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章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含义

合集下载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心理人类学是以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领域。

人类是一个文化智慧的种群,文化和人类心理互为条件和因果关系,而人类进化又对文化和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类文化、心理和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心理人类学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心理的相互影响文化是一种普世的存在,是一种比较恒定的现象。

它在社会、行为和其他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塑造着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等都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

对于一些文化来说,宗教信仰在社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个体的自尊自信等心理因素。

心理也直接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对个体认知方式的塑造。

许多文化都有着与其他文化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一些东亚文化较重视群体利益和人际关系,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自我展现和自我肯定,而重视集体荣誉和人际交往的亚洲文化则较少强调这些。

此外,商业、国家制度和其他社会机构等也都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类进化与文化心理人类进化和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科学家们曾经提出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假说,就是“人类的智力进化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这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进化和文化的产生和演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的进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和心理的生存和发展,反之亦然,文化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进化。

人类的行为和方式改变着环境,进而反哺着人类的进化。

随着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开始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类的进化和神经机制背后的本质。

在人类的身体结构和行为中,要素由基因以及获得的文化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文化是进化的关键,因为它扩大了本能执行功能的范围,激发了各种新的意识状态和情感。

文化的影响是与其自己的本质相关联的。

人们的认知、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等都是由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共同塑造而成的。

“心”与心理学

“心”与心理学

“心”与心理学严格来讲,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但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与思考中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学智慧,并且生动形象地沉淀在了中华文化及其载体——汉字中。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它以象形的方式来表现造字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说文解字》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因此,通过对“心”字及其派生出来的汉字家族的解读,不仅可以触摸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也可以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某种启发。

心”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在古典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同时也是造字组词运动中的“活跃分子”,由它做部首可以构成许多其它汉字(《康熙字典》中有1170多个)。

这些由“心(忄)”部所构成的汉字大都与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有关。

现代心理学中的基本范畴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汉语中“心”部汉字无一不涉及。

而且,心部汉字在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意义的同时,还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心和人性的独特理解。

“心”作为一个象形字,本义是心脏,但其实际含义远非解剖意义上的心脏所能涵盖,正像中医中的脏腑不能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脏器一样。

分析古汉语中“心”字的用法不难发现,它主要指的是人的思虑、情感、意识、精神等心理活动和功能,所谓“总包万虑谓之心”,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人的本性和世界的本源、本体以及神灵等含义。

如孟子一方面讲“心之官则思”,以别于“耳目之官不思”;另一方面又讲“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人心也”,“求其放心”,“养心寡欲”等。

所以孟子这里讲的“心”是指人类的本性、本心,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具体而微的道或天理,包含着人性中后天一切发展的潜能以及觉解天地万物的能力。

人生的使命就是不断地涵泳扩充此心,使之合于“道心”,通于“天地之心”,成为圣人或神人。

神者,伸也。

因此《黄帝内经》云:“心者,生之本也,神之变也”;《管子》亦云:“心也者,灵之舍也。

文化与心理

文化与心理

文化与心理追求身心的合一,灵魂的超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世界一切文明所探讨的终极问题。

古希腊时代,人们追求灵魂的真谛,探索死后的世界,在对于“人”这一独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人这一生应该追求于自己的人性,而不是追求飘渺的神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同样也在中国产生。

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详细的阐述了一套如何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心灵,而达到道家所说的至圣之人,天地合一的境界。

虽然其中的有些内容略显虚幻,但是却是中国人对自己内心认识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探究自己身心关系的开端,在这之后,中华民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认知,开创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一条崇尚“柔软的力量”“心灵的秘密”的道路。

人的力量不在强硬而在柔软中,因此,我们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敏捷的心智。

在未知的世界面前,只是一味地运用强硬的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无限柔软和真诚的心。

人生如剃刀边缘,须心怀柔软的智慧小心行走。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不知道如何用人生的宝藏来丰富空洞的内心。

我们总是拿着一个小斗去汲取别人的真情,以自己的喜好去定义这一切,把纯真的感情看做交易,以致人生变得如此渺小与俗不可耐。

殊不知,要想得到心灵的健康,只有懂得包容,懂得宽怀与放下,才能走出内心的困境。

如果不得不面对苦难,那么就不要挣扎,也不要太执著,只有真正的亲身体悟,才能得到解脱,拿起和放下,有时只在一瞬间。

多年的经历,其中的伤痛与喜乐,那些令人厌恶的打击,以及各种分裂感与孤立的感受,无不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和美感。

