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精编版
青岛小学科学六下《13风从哪里来》word教案(3)
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地球的面纱风从哪里来《风从哪里来》探究主题是参照粤教科技版《刮风了》一课改编而成的。
这一一课是由五个活动组成:1.什么物品指示风向;2.制作风向标;3.设计方案测量风;4.实地测量;5.跨地区、跨校的网上交流学习。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自动手制作风向标,学习测量风的方法,体验跨校、跨地区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最后将测量结果运用网络技术与校外的同学交流,真正实现了校际的合作学习。
通过教学,我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让科学回归生活。
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手拿着五花八门的物品在台前展示指示风向的方法,有的兴高采烈的拿着做好的风向标前来告诉我,“老师,我的风向标做好”,在校园各处,一组组同学在认真的测量着风,记录第一手科学数据,通过交流分析,发现不同地点的风力风向是不同。
这个结果,不是老师一句话能告诉给学生的,是学生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的,是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
三、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节课,学生运用各方法来指示风向,亲自动做风向标,实地测量风,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实现“跨校、跨地区”的合作学习。
五、不足之处。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13 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出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4.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准备:自制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大花生油瓶小塑料水瓶)、蜡烛、火柴、香。
实验桌上另有一张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个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3 风从哪里来》。
(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1.提问:你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2.课件展示图片资料。
3.谈话: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4.讨论:你能不能利用周围的材料,想办法制造和感受风?5.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是怎么做的?风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通过吹、扇等动作,感到有凉气,看见了头发飘动、纸条摆动等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就可以判断有风。
想一想:刚才我们吹的、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6.学生猜测: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那么在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呢?1.提问:我们刚才是运用人为的一些动作推动空气在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也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吗?如果是,空气的流动又是怎样促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A.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对,可以做实验验证。
小学科学_13.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风从哪里来》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三单元《地球的面纱》中的第二课,其中第一课所讲的有关大气的内容,以及学生们在三年级上册所学的“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都为这一课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生们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猜想自然界风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通过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设计出研究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教学准备ppt、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胶带,废液缸等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进入正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放松一下(出示谜语PPT)生:是风师:同学们非常聪明啊,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那你对风了解吗?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
看来同学们对风具有很大的科学探究热情,那我们今天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风从哪里来?想要知道风从哪里来,首先就要知道你在哪里发现了风?又是如何看到风的?学(学生自由回答,重在让学生知道怎么认出风来)了解了风是什么样子的,那你能现在制造出风来吗?学生吹,煽动课本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器材可以制造出风?吹风机、空调、风扇等这些人为制造的风,我们都叫做人造风那这些人造风都有什么相同之处?(人为的将空气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并且其他的空气流过来补充)除了人造风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风?生答:自然界中的风师:对,我们知道了人造风是人为将空气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而产生的,那自然风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大胆猜想,自然风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冬天生火炉的动图(老师讲解火炉原理)火炉的烟筒里为什么冒烟?(学生回答:有风),那就让我们来模仿这个火炉,用上桌子上的这些道具(去掉底部的大可乐瓶,在瓶的底部有个小洞,蚊香,胶带,蜡烛,薄纸片,火柴,抹布,有水的废液缸)想一想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呢?下面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根据这个图片上的小火炉进行实验设计。
风从哪里来反思
《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这节课的学习中,笔者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或假设,在学生猜测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一种最有可能的猜想,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从交流中获得成就感和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太阳光照射→温差→空气流动→风,一步步推导出结果,使学生对“风”这一种抽象的自然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科学推理的能力。
对一些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我适时的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和启发,如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温差是造成空气流动的原因。
这时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从那里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0页炉火情境图,思考:为什么男孩手里的纸条会抖动?说明炉口里有“风”吹出,然后再让学生设想怎样模拟炉灶里风的实验装置。
最后,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一步步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从而获得科学探究成果,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让学生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时,有两个小组是这样做的:1、将纸条一端贴在瓶口。
2、点燃蜡烛,将可乐瓶罩在蜡烛上。
3、点燃香,将其置于圆孔底部约一厘米处。
4、观察瓶口纸条的现象,以及香的烟是否有一部分被吸到瓶子里去了。
这个实验步骤是正确的,但是他们考虑不够周全的是:点燃蜡烛后,要过一小会等瓶内的空气变热,有热空气上升后,再将香置于圆孔底部约一厘米处,这样由于瓶内的热空气上升,瓶外的冷空气流进瓶内补充的时候,一部分烟随冷空气一起进入瓶子里,这样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可是部分同学,在瓶内的空气还没有加热的情况下就把香点燃将其置于圆孔底部约一厘米处了。
这样观察到的现象就不是很明显。
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马上意识到自己没有提前提醒学生的失误,所以及时地进行了补救。
最后,通过对这一节课深入的反思,我肯定了自己做得比较好的一些方面。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案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概念,知道风是大气的运动,是由气压差异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风的形成过程,风向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变化与风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的形成动画、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观察日记、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天气现象,谈谈对风的感受。
2. 新课导入:展示风的形成动画,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过程。
3. 知识讲解:讲解风向的概念,介绍大气压强的变化与风的关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风的形成原因。
