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导学案)
三法巧求线段的长度
三法巧求线段的长度方法一:直接推理法根据题设图形的特征,利用中点的性质或者图中线段的和差关系,直接推理进行求解.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线段AB=80 cm,M为AB的中点,点P在MB上,点N为PB的中点,且NB=14 cm,求线段AP的长.思路分析:由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AP的长,只要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线段PB的长即可.解:由题意可得PB=2NB=2×14=28(cm),所以AP=AB-PB=80-28=52(cm).评注:直接推理计算,需要认真观察图形,灵活运用图中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然后进行变换迅速解题.方法二:利用整体求解法根据题中线段间的关系,通过整体思想,把所要求解的线段作整体处理的方法.例2 如图2所示,点P在线段AB上,AB=10 cm,点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思路分析:虽然由图可知MN=MP+NP,但无法分别求出MP和NP的长.再仔细分析发现MP+NP=21AB,于是把MN作整体化处理,则可以把问题简单化. 解:由MP=21AP,NP=21PB得MN=MP+NP=21(AP+PB)=21AB=21×10=5(cm). 评注:当无法确定某些线段的长度时,可考虑整体求解.方法三:运用分类讨论法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不同情况予以分析的解决方法.例3 在一条直线上有A,B,C三个点,M为AB的中点,N为BC的中点,若AB=a,BC=b,试用a,b表示线段MN的长度.思路分析:由于题目没有说清楚A,B,C三点之间确切的位置关系,所以要根据A,B,C三点的位置和a,b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解:(1)如图3-①所示,点B在A,C两点之间时,MN=BM+BN=21(AB+BC)=21(a+b);(2)如图3-②所示,点A在B,C两点之间,即b>a时,MN=BN-BM=21(BC-AB)=21(b-a); (3)如图3-③所示,点C在A,B两点之间,即a>b时,MN=BM-BN=21(AB-BC)=21(a-b). 评注: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审题,弄清楚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遗漏.。
教案线段的长度计算方法
教案线段的长度计算方法线段长度是数学中一个基础概念,它在几何学和代数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学校的数学课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线段的长度。
本文将介绍教案中线段长度计算的方法。
一、定理:勾股定理在计算线段长度时,可以应用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用来计算平面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的定理,其表述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根据勾股定理,可以计算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差,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线段的长度。
例如,已知点A(x₁, y₁)和点B(x₂, y₂),线段AB的长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AB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二、实例演示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教案中线段长度的计算。
假设我们有一条线段AB,其中A的坐标为(2, 3),B的坐标为(5, 7)。
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线段AB的长度。
首先,计算两个点的坐标差:x₂ - x₁ = 5 - 2 = 3y₂ - y₁ = 7 - 3 = 4然后,将坐标差代入勾股定理的公式中:AB = √((3)² + (4)²)= √(9 + 16)= √25= 5所以,线段AB的长度为5个单位。
三、注意事项在计算线段长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计算坐标差时,需要保持同一方向的坐标相减。
2. 在应用勾股定理时,要将求平方和的结果再开平方,得到最终的长度。
3. 在使用计算器或电脑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保留足够的小数位数,以减小计算误差的影响。
四、结论教案中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是应用勾股定理来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计算两个点的坐标差,再代入勾股定理的公式,可以求得线段的长度。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精确度,尽量减小计算误差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文所介绍的线段长度计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中的基础概念,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求线段长教案
求线段长教案教案标题:求线段长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的定义,并能够正确使用线段的术语和符号。
2. 掌握求解线段长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线段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求解线段长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
2.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3. 直尺、量角器等几何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引入线段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线段(如窗户、桌子边缘等)并提问,引发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特征,例如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等。
Step 2:线段的术语和符号1. 介绍线段的术语和符号,如线段AB可以用符号表示为AB。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悉线段的术语和符号的使用方法。
Step 3:求解线段长的方法1. 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线段的长度。
2.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或运用勾股定理等方法求解。
3. 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求解线段长的方法。
Step 4:练习与应用1. 提供一些简单的线段求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运用线段求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中某些线段的长度等。
Step 5:总结与拓展1. 总结线段求长的方法和步骤,并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更复杂的线段求长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线段求长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线段的比较和排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引导学生研究线段的分割和延长,扩展线段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2. 对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3.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情况。
初中图形求线段长度教案
