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阐释
迪恩.迈坎内尔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
迪恩.麦坎内尔(Dean.MacCannell)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兼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董培海 1,2蔡红燕2李伟3(1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保山云南678000;2 保山学院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保山云南678000;3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650092昆明)摘要: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坎内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
该书以“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等理论为依据,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着手,将同一时期社会学中盛行的结构功能分析和符号互动的方法引入旅游现象分析,以探讨旅游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书在西方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美誉。
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理论基础都显得极为羸弱。
在此背景下,通过爬梳历史以重拾经典对该书予以系统审视,总结其旅游社会学的学术思想。
这对于深化国内学者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认识,构建国内旅游社会学学科发展框架,扩宽其研究路径进而实现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现代性The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ourism Sociologyto Dean.MacCannellComment About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Leisure Class[ 作者简介] 董培海(1986-),男,云南省昆明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文化,E-mail:******************.cn;蔡红燕(1970-),女,云南省保山市人,保山学院学报编辑,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旅游;李伟(1965-),男,河北省石家庄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
独行旅游者:动机结构、社会互动与体验质量
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动机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如内在动机和 外在动机、长短期动机等。
独行旅游者动机的特点
追求自由和独立
独行旅游者往往追求自由和独立,喜欢独自探索新的地方和体验 新的文化。
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独行旅游者往往希望通过旅行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提升自 己的能力和知识。
体验质量
独行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普遍较高,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行 程,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和风俗。同时,独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更加独立地解决问题 ,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
研究局限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研究主要基于对独行旅游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数量和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 以进一步拓展样本数量和覆盖范围,以更全面地了解独行旅游者的特点。
THANKS
体验质量与动机结构的相 互影响
体验质量和动机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 系。一方面,旅游动机可以影响体验质量, 例如不同的旅游动机可能导致不同的体验感 受和评价;另一方面,体验质量也可以影响 旅游动机,例如高质量的体验可以激发更强 烈的旅游动机。
体验质量与动机结构的动 态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旅游经历的增加,体验质 量和动机结构都可能发生变化。例如,随着 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旅游者的动 机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体验 质量的评价。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和 旅游目的地的更新换代,体验质量也可能会
未考虑旅游目的地的特点
本研究未考虑到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特点对独行旅游者动机和体验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 旅游目的地类型、文化背景等因素对独行旅游者动机和体验的影响。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摘要】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
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
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花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
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5006(2001)06- 0016-11一、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状况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是对旅游社会文化现象主体(即“旅游者”)在现代及后现代社会中的独特“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并从把“旅游者”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的认识中而缘起的。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思潮中出现了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 tionism:以社会意义的传播交流和个体的社会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现象学(phenome- nology:以主观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为主要研究内容)、民族方法学派(ethnome- thodologist perspective:以个体释义社会现象的准则为主要研究内容)、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以人类需求与个体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等等不同的理论学说;并开始了对旅游作为群体和个体社会活动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研究(Dann and Cohen,1991);产生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作为社会文化变迁力量的研究以及旅游者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等等内容。
从上述观点出发,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对旅游作为一股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该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它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审视”(Cohen,1979a)。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研究和探讨旅游现象及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涉及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等。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旅游者的特点、需求和行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旅游者是指选择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方进行旅行和观光活动的人群。
