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内容
创伤失血性休克简介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及评估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紧急救治
一、创伤失血性休克简介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损
的病理生理过程。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 定义为收缩压 <90mmHg(1mmHg=0.133kPa),脉压差<20mmHg,或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创伤失血性休 克的高病死率与其对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均造成严重打击后 果有关。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已趋于明确,除了物理 创伤对重要脏器所造成直接损伤外,低血容量所造成的低灌
二、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及评估
2、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急危重症患者早期判断以及治疗过程中
效果观察、治疗方案反馈与调整的重要手段[8]。《专家共识》 推荐了三类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无创(包括常规生命 体征监测、心脏超声监测等)、微创(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 监测)及有创(肺动脉漂浮导管)[3]。任何一种血流动力学监 测方法均应动态地且应联合多种指标进行评估,因为单一静态 监测指标常存在临床监测结果与患者真实血流动力学状态之间 差异,给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判断分析及治疗反应评价带 来困难[7]。
[10] 刘双庆 , 赵晓东 .《 NICE 严重创伤的评估和初始管理指南》解读[J].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7):577-580.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6.07.001.
二、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识别及评估
5、创伤评分与评估
创伤评分系统是纳入患者的生理指标、诊断名称等参数 后,进行量化及权重处理后经计算得出相应的分值,用以全 面评估创伤患者的严重程度。《专家共识》推荐PHI评分、 GCS评分、ISS评分、TRIS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系统用以创 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的评估,有利于准确判断病情及预后。
创伤病人输血
医学水平及医学发展的标准之一
成份输血占95%以上,全血输血仅占3-5% 我国输血法目标
成份输血70% 全血输血30%
创伤病人输血
输血指征
外科患者——<100g/L 内科患者——<60~70g/L
创伤病人输血
输全血的适应证
补充红细胞(携氧)+补充血浆(扩容) 急性创伤 大手术 大量失血 器官移植 体外循环 换血
CPDor CPDA 保存<10天
ACD
保存<5天
[鲜血不鲜]
只含红细胞、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纤维 蛋白原、50%Ⅴ、Ⅷ因子
注:3天后螺旋体、巨细胞病毒才能死亡
创伤病人输血
全血的保存
保存温度
4±2˚C
保存期 ACD
21天
CPD ± 28天
CPDA ± 35天
註 ACD 酸性枸橼酸葡萄糖保存液
创伤病人输血
与血浆成分有关的免疫反应
创伤病人输血
荨麻疹
受者对输入血浆中IgE产生反应或与其中 某一种可溶物有变应性。但与溶血无关
表现 局部红斑﹑荨麻疹﹑瘙痒是最常见 的反应。
处理 暂停输血,给抗组织胺药物治疗。 30分钟后不改善则停止输血。
注意 若伴发热﹑寒战需考虑溶血或细菌 污染。
创伤病人输血
非心源性肺水肿(WC)(输血相关的ALI) 白细胞
聚集、滞留肺微循环。可能是白细胞与其凝集素反应 或是补体(C3a,C5a)激活所至。凶险:寒战、发热、 呼吸窘迫、发绀蛋白血症,LC<05×109/L,骨髓抑制)。输入有免疫 力的淋巴细胞,类同移植物生存﹑繁殖而攻击宿主
创伤病人输血
手术及创伤输全血指征
*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 *存在持续活动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 身血容量的 30﹪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04 手术治疗时机选择和术式探讨
手术治适应证和禁忌证分析
适应证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若经过积极 的液体复苏等初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 仍不稳定或存在持续性出血等情况,应 考虑手术治疗。此外,对于需要手术修 复的损伤器官或组织,也应尽早进行手 术治疗。
VS
禁忌证
在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存在严重合并 伤或多发伤等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存在 较高风险,应谨慎评估手术利弊并做出决 策。同时,对于已明确无手术指征或无法 通过手术治疗改善预后的情况,应避免不 必要的手术干预。
。
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预测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验证共识中推荐的治 疗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推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 用,提高救治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深入探讨创伤失血性休 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 我国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
患者因高处坠落导致骨盆骨折和腹腔内出血,经MDT团队 评估后,决定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止血和稳定病情, 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多学科协作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 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随着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多学科协作的 效率和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05
多学科协作在创伤失血性休克 中应用
MDT团队建设和运作模式介绍
MDT团队建设
建立包括急诊医学、外科学、重症医学、输 血科、麻醉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确保团 队成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培 训和演练。
2022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2、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
2、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快速识别主要是根据致伤机制、组织低灌注临床表现以及血 乳酸水平等临床指标。 2.1 临床表现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要表现, 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焦虑, 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减少等。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 至偏高。失代偿期表现: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 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 少尿、无尿,皮肤花斑。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甚至 MODS。
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进阶评估
3.4 影像学检查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容量复苏无反应) 者,应尽量限制 实施诊断性的影像学检查。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d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 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但其阴性并不能 完全排除腹腔内和腹膜后出血。对怀疑存在出血的患者,如果血流动力学稳定 或对容量复苏有反应,应考虑进行CT扫描。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不能根据 FAST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T扫描。对以下情况应进行全身CT扫 描(部分患者还需要动态复查):交通伤、高空坠落伤、受力部位不清楚创伤、 严重钝性创伤或多发伤的成年患者。不建议对儿童创伤患者常规进行全身CT 扫描,应根据临床判断限制CT扫描区域,确保仅对必要部位进行CT扫描。
3、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监测与进阶评估
3.2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表3)。床旁超声检 查可动态评估心脏功能、血管外肺水、下腔静脉变异度等指标。脉搏指数连续心 排血量监测、肺动脉导管作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可在有条件的重症监护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急诊专家共识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急诊专家共识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创伤是指机械力作用于人体后所造成的机体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据WHO统计,全球约10%的死亡和16%的致残病例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是全球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脉压差<20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
