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结构设计整理
各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内容
各种结构体系设计重点考虑内容
一、砌体结构:
1、(1)承重墙能否上下对齐。如别墅、洋房等,一般多数墙体上下不对齐,且上下层间退台较
多,此时,应考虑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异型柱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平面简单、较规则的别墅,上下墙体对齐且无退台(或局部退台)时,可以考虑采用砌体结构。
(2)窗间墙尺寸是否不小于1米,最小不小于800。墙垛过小处一般出现在靠近山墙的位置。
当墙垛过小时,墙体受压计算一般不容易满足,此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如设置钢筋网片等。
(详《抗规》7.1.6)另车库层去墙垛并设梁托上部墙垛的情况不宜出现。
(3)是否存在转角窗。砌体结构不允许出现转角窗。
(4)是否有错层。如果房屋错层楼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则层数会超过规范要求,因此错层房屋砌体结构实现不了,且错层的砌体结构抗震更不利。(详《抗规》7.1.7)(5)层高是否小于3.6米。3.6米为建筑层高(自室内地面算起),不是结构计算层高。层高最高时可做到3.9米,但应采用约束砌体。(详《抗规》7.1.3)
(6)总高度及层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砌体结构的层数包含储藏室、阁楼等,此部分楼层建筑不算一层,但是结构按照一层考虑,当阁楼层面积小于30%时可不做一层考虑。6、7度区砌体结构最高层数为7层,总高度控制在21米(最高时可做21.4米),阁楼层算至山墙尖一半的高度。(详《抗规》7.1.2、《砌体》10.1.2)
(7)是否设置了内纵墙。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时,应尽量多设置内纵墙,且内纵墙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详《抗规》7.1.7)
新版清华大学MBA课程体系结构亲手整理样本
新版清华大学MBA课程体系(全日制)
清华MBA项目课程体系是持续改进具备先进理念“新版清华MBA课程”。新版课程体系追求知识、能力和品格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实践有关性平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根基和全球视野平衡,采用软技能开发、体验式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全球化经历这四项办法,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MBA学生领导力和公司家精神。新课程体系适应了将来MBA教诲发展规定,引领了国内MBA教诲变革。参加新版清华MBA课程学习,你将获得独特学习体验。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如下五个模块构成,这些模块构成一种有机整体,专注于对学生软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
第一模块:软技能
一、体验领导力项目
在课程学习伊始,清华MBA新生一方面接触到课程将是入学导向课程组中先修课——体验领导力项目。领导力就是动员其她人为了共同渴望愿景而努力奋斗艺术。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可测量、可学习、可专家、可实践,同步领导能力提高是一种长期、故意识自我习惯学习和培养过程。本课程着力培养将来具备综合管理能力领导者,通过对学生进行360度领导力评测,使学生在充分事实及量化数据基本上理解自己领导能力长短板,在导师引领下深刻领悟卓越领导者
必备五项基本素质,理解提高自己领导力详细办法,认清将来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可以终身学习、持续提高。
二、管理思维与沟通
本课涉及管理思维、管理沟通两某些内容。前者旨在协助学生理解管理最普通原理,形成分析并决策管理问题所必要综合全面思维方式;后者则是个人生活与组织活动中重要动态过程,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的核心过程。本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MBA学生管理沟通意识,理解基本管理沟通方略分析框架并提高个人沟通技能。盼望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学生演讲、倾听等沟通能力,可以应用管理沟通方略,变化或改进管理沟通过程中思维方式,提高和强化自己影响力和说服力,并可以积极恰本地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效果。
质量管理体系架构设计
VS
案例二
某服务企业通过流程优化和员工培训,提 高了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同时,通过 数据分析,发现客户投诉率较高的问题, 采取了针对性措施,降低了客户投诉率和 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05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估与审核
评估与审核的定义与目的
评估
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综合检查的过程,以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和客户需求。
ISO 9001与ISO 22000食品安全…
ISO 22000主要关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而ISO 9001关注的是通用的质 量管理原则。
ISO 9001与ISO 37001反贿赂管…
两个体系在“合规性”和“内部监控”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分别关注质量管理合规性和反 贿赂合规性。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整合方法
持续改进
各管理体系都在强调持续改进,以提高效率和效 果。
关注可持续发展
各管理体系都在关注可持续发展,以满足社会、 经济和环境的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系统性:质量管理体系 运行机制是一个系统性 很强的机制,它要求组 织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 时,要全面考虑各个要 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 互影响。
