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生物学范型
生物学7
第七章真菌是外生菌根和地衣中的互惠共生体
很多真菌不能以自由生长的腐生物或以营中性生长或营生物活性寄生物的形式存在,它们同植物和动物已形成各种互惠生关系。那些同植物联系在一起的多数真菌同根系联系在一起形成菌根(mycorrhiza),或同藻类(algae)和蓝细菌(cyanobacteria)形成地衣。在真菌和植物根系间存在许多互惠共生关系。从形态和解剖特征来看,这种菌根可以分成两组,即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和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 。在外生菌根中,根系的末端吸收性的细根完全被一层真菌组织构成的膜所包围,真菌菌丝能穿透此膜,进入根系的外层细胞间。在内生真菌中,无发育良好的鞘,多数真菌位于根系中,在细胞间,也可在细胞内,经常穿透细胞。上述二者之间还存在中间类型,称为外内生菌根(ectendomycorrhiza)。
一、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外生菌根,更确切地说叫包鞘菌根,为小类群真菌。约3 %的种子植物具有外生菌根。它们在北温带的森林树木中特别常见,特别是壳斗科(Fagaceae)和松科(Pinaceae)中常见,在诸如桦木科(Betulaceae)和椴树科(Tiliaceae)等其它树木中也发生。然而,它们也发生在热带常见的科植物上,特别是桃金娘科( Myrcaceae)和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一些植物上。
1. 外生菌根的结构
人们对欧洲水青冈(Fagus sylvatica)和各种松树(Pinus)的包鞘菌根曾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水青冈属植物中,末端侧生小根(rootlet)分化成“长”根和“短”
交互作用分析(TA)理论部分整理
交互作⽤分析(TA)理论部分整理
交互作⽤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简称:TA)
1、定义:
交互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名交流分析或交往分析,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是:TA是⼀种⼈格理论,是⼀种针对个⼈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理治疗⽅法。TA的⽬的是帮助更好地理解⼈们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以使⼈们能够开发改进的沟通⽅式和健康的⼈际关系。
2、建⽴:
交互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是由美国⼼理学家伯恩(Eric Berne)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加州创⽴的。该理论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不似精神分析理论那样复杂、难解,⽽是⼀种容易理解、简便易⾏的⼼理咨询疗法。伯恩认为,⼤多数⼼理失常,实质上是⽇常交往⾏为中交际态度的失常,因⽽改变⼼理失常的良策应来源于⼈们对交际⾏为的研究。该理论因Berne的《⼈类游戏》(1964)与Thomas Harris 的《我⾏,你也⾏》(1967)这两本畅销书⽽名声⼤震。1962年国际TA(ITAA)组织正式成⽴
3、沟通分析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阶段(1955-1962)⾃我状态阶段/⽗母、成⼈、⼉童
柏恩指出⾃我状态的三个阶段:⽗母、成⼈、⼉童,并从中诠释思考、情感和⾏为,观察当事⼈此时此地的现象,如接受新的刺激⾏为改变:⾯部表情、说话⾳调、语句结构、举动、姿态等。犹如⼀个⼈的内部有许多不同的⼈员。有时这些⼈格彷佛控制着整个⼈格,这些观察的效标并可作为推论个⼈过去历史、预测未来⾏为的基础。在此阶段⾥,柏恩亦将三个⾃我状态运⽤在团体治疗上。
浙师大生物教学论第六章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发展历程
回顾了生物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生 物学教育理论,到现代的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论研究, 展示了该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研究方法与成果
概述了生物教学论领域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研 究等,以及这些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贡献和局限性。
核心概念与理论
总结了生物教学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等,以及它们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 影响。
生物教学论是生物学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旨在探讨如何有 效地进行生物学教学,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课程目标
掌握生物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生物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 学会运用教学策略和技巧,提高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生物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理论和实践,通过实验、观 察、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
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
引入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动画等,丰富教 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互动式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师生互动。
探索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 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生物信息学第六章
SCOP
• SCOP(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s, http://scop.mrc-lmb.cam.ac.uk/scop/)是由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Murzin等人建立的蛋白 质结构人工分类数据库,将蛋白质结构按 照专家经验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
• 各个层次反映蛋白质在进化中不同的同源 关系。
Chimes
• Chiwk.baidu.comes是由马萨诸塞大学Martz教授所开发 的免费蛋白质结构可视化工具,它可以作 为浏览器的插件,安装之后可以用如 Internet Explorer和Firefox等网页浏览器直接 打开从PDB下载的蛋白质结构文件。
图6.8 安装Chimes后利用Internet Explorer观察的视黄醇蛋白(PDB ID:1LPJ)的三维结构
Dali/FSSP
• Dali/FSSP数据库 (http://ekhidna.biocenter.helsinki.fi/dali) 没有采取分层策略,而是将PDB中所有结构 应用结构比对工具进行自动比对和分类, 因此,其更新速度更快。
