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造_社会学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管理类社会学概论模拟题2020年(4)_真题-无答案
管理类社会学概论模拟题2020年(4)(总分100,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1.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A. 孔德B. 斯宾塞C. 涂尔干D. 韦伯2.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创办于【】A. 纽约大学B. 牛津大学C. 哥伦比亚大学D. 芝加哥大学3. 3.作为社会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社会学家是【】A. 许仕廉B. 吴文藻C. 费孝通D. 孙本文4. 4.社会学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指的是社会学的【】A. 描述性功能B. 解释性功能C. 预测性功能D. 规范性功能5. 5.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是【】A. 全面调查B. 典型调查C. 抽样调查D. 个案调查6. 6.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方法的是【】A. 介入性研究B. 问卷调查C. 实验法D. 实地研究7. 7.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称为【】A. 社会关系B. 社会制度C. 社会结构D. 社会规范8. 8.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且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是【】A. 习俗B. 道德C. 法律D. 宗教9. 9.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称为【】A. 文化传播B. 文化采借C. 文化流通D. 文化冲突10. 10.再社会化又称作【】A. 基本社会化B. 继续社会化C. 重新社会化D. 反向社会化11. 11.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角色划分为【】A. 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B.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C.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D.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2. 12.相距122厘米到365厘米的距离,是【】A. 亲密距离B. 个人距离C. 社会距离D. 公众距离13. 13.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学本土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学本土化作者:夏德帮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27期“本土化”一个抽象的词,当从它的一般意义上来说时,意义广泛,本文的观点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化与全球的关系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曲折的,也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兴衰历程相关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自处是一个问题,但是随着“全球化”这个词的渐渐淡出,本土化也慢慢走上销声匿迹的路子,但是这个过程去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并且也正因为其社会才得以发展,当然全球化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事物的内因才是其发展的根本,但是这两个过程却是相辅相成的。
一、本土化的一般意义关于本土化问题恐怕自古有之,“本土化问题”或者用另外的话来说便是关于如何引进,如何使用的问题。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个问题时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这个问题是“相对落后的”向“相对发达的”引进“某些东西”,这个“某些东西”对“相对落后的”的来说有意义,但是却不那么适应。
这是个抽象的意义,从小到一个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关于做某项任务,如炒菜的技术,种庄稼的技术,教孩子的方法等等。
这都关乎到“本土化的问题”,社会是复杂的,人人的差异亦是千差万别,各个家庭都有特殊的情况,但是,正因为有异质性才有“本土化的问题”,通俗的说,社会的发展正是社会的异质性的推动的,再往大的来说,一个村与另一个村之间,就差异性来说更大,那么“技术”的借鉴更多,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技术是一般意义上,与“东西”一样,意义广泛,再到村与镇、市、省、国:这是从纵向的角度来说。
从横向的角度来说:从家与家,村与村,镇与镇,市与市,省与省,国与国之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可以说自人类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这个问题,而且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这争论声中,社会慢慢的走向发展。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那么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该怎么认识本土化了?怎么理解他们之间关系了?在前面我说到一句话“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社会的异质性”,这个问题的印证我们可以用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作对比分析,当然这里还关乎到一个事实,社会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异质性的增强是呈正比关系的,用涂尔干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客观上的进步。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多元治理视角下社会创新的本土化路径
“ 创新” 一词 源于 商业 领 域 , 商 业创 新 使 得 整个 社 会 的财 富持续增 加 , 然 而一 直 困扰 人 类 的 基本 社 会 问题— — 贫 困 、 医疗 、 教育、 环 境 等 问题 并 没 有 随 之 消失 。相 反 , 在 很 多领 域 有 愈 演 愈 烈之 势 。什 么 是 社会 创新 ? 比较经 典有代 表性 的是 杰夫 . 摩根 , 他
简单明了地指出“ 社会创新是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而进行 的且 大多 将会 在一些 社会 机构 进行 模式 扩散 的创造 性行 动 和 服 务 ” 。 _ 1 国 内学 者 的定 义 更 加 具
社会 创新 往往 不涉 及 敏 感 的政 治 制 度 , 而 是 借 助 于 技术 的革 新 、 方 法 的 创新 、 理念 的突 破 等方 法 , 创造
