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0303.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A04.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包含实验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张人权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六版.主要参考书:[1]薛禹群主编:《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2]沈照理等编著:《水文地质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3]R.H.布朗等编,赵耿忠、叶寿征等译:《地下水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年[4]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霍崇仁等编:《水文地质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6]朱学愚、钱孝星编著:《地下水资源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R.A.费里泽著,吴静芳译:《地下水》,地质出版社,1987年[8]石振华,李传尧主编:《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9]王大纯,张人权等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第五版.大纲执笔人:11.课程中文简介: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为本专业的其它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英文简介: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i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y and Wal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nl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in hydrogeology, the physical mechanics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processes, groundwater regime and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types. The knowledge herein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the hydrogeology.13.京程装承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的功能,水文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岩石的空隙类型及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水化学分析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理论和方法。

209水文地质学基础课教学大纲

209水文地质学基础课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基础课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编号课程名称(中文):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名称(英文):General Hydrogeology课程编号:021212072.课程简介(1)教学对象教学对象:招收普高生或三校生生源的三年制全日制工程地质勘查专业二年级学生。

(2)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学时总数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本课程学分为3.5学分。

(3)先修课与后续课学习本课程需先学习地质地貌基础、矿物岩石基础、构造地质基础等课程,后续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本课程相关。

(4)课程主要内容简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3.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建议(1)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潘宏雨、马锁柱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08年《水文地质学基础实习实验讲义》, 2004年(2)参考资料《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5年《现代水文地质学》,林学钰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05年《水文地质学》,沈照理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85年二、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1、课程性质《水文地质学基础》是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岩土工程、水文与工程地质、资源勘察、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方向)等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必修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141-职业基础课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1)知识目标1、掌握地下水形成的基本知识,明确自然界各部分水体的互相转化过程;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及与周围含水介质的相互关系、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基本概念及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2、掌握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及水质分析资料的整理方法和地下水化学分类;3、掌握各种类型地下水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孔隙与水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加深理解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熟悉给水度仪并对仪器进行标定。

2.测定三种松散岩石试样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流速度、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

2.根据达西公式: Q = KωΔH/ L = K Iω,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 。

式中:Q——渗透流量;ω——过水断面面积;ΔH ——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 ——渗透途径; I ——水力梯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讲义》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观察地表径流。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四承压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的感性认识。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04-5 学时:50 学分:2.5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

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1. 序言: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Hydrology and hydrogeology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Hydrology and hydrogeology
5.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6.不同空隙性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7.地下水资源勘察与评价
8.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第一章绪论
2
课堂授课
第二章水文学基本知识
2
课堂Hale Waihona Puke 课第三章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其它
(More)
备注
(Notes)
备注说明:
1.课程大纲一般为教师网上填写,填写要求会自动提示;对于新开课程,需要填着纸质大纲,并经院系教学委员会或专业委员会通过。
2.带*内容为必填项。
3.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2
课堂授课
第十二章地下水资源勘察与评价
2
课堂授课
第十三章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3
课堂授课
*考核方式
(Grading)
(成绩构成)
出勤:10%
平时作业:20%
期终考试:70%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杨维,张戈,张平,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3
课堂授课
第四章河川径流情势特征值分析与计算
2
课堂授课
第五章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3
课堂授课
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第六章水文地质学绪论
2
课堂授课
第七章地质基本知识
3
课堂授课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差不多信息课程代码:260379课程名称:《环境水文地质学》英文名称:Hydr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时学分:1.5学分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平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高等数学》二、课程简介《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广泛、有用性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的科学。

通常所讲的水文学是指陆地水文学,而陆地水文学又包括水文学及水文调查、河流淌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理学、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运算、工程水文学、都市水文学,而课程要紧是工程水文学的内容。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0学时,课堂教学差不多上按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而设定的,而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不为紧密的则建议自学。

《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要紧讲授与都市供水系统的取水和雨、污水收集排放有关的水文学知识。

结合专业需要,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差不多特点,把握水文学的差不多原理,学会水文分析运算的差不多方法,熟悉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打算要求的有关差不多业务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咨询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的性质《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与《水资源利用与爱护》、《环境监测》、《环境阻碍评判》构成一个课程系列。

其重点是介绍水文学的差不多知识、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水文资料的应用、水文分析运算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任务1.为学习排水管网、水工程施工、水源工程、环境爱护等后续知识打好基础,为本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就业范畴做好知识储备。

2.使学生应把握水循环、水运动的差不多规律及数理统计的差不多方法,具备资料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的差不多能力。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和地位《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

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

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

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

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

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三、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1.课程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 1995年6月2.主要参考书《水文地质学》李正根等编著《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王家鼎惠泱河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水文地质学概论》区永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水文地质学》,于开宁等,石家庄经济学院,1998.四、课程内容体系绪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19.《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19.《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人:肖江课程中文名称: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英文名称:Special Hydrogeology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数:40学时学分:2. 5学分一、本大纲适应专业本大纲适应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基本熟悉和掌握地下水资源勘查(调查)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方法;熟悉和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保护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方法;学会应用地下水学科理论与技术,分析和解决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问题等。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述与PPt结合的方式。

