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重点(四至六章) 2
临床心理学复习要点4
临床心理学复习要点4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一、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三、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四、社区心理卫生第一节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一、健康与亚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水平▪三、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及标准▪一、健康与亚健康▪(一)健康的概念▪(二)亚健康▪(一)健康的概念▪我国《辞海》对健康的解释: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
▪1989年,该组织又做了新的补充: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亚健康▪1、概念——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也是一类此等健康状态。
又称为“第三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
▪2、亚健康的形成原因▪(1)生理心理失衡▪(2)营养不良▪(3)噪音污染▪(4)空气污染▪(5)不良的生活方式▪3、亚健康的表现特征▪临床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
▪心理上表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焦虑、紧张、易受刺激▪生理上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出汗、腰酸腿痛、皮肤干燥4、摆脱“亚健康”的措施▪(1)调整心态▪(2)均衡营养▪(3)保障睡眠▪(4)劳逸结合▪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水平▪(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二)心理功能的等级▪(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表现: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效率高。
▪普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L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第六章心理应激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每章节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灵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心理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启蒙时期、心理学的建立和形成期、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在现代,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验法可以控制变量,验证因果关系;调查法可以收集大量数据,了解人群特征;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行为,获得真实数据;案例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个体案例,得出特定结论。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互为补充,有助于全面了解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感知与知觉感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知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意义的理解和认知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心理学盲点等。
感知与知觉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和了解。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学习是个体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记忆是将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随时能够回忆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继承、认知学习等;记忆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等。
学习与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关键环节,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第五章:情感与情绪情感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受,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反应。
情感包括爱、恨、悲伤、快乐等;情绪包括愤怒、快乐、悲伤、焦虑等。
情感和情绪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动机与需要动机是指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需要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而进行行动的动机。
动机的类型包括生理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需要的分类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等。
动机和需要是人类行为和行动的重要驱动力,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目标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心理学教科书
临床心理学教科书第一章:临床心理学概述1.1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3 临床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第二章:心理评估2.1 心理评估的概念和目的2.2 心理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标准2.3 心理评估的常用工具和技术2.4 心理评估的结果分析和应用第三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3.1 精神障碍的定义和分类系统3.2 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展机制3.3 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3.4 精神障碍的评估和治疗原则第四章:心理治疗方法4.1 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流派4.2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点4.3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及其应用场景4.4 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和质量控制第五章:应激与适应5.1 应激的概念和分类5.2 应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3 适应的概念和机制5.4 应激与适应的评估和干预策略第六章: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6.1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标6.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3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评估原则6.4 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践案例和效果分析第七章:心理咨询与辅导7.1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概念和特点7.2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技巧7.3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流程和方法7.4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第八章:心理干预与康复8.1 心理干预与康复的目标和原则8.2 心理干预与康复的策略和方法8.3 心理干预与康复的效果评估和调整8.4 心理干预与康复的个案分析和实践经验第九章:心理危机与紧急干预9.1 心理危机的概念和特征9.2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步骤9.3 紧急干预的内容和技巧9.4 心理危机与紧急干预的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第十章:专业道德与伦理10.1 临床心理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10.2 专业边界和自我保护的原则10.3 伦理冲突和应对策略10.4 临床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和挑战结语临床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名解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即医学发展的主导思想。