初中图形求线段长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能够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线段的和差关系,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关系求解线段长度。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线段中点的性质。
2. 线段的和差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如何运用线段的和差关系求解线段长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形示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发现需要求解线段长度。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线段长度。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线段中点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教师讲解线段的和差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经验和困惑。
3. 教师给出建议和指导。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解决。
2.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关系。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但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线段长度的求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技巧
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技巧方法一: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的基本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则有c²=a²+b²。
因此,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步骤:1.确定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
在线段所在平面上选取两个点A和B,连接AB线段。
2.计算线段的长度。
将线段AB作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以A和B为顶点,分别确定两条边的长度a和b。
代入勾股定理公式,即可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方法二: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似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度相等,而对应边长成比例。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线段和其相似三角形的线段长度比例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步骤:1.确定与线段相似的三角形。
在线段所在平面上选取一个点C,使之与线段的两个端点A和B构成与已知线段相似的三角形ABC。
2.确定线段长度比例。
找到与线段AB相似的三角形ABC中,线段BC与已知线段的端点C所在的线段之比,记为k。
即AB/AC=BC/AC=k。
3.计算线段长度。
将线段AC的长度乘以比例k得到线段BC的长度,即可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方法三:坐标几何中的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根据两点的坐标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根据距离公式,如果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x1,y1)和B(x2,y2),则线段AB的长度为√((x2-x1)²+(y2-y1)²)。
步骤:1.根据已知信息,确定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
2.计算线段的长度。
将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代入距离公式,即可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方法四:向量法向量是表示大小及方向的量,可以用来表示线段的方向和大小。
通过向量的性质,可以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步骤:1.确定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
2.计算线段的向量。
将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构成向量形式。
3.计算线段的长度。
通过计算向量的模长,即可得到线段的长度。
《4.2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案、同步练习、导学案(3篇)
《第2课时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学目标】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重点)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重点)4.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体会研究几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比较方法?向大家说说你的想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线段长度的比较和计算【类型一】比较线段的长短为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大小,小明将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则( )A.AB<CD B.AB>CDC.AB=CD D.以上都有可能解析:由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得AB>CD,故选B.方法总结:比较线段长短时,叠合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类型二】根据线段的中点求线段的长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如MC比NC长2cm,AC比BC长( )A.2cm B.4cm C.1cm D.6cm解析: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AC=2MC,BC=2NC,∴AC -BC=(MC-NC)×2=4cm,即AC比BC长4cm,故选B.方法总结:根据线段的中点表示出线段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求未知线段的长度.【类型三】已知线段的比求线段的长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3∶4的三部分,点E是线段AD的中点,EC=2cm,求:(1)AD的长;(2)AB∶BE.解析:(1)根据线段的比,可设出未知数,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x的值,根据x的值,可得AD的长度;(2)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线段BE的长,根据比的意义,可得答案.解:(1)设AB=2x,则BC=3x,CD=4x,由线段的和差,得AD=AB+BC+CD=9x.由E为AD的中点,得ED=12AD=92x.由线段的和差得CE=DE-CD=92x-4x=x2=2.解得x=4.∴AD=9x=36(cm);(2)AB=2x=8(cm),BC=3x=12(cm).由线段的和差,得BE=BC-CE=12-2=10(cm).∴AB∶BE=8∶10=4∶5.方法总结: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类型四】当图形不确定时求线段的长如果线段AB=6,点C在直线AB上,BC=4,D是AC的中点,那么A、D两点间的距离是( )A.5 B.2.5 C.5或2.5 D.5或1解析:本题有两种情形:(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AC=AB-BC,又∵AB=6,BC=4,∴AC=6-4=2,D是AC的中点,∴AD=1;(2)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AC=AB+BC,又∵AB=6,BC=4,∴AC=6+4=10,D是AC的中点,∴AD =5.故选D.