课程总学时为48,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

四、教学内容、重点一、地下水资源类型与特点基本内容:地下水资源。

2.基本要求: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比较、地下水的特征、地下水资源供水意义。

3.基本知识点:地下水特征、地下水的调节性和可恢复性。

4.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地下水得特征、地下水资源的分类5.教学重点和难点:地下水得特征6.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

地下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二、水文地质调查概述1.基本内容: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调查的阶段和任务。

2.基本要求:水文地质调查的阶段和任务。

3.基本知识点: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观测。

4.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方法。

5.教学重点和难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

6.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10学时。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水文地质调查运用的工种、水文地质调查的阶段和任务、水文地质调查程序及组织与进行。

三、水文资源概述及地下水资源分类1.基本内容: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2.基本要求:地下水特征、地下水资源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

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基本概念:渗透、渗透流速、实际流速、水头、水力坡度、迹线、流线、流网、等水头线、潜水等水位线、承压水等水压线、有压流、无压流、稳定流、非稳定流、层流、紊流等;
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渗透系数;
地下水流速、流向的测定;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完整井、非完整井的概念;裘布依公式;
饱水粘性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2.2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毛细现象的实质;
毛细负压;
毛细上升高度;
包气带水的分布及运动;
2.3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地下水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的类型;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第3章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
*3.1 孔隙水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及其特征;
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
黄土高原中的地下水;
湖积物中的地下水;
实例分析。

*3.2 裂隙水
裂隙水的类型: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
裂隙介质的特征,与裂隙的成因有关;
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3.3 岩溶水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石可溶、透水、地下水流动且具有侵蚀性;
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地质构造、可溶岩的成份与结构、气候、径流条件;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起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停滞衰亡阶段;
岩溶水的特征:介质特征、富水特征、运动特征、动态特征;
岩溶水的富水规律。

3.4 泉
泉的概念;
泉的分类;
研究泉的实际意义。

第4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比较:空间分布、时间调节性、水质、可利用性;
地下水资源概念的演变;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系统性、可恢复性、调节性。

4.2 地下水资源量的组成
*相关概念;
补给量及其计算;
消耗量及其计算;
贮存量及其计算。

*4.3 地下水水质评价
饮用水水质评价;
灌溉水水质评价:一般评价、定量评价;
地下水对混凝土侵蚀性的评价:结晶性侵蚀、分解性侵蚀、结晶分解复合性。

*第5章地下水与环境
5.1过量开发和排除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5.2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5.3过度开发水资源引起环境退化的实例;
5.4地下水污染。

本章内容鼓励学生查相关资料,结合实例自己讲。

第6章矿床水文地质
6.1矿坑充水条件:充水水源、充水途径;
6.2矿坑涌水量预测:水文地质比拟法、回归分析法、解析法、水均衡法、模拟法;
6.3矿坑水的防治:防水措施、地表水治理、地下水治理。

本章内容只简单的涉及。

五、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不错。

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部分章节(如第5章)适于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己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对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在日常生活及将来工作中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环境。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结构评分制,将平时表现、课后作业、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来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

平时表现占10%、课后作业上30%、期末闭卷考试占60%。

七、其它
作业:
第1章:
1 、什么是岩石的孔隙性,自然界岩土的空隙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衡量指标
是什么?
2、岩石中存在哪些形式的水?各有何特点?它们在地下是如何分布的?
3、何谓岩石的水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各用什么衡量指标,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4、地下水的物化性质有哪些?
5、简述潜水及其特征?潜水等水位线图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何解决?
6、何谓承压水;它与潜水有何区别?承压水等水压线图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
何解决?
第2章:
1、达西定律的原理、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地下水渗透流速与实际流速有何区别?
3、简述地下水动态及其类型?
4、水文地质(潜水方面)资料整理与分析。

(大作业)
要求:绘出ABCDEF区内的等水位线;绘出EF剖面柱状图;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计算含水层厚度H;用三点法计算水力坡度I;计算EF断面的水流量Q。

第3章:
1、洪积扇中地下水的分布规律。

简述其纵剖面特征?
2、断裂构造如何制约地下水的富集?
3、喀斯特水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4章:
1、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地下水资源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
3、地下水水质资料整理与分析及水质评价。

(大作业)
要求:计算各阴、阳离子的浓度;写出库尔洛夫式;对地下水进行命名;分别对水样1、水样2做出饮用水、灌溉用水的综合评价。

第5章:
1、过度开采地下水对环境有何影响?
2、过度补充地下水对环境有何影响?
3、如何防治地下水污染?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年版。

2、参考书
1)、戚筱俊编《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年5月
2)、房佩贤等编《专门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6年11月
3)、李正根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0年7月
九、学时分配
注:作业时间学生自己安排,如有问题指定时间和地点集中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