4、心身相关:是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化。
5、行为(狭义):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认为行为是个体的外部活动、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6、需要:是指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最基本动力。
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0、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气质:人们生来就有的不依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亦称为个性,既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6、心理应激:个体察觉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构成危机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7、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困难,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18、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19、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的规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0、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总称。
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烦恼,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社会功能,但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21、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临床心理学笔记
临床心理学笔记第一章临床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一般概念1896年,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诊所,并首先应用“临床心理学这个属于,标志着临床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学者将临床心理学看做是既提供心理学知识,也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它更加偏重于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心理障碍的治疗。
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1.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问题;2.通过各种心理治疗形式(如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本心理疗法、户您和家庭心理疗法等)来处理心里讲课方面的问题;3.残余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4.指定心理健康问题和新生问题的预防方案,女里帮助人们增进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5.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性质、原因和发病机制,改进心理评估和诊断的方法,评价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效果。
临床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第一类是基础心理学科第二类是生物学科第三类是社会学科临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主要关注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第二类是医学学科同临床心理学联系最为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区分的学科是咨询心理学,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区别:1.传统上,咨询心理学更关注正常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增进个体良好适应和应对为目的;而临床心理学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2.在美国,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系进行,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
3.尽管这两个专业的训练的主要内容都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但立场心理学家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
4.咨询心理学更多地受到职业知道运动和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学问题;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都是特别关注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的一学分支学科;健康心理学是行为医学基础上行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精神病学是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临床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概论1、临床心理学定义: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应用科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社会发展。
2,临床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霍尔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威特曼第一个心理诊所,皮尔斯《一颗失而复得的心》。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1、心理评估的概念:采用定性或定量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资格、社会适应能力等行为特征进行整体评价的过程。
2、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调查法、观察法、会谈法、作品分析法、测验法(实验法)调查法:包括对当事人的阅历和现状调查两方面。
观察法:主要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会谈法:会谈的形式包括自由式会谈和结构式会谈。
作品分析法:作品包括评估者的日记、书信、图画、手工艺品以及被评估者在生活和劳动中所做的事。
测验法(实验法):可避免其他方法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心理评估中占重要地位,因此不可替代。
3、心理测验的概念:是心理评估的方法之一,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化和标准化的测量。
即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对行为活动和心理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进行推论数量化分析。
或根据一定的心理学法则给人的行为分派数字。
4、信度:又称可靠性,是对测量一次性程度的估计,即在不同的时刻使用同一测验,或使用两项等值测验,或在其他测验条件下对同样的人实施两次(或部分)测验所获得分数的一致性。
分为重测效度(稳定系数),复本效度(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效度,评分者效度。