当我们用真心包容这一切时,人生会更加完美。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要学着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

要想不错失内心的真相,多少具有一些智慧来随机应变,但我们又常常太急于想得到自己奢望的东西。

其结果不是把自己伤了,就是弄得精疲力竭。

所以,古人教导我们,内心必须了了分明。

只有这样,才可以不矫揉造作,才能诸事顺利。

中国的文化心理与人类命运

中国的文化心理与人类命运

中国的文化心理与人类命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这些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不仅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心理的重要性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中国,文化心理是人们对待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指引,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中国的文化心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诚信”、“和谐”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注重个体责任和社会义务的思维方式。

而“依礼行事”、“文以载道”的思维方式也强调了规矩、礼仪和文化的重要性,使得中国人有着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

文化心理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对中国的国家发展中。

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中国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性。

二、文化心理的影响文化心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文化心理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使得中国的企业可以做到高效率,强大的家庭观念使得中国的家族企业可以经营多年。

其次,文化心理也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运行。

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合理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也在借鉴传统文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现代政治制度、法律和民主机制。

再者,文化心理在社会发展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强调社群和家庭意识,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文化心理也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三、文化心理和人类命运文化心理和人类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第2章 ——孔子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第2章 ——孔子

1.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 按学智力水平进行教学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 注意学习专长,分科进行 教学 • 采用问答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 别差异及其他具体 情况,有的放矢、 循循善诱、因势利 导地组织和进行教 学与教育工作。
2.教育中的材施教 • 按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 针锋相对,利用矛盾,培 养品质 • 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 进发展 •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 能力
二、孔子学习心理思想
(一)学习的意义
1.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二、孔子学习心理思想
子 路 拜 曰 : “ 敬 受 教 起 哉 ! ” 不括 亦而 深羽 乎之 ?, 镞 而 砥 砺 之 , 其 入 之南 ,山 通有 于竹 犀, 革弗 。揉 又自 何直 为, 为斩 乎而 ?射 君木 子受 不绳 可则 以直 不, 学人 。受 子谏 路则 拜圣 ”。
(一)德育的意义
1. 提高道德认知
2. 发展道德情感
3. 锻炼道德意志 4. 培养道德行为
三、孔子德育心理思想
(二)德育的过程及阶段



三、孔子德育心理思想
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 未知,焉得仁?
一曰志 二曰信 三曰恒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孔子学习心理思想
(一)德育的方法及原则
观察 谈话 调查 测验
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不知人也。
因材 施教 以身 作则
启发 诱导 表扬 批评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

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

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在我们汉语中,西方的“psychology”被称之为“心理学”,用了这样三个汉字“心”、“理”和“学”,其中“心”是本义所在,“心意”是根本。

当我对中国文化中“心”的内涵进行探索的时候,发现了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心理学意义,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意义。

当我们强调以心为本的时候,也包含了对心的概念与身体之密切联系的关注。

这是一种注重体验、注重体现、注重身心整体意义的心理学取向。

中国的心,与西方的mind,甚至是希腊哲学中的灵魂———nous都不尽相同,尽管人们常用西方的mind或nous来翻译中国的“心”。

我曾从三个层面来阐释我们中文的“心”及其内涵。

首先是心的生理学水平,它不仅是表示“心脏”的符号,而且是一种藏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中医经典《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称之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次是心的心理学水平,我们的“心”可以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意识,乃至态度、性格和意志,正如《礼记.大学疏》所讲:“总包万虑谓之心。

”《管子.心术》中也说:“心也者,灵之舍也。

”再者,我们的心也可以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

《释文》中有注曰:“心,或作道。

”《易经.复卦》中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而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观,犹如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当个体组成整体的时候,便会涌现一种整体的意义。

而我们中国的“心”,也就同时包含与整合了这三种水平,具有超越性的意义。

当人们关注心理学的“心”的时候,对其中的“理”往往是“忽视”的,大多认为那只是一个附带的标示学术、学科或理论的说明与注解,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因为“物理学”、“生理学”或“地理学”等,也都有这类似的“理”字。

但是,不管在西文中,类似的“ology”是否有专门的心理学的注解或意义,那么至少是在汉字和汉语中,这“理”却意义非凡,包含着绝妙的心理分析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与“心”相联系的时候。

古代心理学与文化认知

古代心理学与文化认知

古代心理学与文化认知古代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在其著作《心灵探究》中深入研究了思维和情感的本质,成为了古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然而,在古代文化中,深厚的宗教和哲学观念对人们的心理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心理学和文化认知在中国,道家和儒家是两个重要哲学派别,它们对古代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主义和内在修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和“易行之”体现了一种理想状态,即要学会充分利用自然和内在因素来处理问题。