他们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经济资源,以及旅行的欲望和动机。
旅游者分为两种类型:主观旅游者和客观旅游者。
主观旅游者是主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的人群。
他们根据自身的偏好和利益选择旅行目的地,例如文化巡礼者、自然爱好者等。
主观旅游者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自主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旅游目的地,并且会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和对目的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客观旅游者是被动受到外部条件和因素影响的人群。
他们可能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而选择离开常住地,或者是被旅行社、亲友等带动而进行旅游活动。
客观旅游者通常会按照既定计划和行程进行旅行,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方式的选择相对较少。
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主性较低,但也有可能在旅途中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旅游活动。
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如休息、放松等)、心理需求(如探索、体验、认知等)和社会需求(如交流、互动等)三个方面。
不同的旅游者有不同的需求,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需要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旅游者的行为包括旅行决策、旅行准备、旅行行为和旅行反馈四个阶段。
旅游者在旅行决策阶段会对于目的地、交通方式、住宿、活动等进行选择和安排。
在旅行准备阶段,他们会准备旅行所需的物品、文件和信息等。
旅行行为阶段是旅游者最直接的行为表现,包括到达目的地、参观景点、购物、用餐等。
旅行反馈阶段是旅游者对于旅行体验的评价和反馈,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业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旅游者还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行为规律。
他们通常会寻求新奇、刺激和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会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文化和社会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行为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
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去探索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这种行为不仅能够让人放松身心,还能开阔眼界。
然而,旅游作为一种行为,其背后涉及到了众多的社会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个体决策是旅游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人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时,都会受到自身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一个喜欢自由随性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自由行,而一个注重服务和舒适度的人可能更喜欢选择跟团旅游。
个体的决策还与其个人经济状况、时间和假期安排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旅游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研究个体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其次,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旅游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个体之间会产生信息交流和互动。
人们越是听到身边的朋友或亲人讲述旅游的美好经历,越会被激发出选择旅游的愿望。
因此,个体间的社会影响在旅游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对个体间相互影响的研究也被应用在旅游行业中的推广和宣传中,通过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旅游产品和目的地的信息,以影响潜在旅游者的决策。
此外,旅游行为还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旅游行为和目的地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偏好。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和社会化经验会对个体的旅游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北欧国家的人们普遍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旅游,而东南亚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寻求刺激和冒险旅游。
因此,在旅游行为研究中,跨文化研究也被广泛开展,旨在探讨不同文化下的旅游行为差异和原因。
最后,旅游行为对个体的心理和情绪有着深远的影响。
旅游的过程中,个体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感,这对于缓解工作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旅游还能够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加社交关系的密度和质量。
旅游社会学
“推--拉”理论
驱力理论
期望价值 理论
唤醒理论
2、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研究动机如何被激活, 心理学家提出了几大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唤醒理论、期望价 值理论、诱因理论、归因理论 和成就目标理论。其中, 被旅 游领域引用最多的是驱力理论、 诱因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
推 - - 拉因素好比是 动机硬币不可或缺的两面, 它也是旅游动机从产生到 结束或最终引发某种旅游 行为所固有的动力因素, 并且, 对旅游动机的特征、 旅游动机的分类及旅游动 机的激发的深入剖析也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推 - 拉理论已被诸多旅游学者 广泛接受, 并应用在实际 的旅游动机研究中。
.
“推--拉”理论在旅游动机 研究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
诱因理论
成就目标 理论
驱力理论、诱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
驱力理论认为, 机体的缺乏感会引起人的非选择性 行为, 即需要产生驱力。驱力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活动来 自于内在的动力, 即“推”的因素, 忽略了外在环境对 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其引发的行为具有情感性和非选 择性。
诱因理论认为, 个体的活动来源于外在的刺激, 即 “拉” 的因素,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具 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03.追求时尚性
指为了追求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 与社会大
众保持同步, 得到社会认同, 人们之间会相
互模仿、从众, 从而形成时尚。运用推 - -
拉理论来分析, 则表现出旅游动机的产生离
不开外在的拉力。
“推--拉”理论
01. 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动机归纳为
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研究旅游者的行为也逐渐引起学术界和相关行业的关注。
通过深入了解旅游者的行为,不仅可以为旅游业提供科学的指导,还能够提升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旅游者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实践意义。