30%~40%的创伤患者死亡是因为失血过多所致,此类患者中,有一部分因为错误的救治方案及不恰当的治疗措施而死亡,据估计约占10%~20%。
急性失血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
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目前我国尚无创伤失血性休克紧急救治的相关指南。
本共识旨在规范和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为急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1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首先是血容量与血管容积的不匹配,造成外周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微循环变化、氧代谢动力学异常、炎症反应、凝血障碍以及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1.1 微循环变化创伤失血性休克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失血所致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尤其是重要脏器微循环改变。
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包括:①休克产生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DAMP),如热休克蛋白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触发免疫应答及失控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循环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②内皮损伤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形成阻塞毛细血管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③创伤所致的持续或强烈的刺激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剧微循环障碍。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血液成分输注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确保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对专家共识进行总结如下:1. 输血适应证和禁忌症:- 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包括贫血、失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输血治疗,禁忌症包括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过敏反应史等。
- 在确定输血适应证时,需进行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2. 输血的目标和指征:- 输血的目标是改善组织氧供和纠正贫血等病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通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体循环动力学参数等来确定输血的指征。
- 输血指征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专家经验,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
3. 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作为一项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输血反应等。
因此,在进行输血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相关检查,并选择适当的输血成分和输血途径,以降低风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输血的监测和评估:- 在输血过程中,应进行密切监测和评估,包括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评估输血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输血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输血治疗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输血前的评估、输血过程的记录、输血后的随访和评价等。
同时,需保障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以上要点,可对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的优化提供指导和参考,以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注:本文摘自医学专家的共识意见,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临床决策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建议
感染风险防控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创伤救治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规范,减少外源性感染的风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特点,合理选择抗 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
加强伤口护理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 伤口愈合。
器官功能障碍监测和处理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尿量减少
肾脏对血流灌注减少敏感,尿量减少可能 是休克早期的表现之一。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可以反映失血程 度。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
血钠、血钾、血氯及血气分析等指标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内环境稳定情况。
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与协作,提升团队整体救 治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完善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创伤失血性休克相关知识和技 能的培训,提高救治能力。
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和实战演练,提升医护人员应 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 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
解读目标
本次解读旨在深入剖析《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指导意义,帮助急诊医 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共识。
期待成果
通过本次解读,期待急诊医护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创伤失血性休克规范化救治的流程和标准,提高临床救治能力和 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同时,也期待该共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为提升我国创伤失血性休克整体救治水平做出贡献。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VS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 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 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 ),可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诊断。同时 ,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03 中国急诊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制定背景和过程
01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危重症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
应重视孕妇的全面评估, 包括胎儿状况、凝血功能 、生命体征等,同时加强 器官功能的监测。
治疗策略
在治疗上应注重母体和胎 儿的安全,合理选择手术 时机和方式,避免使用对 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
疾病影响
治疗策略
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 心病等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和 治疗产生影响。
初步评估和急救措施
ABCDE评估法
按照气道(Airway)、呼吸( 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 、神经功能(Disability)、暴露/环 境(Exposure)的顺序进行快速评估 。
保持呼吸道通活动性出血进行直接加压止血,必 要时使用止血带。
THANKS
损伤控制手术的推荐
针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本 次共识推荐了损伤控制手术的 理念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 及时和有效的手术治疗。
多学科协作的强化
本次共识在多学科协作方面进 行了强化,强调了急诊科、创 伤外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 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在创伤 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重要性。