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鼓励他们将自然和人性相互融合,致力于实现内在的个人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在社会道德规范中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个体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以便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这种文化观念中,自我与社会联系紧密,并且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认知。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家族、宗教、儒家教育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认知高度。

婚姻、家庭、职业等方面的规范都深入了中国人心中,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文化认知。

这个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心理学和文化认知印度文化强调修行和宗教,这些因素对古代印度人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家庭和婚姻方面。

家庭在印度文化中是一个中心,家庭规范建立了一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分别严格区分了不同的家庭成员和不同的年龄段。

这一文化与心理的联系更加紧密。

家庭或社会团体的道德规范和印度文化的宗教信仰基础的影响,使得印度人的思想信仰非常稳定,同时也使得其文化得到了特别的支持。

印度宗教对于古代印度人的心理与文化认知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印度教对印度人的思考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每一种宗教的出现都创造了一些道德理念和信仰规范,同时也对个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例如由佛教影响而来的“内观”修行方式就唤起了人们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使得心灵运转更加深入。

【洗心岛】心与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洗心岛】心与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心之意义文|申荷永、王振东申荷永,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创办会长,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和国际沙游工作协会(IASW)主要发起人,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1998-2013)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讲人(1997,2007)。

王振东,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方向研究生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以中国文化原型中的“核心智慧”(Wisdom from the Heart)为基础,致力于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不仅重建“心之理”的内涵与结构,而且发挥“理于心”的专业实践,将“感应心法”融入“沙游疗愈”和“意象体现”,发挥“治愈”与“转化”的作用,推动“核心教育”(Education for the Heart)和“心灵花园”(Garden of the Heart & Soul)的社会实践,追求“核心”之心理与心性乃至心灵的意义。

我们一向认为,文化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背景,也是所有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当面对深度心理治疗的问题,面对各种症状背后的原因,以及面对无意识水平的存在时,最为重要的,不是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或方法,而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

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论,包括方法与技术,是我们的期望与努力。

这种心理分析不仅可以运用在个体临床的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增进心理健康,发挥其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心理分析还可以在认识自我与领悟人生意义的水平上,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

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致力于心性真实性意义的追求与实践,致力于探索与呈现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而文化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旨在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与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心理学对文化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普遍的心理过程,比如认知、情绪、学习等。

这些普遍的心理过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差异,而文化心理学则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过程差异,揭示了心理学的文化依存性。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基础,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学对不同文化影响下心理过程的理解。

二、文化心理学对心理学的贡献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且提出了一系列与文化相关的心理理论。

例如,文化心理学通过研究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概念形成和自尊心理表现,完善了心理学对个体自我意识的研究。

此外,文化心理学还探索了不同文化对情绪和人格的影响,使心理学更加全面地理解了人类的心理特点。

三、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

心理学通常采用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取普遍的心理定律。

而文化心理学则更注重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过程的深入理解,常常采用跨文化比较、民族心理学和人类学等方法。

两者的结合可以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四、应用价值与意义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结合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与适应。

同时,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行为的管理也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在跨国企业管理、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宣传文化产品时,考虑到文化差异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结语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深入探索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探索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探索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探索知识点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文化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化的定义和影响文化是指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行为模式和实践方式的集合。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给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带来巨大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利益,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

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二、文化与认知过程文化对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

例如,语言是文化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用于交流,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各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另外,文化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解释方式,这体现在对注意力的选择、记忆的编码和解码、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

三、文化与情绪表达文化对情绪的表达和体验也有显著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表达的规范和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更注重内控情绪,倾向于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传达情绪,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外显和直接的情感表达。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有效性。

四、文化与认知偏差文化背景也会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

个人在进行信息加工和决策时,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倾向于采用整体性思维模式,更注重上下文和关系的综合,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偏向于采用分析性思维模式,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和权利。

五、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常常采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以揭示文化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包括文化比较研究和文化适应性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文化对心理的影响。

文化适应性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适应状况。

【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章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含义

