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保障研究
“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保障研究
“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保障研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呈现出了以“双主体”育人为特征的新发展趋势。
传统的单向传授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构建起“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而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下,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适应“双主体”育人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师培养机制来保障这一需求。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调整教师招聘和选拔政策。
传统上,教师的选拔主要依据学历和科研能力,而现在,则需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实践经验和技能。
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多元化的选拔标准,包括教学实践能力、学生指导经验等。
同时,可以开设一些“双师型”教师岗位,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士加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以丰富教师队伍的多样性。
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等。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定期的专业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指导技巧、团队协作能力等,以确保教师能够胜任“双师型”教师的角色。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的工作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定期的教学考核,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综合能力。
同时,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以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为教师提供改进的机会和方向。
最后,高职院校可以推行“双师型”教师示范工程,通过设立示范教师岗位,邀请一线教师和教学能手参与,激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和实践创新。
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发展动力和积极性,也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提升。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中职院校对于双创型教师的培养呼声较高,且也有诸多院校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探索。
本文将分析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价值和意义,并着重分析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并对未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做出展望。
标签:双师型教师;教师培养;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目前比较热门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该种模式下一般认为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和理论认识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因此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下,如何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一专多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
“一专”意味着教师对某一专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系统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
“多能”是指教师具有原专业以外的一个或多个专业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较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能顺利完成该专业的培训教学活动。
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2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
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
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资格要求,即专业课教師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技师(高级工)、教师——会计师、教师——经济师等复合方向发展。
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状况的分析,目前“一专多能、双师型”教师仍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大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职业院校80%以上的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良好的技术示范和指导。
“一专多能、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特别表现在技师及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严重馈乏,许多高精尖技术技能教学任务得不到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只能满足于一般性技能训练,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文章编 号 :1 6 7 1 — 4 8 9 X ( 2 0 1 3 ) 3 O 一 0 0 3 4 一 O 2
结协作 的 “ 双 师型 ”专业教学 团队。通过多种方 式帮助教师
选定一个相对清晰的教师职业发展方 向:鼓励教师通过读研、 读博等提升 学历层次 ;专业教 师取得相应行业 的专 业证书或 技能等 级证 书,能胜任相 匹配 的专业理论课和 专业技能课 的 教学工 作;鼓励专业教师 参与课程改革 ,开 发课程模块 ,编 写教材 ,能承担企业 员工 培训、企业生产指 导工作 ,成为专 业建设 的骨干人才、高端人才 、核心人才 。
高职 教育的任务是面 向生产、建设 、服务和 管理等培养 高素质高 技能型专 门人才 ,这 就要求高职 院校教 师既具备深 厚 的专业 理论知识和丰 富的教学经验 ,又具 备较 强的从事本 专业实践工作 的能力,即具备双师业教 师双 师素质 ,使双 师
基 金 项 目:本 文 为 2 0 1 3 年 江 苏 省 高等 教 育 教 改研 究 立 项课 题 “ 基 于 双 主 体人 才 培 养 的高 职 农机 专 业 综 合 改革 研 究 与实 践 ”成 果
素质 专业教 师 比例达 到 9 0 % ;当前加强 “ 双 师型 ”教师 队伍
建设 ,增加 “ 双 师 型 ” 比 例 , 不 仅 影 响 职 业 教 育 职 能 的 实 施
2 )走 出去 ,对 现有专 业教 师进行 实践 技能培 训。组 织
教师参加 国家 、省组 织的双师素质教 师培训,到学 院双 师素 质 培养基地或校 企合作工作站实 践,鼓励 教师参加各类 技能 培 训。安排专业 教师到相关企业 、科研 单位进行专业 实践,
业 课 学 时 比例 达 到 5 0 %以上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格外迫切。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理论知识薄弱等。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背景和动机。
通过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分析、路径的探讨和策略的分析,可以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旨在深入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为高职院校提供有效的建设策略和实施方法。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方向,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3. 分析不同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不同策略,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4. 提出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5. 评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效果,为未来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1.3 意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在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对中职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应对中职教育发展中的种种挑战,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探索建立适合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该模式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优秀教师,能够与行业专业人才相媲美,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中职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在中职院校中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进行关于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和意义,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
通过深入研究“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可以为提升中职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现有教师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从而为中职院校教师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促进中职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3 研究意义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有效提升中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需求。
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促进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元化的教育挑战。
在这个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一、“双师型”教师的特点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双重专业背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
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他们注重实践教学,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们也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 为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 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的紧密结合。
“双师型”教师不仅掌握学科知识,更能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可以更好地与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拓展空间。
