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免费共享)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等,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对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和产业需求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先进经验,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的探讨,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二是探讨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匹配度,为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三是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积累经验,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四是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提出相应理论和方法,为实际操作指明方向;五是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高职院校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达成,期望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出具备高技能的人才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非常突出。
研究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院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汇报人:日期:•引言•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目录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引言01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02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03因此,探讨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方法状•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0102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同时,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实践教学不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但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明显不足,如实习实训条件差、实践课程数量少等,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4. 教师素质不高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5. 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030405式构建0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市场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重理论 、 轻技能 的教育模式 , 拓宽教育 的渠道 , 充分利用校 内
外 实训基地 、 企业实训基地培养 学生 的实践技能 。 教师 素质 的双 重性是指从 事高等职业 院校 的教师既要
无疑会导致高 职院校普遍 实训基 地 占地面积偏 小 , 实训 室和
2 0 1 4年 第 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C RE S E ARC H GUI D E
No . 8, 2 01 4 S e r i a l No . 2 2 6
总第 2 2 6期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郭 明 珠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哈尔滨 1 5 0 0 2 7 )
型” 教师 。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和优化升级 、 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 为现实生 产力 , 保持经济 持续快速 发展 、 构建
和谐 社 会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一
二、 人 才培 养模式 存在 的 问题 及原 因
( 一) 人才培养 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许多高等职业 院校 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够 , 在课程开发上
实训设内实训基地
有 充分的理 论知识储备 , 又 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 。由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0 3
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达不 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
作者简介 : 郭明殊 ( 1 9 8 3 一) , 女,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教育教 学方法研 究。
主要包 括教育 方式 、 专 业设 置 、 课程 模式 、 教师 队伍和 制度 保 障等要 素 , 它 们构 成 一个 整 体 , 共 同作 用 于培养 高技能
设计论文-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学位论文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绪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1. 教学资源不足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需要。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实际产业界的技术支持和实训基地,导致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2. 课程设置滞后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较为滞后,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很大的挑战。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领域,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能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技能和知识。
3. 实训环境落后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环境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实训设备和条件。
这对于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界的实际需求。
1. 加强与产业界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产业界合作,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产业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自身的课程设置,根据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点培养与当下和未来产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
3. 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
4. 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1. 学生就业率提高通过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谢敏兰翔英吕萍萍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28期摘要:根据国家颁布的《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好《纲要》和《决定》的精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日新月异,企业以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数不胜数。
以科学发展观为执导,以从对社会和企业的供需问题作为出发点;多元化角度进行培养,训练高技能人才,深入工程建设,促进实体经济与国防科技共向发展,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精尖人才发展。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模式随着高职院校近两年在我国院校领域的不断发展,彰显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功绩。
在面对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定位中,以“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技术型人才成为培养的主要目标,综合理论知识与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结合,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处理技术的能力为主,这即是高职院校综合发展方向的目标。
具有目的性,专业性,综合性;能与本科大学生进行平等性与特殊性的对比与区分,在专业技能和素养方面脱颖而出。
高职院校的专业性培养的重视和对于特定领域的贡献,是其他院校无法匹及的。
为了探索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剖析。
一、为何要进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行业和电子,航天信息等行业中,高技能人才位于行业的第一线,拥有熟练的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添砖加瓦。
中国的铁路发展作为世界的焦点经历了无数苍茫岁月,最终以傲人的成绩站在世界的前端。
