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
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它对国家观和权力观有着独特的透视和诠释。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和权力观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实施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国家的存在是阶级对立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家是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它通过法律、行政、警察等手段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有着很高的国际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现实。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与阶级的密切联系,把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的体现和产物,并对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马克思主义对权力观的看法可以总结为:权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对社会资源和经济利益的掌控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通过它的行使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对权力的分析更加关注其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权力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将权力交由劳动人民掌握,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控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权力的集中和腐败问题。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往往集中于资产阶级,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剥削现象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表达了反对权力集中和腐败的呼声,并主张通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对权力的影响,并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来实现权力的转变和权力的合理运用。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国家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首先,国家的阶级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核心要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组织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都具有阶级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与执行者;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则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与执行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强调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充当了指导、协调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角色。
国家主导并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调节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也强调,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发展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还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应当既要坚持自主发展,又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科学确定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国家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和效果,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纠正和缩小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阐述国家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家的基本属性,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和作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当代社会中,国家扮演着维护秩序、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角色,但也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对当代社会提出了警示和启示,强调了权力和利益的平衡。
为了实现国家的民主化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不断完善国家机制,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未来应该加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国家制度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当代意义、核心理念、国家本质、国家作用、社会角色、启示、权力、利益平衡、现实意义、发展趋势。
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实行对抗性的政治权力并以此来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对外拓展市场和保护资本家的利益,同时维护和管理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是为资本家服务的。
马克思认为,国家将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觉醒,逐渐淡化和最终消亡,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正确看待国家及其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启示。
1.2 当代意义的重要性当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当代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阶级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不断加剧,国家的角色与作用日益受到挑战。
12.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法兰西内战》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2.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从《法兰西内战》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们刚才讲了一个问题,就不管是马恩还是列宁,那么国家都是工具,你手中的工具,不管你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是你手中的工具,但是有一个问题在我看来,马克思到恩格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间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知道说就是所谓的异化的概念,就是说在《法兰西内战》里面,马克思非常着重的去讲一个问题,就是说公社所建立起来的新的国家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个是摆脱了所谓的资产阶级的文牍主义,不需要在案牍劳形了,就说国家的统治要尽量的简单化,简单化到什么地步,要让每一个公社社员都能够无差别的充当公社或者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机构的里边的公务人员,就是说它不再需要特别的知识,它不需要特别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充任国家公务人员,这是一点,我们去讲这个问题,等会儿我们再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里面讲就说所有公社的公务人员,不管你是最高级的领袖还是最初级的人,工资不能够超过6千法郎,当时6千法郎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要回复到1870年左右的物价水平去理解,不是一个非常多的钱,而且在除此之外不能够有更多的其他的帮助。
所以说马克思对这两点的强调,他《法兰西内战》里面并没有展开,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或者说要特别关注,我去读这个《法兰西内战》我自己都感到糊涂,马克思为什么要强调这两点?他自己也没有说清。
后来到1884年,《法兰西内战》是1871年、72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就是恩格斯正好在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1883去世的,84年恩格斯就出版这本书,我不觉得他是直接的诠释马克思的问题,但是某种意义上这个发展是在那儿,就是说在那里边,恩格斯给了国家一个新的有意思的定义。
当然,他并没有说这是错的,恩格斯做了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什么是国家,他说国际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当然这一切矛盾是在马和恩理解里面都是阶级矛盾,国家是这个社会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发生出来的,诞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了国家的各种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国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涵义做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及其,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的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制度。
当时的生产很不发达,生产关系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平等关系。
人们的社会组织不是国家,而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和部落或更大的部落联盟。
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是是应当是简单和低水平的生产力的。
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剥削成为可能,阶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原始公社制度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就是在“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机关,部分地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它们,并且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权力机关来取代它们而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出来的,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就是国家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规律。
(二)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力量这表明的是国家的本质。
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者是哪个阶级的专政。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国家观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本目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政治组织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由统治阶级建立起来并为其服务的工具。
资产阶级通过掌握政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军队等手段来巩固自己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因此,资产阶级国家实质上是一个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利益的工具。