1. 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提升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
2.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讨活动、观摩课堂、互相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就业机会。
可以邀请行业专业人士、企业家等来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经验分享,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就业前景。
1. 加大教师培训投入。
高职院校要增加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研修班,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和自我培养能力。
2. 优化教师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机制,注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
3. 搭建高职教师的交流平台。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研究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研究作者:邓敏张鹏鹂郝臻孙碧璇朱小彤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1年第01期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然而,在学术界,尽管有大量学者进行了“双师型”教师问题研究,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究竟什么是操作性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等尚未深入研讨。
本文立足广东省,针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围绕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成形于国家政策层面,其研究主要经历了概念的提出、内涵的深化及培养途径的讨论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研究集中于国家政策解读、问题及对策探究和国外相关经验启示等方面,而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丰富。
第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外部环境,存在教师专业标准缺失、教师来源差异较大、教师培养平台不够、培养体系不清晰、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第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在动因,主要存在职业规划不清、专业理论和技能失衡、专业发展途径受限、个人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第三,“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和层次问题。
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院校教师,不同学科属性的教师,不同来源的教师如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外引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在培养方式上有所区别,不同类型教师群体可以尝试互助互学。
同时,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双师型教师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重点不同。
如“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双师”素养阶段、“双师”资格阶段、“双师”熟练阶段及“双师”专家阶段。
总之,“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相关研究比较单薄、零散,现象研究多于本质讨论,培训体系的要素缺乏归纳和整合,体系的逻辑关系急需梳理。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调研与分析(一)调研基本情况2019年1-2月期间,工作小组通过问卷星调研工具铺开了辐射全国的网络调研工作。
“双元”育人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双元”育人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摘要:“双元”育人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以“双元”教育模式为基准培养高素质型综合应用型人才。
育人的教育模式是从德国引进的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模式,随着当前我国产业的优化转型,职业教育也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型技能人才,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利用“双元”育人的方法精准对接企业工作需求,保障学生的就业水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
师资队伍素养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出,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尝试师资队伍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职“双元”育人模式的内涵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并探讨了“双元”育人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双元”育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不管是在校生人数还是毕业生人数,都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因此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讨与其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保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稳定发展,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一、高职“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般以教学思想为前提、培养企业意向所需人才为目标的组织人才培养活动。
在人才培养时模式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目标引导型、学制改造型、过程探索型和主体复合型。
目标引导型指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学制改造行指的是“2.5+0.5”或“2+1”的模式,主体复合型指的是“双元”制或开放式的模式,过程探索型指的是“四双”或“四模块”的模式。
对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结果探索后,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人才培养情况,推出了“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想法,“双元”育人的培养模式把握了校企合作的实质,真正展现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目标,能够让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深度不达标、校企主体地位不对等的难题得到改善。
根据当前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计划、课程理论体系、选择教材并充分结合校企合作中所使用的软件硬件设施资源,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工学交替[1]。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中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受到了高度重视。
而“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形态,在中职院校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
而“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
中职院校急需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将对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概念、构成、现状分析、建设策略和路径、实施和实效评价等方面内容,旨在为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的明确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有效的策略和路径,为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改进与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全面了解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构成和现状,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奠定基础;二是深入剖析目前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挖掘问题根源;三是探讨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和路径,提出可行性建议;四是通过实施一定的方案,评估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效,为未来发展提供经验总结和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进一步提升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研究意义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推动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却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如教师培训水平不高、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中职院校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支符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
所谓“双师型”教师,即具有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不仅要熟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
本文将围绕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展开研究,探讨目前建设现状、重要性、关键措施、实施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2000字】1.2 问题提出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中职院校需要更多具有产业实践经验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来支持教学工作。
在现实中,许多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
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
许多中职院校缺乏具有产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部分中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管理混乱、培训不到位等现象,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下,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为中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参考和借鉴。
【字数:287】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探讨其重要性及作用,提出关键的建设措施和实施路径,并探讨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及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及实施路径研究作者:洪銮辉梁海霞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4期摘要“双師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实绩,牵动各方利益主体。