【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章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含义
原则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首先他从复杂多变的自 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然后从 人们最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中选出八件事物:
• 最后从心理学翻译的历史演进考察。燕国材教 授说:“当然,我们还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 我国的心理学一词可能是来自日本。中国近代 心理学史的研究告诉我们,我国1889年由颜永 京翻译的美国海文著《心灵哲学:包括智、情、 意》一书,没有把它译成心理学,而是译成 《心灵学》。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种心理学 译著。但三年后,1902年日本保田贞则著《心 理教育学》在我国出版,i903年我国叉出版了日 本太濑甚太郎著《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心 理学一词即在我国通行起来。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系; (2)心与五脏的关系;(3)心与五官或天官的关系。
• (一)“心”之本义:心脏 • 首先,从文字学上考察。“心”是一个象形字。 • 第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考察。“心”是物质的。“土藏”、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中文 大 辞典
康熙 字典
大汉 和 辞典
“心”义 数
8
6
13
15
14
8
4
再从古文献看。将检索过的几种古籍中出现的“心”字数
古籍 名称
尚书
春秋 经传
毛诗 论语 墨子 周易
“心”
字数 26 100
119
6
42
24

古籍名称 孟子 荀子 庄子 孝经
尔雅
“心”字数 量
119
156
170
2
3
• 从古代造字来看。明代梅鹰祚撰《字汇》一书,从书法角度

古代文学与文化心理

古代文学与文化心理

古代文学与文化心理文学是一种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始于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已经成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化心理则是指人们在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等,它是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本。

古代文学和文化心理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呢?古代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作品表达和传递人们的感受、体验和思想。

在古代文化中,文学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传承和发展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感等,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反映。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歌赋”等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以及对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看法。

这些作品既是文化遗产,又是文化心理的记录。

文化心理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古代文学也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在文学中的反映和弘扬,对于古代人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强调品德、礼仪、忠诚、孝顺等基本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如《论语》、《孟子》、《大学》等,它们成为了古代人民的“道德经”和“行为守则”,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除儒家之外,道家、墨家、法家等古代思想也影响了古代文学和文化心理的发展。

例如,在道家思想中,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这些思想深刻地融入了古代文学中,如《庄子》中的“蝴蝶梦”、“大宛之市”等,这些作品对于古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体来说,古代文学和文化心理的相互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影响。

古代文学是文化心理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它通过作品塑造和表达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又受到文化心理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文化和思想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会在文学中得到表现和传递。

文学与文化心理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文化心理学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

文化心理学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

文化心理学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文化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的学科,它通过对各种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

一、文化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文化心理学是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和传承下来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心理是指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文化心理学旨在探索文化对个体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文化心理学理论主要有社会比较理论、文化共融理论和文化决定论。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会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文化共融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会逐渐融入并接受当地的文化;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会决定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1. 自我概念的差异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存在着显著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独立自主,个体主义倾向明显,在自我概念中更注重自己的个人特质和权利。

而亚洲文化则更注重集体利益,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中更加强调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责任。

2. 沟通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直接沟通,倾向于直言不讳;而亚洲文化则更注重间接沟通,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多地采用暗示和推测的方式进行交流。

3. 待人处事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倾向于更加独立和竞争;而亚洲文化则更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倾向于合作和共享。

4. 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而亚洲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的价值。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引导。

“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平和心态,减少过度的欲望和焦虑。

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不刻意去追求违背自然之道的事物时,内心往往能够获得一种宁静与满足。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也是中国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并非是指完全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刻意去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

在心理学上,这可以被理解为减少过度的控制欲和强迫心理。

当人们能够放下过度的执念,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确定性,降低心理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与适度。

在心理层面,它教导人们避免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稳定。

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过分狂喜或极度悲伤。

这种平衡的心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重视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为个体提供了情感上的依靠和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和榜样作用对个体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出自信、乐观、有责任感的个体。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疗愈功能。

诗词可以抒发情感,让人在文字的表达中找到内心的共鸣和宣泄;书法和绘画则通过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种专注和宁静的状态,从而达到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效果。

中国文化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文化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文化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人的心理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机制:1、心理的自然机制,主要包括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的普适性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等内容。

它主要通过生物进化形成,具有较大的文化普适性。

2、心理的文化机制,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如自我、品德和价值观等)和审美心理机制等内容。

它主要通过文化的积淀慢慢形成,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

第二章中国人的社会化观一、“社会化”与“做人”:一对名异实同的概念(一)“社会化”本是一个外来词社会化亦称“教化”,是指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互活动,习得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即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做人”实相当于“社会化”而中国古代学者则多强调以义、恻隐、仁爱、良知等情感或综合性的德作为划分人禽的主要标志,在中国人看来,德是成“人”的依据。

