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探析
马克思国家观探析
摘要: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在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重新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对马克思国家观的重新梳理和认识,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国家,正确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对国家的深刻阐释,才能更好的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
对于国家的起源,一直是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国家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亚里士多德坚持社会共同体说,“认为国家是许多家族和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善的自治生活而组织的”;[1]国家社会契约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还有学者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定义国家,如奥地利政治学家巩普洛维奇认为:“国家是凭藉强制力而组织及统治的社会”。遗憾的是,这些学说都没有能揭示国家的本质,甚至还对认识国家的问题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而马克思的国家观,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使其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思曾经指出:“在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
一、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继承了上述思想家有关国家的基本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适应那个时代的国家观。当然,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是随着思想意识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日趋丰富完善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
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开始萌芽的时期。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思想历程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清晰轮廓,并不断成熟进步到形成完整体系。马克思曾鲜明地提出国家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实体,一种和衷共济的共同体,一种宪法组织。那么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他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又有何区别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
(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具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二)在特殊历史阶段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立论。在分析现代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阶级冲突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说明了现代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的仲裁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复杂矛盾的结果,而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权
力斗争的中介和政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阶级统治还没有形成,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就保持着它的独立性。目前的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经被消灭了的等级还构成一种不定型的混合体而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那里任何一部分居民也不可能对其他部分的居民进行统治。
12.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法兰西内战》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2.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从《法兰西内战》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我们刚才讲了一个问题,就不管是马恩还是列宁,那么国家都是工具,你手中的工具,不管你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是你手中的工具,但是有一个问题在我看来,马克思到恩格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间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知道说就是所谓的异化的概念,就是说在《法兰西内战》里面,马克思非常着重的去讲一个问题,就是说公社所建立起来的新的国家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个是摆脱了所谓的资产阶级的文牍主义,不需要在案牍劳形了,就说国家的统治要尽量的简单化,简单化到什么地步,要让每一个公社社员都能够无差别的充当公社或者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机构的里边的公务人员,就是说它不再需要特别的知识,它不需要特别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充任国家公务人员,这是一点,我们去讲这个问题,等会儿我们再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里面讲就说所有公社的公务人员,不管你是最高级的领袖还是最初级的人,工资不能够超过6千法郎,当时6千法郎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要回复到1870年左右的物价水平去理解,不是一个非常多的钱,而且在除此之外不能够有更多的其他的帮助。所以说马克思对这两点的强调,他《法兰西内战》里面并没有展开,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或者说要特别关注,我去读这个《法兰西内战》我自己都感到糊涂,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这两点?他自己也没有说清。后来到1884年,《法兰西内战》是1871年、
72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就是恩格斯正好在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1883去世的,84年恩格斯就出版这本书,我不觉得他是直接的诠释马克思的问题,但是某种意义上这个发展是在那儿,就是说在那里边,恩格斯给了国家一个新的有意思的定义。当然,他并没有说这是错的,恩格斯做了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什么是国家,他说国际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当然这一切矛盾是在马和恩理解里面都是阶级矛盾,国家是这个社会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发生出来的,诞生出来的。
马克思国家观历史起点的文本观照与内涵解析——基于《莱茵报》政论文章的探讨
2020.11
国家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天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层理论基础。本文聚焦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探求马克思国家观的出场逻辑,指认马克思国家观在《莱茵报》时期获得真实历史起点的事实,并进一步挖掘其价值意蕴,为马克思国家观的深入探讨提供理论铺垫。
一、由哲学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莱茵报》与马克思国家观的出场
国家观是关于国家起源、本质、结构、职能及其发展的理论体系。学界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为合理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的新
变化,西方学者侧重于将马克思国家观与现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各种全新的国家理论,有工具主义国家观、结构主义国家观、“制度平台”论国家观,等等。他们致力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国家观进行反思与重构。在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肇始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主要呈现出三种研究进路:一是文本研究,主要对个别经典文本,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中蕴含的国家观进行深度挖掘与阐发。二是专题研究,主要针对马克思国家观的某一项具体内容开展专题式探讨,既囊括国家起源、国家本质、国家职能、国家消亡等重大理论问题,也涉及研究缘起、思想渊源与理论地位等
马克思国家观历史起点的文本观照与内涵解析*
——基于《莱茵报》政论文章的探讨
■成
龙李文君
【提
要】《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由思辨的哲学批判转向现实政治批判的重要开端,国家问题
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通过对普鲁士现实国家的新闻出版自由、国家立法、国家行政、宗教国家观展开全方位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创建人民自由报刊、擘划人民代表制、废除官僚主义行政制度、构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等重大政治构想,开辟了从现实的客观关系出发研究国家问题的崭新路径,为将国家理论建基于科学的唯物史观之上奠定了初步的阶级基础,开始形成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不自觉的出离与亚意识的反动,马克思国家观由此获得真实的历史起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在1845到1846年这段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在这部著作中,两人通过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初步论述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神自身在地上行进,这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源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1〕在黑格尔的哲学世界里,国家是一种类似于神的存在,其地位处于市民社会之上,而市民社会中的人应该服从于国家的安排。国家的使命不仅在于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有“更高的精神要素,自在自为的真理要素”。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2〕作为伦理的现实存在,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倡导社会的“善”,最终达到自由的状态。应该说,黑格尔眼中的国家是一种合理的现实存在。国家和市民社会都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一种表现,而国家则是绝对精神发展达到顶点的一种表现。市民社会则被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存在而存在。
