论可证:
x0
x
1 K = ρυ λ CV 3
Cv是定体摩尔热容. 是定体摩尔热容. 是定体摩尔热容
2
实际上,所有分子都在运动! 实际上,所有分子都在运动 →式中分子的平均速率υ 应该用分子的 代替. 平均相对速率 u 代替.
6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麦克斯韦证明: 麦克斯韦证明 平均相对速率 u与平均速率 υ 有关系
u = 2υ
平均碰撞频率应为: 平均碰撞频率应为 Z = 2nπ d 2υ υ 1 kT 故平均自由程为: λ = = 故平均自由程为 2 = Z 2nπd 2πd 2 p • p不变时 λ ∝ T ; 不变时 • T不变时, ∝ 1 p 不变时, 不变时 λ 体积V不变时, 不变? 体积 不变时, 不变 不变时 λ 实际上, 不变时 不变时, 实际上,V不变时 T↑ → d↓ → λ 略有变大 对空气分子 d ~ 3.5 × 10 -10 m 标准状态下 Z ~ 6.5 × 10 9/s , λ ~ 6.9 × 10 -8 m7
13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
二. 热传导
1. 热传导的宏观规律 各处n相同 相同, 各处 相同,而T = T ( x ) 如图, 如图, 相同时间内通过∆S: 输运到B 平均动能多 由A输运到B的平均动能多 输运到A 平均动能少 由B输运到A的平均动能少
A ∆S B
△Q x0
r ∆S f’
r f
→u+du r →u f’
r u
10
z A B
图中层流速度分布: z0 图中层流速度分布: 速度分布
r r u = u(z)
理学院 物理系 陈强
第三章 近平衡态中的输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