以多重制度逻辑为分析框架,采用NVivo软件对68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双师型”认定文件进行质性分析,并结合实践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工作中的认定标准、实施认定主体和认定机制等进行实践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在认定指标、认定制度、认定结果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具体改革路径是:强化各主体制度逻辑的共同价值导向,师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融合各主体制度逻辑的认定体系,强化监督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政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双高计划;多重制度逻辑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4-0046-07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1],“双师型”教师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物,1989年,我国已有学者提出“双师型”的概念,1995年,“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教委文件中,自此“双师型”教师正式进入国家政策体系,以“双师型”教师项目为载体的通知和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并加以贯彻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四有”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2],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培养造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总体要求和目标[3]。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各高职院校基本都出台了本校“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并开展认定工作,也有部分省份如安徽、江西等出台了省级认定文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学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需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备行业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
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既是行业内的专业人才,又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实用性的教学服务。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和方法1.搭建行业与教育的桥梁高职院校需要与行业加强合作,搭建行业与教育的桥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行业实践机会和专业培训,使教师更加熟悉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提升自身的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员工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发展趋势。
2.加强教师教育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包括教学方法的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培训、教学评价与考核的培训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实践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基地,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地位。
4.激励教师专业成长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设立教学奖励和荣誉称号,评选优秀教师和示范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激励教师努力学习和提升专业素养。
5.强化教师综合素质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的教师。
他们既能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又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种方式。
校内培养主要通过提供全面的教师培训课程来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这些培训课程可以包括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讲座,提供实践教学材料,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
校外培养主要通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行业实践项目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将教师派往实际工作场所进行实践教学,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实践需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目标1. 提高专业素质: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
2. 衰弱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实践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结合实践教学和行业实践项目,提供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三、培养方法1. 注重教师培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供全面的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3. 打造学术氛围: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研究讨论活动等,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摘要】现代职业院校教育中,双师型教师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定义、制定过程、内容分析、实施情况以及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研究发现,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制定需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
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职业院校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完善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建立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教学质量、研究、定义、制定、内容分析、实施情况、教育启示、未来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出了迫切需求。
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又要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同时有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
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技术过硬但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能力强但专业技术不够突出等。
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标准体系。
有必要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行进一步研究,明确双师型教师所需具备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的概念和内涵,进一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情况,深入探讨双师型教师标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为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相关内容和实施情况,总结出对职业院校教育的启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为完善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和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考量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考量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这也是新《职业教育法》制定的背景之一。
本文将从政策考量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点和挑战。
一、政策背景及意义《职业教育法》的新制定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是落实这一法律要求的重要举措。
该政策要求高职院校建设一支由工科专业教师和产业经验丰富的师资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旨在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支持政策制定与落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继续教育、聘请工业界人士等。
2.优化政策环境:简化职称评聘流程,建立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岗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
3.平台建设:政府可以组织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实训基地等,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机会进行产学研结合。
4.加强交流合作:政府可以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内外相关学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促进教师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提升。
三、教师培训与聘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通过教师培训和聘任制度来保障。
具体做法包括:1.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教学方法提升培训。
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辅助技术等。
2.鼓励教师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产业项目研发,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这样的实践活动将帮助教师了解产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3.聘请行业高级专家: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引进来自工业界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授、特聘教授等。
基于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肖荔魏鹏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年第08期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其绩效管理上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其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广泛的呼声。
但是对于“双师型”概念的认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作为具有一定职称的教师,只要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就可以进行认定。
