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文化,先做“加减法”

合集下载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们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来欣赏一下吧。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首先,从中国历代的美术作品中可以提炼出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即:重神、重气。

南齐谢赫提“六法”,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

唐代张璪则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意在将绘画艺术融入自然之中,以自然为师,结合创作者内心情感,将抒情与写实结合在一起,两者交织成为上等佳作。

唐代张彦远在《述画之源流》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变化,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可见中国绘画从古就要求绘画的写实性,而这种写实性并非自然景观无条件的反射,而是带有创作者深刻思想情感,具有文化的写实。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审美艺术旨在“天人合一”,同时这也是中国主流哲学观的体现。

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辩证观点,其思想在于将人植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环境中,用以达成人与自然融合、与万物成为一体。

因而,它是一种具有纯粹性理想的文化观。

5这种审美哲学观反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共生的时空性,是朴素的整体美学观。

强调精神与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顺应自然”的水文化。

中国人对水的理解极为透彻和深刻,这是由于中国是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居民,对水的依赖又如对生命本质的渴望,因此这种深刻情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中国传统艺术众多表现为顺势而行,不强调以实物有机形态为代表,这种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是富于柔性并浑然天成的,有着承接上段“天人合一”的对自然顺应的理念。

第三,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又包括人的自然生命欲求和现实社会道德规范。

在这一层次上可见,相对于西方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而言,中国的传统美学观更注重表现个体内在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向往空间与时间的无限与永恒的自由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化概念,由此诞生的传统审美意识中就必然带着极高的道德意识。

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传承

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传承

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

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探索引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想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数学联系起来在数学教育中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

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走近数学名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刘徽在对《九章算术》中一些问题的补充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

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

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的结果。

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通过研究还知道了刘徽一生刚直不阿,在任何条件下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修正前人的错误。

他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也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021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解析

2021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解析

2021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解析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给定材料材料1:针对近日在中国内地掀起的追韩狂潮,政协委员G在2014年3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韩剧热潮,已经不仅是韩剧的问题了,这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文化自尊的伤害是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

韩潮来袭,韩迷们自然是喜不胜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而如同G这样的文化人士则不免有些心存疑虑。

担心韩流损害我们的文化自尊。

一方是欢迎,一方是反对。

究竟谁说的更有道理?有网站发起“我们该如何面对韩剧热潮”的讨论,引发大量跟帖,有网友把帖中的核心观点摘录如下:观众喜欢韩剧,当然有其理由,比如情感细腻,演员养眼,制作精良等。

相比于国内电视剧而言,这些都是韩剧的优势所在,在这个文化多元开放的时代,其实不管是韩剧还是好莱坞的电影,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

原因很简单,观众自然是什么好就看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所中的更多的是韩剧的娱乐功能而非文化入侵。

有人认为,韩剧逻辑性较差,观看时无需动脑子,可以单纯的“感情发泄”。

换而言之,观众在看韩剧时绝不会去想韩国文化怎么就伤害了中国文化这样的宏大命题。

在他们看来,只要故事精彩就够了。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不断成功回应各种危机和挑战中得以存续和发展的。

韩国的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这些都是外来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外来的“文化鲶鱼”,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文化自尊收到伤害,并非是从韩剧或者是好莱坞电影开始,因为自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开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一直在与西方文化的斗争中不断延续和发展,不可否认,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式微,有些好的传统,好的习惯,好的做法,都被抛弃了,但中华文化或者说华夏文明依然一脉相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探析作者:潘婉茹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年第03期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學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误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感受中华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古代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我国古人的数学思维和表达方式,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增强民族自豪感。

然而,部分教师缺少在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和素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缺乏明确的开发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意识,存在将小学数学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渗透数学文化的认知误区。

数学文化在课程标准、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课程实施中,部分教师由于课程理解能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等同于数学文化本身,甚至局限于数学史层面,对其他背景性资料、课程与教学资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不够重视。

二是教师基于评价中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实际,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基础教育评价中,涉及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评价的学科主要集中于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考查内容常常局限于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一般纳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评价,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评价往往通过过程性评价来落实。

数学的魅力之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数学的魅力之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引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些文化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洛书,河图,太极图等。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史,数学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般,熠熠生辉。

