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盖格尔现象学看设计审美价值判断
时尚设计如何反映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
时尚设计如何反映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时尚设计是一种展现社会时代审美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时尚设计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以反映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价值观的转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时尚设计如何反映时代的审美和价值观。
时尚设计通过服饰、饰品和配件等方式,传达了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不同时期的时尚设计往往反映着对于身体形态、颜色、材质等的不同看法和偏好。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的朋克时代,时尚设计师倾向于突破传统的审美规范,通过引入不对称、暗黑、铆钉等元素,打破传统的美感标准。
而到了21世纪的现代时尚设计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多样性,追求简约、极简主义的审美观念。
这种对于美的不同追求,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和多样化。
时尚设计也是价值观的一种传递和表达。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时尚设计可以通过服饰的样式、图案、色彩等来表达这些价值观。
例如,在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的时期,女性开始追求平等和独立,时尚设计也开始强调女性的力量和自由。
设计师们通过创意的方式,将女性解放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推出了一系列强调女性特质和独立精神的服饰款式。
这种时尚设计不仅满足了当代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也传递了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信息。
时尚设计还通过可持续性和环保主义的理念反映了当代人们对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时尚设计师们将可持续性和环保主义融入到设计中,推动时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使用有机纺织品、再生材料和循环利用的概念,设计师们通过时尚设计呼吁人们关注环保,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种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时尚设计,反映了当代人们对于可持续性发展和环保的价值观。
时尚设计也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和多元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时尚设计师们在设计中融入不同文化元素,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和样式。
例如,时装周上经常可以看到设计师们将东方元素与西方风格结合,创作出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
超越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学科定位
超越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学科
定位
李晓林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总页数】6页(P171-176)
【作者】李晓林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I01
【相关文献】
1.论莫里茨·盖格尔现象学美学及其意义 [J], 刘华
2.现象学美学的起步——胡塞尔与盖格尔的思想关联 [J], 倪梁康
3.价值论美学与现象学的方法——莫里茨·盖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J], 张云鹏
4.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 [J], 邵君秋
5.莫里茨·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 [J], 吕文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美价值与存在的自我-莫里茨·盖格尔美学思想研究
一
、
审 美价 值 的客 观 性
从 审美 意识 意 向性 的角度 . 格尔 把审 美价值 归 属 于审美 对 象 , 为审 美 价值 是对 象之 特 性 。 盖 认 在 谈及 艺术 深层 效 果根 源时 . 格尔坚 决反 对从 外 部 —— 相 对 于艺 术对 象 来 说—— 去 进行 考察 的 盖 流 行观 点 , 张 回到艺术 本身 去寻 找艺术 深层效 果所 产 生的基础 —— 审美价 值 。 主 这种 作 为艺术 深层 效 果之 基础 的 审美 价值包 含 着诸 多成 分 , 但在 盖格 尔 看来 , 要 的成 分有 三 种 , 主 这就 是 : 形式 价 值 、 模仿 价值 和积 极 内容价 值 。
中 圈分 类号 :O I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鳊 号 :O l4 6 (0 20 —0 80 lO一 6 72 0 )20 4— 9
在 审美 活动 中我 们所体 验到 的是 作为精 神意 味 的审美价值 以 , 所 在体 验 中, 在就是 价值 , 存 价 值 也 就是存 在 这是 一种被 体验 到 的存在 , 但 它既不 是人 的存在 . 不是世 界 的存在 , 也 而是 人 与世界 之 间不 可分 割 的纽带 。 杜弗海 纳说 : 因为审 美价值 表现 的是世 界 , 世界 可能 有 的种种 面貌都 归结 “ 把 为情感 性质 ; 只有在 世界 与它所 理解 的和理 解它 的 主观性相结 合 时 , 界才成 为 世界 。我们 不妨 但 世 滑稽地 模仿康 德 有关 时间 的一 句名 言说 : 我在 世界 上 , 界在我 身上 。 [: p3~3) 世 ”1( 2 3 p
外形 ; 、 3 指事物 各部 分 的组 合 ; 、 客体 的观念性 本 质 ; 、 4指 5 指心灵 对 于被知觉 客体 的规范 。 由上 述归 纳 可 以看 出 , 式 既指可 见的 、 诸感 官 的外观 、 形 诉 形象 , 指不可见 的、 又 诉诸心 灵 的观 念或先 天规 范 , 而 介乎这 两者之 间的是 内在观念 对外 在形 象 的组 合 。 这样 , 所谓形 式 的五种 含义 可再 简化 为 由 内向
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