6.2.3 蛋白质结构的可视化
• PDB提供了蛋白质数据文件的下载,允许用户把文本 格式的文件下载到本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更进一步, 在许多的情况下,人们希望可以直观地观察蛋白质 的空间形状,分析蛋白质的局部构型、催化口袋与 配基绑定部位的结构、残基与残基之间的空间距离 以及蛋白质结构间比对的结果等,这些都可以通过 蛋白质结构的可视化工具完成。 • 目前,存在许多的结构可视化工具,它们有的简单 易用(如Rasmol、Chimes等),有的功能众多 (Cn3D、PdbViewer和VMD等)。
第六章《生物学》
全部圆形 全部黄色
5 474圆形,1 850皱 缩
6 022黄色,2 001绿 色
褐色 × 白色 全部褐色 705褐色,224白色
(红色 × 白色)(全部红色) (红花) (白花)
2.96∶1 3.01∶1 3.15∶1
豆荚形状
豆荚颜色 (未成熟时)
饱满 × 缢缩 绿色 × 黄色
全部饱满 882饱满,299缢缩 全部绿色 428绿色,152黄色
第六章 遗传与变异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① 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 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构成基本骨架,含氮碱基(简称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 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 (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 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第六章 遗传与变异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结构示意图
上述事实说明,只有DNA才是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它 携带着亲代的全部基因,控制着子代的发育。
第六章 遗传与变异
二、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一)DNA的分子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三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苏教ppt文档
(3)形态、结构一致≠同一物种。形态、结构一致的生物,有 可能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 殖期不同,这两个种群的生物具有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 (4)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有 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 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 的速度 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隔离
2.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1)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项目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选择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
人类
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对人 满足人类各种
选择结果
类不一定有利
需求
速度
慢
快
(2)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①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性状表现的生物体。 ②选择的实质是控制某特定性状表现的基因。 ③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 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与原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也可能
交互作用-10
交互作用统计学模型
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可以证明
回归系数 即基于率差计算的相加交互作用 称为相加尺度的统计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统计学模型
相加模型
不饮酒 饮酒
不吸烟
吸烟
α
0
1
α 0+ α
2
α 0+ α
α 0+α 1+α 2+(α 3)
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直接反映因变量 的变化,是相加模型。 乘积项反映因素间是否有相加交互作用。 乘积项回归系数为0,无相加交互作用。 乘积项回归系数不为0,有相加交互作用。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意义、模式、研究设计与分析
其它有关信息
第一节 概述
一、交互作用的概念
交互作用概念
Factor A:9-3=21-15 Factor B:15-3=21-9
交互作用概念
25 20 15 25 20 15
FactorA10 5 0 1 2
FactorB10 5 0 1 2
Additive interaction=0.03>0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1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Greenland等(2008)研究表明:若两个暴露 因素均有结局效应,则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即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反之,不存在相乘交 互作用即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即若两个暴露因素均对结局有效应,则一定 存在某种尺度的交互作用。
11流行病学方法I(交互作用)-2013
题会导致Logistic 回归模型中参数估计的错误, 或使回归系数
(B - 1) + (C - 1) 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基于相加模型的正交互作用,有
Leiden 因子Ⅴ基因突变者再口服避孕药可能增加静脉血栓栓塞
的危险。该指数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进行假设检验。
交互作用归因比:AP = [A - (B + C - 1) ]/A = 0. 7224 = 72. 24
% ,表明有上述基因突变的口服避孕药者, 其产生的静脉血栓栓
塞患者中,有72. 24 %是由该两因子的交互作用所致。
纯交互作用归因比:AP*= [A - (B + C -1) ]/ (A - 1) = 0. 7438 =
74. 38 % ,在有上述基因突变的口服避孕药者所产生的全部静脉
血栓栓塞患者中,当除去其他或未知因子产生的病例后,因这两因
互作用;S > 1 时,两因子间有正交互作用;
S < 1 时,两因子间有负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归因比(att 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 AP):表示总效应中有多大
比例归因于两因子交互作用AP = [A - (B +
C - 1) ]/ A。
纯交互作用归因比:AP*= [A - (B + C -1) ]/
