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的运算
算术的法则学习数学中的加法和乘法法则
算术的法则学习数学中的加法和乘法法则算术的法则:学习数学中的加法和乘法法则算术是数学的基础,而加法和乘法则是算术中最常见的运算法则。
正确理解和运用加法和乘法法则,对于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加法和乘法法则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数学中的运算技巧。
1. 加法法则加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运算符号之一。
它的定义是:对于两个数(被称为加数)进行相加运算,得到的结果称为和。
加法法则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和性质。
1.1 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加法法则中的一个基本性质,它表明无论加数的顺序如何,其和都是相同的。
换句话说,加法是满足交换律的运算符号。
例如,对于任意的实数a和b,有a + b = b + a。
1.2 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另一个基本性质,它规定了多个加数相加的顺序。
根据加法结合律,无论用括号如何分组,相同的加数按照不同的顺序相加所得的和是相等的。
例如,对于任意的实数a、b和c,有(a + b) + c = a + (b + c)。
1.3 加法恒等律加法恒等律是指任何数与零相加的结果等于该数本身。
这是因为零是加法中的单位元素。
例如,对于任意的实数a,有a + 0 = a。
1.4 加法逆元加法逆元是指一个数与其相反数相加,结果为零。
例如,对于任意的实数a,存在一个与a相反的数-b,满足a + (-b) = 0。
这个性质在解方程和运用负数时经常被使用。
2. 乘法法则乘法是另一种常见的运算法则,它的定义是:对于两个数(被称为因数)进行相乘运算,得到的结果称为积。
乘法法则同样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和性质。
2.1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表明无论因数的顺序如何,其积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乘法满足交换律。
例如,对于任意的实数a和b,有a × b = b × a。
2.2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规定了多个因数相乘的顺序。
根据乘法结合律,无论括号如何分组,相同的因数按照不同的顺序相乘所得的积是相等的。
乘法结合律教案
乘法结合律教案乘法结合律教案1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2.(246×8)×125=246×(8×)3.214+678=678+()4.225+(75+437)=(225+75)十()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第四小题呢?”“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结合律:(a×b)×c=a×(b×c)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运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除法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除法的步骤理解不清晰,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等。
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除法运算的步骤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步骤和技巧,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和发现除法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同时,结合“实践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练习纸和笔,供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除法运算,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除法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的除法运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除法运算。
人教版数学四上《口算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上《口算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为后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学习除法运算时,可能会对除数和被除数的关系、除法的运算规律等方面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口算除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口算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除数和被除数的关系,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和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除法运算的概念和口算除法的方法。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棒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妈妈买了5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除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讲解除数和被除数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运算规律。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同级运算)数学书P47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分析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学习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计算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以观察、比较、两人合作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1.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情境理解只含有加减法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只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书写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6+9+8= 32-10-6=25+20-10= 48-8+17=这里有连加,还有连减,还有加减混合在一起的运算,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混合运算的知识(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运算的顺序。
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按次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问题:1. 同学们在做什么呢?2.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和图书馆人数有关的信息,还提出了什么问题?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两人互相讨论)(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从题目中获得有关的信息,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列算式表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53-24=29 53-24+38=6729+38=67引导: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算顺序混乱、运算法则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明确运算法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判断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
2.探索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发现运算规律。
3.练习教学法: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运算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妈妈去超市买苹果和香蕉,苹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解答。
探索除法学习如何进行除法运算
探索除法学习如何进行除法运算除法是数学运算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将一个数(被除数)分成若干个等份的过程。
在学习除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步骤和技巧,以便准确地进行除法运算。
一、除法的定义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它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求得每个部分的值。
在除法运算中,我们将一个数称为被除数,将除数称为除数,商表示被除数中包含几个除数,余数表示在整除后剩下的部分。
二、除法的基本步骤在进行除法运算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被除数和除数:被除数是需要被分成若干个相等部分的数,除数是用来除以被除数的数。
2. 整除判断:如果除数能够整除被除数,则商为整数,余数为0,运算结果为整数;否则,若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则向下取整,商为整数部分,余数为被除数减去整数部分乘以除数的结果。
3. 若仍有余数:如果整除后仍然存在余数,将余数写上,继续进行下一步。
4. 加上小数点:将余数后面加上一个小数点,继续计算。
5. 添加零位:在小数点后面补充一个或多个零位,然后继续计算。
6. 继续除法运算:将零位进行除法运算,直到满足精度要求或无限循环。
7. 结果:将除数和商、余数一起写下来,即为最终的结果。
三、实例演练为了更好地理解除法运算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演练。
假设被除数为42,除数为7,下面是除法的步骤:1. 确定被除数和除数:被除数为42,除数为7。
2. 整除判断:7能够整除42,商为6,余数为0,运算结果为6。
