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结构设计整理

合集下载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1. 组织结构的层次分明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层次分明的。

从高层到基层应该有清晰的责任分工和权力分配,确保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清晰,避免工作责任重叠,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 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沟通,避免信息滞后和信息断层,以免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

3. 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

他们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有效指导员工完成工作。

同时,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在组织结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管理层级,确保各级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协调和管理下属。

4. 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中,每个岗位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员工应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及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此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5. 组织结构的灵活性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一个灵活的组织结构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应考虑到可能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保持开放性和适应性。

6. 员工培训与发展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员工培训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使员工具备适应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的能力。

同时,员工的发展空间与晋升机会也应得到合理保障,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7. 资源配置与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应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

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模板)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模板)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模板)
系统设计大体上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系结构设计、模块设计、程序算法设计、用户界面设计。

体系结构设计:这个环节在软件设计中十分重要。

它如同人的骨架,如果某个家伙的骨架是猴子,那么无论怎么喂养和美容,这家伙始终都是猴子,不会是人。

要进行体系结构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和认识系统运行原理。

功能模块设计:如同人的器官,具有特定的功能。

把完成不同功能的程序写成“功能独立”的模块,“功能独立”不意味着模块之间保持绝对的独立。

一个系统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各个模块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此时模块之间就要进行信息交流。

所以说:在设计模块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这个模块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还要考虑“这个模块应该怎样与其它模块进行交流信息”。

程序算法设计:如同人的血脉和神经,他让器官具有生命并能发挥功能。

程序算法分布在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中,它将协调系统的各个功能。

用户界面设计:如同人的外表,最容易让人一见钟情或是一见恶心。

像人类追求心灵美和外表美那样,软件系统也追求(内在的)功能强和(外表的)界面友好。

计算机体系结构作业整理

计算机体系结构作业整理

1. 简述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答:基于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其设计方法可以有以下的三种:方法1:由上向下(Top-Down)①设计过程:面向应用的数学模型→面向应用的高级语言→面向这种应用的操作系统→面向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的机器语言→面向机器语言的微指令系统和硬件实现。

②应用场合:专用计算机的设计(早期计算机的设计)。

③特点:对于所面向的应用领域,性能(性能价格比)很高。

方法2:由下向上(Bottom-Up)(通用计算机系统的一种设计方法)①设计过程:根据当时的器件水平,设计微程序机器级和传统机器级。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设计多种操作系统、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译器等。

最后设计面向应用的虚拟机器级。

②应用场合:在计算机早期设计中(60~70年代)广为采用。

③特点:容易使软件和硬件脱节,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效率降低。

方法3:中间开始(Middle-Out)①设计过程:首先定义软硬件的分界面,然后各个层次分别进行设计。

②应用场合:用于系列机的设计。

③特点:软硬件的分界面在上升,硬件比例在增加。

硬件价格下降,软件价格上升。

软硬件人员结合共同设计。

2. 一般来讲,计算机组成设计要确定的内容应包括那些方面?答:计算机组成设计要确定的内容应包括:①数据通路的宽度,指数据总线上一次能并行传送的信息位数;②专用部件的设置,包括设置那些专用部件,如乘除法专用部件,浮点运算部件,字符处理部件,地址运算部件等,每种专用部件的个数等等,这些都取决于所需答到的机器速度,专用部件的使用频度及允许的价格等;③各种操作对部件的共享程度,若共享程度太高,则会由于共享部件的分时使用而降低操作的速度;若对同一功能部件设置多个以降低共享度,则系统的价格会随之升高;④功能部件的并行度,如功能部件的控制和处理方式是采用顺序串行方式,还是采用重叠,流水,分布处理方式。

⑤控制机构的组成方式,如控制机构是采用硬联线控制还是微程序控制,是采用单机处理还是多机处理或功能分布处理;⑥缓冲和排队技术,包括如何在部件间设置多大容量的缓冲器来弥补它们的速度差异,对于等待要求处理的事件如何排队,如随机,先进先出,先进后出,优先级,循环等不同方式;⑦预估,预判技术,如采用何种原则来预测未来的行为,以优化性能和优化处理;⑧可靠性技术,如采用什么样的冗余技术和容错技术来提高可靠性。

软件体系结构知识点完整

软件体系结构知识点完整

软件体系结构知识点完整首先,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目标是确保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可演化性。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架构风格和模式:软件体系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架构风格和模式,如客户/服务器架构、分层架构、微服务架构等。

每种架构风格和模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开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架构。