换言之,人们需要德,主要在于德是“人”最起码的要求,人无德就不成为人。

中国先哲们普遍认为,“人”主要是靠自己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做出来的。

(三)中式做人与西式社会化的区别西方社会化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眼中,确定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依据是人的生物性,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为人的基本生物条件,不论你“做”与“不做”,都是人。

既然“成人”的条件如此容易达到(只要是由“人类妈妈”生出来的即可),“做人”又如此容易,那么“傲人”问题在西方文化传统里就不构成一个重要问题。

于是,西方人将目光转向“做事”,导致“做事”问题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现代意义的科学最终在西方文化里诞生的深层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化因此当中国人讲个体的社会化时,重点自然就放在探讨怎样使一个本与阿猫阿狗没有多大区别的“已具人形的生物性个体”,通过种种方式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德性的社会人上。

从很大意义上说,中国人讲的“社会化”是一个“质变”过程:个体在社会化之前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仅仅是一个已具人形的生物性个体,个体在社会化之后只有习得了必要的德性,才能真正“成人”。

文化与心理

文化与心理

文化与心理王光荣兰州大学教育学院一、关于文化文化问题本来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创立心理学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文化是心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他高瞻远瞩,将心理学一分为二,即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华生认为民族心理学翻译为“文化心理学”更合适。

个体心理学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而民族心理学主要用分析和研究语言、艺术、宗教、神话、社会风俗等社会历史产物的研究方法,探讨民族心理学,希望从中推演出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虽然冯特对两类心理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创性研究,然而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将两类心理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冯特这种可贵的文化意识在他之后未被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所继承,未能在时代的实证科学洪流中发扬光大。

的确,文化是人的属性的本质特征,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物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存在。

人类正是借助遗传信息和文化影响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遗传信息使人具有了人类的大脑和躯体,文化环境的滋润则使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的人,在人类身上,遗传信息和文化信息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共同规定了人的存在。

然而,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将文化看作是无关的干扰变量而排斥在心理学研究之外,把心理和行为从文化中孤立出来,只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至多在一种文化条件下进行假设检验。

心理学家们热衷于探索那种超越历史和文化限制、不受任何文化和历史影响的、一般的、抽象的和普遍的心理规律。

由此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文化沙漠或文化空白,这种状况引起了心理学界有识之士的深刻反省。

心理观与方法论的突破势在必行,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心理科学的文化性质,揭示文化与人的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转向。

文化转向的出现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

有人因此认为,心理学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文化转向”,也有人提出心理学正经历继“认知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文化革命”,甚至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

心文化与心理学综合PPT课件

心文化与心理学综合PPT课件
心文化与心理学
——兼谈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彭鹏
Heart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lso on the 21st Century Blend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Pengpeng
摘要与关键词
• 摘要:“心”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范畴之一,其主要内 涵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人的 内心世界可分为道心(或心灵)和人心(或心理)两个 基本的层面。东方心文化总体上侧重于道心层面,并通 过“内求于心”的直觉内省式心法达到“以心合道”、 “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内在超越和工夫、本体与境 界的圆融贯通,成就某种神圣人格,从而形成了一种内 心体验式形而上学思想体系;西方主流心理学侧重于心 理层面,并试图通过科学实证研究达到对心理现象的客 观真实了解。心理学的科学情结给其自身带来了学科体 系分裂等消极后果,从而助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 人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人文心理学的兴盛,并 在客观上促进了心文化与心理学的沟通与融合。
-
4
Abstract and Key Words
• Abstract: Western mainstream psychology focuses on
human heart level, and tries to reach 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through scientific empirical studies . The science complex of psychology brought about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division for its own disciplinary system, thereby boosting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y,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 and other humanistic schools of psychology, and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heart culture and psycholog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心”之本义:心脏 • 首先,从文字学上考察。“心”是一个象形字。 • 第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考察。“心”是物质的。“土藏”、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系; (2)心与五脏的关系;(3)心与五官或天官的关系。
• (一)“心”之本义:心脏 • 首先,从文字学上考察。“心”是一个象形字。 • 第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考察。“心”是物质的。“土藏”、
• 陆九渊从“心于五官最尊大”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心至灵,
它有思维、认识的功能,主张一个心可以概括为心、性、才、
二、心理之涵义溯源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三)宋明之时:心理合一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历史典籍中,至今尚未发现“心”与 “理”联接在一起使用的资料,在那时“心”与“理”是属于 不同范畴的概念。
• “理”在先秦时期与“道”属于同一范畴,经常连在一起使用。 但它们也是各自独立的两个概念。其中“道”为一般规律, “理”为具体规律。对此《韩非子·解老》篇两段文字论述颇为 详尽。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
古籍 名称
尚书
春秋 经传
毛诗 论语 墨子 周易
“心”
字数 26 100
119
6
42
24