方法总结: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画图,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探究点二:有关线段的基本事实如图,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根据是(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线段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析:把弯曲的河道改直缩短航程的根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熟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三、板书设计1.线段的比较与性质(1)比较线段:度量法和叠合法.(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线段长度的计算(1)中点: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2)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比较两个人的高矮这一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2课时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同步练习能力提升1.如图所示,要在直线PQ上找一点C,使PC=3CQ,则点C应在( )A.P,Q之间B.点P的左边C.点Q的右边D.P,Q之间或在点Q的右边2.如果线段AB=5 cm,BC=3 cm,那么A,C两点间的距离是( )A.8 cmB.2 cmC.4 cmD.不能确定3.C为线段AB的一个三等分点,D为线段AB的中点,若AB的长为6.6 cm,则CD的长为( )A.0.8 cmB.1.1 cmC.3.3 cmD.4.4 cm4.如图所示,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一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D=AC-BDB.CD=BCC.CD=AB-BDD.CD=AD-BC5.下面给出的4条线段中,最长的是( )A.dB.cC.bD.a6.已知A,B是数轴上的两点,点A表示的数是-1,且线段AB的长度为6,则点B表示的数是.7.已知线段AB=7 cm,在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上画线段BC=1 cm,则线段AC= .8.如图所示,设A,B,C,D为4个居民小区,现要在四边形ABCD内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把购物中心建在何处,才能使4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请说明理由.9.如图所示,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1)如果AB=20 cm,AM=6 cm,求NC的长;(2)如果MN=6 cm,求AB的长.10.在桌面上放了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如图所示,一只蚂蚁在顶点A处,它要爬到顶点B处找食物,你能帮助蚂蚁设计一条最短的爬行路线吗?要是食物在顶点C处呢?★11.已知线段AB=12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6 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的长.创新应用★12.在同一条公路旁,住着5人,他们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如图,不妨设这5人的家分别住在点A,B,D,E,F所示的位置,公司在点C处,若AB=4 km,BC=2 km,CD=3 km,DE=3 km,EF=1 km,他们全部乘出租车上班,车费单位报销.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6元(3 km以内,包括3 km),超过3 km超出的部分每千米1.5元(不足1 km,以1 km计算),每辆车能容纳3人.(1)若他们分别乘出租车去上班,公司应支付车费多少元?(2)如果你是公司经理,你对他们有没有什么建议?参考答案能力提升1.D 注意本题中的条件是在直线PQ上找一点C,所以C可以在P,Q之间,也可以在点Q的右侧.2.D A,B,C三点位置不确定,可能共线,也可能不共线.3.B如图,AD=AB=3.3cm,AC=AB=2.2cm,所以CD=AD-AC=3.3-2.2=1.1(cm).4.B5.A6.-7或5 点B可能在点A的左侧,也有可能在点A的右侧.若点B在点A的左侧,则点B表示的数比点A表示的数小6,此时点B表示的数为-7;若点B在点A的右侧,则点B表示的数比点A表示的数大6,此时点B表示的数为5.7.8 cm或6 cm 分两种情况:①点C在线段AB内,②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8.解:连接AC,BD,交点P即为购物中心的位置.理由:根据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要使购物中心到A,B,C,D的距离和最小,购物中心既要在AC上,又要在BD上.9.解:(1)因为M为AC的中点,所以MC=AM.又因为AM=6cm,所以AC=2×6=12(cm).因为AB=20cm,所以BC=AB-AC=20-12=8(cm).又因为N为BC的中点,所以NC=BC=4(cm).(2)因为M为AC的中点,所以MC=AM.因为N为BC的中点,所以CN=BN.所以AB=AC+BC=2(MC+CN)=2MN=2×6=12(cm).10.解:如图所示,是该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食物在B处时的最短路线为线段AB,食物在C处时的最短路线为线段AC.11.解:(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①,图①因为M是AC的中点,所以AM=AC.又因为AC=AB-BC,AB=12cm,BC=6cm,所以AM=(AB-BC)=×(12-6)=3(cm).(2)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图②因为M是AC的中点,所以AM=AC.又因为AC=AB+BC,AB=12cm,BC=6cm,所以AM=AC=(AB+BC)=×(12+6)=9(cm).故AM的长度为3cm或9cm.创新应用12.解:(1)在A处乘车的车费为6+(4+2-3)×1.5=10.5(元);在B处乘车的车费为6元;在D处乘车的车费为6元;在E处乘车的车费为6+(3+3-3)×1.5=10.5(元);在F处乘车的车费为6+(1+3+3-3)×1.5=12(元),合计45元.(2)A,B同乘一辆车,从A开出,D,E,F同乘一辆车,从F开出,合计22.5元.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2 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导学案【学习目标】:1. 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 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3. 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4. 体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5. 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并学会运用.【重点】: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的和、差,掌握线段中点的概念,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难点】:利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差,利用线段的和、差、倍、分求线段的长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实际运用.【课堂探究】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线段长短的比较合作探究:问题1 做手工时,在没有刻度尺的条件下,如何从较长的木棍上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短木棒的长?问题2 画在黑板上的线段是无法移动的,在只有圆规和无刻度的直尺的情况下,如何再画一条与它相等的线段?要点归纳: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AB)等于已知线段(a)的作法:1.画射线AC;2.在射线AC上截取AB=a.问题3 若要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有哪些办法?你能从比身高的方法中得到启示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试一试:比较线段AB,CD的长短.