2.组件和接口:软件系统通常由多个组件构成,每个组件负责特定的功能。

组件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

设计良好的组件和接口可以提高系统的模块化程度,便于测试、维护和重用。

3.数据管理:软件系统通常需要对一定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存储。

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数据的组织方式、访问方式和持久化方式。

常见的数据管理技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和缓存等。

4.并发和分布式处理:现代软件系统通常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并且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上。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处理并发请求和如何进行分布式部署,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5.安全和可靠性:软件系统面临各种安全和可靠性风险,如数据丢失、数据泄露和系统故障等。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如进行数据备份、访问控制和错误处理等。

6.软件系统的分层:软件体系结构通常采用分层的结构,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分层结构有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等。

分层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7.影响因素和约束: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和约束,如成本、时间、技术限制等。

这些因素和约束将直接影响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实施。

总结起来,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架构风格和模式的选择、组件和接口的设计、数据管理、并发和分布式处理、安全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设计出高质量、可维护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至关重要。

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

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

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一个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其组织体系的优化与设计。

一个明确的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资源和人力,并更好地实现其战略目标。

本文将探讨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的重要性、最佳实践以及如何实施。

一、组织体系的重要性组织体系是指企业内部的层级结构和职位,以及职员间的协作与沟通方式。

合理的组织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协作和信息交流,提高运作效率和绩效。

此外,研究表明,组织体系的设计还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和保留率有关。

因此,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增长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最佳实践1. 明确战略目标企业的组织体系应该支持其战略目标。

在设计组织体系之前,企业应该先确定其战略目标,并确保该目标能够贯穿于其所有业务和职能。

2. 明确职能和职位明确职能和职位是组织体系构造设计的核心。

企业应该确保每个职位都与某个职能相关联,并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此外,企业还应该考虑职位的描述和责任、薪酬、晋升和晋级等方面,确保职员和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3. 建立层级结构建立层级结构是组织体系构造设计的关键。

企业应该明确每个层级的权责范围以及权力授权,确保每个层级只关注其需要关注的事项,并避免决策重叠和混乱。

4. 建立协作文化在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中,企业应该鼓励协作和合作,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建立一种积极的协作文化,会让企业内部更加和谐,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

三、如何实施实施一个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全力支持,并需要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

以下是实施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的最佳实践:1. 确定负责人实施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需要一名负责人来推进和监督。

这名负责人应该拥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能够协调各部门和职能,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制定实施框架实施组织体系构造设计方案需要一个明确的实施框架,该框架应包括目标和时间表、资源需求、关键成功因素以及实施计划等。

《运营商级SIP-BOSS体系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实现》

《运营商级SIP-BOSS体系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实现》

《运营商级SIP-BOSS体系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实现》一、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运营商级SIP-BOSS系统作为新一代的通信协议,在电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运营商级SIP-BOSS体系结构的设计以及关键技术的实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发人员提供参考。

二、SIP-BOSS体系结构设计1. 整体架构SIP-BOSS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接入层、业务层、控制层和资源层。

接入层负责处理各种接入请求,业务层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控制层负责业务控制和协议处理,资源层则提供系统所需的各类资源。

2. 关键模块设计(1) 接入模块:该模块负责处理各种类型的接入请求,包括语音、视频、数据等。

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接入模块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多种接入协议。

(2) 业务模块:业务模块是SIP-BOSS系统的核心部分,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如语音通话、视频会议、即时消息等。

业务模块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业务功能的解耦和独立部署。

(3) 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负责业务控制和协议处理,包括注册、认证、呼叫控制等。

控制模块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可靠性。

(4) 资源模块:资源模块负责提供系统所需的各类资源,如存储、计算、网络等。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系统成本,资源模块采用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技术。

三、关键技术实现1. 协议处理技术SIP-BOSS系统采用SIP协议作为通信协议,因此协议处理技术是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协议处理技术包括SIP协议的解析、封装、传输等,需要保证协议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系统采用高效的协议解析引擎和传输机制,确保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

2. 分布式技术为了实现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高可靠性,系统采用分布式技术。

分布式技术包括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数据库等。

通过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部分,实现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体系结构范文

软件体系结构范文

软件体系结构范文1.分层结构:将软件系统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责任。

每一层都建立在下一层的基础上,并提供给上一层一种简单的接口。

这种分层结构使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清晰明了,易于管理和维护。

2.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

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可以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实现模块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3.数据流控制:确定数据在软件系统中的流向和控制方式。

通过合理地组织数据流,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4.容错处理: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异常情况,设计相应的容错机制。

例如,通过添加冗余系统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5.并发控制:考虑软件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并发操作,设计相应的并发控制机制。

例如,通过加锁和事务处理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6.性能优化:通过合理地组织软件系统的组件和模块,优化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例如,通过缓存、异步处理和并行计算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吞吐量。