古籍名称 孟子 荀子 庄子 孝经
尔雅
“心”字数 量
119
156
170
2
3
• 从古代造字来看。明代梅鹰祚撰《字汇》一书,从书法角度
认识到“心”字造形的复杂性可见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他说:
“视天功日:庖羲一画,直竖之则为‘丨’,左右倚之则为 ‘丿’、为‘’,缩之则为‘、’,曲之则‘L’、‘乙’、 ‘丿’,因而神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 ‘丨’、‘丿’、‘L’之外更索一字。”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系; (2)心与五脏的关系;(3)心与五官或天官的关系。
• 第四,从心与精神现象的关系考察。(1)主神说;(2)器官说;(3) 客舍说。
• 第五,从心与人的生命的角度考察。《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认为心脏是生命的根本。
• 总之,在陆九渊、王阳明看来,心理合一,不可分割,离心
即无理,离理即无心。如所周知,“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一
个核心命题,其基本涵义的实质就是心含理,心有理,心之理。 这与今天心理之本义不谋而舍。
• 其次是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理合一”的思想。他说: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为一者也。”还有“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 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三、心学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概念
• 心学是陆九渊、王阳明所创立的,故而又称陆王心学。心学 的意义在于它特别地看重了心的作用,把心的作用置于前所未 有的高度,认为心既是宇宙的本体,又主宰人身。心学既是一 种哲学体系、伦理学体系,又是一种心理学体系。
或相对称。如所周知,“知行”是“知”与“行”的结合,照
此推理“心理”也即“心”与“理”的联缀,但他强调是“心
理合之一体”。由此可见自魏晋南北朝始“心”与“理”逐渐 结合。
(三)宋明之时:心理合一
• 宋明两代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明确提出了“心 即理’’的命题,将“心”与“理”合而为一。首先,陆九渊 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 理,实不容有二。”
• 二、是古老的文献学,如《诗经》、《周易》、《尚书》、《左 传》、《国语》以及其它各种文献。
• 先从古文字学看。“心”是一个象形字。
经检索《辞海》、《辞源》等主要辞书
汉语 辞书名 辞海 辞源 大
辞典
汉语 大 字典
中文 大 辞典
康熙 字典
大汉 和 辞典
“心”义 数
8
6
再从古文献看。将检索过的几种古籍中出现的“心”字数
第二章 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蕴 涵
• 一、心之涵义溯源 • (一)“心”之本义 • (二)“心”之衍义 • 二、心理之涵义溯源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 (三)宋明之时:心理之合 • 三、心学即中国本土心理学概念
• 一、心之涵义溯源
• 一是古文字和古代辞书,如甲骨文、金文、《尔雅》、《说文解 字》等;
• 《传习录.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 以异于后世者,正在于是。”此处“心理”与“知行”相对应
或相对称。如所周知,“知行”是“知”与“行”的结合,照
此推理“心理”也即“心”与“理”的联缀,但他强调是“心
理合之一体”。由此可见自魏晋南北朝始“心”与“理”逐渐 结合。
• 《传习录.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 以异于后世者,正在于是。”此处“心理”与“知行”相对应
• (二)、“心”之衍义:精神 • 首先,“心”的涵义涉及到心理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1)认知
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4)注意过程。 • 其次,“心”的涵义涉及到个性心理,特别是个性心理特征的
主要内容。(1)智力与能力;(2)气质、性格。
• 总之,“心”的基本涵义有二:即心脏与精神。前者为本义, 后者为衍义。
• 《文心雕龙·情采》:“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溢辞诡, 则心理愈翳。”
• 《后汉书·左雄传》:“凡人之心理不相远,其所不安,古今一 也。”有学者认为,围绕着“心理”二字还有另一种断句方式: “今人之心,理不相远”。笔者还是赞同第一种断句方式。按 照此种断句,“心理”二字与今之“心理”就更接近了。
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他还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 我国三四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教授有深刻见解。他说: “‘心理学’三字在中国古籍上似乎从未一起排列过。就是 ‘心理’二字相连的也很少。陶潜诗:‘养色含精气.粲然有 心理’,或是这二字最早的联缀。但陶之所谓‘心理’,未必 和现在的解释相同。王守仁也连用过‘心理’二字。他说: ‘心即理,心理是一个’。这种用法显与吾人用法两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