正文: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过宋代诗人邵康节的一首《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至今都忘不了这首诗,因为这虽然是一首语文诗歌,但是却可以说是我的数学启蒙诗。

当时年幼的我对这首诗有着极大的兴趣,这首诗短小精悍,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其中,而且意境很美,引起我的无限遐想。

这首诗使我认识到了数学的奇妙,也许这就是数学的独特魅力吧。

《山村咏怀》对我的影响很大,它使年幼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原来是那么的奇妙,从那以后,我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开始努力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亮点,到现在也有了不少的发现,将其整理如下:1.对联中的数学:(1)到来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这首对联乍一看是写冬天时梅花盛开,雪景迷人和山势奇峻,溪水蜿蜒不断,但是再仔细读几遍,会逐渐发现这幅对联并不那么简单,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总感觉似曾相识,闭上眼睛,冥想片刻,顿悟,原来这是个谐音联,上句是音乐中的简谱中的“多瑞迷发扫拉西”七个音,这七个音对应的就是”1234567”,而再细看下联,原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多么奇妙!(2)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相传这是清朝乾隆时期设百叟宴时乾隆和纪晓岚所作的一副对联,说的是一位长寿的老者一百四十一岁。

花甲重逢,所谓花甲,即六十岁,重逢,即两个六十岁,也就是一百二十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即二十一年,相加便得一百四十一;古稀双庆,所谓古稀,即七十岁,双庆,也就是两个七十岁,也就是一百四十岁,更多一度春秋,即再加一年,相加也得一百四十一。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是民国时期一个人在自家门口贴的对联,仔细看看,可以发现,上联没有一,下联没有十,横批中只有南北,没有东西,好好一想,原来又是个谐音联,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深深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

心得体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种思维方法(最新)

心得体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种思维方法(最新)

心得体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种思维方法(最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如何继承那些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是我们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面临的艰巨任务。

坚持战略思维,下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心运用战略思维,就要视野开阔,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

从下定传播文化决心的必要性而言,面对全球化进程,作为现代世界中的重要一份子,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文化的支持和贡献。

同时,中国也需要积极参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世界其他国家了解中国,认同中国,进而支持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由此,运用战略思维,审时度势,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下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尽管世事变化,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但是我们仍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世界了解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价值观,从而为世界呈现中国色彩,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当下,我们要坚定信心、坚守初心、坚决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并自觉身体力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

秉持历史思维,坚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心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积极运用历史眼光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前进的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总书记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加减法的历史与演变

加减法的历史与演变

加减法的历史与演变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你是否想过加减法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加减法的历史,并探讨它的演变过程。

一、加减法的起源加减法最早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古代,人们并不像我们现在使用阿拉伯数字系统进行计算,而是使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进行计数和计算。

在此阶段,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没有被明确区分出来。

人们只是简单地使用物体的数量来表达加法和减法运算。

二、古代文明中的加减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代文明开始出现并使用更复杂的数学系统。

例如,在古埃及,人们用一种称为“根数法”的系统进行计算。

在这个系统中,他们使用了一套特殊的符号来表示数字,并进行加减运算。

同时,在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也出现了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他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将其应用于几何学的问题中。

三、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出现加减法的重要里程碑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出现。

在公元6世纪至7世纪期间,印度数学家发展了一套基于十进制的数字系统,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0到9这些数字。

这个数字系统是由印度数学家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的。

阿拉伯数学家将这个数字系统引入到阿拉伯世界,并通过翻译和推广,使其成为欧洲数学的基础。

这种数字系统的引入使得加减法的计算更加便捷和高效。

四、现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在过去,人们主要依赖手工计算器进行加减法运算,但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加减法的计算变得更加自动化和高效。

现代计算机程序已经实现了高速和准确的加减法计算,使得我们能够快速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也为加减法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总结:加减法作为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在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后,达到了现代化的形态。

从古代文明的简单计数方式到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引入,再到现代科技的运用,加减法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摘要】初中数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受教育者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效果。

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本文通过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古代数学家,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例如,古代的祖冲之研究出了著名的《九章算术》,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确定了相当精确的圆周率值;祖冲之的另一项重要数学成就是关于球的体积公式及其证明;墨子的著作《墨经》中关于数学特别是几何学型学问题的学说,大部分在《经上》和《经说上》。