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作者:师聪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6期【摘要】文章分析了设计的审美涵义,阐述了设计中功能与形式、材料与技术、以人为本三方面的关系,反映出设计与实用、设计与形式、设计与情感等的多方面的统一,有助于在设计中提高对产品形式审美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设计产品功能与形式材料与技术以人为本美我们的生活与设计息息相关,设计改变这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处处享受着优秀设计的成果。
随着人们对情感和精神的日益关注,产品除要满足基本功能外,还要适应人的各种需求,表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
一个好的产品必须满足造型美观,方便使用,节约材料,便于加工,满足功能需求,符合市场流行趋势等要求,而设计产品的美是各方面综合性的体现。
1、设计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与人之间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产品的实际用途、使用价值。
产品的存在的首要因素就是实用性。
在物质和精神都较为发达的当今社会,关于形式和功能的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这两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
“产品作为一种表象符号,它所表现的是它自身。
”即除功能结构外,产品还能够表现出不同于其自身的意味存在,从而呈现出一种情外之情,意外之意。
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
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指出了形式与功能的联系。
所以在设计中,功能性和形式性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并提示功能。
产品形式美的基本美学特点和规律,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分割与比例等。
应在变化与统一中求得产品形态的对比和协调,在对称与均衡中求得安定和轻巧,在比例与尺度中求得节奏和韵律,在主次和同异中求得层次和整体。
通过对比表现产品的形态差异性,突出产品造型重点,从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协调使产品形态间呈现相互渗透的和谐艺术特征;通过均衡使形态各部分之间在距离长短、分量轻重、体量大小上都不完全相同,产品形态的局部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感;通过节奏和韵律则表现产品形态的连续交错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特点。
试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
试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作者:周雯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7期摘要:设计审美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通过艺术设计,不断地提高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
本文从审美的起源开始阐述,具体分析了设计审美和纯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设计审美是多元化的,要正确的对设计审美进行价值判断,必须要符合三个标准:社会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美观性原则,只有结合以上三个原则,才能对设计审美做出很好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设计;审美;价值判断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33-01一、审美的起源(一)审美的含义所谓审美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中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特征等。
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他观念形态一样,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产生作用。
(二)审美的历史确切的说,最初的原始人尚未产生审美观念,生存是他们的第一需要。
原始人类制造器具首先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
一切都是为了实用。
现代人类关于设计审美感觉往往是指从设计物中获得美的愉悦。
实际上设计审美的诞生可以说是“原始功能主义”的一种拓展。
二、设计审美与纯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一)设计审美的含义设计审美是由科技人文理性意义的延伸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价值转换而生成的现实化、境域化的当代审美范畴,是基于信息时代社会分层与文化多元的必然价值。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成功。
(二)纯艺术审美的含义纯艺术审美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精神活动,纯艺术审美与设计审美不同,主要是由于审美的对象不同,纯艺术审美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
(三)设计审美与纯艺术审美的关系设计审美一定是与纯艺术审美有密切的相关性。
首先我们知道设计应当具有实用性。
虽然我们说设计以实用功能为第一要素,也就是不以审美价值的实现为目的,设计艺术作品始终在功能和审美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着自己。
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
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作者:戴筱筱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莫里茨·盖格尔是现象学美学的重要开拓者,他对研究方法的具体论述打开了现象学美学研究的突破口。
他认为首先要还原现象才能从中发现审美价值,其次要依附于现象,从个别例子中直观地把握到普遍性本质,而这一过程中,不仅客体需要符合适当条件,主体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关键词: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方法纵观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胡塞尔的弟子莫里茨·盖格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理论研究虽不及英伽登、杜夫海纳等人的具体深入,但他为现象学美学建构起了大体的框架。