7.可扩展性设计:考虑软件系统在未来可能的扩展需求,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例如,通过使用插件式架构和松耦合设计来支持系统的功能扩展和组件替换。

8.可重用性设计:将软件系统的一些组件设计成可重用的模块,方便在其他系统中进行复用。

例如,通过使用设计模式和软件工程方法来提高组件的可重用性。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模块化、可维护、可扩展、高性能和可重用的软件系统。

它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成功与否。

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可以使软件系统更加容易理解、开发、测试和维护,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体系结构的设计

体系结构的设计
模型和抽象机模型 l 控制模型包括集中式控制模型和事件驱动模型
要点
l 模块化分解模型包括数据流模型和对象模型 l 领域相关的体系结构是对应用领域的抽象。领
域相关模型可以是类模型,也可以是参考模型 。
l 该设计过程的输出结果是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文 档
体系结构设计
l 系统设计过程的早期阶段 l 描述和设计过程之间的连接 l 经常与一些描述活动并行完成 l 包括识别出主要的系统组件和它们之间的通信
清晰的体系结构的好处
l 项目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
• 可以作为项目相关人员之间讨论的焦点
l 系统分析
• 使得分析系统能否满足其非功能需求成为可能
l 可用性
• 在体系结构中采用冗余组件
l 可维护性
• 使用小粒度、独立的组件
系统构成
l 将系统分解成互相作用的子系统 l 体系结构设计通常用一个方块图表达,代表了
系统结构的概貌 l 还可以提出更专门化的模型用来描述子系统是
如何共享数据、如何分布以及如何彼此交互的
打包机器人控制系统
视觉系统
对象识别 系统
l 受外部产生事件的驱动,产生事件的时刻与处 理该事件的子系统无关
l 两个主要的事件驱动模型
• 广播模型. 一个事件向所有子系统广播,包括任何一个能够 处理该事件的子系统
• 中断驱动模型. 应用于实时系统,中断被中断处理器探测到 ,再被传递给其它负责处理中断的组件
l 其它事件驱动模型包括电子数据表和产品系统
体系结构样式
l 体系结构模型应符合通用的体系结构模型或样 式
l 通晓这些样式可以使得系统体系结构定义变得 简单
l 然而,多数大型系统是异构的,无法遵循单一 的体系结构样式

各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内容

各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内容

各种结构体系设计重点考虑内容一、砌体结构:1、(1)承重墙能否上下对齐。

如别墅、洋房等,一般多数墙体上下不对齐,且上下层间退台较多,此时,应考虑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异型柱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平面简单、较规则的别墅,上下墙体对齐且无退台(或局部退台)时,可以考虑采用砌体结构。

(2)窗间墙尺寸是否不小于1 米,最小不小于800。

墙垛过小处一般出现在靠近山墙的位置。

当墙垛过小时,墙体受压计算一般不容易满足,此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如设置钢筋网片等。

(详《抗规》7.1.6 )另车库层去墙垛并设梁托上部墙垛的情况不宜出现。

(3)是否存在转角窗。

砌体结构不允许出现转角窗。

(4)是否有错层。

如果房屋错层楼板高差超过500mm寸,应按两层计算,则层数会超过规范要求,因此错层房屋砌体结构实现不了,且错层的砌体结构抗震更不利。

(详《抗规》7.1.7 )(5)层高是否小于3.6 米。

3.6 米为建筑层高(自室内地面算起),不是结构计算层高。

层高最高时可做到 3.9 米,但应采用约束砌体。

(详《抗规》7.1.3 )(6)总高度及层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砌体结构的层数包含储藏室、阁楼等,此部分楼层建筑不算一层,但是结构按照一层考虑,当阁楼层面积小于30%时可不做一层考虑。

6、7 度区砌体结构最高层数为7 层,总高度控制在21 米(最高时可做21.4 米),阁楼层算至山墙尖一半的高度。

(详《抗规》7.1.2 、《砌体》10.1.2 )(7)是否设置了内纵墙。

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时,应尽量多设置内纵墙,且内纵墙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

(详《抗规》7.1.7 )(8)平面凹凸尺寸是否过大。

建筑平面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建筑总进深的50%。

如凹凸尺寸超过建筑总进深的50%可设置抗震缝避免平面凹凸问题(缝宽70~100mm,但建筑总长度会有所增加(缝宽+墙厚)。

当建筑平面凹凸不可避免时(如L形建筑),应考虑采用其他结构形式。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普及,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和优化变得愈发重要。

一个优秀的系统体系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性能,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将讨论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以及优化策略,帮助读者理解并实践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

一、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大型企业级应用系统还是小型嵌入式系统,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相似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计原则:1. 模块化:将系统分解为互相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