动态性:质量管理体系 运行机制是一个动态的 机制,它需要根据市场 环境、组织战略和客户 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 调整和优化。
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个科学合理的
组织结构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1. 组织结构的层次分明
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层次分明的。从高层到基层应该有
清晰的责任分工和权力分配,确保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清晰,避免工作责任重叠,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 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
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各部门
之间应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沟通,避免信息滞后和信息断层,以免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
3. 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设计
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他们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
知识,能够有效指导员工完成工作。同时,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在组织结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管理层级,确保各级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协调和管理下属。
4. 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中,每个岗位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员工应
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及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此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5. 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一个灵活的
组织结构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应考虑到可能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保持开放性和适应性。
6. 员工培训与发展
各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内容概要
各种结构体系设计重点考虑内容
一、砌体结构:
1、(1)承重墙能否上下对齐。如别墅、洋房等,一般多数墙体上下不对齐,且上下层间退台较多,此
时,应考虑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异型柱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平面简单、较规则的别墅,上下墙体对齐且无退台(或局部退台)时,可以考虑采用砌体结构。
(2)窗间墙尺寸是否不小于1 米,最小不小于800。墙垛过小处一般出现在靠近山墙的位置。当墙垛过小时,墙体受压计算一般不容易满足,此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如设置钢筋网片等。
(详《抗规》7.1.6 )另车库层去墙垛并设梁托上部墙垛的情况不宜出现。
(3)是否存在转角窗。砌体结构不允许出现转角窗。
(4)是否有错层。如果房屋错层楼板高差超过500mm寸,应按两层计算,则层数会超过规范
要求,因此错层房屋砌体结构实现不了,且错层的砌体结构抗震更不利。(详《抗规》7.1.7 )
(5)层高是否小于3.6 米。3.6 米为建筑层高(自室内地面算起),不是结构计算层高。层高最高时可做到3.9 米,但应采用约束砌体。(详《抗规》7.1.3 )
(6)总高度及层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砌体结构的层数包含储藏室、阁楼等,此部分楼层建
筑不算一层,但是结构按照一层考虑,当阁楼层面积小于30%时可不做一层考虑。6、7 度区砌体结构最高层数为7 层,总高度控制在21 米(最高时可做21.4 米),阁楼层算至山墙尖一半的高度。
(详《抗规》7.1.2 、《砌体》10.1.2 )
(7)是否设置了内纵墙。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时,应尽量多设置内纵墙,且内纵墙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详《抗规》7.1.7 )
软件体系结构范文
软件体系结构范文
1.分层结构:将软件系统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
责任。每一层都建立在下一层的基础上,并提供给上一层一种简单的接口。这种分层结构使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清晰明了,易于
管理和维护。
2.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有明确
的功能和职责。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可以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
实现模块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3.数据流控制:确定数据在软件系统中的流向和控制方式。通过合理
地组织数据流,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4.容错处理: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异常情况,设计相应的
容错机制。例如,通过添加冗余系统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5.并发控制:考虑软件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并发操作,设计相应的并发
控制机制。例如,通过加锁和事务处理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6.性能优化:通过合理地组织软件系统的组件和模块,优化系统的性
能和资源利用率。例如,通过缓存、异步处理和并行计算来提高系统的运
行速度和吞吐量。