(1)度量法:分别测量线段AB、CD的长度,再进行比较:AB=_________;BC=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2)叠合法:将点A与点C重合,再进行比较:①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落在C,D之间,那么 AB_____CD.②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与点 D________,那么 AB = CD.③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落在 CD 的延长线上,那么 AB_________CD.探究点2:线段的和、差、倍、分画一画:在直线上画出线段AB=a,再在AB的延长线上画线段BC=b,线段AC就是与的和,记作AC= . 如果在AB上画线段BD=b,那么线段AD就是与的差,记作AD= .观察与思考: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处于线段的什么位置?要点归纳:如图,点 M 把线段 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 BM,点 M 叫做线段 AB 的中点.几何语言:∵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AM = MB = AB,或 AB = AM = MB例1 若AB = 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求:线段AD的长是多少?例2 如图,B、C是线段AD上两点,且AB:BC:CD=3:2:5,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EF=24,求线段AB、BC、CD的长.变式训练:如图,已知线段AB和CD的公共部分BD=13AB=14CD,线段AB、CD的中点E、F之间距离是10cm,求AB,CD的长方法总结:求线段的长度时,当题目中涉及到线段长度的比例或倍分关系时,通常可以设未知数,运用方程思想求解.例3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5cm,BC=4cm,那么A,C两点的距离是()A.1cm B.9cm C.1cm或9cm D.以上答案都不对变式训练:已知A,B,C三点共线,线段AB=25cm,BC=16cm,点E,F分别是线段AB,BC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为()A.21cm或4cm B.20.5cm C.4.5cm D.20.5cm或4.5cm方法总结:无图时求线段的长,应注意分类讨论,一般分以下两种情况:①点在某一线段上;②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针对训练1.如图,点B ,C 在线段AD 上则AB +BC =____;AD -CD =___;BC = ___ -___= ___ - ___.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2.如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若AB =8cm ,则AC = cm.3.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的是 ( )A. AC =CBB. AB =2ACC. AC +CB =ABD. CB =21AB 4. 如图,已知线段a ,b ,画一条线段AB ,使AB =2a -b .5.如图,线段AB =4cm ,BC =6cm ,若点D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E 为线段BC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探究点3:有关线段的基本事实议一议:如图:从A 地到B 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 地到B 地的最短路?如果能,请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想一想:1.如图,这是A,B两地之间的公路,在公路工程改造计划时,为使A,B 两地行程最短,应如何设计线路?请在图中画出,并说明理由.2. 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第1题图第2题图要点归纳:1.两点的所有连线中,_____最短.简称:两点之间,_____最短.2.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_______,叫做这两点的距离.针对训练1.如图,AB+BC AC,AC+BC AB,AB+AC BC(填“>”“<”或“=”). 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 .2.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两侧,分别有A,B两个村庄,如图,现在要在公路l 上建一个汽车站C,使汽车站到A,B两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请在图中画出汽车站的位置.二、课堂小结1. 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 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长短) 的方法:度量法;叠合法.3. 线段的中点.因为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AM =BM =21AB . (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 4.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当堂检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点间距离的定义是指两点之间的线段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两点之间的直线C.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D.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直线的长度2. 如图,AC =DB ,则图中另外两条相等的线段为_____________.第2题图 第3题图3.已知线段AB = 6 cm ,延长AB 到C ,使BC =2AB ,若D 为AB 的中点,则线段DC 的长为_____________.4.点A ,B ,C 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3,1,若BC=5,则AC=_________.5. 如图:AB =4cm ,BC =3cm ,如果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度.6.已知,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5:3三部分,M为AD的中点,BM=6,求CM和AD的长.。
求线段长的五大类必会方法
求线段长的五大类必会方法常用求线段的方法:1.勾股定理2.等面积法3.构造相似4.作辅助圆5.三角函数在初中,求线段的方法基本就是利用上述五类方法,具体怎么用,我们用一道题来说明。
如图,三条平行线之间有个等边三角形,若1l 和2l 的间距是1,2l 和3l 的间距是2,求ABC∆的边长.方法一:勾股定理作垂线如下图,设三角形边长为x ,则可以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D ,EC ,CF12−=x AD ,42−=x EC ,92−=x CF然而AD=EC+CF ,因此解下面这个方程就可以了12−x 42−=x 92−=x这是一个无理方程,同学们不妨提前掌握其解法,毕竟上了高中后解无理方程是家常便饭,上述方程只需要平方两次即可。
记得用换元法,令2x y = 941−+−=−y y y ()()994241−+−−+−=−y y y y y ()()y y y −=−−12942()()()212944y y y −=−−14424144524222+−=+−y y y y02832=−y y0,32821==y y (舍) 3212328==x总结:用勾股定理求线段是最基础的思想方法,以至于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它,既然大家都能想到的,说明辅助线或许很容易构造,但难题一定是计算量很大,因此同学们要加强计算能力,包括常见的思想方法比如换元法。
方法二:等面积法以下做法由运河中学张祖珩提供如下图所示,作BE ⊥AC ,AH ⊥2l ,CF ⊥2l ,取AC 与2l 的交点D由FC=2AH 可知DC=2AD我们不妨设x AC 3=,则x AD 2=,x CD 2=,x AE 23=,x ED 21=,x BE 233= x DE BE BD 722=+=将线段都表示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等面积法了DBC ABD ABC S S S ∆∆∆+=CF BD AH BD BE AC ⋅+⋅=⋅212121 ()21721233321+⋅=⋅⋅x x x 9212=x 32123==x AC 总结:当一个三角形出现两个高线,可以用面积公式表示两次面积并令其相等;或者三角形被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我们也可以通过用割补法表示出面积的等式;这就是等面积法。