模块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进行通信,以实现低耦合、高内聚的设计。

2. 可扩展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的增长和变化。

通过使用松散耦合的设计和可插拔的组件,系统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和模块。

3. 可靠性: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正常运行。

通过使用冗余设计、错误检测与恢复机制等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 性能:系统应具备高性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通过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以及采用合适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5. 安全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以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

通过使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机制等手段,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信息泄露。

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模型。

1. 分层模型: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结构,每个层次实现不同的功能。

分层模型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将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端负责用户界面和数据展示,服务器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

这种模型可以实现分布式计算和资源共享。

3. 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一系列小型的、独立运行的服务,每个服务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

微服务架构可以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三、系统体系结构优化的策略系统体系结构优化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优化策略:1. 缓存优化:通过合理使用缓存,减少系统对后端资源的访问,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实践总结

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实践总结

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实践总结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系统的基础架构,它决定了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化设计和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在软件开发中,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原理、方法与实践三个方面对软件体系结构进行总结。

首先是软件体系结构的原理。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原理包括模块性原理、信息隐藏原理和接口分离原理。

模块性原理指的是将系统分解成多个相互独立、可重用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

信息隐藏原理指的是将模块的内部实现细节隐藏起来,仅对外提供必要的接口,以避免模块之间的耦合。

接口分离原理指的是设计清晰、精简的接口,能够准确地描述模块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其次是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有面向对象方法、面向服务方法和分层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将系统抽象成多个对象和类,通过封装、继承和多态的方式实现模块化和重用。

面向服务方法将系统分解成多个独立的服务,服务之间通过消息传递实现协作和通信。

分层方法将系统分解成多个层次,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接口,层次之间通过调用和反馈实现数据流和控制流。

最后是软件体系结构的实践。

在软件体系结构的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架构风格、模式和框架的选择。

架构风格是指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使用的概念和原则,如客户-服务器、分布式、面向服务等。

架构模式是指一种经过验证的体系结构解决方案,如MVC、MVVM等。

架构框架是指用于支持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和开发的工具和库,如Spring、Hibernate等。

选择合适的架构风格、模式和框架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实践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原理,可以设计出模块化、可重用的系统;通过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可以确保模块之间的松耦合和高内聚;通过选择合适的架构风格、模式和框架,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软件体系结构的良好设计和实践可以为软件开发者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体系结构设计

体系结构设计

体系结构设计
• 原型(类似于类)是表示系统行为元素的一种抽象。这个原型集提供了一个抽 象集,如果要对系统结构化,就必须要对这些原型进行结构化建模,但原型本 身并不提供足够的实施细节。因此,设计人员通过定义和细化实施每个原型的 软件构件来指定系统的结构。这个过程不停地迭代,直到获得一个完善的体系 结构。
1.1 系统环境的表示
• 在体系结构设计层,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师用体系结构环境图(Architectural Context Diagram,ACD)对软件与其外围实体的交互方式进行建模。图16-7 给出了体系结构环境图的一般结构。
上级系统 使用于
使用 参与者
目标系统
使用 同级
依赖于
下级系统
图16-7 体系结构环境图
1.2 定义原型
• 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检验作为需求模型一部分的分析类来获得原型。继续关 于SafeHome住宅安全功能的讨论,可能会定义下面的原型:
– 结点。表示住宅安全功能的输入和输出元素的内聚集合,例如,结点可能由如下元素构成: 1)各种传感器;2)多种警报(输出)指示器。
– 探测器。对所有为目标系统提供信息的传感设备的抽象。 – 指示器。表示所有指示警报条件发生的报警机械装置(例如,警报汽笛、闪灯、响铃)的
控制器 结点
通信
探测器
指示器
图16-9 SafeHome安全功能原型的UML关系
1.3 将体系结构精化为构件
• 在将软件体系结构精化为构件时,系统的结构就开始显现了。但是,如何选择 这些构件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从需求模型所描述的类开始。这些分析类 表示软件体系结构中必需处理的应用(业务)领域的实体。因此,应用领域是 构件导出和精化的一个源泉。另一个源泉是基础设施域。体系结构必须提供很 多基础设施构件,使应用构件能够运作,但是这些基础设施构件与应用领域没 有业务联系。例如,内存管理构件、通信构件、数据库构件和任务管理构件经 常集成到软件体系结构中。

体系结构详细设计

体系结构详细设计

体系结构详细设计1.体系结构的组成体系结构采用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和输出的界面部分。

该层包括用户界面、用户输入处理和输出显示等模块。

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系统的具体业务逻辑。

该层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和商品管理等模块。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该层包括连接数据库、数据读取和数据写入等模块。