然而,马克思并不否认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稳定和秩序维护所起到的作用。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无产阶级国家是为了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存在的。
它通过国家机器来管理社会生产和分配,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马克思国家观还强调了国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坚决打击资本主义复辟势力,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国家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我们必须认清这一本质,并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并坚决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
只有坚持马克思国家观,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总之,马克思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国家观,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一、实质(定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国家的特征
(1)国家按地域划分来统治居民;<氏族组织按血缘划分来管理居民>
(2)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关;<氏族组织对内不使用暴力>
(3)国家向居民征收税赋。
<氏族组织不需要征收税赋>
四、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哪个阶级在国家中占统治地位,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如何实现自己的统治,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国体和政体是辩证统一的。
(一)相互区别:
(1)国体是内容;(2)政体是形式。
(二)相互作用: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须与国体相适应;
(2)政体制约国体,国体须采用适当的政体。
五、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一)对内职能:(1)阶级统治的职能。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2)社会管理的职能。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调整其他社会关系,调控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活动。
(二)对外职能:(1)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2)参与国际竞争,协调国家关系。
浅谈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作者:兰雪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4期摘要:如今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越来越多,可见其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学术界的研究至关重要,针对此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65-01首先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十月革命胜利和对西欧社会革命失败进行反思总结的结果。
可以说它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也不能够直接说它就是马克思主义,总而言之,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同当代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有关理论成果交汇,并由后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结果,反映了时代性,具有现代色彩。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激进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反映了20世纪之后出现了各种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的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其理论研究多样化的现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真正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前西方社会的实际运用,并且形成了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
它实质上是当代西方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新实践探索,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已经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并且它们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定要谨慎,要用辩证的角度去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要借鉴其优点。
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家观,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最有创意的地方。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地把握国家理论,廓清在国家问题上的迷雾,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既反对将其频用从而陷入国家主义的灾难,又反对无视无产阶级专政的合理性,主张全盘抛弃西方资产阶级的短视做法进而主张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必要手段,逐步弱化国家,从而达到人道主义的理想社会状态。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对西方马克主义的认识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苏维埃俄国的崛起了,西方(即中欧、西欧)一些国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但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却失败了,加上接踵而来的“大萧条”,这引起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反思。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和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丧失,革命意识淡薄了,所以革命才失败。
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
与此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始人。
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原因。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思想倾向和不相同的流派。
(1)20世纪20—30年代,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寻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这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一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没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2)20世纪30—60年代末,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这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逐步演化成为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多元的转向时期。
这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多元化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分化,并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
三、近代社会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常常被用来指称西方和东欧一些与苏联“正统”理论相别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想倾向。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和指导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国家的本质、作用和历史观等方面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创造和维护阶级利益的机构。
国家的本质是一个暴力机器,它具备一定的武装力量和保卫权力。
同时,国家的存在是阶级矛盾的表现,它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消失。
因此,国家只是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将最终消亡。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工具,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国家的出现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私有制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时代,国家成为保障和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工具。
但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私有制的消失,国家将不再存在,这体现了国家与历史的联系和转型。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家与阶级、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历史的联系,正确认识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历史进程。
同时,我们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缩小社会的阶级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
通过加强国家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建设,提高国家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促进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推进建设法治、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同时,我们需要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思想引入到国家的管理和决策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国家的职能和责任,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的需求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总之,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17-17页
主题词: 基本内容;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社会;手段;被统治阶级;结构主义;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者
摘要: <正>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在西方有影响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国家观有以下四种: 1.工具主义国家观。
以L·米利班德为代表,认为国家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代议民主和分权不过是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虚假外罩。
2.结构主义国家观。