社会学研究
中 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 0 1 6 年第5 期
多元治 理视 角下 社会 创新 的本土 化路径
周 进 萍
( 中共 南京 市委 党校
[ 摘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要] 社会创新是指为 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 的创造性行动和服务 , 是 多元治理的平 台, 以社 会创新推 动 多元 治理 体
新所 追求 的社 会 目标包 括消 除贫 困 、 反 对社会 歧视 、
减少社会不平等、 追求社会融合 、 促进社会公正、 维
护公 民权 利 等等 。社会 创新 的最终 结 果可能 表现 为
须要有创新的业务模式 ; 第三 , 必须是可复制的 , 能
够在 社会 推广 。
社会普遍接受和认 可的新服务 、 新组织 、 新体制 、 新
会 问题 、 满 足未 被满 足 的社Βιβλιοθήκη 会需 求并 最 终 推 动 社会
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本土发展
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本土发展——以国际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经验为视角林卡【内容提要】社会政策研究在中国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政策研究可以为我们寻找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提供理论导引和选择。
在我们推进对于社会政策实践问题的研究时,理论建设不可或缺。
本文从学科的规范体系、制度环境和学科制度建设这三方面入手,就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建设及其发展环境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政策/学科规范/福利理论/社会行政考察社会政策学科发展的三个维度在社会政策这一学科领域,中国学者的起步很晚。
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有以“社会政策”为书名的译著出版,但其一直未能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不仅有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经济形态的问题。
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研究,而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因而对问题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统筹和城市低保为特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为社会政策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随着研究的发展,如何深化社会政策理论研究并使它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就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然而,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够把学科发展仅仅看成是社会组织、期刊和会议统计资料的汇总,而要关注学科范式的形成和发展。
正如库恩指出的,一门学科的建立就在于其学科“范式”的形成[1],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
由此,一门学科的成熟不仅仅取决于有多少组织的介入和多少资金的投入,更在于其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因为资金投入和政府的政策关注点会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则是确保该学科持续发展的前提。
因而要考察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科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在此,范式是指学科共识,即在这一学科领域中研究者所具有的共同的规范、理论前提和基本观念。
第二,学科发展也与该学科所反映的对象的状况相关。
我国上市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本土他路径选择
一
定 置 信 区 间 内 (即 一 定 容 忍 度 下 ) 资本 管理 过程 中须 对上 述两种 方法进
原则对 R OC与最低回报率 ( rl 的 最 大 损 失 一预 期 损 失 。 因 此 经 济 资 行 有效 的结合。 一般 而言 ,自上而下 AR Hude a R t 进 行 比较 ,通过 定价 调整 业务 本 的实质 主要 以 V R值 表示 ,也即风 法用 来决 定银行 整体 的经济 资本水平 ae)
力 。 因 此 ,随 着 银 行 业 国 际 化 竞 争 的
R OC) 为 目前 国际银行业贷款定价 的 作 ( )为 上 市 银 行 提 供 限额 管 理 和 领 先作 法 ,该模 型的 构建 需要 资 金成 二 本 、营运成本 、预 期损失 、经 济资 本、
组 合 管 理 的 重 要 工 具
施 ,成 为 了当今 全球 银行 业 的主 流应 险偏好 和 风 险承 受能 力实 施本 土化 的 和 制定 业务 部 门、产 品线和 客 户 的风
用 方 向 ,深 刻 地 影 响 了 国 际 银 行 业 的 发 展 路 径 。 新 协 议对 银 行业 的 风 险管理 领 域 进 行 了 不 少 创 新 , 如 何 在 各 国 的 实 施 过 程 中 因
险限额 。 目前 ,国际银 行
业 的先进实践表 明 : 济 经
资本分配额是 限额计算 的
起 点 , 风 险 管 理 部 门可 通
过风 险限额管理对业务单 元的风险管理进行更 为有
效 的指 导 。 经 济 资 本 的计
地 制 宜地 适应 本 土环 境和
金 融 生 态 , 也 就 是 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施 新协 议 的过 程 中具 体 地解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他国经验及本土化路径选择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他国经验及本土化路径选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正因为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性特点,成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他国经验,并深入思考如何选择本土化路径。
首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本逻辑在于将高等教育的综合性与职业教育的专门性相结合。
传统本科教育过于强调理论性知识的传授,而职业教育则过于偏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人才,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基于这一逻辑,本科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以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典范,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通过实习与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践技能。