同时也有许多的理论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用,比如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点等知识,都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领略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得到有序传承与发展,而且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而达到育知育人相结合的目的,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对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二者一个属于文化范畴,另一个属于基础学科,二者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关系。

但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初中数学中内涵着传统文化。

其次,在传统文化中流露着现代数学的气息。

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1、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1)以图为本呈现数学之美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数学加减由来

数学加减由来

数学加减由来数学加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基本运算。

作为数学的基础,它们的由来既有一个深入的历史背景,也凝聚着人们对数的认识和思考。

本文将从古代数学的发展、人们对数的认识以及加减运算符号的产生三个方面来探讨数学加减的由来。

1. 古代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已开始探索数的本质和运算规律。

可以说,数学加减的由来也开始于古代。

在古埃及文明中,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掌握了日历知识,并用简单的计数系统记录时间。

而古巴比伦的数学系统则更加复杂,他们使用了一种称为巴比伦计数法的系统,将数的表示方法作为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而古希腊的数学成为了后世数学的基石,柏拉图和欧几里得等数学家对数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们提出了无理数的概念,引进了对数进行运算的观念,为加减运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 人们对数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深化。

他们将数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用它们来记录事物的数量和状态。

人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数的增减是常见的现象,因此出现了加减运算。

在古埃及,人们通过折线符号来表示数的加法,而减法则用一种类似于加号的倒过来的符号表示。

这种表示方式虽然简单,但却给后来的数学运算符号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数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加法和减法是相互关联的,是一种互为逆运算的运算符号。

这种认识推动了加减运算符号的产生和发展。

3. 加减运算符号的产生随着对数学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用简洁的符号表示加减运算。

于是,加号和减号这两个运算符号应运而生。

加号“+”作为加法的符号出现在古希腊的手稿中。

它的形状类似于一个交叉的T字,表示数的增加。

相对应的,减号“-”则是它形态的延伸,表示数的减少。

这两个符号的使用大大简化了加减运算的书写,也便于人们进行数学计算。

它们成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符号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语数学加减作为基本的数学运算,其由来既承载着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又反映了人们对数的认识和思考。

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中国文化传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了更好地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全球各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依托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民间舞蹈等具有独特韵味,可以通过举办演出、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舞台剧、纪录片等,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时尚感。

2. 策划文化节庆活动:组织各类中国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庆祝活动、中秋文化展示、端午龙舟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起全球各地民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与当地的文化节庆活动结合,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3. 搭建交流平台:建立中国文化交流平台,如文化中心、博物馆等,为海外人士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

同时,推动文化人才交流,邀请海外学者、艺术家等来华讲学、演出,增进中外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交流。

4. 利用新媒体传播: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通过有趣、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向全球用户传播中国文化。

同时,与海外主流媒体合作,进行文化内容的推广,拓宽传播渠道。

5. 引进外国游客:积极开展中国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
的外国游客来华参观学习。

为外国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文化体验,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将这些体验和了解传播到他们的国家和社交圈中。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传播需要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依托传统艺术形式、策划文化节庆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以及引进外国游客等手段,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国的算筹文化和历史价值

中国的算筹文化和历史价值

中国的算筹文化和历史价值算筹和筹算今天,人们在作文章和说话时经常用到筹划、筹策、筹码一类带“筹”字的词,实际上“筹”原是一种用于计算的小圆棍,又叫“算筹”。

它一般用竹子做成,也有用木或其他材料制作的,直径一分,长六寸(合今13.8厘米)。

“算”字也和这种计算工具有关。

在我国最早的字典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有“算”和“筭〔suan算〕”两个字,说“筭”是用来计算历法和数目的,它由“竹”和“弄”组成,意思是说摆弄这些竹棍可以使计算准确无误。

而“算”字的意思是算数,即用竹具来计算数目。

算筹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计算工具,至晚在春秋末战国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算筹的记数和计算方法。

在算筹记数法里,是以纵横两种摆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

其中一~五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如四记作【四条杠(横)】或【四条杠(竖)】;六~九则用上面的筹以一当五,再加下面的筹来表示,如九记作【四条竖杠上面一条横杠】或【四条横杠上面一条竖杠】。