开山建桥,采河修路,用高铁的“中国速度”面向世界;在这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的付出和高技能人才的贡献;这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要领队,是技术队员的核心骨干。
就培养高技术人才而言可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企院共养三种模式。
高职院校和相应的技术院校选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划定不同的培育范畴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者:舍乐莫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除了需要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科技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个人的几点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8-01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简介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是指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于技术含量较大、劳动复杂高工作的高级技师和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白领、蓝领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他们在所从事的工作中除了动脑外还要动手,除了具有较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外,还得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
劳动、社会保障部对高技能人才特别的解释是:高技能人才在生产、运输、服务等领域岗位的一线从业者中,具备较高专业方面的技能,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操作难题,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师、技工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及相关职级的人员,分为复合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让学生客观理解接受知识、技能,而是要提供“现实生产场景”,经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学习过程,才能理解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接受。
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未能科学定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同时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对目标进行具体化,其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属性和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高职人才培养包括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和基于人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三个系统,其整体规格体系体现出“高”和“职”两大属性相结合。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广 西 轻 工 业
第 1 期 ( 第 1 5期 ) 2 总 4
G A G IO R A F I TI UTY UN X JU N LO G D SR LH N
教 育研 究
职 业院校 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的 比较研究
蒋建 强 , 文 , 建秋 周 何
和训练, 掌握 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 、 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
设 的课程进行滚动修改。 校企联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
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特别是企业能弥补职业 院校 的专业 教 育的不足 , 职业院校 的教育往往更强调学生对基础课程 的掌
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 键性 问题能力 的高素质劳动者 , 高技 能人才 的特征就是应用性 、 手脑 并用 、 技能强和素质高 。
31构建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的人才培养模式 . 构建 以职业能力 为本位 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坚 持以人为
节, 缺乏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 , 不能很好地 体现出高职教育 的
特色 , 致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 职业 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 以全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量 的 所 高技 能人 才 ,通过对 职业 院校高技 能人才 培养 模式的进行 比
机床 安装 与调试 、 数控机床故障诊 断与维修 、 常用仪表 和仪 器
的使用与维护等各种技能。 因此要在教学计划中切实加强中级
技能 的培养与训练, 中级技能证书 的获得作 为合格职业 院校 将
毕业生的必要条件 , 且学生 的理论知识相对应达到技师这一层 面, 了必备 的理论知识支撑 , 有 再通过专 门技能 的培养 , 能较快
短 期培训班 ; 二是企业与职业 院校建立长期 合作关 系, 企业与 职业 院校共 同制订人 才培养方 案 , 同审定教 学计划 , 共 并对开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培养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还需要关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口语和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并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支持。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岗位要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规划的指导。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当前,信息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能力,开设实用性强、紧贴行业需求的课程。
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顺应市场需求,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高职院校应积极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师资培训、科研合作等多方面合作。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调整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校企合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实现教育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第四,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团队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职场中具备全面竞争力。
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培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提供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省内部分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一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助推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系统工程。
要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
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高水平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方向。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职业院校培养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如果要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调节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确定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立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符合“人才规划”的发展方向,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通过引进企业人才、加强教师培训等手段,建设 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估
要点一
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要点二
定期开展评估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定期开展评估工作,收集学生、教师 、企业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及时调 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THANK YOU.