以L·阿尔都塞和E·阿尔特瓦特为代表,认为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中的统一因素,其功能是组织统治阶级运用暴力的和意识形态的手段分化和瓦解被统治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民族观与国家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民族观和国家观的理解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矛盾和斗争的重要表现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崩溃和新的民族形态的出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的时代,各民族战争就变成了民族战争,较小的民族成了大民族的被压迫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的是根本的、整个革命”。
在列宁的进一步发展中,他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并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政权和国家的形式。
这种自决权与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且为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还强调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联系。
它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而这需要广大的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无产阶级的斗争与民族解放运动必然紧密相连。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因为阶级社会的存在,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国家是一种工具,被统治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以建立无阶级社会和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个无阶级的社会将结束国家的存在,并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列宁的发展中,他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国家被称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种国家形式将确保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强调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依存关系。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二、政府的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
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
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在马克思的国家观中,国家不是超阶级的组织,而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法律、行政、司法等手段维护其统治地位。
国家权力由统治阶级掌握,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国家的社会职能。
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
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阶级关系的消亡,国家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由人民群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将成为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深刻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原则,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在西方国家传播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具有学术思想多样性,因此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概念和理论。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和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增强。
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实的认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首先,西方人应当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在学术上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缺点。
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归结为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和斯大林时代。
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阶段和分化趋势。
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主义被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经历过多次思想摇摆。
列宁时代,列宁主义阐述了“党的领导”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领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向革命实践的转化。
迈向斯大林时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围绕马克思的一系列原理,包括无阶级社会、暴力革命和集体领导等,开始向强制性一体化倾斜。
这三个时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重心和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是承继和发展自列宁主义的,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解析。
这种思想背景下,不乏涌现新学管系、泛左翼等新领域,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其次,要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思想上的多样性和本质区别。
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拥有复杂哲学体系的思想。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解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变化,变得比较成熟。
西方马克思主义众说纷纭,例如苏丹尼学派强调的是文化批判、哲学语言和资本主义的性别化范式;弗洛伊德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学和个人历史的存在论;但又有其他思潮,例如科特纳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强调的是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当时,德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阶段,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国家的新理论。
他们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一种暴力机构,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当时的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巴黎公社事件,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本质。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消灭国家,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背景,也是他们对于国家产生新的思考和认识的重要契机。
1.2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的关键理论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与私有制、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质,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构,是支持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关心的是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不受动摇。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国家将最终消亡,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为国家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2. 正文2.1 国家观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国家的作用是一个亟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工具,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消灭阶级和国家来实现。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国家观
马克思的国家观是他对国家及其作用的理论观点。
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对国家的特殊看法。
以下是马克思的一些核心国家观点:
1.阶级斗争的工具: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
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阶级地位的工具。
国家通过法律和暴力机器来保护私有制,并确保统治阶级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控制。
2.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这种国家不再是剥削阶级的工具,而是为了消除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服务的机构。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会逐渐废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最终消亡。
3.资产阶级国家的中立假象: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常常
保持中立的假象。
虽然它声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但实际上它往往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
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使其统治合法化。
4.超越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国家将逐渐消亡。
共产主义社会无需国家机构来管理和调节社会事务,个体将通过自由协作和共同利益来组织社会生活。
国家的函数将被废除,以实现人类解放和真正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家观点是从马克思的原著中的一些片段
和观点中总结而来。
马克思的国家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演变,并且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因此,理解马克思国家观需要考虑到其历史背景、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不同阐释观点的多样性。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国家的观念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国家观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建立起来的机构。
它的主要职能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并对被压迫阶级进行剥削和镇压。
马克思恩格斯称这种国家为“资产阶级国家”。