6. 总结提升:归纳风的形成过程,强调风向的概念。
7.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继续关注天气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8.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风的形成过程、风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风的形成过程,理解风向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七、教学拓展1. 风能的利用:介绍风能的利用方式,如风力发电等。
2. 天气预报: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气象学的基本知识。
3. 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建议1. 注重观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天气现象,积累科学知识。
2. 动手实践: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风从哪里来》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3.《风从哪里来》精品教案一、感受风引导质疑师:同学们好。
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科学。
首先老师想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好不好?生:好师:1看大屏幕:“看不见摸不着,四面八方到处跑,飞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什么吗?(风)非常正确!你们猜对了,同学们真聪明!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他,那么你想了解风的哪些知识呢?生:学生交流,举手回答,老师板书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13课《风从哪里来》(师板书)二、制造风探究成因1、师:我们教室里有风吗?那你能制造出点风来凉快凉快吗?(有的同学马上想到用手扇、用书扇);师:来,这位同学,你上台来演示一下给同学们看看。
(学生演示)感觉有风吗?有,其他的同学按照他的方法试一试。
师:有风吗?“有”这个办法挺好的,那我问你为什么一扇就有风了呢?生:用扇子扇的空气师:扇空气就有风了吗?生:扇空气,空气流动了就有了风。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同意吗?“同意”师:这位同学也举手了,也让他说说他有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用手扇动的风大,还是用书扇产生的风大?为什么?提前给学生说好2、师:刚才是我们在大教室里制造的风,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生:回答(此时教师并展示电风扇、电吹风等实物并用一张纸条加以验证,)3、师:同学们想一想:电风扇为什么会有风的?生:也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提前给学生说好4、师:小结:由此可见,风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同意吗?2看大屏幕汇总结论。
三、猜想自然風的形成。
师:同学们,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刚才我们制造的这些风都是借助于人的力量、电的力量推动空气流动而形成的。
那么自然界中又是怎样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猜想是什么呢?停停!同学们太聪明!太热情了!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作业,让你们到附近浴池找一个点燃的炉灶;认真观察并设法检验一下,当点燃炉灶里的火以后,炉灶口有没有风形成。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13.风从哪里来教学目的:1.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实验材料。
2.课件:自然界中的风。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示课题课件显示自然界中的风。
二、探究过程(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1.展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2.课件展示情景图。
.3.讨论记录:有关风的知识、趣闻。
4.小结。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3.总结:(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1.设计实验方案。
2.讲述自己的验证过程及结果。
3.讨论:4.小结。
(四)自由活动1.提出问题:什么是台风?龙卷风?2.学生做尝试性解释。
(五)自我评价:①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③教育学生要爱科学。
三、课后作业:搜集资料: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_我从哪里来1教案_青岛版(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的一生2.我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
活动准备1.学生准备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2.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开课伊始,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提供的典型图片,看完图片学生一定有很多想了解的关于风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风的奥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猜想引领学生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
3、坚持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对一些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环节,老师要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和启发,如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时,学生自己研究有一定难度,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锅炉烟囱冒烟时的情景,烟囱里的烟直往上冲,说明烟囱里有“风”吹出,然后再让学生设计模拟烟囱里风的实验装置。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获得科学探究成果,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总之,本课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节课,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风的形成,亲自动手制造风,做风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风从哪里来》教学活动反思
《风从哪里来》这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
元第二课。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三年级
上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两单元
中已经研究了一些与风有关的知识,因此,学生对风已有
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实验活动中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师设计模
拟实验环节,思维上会有一个较大的“跨度”。
学生在由“原型”到“建模”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坡度”,原因是
学生缺少类似的探究活动经验。
因此,要给学生以有效的
指导和启发。
通过引导学生联想锅炉烟囱冒烟的情景,烟
囱里的烟直往上冲,说明烟囱里有“风”吹出,然后再让
学生设计模拟烟囱里风的实验装置。
如果让学生自己设置,老师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进而对
科学产生畏惧感,长此以往,就会抹杀学生学科学、用科
学的兴趣。
所以,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们思考,得出答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板书设计不合理,重点内容太少,存在倒插笔现象。
2、我在重复孩子们的答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应该
是重点地方重复。
3、有口误。
4、问了太多“对不对”之类的话。
这些问题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正,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风从哪里来1名师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地球的面纱风从哪里来《风从哪里来》探究主题是参照粤教科技版《刮风了》一课改编而成的。
这一一课是由五个活动组成:1.什么物品指示风向;2.制作风向标;3.设计方案测量风;4.实地测量;5.跨地区、跨校的网上交流学习。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亲自动手制作风向标,学习测量风的方法,体验跨校、跨地区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最后将测量结果运用网络技术与校外的同学交流,真正实现了校际的合作学习。
通过教学,我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让科学回归生活。
教育应源于生活,又融入到生活中去。
科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
本课选择了《风》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它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什么物品指示风向”的活动,使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可以指示风向的物品很多,从而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
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手拿着五花八门的物品在台前展示指示风向的方法,有的兴高采烈的拿着做好的风向标前来告诉我,“老师,我的风向标做好”,在校园各处,一组组同学在认真的测量着风,记录第一手科学数据,通过交流分析,发现不同地点的风力风向是不同。
这个结果,不是老师一句话能告诉给学生的,是学生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的,是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究成果。