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来看,办学主体多元化是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趋势,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此情况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适应未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
然而在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却是一个难题。
2019年初,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并要求多举措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全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等。
这就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解决好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考虑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其一,教师本身对“双师型”认识不到位,且高职院校绩效考核仍然轻视教师实践环节,造成师资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没有独立的认定制度,认定条件过低,再认定制度缺乏,体现了制度准入上的短板,事实上也造成了教师对于“双师型”认识的偏差。
在实践上,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即使是获得该专业的证书,其实践性也大大缺失。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指导的教师。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引导师生双向互动,促进师生成长高职院校应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双向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及时反馈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教师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
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不断学习更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更好地传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合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合力。
教师团队应该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团队应该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为教师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教师团队的合作与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五、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解决。
一、现状分析1. 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培养模式不够灵活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较为固化,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资源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条件有限,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环境比较差。
这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4. 教师培训不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教师培训不足,目前教师培训机构不够完善,培训方式也较为单一、落后。
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对策建议1.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优化“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结构,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增加实践环节的培养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和渠道,提高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师培养结构,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扮演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角色。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产业界教师与熟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育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引导者。
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应设立合适的岗位,并通过竞争招聘方式引进产业界教师。
这些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将最前沿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案例带到课堂中。
他们也应经过相应的培训,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以便更好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育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育界教师需要了解产业界最新的技术动向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规划。
他们也应通过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产业界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三,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育界教师与产业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教育界教师可以向产业界教师学习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产业界教师则可以通过与教育界教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他们也可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项目的研发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与产业界教师和教育界教师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研究。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教育界教师的交流和指导,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有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
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在职业院校中,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同时担任教学和产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即既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教师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科学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有利于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和教育的融合需要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可以将最新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带动产业人才的储备和结构升级。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需要实践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而“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像导师一样辅助学生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双师型”教师能够将实践技能和最新的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打造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支持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支持体系,包括教师聘任、培养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与产业对接机制等。
同时还必需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师持续学习的成果等方面来评价其表现。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即在教育教学和实践方面都应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当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定期组织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专业技术培训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26期师资队伍建设5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教育类别,不论是从培养对象,还是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都要求从事教育的主体具有专业的教育能力和丰富的理论专业素养;具有职业任职能力,能够具备企业生产、研发、管理等生产力技能。
这种“双师型”专业能力结构,已经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标配”,同时,也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双师型”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师资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从“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问题入手,以校企合作“双主体”为平台,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保障机制。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困境作为高职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师,实现向“双师型”教育工作者的蜕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目前的教师培养机制下,面临以下四种困境。
(一)政府主导环境缺乏政府部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理应在规章制度构建,激励措施引导等方面引导建构完善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
[1]但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顶层架构设计中缺少对于“双师型”教师培育的考量、在职级晋升中缺少政策措施的引导、在“双主体”沟通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从而从根本上缺乏“双师型”人才培养的土壤。
(二)职业资格能力缺失在高职院校教师选拔环境下,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国家一类院校毕业且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学者。
企业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由于学历层次、科研能力等条件所限,很难符合目前高职院教师遴选条件。