在盖格尔看来,方法比结论更重要。
因此,盖格尔在他的著作《艺术的意味》中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现象学美学的研究方法。
而同时,他总能以浅白的文字和生动的例子分析艰涩的理论,这对现象学美学在学界的接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盖格尔首先成功打开了现象学美学研究的突破口。
一、通过还原现象来确立审美价值盖格尔首先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区别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特征,他明确指出“美学是一门价值科学,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形式和法则的科学”[1],因此,审美价值是现象学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审美价值则必须通过对现象的还原来实现。
盖格尔认为“审美价值或者其他任何一种价值的缺乏,并不属于那些作为真实客体的客体,而是属于它们作为现象被给定的范围”[2]。
他对举了构成某种和谐音的音响与构成空气振动的音响、一座雕像与一堆石头,来说明前者是作为现象的客体,而后者只是前者的自然或物理性的真实实在,并不具有审美价值。
实际上,这种审视对象的方法就是现象学的还原法,首先通过悬置,即“把所有有关客观事物和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把一切存在判断都括在括号里,存而不论、不予考虑”[3],在这一基础上,审美主体的地位上升了,主体能通过直观直接领会对象的现象,以此认识到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
所以只有作为现象的客体才是审美对象,才具有审美价值,对美的研究也就必须以还原现象作为出发点。
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的各种价值意味
有 关世 界 的 自在 地 、 观 地存 在 的观 点 还原 为 世 客 界 是相对 于 先验 的 主体而存 在 的观 点 。先验 的还 原 是 一条通 向先 验 的主 观性 的道路 。”3盖格 尔 [] 就 是 一 位 把 现 象 学 还 原 方 法 彻 底 地 运 用 到 美 学
研究 之 中的美 学 家 。
还 原 的方 法— — “ 置 ” 为 实在 的对 象 ( 悬 作 客体 ) , 对它 “ 中止判 断 ”让 它作 为 “ , 纯粹 意 识 现 象 ” 呈现 在直 观 面 前 , 而 还 原 为 或 呈 现 为 本 质 , 定 其 从 确 “ 给予 性 ” 自明性 ) 最 终 指 向“ 验 主体 性 ” 被 ( , 先 ,
在 之为 存在 的 问题 , 在关 存 在 本 身 的最 一般 的规 定性 的 问题 。按 照胡 塞 尔 的观点 , 世界 ( 这里指意
识 的 意 向的对 象 总 和 ) 的本 源是 先 验 的 主体 , 世 界 是 由先 验 的 主体 构成 的 , 验 还原 是 指 把那 种 先
意义 是科 学性 意 义上 的严格 科 学 ” “ 是一 种 在 ,它 反对 前 科 学 的 和 科 学 的 客 观 主 义 的 斗 争 中 回 到 作 为 一切 客 观 意 义 的 授 予 和对 存 有 的 认定 的最 终所 在地 的认 知 的主体 中去的哲 学 。它企 图把 现
存 的世界 理解 为 意义 和 有效 性 的 结构 , 且 以这 并 种方 式 寻 求 创 建 一 种 本 质 上新 型 的 科 学 的 态 度 和新 型 的哲 学 。”21 []1 面 向 的 是 这 样 一个 事 9它
实 : 意识 生 活是 一 种 进 行 造 就 的 生 活 , ( 论 “ 它 不 正确 还 是错误 ) 就 了存 有 的意 义 。这 既包 括造 造
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深度经验
047[摘 要]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量化思维力图抹平一切事物本质差异的时代,盖格尔、英加登和杜夫海纳等现象学美学家坚持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并将艺术经验看作是一种关涉存在经验的深度体验,有效捍卫了艺术的尊严与价值。
[关 键 词] 艺术;审美特性;深度经验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深度经验李建平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话语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及其所引起的艺术经验?艺术经验与其他日常经验有根本区别吗?如果有,这种区别又体现在哪里?科学的心理学美学将艺术经验还原为一般的心理要素,这固然可以加深对审美活动中心理因素的认识,但却有失去艺术对象的意义与价值,并将艺术经验混同于日常经验的危险。
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等现象学美学家坚持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强调艺术作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深度经验意义,有效捍卫了艺术的尊严与价值。
一、盖格尔:艺术的表层效果与深层效果在现象学美学史上,德国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他忠实继承了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方法,为美学研究确立了一条新的途径。
盖格尔强调,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就是:“它既不是从某种第一原理之中推演出它的法则,也不是通过对那些特定的例子进行归纳性积累而得出它的法则,而是通过在一个个别例子中,从直观的角度观察普遍本质,通过观察它与普遍法则的一致来得出它的法则。
”[1]10现象学方法由此与传统的形而上学演绎方法和经验论归纳方法划清了界限。
依据本质直观的方法,现象学美学就是通过对审美现象的直觉来获得某种本质性的认识,这正是现象学面向事物本身的精神的体现。
盖格尔将现象客体置于优先地位,强调审美活动首先是对艺术客体的结构与价值的追问。
作为审美意识的客体,艺术客体与其他认识客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所产生的心理经验也判然有别。
盖格尔看到了心理学美学对形而上学美学体系的挑战,但他显然不同意心理学美学抹杀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差别的看法,“不带任何偏见的心理学分析本身表明,虽然这里存在的艺术效果可以与那些一般的心理学法则相一致,但是它们确实把艺术体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区别开来了”[1]62。
神性自然的隐退与诗意自然的呈现——基于现象学的考察
2024第2期·总第604期卢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在18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尚未获得全面胜利,卢梭却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淋漓尽致地批判了文明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制与戕害。