5、效度:又称有效性,用于检验所编制的测验测量了什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测验的编制目的。
检验效度的主要方法有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三种。
6、常模: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的基础。
分为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数常模(参照常模)。
7.SCL—90是sympton checklist90的简称,即90项症状清单,又称症状自评量表。
《临床心理学》考研重点笔记-各大院校通用笔记-手打浓缩版精华笔记
《临床心理学》考研重点笔记各大院校通用详细经典笔记第一章概论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评估,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估,以支持其相关结论。
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会去帮助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
其独特性表现在“临床取向”,即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对个体进行评估,最终理解帮助他。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为,评估、治疗、研究、教学、咨询、管理六方面工作临床心理学正式出现在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在拜因穆尔学院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心理诊所,成为临床心理学产生的标志韦特默被称为“临床心理学之父”临床心理学家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培训模式,治疗方法,专业领域。
四种不同的培训模式:科学家-实践者模型,实践者-科学家模型,心理治疗家,进行初级预防咨询的公共决策者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当代临床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由三方面框架构成,即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理论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心理学家有效的组织他们对行为的认识和分析,直到做出正确决策,并在同行间用系统的方式进行交流,将大量无关信息资料条理化。
一、心理动力学模型理论前提是“人类行为是由心理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平衡是在人类需求的不断矛盾冲突中得到的,期间包括本我,自我,超我,现实,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反应方式。
个体无法寻求这种平衡或寻求平衡的失败会直接导致焦虑,人们力图避免或减少这种痛苦,其失调行为在精神病理学中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的表现。
治疗中,心理动力学的目标是通过使那些受压抑的思想和情感转变为意识的东西来减轻病理上的症状,把原来受压抑的材料整合进完整的人格结构中去。
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病人能获得对生活的重新控制,更好的做出决策,直接地、有意识地、精确的体验自我及他人。
心里动力学模型的三个侧重点:首先是建立在推论过程基础上,行为被解释为人格结构的基本面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力学系统的特征;其次,特别强调智能过程,并把它看作人类机能的最高等级,只有理性占上风时,人们才能切实减缓压力得到满足;第三,强调历史过程,强调对过去经验的理解,允许对它们用现今批判的目光进行反省再评估二、学习理论的行为模型理论前提:一切性能更为都是习得的,任何心理治疗的模型都是要解决患者应付经验的失调模式以及由坏习惯形成的调节不良。
《临床心理学》课程笔记
《临床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临床心理学概述1. 定义: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
它结合了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旨在理解、预防、评估和治疗心理和行为问题。
2. 研究对象:- 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 心理健康问题:如压力管理、人际关系问题、生活适应困难等。
- 心理发展问题:如儿童行为问题、老年人认知衰退等。
3.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探究心理障碍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大量数据,分析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相关因素。
- 案例研究:详细记录和分析单个案例,以深入了解特定心理障碍。
- 心理测量: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个体的心理特质和心理状态。
4. 应用领域:- 心理治疗:提供个体或团体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况。
- 心理咨询: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建议,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困扰。
- 心理评估:通过心理测验和评估技术,诊断心理问题。
- 心理教育:在教育和培训中推广心理健康知识。
二、临床心理学发展简史1. 起源:-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Lightner 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第一家心理诊所,标志着临床心理学的诞生。
2. 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1896-1940s):精神分析学派占据主导地位,关注潜意识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 中期阶段(1950s-1970s):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强调可观察行为和条件反射。
- 现代阶段(1980s至今):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多元理论并存,临床心理学趋向综合和跨学科。
三、西方国家临床心理学家的培养1. 学历要求:- 硕士学位:通常需要2-3年的全职学习,包括课程学习和研究。
- 博士学位:通常需要4-7年的全职学习,包括课程学习、研究、实习和撰写博士论文。
2. 专业课程:- 基础心理学课程:如心理学导论、统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 临床心理学理论课程:如心理病理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理论等。
临床心理学重点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1、应激现象的特点: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
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
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临床心理学完整版复习资料.docx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 (4)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 4 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 4 第三节 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 13 第二部分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17 一、填空题 ................................................17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一、认矢口障碍 ...........................................30 (一)感知觉障碍: .......................................30 1、感觉障碍: ............................................30 2、知觉障碍 ..............................................30 (二) ............................................. 注意障碍 34(三) ............................................. 记忆障碍 34(四) ............................................. 思维障碍 351、 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 ................................ 