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深深地吸引着刚步入大学的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当中,特别是他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所撰写的社会评论当中,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辩论》等一系列文章,一些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表露无遗,对自由等概念的阐发和论证还遗留着黑格尔哲学的痕迹。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虽然在马叶涛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叶涛涛,。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唯物史观早期著作。由于青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在西方国家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理论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观点。本文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和影响进行介绍。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并试图将其与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相结合。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的成员包括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本雅明等。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以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著称,他们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20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壮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逐渐扩展,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不同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制度主义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
1. 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点是批判理论的使用。批判理论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关注社会的制度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在批判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结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结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社会结构的分析和历史发展的研究。他们关注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强调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3. 制度主义和制度转型:制度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他们关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制度主义学者研究国家、法律、机构等制度的变迁和转型,探讨制度变迁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发表时间:2018-03-19T15:23:55.05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作者:王慧荣
[导读] 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王慧荣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专政,这是国家的本质。而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国家和革命》一书中,它是最完整最集中论述国家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该书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国家的本质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力量,就是国家”。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国家并不是从来都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于德、意、法、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文学理论问题,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正因为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才成为当代最具有活力和视野最为广阔的批评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文论迄今为止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为基本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在历史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和因素下形成的多种源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学说形成的理论并存的局面。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具体来说,从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渊源主要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的革命却全部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理论导向的作用。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球性的思想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各国各个领域。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两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虽
然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但在一些主要观点和实践应用上存
在一些区别。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些留学生将马克思
主义的思想带回国内,并在中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推广。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新中国
成立后被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党的纲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
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更加强调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并结合中国
的具体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相结合,通过适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通过实践检验、修正和发展
理论,从而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特点使得中
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和变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被引入西方国家。然而,在实践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
义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民主价值观的实现,
强调国家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往往与
其他学科相交叉,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氛围。例如,西方马克思
主义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
12.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法兰西内战》到《国家与革命》
12.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法兰西内战》到
《国家与革命》
我们说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芳龄好像只有30岁,恩格斯芳龄28岁,马克思是1818年生人,恩格斯是1820年生人,然后到1848年他们发表这个,所以他们都是很年轻的,两个小伙子,他们的思想是会发展、会变化的,那么到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国家的这种重要性,你在共产党宣言里仅仅告诉说在无产阶级革命之后国家就到了无产阶级手里,从资产阶级转到了无产阶级手里,然后你又可以干任何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假设。但是说怎么样转到你的手里?就说这个过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从资产阶级手里转到无产阶级手里,这中间是有发展的,那么给他们这种思想的发展一个最大的促进,在马恩还在世的时代,这个促进就是最主要的是在巴黎公社,这就是我写的第二个《法兰西内战》,《法兰西内战》实际上就是讲了普法战争之后,巴黎发生了工人起义,建立巴黎公社,然后在马克思看来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光辉的范例,恩格斯甚至是说再后来写得《法兰西内战》的第一个重印的序言,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国家是什么样子吗?你就去看巴黎公社吧。所以说实际上在马恩的理解里面,巴黎公社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第一个,的确如果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这套逻辑来理解、来看待历史的话,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的一个国家。那么《法兰西内战》法国内战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理论注入了什么?事实上是把暴力作为夺取国家、打碎国家的必要的手段,我们仔细去想想,共产党宣言里面那句话:“无产阶级革命
成功之后,无产阶级可以夺取国际及自身组织为统计阶级的无产阶级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但是怎么样做没有说,是不是可以是和平的,而大家一举手说,对不起你下台我来,因为我人数比你多。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
括民族观与国家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
民族观和国家观的理解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矛盾和斗争的重要表现之一。资本主义社
会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和新的民族形态的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的时代,
各民族战争就变成了民族战争,较小的民族成了大民族的被压迫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的是根本的、整个革命”。
在列宁的进一步发展中,他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并提
出了“民族自决权”的概念。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
活方式、政权和国家的形式。这种自决权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产生了
紧密的联系,并且为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还强调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联系。它
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而这需要广大
的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无产阶级的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必
然紧密相连。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因为阶级社会的存在,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国家是一种工具,被统治阶级用
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
