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表现手法举隅

合集下载

诗词艺术手法解题举隅——以衬托手法为例

诗词艺术手法解题举隅——以衬托手法为例

读写训练DU X I E X U N L I A N古诗词鉴赏历来是考生的“拦路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考生混淆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是一关键问题。

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分。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形式。

就诗词的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描写与抒情,少数句子具有议论性质。

修辞手法则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双关等。

艺术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侧重于诗词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衬托、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手法与修辞手法是有交叉的,两者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衬托手法的具体运用。

衬托,原为绘画技法,借用到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则指对所要描写的人或事物做侧面的渲染和衬托,使其更加鲜明。

衬托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并举映衬,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哀衬哀、以乐衬乐等,作者往往选取特定的景物传情达意,以情驭景,使情景交融起来。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这首送别诗写到“水”,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作者送别友人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诗歌又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这就需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的一、二句中,特别要注意送别的季节——秋天。

“秋”本来就是一个萧索、寂寥的季节,特殊的季节营造特殊的心情——“愁”;“寒鸦”就是对这一季节和心情的渲染,而“水悠悠”则又是诗人心情自然真实的流露。

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

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

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一、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四溟诗话》)。

自然之景本是无情之物,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寄情感于其间,于是自然之景也就有了人的情感。

松柏坚贞、兰竹清高、杨柳柔婉、桃李芬芳,高山伟岸、大海壮阔、春日温存、秋风肃杀……人们触景生情的生活经验形诸诗歌,情因景生,景与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融合无间,便升华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为创作古典诗歌常用之法。

景和情在诗歌中的出现,最常见的是前景后情,亦可前情后景。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两句写景:暮春时节,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翻飞,一片春光逝去的空寂景象。

后两句言情:写诗人“怜竹”之意和幽竹“待我”之情,表现出作者将归故山草堂的喜悦心情。

诗作特点是随景赋情,情随景生。

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前两句叙事言情,一个“愁”字,显示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后两句写景。

斜月残照,夜江潮落,旷野静寂,星光闪烁,是羁旅不眠之人倚楼眺望所见之景。

诗作特点是情移于景,景中见情。

两诗皆融情、景于一体。

客主一体、物我相融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颔、颈两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浑然融成一片,向为诗家称道。

这四句既写片云孤月,又写诗人际遇,既写落日秋风,又写暮年病境。

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绾合一处天衣无缝。

赵汸分析说:“中四句以情景混合入化。

云天、夜月、落日、秋风,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情也。

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其以情对景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效之者尤鲜。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摘要:“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空白”艺术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可调动鉴赏者的思维积极性与主动性。

鉴赏者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去填补“空白”,进而发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文学创作中,常见以虚显实、情节突转、侧面烘托等“空白”艺术手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空白艺术笔法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文学作品的鉴赏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空白”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在考查之列。

何为“空白”艺术?“空白”艺术手法,最初是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绘画者往往在作品中留有大片空白,企图借无形表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

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需要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

这里所说的“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经典之笔”,较耐咀嚼,意味无穷。

作家在作品中经常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无声等部分,也是作者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作品中的文字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

而作家们常灵活运用各种技法精心设置一些语言的“空白”,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试就几种常见的“空白”艺术笔法作一简述:一、以虚显实法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为典型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追求社会效益,往往采用‘文约事半’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空白’,即未定点,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表现出来。

初中政治课情境教学法举隅

初中政治课情境教学法举隅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便 能 激 发 学 生 思 维 . 到 事 半 功倍 收 的教 学 效 果 例如 . 在 教 学 “ 产 我 生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关 系 ” . 以 小 时 就 孩 的 身 体 和 衣 服 来 做 比喻 . 生 产 把 力 比作 身 体 .生 产 关 系 比作 衣 服 . 衣服 必 须 适 合 身 体 .才 能 美 观 . 当 孩 子 长大 后 . 时 的 衣 服 就 不 能 再 小 穿 . 要 换 做 新 农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需 关 系 就 如 同 身 体 和 衣 服 的关 系 . 有 什 么 样 的 生 产 力 . 需 要 行 什 么 样 就 的生 产 关 系 同 它 相 适 应 . 产 力 发 生 生 了变 化 . 产 关 系 必 须 相 应 的变 生 化 . 有 这 样 . 能 促 进 生 产 力 的 只 才 发 展 这 样 从 形 象 思 维 开 始 . 导 引 学 生 进 行 抽 象 思 维 . 发 了学 生 思 激 维 . 到 了好 的效 果 . 收 .
家都认 为 .感情 足先于知识 的 . 没 有对知识 的情感 . 便不会有对知识 的追 求 。运 用 激 情 . 往 会 迅 速 启 往 开 学 生 心 灵 的 门扉 . 发 他 们 的学 激
习情 感 . 生 积 极 思 维 的 效 果 如 产 果 教 师 在 每 节 新 课 伊 始 就 能 用 富 行 激 情 的导 占导 人 新 课 . 然 会 使 必 学 生 罔绕 课题 积 极 思维 如我 在 教 学“ 矛盾 的 同 一 性 ” . 给 学 生 讲 时 先 了“ 塞翁 失 马 ” 的故 事 . 学 生 从 这 让 个 故 事 出 发 . 析祸 与 福 这 一 矛 盾 分 的 关 系 . 生们 的 思 想 一 下 子 活 跃 学 起 来 . 而 加 以 引 导 . 学 生 正 确 进 使 认 识 了 祸 福 足 互 相 依 存 的 . 在 并 定 的 条 件 下 义 相 互 转 化 . 掌 从 握 了矛 盾 同一性 的含 义