六种方法”求线段长度
“六种方法”求线段长度——你造吗?【几何求值】————————————————————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是初中阶段常考的内容之一,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找到求线段长度的突破口呢。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阶段常用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前四种是纯粹初中阶段的知识,后两种方法应用到高一的公式。
由于中考中使用高中阶段知识解题并不算错误(应用错误则肯定不得分),因此特别普及一下。
【典型例题】如图1,在Rt△ABC中,∠C=90°,AC=4,BC=3,CD为斜边AB上的高,求CD的长.图1【解析】【方法一】等面积法——用不同方式表示同一三角形的面积解:∵∠C=90°,AC=4,BC=3,∴AB=5.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S△ABC=AC·BC=AB·CD,∴4×3=5CD,CD=2.4.【方法二】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解:∵∠C=90°,AC=4,BC=3,∴AB=5.设BD=x,则AD=5-x.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在Rt△ADC与Rt△BDC中,CD^2=AC^2-AD^2=BC^2-BD^2,即4^2-(5-x)^2=3^2-x^2,x=2.4.∴CD=2.4.【方法三】相似——根据边角关系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模型解:∵∠C=90°,AC=4,BC=3,∴AB=5,∠A+∠B=90°.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BDC=∠ADC=∠C=90°.∴∠A+∠ACD=90°.∴∠B=∠ACD.∴△ABC∽△ACD.∴AB:AC=BC:CD,即5:4=3:CD,∴CD=2.4.【方法四】锐角三角函数——遇直角,优先考虑三角函数与勾股解:∵∠C=90°,AC=4,BC=3,∴AB=5.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BDC=∠C=90°.∴sin B=CD:BC=AC:AB,即CD:3=4:5.∴CD=2.4.【方法五】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勾股定理的推广,不超纲,选填直接用如图2,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A(0,4),B(3,0).【备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x1,y1),B(x2,y2)AB=√(x1-x2)²+(y1-y2)²【方法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结合垂直的斜率关系如图2,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A(0,4),B(3,0).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4,代入B(3,0),得0=3k+4,k=-.图2【备注】两直线平行:k1=k2;两直线垂直:k1·k2=-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A(x′,y′),直线l:y=kx+b,则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d=|kx′-y′+b|/√(1+k²)即:把y=kx+b移项变成kx-y+b=0,把点A的横纵坐标代入左边,得kx′-y′+b并取绝对值,再除以(1+k²)的算术平方根怎么样?有收获吗?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快速解决难题!【举一反三】。
线段的长度计算
线段的长度计算线段是几何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经常在数学和物理领域中被使用。
计算线段的长度是一项基本的几何问题,下面将介绍几种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
方法一: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常用方法,也可以用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如果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x1, y1)和(x2, y2),那么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长度= √((x2 - x1)² + (y2 - y1)²)其中,√表示平方根运算符。
方法二:坐标差值计算如果我们已经知道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可以直接计算两个坐标的差值,然后使用勾股定理计算线段的长度。
假设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为(x1, y1)和(x2, y2),那么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长度= √((x2 - x1)² + (y2 - y1)²)方法三:向量计算向量是另一种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两个端点的坐标来表示。
设线段的端点分别为A(x1, y1)和B(x2, y2),则向量AB的坐标表示为(Bx - Ax, By - Ay)。
线段的长度等于向量的模长,模长的计算公式为:长度= √((Bx - Ax)² + (By - Ay)²)方法四:使用数字尺或测量工具除了通过数学计算,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字尺或测量工具来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
将数字尺或测量工具沿着线段放置,并读取线段的长度刻度即可得到线段的长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际测量场景,如测量物体的尺寸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坐标差值计算、向量计算或使用数字尺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所掌握的知识工具。
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学知识。
如何计算线段的长度
如何计算线段的长度线段长度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在几何学、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技巧,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
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
对于直线线段,可以使用直尺或测量工具沿着线段的轨迹测量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对于曲线线段,可以使用软尺或卷尺沿着线段的轨迹测量曲线的长度。
2. 坐标法坐标法是一种在坐标系中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
首先,将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坐标表示出来,然后使用勾股定理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线段的起点坐标为(x1, y1),终点坐标为(x2, y2),则线段的长度L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L = √[(x2-x1)² + (y2-y1)²]这个方法在解决坐标系中的线段长度问题时非常常用。
3. 向量法向量法是一种利用向量的性质来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
假设线段的起点坐标为A,终点坐标为B,则可以通过向量AB的长度来得到线段的长度。
向量AB的长度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L = √[(x2-x1)² + (y2-y1)² + (z2-z1)²]这个方法在三维空间中计算线段长度非常有效。
4. 积分法积分法是一种在数学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可以用来计算曲线线段的长度。