自然,在卢梭那里,不仅是人类原初黄金时代的栖身之所,也是他寄托理想与情感的应许之地。
二百多年后,在见证了现代机器工业生产席卷世界的景象之后,海德格尔更是将自己的一片眷恋寄予了乡间的自然生活。
他说:“生活在城里的人一般只是从所谓的‘逗留乡间’获得一点‘刺激’,我的工作却是整个儿被这群山和人民组成的世界所支持和引导。
”〔2〕依据现实的逻辑,工业化几乎是现代民族国家不可避免的命运。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哲人对现代文明的不满与批判毫无意义,特别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疏远和扭曲的深刻洞察时刻提醒着我们,自然并不仅是我们认识和宰制的对象,它还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土地与家园。
在理智与技术的光亮中,自然的真相不仅没有向我们显现,反而愈加离我们远去,只有恢复了与它丰富的关联,人才能真正理解自然意味着什么,而这也是人摆脱异化找回自身本真存在的过程。
一、神性自然的隐退自然对古人而言曾经是无限深奥、神秘莫测的,在万物有灵的时代,天空、大地、山水、树木无不被赋予了精神与灵魂,人们或为之恐惧战栗,或对之依赖敬拜。
[作者简介]李建平,博士,邯郸学院文史学院讲师。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古代的神性自然观逐步式微,自然在被日益数学化和祛魅化的过程中沦为人的客体对象,自然与我们的疏离也导致了人的存在的异化。
从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精神出发,我们能够重新发现自然本身的丰富形象和意义,盖格尔、杜夫海纳、海德格尔等人对自然的诗意维度的揭示是现象学精神的自然延伸,这不仅为我们修补与自然断裂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契机,也为我们摆脱异化,重获自身的本真存在展现了新的精神空间。
关键词:自然;现象学;诗意维度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4)02-0001-07神性自然的隐退与诗意自然的呈现李建平——基于现象学的考察本刊特稿001以泰勒斯、阿那克萨戈拉、赫拉克利特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力图从人的理性出发追问自然的本性,与宗教神话相比,这种哲学思维显然更为接近现代科学。
论招贴设计的艺术层次结构与审美意味
论招贴设计的艺术层次结构与审美意味
高兰英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3)2
【摘要】招贴设计作为设计师艺术创造的产物,必然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结构形式来表达设计师在创作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美的规律.文字、图形和色彩是招贴设计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和构成元素共同塑造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招贴设计通过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显现内在的艺术意蕴.【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高兰英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4.3
【相关文献】
1.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的审美意味与审美态度 [J], 张玉能
2.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各种审美价值意味及其价值判断 [J], 张玉能
3.有意味的形式——论艺术设计中审美特征的应用 [J], 程舟珊
4.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尼古拉斯·卓斯乐的爵士招贴艺术研究 [J], 陈亚建
5.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尼古拉斯·卓斯乐的爵士招贴艺术研究 [J], 陈亚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
试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作者:陈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设计审美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文化的一个新领域,它通过设计产品不断的改善和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十一世纪当经济和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我们对于设计审美价值的判断也应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归纳。
本文笔者试从设计审美的产生和发展开始阐述,分析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最后探讨设计审美在新设计时代应该有新的更多元的价值判断标准。
关键词:设计;审美;价值判断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49-02“设计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脱离实际功利、不脱离物质生产和使用的寓精神于物质的一种新的审美活动,而设计审美能把美学原理运用于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和技术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工业革命后美学被人们引入到了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中去。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设计审美的各种观念已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变革的深入不断发生着改变。
那么,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现今设计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该是什么样的,从而确保这持续扶植创造力的土壤依然健康,让设计事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提出设计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下什么是设计审美。
一、设计审美的含义人加工出工具来协助劳动的那一刻起设计就开始了。
不论是人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去思考能否利用身边的自然物来满足和提高自身的生存水平的时候,设计的源头开始出现。
在设计萌芽漫长而朦胧的时期基本都以手工艺的形式出现,那些各具形态的稚拙简单或装饰奇特的手工艺品出现的目的不仅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也美化着生活。