有制和剥削制度,以建立无阶级社会和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个无
“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17-17页
主题词: 基本内容;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社会;手段;被统治阶级;结构主义;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者
摘要: <正>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在西方有影响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国家观有以下四种: 1.工具主义国家观。以L·米利班德为代表,认为国家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代议民主和分权不过是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虚假外罩。2.结构主义国家观。以L·阿尔都塞和E·阿尔特瓦特为代表,认为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中的统一因素,其功能是组织统治阶级运用暴力的和意识形态的手段分化和瓦解被统治阶级。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
略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前景
【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影响力逐渐扩大至今。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接受。在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虽然受到质疑,但仍有其地位。在政治运动中,马克思主
义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也对西方产生了深
远影响。未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趋势仍有待观察,但在全球化
背景下,其前景或许更加广阔。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前景,制定
发展策略,探讨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考虑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拓展文化领域合作,有助于马克
思主义在西方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西方, 发展前景, 传播历史, 影响, 社会接受程度, 学术地位, 政治运动, 文化领域, 发展趋势, 前景分析, 发展策略, 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
1.1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首次发表,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
和讨论。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传播,并逐渐在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面临着剥削和压迫。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呼吁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理论深受西方工人阶级的欢迎,成为他们反抗压迫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逐渐壮大,形成了各国的共产党组织和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在各国不断发展,形成了各种学派和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在西方各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中产生影响,并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争议。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在西方国家传播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由于具有学术思想多样性,因此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概念和理论。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和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增强。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实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
首先,西方人应当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在学术上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缺点。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归结为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和斯大林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阶段和分化趋势。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主义被视为“科学社会
主义”,经历过多次思想摇摆。列宁时代,列宁主义阐述了“党的领导”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领导,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向革命实践的转化。迈向斯大林时期,“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围绕马克思的一系列原理,包括无阶
级社会、暴力革命和集体领导等,开始向强制性一体化倾斜。
这三个时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重心和变化趋势。这些变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是承继和发展自列宁主义的,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解析。这种思想背景下,不乏涌现新学管系、泛左翼等新领域,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在马克思的国家观中,国家不是超阶级的组织,而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法律、行政、司法等手段维护其统治地位。国家权力由统治阶级掌握,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国家的社会职能。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阶级关系的消亡,国家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由人民群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将成为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原则,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
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
阶级本质、统治的方法以及霸权的形成。而第四种理论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国家,
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再生产的制度,其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社会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也是生产关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论及国家,即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
马克思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前后一致的国家理论,因此为不同的理解提供了起点。尽管如此,在国家问题上,马克思依然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它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 国家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不是产生于人类心灵或意志; 第二,国家虽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形象出现的,但不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是
生产过程中阶级结构的政治表现; 第三,国家是阶级镇压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
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
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国家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借助其对暴力的合法垄断,已
经渗透或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其著作中已经注意到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并为二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立场、方法和概念,构成了这些理论的基础和思想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一样,都源
于深厚的哲学根基,并从马克思的国家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使其丰富和完善的。例如,就国家的定义来说,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所侧重的国家的不同维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成为他们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定义国家的基础。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的各个流派,把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的相对自主、意识形态领导权、国家极权主义统治与顺从的根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矛盾和危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系等问题作为集中探讨的问题,在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汲取营养,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
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发展出了工具主义、结构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
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工具主义的国家观坚持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资本家进行控制的机器。它集中分析阶级、统治阶级的特点和变化,研究国家政策与统治阶级、国家机构的控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他的代表是密里本德,他认为资本家、国家官僚、政治领导人、权力精英有共同的政治来源、相同的生活风格和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群体,控制着统一的国家政策,利用
国家干预支持国内资本在国外的竞争来保证资本家的利益。议会和立法并不掌握真正的权力,政治权力集中于行政机关手中。欧洲共产主义理论本质上也持有工具主义国家观,它认为通过议会斗争获得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征服国家这一工具。
其二,结构主义的国家观集中分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国家机器的关系。普兰查斯结合阶级分化和斗争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主性,他强
调这种国家的作用并非直接代表阶级利益,而是在政治上维持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统一,统治阶级与管理国家权力的阶级不一定是同一个,资本
主义国家的协调是通过政治机构或管理行政事务实现的,这种协调作用并不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