[生物学]过程分子生物学第六章
6A 基因组与基因组学
a 基因组与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
基因组(Genome)
一种生物全部基因(包括染色体、细胞器中所含的全套遗传物质) 的集合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
基因组学(Genomics)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其中: 对基因组物理结构进行测序和分析的研究,称为结构基因组学; 整体水平上阐明各基因生物功能的研究,称为功能基因组学,又称 为后基因组学。
18S / 28S rRNA编码基因 5S rRNA编码基因 tRNA编码基因
280 2000 1300
6A 基因组与基因组学
e 人类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人类基因组的性质
人体基因总数约为 2.5 万个 95%以上的基因含有内含子结构 每个基因的平均外显子数为 7 个 基因的平均长度为 16.3 kb mRNA的平均长度为 2.2 kb
6A 基因组与基因组学
二十世纪人类科技史上产生了三大划时代创举:40年代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50年代人类首次登上月球、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 后者以10年光阴、30亿美元的代价,测定了人类全套遗传物质30亿对 碱基的排列顺序。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的J.D.Watson博士1990年在《Science》上撰文指出,与阿波 罗登月计划相比,虽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资金投入少,但它对人类生 活的影响却可能更深远。事实正是如此,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二十 几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基因组学 为核心的各种组学学科应运而生。
11流行病学方法I(交互作用)-2013
乘法模型
• 如果同时暴露两个或多个因素的效应等于单独 暴露单个因素作用的乘积,则交互作用不存在。 即: R11 / R00 =(R10 / R00)(R01 / R00 ) 式1 式1表示X、Z均暴露时的效应等于二者分别暴 露时效应的简单相乘。进一步,如果式1两边 取自然对数,则得到等式 ln(R11 / R00 )=ln(R10 / R00)+ln(R01 / R00 ) 式2 • 如果符合式1、2,表明X与Z符合乘法模型。
•
生物学交互作用与统计学交互作用 概念完全不同。生物学交互作用是指 实际存在的两种或多种因素之间真实 的生物学作用。而统计学交互作用是 关于基于统计模型和参数的定量概念。
• 假定暴露或干预的效益可以通过它们所 致的新增病例的增减来衡量,新增病例 (发病数)或发病率的可加性偏离即为 公共卫生交互作用。������ • 如果由各因素所致的超额新增病例不是 可加的,说明存在公共卫生交互作用影 响。
实 例
长期服用维生素E与心肌梗死队列研究 心肌梗死 + 长期服用维 生素E 不服用维生 素E 400 600 RR=0.67 — 600 400 长期服用 维生素E 不服用维 生素E 长期服用维生素E与心肌梗死按是否吸烟的 分层分析 吸烟组 心肌梗死 + 240 580 — 30 300 不吸烟组 心肌梗死 + 160 20 — 570 100
交互作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参数法和非参数法。 1. 参数法 Logistic回归模型。 2. 非参数法(主要是数据挖掘方法)。 (1)降维法;多因子降维法。 (2)基于树的方法;分类回归树和随机森林法。 (3)模式识别法;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 (4)贝叶斯法:贝叶斯上位效应关联图谱。 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分析交互作用时各有优缺点 ; 低维数据的 分析可采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 高维数据的分析则主要采用非参 数法,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生物学范型
二、原型研究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archetypes ),原型是更类似于 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 荣格研究的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 和自性 ;
人格面具( Persona ) 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 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人 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批判了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但吸取其 儿童早期经验(主要父母的育儿方式)对人格重要影响的思想。 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 H. S. Sullivan )着重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从 而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来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的。
个人与情景wk.baidu.com交互作用
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利( J. W.Berry,1976)提出了生态文 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生态压力是 文化与行为的原推动力和模塑因素。 一定的生态和文化塑造一定的行为方式是很可能的,但不 是必然的。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的早期环境对其人格 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交互作用的检验
计,这类统计学设计应只能被看作是近似真 实情况,仍存有疑问。
分层分析的步骤
• 第一步是按第三变量分层后,检查各层的效应估计。 即使基本参数一致,层间估计值还会有某些随机变异, 但过大的随机变异或明显的非随机变异可能就是效应 修饰的证据。
• 如果血压与心肌梗死的联系在不同年龄层是各异的,我 们就称年龄与血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Miettinen认为将 其称之为效应修饰更合适。
• 关于效应修饰的判断不应只限于资料的一些表面现象, 如果有效应修饰的话,第二步还应在评价过程中结合 以往研究的其它知识或一般生物学知识予以考虑。
• 第三步,用多种统计学检验方法来检验层间一致性。 • 不同的危险性指标,如率差和率比,其效应修饰的测量
要求有不同的评价方法,比的测量一致性意味差的测量 效应修饰,反之,差的测量一致性可能意味比的测量效 应修饰。 • 统计学检验效应一致性的无效假设,一般有两类,一是 按一致效应的直接加权合并估计,另一是按最大似然估 计。
• 交互作用是描述资料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两 个或多个暴露因素联合效应的一个统计学术语, 并不表示一定具有生物学意义。有交互作用可 能有生物学意义,也可能没有生物学意义。
效应修饰作用