首先,了解旅游者的行为可以帮助旅游从业者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旅游者的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出行行为,还包括了旅游动机、旅行意向、旅游决策等方面。
通过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旅游从业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例如,一些旅游者对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这部分旅游者,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研究旅游者的行为有利于完善旅游环境和提高旅游体验。
旅游者的行为往往与旅游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可以发现旅游者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环境的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保护好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了解旅游者的行为还可以提供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需求的参考,提高旅游体验的质量。
比如,在旅游目的地建设时,可以考虑到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增设购物中心或便利店,以便旅游者能够更便捷地购买所需物品,提升旅游体验的便利性。
此外,研究旅游者的行为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其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通过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可以了解到旅游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偏好,从而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政策和管理措施。
例如,在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中,可以鼓励旅游者采取环保的行为,如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旅游者的行为,旅游从业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社会学视角下的背包客研究
旅游社会学视角下的背包客研究
旅游社会学是一门关注旅游的社会学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旅
游意义、旅游行为、旅游社群等方面的内容。
从旅游社会学的视角
来看,背包客是一个重要的旅游社群。
背包客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以
背包为载具,注重自由度和体验感的旅游者。
背包客的研究一般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背包客的行为特点:背包客注重自由度,追求独立自主的旅
游体验。
他们通常会选择住宿、饮食、交通等费用较为经济实惠的
方式。
研究背包客的行为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旅游
需求,为背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2. 背包客的目的与意义:背包客的旅游目的不仅仅是体验不同
的文化和风景,更追求自我成长、学习、冒险等心理层面的满足。
了解背包客的旅游目的与意义,可以帮助旅游从业者更好地满足他
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 背包客的社会属性:背包客这一旅游社群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比如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
了解这些社会属性可以帮
助旅游从业者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旅游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4. 背包客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背包客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与传统的旅游形式有所不同。
研究背包客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可
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为旅游从业者提供更好的
战略指导。
总之,从旅游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背包客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通过深入研究背包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社群的行为特点、社会属性、旅游需求和旅游意义,为旅游从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方案。
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旅游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享受美食、景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人休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对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维度。
第一维度:旅游活动的社交功能旅游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结识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并展开交流和互动。
旅游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此外,旅游活动还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心情和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第二维度:旅游活动的文化功能旅游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感。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以及不同文化的人和事物。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旅游活动还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提高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维度:旅游活动的自我实现功能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增长和发展。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挑战和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发掘自我潜力。
此外,旅游活动还可以让人们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完善。
第四维度: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旅游活动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美景、感受自然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旅游活动的发展需要强调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推动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旅游活动的长远价值和社会效益。
结论旅游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影响。
通过探索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维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更好地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我们应该以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为主导,推动旅游活动的发展,实现旅游活动的长远价值和社会效益。
服务心理学之旅游者的社会认知
换位思考原则
角色知觉的人际应用
我们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 /v_show/id_XMTQ0ODQzMzU2.html
二、影响旅游者社会认知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投射效应