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它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终稳定。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一种永久存在的形式,而是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家将逐渐减少与消亡,最终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为后来列宁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国家的本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的发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当前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家仍然充满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因此对国家的观察和分析是必要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还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国家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于人民意志之外的机构,而应该成为人民的代表和服务者。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实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了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消亡,以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以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构建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国家观念的研究和思考,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黎眩(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
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
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
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
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
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
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
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
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
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
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
“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
“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
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
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
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的方法以及霸权的形成。
而第四种理论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国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再生产的制度,其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社会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也是生产关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论及国家,即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前后一致的国家理论,因此为不同的理解提供了起点。
尽管如此,在国家问题上,马克思依然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
它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 国家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不是产生于人类心灵或意志; 第二,国家虽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形象出现的,但不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是生产过程中阶级结构的政治表现; 第三,国家是阶级镇压的工具。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国家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借助其对暴力的合法垄断,已经渗透或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其著作中已经注意到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并为二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立场、方法和概念,构成了这些理论的基础和思想资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一样,都源于深厚的哲学根基,并从马克思的国家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使其丰富和完善的。
例如,就国家的定义来说,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所侧重的国家的不同维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成为他们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定义国家的基础。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的各个流派,把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的相对自主、意识形态领导权、国家极权主义统治与顺从的根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矛盾和危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系等问题作为集中探讨的问题,在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汲取营养,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发展出了工具主义、结构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
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工具主义的国家观坚持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资本家进行控制的机器。
它集中分析阶级、统治阶级的特点和变化,研究国家政策与统治阶级、国家机构的控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他的代表是密里本德,他认为资本家、国家官僚、政治领导人、权力精英有共同的政治来源、相同的生活风格和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群体,控制着统一的国家政策,利用国家干预支持国内资本在国外的竞争来保证资本家的利益。
议会和立法并不掌握真正的权力,政治权力集中于行政机关手中。
欧洲共产主义理论本质上也持有工具主义国家观,它认为通过议会斗争获得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征服国家这一工具。
其二,结构主义的国家观集中分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国家机器的关系。
普兰查斯结合阶级分化和斗争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主性,他强调这种国家的作用并非直接代表阶级利益,而是在政治上维持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统一,统治阶级与管理国家权力的阶级不一定是同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协调是通过政治机构或管理行政事务实现的,这种协调作用并不直接体现协调者自身的利益,国家通过宪政和组织安排实现了与资产阶级的制度化的分离,保证不同类型资本的共同利益,国家必须中立,这意味着国家内部存在着阶级斗争,并且决定着国家的形式。
国家是社会关系的复合体,是阶级斗争力量的凝聚,它相对自主、中立又具有内聚力,其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分离、政治上的无能。
普兰查斯从国家相对自主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式普遍性和战后自由民主制度内部中央集权主义上升的趋势。
其三,国家极权主义的国家观致力于研究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内在关系,在统治与顺从的框架内来分析法西斯极权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主义趋向。
这一分析是从意识形态的不同角度进行的,具有较大的跨度,展示了国家问题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联系。
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他们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称为国家极权主义。
其四,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克劳、穆菲和吉登斯。
拉克劳和穆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反对宏观政治研究,放弃国家概念。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激进民主主义之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可以将后结构主义思想用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反思和改造,以克服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还原论倾向,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对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偶然性作出回答。
他们借鉴了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政治思想,把理论视野转移到微观权力领域,以替代以往马克思主义对宏观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国家问题的关注。
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领域,存在的只是充满分歧的整个领域,当代的斗争模式已经不能指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失去革命愿望的工人阶级了,应该结合来自各个阶层、各种团体和各种新社会运动的利益,深化和拓展历史上曾经有着巨大影响的自由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认同多元反抗,致力于地方化和局部的权力斗争。
四、结论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以西方经验和现实为轴心,引入现代西方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解释,展开了对西方社会的全面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的认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更生动地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诸领域的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一度被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屏弃了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或阶级斗争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二是他们对国家的重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一度抛弃国家概念的西方学术主流,使国家概念重新回到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而他们对国家的阶级属性的研究也凸显出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的肤浅,揭露了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中更根本性的问题。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手段和国家的经济机构并不是中立的,而是不同利益冲突的场所,因而在确保资本积累的条件下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并且必然受到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的影响。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来自学界,在现有体制中获得了学术地位,同时也对体制持批判态度。
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带有明显的学术色彩,更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理论的实践性和战斗性。
客观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尽管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国家观多方面的探讨,对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