此外,德国还建立了职业学校体系,提供与职业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如何选择本土化路径也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实现本土化,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制定符合本土需求的发展路径。
首先,应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并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此外,加强职业导向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时,还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最后,要加强评估与监管,确保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本文探讨了。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于综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借鉴国外经验可以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社会学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
社会学学科的引进国。
只有经由本土化的途径,社会学才能在这些国家得以成长发展,社会学学者才可能获得在国际社会学界与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国和发达国家的学者平等地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条件。
社会学本土化是为数不多的从中国社会学诞生之初就已开始讨论的问题。
在多种多样的讨论中,社会学本土化已经成为一个专门议题,包括对本土化的概念和历史源流、本土化的实现路径、本土化的不同层次、本土化背后的认识论根源、本土化的知识社会学等问题的讨论。
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一
为肤浅. 而且将导致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畸形依赖, 最终使公共行 政学无法在中国社会生根和成长。 实际上, 前国 目 外的公 共行政学 研究仍然没 有发展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行政学理论。正如
美国 公共行政学家法默尔指出的 美国的公共行政学也只是一种 , “ 特殊主 的知识体系。2 义” 1 1 强化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增强公共行政学研 究者所具有的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责任感与使命 感. 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学研究的 社会关联性。 责任意识是公共行政 学研究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公共行政学者自 立为主 体的突出 表现。这种自 责任意识就是要把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活动与我 觉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究中. 不加分析地照抄、 照搬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概念与理论, 扮演 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 输人者” 以及“ 无意识的思想家” 的角 色: 一些人对中国传统的 公共行政学思想缺乏研究兴趣, 消解了 “ 历史” 的公共行政研究, 有的甚至持否定态度; 一些对中国公共行
政 改革与发展的 现实问题缺少关注, 沉溺于“ 创造” 新概念和新理 论. 造成研究中心的“ 非中国化” 等等。 这些问 题直接导致了 我国公
作者简介 : 何植 民(9 8 , 湖 南道县 人 , 17 一) 男, 江西农业 大学人文与公共 管理 学院副教授 , 中国人民行政 管理学在读博 士生 . 主要从 事会共管理研 究 ; 刘典 文
创新 , 重视 公 共 行 政 学 的 应 用 研 究 等 方 面进 行 。 关 键 词 : 共行 政 学 ; 土 化 : 径 选 择 公 本 路
中 图分 类 号 : 0 5 D 3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7 0 2 1 0 - 0 8 0 1 0 — 4 8(0 0)4 - 8 — 3 0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可能路径
而言 ,教育人类学可以理解为教育学对广泛的人类
[ 作者简介 ]安富海 (9 1一) 18 ,男 ,甘肃庆 阳人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教育 发展研究 中心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课 程与教学论 民族教育研究
2 7
学说 的论证 。而 以教 育学为 目的的人类 学研究 则 明
确地认 为教 育人 类 学并 非 对 人 的一 般 学 说 的理 论 , 而是 要在教 育科学 范 围 内使 用人类 学观 察方式 以有 效地 说 明教 育学 问题 ,在教 育人类 学界 持这一 观点
育人类 学家有 充分 的理 由相信 ,在 未来 ,他 们将继
续 近几 十年来 这一 蓬勃 的事业 。所有 提 出教 育人类 学 理论 分析框 架 的倡导者 几乎没 有一 个人是 满意他 们 提 出的理 论 模 式 。 而 且 ,这 些 ‘ 模 式 ’还 会 旧 不 断受 到新一代 具有 在教 育人类 学领 域 中接 受更好
个 研究 领域 :以人类 学 为 目的 的教育学 研 究和 以教 育 学为 目的 的人 类学 研究 。一方 面 ,人类 学者将 教
行为 ;1 9世 纪 中 叶 俄 国教 育学 家 乌 申斯 基 首 次 提
出教育人类学 的概念 ;2 0世纪初美 国教育家休伊 特提 出倡 导用人 类 学方 法研 究教 育 ,蒙 台梭利 率先
一
、
教育人类 学的产生及发展
受 斯宾 塞 的社会 进化 论 的影 响 ,研究 美 国本土 的移
民教育 以及 实 行 移 民与 土 著 、少 数 民族 的 “ 同化 或 熔炉 ” 政 策 等 一 系 列 问 题 。英 国人 类 学 家 马 林 诺 斯基 也批 驳 以智商 来 断言非 洲 黑人 天生低 智力 的 遗 传决定 论 ,批判 种 族 主义政 策 。这些 早期 的研 究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摘要社会工作这门专业起源于西方,在几百年后流入到中国。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适应本土的过程才能够在自己的国度生根发芽,所以社会工作也是如此,这便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
我国目前正走在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的道路上,一方面本土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模式也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另一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巨大,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要更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