表示多位数时则是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又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如此纵横相间,遇零便置空,如8906记为。

这种记数方法,逢十进一,遵循十进位值制。

用算筹计算就叫筹算。

筹算的加减法,先将位值对齐,即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百位对百位,自左而右,由高位算起。

乘法利用九九歌诀。

九九歌诀为中国所独创,体现中国语言的优越性,是外国所没有的。

用算筹进行乘法运算,方法与后世的珠算留头乘法相同。

除法是将商数、被除数和除数依次摆成上、中、下三层而作计算的。

筹算方法甚至可以求解一次方程组、高次方程和高次方程组。

在珠算发明之前,我国一直是用筹算进行计算的。

而且,筹算在古代是一种相当先进的计算方法,对我国后来形成以计算为特长的传统数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以“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为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以“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为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一、课前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教育部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让学生体会汉字演变、儒道墨家、古代诗词歌赋,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美术课堂可以将现代化建筑与古代传统建筑对比,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科学课堂讲述古代文化遗产,如指南针、陶器与瓷器、火药、造纸术等的发明与使用,探索其中蕴藏的科学小知识;在语文课堂通过字谜、诗词、童谣等多种情境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充满传统文化的味道。

如何才能做到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北京景山版教材一、二年级课程中“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尝试结合古代钟表来让学生领略时间的演变过程;探索日晷的运行方式可以与三年级“方位的认识”相结合,体会古人运用大自然的智慧;古代干支纪年法可以与四年级“最小公倍数”学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年份的排列与表达方式。

将这些繁杂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一堂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丰富数学知识的数学课,体现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以“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为例李欣欣(唐山市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河北唐山063200)摘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现代教学的新要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相结合,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时间的表达方式、探索日晷的运行方式以及研究干支纪年法的排列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增强数学素养,增加民族自信,也使得小学数学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变得更加深刻有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传统文化;数学思维;民族自信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8-0034-04342021年第28期/A(10)图1现代钟表面与十二时辰划分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式:
1. 文化节日和庆典: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和庆典,例如春节、中秋节等,在活动中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和体验。

2. 传统文化展览: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艺术展览,例如传统艺术品、工艺品等,让观众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3. 传统文化表演: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表演活动,例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让观众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文化旅游: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让人们深入了解各地的传统文化,亲身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

5. 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6. 传统手工艺:通过学习传统手工艺,例如剪纸、刺绣、泥塑等,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技艺。

7. 影视作品:通过观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8. 网络传播:通过互联网平台,例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运用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它在世界各地的应用都十分广泛。

而中国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智慧,这些智慧在古代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挑选一些重要的元素,探讨它们在数学中的运用。

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宇宙及事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

其中阴阳指事物的相对性质,而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描述事物的实际性质。

这种观念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数的阴阳性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也有阴阳之分。

比如,奇数被视为阳数,偶数被视为阴数。

另外,数字的相互关系也可以通过阴阳五行来解释。

比如,数字1和9被视为“最阳”,数字2和8被视为“次阳”,数字3和7被视为“中间”,数字4和6被视为“次阴”,数字5被视为“最阴”。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八卦数阵中将数字按照阴阳性质排列,以及后世中华算盘中数字排列的原则。

2.数的相生相克关系:在阴阳五行中,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时也存在相克关系。

这种相生相克的观念在数学中也有应用。

比如,数学中的模运算可以通过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

在模运算中,数字相加或相乘得到的结果可以用来决定数的性质,就像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一样。

二、易经数理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其中包含丰富的数学智慧。

根据易经的观念,宇宙的变化可以用64个八卦的排列组合来描述。

这种八卦变化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八卦图的排列:在八卦图中,八个卦分别代表不同的天地属性和自然力量。

这些卦可以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一个64格的数阵。

这种形式在数学中被称为“全排列”,它对于组合数学和概率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2.八卦变换:在易经中,八卦可以通过变换得到新的卦象。

比如,通过改变一根阴爻或阳爻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卦象。

2022年浙江各地(杭州温州宁波金华等)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 非文学作品阅读(原卷版)

2022年浙江各地(杭州温州宁波金华等)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5 非文学作品阅读(原卷版)