2.模块功能表示层模块功能:用户界面模块:提供用户交互界面,包括登录、注册和订单管理等功能。

用户输入处理模块: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数据,并传递给业务逻辑层。

输出显示模块:负责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数据进行显示。

业务逻辑层模块功能:订单管理模块:负责处理订单的生成、查询和修改等功能。

库存管理模块:负责处理商品库存的管理和更新。

商品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商品的增删改查等功能。

数据访问层模块功能:连接数据库模块:负责与数据库建立连接。

数据读取模块:负责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

数据写入模块:负责向数据库中写入数据。

3.模块间的关系表示层模块与业务逻辑层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表示层模块调用业务逻辑层模块提供的接口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业务逻辑层模块与数据访问层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业务逻辑层模块调用数据访问层模块提供的接口来获取或修改数据。

数据访问层模块与数据库之间通过数据库连接进行通信,数据访问层模块使用连接数据库模块来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然后通过数据读取模块和数据写入模块来读取或写入数据。

通过以上的模块功能和模块间的关系,系统可以实现用户交互界面、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管理的功能,并且模块之间的关系清晰,方便后续的开发和维护。

总结:体系结构详细设计是对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通过对系统的组成、模块功能和模块间关系的详细规划,可以明确每个模块的职责和功能,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同时,合理的模块间关系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以上的设计,可以实现一个符合需求的系统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设计整理

体系结构设计整理

体系结构设计整理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描述了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指导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能够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减少开发成本和风险。

本文将就体系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整理。

1.系统需求分析和定义:在体系结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义。

系统需求是指系统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是体系结构设计的基础和指导。

2.软件组件划分:体系结构设计要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可重用的软件组件,每个组件负责实现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

组件划分的原则包括高内聚、低耦合、单一责任等。

3.组件之间的接口和通信:在组件划分的基础上,需要定义各组件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

接口包括输入输出接口、调用接口和事件接口等,通信方式可以通过共享内存、消息传递、远程调用等实现。

4.组件的结构和行为:每个组件都有自己的结构和行为。

结构包括组件的内部模块和子组件等,行为包括组件的状态、操作和约束等。

通过定义组件的结构和行为,可以更好地规范组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5.系统的部署和配置:体系结构设计还要考虑系统的部署和配置方式。

部署是指将各组件部署到具体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中,配置是指对各组件进行参数设置和初始化。

合理的部署和配置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1.需求分析: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义,明确系统的业务目标和用户需求。

2.结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组件,并定义各组件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

3.行为设计:对每个组件的结构和行为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组件的内部模块和函数等。

4.部署设计:确定系统的部署和配置方式,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网络拓扑等。

5.评估和优化: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性能,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6.实施和测试: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测试,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7.维护和改进:在系统运行和维护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优化体系结构,满足系统不断变化的需求。

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

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

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是一种在软件系统设计中用于描述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的模式。

它提供了一种在设计过程中应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将系统分解为模块化的组件,并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通信和功能划分。

体系结构设计模式经常被用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中,因为这些系统通常包括多个复杂的模块和组件,需要合理地划分和组织这些组件,以便于管理和维护。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体系结构设计模式。

1. 分层体系结构模式(Layered Architecture Pattern)分层体系结构模式是将系统划分为多个逻辑层次的模式。

每一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每一层次只依赖于更底层的层次,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模块组织。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模式(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Pattern)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模式是将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模式。

客户端负责向用户提供界面和交互功能,服务器负责处理客户端请求并提供数据和服务。

这种模式有助于系统的分布式和并发处理。

3. 管道-过滤器体系结构模式(Pipes and Filters Architecture Pattern)管道-过滤器体系结构模式是将系统划分为一系列处理步骤的组件,每个组件都自己完成特定的任务,并通过输入和输出流连接起来。

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数据处理的可重用性和模块化。

4. 黑板体系结构模式(Blackboard Architecture Pattern)黑板体系结构模式是一种关于知识共享的体系结构模式。

系统中的不同组件可以通过一个共享的黑板(数据存储区)来协同工作,它们可以读取和写入黑板上的数据,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协同解决问题。

5. 点对点体系结构模式(Peer-to-Peer Architecture Pattern)点对点体系结构模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体系结构模式,其中系统的每个组件都可以充当对等方(peer),具有相似的功能和能力。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1 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
软件系统设计的5个核心内容: 体系结构设计 模块设计(对象或类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 数据库设计 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也称详细设计)


依据“分而治之”的思想,把系统设 计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高层设计阶段、 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高层设计 阶段的重点是体系结构设计。概要设计阶 段的重点是模块设计(对象和类设计)、用 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阶段 主要进行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设计工作 流程如图4.1所示。


4.4.2 体系结构的选择
体系的选取有如下几点关键问题: (1) 是单机还是客户机/服务器系统? (2) 是常规应用开发还是底层开发(是否有 单片机系统)? (3) 客户机最大终端数是多少?
(4) 是否提供给第三方应用编程接口? (5) 网络(或数据通信)是什么连接方式? (6) 数据文件的保存方式(文本、本地数据 库、大型数据库)?