因此对于设计的本质一般是做这样的描述:“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
其中美的规律也是艺术规律;为人即是便于人的使用,亦即功效;造物即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发明创造和制造。
当这三者有机结合为一体时,才是有价值的设计。
基于盖格尔美学理论的动画艺术效果的思考
动漫探索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动画以夸张、怪诞而充满趣味性的特征成为电影的一种特殊形式。
动画的表现力无穷无尽,其可以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也可以形象地表达主观情感,即使是索然无味的人和事,也都能以生动的形象或故事加以整合、再现,为人们带来快乐。
动画能赋予一切物体以生命体征和情感、思想,动画艺术形式为人们带来了视觉审美享受,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然而,动画艺术的形成是基于怎样的审美心理,这种心理依据又是怎样发生作用,则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深入探讨。
动画艺术为人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并让人们产生了只有在理解文化情感和形而上学审美思维时才具备的精神过程,这是依托怎样的心理依据,也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深入探讨。
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就是动画艺术效果是什么的问题,本质上也是在探讨动画为何存在艺术的内在精神意味这一问题。
动画艺术效果的产生需要根植于客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只有将其置于各自审美特性和实际的艺术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一定的精神意味,这也是决定动画艺术效果的根本因素。
当然,动画文化背景的架构不等于承载文化教育的功能,动画是一种艺术载体,只有以呈现美为主要目的时,才能展现纯粹的美感。
不过,从现代动画发展的多元化状态可见,动画艺术效果有纯粹的审美效果,也有功利性的效果。
有人认为,只有承载文化与教育功能的动画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品,也由此出现部分动画作品只发挥了教育作用,未能真正实现动画艺术的审美功能。
当今,在动画艺术向电影发展的过程中谈论艺术的依赖性,已经屡见不鲜,但人们不能忽视艺术的依赖性带来的影响。
兼具艺术效果和文化教育功能的动画片并不少见,但个别动画作品只是以说教形式和非完全电影的美术叙事形式笨拙地演绎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未能真正获得动画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动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与它的这种文化教育功能联系较为密切的还有它的叙事功能。
我们必须扩展这种存在于动画发展史中的功能的意味,使之超出真正叙事艺术具有的意味、各种类型和各种题材的叙事情境种具有的意味,或者说,使之超出美术活动形象具有的意味。
艺术审美是辩论辩题
艺术审美是辩论辩题正方观点(艺术审美是客观存在)。
艺术审美是客观存在,即存在着普遍适用的艺术价值标准。
首先,艺术作品的价值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例如,文艺评论家乌尔里希·贝克曼曾经说过,“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观众的喜好或者情感体验,而在于作品本身的内在品质。
”这说明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许多经典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都能够得到共鸣,这说明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普遍适用的。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备受推崇,这就证明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艺术审美是客观存在,有着普遍适用的价值标准。
反方观点(艺术审美是主观感受)。
艺术审美是主观感受,即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标准是不同的。
首先,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个人经历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审美标准。
比如,对于一幅抽象画作,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它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而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它毫无意义。
其次,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观众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
就像卢梭曾经说过,“艺术的价值在于观众的感受,而不在于作品本身。
”这说明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因此,艺术审美是主观感受,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是不同的。
综合观点。
从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来看,艺术审美既有客观存在的一面,也有主观感受的一面。
客观存在的一面体现在一些经典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都能够得到共鸣,这说明它们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标准。
而主观感受的一面则体现在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体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因素。
因此,艺术审美既有客观存在的一面,也有主观感受的一面。
在评价艺术作品时,需要兼顾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不可片面强调其中之一。
试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