(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做首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同 他人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它是一个人通 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 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 印象。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 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 • 利用刻板印象,激发积极心理。
• 刻板印象不断变化中…
(五)投射作用 投射也叫以己度人,就是将自己的感觉、倾向或
动机投影到你对别人的判断之中,即以你自己所具有 的品质来看其它人,认为他们也具有这些品质。特别 是当知觉者本身有某些不良品质而自己又没有意识到 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 猜一猜,谁对小组讨论的贡献最大?
• 小明去买文具, 与两个朋友一边聊天一边晒太阳, 走进一家文具店,店 里挤满了人,他一面与店员打招呼,一面与一个熟人谈话. 出商店时候, 又停下来与买东西的同学聊天,离开商店时候 ,他遇到前天认识的女孩 子,与他说了一会话才离开 .
• 小明更偏向于一个怎么样的人?
相貌漂亮
65.30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
心理测试
这个人有五种主要品质: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请问: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这个人有五种主要品质: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
请问: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把在头脑中形成的对
旅游社会学的原理与应用
旅游社会学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旅游社会学是研究旅游现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旅游参与者、旅游行为、旅游产业及旅游社会环境等多个要素。
本文将介绍旅游社会学的原理,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旅游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基于以下原理: - 社会交往原理: 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当地社区之间都存在着各种社会交往,如互动、沟通和文化交流等。
- 社会地位原理: 旅游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在旅游过程中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同时,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旅游的需求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 社会文化原理: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者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 社会结构原理: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构成了旅游社会的结构。
3. 旅游社会学的应用领域旅游社会学的原理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3.1 旅游规划与发展•通过对社会交往原理的研究,帮助旅游规划者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社会交往模式,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策略。
•基于社会地位原理,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营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和定价策略,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2 旅游体验与文化交流•利用社会文化原理,开展旅游体验研究,了解旅游者与当地文化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为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基于社会交往原理和社会地位原理,探索不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自我塑造和宣传提供指导。
3.3 旅游社会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结构原理,研究旅游产业对当地社区的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影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估和决策支持。
•通过社会交往原理,了解旅游对当地社区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为旅游业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提供方案和管理策略。
4. 结论旅游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旅游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旅游行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旅游消费者行为社会群体
(3)联合家庭,指由父母(含一方去世或离婚)与多对已 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姊妹婚后仍不分家的家庭。
(4)其他类型的家庭,指上面四种类型以外的家庭, 如由未婚兄弟姊妹组成的家庭。
二、家庭生命周期
新
婚
阶
单
段
身
阶
段
孕
育
阶 段
空 巢
阶
段
鳏
寡
阶
段
三、家庭成员在旅游购买过程中的角色
倡议者,提出旅游或购买旅游产品的建议,使其他
二、参照群体的类型
1、按照群体组成形式划分:
正式参照群体与非正式参照群体
2、按照群体接触特性划分:
成员群体和渴望群体
3、按照群体的影响性划分:
正面的参照群体和负面的参照群体
4、按照隶属关系和影响划分为: 交往群体、向往群体、否认群体和躲避群体
三、参照群体的影响
行为规范 性影响
价值观念 表现影响
社会和群体规定了角色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与他在家里的行为可 能大相径庭。这不仅是由于他扮演的角色变化了,也 是因为他一旦离开家,就进入了一个幻想世界,或者 说进入了一个“游戏世界”。
在这个游戏世界里,旅游者则可以全部或部分地 抛开日常义务与责任,极为灵活地选择和扮演角色, 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人生,了解自我。
信息性影响
四、参照群体影响的应用
(一)名人效应
利用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名人或公众人物对公众, 尤其是对崇拜他们的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专家效应
利用专家所具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使其在介绍、推荐产品 与服务时较一般人更具权威性,从而产生专家所特有的公信 力和影响力。
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
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引言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放松休闲的机会,也成为了增进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行方式的多样化,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体验的本质、特征以及对旅行者的意义。
一、旅游体验的定义与本质旅游体验是指个体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与旅行目的地相关的、主观的心理和情感体验。
旅游体验是一种集感性和理性于一体的综合体验,旅行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并主动参与其中,进而形成个人对目的地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旅游体验的核心在于旅行者与目的地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一种主观而又相对客观的现象。
二、旅游体验的特征1. 主观性:旅游体验是个体主观感受和意义的构建,每个人对同一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并不相同。
旅游体验是个体与目的地之间心理交互的结果。
2. 多维性:旅游体验具有多重感知和感受的特征,涵盖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并与情感、认知、态度等多个维度互相交织。