04 急诊处理和治疗策略
保共识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主要内容和推荐意见
早期诊断和评估
共识强调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评估 的重要性,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出血量、损伤 部位等方面的全面评估。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血液制品选择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血液制品 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进行选择,以维持患者生命体 征和内环境稳定。
输血反应监测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 体征和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反 应等,及时处理并调整输血方案。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时机
适应证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创伤失血性 休克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伤情 和手术指征进行评估,如内脏破 裂、大血管损伤等需要紧急手术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对于血压明显下降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以维持血压稳定,但需注意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对于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 辅助呼吸以维持呼吸功能稳定。
营养支持治疗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应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治疗以促进康复。
介入性诊断技术
在必要时,可采用介入性诊断 技术如动脉造影等,以明确诊
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亮点总结
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
本次共识着重强调了早期识别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性,以及及时 采取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作用。
细化治疗流程
共识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流程进行了细化,包括液体复苏、输 血策略、止血措施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
监测血钾、血钠、血氯及酸碱 度等指标,维持内环境稳定。
影像学检查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
便捷、无创地评估心脏功能、 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等,有助 于诊断休克病因及监测治疗效
果。
X线检查
了解肺部情况,如有无肺水肿 、肺炎等并发症表现。
CT或MRI检查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利用超声技术评估心脏功能、血管损伤和腹腔 内出血等情况。
X线检查
02
通过胸部X线片了解肺部情况,如有无肺挫伤 或气胸等。
CT扫描
03
对头部、胸部、腹部和盆腔等部位进行CT扫描 ,以明确损伤部位和程度。
MRI检查
04
对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脊柱骨折等患者,可进行 MRI检查以进一步评估损伤情况。
预后判断因素
肾功能支持与保护
维持肾脏灌注
通过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维持肾脏灌注压,保 护肾功能。
利尿与肾脏替代治疗
对于少尿或无尿患者,可给予利尿剂治疗。对于严重肾功能衰竭患 者,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
监测肾功能
定期检查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及时评估肾功能状况。同时注意 观察患者尿量、尿色等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肾脏问题。
05
药物治疗及辅助措施
止血药物应用
01
02
03
早期止血
强调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 期即应用止血药物,以减 少出血量和输血需求。
药物选择
根据创伤类型和出血严重 程度,选择合适的止血药 物,如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凝血酶等。
注意事项
在应用止血药物时,需密 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血 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因素之一。
THANKS
确保安全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环境,避免进一步伤害。
快速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
止血与包扎
对出血部位进行迅速、有效的止血,并妥善包 扎。
转运途中监护与治疗
持续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 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
疼痛控制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参考_2022年学习资料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 药物-的效力消失;-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5、了解 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洎疗贫血,首先专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 剂浴疗,罪除缺铁因素,宋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 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8、h 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2020/3/25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A、血红蛋白<70g/L;-。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生素B12治疗无效者:-·C、血红蛋白低于80g/儿并 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纯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考虑输注红细胞:-D 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80~100g/儿;-。E、对于围手术期严重出 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g/L的水平。-2020/3/25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 计量):-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 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 PT、APTT-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A、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B、 手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应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测量心排量的 定,-而不仅仅-依赖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唯一判断血容量的标准;-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 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以及有无碱不足,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D、活动性出血者 在避免高氧血症的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O,<26.7kPa200mm g]。-2020/3/25
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
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
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
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小组推出的推荐意见标准和国际统一证据分级,本指南分为强、弱两级(Grade l和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GradeA、B 和C)。
1.定义1.1 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指24 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 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年人出血速度达到1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 ml·Kg-1·min-1超过20min。
1.2 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 h内给成年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 1 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l·Kg-1·m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