专题05 非文学作品阅读(一)(2022·浙江绍兴·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相关数据:材料二:“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豌在国内首次牵头提出创建“无废城市”及“无废社会”的建议。

2018年1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公布“11+5”个试点城市和地区。

随后,各地政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2021年,试点工作收官。

2022年,《“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将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材料三:中国固体废物的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每年新增固体废物约100亿吨。

如果以传统的堆放或填埋方式处置,直接后果就是挤压和损毁城市用地,并且污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威胁人们的健康。

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置固体废物?需要多方合力,抓好两大环节:源头减量化,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末端资源化,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基础上,力求将废物转化成可利用资源。

减量化不等于没有废物产生,它需要政府部门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驱动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

值得注意的是,从源头减量,不仅要引领企业推进绿色生产方式,还要大力倡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资源化并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要求逐步完善和延伸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依赖固废处理企业的创新科技与标准化能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

传播中华文化的意义

传播中华文化的意义

传播中华文化的意义
传播中华文化,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精神,使其在世界
范围内得到推广和理解。

首先,传播中华文化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

中国
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观,这
对于扩大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传播中华文化,可以
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进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
尊重与包容。

其次,传播中华文化有助于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华文化对于
中国来说,既是一个独特的内核,也是一个重要的“软实力”。

通过
传播中华文化,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善良和勤劳,让世
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积极向上的国际形象,
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交往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传播中华文化可以促进国内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在全球
化的浪潮下,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传播
中华文化,可以增强国内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弘扬传统价
值观念,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传播中华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更有助于促进国内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使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而小学数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中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一、以故事讲解数学概念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蕴含数学思想的故事,如《算经》中的《乘法口诀歌》、《三角形吊顶》等。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故事,讲解数学概念,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讲解《乘法口诀歌》时,可以让学生跟着歌曲学习乘法口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

二、利用传统文化游戏巩固数学概念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跟数学相关的游戏,如《围棋》、《算经》等。

教师可以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巩固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造型时,教师可以把板子画成一个围棋棋盘,让学生学习围棋棋子的放置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造型的规律。

三、利用诗词联想数学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蕴含数学思想的诗词,如《庐山谣》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就是指长江上有二十四座桥。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诗词联想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讲解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用唐婉的《减字木兰花》:“画出一半儿多一点儿,旋成一条大铁线。

边盖面,中敷里,半幅墨纸半面纸,铜丝框儿重重缀。

此为减字,神敬无相似。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诗词中领悟到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渗透策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做国学教育的先行者

做国学教育的先行者

做国学教育的先行者编者按:立国之本,首在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主席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国学宗师钱穆先生说:“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有其历史传统的,不能随便抄袭别人家的制度。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

私人讲学,培养通才,这是我们传统中最值得保存的先例。

”当记者初进位于滨河公园之畔的全国首创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时,独立院落里的四层小楼,坐北朝南,装饰讲究,环境典雅,绿树成荫,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等李刚教授时,脑海里想着他应该是一个留着长发,身着唐装有着五千年文化气息的国学教育者。

就当这时,一个身着紫色短袖、运动裤、军绿色球鞋的中年男子走来,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国学主人公。

再看其妻王建平院长也是那么随和、谦恭、朴实、平易近人,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李刚教授对记者说,他出生于书香世家,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山西省教育厅工作至今,对教育有着很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不少国人都在反思,为什么建国以来出不了大师,获不了诺贝尔奖。

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国学童子功”。

我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是通识博雅教育。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孩子从小摆脱庸俗、唤醒卓识。

儒家六艺教育指礼、乐、射、御、书、数。

通识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根本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孩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身心全面开展的理想人格。

改革不伦不类体制拯救中华传统文化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出现了整体的滑坡。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现有教育既没有真正学到西式教育的长处,又完全丢弃了故有民族教育的优点,新轨未立而旧轨已破,成了一种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教育体制,其存在重大弊端。

德者,国之基也;德者,人之性也;德者,智之帅也。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靠的是古圣先贤的人伦之道与美德教化。

纵观中华五千年传统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顺序与纲领。

李刚教授立足国学,放眼世界,制定了山西国学教育基地八德大成教育。

鲁教版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模拟能力测试题2(附答案详解)