35 二、名词解释 ............................................17 三、简答题 .............................................. 20 第三部分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28 第一节 概述 .............................................29 292、思维联想连贯性方面的障碍 (36)3、思维逻辑性方面的障碍 (37)4、思维内容的障碍 (37)(五)智能障碍 (41)1、精神发育迟滞 (41)2、痴呆 (41)(六)定向力 (43)(七)自知力(洞悟力或内省力) (43)二、情感障碍 (44)三、意志行为障碍 (45)四、常见的运动行为障碍 (46)1、精神运动性兴奋 (46)2、精神运动性抑制 (46)五、意识障碍 (46)(-)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 (47)1、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 (47)2、以意识的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47)3、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47)(二)自我意识障碍 (47)六、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48)第四部分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48第一节儿童多动症(ADHD) (49)第二节抽动障碍 (49)第三节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 (50)第四节学习困难 (51)第五节感觉统合失调 (52)小编有话说!本文是经过狮子同学精心整理过的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内含临床心理学所有的复习范围,总共四个部分,分别为:临床心理学绪论、变态心理学的四大心理学理论模式(题目)、精神障碍的症状学以及儿竜少年期精神障碍。
临床心理学重点
临床心理学重点临床心理学重点1.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患者和心理障碍者纠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以便使之有效地适应环境并且更加具有创造力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和心理物理实验室Witmer于1896年在美国冰系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诊所,研究学校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心理指导诊所,也是临床心理学产生的标志3.研究内容:现在主要研究和直接解决心理学临床问题,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以及咨询、访谈和其他心理干预等具体工作。
随着新一代心理学家的不断涌现,这一领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临床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人类适应于智力上、情绪上以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的方方面面。
临床心理学内容的增加使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在不同岗位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他们更加关注那血被心理疾患困扰和被灾难侵袭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临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又通过丰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4.主要研究方法:(1)一级方法学:主要目的是收集研究数据和资料。
根据控制的不同水平、研究设计方法分为:真实验法,准实验法,非实验法(2)二级方法学:其主要作用是对已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中的各种因素和研究结果加以分析、综合、比较和推理,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
包括:统计方法,逻辑推理方法(3)三级方法学:哲学方法论。
主要内容包括:决定论原则、反映论原则、实践论原理、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5.求医行为:是指当人们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是,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
6.求医行为的原因:(1)生理性原因(2)心理性原因(3)社会学原因7.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1)人们对疾病症状的觉察。
认识和判断(2)年龄(3)生活条件(4)社会经济地位(5)对医疗机构的信赖程度(6)个体的心理社会特征(7)医疗卫生体制8.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1)情绪不稳定(2)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3)敏感(4)孤独与自怜(5)罪恶感(6)强烈的期待(7)疑虑重重9.访谈:是一种有目的的会晤,同时也临床工作的一种基本功。
临床心理学复习资料论述各章重点
论述题第二章l、论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
答: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这不能直接观察到发生在受试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只能通过他们的外显行为、生理反响和对刺激情境的分析,通过他们的内省汇报加以推测。
这样一来,研究者的态度、倾向性、人格和期待等心理因素既可以微妙地影响受试者的行为,又可能会歪曲对他们行为的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
因此,临床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
2、论述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整体观和系统论。
答:人的三种根本的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系统。
临床心理学研究设计这三种功能活动及其关系。
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必须坚持整体观。
系统论是由伯塔兰斐于1948年提出的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种普遍性理论.也是对世界万物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系统是指由假设干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单元组成的、具有肯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为搞清事物的本质,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必须考察组成它的各个单元问的相互作用,而要探讨该事物与同一大系统内的其他事物间的关系。
3、简述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1.尊重受试者的根本权益.2.知情同意权;3.解释和说明的义务:4.自觉原则:5.不得隐瞒和欺骗;6.研究后的适当处理:7.研究汇报的真实性;8.保密原则;9.正确使用心理测量和评估手段。
4、分析临床心理学研究中采纳生理测量法的优点。
答:a)测量记录的客观性b)生理仪器的稳定性c)生理测量的延续性d)多种生理现象的同时性第三章l、试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解释多种因素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答:〔1〕素养——应激论〔2〕身心相互作用论。
〔3〕系统论2、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答: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指以家为中心的周围的一种气氛和情调。
常见的有家庭生活气氛、家庭文化气氛等。
家庭气氛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
对孩子的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第二章课后题答案
临床心理学第二章课后题答案1.什么是临床心理学?它的独特性是什么?答: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关注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和理解;二、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分析;三、会去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