• 当暴露因素按第三变量分层后估计暴露 在每一层中与疾病的联系强度时,效应 修正被定义为暴露因素在各层中与疾病 的联系强度(测量的效应)因第三变量的存 在情况不同而大小不同。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生物的进化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生物用进废退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二、自然选择学说及其发展
1.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
自然选择学说包括四点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
相对于有限的环境条件而言,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生物的繁殖能力都是过度的。
过度繁殖必将导致生存斗争。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条件。
(2)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指的是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斗争。
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又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既包括种内斗争,又包括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具体手段。
(3)遗传变异:
在过度繁殖的后代中本来就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
不定向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物质基础。
(4)适者生存:
具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的生物就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具有不适应环境的变异的生物就将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
2. 自然选择学说的重要意义:
(1)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2)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3)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
3. 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1)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可遗传的变异的本质不是个体水平上的性状的变异,而是分子水平上基因的改变。
(2)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自然选择选择的是生物个体水平上的有利的变异性状,而事实上自然选择选择的是生物种群水平上基因。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交互作用与效应修饰
• 例如,每天喝5杯咖啡,可使男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从 1000/10万人年增加到1220/10万人年,而使女性心肌梗死 发生率从400/10万人年增加到488/10万人年,男女性的RR 均=1.22,呈现一致性。
ຫໍສະໝຸດ Baidu
又例如,每天喝5杯咖啡,可使男性心肌梗死 发生率增加到400/10万人年,但只使女性心肌 梗死发生率增加到40/10万人年。这种情况称为 性别对率差(AR)的修饰,性别即为喝咖啡 致心肌梗死AR的修饰因素。
• 再一例子,如果每天喝5杯咖啡,无论对男性或女性,都可 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22%(RR=1.22),这种情况称为性 别间的RR一致性(homogeneity),也即性别不存在效应修 饰。
• 男性的AR=220/10万人年,女性AR=88/10万人年,男女性 的AR不一致或AR被性别所修饰。
• 这个例子说明,效应修饰不一定等于生物学的交互作用 (interaction)(如协同或拮抗作用)。
效应修饰作用的分析
• 效应修饰可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分析,估计每层的效应, 并进行比较。
• 但如果每层观察对象的数目太少,使每层的效应不稳定, 尤其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这样,由于随机误差,层间的 效应估计可能波动很大。
在研究效应修饰时必须规定欲测量的是何种效应。 广义上讲,效应修饰是指对一种效应的修饰,但并未指
交互作用论
情景论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 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用。 特质论认为具有跨情景普遍性和跨时间稳 定性的特质。 情景论与特质论产生了激烈的论战,最终 谁也没有战胜对方,通过相互的综合,形 成了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 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发展: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新精 神分析内部就有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 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 动的人格发展论,后来有莫里的压力 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以及重视个人 特质与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当代研究。
弗兰兹·包亚士(Boas,P.1858—1942)是人类 学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把人类学的研究 划分为体质、语言和文化三种研究,重新组建 了人类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文化特质的扩散 性,而不仅仅是文化进化。在《原始人的心灵》 中,包亚士提出心理因素会受到文化的塑造, 比如人们的风俗习惯便是由文化决定的。人的 心理特征受到文化条件变化的塑造,人格只有 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 具有意义。
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时就必须面临的基本规范,对初级制 度的适应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 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度。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林顿和卡丁纳人格是个人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 合。他们把人格看成是文化制度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与相互 适应关系中形成的。林顿和卡丁纳认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 其基本制度都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文化制度导致在该文化 环境中的儿童具有大致相同的早期经验。由于早期经验对人 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因而共同的早期经验就塑造了共 同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交互作用”是什么意思?