因此,历经本土化之路是中国社会工作必须面临的方向。
关键词: 本土化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社会工作者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社会问题急速凸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当今政府将首要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的专业,可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因此,要维护社会和谐、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强民众的满意度,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对社会工作的建设予以重视。
但是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决定了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理论以及价值体系与我国社会工作的差异是巨大的。
因此,社会工作从西方引入我国时,怎样促使国际社会工作经验被中国社会创造性地应用借鉴,如何促使国际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工作经验以及特有的社会资源有效结合,是中国社会工作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事实上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
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不仅是汲取西方社会工作的精华,切实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适应我国人民需求的社会工作,更是我们对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会工作才进入我国几十年,还处于起步化阶段,由于社会工作的知识理念尚未普遍,在我国的普及率低、认可度低,并没有一批既了解社工又深入研究学习的学者,于是专业教育的匮乏导致了专业人才的缺失。
社会学理论知识:全球化与本土化——新兴主义的兴起
社会学理论知识:全球化与本土化——新兴主义的兴起全球化与本土化——新兴主义的兴起自20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以来,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地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的选择。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全球化带来了人员、物质和财富的流动,加速了经济的增长,增强了国家实力和影响力;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则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文化的消亡等负面影响。
因此,全球化和本土化互相影响、共同作用,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问题。
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挑战,新兴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
新兴主义是一种旨在保护和强化国家文化、自主经济和政治安全感的理念和政策。
新兴主义相信,通过提倡本土化、协调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等方式,可以实现对于本土经济和文化的保护,并推动本土文化的复兴和自主发展。
新兴主义开始在全球化对于世界贸易和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中迅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面临困难和挑战,国内人员和资本的外流加快,国家的文化自信心也随之下降。
因此,新兴主义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抗击全球化和文化外来冲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在各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逐渐被忽视和淡化。
针对此现象,新兴主义提出文化多元化的理念,鼓励本土文化的自主发展和传承,并不断推出各种本土文化产品和活动,以此弘扬本土文化和文化认同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主义接受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但同样也倡导经济的本土化。
通过保护本土产业,促进本土消费,实现本土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自主发展,新兴主义将本土经济和全球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经济的互惠和互利。
综上所述,新兴主义作为一种旨在保护和强化本土文化、自主经济和政治安全感的理念和政策兴起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潮流之间,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民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倡本土化、协调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等方式,可以实现对于本土经济和文化的保护,并推动本土文化的复兴和自主发展。
社会学本土化
章太炎意识到,人类是有理性的,可按自己的意志合群求进,从而
谢谢
比运的,、自科学面 是 较用分其齐身联、对 必 而的析他美的系统本 然 言研方相尔研与计土 的 ,究法关等究借学化 ,
社会学本土化十分有意义,也是十 分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 仍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和改进,希望 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习社会学的同 学们也可以学好社会学,为本土化做 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从理论沿革来看,要抓住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两条线索值
得深思:一是社会学理论从欧洲走向美洲(确切的说是美国)再度回到欧洲, 这其中伴随了几次大理论建构和重整,学派的出现也是应有之义了(例如芝 加哥学派)。二是社会学家们的学科背景——哲学和逻辑学,古希腊罗马孕 育了深厚的反思土壤,汲取“思”的精神,成为思想家内化于自身的必修课, 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争鸣和启蒙精神,这些等等为“思”创造图景一:本土化依然在继续,理论尚未完整建 立,方法正在实践;
首先,社会学传入东方,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 过程。本土化社会学理论的建构需要广大的社 会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可能建立 符合本土情况的社会学理论。
其次,社会学的理论沿革表明了一个基本方