答:独特性:科钦提出,“临床态度”或“临床取向”,即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
不仅对行为进行研究,还要对行为进行干预。
2.临床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他们与其他心理卫生职业间的关系是什么?临床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六个方面工作,即评估、治疗、研究、教学、咨询和管理。
与其他心理卫生职业间的关系:以理解并尊重为基础,考虑思维方式,职业背景等;(心理学家,保险业,法律界,学校系统,医学界,其他职业)3.临床心理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和成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产生背景:一、心理学中的研究传统。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二、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临床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它出现在个体差异的认识和测量后;三、行为障碍的概念。
不理智或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研究。
4.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如何?答:发展趋势为人数增加,差异,职业化,螺旋式发展。
其中差异有三个方面:一、培训模式优化:①实践者模型,②实践者-科学家模型,③新职业,心理卫生实践者或心理治疗师,④初级预防、咨询以及影响公共政策。
二、多组治疗方法:认知矫正,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行为矫正,情绪领悟疗法;三、专业领域分化:统一领域出现裂痕,认同的丧失,标准的维持。
5.我国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临床心理的专业性,统一的标准,人才的培养模式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公众的认知,接纳程度。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第五章智力障碍•第六章人格障碍•第七章神经症、癔症、抑郁症•第八章行为障碍•第九章心身疾病•第十章临床常见的病人心理问题•第十一章心理咨询•第十二章临床心理咨询•第十三章危机干预第一章概论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
•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05622自考临床心理学提纲汇总
第一章临床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一般概念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二、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所三、临床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第二节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一、临床心理学科的思想的萌发二、临床心理学的出现与发展(一)临床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二)临床心理评估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三)临床心理学中心理治疗的历史与发展(四)临床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三、临床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展望第三节临床心理工作的职业化一、美国临床心理师的职业化(一)美国临床心理师的培养模式(二)执照和职业活动规范的制订(三)心理学工作的道德伦理准则二、中国临床心理师的职业化(一)中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师的培养方案(二)临床与咨询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研究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几个一般性问题一、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的二、临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三、信度与效度四、期待效应与客观性原则五、整体论和系统论六、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准则第二节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确定要回答的问题并提出假设二、确定关键的变量及其测量方法(一)关键变量的选择(二)选择并确定对于关键变量的具体的测量方法(三)心理测量法的应用(四)生理(生化)测量法的应用三、研究设计四、样本的选择五、研究计划的实施与假设检验六、结果的解释和发表第三节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一)“婴儿传记”式的个案(描述)研究(二)临床心理师的个案描述研究二、相关研究(一)典型的相关研究(二)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三)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四)相关研究的价值三、操控(实验)研究(一)前实验研究(二)真实验研究(三)准实验研究(四)模拟实验与动物模型(五)个案实验研究四、流行病学研究第三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社会文化因素一、家庭因素(一)家庭氛围(二)父母教养方式(三)家庭结构二、人际关系因素(一)亲子关系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二)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三)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三、学校因素(一)教师的影响(二)校园文化四、经济因素第二节心理因素一、心理动力学因素(一)无意识矛盾冲突(二)人格结构(三)性本能与心理-性发展二、学习因素(一)经典条件反射与适应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的习得(二)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心理障碍(三)观察学习与心理障碍三、认知因素(一)不合理信念(二)认知歪曲(三)归因风格四、人格因素(一)艾森克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二)坚韧人格与心理健康(三)A型人格与心理健康(四)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五)乐观主义与心理健康五、其他心理因素(一)自我实现驱力受阻(二)存在空虚第三节生物学因素一、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二、脑病变与心理障碍三、神经生化变化与心理障碍(一)乙酰胆碱(Ach)(二)多巴胺(DA)(三)5-羟色胺(5-HT)(四)去甲肾上腺素(NE)(五)γ-氨基丁酸(GABA)(六)脑啡呔四、神经内分泌与心理功能五、躯体疾病与心理健康第四节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一、素质——应激论二、身心相互作用论三、系统论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一、应激和心理应激的概念(一)“应激”一词的由来和词义演化过程(二)身心一体化的应激和心理应激概念二、应激原及其分类(一)躯体性应激原(二)心理社会性应激原三、应激原致应激作用的评估(一)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二)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生活事件量表》(三)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第二节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一、关于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一)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三)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二、生理应激反应的调节机制(一)身体器官的内在反射控制机制(二)植物器官的内在反射控制机制(三)脑干和下丘脑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与控制三、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体应激反应的整合(一)感觉输入和对环境事件的解释(二)在对应激原和应对后果的评价基础上,产生情绪反应(三)对心理应激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形成(四)中枢神经CRH系统(五)应激期间的免疫反应与整合第三节