”交互作用”是什么意思?
交互作用是指在两个或更多个事物之间产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在不同领域中,交互作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作用。本文将
深入探讨交互作用的定义、类别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交互作用的定义
交互作用在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指两个或更多个物体、
事物或者因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这种相互
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变化、调整或者转变现有的状态。交互作用可以以
物理形式、化学反应、生态关系以及社会互动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二、交互作用的类别
1. 物理交互作用
物理交互作用包括电磁力、引力以及强核力和弱核力等。这些力量经常在物质世界中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例如,电磁力
使电荷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而引力使物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
2. 化学交互作用
化学交互作用是指发生在化学反应中的相互作用。在化学反应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相互结合,形成新的物质。化
学交互作用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关键,它决定了反应的速率和方向。
3. 生物交互作用
生物交互作用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生物之间
的食物链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都是生物交互作用的表现。
4. 社会交互作用
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竞争等行为。社会交互作用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默里(1893-1988),美国心理学家。主张采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人 格。
默里的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即需要和压力。
需要
压力
(现实情境、虚拟情景)
动机
行为
默里提出了TAT测验方法---- TAT呈现的刺激具有结构性,要求复杂, 言语表达意义更明显。
不足点是没有标准化的施测规程,客观的评分标准和方法,受主试主 观的影响较多。
第七章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第七章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第一节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第二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第三节 气质的研究 第四节 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第一节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卡尔 . 古斯塔夫 . 荣格 (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
三、人格动力论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这个系统 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来自于身体内部或外部世界的 精神能量,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产生。
➢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心理能( Psychic energy )。
➢ 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 计量尺度。
(一)意识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那个部分。荣格认
为,意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 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
外倾的心态使意识活动定向于外部客观世界,而内倾的心态使个 体的意识活动定向于内部主观世界。
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促进个性化过程。
一 、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是弗洛依 德追随者,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关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开创了人格的遗 传进化研究的先河,预示了人格心理学理论研 究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即人格的遗传进化论研 究。
一 、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个体整个一生都在其完整人格的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 样性、连贯性与和谐性,强化其心灵以抵制未来可能产生的分裂。
儿童早期经验(主要父母的育儿方式)对人格重要影响的思想。 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 H. S. Sullivan )着重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从
而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来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的。
二、原型研究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archetypes ),原型是更类似于 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
荣格研究的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 和自性 ;
➢ 人格面具( Persona ) 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 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利( J. W.Berry,1976)提出了生态文 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生态压力是 文化与行为的原推动力和模塑因素。
一定的生态和文化塑造一定的行为方式是很可能的,但不 是必然的。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的早期环境对其人格 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
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 个体潜意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
可能同时具有消极或积极的作用。
(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
而是其祖先(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 世代积累的经验。 经验以原始意象( primordial images )的形式保持下来。是人类 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 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 阿妮玛( Anima )和阿妮姆斯 (Animus) , 又称异性的原型。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 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
➢ 阴影( Shadow ), 也称同性原型。它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他同性 的关系。 阴影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而有必要加以压制。
➢ 自性( Self ), 也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的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个体并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 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性上,也表 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总是力求达到一种平衡和适应。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的理论是要说明个体的人格特质与情景因素如何 交互作用导致人的行为。这种注重考察特质、情景及行为 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人格—情景并重 法”。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பைடு நூலகம்
交互作用论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人 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批判了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但吸取其
“唤起的交互作用”(evocative interaction),是指个体 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 些周围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超前的交互作用( proactive interaction)是指一个人主动 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 一步塑造其人格.
思考题
1、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人格在文化创 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 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请举例说明文化适应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找一幅主题统觉测验图进行测验练习。 3、当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人置于挫折性情景中
时,我们可以预测将很可能有攻击行为产生。 这是为什么?请运用特质、清经济行为之间关 系的理论及方法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