在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由于 数据访问是通过功能层进行的,因此客户 端不再与数据库直接建立数据连接。也就 是说,建立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的连接数量 将大大减少。
4.4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4.4.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一个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的好不 好,可以用合适性、结构稳定性、可扩展 性、可复用性等特征来评估。 (1) 合适性 (2) 结构稳定性 (3) 可扩展性 (4) 可复用性

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有经典软件 体系结构风格,如管道和过滤器;两层客 户机/服务器结构风格;三层客户机/服务 器结构风格;浏览器/服务器风格等等。

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的原则是 满足合适性、结构稳定性、可扩展性、可 复用性。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信息隐蔽、 高内聚、低耦合。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涉及到整个软件系统的框架和结构,决定了软件的可靠性、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讨论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以及一些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

一、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对于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能够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接口,便于团队协作和后续的扩展。

同时,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还能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便于解决bug和添加新功能。

二、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1. 分层结构分层结构是最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之一。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职责。

通常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这种模式使得系统各个层之间的依赖性降低,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将软件系统的功能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的交互,而服务器则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返回结果。

这种模式使得软件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得到了提高,适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3. MVC模式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模型负责处理数据逻辑,视图负责展示数据给用户,控制器负责调度模型和视图之间的交互。

这种模式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易于扩展和维护。

三、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1.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模块或类应该有且只有一个单一的功能或职责。

这有助于减少代码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2. 开闭原则软件体系结构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这意味着在系统需要添加新功能时,不需要修改现有的代码,而是通过扩展已有的模块或添加新的模块来实现。

3. 依赖倒置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而是通过抽象来解耦。

八大体系结构模式

八大体系结构模式

八大体系结构模式八大体系结构模式是指在软件工程领域中常用的八种软件系统设计架构模式,它们是:1. 分层架构模式(Layered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责任,上层依赖于下层,实现了系统的分离和解耦。

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模式(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响应并处理请求,实现了逻辑的分布和协作。

3. MVC架构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三个部分,模型负责数据管理,视图负责展示,控制器负责协调模型和视图的交互。

4. 微服务架构模式(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一组小型的、独立部署的服务,每个服务独立运行,通过轻量级通信机制进行交互,实现了系统的高内聚和低耦合。

5. 事件驱动架构模式(Event-Driven Architecture):通过事件的产生、传递和处理来驱动系统的运行,各个组件根据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进行响应,实现了系统的松耦合和灵活性。

6. 领域驱动设计模式(Domain-Driven Design):将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抽象为领域模型,并基于领域模型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强调对领域知识和业务规则的建模。

7. 服务导向架构模式(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将系统划分为一组松耦合的、可重用的服务,通过服务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8. 响应式架构模式(Reactive Architecture):根据系统的负载和需求变化,动态地进行资源分配和重新配置,以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系结构设计整理一、名词解释1、软件体系结构概念(3点)高层结构培训让我们一生都不能错过的东西1、组成部分:部件(Component)、连接件(Connector)、配置(Configuration)部件聚集了软件运算与状态,连接件聚集了部件之间的关系部件:在软件的体系架构中封装了数据及其处理操作的元素,提供具体应用服务,定义如下:部件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架构实体:1)封装了系统中的功能和/或数据的一个子集2)通过清晰定义的接口来限制外界对所封装的子集的访问3)对于被要求执行的上下文有定义明确的依赖关系部件要素:Name、Property、PortCh3 PPT P17连接件:在复杂系统中,交互会比部件范围内的功能实现更重要且更具挑战性,提供独立交互的方法,连接件定义如下:1)连接件是负责引起和约束部件之间交互的构件2)它们起到连接作用,但却不是被连接的对象,只是提供连接的规则Ch3 PPT P24配置:在系统架构中,部件与连接件之间的一个特殊联系的集合,部件与连接件在此特定的组合方式下相互协作完成特定的目标2、关注点软件体系结构对这些关注点进行权衡的过程起到了交流媒介的作用系统质量属性:可靠性、可修改性、性能、安全性、可测试性、可用性项目环境:1)开发:人员技术水平、成本、上市时间、资源2)业务:收益、系统生命周期、市场定位、首次发布日程3)技术:开发平台、硬件设备、开发工具、模型和标准业务目标3、设计决策一个系统的体系架构是有关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设计决策的集合,体系结构也是一系列对系统设计所做的设计决策,包含了重要的“设计决策”,它们说明了软件体系结构得以形成的“理由”,会指导详细设计、实现等后续软件开发工作设计决策的过程:问题->候选设计->理由->解决方案设计决策的重要性:1、设计决策相互影响,一旦确定便难以改变2、在确定设计决策过程中,极易违背设计规则和约束3、之前废弃的决策难以去除、仍然会影响后来的决策2、4+1View即逻辑视图、开发视图、进程视图、部署视图+ 用例视图,前四个为体系结构视图,后一个为需求视图1)场景视图(Scenarios):定义:关注系统最为重要的需求,描述系统应该实现的场景与用例作用:它们一方面说明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出发点,驱动其他4个视图的设计,另一方面用于验证和评估其他4个视图的设计,保证它们的正确性。