7.可扩展性设计:考虑软件系统在未来可能的扩展需求,设计具有良
好的扩展性。例如,通过使用插件式架构和松耦合设计来支持系统的功能
扩展和组件替换。
8.可重用性设计:将软件系统的一些组件设计成可重用的模块,方便在其他系统中进行复用。例如,通过使用设计模式和软件工程方法来提高组件的可重用性。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模块化、可维护、可扩展、高性能和可重用的软件系统。它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成功与否。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可以使软件系统更加容易理解、开发、测试和维护,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体系结构的设计
类模型
l 编译器模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尽管在其 它更加专门的应用领域理还有其它模型
• 词汇分析器 • 符号表 • 语法分析器 • 语法树 • 语义分析器 • 代码生成器
l 通用编译器模型可根据不同的梯形结构模型进 行组织
编译器模型
符号表
词汇分析
表达式分析
语义分析
编译器的数据流模型
代码生成
语言处理系统
手臂控制
钳子控制
打包选择 系统
打包系统
运送控制
容器模型
l 子系统要交换数据,这可以有两种方法:
• 共享数据存放在一个中央数据库或者是容器中,可以被所 有子系统访问
• 每个子系统维护自己的数据库,显式地将数据传送给其他 子系统
l 当共享大量的数据时,容器模型是最常用的
CASE工具集体系结构
设计编译器
l 可用性
• 在体系结构中采用冗余组件
l 可维护性
• 使用小粒度、独立的组件
系统构成
l 将系统分解成互相作用的子系统 l 体系结构设计通常用一个方块图表达,代表了
系统结构的概貌 l 还可以提出更专门化的模型用来描述子系统是
如何共享数据、如何分布以及如何彼此交互的
打包机器人控制系统
视觉系统
对象识别 系统
OSI参考模型
7 应用层 6 表达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体系结构设计范文
体系结构设计范文
一、引言
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从整体上考虑软件的组织结构和各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本文以一个虚拟在线购物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为例,介绍了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核心组件和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
二、设计原则
在进行体系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聚焦于特定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2.松耦合: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应尽可能减少,以方便各模块的独立开发和测试。
3.高内聚:模块内部的功能应该高度相关,以提高模块的可理解性和可测试性。
4.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无缝扩展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业务需求的变化。
5.安全性: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三、核心组件
在虚拟在线购物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中,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规模,可以划分为以下核心组件:
1.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的注册、登录、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
2.商品管理模块:负责商品的发布、购买、评价等功能。
3.财务管理模块:负责订单的结算、支付、退款等功能。
4.物流管理模块:负责订单的配送、签收、退换货等功能。
5.数据分析模块:负责统计、分析用户的购买行为、商品热度等数据。
四、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虚拟在线购物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中,各核心组件之间存在紧密的
交互关系,具体如下:
1.用户管理模块与商品管理模块之间的交互:用户在购物平台上浏览
商品、下单购买时,需要通过用户管理模块与商品管理模块进行交互,获
取商品的信息、库存等。
软件体系结构架构设计
2.6.3 易用性场景
2.6.3 易用性场景
2.6.4 可用性场景
2.6.4 可用性场景
2.6.5 可修改性场景
2.6.5 可修改性场景
2.6.6 可移植性场景
03
三、架构设计
三、架构设计
• 3.1 样式选择、参考模型、参考架构 • 3.2 体系结构的设计 • 3.3 系统架构的分析与设计 • 3.4 架构演进规划 • 3.5 小结
2.2.2.2 系统需求
1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诊断功能( SystemHealer-SR1)
3 用户下载模型与训练结果功能( SystemHealer-SR-TS3)
2 WEB平台功能(SystemHealer-SR2)
4 可视化分类结果功能(SystemHealer-SRTS4)
1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诊断功能(SystemHealer-SR1)
3 用户下载模型与训练结果功能(SystemHealer-SR-TS3)
1. 初始假设: 用户已经完成了模型的在线训练。 用户希望下载训练的模型和结果以便于离线使用或进一步分析。 2. 正常状态: WEB平台提供了下载模型和训练结果的功能。 用户可以轻松找到并点击下载按钮。 3. 有哪些会出错: 网络连接问题导致下载中断。 服务器存储问题导致模型或结果丢失。 用户下载过程中出现未知错误。 4. 其他活动: 5. 完成的系统状态: 用户成功下载了训练的模型和结果。 用户可以在本地使用或分析这些文件。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可靠、可扩展、可维护、可重用和可
测试的软件系统。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可以尽量减小系统的复杂性,提
高系统的可理解性,减少系统的维护成本,并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应
对未来的需求变化。
在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
1.确定软件需求:在开始体系结构设计之前,必须明确系统的需求,