归隐诗典故举隅

归隐诗典故举隅

归隐诗典故举隅归隐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题材。

在近年的高考中,颇受命题者的青睐。

要做好此类题型,除了必要的知人论世,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常见的归隐典故。

笔者就诗歌中常见的归隐典故略作举隅,以备参用:1、地点明归情桃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尔后逍遥桃源,归隐田园一直是无数文人骚客无法释怀的一个情结。

李白的“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王维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杜甫在诗中说:“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张旭问道:“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王之焕诗曰:“莫听声声去催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无不是在诉说着这样一种可以想见却无法达到的忧愁。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唐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陆游《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以东篱言闲居之雅。

东山——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如李清照的“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以隐居东山的谢安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王维的“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均以东山指隐居之人。

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

此外如孟浩然的《秦中寄远上人》的"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范端臣有“万点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以三径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人物显隐情严光垂钓——严光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

刘秀即位后,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

刘秀思其贤,便派人四处寻找,有人报告说有一披着羊裘在富春江边垂钓的就是严子陵。

作文常见问题举隅

作文常见问题举隅
作文常见问题举隅
教师寄语: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 努力进取,精益求精。 • 我行我能,我要成功!
一、立意方面
• 中心不明确,摇摆不定,甚至出现 多个主题。 • 中心不突出,写人记事,只有内容, 没有感悟。即结尾没有点明主题。
• 立意不高、不新、不奇,落入俗套。
二、选材方面
• 所选材料不能为中心服务,废材料多。 • 所写材料冗杂不具体、组织无序、逻辑 不严,写作思路不清晰。 • 选材陈腐、老套,不新颖、没有个性。 • 选材不真实,假、大、空。 • 选材有大部分援用书中的故事。 • 材料的重点和关键点没有找准,泛泛而 写,详略不得当,细节不突出。
三、结构布局方面
1、作文开头。
八、作文字数方面。
• 字数过多。显得啰嗦、不精炼; • 字数过少。内容不具体、不充实。
• 注意: 字数为700-800字之间为最好。 即将格子纸留下一至二行空格。
教师寄语:
• 在反思中觉悟,在改进中成长! • 注重文本的阅读,增长见识,激活思维, 丰富素材和语汇。 • 不让电视、电脑、手机娱乐自己一辈子! • 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人的社会性 特征使我们不能拒绝在群体中生活,如果 你想生活得精彩,就要学会融入。 • 用慧眼观察生活,用大脑去思考生活,用 心灵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智者。 • 我手写我心,我是独一无二的!
六、标点符号方面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 • • • • 一点到底、一逗到底; 人物语言描写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不恰当断句; 乱用书引号。 把引号以外的标点符号用在了顶格。
七、书写习惯方面
• 卷面不工整,不整洁。涂改多, 添加多,字迹潦草。 • 字体不规范。笔画、间架结构等 不规范。 • 字的大小不适宜,卷面效果不好。