向:社会学理论是由社会经验事实或社会事件 的不断积累总结归纳,从现象的发展逻辑提炼 出理论的基础框架,是后起的社会学家不断反 思、批判、整理后的结果。从大机器工业社会 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兴起,社会图景在不断转 化,多维的画面,为社会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剪辑”似乎不再是电影人的专利,这 一动作也成为社会学家们的操作范式,他们也 进行修剪甚至是重建社会学思想之域。今天, 后现代性凸现,置疑自身的困境让社会学在困 扰中前行,本土化的过程是个双向阐释的过程, 社会学理论是在此种互动场景中得到运用的。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挑战和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分析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情况,为后续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外部因素,包括文化传统、社会结构、政策环境等,以期全面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文将提出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与内涵社会工作本土化,指的是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结合本国的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使之适应本国社会环境的过程。
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工作在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而非简单的移植或复制。
理论本土化:即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本土解读和重构,使其与本土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方法本土化: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加贴近本土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服务本土化:结合本土社会的特点,设计和提供符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社会服务,满足他们在生活、心理、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教育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注重本土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本土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综上所述,要顺利地启动和发展中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结合中国三维社会思维模式下独特的家文化,考虑工作对象的处境,所享有文化,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
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在观念上虽有矛盾,但两者并不是完全无法调协的①。
通过对中西社会结构之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必须结合其独特的家文化,衍生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推行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本土理念和操作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3李迎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8)0520077204作者简介: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北京 100872)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社会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模式与技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等,无不与一定的理论、知识相联系。
那种认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仅仅是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实务而不涉及理论的观点,以及认为仅凭爱心、热情、甚至怜悯就能做好社会工作的观点,无疑是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表明,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
格林伍德(E1G reenw ood)在1957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1)一个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2 tion of the community);(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理论自觉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对于深度分析社会转型期的机制和规律非常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受到西方社会学的影响较大,难以充分体现本土特色和思想。
因此,如何促进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理论自觉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社会学面临的问题1.遭受西方社会学的压制中国社会学起步较晚,进程也相对缓慢。
但是,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学经历了强劲的发展期。
然而,此时的中国社会学,却受到了西方社会学的压制,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研究社会问题的作用。
2.缺少本土研究中国社会学目前主要研究西方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不够关注中国本土的经验和文化。
这种倾向是由于中国社会学在历史上贫乏独立的发展经验,需要从西方社会学借鉴知识、理论和方法。
但是,只依赖于西方的知识和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社会问题。
3.缺乏理论自觉当前,中国社会学尚缺乏理论自觉意识,难以系统地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没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也就不能探索出更多更深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路径本土化意味着中国社会学必须回归自我和本土各种社会经验和文化,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理论。