三、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节课,学生运用各方法来指示风向,亲自动做风向标,实地测量风,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范文
There is often only one reason why you are confused, and that is, at an age when you should work hard, thinking too much and doing too littl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范文《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1本课的教学是在上节课的大气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实际上本节课还四年级学习的热空气的上升,及对流运动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些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学习这节课还是比较的容易理解的。
但是现在是六年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还是比较的久远的。
在猜想的`阶段,学生能够猜想出和温度有关,但是只有少数的学生同学能够试着解释。
我想这个问题原因还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的知识的内化。
这样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就能够将知识随时加以运用。
我想这节主要的收获就是实验的仪器的改进。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我首先做了准备实验,我发现蚊香都是无烟的,因此学生看不到现象。
在偶然的操作中,我将蜡烛油滴到蚊香上,结果就出现了很多的盐。
但是进入瓶中的烟还是少数的,很多的烟没有进去。
在上课的过程,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就非常的不明显。
于是我后来我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原来瓶子是小口接在可乐瓶上,我改为大口接在可乐瓶上,然后将蚊香放到小口的下面。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现象,烟完全进入了小瓶中。
我像这个改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还是比较的成功的。
还有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我还是比较注重实验的,坚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但是我发现学生还是没有准备相应的材料。
我像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时候,还是严格要求学生进行携带材料。
《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2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进来补充——空气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推荐》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风从哪里来》教案(1)
教课资料范本《介绍》青岛版科学六下《风从哪里来》教课设计(1)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一.活动目标1、实践意识的培育:指引学生自己去研究四周的世界,自己去找寻各样答案。
2、着手能力的培育:培育学生从事实验的着手能力,以及对实验的察看能力和初步的剖析察看能力,培育学生相信真谛来自实践和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方式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察看,展开小组议论,制作。
2、展开模拟现真相境的实验,真切体验风是从哪里来的。
三.活动准备吹风机、气球、气筒、手动鼓风器、笛子、塑料吹气管子等四、活动要点让学生充足体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活动过程(一)提出问题“风从哪里来”(教师先带孩子在户外玩风车,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
当学生产生了问题后,再引出对于“风从哪里来’’的研究活动。
)1、激趣导入:小朋友,风车好玩吗?瞧,好多的风车啊!(学生一组一个风车)请小朋友认真察看一下这些风车,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发现了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
3、学生怀疑: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风速有时快有时慢。
4、怀疑:风从哪里来?(二)研究“风从哪里来”活动这里可藏着好多风趣的神秘呢!小组活动,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伙伴分享。
1、提出假定指引他们自己研究,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活动要求:独立研究,自己想想,哪些东西能产生风。
提出自己的猜想,尽兴地假定,在小组内沟通。
着手以前先动脑,加强行动的计划性,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先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尽兴地假定,即便做犯错误的假定,教师也不立刻纠正,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实验来颠覆自己的假定。
因为提出假定的目的是指引孩子踊跃思虑、擅长思虑,在获取正确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育孩子的研究精神。
2、着手操作小朋友,科学的世界充满了神秘,你想知道风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吗?让我们一同着手来做一做,相信我们会成功的。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精编版13 风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能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知道风的成因;能用简单的器材做风的模拟实验。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去底的可乐瓶、蜡烛、蚊香、小碟子、火柴、纸条教师准备:课件、风的形成演示箱、蜡烛、蚊香、小碟子、火柴、纸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这节课我们探究的科学知识就在这首诗里。
(课件展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描绘的就是什么?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都非常熟悉,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我们接着来看一段视频资料,看一下它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一段有关风的视频)3、教师提问:关于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师:嗯,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一个一个的为什么我们都想弄明白。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着手,先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它从哪里来的?(板书课题:风从哪里来)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一)通过自己制造风,探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
1:我们教室里有风吗?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启发探究: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制造出风的吗? (找学生示范。
)看他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用书扇。
)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空气。
)空气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回答:空气流动。
)师生谈话:嗯,扇形成了空气的流动。
2、师生总结: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流动。
(板书:空气流动)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制造出了风,这种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学生说常见人造风的同时,教师展示有关课件图片)。
(二)猜想自然界中的风形成的原因。
1、师:自然界中的风又是靠什么力量来推动空气流动形成的呢?(学生大胆猜测,教师鼓励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精
编版
《风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开课伊始,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提供的典型图片,看完图片学生一定有很多想了解的关于风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风的奥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猜想引领学生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
3、坚持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活动的组织
者,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对一些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环节,老师要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和启发,如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时,学生自己研究有一定难度,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锅炉烟囱冒烟时的情景,烟囱里的烟直往上冲,说明烟囱里有“风”吹出,然后再让学生设计模拟烟囱里风的实验装置。
最后,学生小组合作,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获得科学探究成果,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总之,本课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发现,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节课,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风的形成,亲自动手制造风,做风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