3. 动态性:旅游体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旅行者在旅程中不断与目的地环境进行互动。
旅游体验的动态性使得旅行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产生不同的体验。
4. 个体化:旅游体验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经验,受到个体的背景、需求和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旅行目的地的体验都具有独特性。
三、旅游体验的意义1. 欣赏与享受:旅游体验提供了一种欣赏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的机会,旅行者通过参与其中,感受到美、快乐和满足,并从中获取愉悦感。
2. 学习与认知:旅游体验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旅行者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解新的事物、文化、历史和社会,对目的地产生认知,并拓宽视野。
3. 人际交往:旅游体验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契机,旅行者可以与当地居民或其他旅行者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友谊和理解。
4. 自我认同与成长:旅行者通过旅游体验,可以认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旅游者的社会心理
第三节. 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
• 一. 社会阶层概述 • 二. 社会阶层与旅游行为 • 三. 研究社会阶层因素对旅游经营者的启发
一. 社会阶层概述
• 社会阶层,是指由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及 地位声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社会中的人形成相对稳定、 相对独立的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 美国和中国社会学家研究成果对比-----• • • • • 1.美国研究成果: 社会阶层分为六个层次: (1)上上层 (2)上下层 (4)中下层 (5)下上层 P90-91
• 5.个体在旅游群体中的表现
• (1) 一个人处在旅游群体中时,他的行为与他在日常生 活中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知觉 范围的广泛性,甚至出现异于寻常的戏剧性。 • • • 严肃、不苟言笑的人 冷淡 理性决策 兴高采烈、笑逐颜开 热心 慷慨购物
• (续)
• (2) 很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也会表现出社会群体研 究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即“从众心理”. • 从众心理,即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体成员放弃个人 的意见并使个人意见符合社会群体的要求,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即“随大流”的心理。 • • • • 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①旅游者呈现出无意识倾向; ②旅游者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随声附和。 (续)
• 7.”了解旅游者在群体中的角色扮演和群体对其的影响” 对旅游经营者的意义-------• (1)在为游客提供周到服务的同时,还要向其提供自我 展示的舞台。 • (2)更多的关注游客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的精神享受。 • (3)发挥参照群体对旅游者的影响力,如广告可利用名 人效应、代言人效应等。
旅行中的人文与社会观察
旅行中的人文与社会观察旅行是人们探索世界、体验新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旅行中,除了欣赏风景、品尝美食,更可以通过观察人文与社会现象,深刻领悟不同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发展。
本文将通过旅行中的人文观察和社会观察来展示旅行的独特魅力。
一、人文观察1. 文化表演旅行的目的地往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演,观察这些文化表演能够让人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在中国的西安,游客可以观看到精彩的长安鼓乐表演,感受到古代壮丽的氛围。
而在巴黎的蒙马特艺术区,街头艺术家们的表演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法国浪漫的文化氛围。
这些文化表演使旅行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
2. 建筑与艺术旅行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艺术品。
例如,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们可以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绘画作品,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艺术氛围。
此外,在埃及的金字塔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标志性建筑面前,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类智慧和努力的伟大。
3. 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旅行中的观察并非只停留在表面,还应当注重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通过与当地人接触,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以及社会习惯。
例如,在日本的京都,游客可以参与当地的传统茶道活动,体验到日本人注重礼仪和精细的生活态度。
这种体验能够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当地人的文化。
二、社会观察1. 社会发展与繁荣旅行增加了我们对不同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的洞察。
通过观察当地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繁荣程度。
例如,在新加坡,游客可以看到规范的交通系统和高效的服务,这反映了该国在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成就。
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困、环境污染等,这些观察使人更加理解全球的社会发展差异。
2. 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旅行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旅行,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语言、节日等各种文化差异。
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阐释
而疏于对政治发展 的关注和 自身修养方面 的努力: 分配制度改革
突出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和 “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原则 ,推 行按劳取酬 、优劳优酬 ,造成 了教 师待遇 的差异和利益 的多元 ,
一
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更 多的依据和指导 , 进而为实现党的十七 评 判自己中认识 自己的过程称为 镜 中我” 。在旅游世界里 . 旅 游 者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 关系也都 同样表现为 自我的反映 , 这
种 反映构成旅游者的身份。每一个旅游者都生活在 充满镜子 的旅 来说都是 明镜 ,旅游者 可以通过他们 对 自己的反映看到 自己的面
、
符号 互动主义——研 究旅游者角色认知的重要理论基础
所谓 互动 即社会 互动 .是指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 、群
程 。社会互动反 映了人与人 的动态关系 ,是丰 富的社会生活 和
更新发 展 ,青年 教师群体 因工 作和生活的需要 上网 比例 、次 数 体 与群 体 之 间 , 由 于 接 触 、 接 近 而 发 生 的 交 互 作 用 的 方 式 和 过 人 生知识视野开 阔 ,平等 民主 意识强化 。但 同时 .网络世界纷 复 杂的社会现象 的源素和根源 。在旅 游世 界里 旅 游者与旅 游 繁 复杂 ,网络信 息泥沙俱 下 ,有害甚至发 动信息齐头并 进 。真 者 、旅 游者与旅 游群 体 、旅 游群体与旅游群体 之的交互 作用无 假优 劣难辩 ,尤其是西方政 治文化的种种 渗透 对他们 的行为方 必 然越来越大 。这既使新 阶段 高校青年教 师队伍健康成 长面临 着严峻的挑 战和 考验 ,也 为新时期加 强其思想政治 工作提 出了
女性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文化社会学解读