用例视图位于4+1视图的中心,被其他4个视图环绕描述:可以用UML的用例图进行描述,其重点在于对用力场景的描述2)逻辑视图Logical view:定义:关注系统的逻辑结构和重要的设计机制,描述系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定义:解释系统的逻辑结构和重要的设计机制,其主要内容是软件体系结构的抽象规格,主要关注点是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尤其是功能需求,质量属性需求和约束描述:部件类型用构造型《component》扩展了的类来描述连接件类型用构造型《connector》扩展了的类来描述特征用构造性《property》扩展了的类来描述3)开发视图Development view:定义:关注系统的实现结构,描述系统的开发组织描述:利用UML中的构造型《process》扩展的主动类描述4)进程视图Process view:定义:关注软件体系结构的运行时表现,描述系统的并发进程组织描述:利用UML中的构造型《process》扩展的主动类描述5)部署视图Deployment view:定义:关注系统的基础设施,描述系统的部署于分布描述:使用UML中的部署图描述3、体系结构设计决策一个系统的体系架构是有关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设计决策的集合定义:设计决策是指决定策略与办法。

是对元素、特征和处理的选择,它们涉及一个活多个关注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软件体系结构。

设计决策核心的知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关注点,解决方案,策略和理由。

设计决策的重要性:1、设计决策相互影响,一旦确定便难以改变,常见的设计决策间影响有促进、冲突、禁止、包含、从属、依赖等。

2、在确定设计决策过程中,极易违背设计规则和约束3、之前废弃的决策难以去除、仍然会影响后来的决策,而且该影响是不可逆的,即很难消除该影响。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决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决策都要在其前面设计决策的基础上进行,要符合前面设计决策所规定的的设计规则和约束,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和关注点。

但是所有设计决策都要遵守概念完整性,保证所有设计决策之间相互协调并且与整个系统目标相协调。

4、GRASP模式GRASP,即通用的职责分配软件模式(General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Software Patterns)包含以下内容:1) 低耦合:分配职责时保证低耦合,即降低依赖并增加复用性2) 高内聚:将复杂度控制在可管理范围之内。

不可能完全消除时序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必须将这些内聚的拥有者变成转发者。

一个对象仅实现单一的职责,而不实现复杂的职责组合3) 专家模式:信息的封装。

分配职责要看对象所拥有的信息,谁拥有哪方面的信息,谁就负责哪方面的职责,并且一个对象只做这一件事情4) 创建者模式:如果某个对象与其他对象已经有聚合/包含关系,则这个对象应该由聚合/包含它的对象来创建。

这样就不需要依赖第三方,不会增加新的耦合。

如果符合下面的一个或多个条件,创建A类的职责将会分配给B类:B类聚合A类的对象B类包含A类的对象B类记录A类对象的实例B类密切使用A类对象B类包含A类初始化所需信息5) 控制者模式:对象协作设计中的一种风格,解决“处理系统事件”这一职责的分配问题。

将处理系统时间信息的职责分配个代表其中一个选择的类1. 如果一个程序可以接收外部事件(如GUI事件):处理模块之间加一个事件管理模块,从而将这二者解耦:业务或组织、代表整个系统的类、完成业务的活跃对象、虚构类2. 控制者(可以是外观控制者,或者一个纯虚构对象):接受所有的外界请求并转发,很可能形成集中式风格3. Controller肯定会跟两边对象都有很严重的耦合,并且由于它负责转发很多信息,所以它的内聚度不高6) 多态模式:当对象的行为由其类型决定时,需要使用多态的方法调用,而不是通过if/else语句来做选择。