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 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以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技能为目标。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 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 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和 问题上,缺乏对培养模式的 深入探讨和研究。
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受限 。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利益驱动机制,企业 参与意愿不强。
03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必要手 段。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环节薄弱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 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本文将从实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导向等方面浅谈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训教学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操作条件,使其能够熟悉实际工作过程,并掌握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
例如,在机械类专业中,学生需要进行机械设备的组装和维修等实际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二、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实践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
例如,在电子类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或者实际的电子制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竞技能力。
三、就业导向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职业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就业导向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学校应该了解相关行业的需求和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与市场需求吻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例如,与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开办双证班,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实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导向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关注就业导向,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样的培养模式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技风2019年10月科教论坛DO#10.19392/ki.1671-7341.201928072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谢敏兰翔英吕萍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1摘要:根据国家颁布的《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好《纲要》和《决定》的精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日新月异,企业以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数不胜数。
以科学发展观为执导,以从对社会和企业的供需问题作为出发点;多元化角度进行培养,训练高技能人才,深入工程建设,促进实体经济与国防科技共向发展,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精尖人才发展。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模式随着高职院校近两年在我国院校领域的不断发展,彰显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功绩。
在面对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定位中,以“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技术型人才成为培养的主要目标,综合理论知识与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结合,具备相应的技术和处理技术的能力为主,这即是高职院校综合发展方向的目标。
具有目的性,专业性,综合性;能与本科大学生进行平等性与特殊性的对比与区分,在专业技能和素养方面脱颖而出。
高职院校的专业性培养的重视和对于特定领域的贡献,是其他院校无法匹及的。
为了探索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剖析。
一、为何要进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行业和电子,航天信息等行业中,高技能人才位于行业的第一线,拥有熟练的技能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添砖加瓦。
中国的铁路发展作为世界的焦点经历了无数苍茫岁月,最终以傲人的成绩站在世界的前端。
开山建桥,采河修路,用高铁的“中国速度”面向世界;在这背后,是无数技术人员的付岀和高技能人才的贡献;这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要领队,是技术队员的核心骨干。
就培养高技术人才而言可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企院共养三种模式。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项基本要求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要积极面向三大市场,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规划、设置专业 ,安排课程与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以就业为目标,就是职业教育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包括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来培养学生,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第二,要坚持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特长。
市场的变化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加大 ,这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能力,更包括职业道德、情感、诚信、志向和理想。
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流动。
同时,要重视技能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全面素质基础上有一项或几项技能成为特长,以保证在岗位竞聘和就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
第三,要坚持工学结合,学以致用。
工学结合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
工学结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使专业及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就教什么,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方式上,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死的知识、技能成为活的工作本领;三是要安排充分的岗位实习,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1.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培养目标(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应不断创新和改进。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高技能人才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给学生。
还应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工作中,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高职院校要关注就业导向。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成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通过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就业导向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求的 职业 标 准 . 为 学校 制 定培 养 方案提 供 依 据和 控 制
( 二) 加 强 学校 和企 业 的合作 。 实现在 办学 上 “ 零 距 离” 在 学校 和 企业 合作 上 来 说 .应 鼓 励 引 导 学校 依 托 企 业 充分 利 用社会 资源 . 建立 长期 稳 定校 外 实 习基地 高职 院校 应 该 与 企 业形 成 紧 密合 作 伙伴 :具体 可 以通 过 让教 师入 企 业培 训锻 炼 . 让 企业 的 高技 能人 才 来 学校任 教 的形 式 实现 就 是 学校 的教 育 教 学 与社 会 形成 零距 离 . 学 生的技 能和 岗位 需要 也 是零 距 离 ) 对 顶 岗 实习的 企 业给 以政 策上 的 优 惠 学校 和企 业 合作 的 重要 体 现 是 顶 岗 实 习 .真 正使 学校 与 企 业 牵手 。 因此 , 按 照 国家 改革试 验 区的原 则上 . 规 定 对提供 实 习 岗 位 的企 业适 当的给 予补偿 或减 免税 率 等优 惠政 策 . 从 而 实现 学校 和企 业 的双 重 盈利 . 也 有利 于 双方 对培 养 高技 能人 才打造 有 利基
人 全 面发 展 的 职 业 素质 体 系三 个 系统 .其 整体 规 格 体 系体 现 出 “ 高” 和“ 职” 两大属 性 相 结合 往 往在 现 实中理 论上 的培 养 目 标已 经达 成 , 但 是在 实践 中 , 由于 经验 欠缺 、 资金 投 入 受 限制 等 因素 .