女性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文化社会学解读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行业,其中女性旅游者的比例逐渐增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以期对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并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女性旅游者的消费偏好、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特点以及消费决策过程等方面。
第二章女性旅游者的消费偏好2.1 奢侈品消费女性旅游者在旅行中常常对奢侈品消费有着较高的偏好。
她们喜欢购买名牌商品,住在高档酒店,享受高品质的服务。
这种消费偏好与女性对美的追求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关。
2.2 文化体验消费女性旅游者更注重融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特色。
她们喜欢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品尝当地美食,购买当地手工艺品。
这种消费偏好体现了女性对于文化传统和多样性的关注。
第三章女性旅游者的消费动机3.1 自我充电女性旅游者常常将旅行作为一种自我充电的方式。
她们通过旅行来放松身心,寻找新的灵感和动力。
这种消费动机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有关。
3.2 社交互动女性旅游者的消费动机中也有社交因素的影响。
她们喜欢结识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旅行为她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第四章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4.1 购物热情高涨女性旅游者在旅行中对购物的热情往往高涨。
她们喜欢购买纪念品、礼品,带回家与亲友分享。
而且,女性旅游者对于购物的态度也更加开放和乐观。
4.2 精细打理形象女性旅游者在旅行中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外表。
她们喜欢穿着精致的服装、化妆打扮,以展现自己的风采。
这种消费行为体现了女性对于自身形象的重视。
第五章女性旅游者的消费决策过程5.1 信息获取女性旅游者在做出消费决策之前会进行大量的信息获取工作。
她们会通过互联网、旅行社等渠道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包括景点介绍、酒店评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了以岗位津贴为导向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这扭转了长期以来高校在全国各行业中待遇偏低的局面,使高校增强了社会竞争力、稳定了骨干队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但是,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员、竞而疏于对政治发展的关注和自身修养方面的努力;分配制度改革突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原则,推使部分同志渴望改革却又害怕在改革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产生抵触情绪或进行反对;深化改革客观上触及了高校内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部分成员的切身利益,导致了各种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
同时,改革创新时代,长期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压力、受教育者要求越来越高的压力,以及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压力和自我实现、自我期望不断提升的压力等等,还使高校青年教师情感和心态状况更为复杂。
信息技术的网络化。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重镇,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校园网络设施的不断更新发展,青年教师群体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上网比例、次数和时间迅猛增加。
网络化使他们工作方便自如,生活丰富多彩;人生知识视野开阔,平等民主意识强化。
但同时,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网络信息泥沙俱下,有害甚至发动信息齐头并进,真假优劣难辩,尤其是西方政治文化的种种渗透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必然越来越大。
这既使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健康成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为新时期加强其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新时期队伍越来越壮大、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们对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认真的探析和把握,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做好新时期、尤其是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的客观需要。
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把对这一问题的探析和研究继续引向深入,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指导,进而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新的宏伟蓝图凝聚更多的人才、汇聚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2]陈至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J].求是,2008(3)[3]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7)[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8[5]5江泽民文选: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8[6]教人〔1999〕16号文件:《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7]人发〔2000〕59号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社会学者在研究旅游者角色时,注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依据社会角色理论,对旅游者角色进行全面分析。
一、符号互动主义——研究旅游者角色认知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互动,即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接触、接近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社会互动反映了人与人的动态关系,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源素和根源。
在旅游世界里,旅游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群体、旅游群体与旅游群体之的交互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以旅游信息传播为基础,在旅游的情境下进行,它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影响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正是由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才引起了包括旅游者角色在内的、千变万化的旅游现象。
符号互动主义对自我的关注,为我们解释作为旅游世界个体的旅游者的角色认知和个性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1.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分析自我概念的发展中谈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他认为,个体间彼此互动,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己。
库利把人们从他人如何评判自己中认识自己的过程称为“镜中我” 。
在旅游世界里,旅游者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也都同样表现为自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旅游者的身份。