试论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作者:李文娟陶李彭茹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2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审美价值判断由实用功能需要的满足走向了情感交流、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等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满足。
该文以家具设计为例对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形式;技术;功能;设计;审美工业革命的爆发,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新的曙光,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繁荣。
工业制品的大批量生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使传统的手工艺遭到了全新的挑战,工业革命促使了设计和制造的分工,引起了传统手工艺和劳动技艺的变化,从而促使工业设计的诞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消费者对情感和精神的日益关注,产品不仅要满足其基本功能,更要表达某种程度的文化内涵、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以引导社会时尚潮流,于是设计审美问题便应运而生了。
一、家具设计中的形式因素与审美法国美学家拉罗(1877一1953)认为,工业产品的美是多种要素的组合,正如复调音乐是由多声部通过对位法而形成统一的和声一样,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线条、色彩、形体、音响等在产品外部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整体。
产品只有通过形式才能成为人的感知对象,使人对它产生认知和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发挥其精神功能。
就单纯的形式美而言,它不依赖于其他内容,因此,德国哲学大师康德称之为自由的美,狄德罗则称之为绝对的美和独立的美。
但是,产品设计的形式美却是依存美,产品设计的形式只有与效用功能、操作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方能称为设计形式美。
人们对家具形式的感受和经验是对人们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性体验的超越。
纵观家具设计的发展历程,早期的家具形式设计大多关注的是专门化的、目的单一的设计等等;而现代家具形式设计所关注的是普遍性的、多种目的的设计等等。
现在有很多家具形式,其表达的中心已经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人与家具形式的对话关系。
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与审美经验
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与审美经验张玉能【摘要】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直接把现象学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关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09(028)002【总页数】7页(P48-54)【关键词】盖格尔;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审美经验【作者】张玉能【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6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论美学的目标——分析研究作为现象的审美价值,盖格尔很自然地转向了审美经验与文学艺术及其作品的关系的考察。
我们知道,现象学研究对象(客体)并不是把它们当作现实的实在存在来研究,而是把这种实在的“客体”悬置起来,对它们“中止判断”,让它们在纯粹意识之中呈现为“现象”,并在这种纯粹意识现象之中直观到本质。
这就是现象学本质还原的方法。
刘放桐等人所著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对此这样综述:“本质还原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现象学的中止判断为直觉本质创造必要的条件。
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向我们直接显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
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
这是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
”[1]317那么,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文学艺术作品时,就必须把这个文学艺术作品放置在对对象(这个作品)的实在“中止判断”(“悬置”)以后的“审美经验”之中来进行直观,在这种直观之中由个别东西呈现出本质(共相)。
因此,离开了审美经验文学艺术作品就只不过是一堆物质存在,而在审美经验之中文学艺术作品才可能“具体化”为审美对象及其审美价值。
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来源燕谈网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城骁:【回城骁: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人们是在偏好中认识到价值的,而人们的偏好不仅有强度上的差异,还有质的或类型上的差异。
前一种差异,是从理论上讲,偏好可以包含无限多个选择点,所以无法用真与假、是与否的二值逻辑来加以分析和判断;而后一种差异,由于究竟有多少种价值——即价值分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所以难以判断哪一种偏好是更好的或更合理的问题。
而这两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对价值问题的分析,又存在着无限多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由此亦可见,相对于形而上学、认识论而言,价值哲学还处于哲学的萌芽期,尽管伦理学、政治哲学乃至美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城骁兄认为价值的质是客观的,但价值的质并不等于价值。
我理解城骁兄的意思,没有主观的欣赏、审美、乃至欲求和需要,就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我想这个思路还是立足于康德哲学的。
但这里有一个麻烦之处,要把这种思路贯彻到底,就必须追溯到价值判断的主观性的来源,也就是康德的先验理性,于是就会出现有刀提出的那种问题:一是从实践上讲,有一个谁有资格代表理性来做出判断的问题?即先验理性本身的资格问题;二是,通过先验理性的理论分析所得到的“客观有效性”,如果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主体间性(例如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那么如何看待价值偏好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这些问题其实与康德哲学都没有关系。