几 点 看 法与 见 解 。
【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高技 能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中图分类号】 G 7 1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0 8 — 0 0 0 8 — 0 1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中国国家战略的转型,高职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提升质量,联合产业和学术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培养的需求而确定的。
由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端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中等职业人才,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不同,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明显不同。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分子。
因此,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紧密关联产业和市场,并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
这是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贯穿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迅速进入社会实践,做好本职工作。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学校需要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通过实践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不断深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研究,扩大学生技能和知识的范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首先,学校应对教育质量严格把关,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及时反馈教学过程的弊端,并且不断完善教学环境和设施。
其次,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并不断引入优秀教育资源,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接下来,学校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
1.系统化课程体系内涵解析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所搭建起来的支撑框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
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
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知识结构成系统、职业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建平台,形成“三系统一平台”系统化课程及支撑体系,如图所示。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图系统化课程体系示意图2.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1)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
无论是以职业活动、能力训练或能力本位作为导向,还是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亦或是以项目运行为载体,其中心点都在于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
(2)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
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
(3)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将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转型作为考虑因素。
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快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生存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课程体系构建的初始元素也毕竟更为具体和微观,以工作岗位作为起始点较为可行。
(4)课程体系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
在系统化课程体系中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满足、符合社会对其基本的要求及趋势:一是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
三是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5)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
一是优化衔接。
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缺失或不完整。
二是定向选择。
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
三是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方向的。
技术应用能力是由一些知识和技能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
四是合理排序。
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保证其自身体系和逻辑关系完整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势,发挥合力。
(6)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特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它既能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又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3.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高技能人才素质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
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构建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专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以“四环节,三阶段”为框架,即将职业素质基本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职业素质实践课程和职场文化课程四个环节,通过在第一学年的职业领域能力学习、第二学年的职业岗位素养训练、第三学年的社会就业能力提升等三个阶段中得以落实与强化,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首先在第一学年中实施职业素质基本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不断获取知识、完善提高自我的方法。
第二学年实施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夯实其人文素质底蕴,同时坚持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劳动锻炼和军事训练,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社会、面对困难的正确心态。
第三学年开展职业素质实践和职场文化教育,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珍重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工作,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的敬业精神。
构建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使学生自入学伊始就要对其实施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介绍本职业的发展前景,并与学生个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敬业的职业情操。
4.知识课程成系统人本性原则是实现系统化知识课程的保证,只有经由人本性原则对知识课程的梳理,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才能使课程内容转化为个体的能力。
知识课程体系应符合人类认知心理顺序,重视科学精神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
知识课程体系的完整,直接表现为重视个人的道德精神状况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知识课程体系应从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现有特征出发,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结构、经验准备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并能促进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顺序或方式,来制定实施课程,从而保障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
但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的知识课程体系也不是完全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展开的;同时它还通过与知识课程体系配套构建的学生能力课程体系一起,通过行为活动或项目的完成来构建及实施。
这些行为活动或项目是从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需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中凝练、提取出的,再由知识课程对其进行理论的解释和传授。
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应成为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纵向结构是以基础性知识课程、发展性知识课程、高层次知识课程三个不同性质的课程为内容,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习得与传承,完善并形成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横向结构是以课堂为核心向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实践、国家认可、国际通行等逐步拓展,构建结构纵横交织,个人知识与个人能力相互渗透,个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互作用、个人知识与个人发展相互协调、促进发展、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知识课程体系。
通过纵向拓展和横向拓展,形成结构互相联系、内容相互递进,互动协调发展的知识课程体系。
知识课程以某一专业为切入点,以围绕、服务该专业所“必需、够用”的知识为主线,突出职业导向,划分类别异同,遵循认知规律,兼顾潜力提升,采用情境、项目、模块等课程结构,对知识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的编排按照个人能力的培养过程,呈现一种串行结构的形式。
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利用知识课程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按照专业来组织知识课程内容的编排、序化行动。
首先围绕宏观工作任务选择并确立功能性知识;再根据过程中的系统工作任务设立关联性知识,考虑在前后关联、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的系统结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任务;最后围绕具体工作任务设置入门和概念性的知识。
这样,按照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编排相应的知识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匹配,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于每一行动顺序及过程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具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性,以此为主线编排的知识课程也将具备系统性特点,学生认知心理顺序和知识结构也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
5.职业能力课程成系统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力求首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摆脱浓厚的理论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现实化,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强调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强化在学习领域中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增强对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需求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首先是对复杂的职业进行分析、解构、选择和再重构,根据职业梳理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围绕工作过程、结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建设职业能力课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统筹安排、分级实施、主体突出、理论引导”。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统筹安排。
一是职业能力课程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企业与职业院校;二是将学生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要定位为高职院校的学生。
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适应的能力课程。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应进行分级实施:第一个层级以学校为主。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专业特点和优势专业,根据学校自身所处的地缘位置,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把以往成功教学经验和教学工作任务放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具体工艺流程及环节中进行整理,梳理出学校优势可以驾驭的专业领域,将专业延伸至所对应和实用的职业,从理论层面设计出与专业相对应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为之安排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