每一个旅游者都生活在充满镜子的旅游世界里,旅游服务人员、旅游地居民等角色的人,对于旅游者来说都是明镜,旅游者可以通过他们对自己的反映看到自己的面孔,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
由此,在帮助旅游者提高认知角色和扮演角色的能力时,不妨帮助他们提高利用别人的想法看到自己的外表、举止等方面的能力,以期达到不断提高角色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的目的。
2.自我表现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事实的确如此,在旅游交往中,旅游者都在试图给对方一个较好的印象,他们就象演员一样,不断地表演,不断地关注着他们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观众,不断地思考这些观众对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阐释白以娟 辽东学院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8Z099) 辽东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6Y15)[摘 要] 社会学者关于旅游者角色的研究,是建立在社会角色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中,符号互动主义注重对自我的审视,为旅游者角色认知的演变和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透过社会角色理论来研究旅游者角色问题,可以对旅游者的角色行为作出解释;角色距离理论适用于对旅游角色参与程度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 旅游者角色 符号互动主义 社会角色 角色距离他们的印象。
根据戈夫曼的观点,旅游情境在旅游者角色的表现以及旅游者给他人的印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旅游者如何出现在他人面前这一主题。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自我行为表现的分为“台前”表现和“台后”表现。
戈夫曼所谓的台前表现,是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
旅游者在进行角色表演时,需要“外部装置”的帮助,包括旅游场景、旅游设备设施、旅游者服饰以及其他背景道具。
它为旅游者的表演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空间、舞台背景和舞台道具。
”这里的“外部装置”就是旅游者自我表现的社会情境。
戈夫曼特别强调社会情境对人的作用,他认为即使在疯狂中,我们也永远不能脱离他人,去按照自己的愿望形成我们自己的自我。
人限制着自己,又为他人所限制。
由此,的情境因素对旅游者角色表现具有重大影响。
旅游者的自我是在旅游交往与互动中形成的。
旅游者的交往与互动,依靠的是对别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
通过判断去互动是旅游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群体、旅游群体与旅游群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过程。
旅游者通过判断对方、揣度对方的反应从而做出自我行为的调节。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旅游者的互动是一种与他人或旅游群体的持续的角色扮演过程;而旅游者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旅游互动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
二、社会角色理论——界定旅游者角色的依据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对于一个人来说,角色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
人们所处的时空不同和社会地位的变化,都会引起角色的变化或新角色的出现,这也正是旅游者角色出现的原因。
首先,旅游者角色是旅游者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当我们看到手拿旅游地图,身着休闲或运动装,乘坐旅行社大巴的人,很自然会想到他是一个旅游者。
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又很难判断谁是旅游者,因为旅游者角色表现比较复杂,常发生错误地判断旅游者社会地位的事情,有时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旅游者缺乏一个角色扮演的环境氛围。
其次,旅游者角色是旅游者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旅游者角色一方面拥有旅游的权利,另一方面必须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如遵守旅游法规等等。
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角色形成了一定的、具有特色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承担旅游者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否则,会让人感到角色行为表现不恰当。
国内外群众常常对我国旅游者有意见,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旅游者常常不能表现出与其角色相适应的一套行为模式。
再次,旅游者角色是人们对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的行为期待。
充分享受旅游审美、装束得体、维护旅游者自身权利、遵守旅游者的义务,这些是公众对旅游者最基本的期待。
当旅游者不能满足公众对他们的行为期望时,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承担旅游者的角色是不称职的。
最后,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旅游组织就是由旅游角色构成的。
旅游者、导游、司机和服务员等组成了旅游群体,我们称之为旅游团。
旅游者角色是旅游群体和旅游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失去了旅游者角色,旅游群体与旅游组织就不复存在。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理论,透过这一理论来研究旅游者角色问题,我们就可以对旅游者的角色行为作出解释。
三、角色距离理论——衡量旅游者角色实践程度的标准“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角色距离是那些有效地传达表演者对其扮演角色表示某种轻视的分离行为。
实质上,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一个人对于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
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在旅游者角色扮演中,也常常存在角色距离问题。
一些学者所研究的“旅游角色的参与程度”问题,实际上就是旅游角色的角色距离问题。
旅游角色的参与程度因人而异。
即使旅游者是以同样的目的共同来到一处景点,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人物,但在扮演旅游角色时却可能表现出大不相同的参与热情、能力和程度。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观赏中走马观花,不求甚解,而有的旅游者却全身心投入,这便是参与程度的差异。
旅游内容潜在的丰富性,旅游者层次的极大差异性,种种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势必要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角色的履行情况并表现为因人而异的特点。
衡量一个人在角色扮演中是否存在角色距离问题,要看他在角色扮演时是否进入了角色,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第三,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
当人们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不能进入角色。
所谓表现出“角色距离”者,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衣冠不整的旅游者,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被要求与儿童同游而得不到满足的成年旅游者等等。
旅游者的角色距离问题直接影响旅游者角色实践程度,因此,研究旅游者的角色距离问题,对于旅游者角色实践和角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xer)著 杨淑娇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3]E.戈夫曼:《相遇:互动社会学的两项研究》.印第安纳波利斯市,鲍勃斯-梅里尔出版公司,1961[4]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第二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 版[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