因此,42除以7等于6。
(42÷7=6)四、除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有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运算:1. 数字对齐:在进行整除的运算时,需要将被除数与除数的各个位数对齐,方便计算。
2. 除数位数判断:在进行整除时,要根据被除数的位数来确定商的位数,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
3. 零位处理:当余数无法整除时,需在小数点后面加上一个或多个零位,继续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三)》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三)》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三)》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分数运算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运算基础,对分数的加减乘除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分数运算的规律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分数运算的规律和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黑板和粉笔。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混合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分数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则。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1 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教科书分3个层次设计教学内容:(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学习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打好基础。
(3)解决问题(例5)。
这部分内容是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减法、除法的意义及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和运算经验。
特别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的转折期,需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不太容易理解减法和除法的意义,而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1.注重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学生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小学一年级综合算式专项测题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
小学一年级综合算式专项测题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综合算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加减法运算。
虽然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加减法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小学一年级综合算式专项测题下的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
加减法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的运算方法之一。
无论是计算购物时的金额,还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减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加减法运算,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首先,通过加减法的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加减法是数学运算中最基础的运算,通过多次练习加减法的运算,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其次,加减法的学习可以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加减法的运算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相应的计算,思维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分析。
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这对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加减法的学习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运算规则和方法,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逐渐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并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
这有助于他们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如乘法和除法等。
最后,加减法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解决加减法运算的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合作与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6.1 总复习:数的运算 (共32张PPT)
规律4:注意“……比……多(少)”这样的关键字,这 样的问题涉及较大量、较小量和相差量。
规律5: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必要时才能使用, 规律是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
练习
1、156除以52的商,再乘8与24的和, 积是多少?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 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 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 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 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小数加减法法则:
1、先把相同数位上 的数字对齐(也就 是把小数点对齐)。
2、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计算。
3、得数的小数点 要同加数、被减 数减数对齐。
1.25×(8+10) =1.25 ×8+1.25 ×10 =10+12.5 =22.5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计算,并说说是怎样简便的?
17.15-8.47-1.53
=17.15—(8.47+1.53) =17.15—10 =7.15
4000÷125÷8
=4000÷(125×8) =4000÷1000 =4
2 31311 15 15 3 3
17× 15
16
712.568
3
7
例2
(1) 1 与 1 的和去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3
(2)9.5减去0.2与5.5的积,所得的差被6 除,商是多少?
(3)5除1.5的商,加上4,再乘4,积是多 少?
(4) 45与39的和除以62与58的差,商是 多少?
“除以”与 “除”的区别: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92021/3/92021/3/93/9/2021 8:12:33 AM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92021/3/92021/3/9Mar-219-Mar-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92021/3/92021/3/9Tuesday, March 09, 2021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92021/3/92021/3/92021/3/93/9/2021
《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四节《加减混合运算》。
在这一节中,学生需要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运算顺序以及运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将加法和减法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数学表达式。
2.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3. 运算方法:根据运算顺序,先计算加法或减法,再进行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4.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板书加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运算顺序讲解:通过几个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
4. 运算方法讲解:通过具体的题目,讲解并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几个典型的加减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3. 运算方法:先计算加法或减法,再进行混合运算。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完成教材课后练习第15题。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6课《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6课《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6课的内容。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以及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技巧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进行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时,可能会对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有所混淆,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培养学生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3.教学用具(如分数计算器、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兴趣。