这个方法适用于计算不规则曲线的长度,但相对于其他方法较为复杂。
具体的计算过程需要使用积分技巧和曲线方程。
综上所述,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技巧。
直接测量法适用于简单的直线线段,坐标法适用于在坐标系中计算线段长度,向量法适用于向量性质的计算,而积分法适用于计算复杂曲线的长度。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线段的长度。
线段的长度计算
线段的长度计算线段是几何学中常见的基本图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准确地计算线段的长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并探讨它们的应用。
一、直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直线段是最简单的线段形式,其长度计算相对容易。
假设有两点A(x1, y1)和B(x2, y2),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求解线段AB的长度。
设直线段AB的长度为l,根据勾股定理可得:l = √[(x2 - x1)² + (y2 - y1)²]例如,若A(1, 2)和B(4, 6)是直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则线段AB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得出:l = √[(4 - 1)² + (6 - 2)²] = √[9 + 16] = √25 = 5因此,直线段AB的长度为5。
二、曲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对于曲线段,长度的计算相对复杂。
曲线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函数可以解析表示的曲线段,另一种是无法用函数解析表示的曲线段。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情况的计算方法。
1. 函数解析表示的曲线段长度计算若曲线段由函数y = f(x)在区间[a, b]上表示,我们可以使用定积分的方法求解曲线段的长度。
假设l表示曲线段的长度,则计算公式如下:l = ∫[a, b] √[1 + (f'(x))²] dx其中,f'(x)表示函数f(x)的导数。
例如,若曲线段由函数y = x²在区间[0, 1]上表示,则曲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得出:l = ∫[0, 1] √[1 + (2x)²] dx这个定积分计算可以通过数值积分方法或符号计算软件进行近似或准确求解。
2. 无法用函数解析表示的曲线段长度计算对于无法用函数解析表示的曲线段,我们可以通过逼近的方法来计算其长度。
常见的逼近方法有多边形逼近和Bezier曲线逼近。
多边形逼近是将曲线段划分为若干小线段,并计算这些小线段的长度之和作为曲线段的长度近似值。
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问题
有关线段长度的计算问题
线段长度的计算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具体取决于问题的具体要求和条件。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1. 直接测量:如果线段是可见的或者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可以直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 坐标计算:如果线段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根据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进行计算。
线段的长度公式是 `x2 - x1` 和 `y2 - y1` 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其中 `(x1, y1)` 是起点坐标,`(x2, y2)` 是终点坐标。
3. 解析几何:在解析几何中,可以使用各种公式和定理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例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勾股定理等。
4. 三角函数:如果知道线段的角度和其中一边的长度,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5. 面积法:如果知道包含线段的区域的面积,可以计算出线段的长度。
例如,在一个矩形中,如果知道矩形的面积和宽度,可以计算出长度。
6. 软件工具:可以使用各种软件工具来计算线段的长度,例如 AutoCAD、GIS 软件等。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方法,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问题的具体情况和条件。
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线段长度是指线段的实际长度,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几何学和物理学等领域中,常用的求线段长度的方法有几种。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常见方法。
1.直接测量法:最直接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直尺或测量工具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
将直尺的一端对准线段的一端,然后用眼睛观察直尺的刻度,得到线段的长度。
由于直接测量法依赖于测量工具的准确度和人眼的观察精度,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
2.几何方法:在几何学中,可以利用已知线段、角度和形状的几何关系来求解线段的长度。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线段的长度。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通过测量或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可以计算出斜边(线段)的长度。
3.数学计算方法:除了几何方法外,也可以利用代数和数学计算方法来求解线段的长度。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通过使用两点间距离的公式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点A(x1,y1)和B(x2,y2)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d=√((x2-x1)^2+(y2-y1)^2)。
通过将两点的坐标代入公式,可以计算得到线段的长度。
4.光学测量法:光学测量法是一种利用激光或其他光源进行测量的方法。
在光学测量法中,可以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仪器等设备来测量线段的长度。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发送光束并测量光束的传播时间或光束的偏移量来计算距离。
光学测量法通常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5.数值模拟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线段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或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数值模拟方法来估计线段的长度。
数值模拟方法通常基于数值计算和模拟技术,通过模拟线段的形态或物理特性来估算线段的长度。
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可以使用曲线拟合或多边形逼近等技术来估计线段的长度。
总的来说,求解线段长度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几何方法、数学计算方法、光学测量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中考数学求线段长五大类常考必会的方法
中考数学求线段长五大类常考必会的方法常用求线段的方法:1.勾股定理2.等面积法3.构造相似4.作辅助圆5.三角函数在初中,求线段的方法基本就是利用上述五类方法,具体怎么用,我们用一道题来说明。
如图,三条平行线之间有个等边三角形,若l和2l的间距是1,2l和3l的间1距是2,求ABC的边长.方法一:勾股定理作垂线如下图,设三角形边长为x,则可以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D,EC,CF12-=x AD ,42-=x EC ,92-=x CF然而AD=EC+CF ,因此解下面这个方程就可以了12-x 42-=x 92-=x这是一个无理方程,同学们不妨提前掌握其解法,毕竟上了高中后解无理方程是家常便饭,上述方程只需要平方两次即可。