因为康德只是说明从先验理性的角度来看必然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他并没有说从经验理性、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可能有各种偏好上的差异。
不过,这样理解的话,康德哲学的实践意义就被掏空了。
我想,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认识的来源和价值判断的根据问题。
哈特曼有一句名言:“价值即本质”。
我把这句话理解为,价值不仅是事物内在的质性,而且就人的认识来说,我们对事物的真正的、本质性的认识,其实都是通过它向我们显现出来的价值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盖格尔现象学看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摘要:德国著名的现象学专家莫里兹·盖格尔(morits geiger)是现象学美学最主要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他曾明确界定了现象学美学的概念以及内涵。
并最先将现象学的方法全面、具体地应用于一定的美学领域。
并在此之上建立了系统的现象学美学理论框架及其研究方法。
本文将简述盖格尔现象学美学对艺术设计方面的审美价值分析有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盖格尔现象学;设计作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3-01
一、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
盖格尔曾经表述过这样一个概念,“一件艺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三种审美价值意味。
即:形式价值意味、模仿价值意味以及积极内容的价值意味”。
同样的,这三种审美价值意味也存在于设计作品当中。
三者的统一及其统一体的价值判定,就是盖格尔所提出的“各种价值的位置”问题。
在设计作品中,其形式的创造类似一种理性和感性的审美组合。
在理性层面上,形式设计注重于尺度、比例等自然规律之美;这是一种差异性的强调,所产生的对比冲突利用各种因素的互比互衬来达到量感、虚实感和方向感等各种客观美。
而在感性层面上,形式设计注重于一种独特情感表现,营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空间环境,摆脱陈旧与平庸,给设计注入新的生命,产生神奇美妙的视觉效果。
这就融合成为一种设计形式的价值意味。
关于设计作品的模仿价值,由于人类文化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进化,人类对于人造自然的创造和改造实践中已经积累不可估量的资料财富。
任何一种新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对原有物品之美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模仿并不是一味的抄袭,而是一种沿承、一种为人造物的改进。
设计作品的模仿价值实际上是对已有美的“再现”。
设计作品积极内容就是指“重要的生命成分和精神成分”。
内容的积极性一方面存在于被表现对象内部的充实与力量;另一方面,积极还存在于表现方式、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之中。
设计作品的意味是一种客体与主体发生内部关系的范畴。
这种关系往往基于主体的明确功利性目的、并在意志上追求满足这种目的的自我。
而设计作品正是在满足消费者这些目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积极
内容价值的。
二、现代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现代设计是物质性实践活动,但离不开美的规律的指导,现代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是人有目的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物质性实践活动。
反映的是人对物的主动关系,是物质系统中“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活动。
现代设计虽然有着自己的创作自由,但也受到较多的约束。
原因:一,设计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二,设计则大多是一种
集体劳动;三,设计要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四,设计要受时尚的影响并且相当迅速、相当敏锐。
所有这些,使得设计师的工作有更多的客观约束。
设计师的高明就在于将这许多的客观约束转化为主观的自由。
(二)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自工业时代产生起就要求大批量、符合成本利润法则的新型产品。
功能主义似乎成为审美法则的金科玉律。
这一时期的设计之美为现代主义风格所主宰。
但是,当生产力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时,看倦了功能主义简略韵律的人们便开始垂青于功能美,现代主义风格的产品开始遭到市场的冷落。
产品的功能美并不以它自身的实用功能为前提,功能美既来源于功能,又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功能和形式是现代设计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两者必然是合二为一的。
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纯粹的装饰品,而没有形式的功能设计则是难看的粗陋之物。
两者之间没有孰高孰低及主次之分,形式与功能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三、否定设计作品审美价值的一般因素
否定设计作品整体价值的三个因素:1.缺乏完美,即设计作品的技术方面,或在价值内容方面没有符合消费者所期待的价值模式;2.形式上没有缺陷但价值缺乏深度,即表现手法没有缺陷,但再现的存在或者表现的本身缺乏积极的、深刻的内容,作品流于空洞;3.存在消极价值,即节奏韵律的不和谐、不统一、不平衡或者无特色、无风格,或者价值模式中的各方面价值互相冲突、不能协
调。
总之,是作品中存在有与积极内容价值相对立的因素。
结语: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初步了解到:从盖格尔的现象学理论来探究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是十分科学的。
首先,作为形式价值原理的是谐调性,它不仅是使设计作品的内容价值渗透人们心灵的辅助手段,而且属于自我的最深刻的倾向,具有独立的意义。
第二,模仿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在于描写存在的本质,如此设计作品才能被内在地加以把握。
最后,形成内容的、积极的价值因素即生机的及精神的因素。
这一因素不仅存在于被再现了的设计作品中,而且也存在于设计师把握和表现对象的方式本身之中,亦称为设计作品的人格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