7) 纯虚构模式: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将一组内聚性很高的职责分配给一个完全抽象的类,这个类在问题域中没有任何意义经典场景:分离模型的表示分离模型的实现平台分离复杂行为分离复杂数据结构8) 间接模式:为了防止直接耦合,将职责分配给一个中介对象用于部件与服务之间的交互常见Indirection方法:Pipe/Event/Share Data Styles;Adapter Pattern;Proxy Pattern;Broker Pattern;Delegator Pattern;Mediator Pattern;Publish-Subscribe or Observer pattern9) 保护差异模式: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由稳定的接口来承担对象的访问职责二、软件设计的审美标准1、设计的审美标准包括:1) 简洁性(模块化):结构清晰2) 结构一致性(概念完整性):3) 坚固性(高质量:易开发、易修改、易复用、易调试、易维护、易理解)2、软件设计方法与技术(至少5点)1) 模块化:进行模块划分,隐藏一些程序片段(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实现细节,暴露接口与外界;且保证模块内部的内聚度较高,模块与外界的耦合较低。

模块隐藏实现细节,通过接口访问模块,因此促进了简洁性;且因为功能内聚,对外提供统一的外部接口,因此促进了结构一致性2) 信息隐藏:将系统分成模块,每个模块封装一个重要决策,且只有该模块知道实现细节。

决策类型可以是需求、变更,不同的决策之间相互独立。

信息隐藏和模块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简洁性,隐藏为了处理一些不需要对外表现的决策段分割,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简洁性而达到了坚固性3) 运行时注册:针对系统变化,将可能变化的部分与其他部分解耦,不直接发生程序调用,而是在运行时注册。

因为这个技术针对可能的变更而使用,本来可以用一个部件处理的事情,却需要多个部件一同完成,产生了复杂的交互规则,所以牺牲了简洁性,以提高坚固性(灵活性)4) 配置式编程:针对系统变化,主要解决共性与差异性问题。

将可能变化的部分写在一个配置文件中,当要发生变化时,直接修改配置文件。

因为需要充分考虑可能的变更来组织配置文件,并且需要在系统启动时对配置文件进行解析,所以牺牲了简洁性,以提高坚固性(灵活性)5) 设计模式:设计模式牺牲简洁性达到坚固性,保证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同时在设计模式中是讲究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事,促进了程序结构的一致性6) 体系结构风格:体系结构风格封装了一个设计机制,说明了体系结构中的重要设计决策,并且说明了与此相对应的设计约束。

体系结构风格促进了系统的一致性;由于体系结构风格有助于做好系统的高层设计,控制系统复杂度,因此促进了系统的坚固性。

7) 职责分配GRASP:促进了坚固性,一致性,有时牺牲简洁性8) 协作设计:促进了坚固性,但有时会牺牲简洁性易理解性,例如Mediator和Controller 中会涉及大量复杂交互二、设计的层次a) 高层设计1) 出发点:弥补详细设计机制的不足,将一组模块组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结构设计。

同时,体系结构也是一系列对系统设计所做的设计决策2) 主要关注因素:项目环境,包括开发环境、业务环境、技术环境;业务目标。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要求体系结构满足简洁性、一致性、坚固性3) 主要方法与技术:1. 方法:4+1 view、场景驱动、体系结构风格2. 技术:模块的表示方法可以是box-line、formal language(ADL,架构描述语言)UML(4+1 view模式使用UML技术实现)4) 最终制品:体系结构b) 中层设计1) 出发点:模块与类结构设计;模块划分,做到接口抽象与实现的分离,隐藏实现细节(数据结构和算法),对外提供接口;模块之间尽可能独立,实现单个模块高内聚,模块之间低耦合2) 主要关注因素:简洁性(易开发、易修改、易复用);可观察性“看上去显然是正确的”(易开发,易调试,易维护);高内聚,低耦合;3) 主要方法与技术:1. 模块化(模块划分+内聚/耦合标准):低耦合(将模块之间的关系最小化)高内聚(将模块之内的各个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大化)2. 信息隐藏(模块化+可修改性):一个模块只封装一个secret(主要秘密是需求决策,次要秘密是修改决策)而且只有自己知道决策细节,决策有需求决策、修改决策3. 面向对象:结合模块化和信息隐藏的方式,再加上封装、继承、多态等技术,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4) 最终制品:模块与类结构c) 低层设计1) 出发点:将基本的语言单位(类型与语句)组织起来,建立高质量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结构合理易用,算法可靠、高效、易读)的实现细节2) 主要关注因素: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简洁性(易读)3) 主要方法与技术:防御式编程,断言式编程,测试驱动开发,异常处理,配置式编程,表驱动编程,基于状态机编程4) 最终制品:算法与数据结构,单个的函数三、体系结构风格1、描述和比较各种风格1)体系结构风格分为4个levelObject Level:Design PatternsModule Level:Process Level:Physical Unit Level:1、模块级别1、主程序、子路径风格:部件从其父部件当中得到控制信息,绝不向其同级或上级发出调用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