记得用换元法,令2x y =941-+-=-y y y()()994241-+--+-=-y y y y y()()y y y -=--12942()()()212944y y y -=--14424144524222+-=+-y y y y 02832=-y y0,32821==y y (舍) 3212328==x总结:用勾股定理求线段是最基础的思想方法,以至于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它,既然大家都能想到的,说明辅助线或许很容易构造,但难题一定是计算量很大,因此同学们要加强计算能力,包括常见的思想方法比如换元法。
方法二:等面积法以下做法由运河中学张祖珩提供如下图所示,作BE ⊥AC ,AH ⊥2l ,CF ⊥2l ,取AC 与2l 的交点D由FC=2AH 可知DC=2AD 我们不妨设x AC 3=,则x AD 2=,x CD 2=,x AE 23=,x ED 21=,x BE 233= x DE BE BD 722=+=将线段都表示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等面积法了DBC ABD ABC S S S ∆∆∆+=CF BD AH BD BE AC ⋅+⋅=⋅212121 ()21721233321+⋅=⋅⋅x x x9212=x 32123==x AC 总结:当一个三角形出现两个高线,可以用面积公式表示两次面积并令其相等;或者三角形被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我们也可以通过用割补法表示出面积的等式;这就是等面积法。
线段长度计算的方法技巧
线段长度计算的方法技巧
线段是连续的一段直线,它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
计算线段的长度
对于几何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在下面的1200字以上的
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1.直接测量法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使用直尺或测量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这种方法适
用于较短的线段,如在纸上或其他小尺寸物体上测量。
将一端的起点对齐,然后读取另一端的终点,即可得到线段的长度。
2.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定理,它用于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对
于一个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如果我们知道
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就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斜边
的长度,也就是线段的长度。
3.坐标差法
如果我们知道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我们可以使用坐标差法来计
算线段的长度。
首先,确定两点的坐标差,即起点和终点的横坐标和纵坐
标的差值。
然后,使用勾股定理计算该点的距离。
4.向量法
向量法是通过将线段表示为向量的差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我们可以使
用向量的模来计算线段的长度。
对于一个线段AB,我们可以将它表示为
向量AB,然后使用向量的模公式计算它的长度。
5.微积分法
微积分法可以用于计算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长。
如果我们有一个曲线的参数方程,并且想要计算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长,我们可以使用积分来计算。
将参数方程代入到积分中,并计算积分的结果,即可得到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长,也就是线段的长度。
六种方法”求线段长度
“六种方法”求线段长度——你造吗?【几何求值】————————————————————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是初中阶段常考的内容之一,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找到求线段长度的突破口呢。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阶段常用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前四种是纯粹初中阶段的知识,后两种方法应用到高一的公式。
由于中考中使用高中阶段知识解题并不算错误(应用错误则肯定不得分),因此特别普及一下。
【典型例题】如图1,在Rt△ABC中,∠C=90°,AC=4,BC=3,CD为斜边AB上的高,求CD的长.图1【解析】【方法一】等面积法——用不同方式表示同一三角形的面积解:∵∠C=90°,AC=4,BC=3,∴AB=5.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S△ABC=AC·BC=AB·CD,∴4×3=5CD,CD=2.4.【方法二】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解:∵∠C=90°,AC=4,BC=3,∴AB=5.设BD=x,则AD=5-x.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在Rt△ADC与Rt△BDC中,CD^2=AC^2-AD^2=BC^2-BD^2,即4^2-(5-x)^2=3^2-x^2,x=2.4.∴CD=2.4.【方法三】相似——根据边角关系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模型解:∵∠C=90°,AC=4,BC=3,∴AB=5,∠A+∠B=90°.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BDC=∠ADC=∠C=90°.∴∠A+∠ACD=90°.∴∠B=∠ACD.∴△ABC∽△ACD.∴AB:AC=BC:CD,即5:4=3:CD,∴CD=2.4.【方法四】锐角三角函数——遇直角,优先考虑三角函数与勾股解:∵∠C=90°,AC=4,BC=3,∴AB=5.又∵CD为斜边AB上的高,∴∠BDC=∠C=90°.∴sin B=CD:BC=AC:AB,即CD:3=4:5.∴CD=2.4.【方法五】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勾股定理的推广,不超纲,选填直接用如图2,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A(0,4),B(3,0).【备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x1,y1),B(x2,y2)AB=√(x1-x2)²+(y1-y2)²【方法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结合垂直的斜率关系如图2,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A(0,4),B(3,0).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4,代入B(3,0),得0=3k+4,k=-.图2【备注】两直线平行:k1=k2;两直线垂直:k1·k2=-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A(x′,y′),直线l:y=kx+b,则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d=|kx′-y′+b|/√(1+k²)。
人教版数学二上导学案:第4课时 线段
人教版数学二上导学案:第4课时线段一、知识导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线段这个概念。
那么,你知道线段是什么吗?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呢?线段是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它是有限长的。
直线则是没有端点且延伸无限长的。
二、线段的表示方法在数学中,我们通常会用字母来表示线段,如线段AB通常会记作$\\\\\\\\overline{AB}$。
三、线段的测量线段的长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线段的长度:1.用尺子测量:我们可以用尺子将线段放在上面,然后读取尺子上的刻度来确定线段的长度。
2.用坐标表示:在坐标平面上,我们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差来计算线段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得到线段的长度。