例如:“小明有2/3的苹果,他又得到了1/4的苹果,请问他现在有多少苹果?”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展示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操练(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个别辅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分数混合运算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理解。
分配律的应用
分配律的应用在数学中,分配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质。
在数式计算中,应用分配律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快捷。
本文将探讨分配律的应用,并且介绍它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数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初中抑或是高中阶段,我们都学过分配律。
在数学运算中,如加法、乘法等计算过程中,分配律是一个十分常用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个简单的乘法计算式,如$a * (b+c)$,使用分配律可以得出如下表达式:$a*b+a*c$。
同理,对于一个加法计算式,如$a+(b+c)$,应用分配律之后得到的结果是$a+b+c$。
在实际数学运算过程中,如果能够丰富应用分配律,那么计算的效率将会显著提高。
除此之外,在代数中,分配律也可以用于计算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例如,对于一个简单的多项式$(a+b) * (c+d)$,应用分配律之后可以得出四项式子,分别为:$a*c+a*d+b*c+b*d$。
二、物理学中的应用物理学中也广泛地运用到了分配律。
例如,当计算质点的动能时,我们不一定需要知道质点的质量、速度以及运动方向等所有因素。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分配律,将动能公式的质量因子和速度因子分别提取出来进行计算。
此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质点的质量和速度即可快速地计算出质点的动能。
三、化学中的应用在化学中,分配律也经常被使用。
例如,当我们需要计算分子式中的元素数目时,若分子中所有元素的数量都为1,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分配律快速得到元素的总数目。
例如,计算分子式$NH_4NO_3$中所有元素的总数目时,可以将式子转换为$N_2+4H_2+3O_2$。
此时,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得知该分子式中共包含10个原子。
四、生物学中的应用在生物学领域中,分配律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性质。
例如,对于病毒的扩散,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分配律,来估算在大型区域内感染者的人数。
通过计算每个病毒携带的感染风险以及区域内的总人口数,我们可以确定大型区域中感染病毒的人数。
总结来说,分配律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混 合 运 算(精选17篇)
混合运算(精选17篇)混合运算篇1课题一:混合运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例l、第10页例2、例3和练习三的第 l~3题.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把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挨次,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运算.教学重点把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计算教具预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先着重让同学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挨次,并直接口算出得数.2.老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挨次运算二、新课1.教学例1老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挨次,从现在开头,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接着老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老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在“=”的后面写其次步运算的结果.然后,让同学做“做一做”的习题.老师巡察,看同学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关心改正。
然后共同订正。
2、教学例2.老师出示例2.老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老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左边的式题,可指名说出先做什么运算,再做什么运算.同时老师用红粉笔在乘法下而画一条根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接着老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应当留意的事项.然后,做右边的式题。
老师:这个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有乘法运算:左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前,右边的是乘法运算在后。
)老师:在这个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虽然乘法在后面,也要先算乘法。
老师边说边在乘法下面画一条红线,表示先做乘法运算,接着老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要先把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0 —”照抄下来,再把6×3的积18写在“—”的后面。
15以内的加减法课件
15以内的加减法课件标题:15以内的加减法课件一、引言15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1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迅速地完成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练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15以内加法运算:学生需要掌握15以内加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完成计算。
2. 15以内减法运算:学生需要掌握15以内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完成计算。
3. 15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规则,完成15以内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策略1. 游戏教学: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减法。
2.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有趣的故事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加减法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通过讲解加减法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15以内加减法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4.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 总结反馈:通过总结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小学我们学过哪些运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阶段所有学习过的运算一、小学阶段学过的运算主要有加、减、乘、除、简单的乘方五种运算:1、加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在一起的运算。
a+b = c 如: 3+2=5; a+b+c=d 如:3+2+5=10等。
2、减法:加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运算。
c-a =b 如: 5-3=2; d-a-b =c 如:10-3-2=5等。
3、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a+a =a×b(b=2)=c如3+3=3×2=6;a+a+a=a×b(b=3)=c如5+5+5=5×3=15等4、除法: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c÷b=a如6÷2=3等5、乘方:几个相同的数的积。
(小学仅涉及平方运算和立方运算。
运算顺序是:先算平方或立方,再算二级运算,最后算一级运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边的。
)a×a=a2=c如:2×2=22= 4;a×a×a =a3=c如:2×2×2=23= 8二、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有:1、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如:5+3=3+5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如:(3+2)+8=3+(2+8)3、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如:2×3=3×2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 ×b)×c=a×(b×c) 如:(3×2)×8=3×(2×8)5、乘法分配律,(a+b)×c=a×c+b×c 如:25×40458×55-58×35=58×(55-35)=58×20=1160=25×(400+4)=25×400+25×4=10000+100=10100三、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不同点为:1、整数直接加减乘除;分数是分母相乘,分子相乘,除则是乘以倒数,加减则是通分后,分子相加减;小数乘除与整数一样,最后加小数点,加减则是整加整.小数加减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