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约束条件。需求的明确和准确是体系结构设
计的基础。
2.选择合适的体系结构模式:根据系统需求和设计目标,选择适合的
体系结构模式。常用的体系结构模式包括分层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主从模式、事件驱动模式等。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
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维护性。
3.划分模块和组件:根据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模式,将系统划分为不
同的模块和组件。每个模块和组件应该具备清晰的责任和功能,并且之间
应该有清晰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4.定义接口和交互方式:对每个模块和组件定义清晰的接口,明确它
们之间的交互方式和协议。接口应该具备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并且要符合
系统的需求和约束条件。
5.设计系统结构图:根据模块和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绘制系
统结构图。结构图应该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可以方便开发人员
理解系统的结构和流程。
6.实现和测试系统:根据系统结构图,实现系统的各个模块和组件,并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过程应该覆盖系统的各个功能和交互,并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7.优化和重构:在系统实现和测试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性能问题或设计问题。在此时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和重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
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
软件系统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系统的功能、结构、性能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它涉及到对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抽象化,确定软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设计系统的接口、模块和算法等。
软件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
1. 定义系统的功能和需求: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需求。
2. 设计系统的结构和架构:对系统进行整体的架构设计,包括划分模块、确定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接口等。
3. 设计系统的各个模块:对系统的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定义模块的功能和接口,设计模块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等。
4. 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界面的布局、交互方式、界面控件等。
5. 设计系统的逻辑和算法:设计系统的逻辑流程和算法,以实现系统的功能。
6. 设计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考虑系统的性能需求,设计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7. 设计系统的测试策略:设计系统的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
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它描述了软件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交互方式。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通常包括模块划分、层次结构、组件和接口设计等。
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模块划分: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或子系统,每个模块具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
2. 层次结构:根据系统的功能和复杂性,设计合适的层次结构,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并确定层次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体系结构的设计过程
体系结构的设计过程
体系结构的设计是一种综合的工程设计,是一种系统地解决特定
问题的过程。它通过定义和描述系统特征与行为规范,实现客观存在
和交互行为,明确系统用例和接口等问题,分解、抽象系统功能,构
建或使用技术架构,用于实现设计目标以及满足业务要求。
它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需求分析,从宏观角度进行客观描述,确定需求明确度和可行性,关注需求的模糊性和变更可能,为体
系结构的设计提供决策依据;(2)体系结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分析系统功能,设计数据流结构,设计技术解决方案,把设计细节转
换为可实现的体系结构;(3)实施完善,综合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设
计的实现、测试、优化等,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整合,以确保设计结
果能够实现详细需求。
体系结构设计
体系结构设计
• 原型(类似于类)是表示系统行为元素的一种抽象。这个原型集提供了一个抽 象集,如果要对系统结构化,就必须要对这些原型进行结构化建模,但原型本 身并不提供足够的实施细节。因此,设计人员通过定义和细化实施每个原型的 软件构件来指定系统的结构。这个过程不停地迭代,直到获得一个完善的体系 结构。
SafeHome产品
基于因特网的 系统
控制面板
房主
使用
目标系统:安全功能
监视功能
使用 同级
传感器
使用
传感器
图16-8 SafeHome安全功能的体系结构环境图
1.1 系统环境的表示