这类进入高职院校的研究型教师,毋庸置疑,具有丰富的专业科研能力,但却陌生于企业、行业生产实际,在生产型、动手性职业能力方面存在重大的缺失。
(三)职称评审激励缺席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职称晋升中,以教师职称晋升为主导,依次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囿于企业职业经历所限和校企壁垒,教师不仅很难评聘职业技术职称,更遑论“双师型”职称晋升。
“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保障研究范震波,肖先举,唐学红,孙婷婷,王德堂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开放教育,要求学校教学目标围绕行业发展、岗位特色进行定位,教学对象适应企业专业需求和生产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促成了职业教育教师主体的“双师型”能力匹配要求。
而目前,“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问题的基础上,以校企双主体合作为载体,围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构建多元教师培养保障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养途径;保障机制;双主体育人模式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B-b/2015/03/01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SJD48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高职院校教师自我发展的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488)作者简介:范震波,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6-0052-032017年第26期师资队伍建设53这种在职称晋升中激励措施的缺位,更是反向加强了校企对接的障碍和壁垒的形成,从而成为影响“双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另外,“双师型”双向晋升并未有给教师带来实际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不愿意评聘专业技术职称。
(四)企业主体动力缺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校企的共同保障,基于现有的机制,职业院校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同职业企业合作,希望联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
企业从自身权益角度考量,在没有参与联合培养的义务和责任背景下,出于技术、设备等相关核心技术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消极对待联合培养行为,学校无力改变这种外部环境,从而导致”双师型“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依据专业,在不同的载体平台中得到提升,从而使得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向螺旋形发展。
“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载体的条件,即必须具有专业生产实践性的机构和理论应用前沿性的组织。
毫无疑问,技术性企业及其附属科研院所成为了首选平台。
只有在“双主体”合作中,才能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到企业进行研修高等职业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时,可以签订“下厂锻炼”条款,规定专业教师在一定的年限或相应的职级晋升时,必须完成对应的企业研修任务。
企业研修任务可根据职级制定,如晋升中级职称时,需完成一线岗位生产创新实践;晋升高级职称时,需完成专业理论应用研发实践;也可以根据教师岗位设置,如规定在教授某门课程时,必须完成相应课程专业的岗位探索实践。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能够以目标为导向,促进教师“双师型”技能的发展。
(二)开展专业技能竞赛高等职业院校应定期依据专业开展专任教师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既可以在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内部竞技,也可以同企业技术人员外部比武。
以赛促进,内部竞技发展同行差距,外部比武寻找自身不足,一方面,丰富了不同区域职业院校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对照企业技术人员把握行业技能最新动态,有效地推动教师“双师型”技能的进步。
(三)承担研发任务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同合作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针对企业生产、设计、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签订横向课题协议,联合企业共同解决。
以任务目标为导向,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校企融合,师资共聘,设备共用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实际。
在承担研发项目中,一方面,能够了解专业涉及的最新生产技术和行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能够产生实际的经济利润与效益。
在促进教师自身应用性理论发展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有利于“双师型”团队教学结构的形成。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保障机制根据组织管理理论,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能够为管理目标实现提供有效的物质、组织、制度的保证。
(1)依靠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资源,在政府主导下,打通校企之间的壁垒,构建“双师型”培育载体,实现“教育能力+职业能力”孵化组织,实现人、财、物的合理布局;[2](2)引入考核激励机制,将“技能”考核与职级晋升、岗位晋升、课程教授资格挂钩,实现“技能”标准倾斜制,提升“技术能力”在专业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3)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在校企合作平台中,寻求价值共同点和技术关注点,形成以协助企业解决专业问题的横向课题资源库,在利益导向中,引导专业教师提升个体专业技术能力。
(一)以“双主体”院系为载体构建“双师型”教师培育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技术依托型企业以“校中厂”的形式,构建“双主体”院系,并签订协议。
在协议中,明确界定双方的责任,以学生素质提升为纽带,培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
(1)以职业技术资质为目标的企业实践。
在“双主体”学院中,学校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定向到规定企业参与企业培训与生产,和企业专业生产人员一样,根据教师专业职级等级,考取相应的职业技术职级等级,如讲师对应工程师;副教授对应高级工程师;教授对应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在“双主2017年第26期师资队伍建设54体”学院中晋升职业技术序列职称,与评获教师职称享受同等待遇。
(2)以实践教学为目标的校企教材编写。
以“双主体”学院为依托,根据企业需求开办现代学徒制教育班级,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岗位特征,校企双方教师共同编审实践教学合作教材。
通过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是深化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挖潜专业教师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
(3)以技术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技能竞赛。
在“双主体”学院设置技能竞赛项目,项目内容既反映企业生产的特点,又反映教师专业技术提升要求。
通过定期开展的技能竞赛,扩大同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与交流,了解企业最新生产技术动向和生产设备参数,在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良性竞赛中促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双师型”教师培养组织管理。
“双主体”学院实行理事会协商制度,由学院、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人员成立理事会,负责“双主体”学院的运作和项目的实施。
“双主体”学院以学校为主体设立执行办公室,负责“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课程与任务,并组织管理教师企业实践、教材编写、技能竞赛和现代学徒制教育班级组建等相关工作事宜。
3.“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管理。
“双主体”学院教师培养经费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其中,教师企业实践费用由学院(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拨付,校企合作教材由双方协商出资,技能大赛由企业出资。
“双主体”学院资金由学校教育基金会监管,实现项目申报,双方主管审批,教育基金会拨付的形式使用。
(二)以职级评聘为措施的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在构建教师技能发展载体的基础上,为促进专业教师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技能提升项目中,学校人事处师资发展科应以职级评聘为主体,挂钩职级待遇与福利,重点倾斜技术专业职称教师。
教务管理处应出台课程教学审查资格,课程教学资格中包含专业技术实践职称和实践经历要求。
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双线晋升技术职称优先策略。
在专业教师的职称职级晋升中,鼓励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引导教师双线晋升教师职称,专业技术职称和教师职称享受同等的待遇,绩效福利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以职称引导,促使更多的教师自发、自主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2.课程教学审查资格策略。
在教学课程安排中,设置课程教学资格审查机制,要求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资质,一般理论课程优先于“双师型”教师。
从而使得“双师型”教师的课时量和绩效待遇高于非“双师型”教师,以绩效为引导,促发更多是教师自愿、自觉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三)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的课题机制在“双主体”学院中,不仅存在教育任务,并且,“双主体”学院作为信息通道,收集企业在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产品升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善于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设备改造中的专业问题、产品升级中的成本问题”的优势,校企合作形成横向课题。
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求解、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反向推动学校专业教师探究生产技术问题和关心生产实践,认知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充分展现职业教育充当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引擎的同时,也为学校“双师型”教师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最新的任务课题,极大地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提升。
作为跨界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直秉持开放的属性,同行业、企业之间保持着顺畅的血脉联系,以“双主体”学院为载体,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为抓手,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通过企业研修、技术竞赛、横向课题和专利教材等多种途径,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