因此,本土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中国特色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本地化的关键。
因此,构建中国式社会学,需要加强对于“中国式”社会问题的研究,加强对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思考,从“自己”出发,探索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提供丰富的研究实践中国社会学应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研究实践,鼓励学术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学调查和研究。
深入地了解各种社会的差异和特点,并为以后的研究打下稳固的基础。
3.与西方社会学合作中国社会学应该与西方社会学开展合作研究,吸取西方社会学的经验和理论,但不要局限于西方社会学范畴,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本土化: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路径取向
本土化 : 国公共行政学研究 的路 径取 向 我
王 星 闽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理论研究所 , 安徽 合肥 2 0 2 ) 3 0 2
摘要: 经过 2 O多年 的发 展 , 中国公共行 政 学虽然取得 了很 大的发展,累积 了许 多的文献 。然而 , 于种种 由
通过 研究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怎么观看世界的, 然后来解释
惘之境? 由此 , 公共行政学本 土化 问题开始进入学者 的视野。
事实上 , 自公共 行政学理论体系建立以来 , 土化问题一直 本
是各国公共行政学者比较关 注的问题之一 。我 国早在 18 94
年国务院和劳动人事部 召开 的“ 行政科学研讨会 ” , 上 就提 出
要建 立 中 国特 色 的公 共 行 政 学科 学 体 系 。近 年 来 , 内学 者 国
这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和行 为方式 。实际上 , 从学科的角度来
看, 每一 门独立 的学科也都有 自身的“ 土化概 念” 本 体系 , 它
如张成福、 薄贵利 、 马骏、 刘亚平 、 国强等都对我 国公 共行 芮 政学本土化及其存在 的问题进行 了比较客观的探讨与反思 。
பைடு நூலகம்
体到公共行政学研究 , 作为一 门独立 的学科 , 公共行政学也 需要有 自身的独立 的“ 本土化概念” 。在公共行政学研究 中,
“ 本土化 概念 ” 有两层涵义 : , 一 它是与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
家” 的角色 。 在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众多书籍中, 多是西方 的行 政理论一 从古典行政理论 到当代系统行政理论 。 在科学发 展过程中 , 理论的介绍 、 甚至 于移植是需要的, 也是理论建构
作 者 简介 : 王星 闽(9 3 ) 男, 1 6一 , 中共安徽省委 党校 理论研 究所副教授 , 治经济 学硕 士。 政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等2地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
2023 届高三第三次模考文科综合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 年以前,我国某瓜子加工企业的原料主要来自内蒙古,2013 年以来,该公司先后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在内蒙、新疆、甘肃等地打造了100 多万亩向日葵种植基地,并建设了澳洲巴旦木、夏威夷开心果基地、德州碧根果基地等多个农场产区。
2016 年,该公司拓展坚果业务,并发展成为公司业务主干。
2019 年,该公司在泰国的首座海外工厂正式投产,产品全部供给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在多地打造向日葵供应基地的直接目的是()A.保障原料供应B.提高产品附加值C.扩大消费市场D.降低生产成本2.该公司在拓展坚果业务前提前布局坚果农场产区,主要是因为()A.从多国进口原料,运输时间长B.坚果树进入结果旺盛期较晚C.坚果不易腐烂,保存时间较长D.海外产品本土化改良时间长3.泰国成为该公司首座海外工厂生产地的优势是()A.劳动力成本低B.加工技术水平高C.国际物流周期短D.政策扶持力度大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挖掘农业碳汇潜力,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畜牧养殖和秸秆燃烧等环节;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秆还田等植物和土壤固碳。
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碳效应对比数据。
完成下面小题。
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4.推测设施作物复种模式的亩均碳排放量高的原因是()A.农药使用量大B.地膜使用量大C.温室加热耗能高D.农业机械耗能多5.关于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碳汇量的描述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碳汇量最大,粮食作物秸秆还田量大B.设施作物复种模式:碳汇量最小,蔬菜光合作用弱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碳汇量最小,土壤固碳少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碳汇量最大,秸秆还田和土壤固碳量大6.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A.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B.设施作物复种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贝壳堤位置可以作为衡量平原地区海岸线位置变化的重要标志,渤海湾西岸分布着4~5 道、断续绵延数十至上百公里的贝壳堤,对研究海岸带古环境演化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中国创造”:社会学本土化的路径选择张 飞1,都 睿2(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2.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 430072)摘 要: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般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学之所以产生,西方社会学功不可没。
本文指出西方社会学只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助推剂,建立中国研究模式才是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所在,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机制必须选择兼容并取的中国创造。