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一、应激的心理反应(一)情绪反应(二)认知反应(三)行为反应二、心理应激反应的中介和调节机制(一)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二)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三)评价过程在心理应激发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三、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一)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三)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第四节心理应激的自我防御和应对机制一、自我防御机制(一)常见的防御机制(二)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基本特点二、应对机制(一)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二)应对方式的分类(三)关于各种应对方式的适应意义的评价第五节心理应激与健康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一)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一)心理应激条件下人的临床表现(二)心理应激对已有疾病的消极影响(三)心理应激同其他致病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第六节心理应激的管理一、消除压力源(紧张性环境要求)二、改变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评价三、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四、做好时间管理五、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六、身体应对策略(一)有氧体育锻炼(二)松弛练习(三)其他身体活动(四)吸烟、饮酒和镇静药物的使用七、培养坚韧人格八、必要时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第五章躯体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第一节心理生理疾病的概述一、心理生理疾病的一般概念(一)心理生理疾病的定义(二)心理生理疾病的判定标准(三)心理生理疾病的大致范围二、关于心理生理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论观点(一)生物学理论(二)心理学理论第二节几种心理生理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作用一、原发性高血压(一)心理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治疗二、消化性溃疡(一)同溃疡发生有关的心理因素(二)心理干预要点三、冠心病(一)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心理和行为因素(二)冠心病人的心理问题(三)冠心病防治的心理措施要点四、肥胖症(一)与肥胖症发病有关的一些心理社会因素(二)肥胖对人的心理影响(三)肥胖症的心理干预五、糖尿病(一)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二)糖尿病的致心理应激作用(三)糖尿病人的心理干预六、支气管哮喘(一)心理社会因素与支气管哮喘(二)支气管哮喘的心理干预第三节心理生理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方法一、心理生理疾病的预防二、心理生理疾病的诊断三、心理生理疾病的治疗(一)改变环境(二)精神药物治疗(三)心理治疗第六章临床心理评估与诊断技术第一节临床心理评估的一般概念一、心理评估的定义、目的及方法二、临床心理评估的定义三、临床心理评估的一般步骤(一)决定评估的内容(二)确定评估的目标(三)选择作决策的标准(四)收集评估资料(五)判断和决策(六)交流信息第二节临床会谈一、临床评估性会谈的类型(一)非结构式会谈(二)结构式会谈(三)半结构式会谈二、会谈技巧(一)注意倾听的技巧(二)提问技巧(三)澄清技巧三、心理状态检查(一)外表和行为(二)思维过程和言语(三)心境和情感(四)知觉经验(五)认知功能第三节心理测验一、心理测验的性质(一)心理测验的种类(二)心理测验的标准化二、智力测验(一)中国比内测验(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三)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三、人格测验(一)情境测验(二)问卷式人格测验(三)投射测验四、临床神经心理测验(一)范畴测验(二)触摸操作测验(三)节律测验(四)手指敲击测验(五)Halstead-Wepman失语甄别测验(六)语音知觉测验(七)侧性优势检查(八)握力测验(九)连线测验(十)感知觉障碍检查第四节生理评估一、心理生理评估二、脑成像技术第五节行为评估一、行为观察二、自我监测三、行为评估量表第六节临床常用评定量表一、90项症状自评量表二、抑郁自评量表三、焦虑自评量表四、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五、应付方式问卷六、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七、康奈尔医学指数八、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九、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十、总体幸福感量表十一、汉密顿抑郁量表十二、汉密顿焦虑量表第七节心理障碍的诊断一、心理诊断概述(一)心理诊断的概念(二)心理诊断的目的和批评意见二、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一)DSM的形成与发展(二)DSM-IV中心理障碍的概念(三)DSM-IV的5个轴三、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四、中国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第七章心理干预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一、心理干预的概念和分类二、心理治疗的适应症三、各种心理疗法的共同因素第二节心理干预的结果评估一、心理治疗结果评估的意义二、由谁评定三、评定内容四、评定指标五、评定水平六、评定方法(一)个案研究(二)组间设计(三)元分析法第三节心理分析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技术一、心理分析的理论观点(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防御机制理论(四)性心理发展理论二、心理分析的治疗技术(一)自由联想(二)梦的解析(三)阻抗(四)移情(五)解释第四节行为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技术一、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一)基本的学习方式(二)基本的学习规律二、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一)放松训练(二)系统脱敏法(三)模仿学习(四)角色扮演(五)决断训练(六)塑造第五节人本-存在主义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一、人本-存在主义治疗的理论观点(一)二者共同的一些基本理论(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主张(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主张二、人本-存在主义治疗的治疗方法(一)以人为中心疗法(二)存在主义疗法(三)经验过程疗法第六节认知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技术一、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一)合理情绪对人性的看法(二)合理情绪治疗的ABC理论(三)不合理信念的特征二、认知治疗的主要技术(一)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步骤(二)合理情绪疗法的技术第七节心理治疗的折衷和整合一、心理治疗折衷和整合的原因二、心理治疗整合和折衷的方法(一)技术折衷(二)跨理论方法(三)理论整合方法第八章几种常见心理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与心理干预策略第一节抑郁症一、抑郁症的心理病理机制(一)心理学(二)社会文化观点(三)生物学观点二、抑郁症的心理干预策略(一)心理治疗(二)生物学疗法三、个案分析第二节创伤后应激障碍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一)心理学观点(二)生物学观点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策略(一)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期的五个阶段(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三)创伤后应激障碍个别治疗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三、个案分析第三节神经症一、神经症性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一)心理学观点