• 监视功能是一个同级系统,并且在以后的产品版本中还要使用住宅安全功能 (或被住宅安全功能使用)。户主和控制面板都是参与者,它们既是安全软件 所用信息的生产者,又是安全软件所供信息的使用者。最后,传感器为安全软 件所使用,并且在图中显示为下一级。作为体系结构设计的一部分,必须说明 图16-8中每个接口的细节。目标系统所有的流入和流出数据必须在这个阶段标 识出来。
– 外部通信管理——协调安全功能与外部实体(例如,基于因特网的系统与外部报警通知) 的通信;
– 控制面板处理——管理所有的控制面板功能; – 探测器管理——协调对系统所有探测器的访问; – 警报处理——审核所有报警条件并执行相应动作。
1.3 将体系结构精化为构件
体系结构详细设计
体系结构详细设计
1.体系结构的组成
体系结构采用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和输出的界面部分。该层包括用户界面、
用户输入处理和输出显示等模块。
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系统的具体业务逻辑。该层包括订单管理、库
存管理和商品管理等模块。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该层包括连接数据库、数
据读取和数据写入等模块。
2.模块功能
表示层模块功能:
用户界面模块:提供用户交互界面,包括登录、注册和订单管理等功能。
用户输入处理模块: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数据,并传递给业务逻辑层。
输出显示模块:负责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数据进行显示。
业务逻辑层模块功能:
订单管理模块:负责处理订单的生成、查询和修改等功能。
库存管理模块:负责处理商品库存的管理和更新。
商品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商品的增删改查等功能。
数据访问层模块功能:
连接数据库模块:负责与数据库建立连接。
数据读取模块:负责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
数据写入模块:负责向数据库中写入数据。
3.模块间的关系
表示层模块与业务逻辑层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表示层模块调
用业务逻辑层模块提供的接口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业务逻辑层模块与数据访问层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业务逻辑
层模块调用数据访问层模块提供的接口来获取或修改数据。
数据访问层模块与数据库之间通过数据库连接进行通信,数据访问层
模块使用连接数据库模块来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然后通过数据读取模块
和数据写入模块来读取或写入数据。
通过以上的模块功能和模块间的关系,系统可以实现用户交互界面、
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管理的功能,并且模块之间的关系清晰,方便后续的
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
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
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是一种在软件系统设计中用于描述系统的整体结
构和组织方式的模式。它提供了一种在设计过程中应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
方法,有助于将系统分解为模块化的组件,并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通信
和功能划分。
体系结构设计模式经常被用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中,因为这些系统
通常包括多个复杂的模块和组件,需要合理地划分和组织这些组件,以便
于管理和维护。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体系结构设计模式。
1. 分层体系结构模式(Layered Architecture Pattern)
分层体系结构模式是将系统划分为多个逻辑层次的模式。每一层次负
责不同的功能,每一层次只依赖于更底层的层次,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模
块组织。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模式(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Pattern)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模式是将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模式。客户端负责向用户提供界面和交互功能,服务器负责处理客户端请求并提
供数据和服务。这种模式有助于系统的分布式和并发处理。
3. 管道-过滤器体系结构模式(Pipes and Filters Architecture Pattern)
管道-过滤器体系结构模式是将系统划分为一系列处理步骤的组件,
每个组件都自己完成特定的任务,并通过输入和输出流连接起来。这种模
式有助于实现数据处理的可重用性和模块化。
4. 黑板体系结构模式(Blackboard Architecture Pattern)
黑板体系结构模式是一种关于知识共享的体系结构模式。系统中的不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 客户机的负荷太重,难以管理大量的 客户机,系统的性能容易变坏; (4) 数据安全性不好。
(5) 系统客户方软件安装维护困难、数据 库系统的无法满足对于成百上千的终端同 时联机的需求、由于客户机/服务器间的 大量数据通信不适合远程连接,使其只能 适合于局域网应用。
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服务器的 操作系统不但可以为WINDOWS系统服务 器,也可以是UNIX、LINUX服务器,除 了服务器端安装及维护方式不同外,客户 端安装及连接服务器方式同连WINDOWS 服务器方式没有区别。
4.2.1
4.3 软件体系结构的风格
软件体系结构的风格概述 体系结构设计表示计算机系统的基 础架构,主要从高层描述各组成部分的关 系以及它们的接口。 核心问题是能否使用重复的体系结构 模式
4.3.1
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有: (1) 经典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2) 客户机/服务器风格,也称两层客户机/ 服务器结构。 (3) 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风格。 (4) 浏览器/服务器风格。 (5)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有经典软件 体系结构风格,如管道和过滤器;两层客 户机/服务器结构风格;三层客户机/服务 器结构风格;浏览器/服务器风格等等。