3.用等量关系计算: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线段长度和等量关系,推导出其他线段的长度。
四、线段的性质线段作为几何图形中的一种,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1.线段的唯一性:两个不同的线段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之间没有重合的部分。
2.线段的延长:线段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延长,形成不同长度和方向的线段。
3.线段的平分:线段可以被平分为两个等长的部分,这样的线段称为平分线段。
五、线段的应用线段不仅仅是几何学中的一个概念,它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1.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和绘制线段,以确保建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工程测量: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也需要使用线段的概念,来确定工程的尺寸和结构。
3.地理测量:地理学中的地图绘制和测量也需要用到线段的概念,以确保地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线段的概念、表示方法、测量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线段作为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加深对线段的理解,运用线段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线段这一概念,通过练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祝大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原题目:线段的长度计算方法
原题目:线段的长度计算方法线段的长度是一个基础的数学概念,在几何学中经常被使用。
本文将介绍和讨论几种常见的线段长度计算方法。
1. 两点距离公式最常见的线段长度计算方法是使用两点距离公式。
该方法基于两点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则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为:\[d = \sqrt{(x2 - x1)^2 + (y2 - y1)^2}\]其中,\(\sqrt\) 表示平方根运算,\(d\) 表示线段AB的长度。
2. 向量法求线段长度另一个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向量法求线段长度。
这种方法基于向量的模(即向量的长度)。
假设我们有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则向量AB可以表示为:\[ \vec{AB} = \begin{bmatrix} x2 - x1 \\ y2 - y1 \end{bmatrix} \]向量的模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vec{AB}\| = \sqrt{(x2 - x1)^2 + (y2 - y1)^2} \]其中,\(\|\cdot\|\)表示向量的模运算。
3. 垂直距离法求线段长度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只知道线段与坐标轴的垂直距离,而不知道线段的具体坐标。
这时可以使用垂直距离法来求线段的长度。
假设线段与x轴的垂直距离为\(d_x\),与y轴的垂直距离为\(d_y\),则线段的长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d = \sqrt{d_x^2 + d_y^2} \]总结本文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线段长度计算方法:两点距离公式、向量法求线段长度和垂直距离法求线段长度。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线段的长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计算。
初中数学线段长度问题教案
初中数学线段长度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的定义及其特性;2. 掌握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线段长度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线段的定义及其特性;2. 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2. 运用线段长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直尺;2. 线段模型;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定义及其特性;2. 提问:线段有哪些特性?如何判断一个线段的长度?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线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如:使用直尺测量、使用线段模型测量等;2. 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3.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测量线段长度;4. 讲解线段长度的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出示例题,如:计算下列线段的长度;2. 讲解解题思路,如:先确定线段的两端点,然后使用直尺测量;3.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例题;4. 讲解答案,并解释解题过程。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如:计算下列线段的长度;2.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3. 讲解答案,并解释解题过程;4.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强调。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度;2. 讲解解题思路,如:先画出长方形,然后测量对角线的长度;3. 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4. 讲解答案,并解释解题过程。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线段的定义、特性和长度计算方法;2. 提问:你们认为线段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线段的定义、特性和长度计算方法;2.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线段长度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对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否有深入理解。
以上是针对初中数学线段长度问题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
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2.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的长。
图2
3. 根据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3. 如图3,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且MN=21,求PQ的长。
图3
4. 分类讨论图形的多样性,注意所求结果的完整性
例4. 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cm,求AC的长。
练习题:
1、已知A、B、C在同一直线上AC=AB,已知BC=12cm,求AB的长度。
2、已知C是AB上一点,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证AB=2MN
3、已知AD=14cm,B、C是AD上顺次两点且AB:BC:CD=2:3:2,E为AB
的中点,F为CD的中点,求EF的长。
4、已知C是线段AB上一点,BC比AC的2倍少2cm,而AB比BC的2倍少6cm,求AB的长度。
5、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20cm,BC=8cm,M是AB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