(二)生物学观点二、神经症的心理干预策略(一)心理治疗(二)药物治疗三、个案分析第九章普通医学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干预第一节普通医学的病人的一般心理变化一、病人需要的变化(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爱与归属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情绪变化(一)情绪活动特征的变化(二)病人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三、认知功能和意志的变化(一)认知功能的变化(二)意志变化四、人格的变化(一)表现于心理活动过程中的人格变化(二)自我概念的变化第二节不同病程中病人的心理反应一、诊疗早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一)求医行为(二)诊疗早期病人的心理变化二、诊疗中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一)同依赖性病人角色有关的心理反应(二)与住院有关的心理反应(三)与药物治疗有关的心理变化三、复原与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一)复原期病人的心理特点(二)康复期病人的心理变化第三节几种病人的特殊心理问题一、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干预(一)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二)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二、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干预(一)手术病人术前的心理反应及其影响(二)手术病人的心理准备(三)手术病人术后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干预三、监护病房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处理四、透析治疗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处理五、终末期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一)终末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二)终末期病人的心理照料第十章心理障碍的预防第一节社会预防措施一、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一)一级预防(二)二级预防二、几种常见心理障碍的三级预防策略(一)神经症的三级预防(二)自杀的三级预防(三)精神发育迟滞的三级预防第二节个人预防措施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如何了解自我(二)如何悦纳自我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四、积极付诸行动五、放弃偏见,求助专业支持。
临床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临床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一、临床心理学概念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患者和心理障碍者纠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有创造力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二、临床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L Witmer 1867-1956), 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标志临床心理学诞生。
心理测量时期(临床心理学发展初期):以儿童和军人心理测验为主要任务。
精神分析盛行吋期(二战之后人以退役军人心理治疗为主。
快速发展吋期(20世纪50年代后):心理测验的种类大大扩展,心理治疗的对象更加广泛,心理治疗的技术大大丰富。
三、发展现状在英文里是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词汇的而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婚姻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是中国文化语境下通俗的叫法,是欧美范畴里的心理咨询师加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生。
四、临床心理学的相关学科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心理生理学、健康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笫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行为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第二节认识过程一、感觉(Sensation)(一)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1、应激现象的特点: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
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
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第二节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1、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
因为这些反应如果适度,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原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态;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心症状和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状态,甚至造成疾病。
2、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强度;2)当事人本人的特点(特别是体质和健康状况);3)环境因素。
3、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1)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2)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GAS):分为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三个阶段;3)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
第三节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1、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
从功效上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
2、应激下的情绪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快乐、幸福和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多见于积极的生活事件之后。
应激条件下主要的情绪反应是消极的,其中最常见的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
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又称作“情绪应激”。
消极的情绪反应的类型:焦虑与恐惧、愤怒和怨恨、抑郁。
3、抑郁反应的4组特征:悲观、悲哀、失望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
4、处于较强应激中的人常常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认知功能的障碍。
5、在不良情绪与认识功能障碍间会形成恶性循环:不良情绪→认识功能障碍→失败与挫折增多→不良情绪反应增强→认识功能进一步下降。
6、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1)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会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
2)应激常常是同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健康、友谊、亲人)的威胁或实际的丧失有联系的,这会使人感到悲伤、忧郁,从而降低了自我价值感。
3)应激下的人往往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地应付应激原的挑战,从而使自信力下降。
7、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8、行为反应——主要涉及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身体姿态和动作等,也涉及说话的声调、节奏、语速和重音等所谓“副言语”方面的变化。