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的原则是 满足合适性、结构稳定性、可扩展性、可 复用性。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信息隐蔽、 高内聚、低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系结构设计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软件体系结构概念(3点)
高层结构培训让我们一生都不能错过的东西
1、
组成部分:部件(Component)、连接件(Connector)、配置(Configuration)
部件聚集了软件运算与状态,连接件聚集了部件之间的关系
部件:在软件的体系架构中封装了数据及其处理操作的元素,提供具体应用服务,定义如下:
部件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架构实体:
1)封装了系统中的功能和/或数据的一个子集
2)通过清晰定义的接口来限制外界对所封装的子集的访问
3)对于被要求执行的上下文有定义明确的依赖关系
部件要素:Name、Property、Port
Ch3 PPT P17
连接件:在复杂系统中,交互会比部件范围内的功能实现更重要且更具挑战性,提供独立交互的方法,连接件定义如下:
1)连接件是负责引起和约束部件之间交互的构件
2)它们起到连接作用,但却不是被连接的对象,只是提供连接的规则
Ch3 PPT P24
配置:在系统架构中,部件与连接件之间的一个特殊联系的集合,部件与连接件在此特定的组合方式下相互协作完成特定的目标
2、关注点
软件体系结构对这些关注点进行权衡的过程起到了交流媒介的作用
系统质量属性:可靠性、可修改性、性能、安全性、可测试性、可用性
项目环境:
1)开发:人员技术水平、成本、上市时间、资源
2)业务:收益、系统生命周期、市场定位、首次发布日程
3)技术:开发平台、硬件设备、开发工具、模型和标准
业务目标
3、设计决策
一个系统的体系架构是有关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设计决策的集合,体系结构也是一系列对系统设计所做的设计决策,包含了重要的“设计决策”,它们说明了软件体系结构得以形成的“理由”,会指导详细设计、实现等后续软件开发工作
设计决策的过程:问题->候选设计->理由->解决方案
设计决策的重要性:
1、设计决策相互影响,一旦确定便难以改变
2、在确定设计决策过程中,极易违背设计规则和约束
3、之前废弃的决策难以去除、仍然会影响后来的决策
2、4+1View
即逻辑视图、开发视图、进程视图、部署视图+ 用例视图,前四个为体系结构视图,后一个为需求视图
1)场景视图(Scenarios):
定义:关注系统最为重要的需求,描述系统应该实现的场景与用例
作用:它们一方面说明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出发点,驱动其他4个视图的设计,另一方面用于验证和评估其他4个视图的设计,保证它们的正确性。用例视图位于4+1视图的中心,被其他4个视图环绕
描述:可以用UML的用例图进行描述,其重点在于对用力场景的描述
2)逻辑视图Logical view:
定义:关注系统的逻辑结构和重要的设计机制,描述系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定义:解释系统的逻辑结构和重要的设计机制,其主要内容是软件体系结构的抽象规格,主要关注点是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尤其是功能需求,质量属性需求和约束
描述:部件类型用构造型《component》扩展了的类来描述
连接件类型用构造型《connector》扩展了的类来描述
特征用构造性《property》扩展了的类来描述
3)开发视图Development view:
定义:关注系统的实现结构,描述系统的开发组织
描述:利用UML中的构造型《process》扩展的主动类描述
4)进程视图Process view:
定义:关注软件体系结构的运行时表现,描述系统的并发进程组织
描述:利用UML中的构造型《process》扩展的主动类描述
5)部署视图Deployment view:
定义:关注系统的基础设施,描述系统的部署于分布
描述:使用UML中的部署图描述
3、体系结构设计决策
一个系统的体系架构是有关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设计决策的集合
定义:设计决策是指决定策略与办法。是对元素、特征和处理的选择,它们涉及一个活多个关注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软件体系结构。
设计决策核心的知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关注点,解决方案,策略和理由。
设计决策的重要性:
1、设计决策相互影响,一旦确定便难以改变,常见的设计决策间影响有促进、冲
突、禁止、包含、从属、依赖等。
2、在确定设计决策过程中,极易违背设计规则和约束
3、之前废弃的决策难以去除、仍然会影响后来的决策,而且该影响是不可逆的,
即很难消除该影响。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决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决策都要在其前面设计决策的基础上进行,要符合前面设计决策所规定的的设计规则和约束,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和关注点。但是所有设计决策都要遵守概念完整性,保证所有设计决策之间相互协调并且与整个系统目标相协调。
4、GRASP模式
GRASP,即通用的职责分配软件模式(General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Software Patterns)包含以下内容:
1) 低耦合:分配职责时保证低耦合,即降低依赖并增加复用性
2) 高内聚:将复杂度控制在可管理范围之内。不可能完全消除时序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必须将这些内聚的拥有者变成转发者。一个对象仅实现单一的职责,而不实现复杂的职责组合
3) 专家模式:信息的封装。分配职责要看对象所拥有的信息,谁拥有哪方面的信息,谁就负责哪方面的职责,并且一个对象只做这一件事情
4) 创建者模式:如果某个对象与其他对象已经有聚合/包含关系,则这个对象应该由聚合/包含它的对象来创建。这样就不需要依赖第三方,不会增加新的耦合。
如果符合下面的一个或多个条件,创建A类的职责将会分配给B类:
B类聚合A类的对象
B类包含A类的对象
B类记录A类对象的实例
B类密切使用A类对象
B类包含A类初始化所需信息
5) 控制者模式:对象协作设计中的一种风格,解决“处理系统事件”这一职责的分配问题。将处理系统时间信息的职责分配个代表其中一个选择的类
1. 如果一个程序可以接收外部事件(如GUI事件):
处理模块之间加一个事件管理模块,从而将这二者解耦:业务或组织、代表整个系统的类、完成业务的活跃对象、虚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