关键词:社会学本土化;西方社会学;中国模式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0)02-0016-06 社会学本土化问题,自中国社会学产生以来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般认为,本土化(indi 2genizati on )包括外来和内化两个方面,社会学的本土化相应的被理解为将舶来的西方社会学与中国实际相融合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学本土化或社会学中国化的关键在于“化”。
何为“化”?笔者在这里想把它理解为一种模式或构建一种模式。
社会学中国化即为社会学的中国模式或构建社会学的中国模式。
一、西方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助推剂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共同夹击下的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经济停滞,社会动荡,急需有一种理论来救国图存。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富裕进步与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西方社会学已经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中国学者自接触西方社会学开始,就将其看作是拯救中国社会的救命稻草。
西方社会学的介入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学的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西方社会学的一个明显的负外部效应:形成国人的一种惯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西方的就是真理”。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国人的研究都喜欢在西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修修整整,将其扣到中国的现象之上,便称之为“本土化”。
这样做得到的就是中国社会学吗?这种简单的罗列并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学,只能算是在中国的西方社会学罢了。
西方社会学是以西方社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费孝通先生曾把西方社会定义为“团体格局”的社会,社会成员就好像一捆捆扎在一起的柴火,柴与柴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社会成员的关系好像石头入水形成的波纹。
也就是说“个人—社会”的两极思维模式直接造成了西方社会“家”文化的缺失,两极思维模式下西方“家文化”的缺失,使得基督教对西方家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信仰基督教的人,都树立了一种广义的大家庭———即“人类大家庭”的信念,并形成一种集体意识,以此来制约各种人际关系。
这种集体意识是社会责任感和集体福利意识的体现,形成了西方人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的特性。
由此,个人及其自愿结成的组织和团体在西方获得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则隐没于“个人—社会”对立的两极之中,作用很小。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社会追求理性,而中国成为注重情感的伦理本位的社会。
基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自性,西方社会学很难直接有的放矢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61— 第12卷第2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2No .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Eastern L iaon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Ap r .2010 3收稿日期:2009-12-25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L07ASH003)作者简介:张飞(1983—),男,辽宁盘锦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
从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是从社会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的。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从国外逐步引入中国。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改造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在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与发展。
中国学者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将国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为创建“中国的社会学”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
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
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
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
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
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
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先是学习其船坚炮利的技术,即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保持中国的伦理纲常。
甲午战争及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使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学不但要学自然科学,而且还要学西方的社会科学,并偏重于后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说被介绍到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
换言之,是中国的内生因素促使社会学走上历史舞台,西方社会学只是一种催化剂或者助推剂,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就把西方社会学的引入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发端。
二、中国研究模式: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西方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先行存在的学科,对于中国社会学来讲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
但西方社会学无论是理论还是研究方法都负载着特定的文化蕴涵于历史期待[1]。
庞树奇日认为西方社会学具有“双重性格”。