9、影响应激的心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1)刺激特的性质与特点;2)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10、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像微生物这样的应激原首先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之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和归因过程,导致心理应激和心理反应。
11、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1)心理应激产生于应激原或环境要求的知觉觉察和识别;2)知觉到的信息的数量也同心理应激有关系。
过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会增加知觉的负担,造成心理超负荷状态,并引起心理应激;3)知觉也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4)知觉的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还表现在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刺激,避免某些类型的刺激信息进入知觉系统。
12、评价——是一个按照一定标准为某一具体事物确定价值或判断其性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评价意味着价值或意义的判断,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广泛参与,所以又称为认知评价。
评价影响甚至决定应激反应。
13、拉扎勒斯关于评价过程的观点:提出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将评价分成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1)初级评价初级评价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
a)初级评价有三种不同的结论:第一种是“无关”的评价;第二种是“好事”的评价;第三种是“应激性”评价。
b)第一种评价结论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二种评价结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三种评价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应激反应。
c)拉扎勒斯将第三种评价分为三类:“丧失-伤害”的评价;“威胁”的应激性评价;“挑战”的应激性评价。
2)次级评价的任务---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能力、经验和技巧)与应激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做出判断。
14、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a)应激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消极的生活事件最可能造成心理应激并由此发展成为疾病。
b)应激原本身的可控性和可预料性,是影响人们的主观认识、判断与评价的另一个因素。
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支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3)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个人心身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类是身体或生物学因素,第三类是心理特点。
●影响个体对刺激物和态度和认知评价的个人心理特点,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自我概念等。
●心理特点:a)认知和归因风格;b)人格特点;c)情绪状态;d)应对能力和应对风格;e)人格动力特征;f)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g)自我效能感——是关于个人有能力控制环境事件的影响或应对环境要求的信念。
第四节心理应激的自我防御和应对机制1、防御机制——是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应激刺激)、维护康宁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
2、常见的防御机制:否认、压抑、曲解、倒退、固着、投射、幻想、隔离、转移、转换、反向形成、抵消、理想化、合理化、补偿、理智化、幽默、升华。
3、关于防御机制的一些基本观点:1)应激条件下,人们可能会采用多种多样的防御机制以摆脱情绪困扰。
2)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情绪应激,为人们赢得时间和条件以便从正面处理应激情境或外界环境的挑战。
3)心理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而心理障碍者可能唯一地依赖防御机制,或毫无变通地采用某一机制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
4)自我防御机制同一个人的人格有密切联系。
5)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属于自我的潜意识部分。
6)防御机制是通过对人行为方式的观察而推测出来的东西,它们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在应激条件下的复杂行为。
4、应对——又称“应付”和“因应”,指一个人努力处理充满紧张性的环境要求及其对个人的心理生理影响的过程。
5、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1)应对的过程理论: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知评价,第二个阶段是应对行为。
2)应对和特质理论:特质论认为一个人在应激条件下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具有稳定性或跨情境的、跨时间的一致性。
3)应对情境---特质理论:应对的情境—特质理论认为,过程(情境)理论和特质理论不应当互相排斥,而应当相互补充。
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的应对方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毫无规律的变动不定。
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应激情境则是造成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的决定因素。
6、应对方式的分类:1)注重情绪的应对——指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对应激的情绪反应上,努力减轻情绪应激或心理压力,而不是直接处理造成焦虑等情绪应激反应的应激原。
2)情绪的应对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3)注重问题的应对;4)注重情绪的应对同注重问题的应对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干扰或妨碍第五节心理应激与健康1、良性应激——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良性应激”。
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1)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心理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2)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3)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且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
4、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过度换气综合征。
5、慢性心理应激的临床表现:它是由长期性的应激事件引起的紧张状态。
慢性心理应激所造成的典型综合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
第六节心理应激的管理1、管理心理应激及其消极影响的策略主要有:1)消除压力源(紧张性环境要求);2)改变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评价;3)改进应对方法和策略;4)做好时间管理;5)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6)身体应对策略;7)培育坚韧人格;8)必要时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第五章躯体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1、人类躯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学因素,一类为心理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