鲁教版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模拟能力测试题2(附答案详解)

鲁教版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中模拟能力测试题2(附答案详解)1.一种细胞,每3 分钟分裂一次(一分为二),若把一个这样的细胞放入容器内,恰好一小时充满容器,如果开始时,把两个细胞放入该容器内,则细胞充满容器的时间为( )A.27 分钟B.30 分钟C.45 分钟D.57 分钟2.已知|3x+y﹣2|+(2x+3y+1)2=0,则xy的值为()A.1 B.﹣1 C.12D.23.据统计,2018年无锡市商品房待售面积(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约为758万平方米,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A.758×104m2B.7.58×102m2C.7.58×104m2D.7.58×106m2 4.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24,则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12,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6, ,第2000次输出的结果为()A.1 B.3 C.4 D.65.随着我国的发展与强大,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为了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在世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各国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也逐年增加.在与国际友好学校交流活动中,小敏打算制做一个正方体礼盒送给外国朋友,每个面上分别书写一种中华传统美德,一共有“仁、义、礼、智、信、孝”六个字.如图是她设计的礼盒平面展开图,那么“礼”字对面的字是().A.仁B.义C.智D.信6.下图是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则搭成该几何体的小正方体最多的是().7.下列运算结果正确的是( )A .3(2)5---=-B .2(3)9-=-C .527-+=-D .210533⨯= 8.2018年我市财政计划安排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等支出约1800000000元支持民生幸福工程,数180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81810⨯B .81.810⨯C .91.810⨯D .100.1810⨯ 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①带负号的数一定是负数;②有理数都有倒数;③若a a -=,则a 一定是非负数;④0是最小的整数;⑤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⑥a -一定是负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中国文化,先做“加减法”
作者:徐辉冠
来源:《课外语文》2016年第01期
①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成就了儒家的进取精神,而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更是值得称道;道家达观的生命哲学、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从人和自然的角度阐述了“和”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世界依然有价值;法家“按章办事”的“法”之精神;墨家的“反战的和平思想”、义利结合的践行之光。

这一切都是中国文化在当代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基因。

②有好的基因也难免有不足的遗传因子,诸如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重农抑商”、等级森严的制度就不利于民主、平等观念的践行;而道家的“炼丹”养生不具有科学道理;法家过于刻薄、无情的一面容易导致“水至清则无鱼”的恶果。

传统文化的好与坏,一定要分清,正如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说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的传统很少。

”只有“从封建遗毒中摆脱出来”,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传统文化的“好与坏”只是笔者简单的罗列,其精华与糟粕远不仅于此。

这里意在抛砖引玉,想说明,没有系统地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便难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

最近,苏州举办第四届江苏书展。

在书展上,文化学者余秋雨谈到,“中国在世界上的误会多,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文化并没有让大家了解和感动。

中华文明就像一个巨人,每个人都知道它体量很大,对于他的性格脾气却并不了解。

曾有外国朋友说怕中国人,问我你们是不是从大臣到宫女都喜欢搞阴谋,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功夫啊!造成许多误会”。

余秋雨说,“应该让别人了解的是我们文化中的特色,而不只是演绎宫廷阴谋”。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片面了解,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非常不利。

④晓得了问题所在,关键是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传播中国文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加减法”,“加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提炼、重组、整合,使之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让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被世界认可;“减法”则是针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瘦身”。

在这前提下,我们才能谈中国文化的传播问题。

⑤之前,我们的文化传播更多的是在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和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以及有限书籍的输出(翻译人才的缺乏是致其结果的一个原因),而在大众文化传播尤其电影、报刊、电视节目、游戏等方面则不多,即便有,传播现代中国形象的也很少。

外国普通民众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接收中国信息很有限且片面。

而美国在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则非常高明,从“大片”的输出、电视节目通过互联网等方式的“介入”到网络游戏的“渗透”,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中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影响深远。

这一点,值得我们研究、思量。

⑥中国文化要想复兴、中国梦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去芜存菁”是首要之举,迫切之需。

因为只有传统文化的“提炼”,才能重塑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价值的重塑”才能复兴文化,而文化复兴,国家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原因在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至深至远。

(选自《今日文摘》2014年第2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