一方面,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另一方面,社会学又是一种西方文化;作为科学,特别是一门以方法见长的科学,社会学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社会学则具有明显的国家和民族的差异性,是有国界的。
庞树奇认为,正是西方社会学的两重性,使社会学的“中国化”成为必要。
“社会学中国化”就是指“将中国社会文化特征及民族性容纳到社会学里”,判定社会学中国化是否成功也应依据社会学所获得的中国社会文化特点与民族性的多少断定。
庞树奇认为,“社会学中国化”必须经历“化入”与“化出”两个阶段,亦即只有西方社会学进入中国为前提(化入),方有社会学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学之可能(化出)[2]。
西方社会学虽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中国学如何发展,以及路径如何选择关键仍然在于而且只能在于中国自身。
因此,构建中国研究模式就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任务。
诚如费老“文化自觉”概念所反映的,要从文化反思入手来认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同时再从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中构建出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3]。
于中国而言,由于中国社会明显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人—家庭—社会”的三维思维模式[4],这种思维模式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在朝者忠于君”。
但20世纪30年代,受美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影响,中国社会学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证研究,但凡提到社会学研究,多数就是搞调查,作经验分析等。
甚至调查用的问卷都是直接照搬美国的。
因此“恢复和重建以后的中国社会学深受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风格的影响,占据主流位置的是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对精确定量分析的追求。
国内社会学界对欧洲的理论与方法,明显缺乏了解。
这方面的交流也很少”[5]。
前面我们提到说中西社会自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
况且任何国家的模式都不是完全可靠的。
基于此,中国研究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
而且,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也为我们认识中国、改造中国提供可能。
费老曾经说过:“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这么多的人群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71— 第2期 张 飞,都 睿:“中国创造”:社会学本土化的路径选择么长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的故训的指导下应当有丰富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保留在前人留下的文书中,而且应当还保存在当前人的相处的现实生活中。
怎样发掘出来,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可能是我们社会学者应尽的责任”[6]。
中国当前的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是不能用其它现代化和发展理论去解释的,这是我们的机遇。
我们必须保持“社会学的想象力”,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在反思基础上不断创新。
尽管西方社会仍然试图使用话语霸权来控制我们,但是只有以中国为研究视域,培养中国的人才“学以致用”[7],这种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其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差异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既有共同点又有巨大的差异性,社会学不仅要研究共同点也必须研究不同社会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第二,欧美社会学不具有普适性———欧美社会学所含的知识是以研究者所在国家或地区为对象基础而构建的,他们对其它国家或地区不一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也就是适于对欧美社会学知识的普适性的质疑[8]。
研究中国的问题,必须构建中国的研究模式,在世界的话语体系中,只有完全的“中国制造”才是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
因此,在注重构建中国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中国理论的提出。
虽然费老等学者构建了一些中国社会学理论,如小城镇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结构论等。
但是理论构建意识的缺失仍然是中国社会学研究者的短板。
“单位制”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此典型的中国产物,国人在研究时却要以国外学者华尔德的理论作为支撑。
仅靠经验研究的罗列,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延续。
经验研究是历时层面的,只有理论才是共时层面的。
三、中国创造:社会学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本文讨论的社会学本土化亦即社会学中国化。
也就是说,探讨本土化内在机制问题首先要在中国社会这个场域之下去考虑问题,要在中国社会运行模式之下去分析问题。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因此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其本土化,所谓社会学本土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社会学能够解释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标志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中国社会学自其发端之日起,便与中国现代化的努力与现代性的自觉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梁漱溟等社会思想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历史的使命感所展开的不同向度的理论建构,都表达了中国社会学参与民族救亡与启蒙以及建构中国现代性的思想努力。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及其中国化探索,开辟和敞开了非西方模式的现代性观念体系与制度建构的可能与现实之路,使中国现代性的生成获得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解放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