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 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 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 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 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 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 同。(2分)
参考答案:细节描写。船工捕得一条
鲤鱼,作者就诊断它是从家乡游来的, 立即烹着鲤鱼,从鱼肚中取出家人的 来信。表达了作者盼望家书的急切心 情,传递出作者一番思乡的心意。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 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 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 做:纵使。
3.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列举两种进行分析。 4.某一句(或几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某一句(或几句)是怎样写景的?某一句(或几句)在描绘情 景上有何特点?
6.这首诗或某一句(或几句)是怎样写景抒情的?如何通过景物 描写来表现诗人心境的? 7.某一句(或几句)的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表达效果?(浙江 卷第28套22题) 8.某一句(或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
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 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 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 书· 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 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 虑。
对偶,“烟尘犯雪岭”与“鼓角动江城”。 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 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晚唐 。 反问,“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写出了朝 中无人为国分忧,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朝廷谁请缨”是作 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 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 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 无门对比等等。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举隅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举隅
让人 产 生 想像 的境 界 。 它 包括 景 、 、 三 个方 面 。 情 境
答 题 时 三 方 面缺 一 不 可 。
应答分 析 : 准确 答题 , 须熟 悉常 用的一 些表 要 必 现 手 法 。表 现手 法分抒 情手 法 、 写手 法 、 辞手 法 描 修
三 大类 。
答题 步骤 :第一 步描 绘 诗 中展 现 的 图景 画面 。
直接抒情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如“ 使我 不得
开心 颜” 是 。 就
间接 抒情 又 包括 借 景 抒 情 , “ 蝉 凄切 , 长 如 寒 对 亭晚 , 雨初 歇 ” 寓情 于景 , “ 时花溅 泪 , 别 鸟 骤 ; 如 感 恨
个双音节词表述 , 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 雄浑壮
第三 步分析 作者 的 思 想 感情 。 一般 可 表 述 为 : 愉悦、 快、 欢 激动 、 沉痛 、 悲愤 、 哀伤 , 美之 情 、 慕 赞 仰 之情 、 惜别之 情 、 恋之 情 、 依 豪迈之 情 、 闲适 恬淡之 情 等等 , 但切 忌空 洞 , 答 得 具体 。 比如 光 答 “ 达 了 要 表 作 者 哀伤 的情 怀 ” 不 够 的 , 应 答 出为什 么而 “ 是 还 哀
间照, 清泉石上流”声寂衬 , 日出惊山鸟 , ; 如“ 时鸣春
绝句二首( 其一)
杜 甫
涧中” 以乐景衬哀情 , 映阶碧草 自春 色, ; 如“ 隔叶黄
鹂 空好 音” 。 等
( 联 想 和 想像 , 叫虚 实结 合 。 如 “ 花 留 宝 2 ) 又 野
迟 日江 山丽 , 风花草 香 。 春
从遣词、 造句、 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推敲 , 来理
解作 者 炼 字技 巧 的精妙 。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共92张PPT)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举隅(共92张PPT)
第9页,共92页。
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 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 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 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 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 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 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 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 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第16页,共92页。
❖ 分析: 作家韩少功是“寻根文学”的主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
“规范”和“不规范”的纷争中,他站到了“不规范”的一边, 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 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 文化精华;而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被体制化了的“规 范”文化,则持拒斥、否定、批判的态度。选文中,作者 在表达上鲜活生动不拘一格,语言描写生动,人物描写鲜 活,同时,在隐秘之中抒情,表达了作者心目中的农民对 土地的由衷眷恋与热爱
诸葛亮出师表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愚公移山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张抗抗感悟珍珠港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莎士比亚麦克白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第三节现代常用技法举隅一意识流二蒙太奇三反讽四黑色幽默五象征六变形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时代高速的信息传播已经白热化相应之下文学的创作也应该融汇古今东西之长展现你独特的魅力
……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 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 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 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古代诗歌虚写形式举隅

古代诗歌虚写形式举隅

古代诗歌虚写形式举隅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

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一、借助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表现手法虚写借助联想的思维方式,回忆或再现已逝之境,设想未来之况,是虚写的常见形式。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是再现过去的情景,显然是虚写。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之境,也是虚写。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初春景象,是实笔;下阕从“行人”角度设想妻子凭栏远望,并写出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这些都是虚写。

想象之境,包括神仙鬼怪世界、梦幻景象,也常常是虚写。

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借想象写次日清晨雨露润湿花瓣的情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也是借浪漫的想象来写黄河的汹涌澎湃;张籍《凉州词》(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应驮白练到安西”,是承“无数铃声遥过碛”引发而出的想象,这些都是较有代表性的虚写笔法。

而柳中庸《听筝》则综合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诗中颔颈两联围绕“悲怨”二字,借助比喻和通感,展开一连串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比较典型的虚写之笔。

王昌龄《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借梦境虚写猿声。

初中古诗词表现手法举隅

初中古诗词表现手法举隅
初 中古诗词表现 手法举 隅
丁 宏 兵
古 司, 3 首古诗 词是初 中阶段 亍 这 4 古诗词教 学 的典型“ 例子”也是中考命制古诗词阅读赏析试题 , 的“ 。本文就以这 3 首古诗词为例, 根” 4 具体谈谈初 中阶段古诗词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表 现手法 又 叫表达技 巧 、 术手 法 , 艺 是诗 人 在诗 歌创作 中运用 的章 法和技 巧 。以下几 种表现手法是初 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 起 兴 “ 是“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从别 , 的景物起笔, 来引 所要吟咏的内容。这种手法委 婉含蓄, 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例如: 1 关 关 雎 鸠 , 河 之 洲 。 窈 窕淑 女 , 子 在 君 好逑。《 (诗经 ・ 关雎 》 ) 2 .蒹葭苍苍 , 白露 为霜 。所谓伊人 , 水 在 方 (诗经 ・ 《 蒹葭》 ) 第 l 中以“ 句 爱情鸟” ——雎鸠 和呜于河 之 洲上起兴 , 一个男子对女子深切 的思慕 , 引 寄 托深远 。第 2 中以蒹葭起兴 , 句 展现一幅河上秋 色图 , 为下文展示抒情 主人公望穿秋水 、 执著追 求起 到 了很 好 的气 氛 渲染 和 心 境烘 托 的作 用 。


第1 句中, 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 、 伊尹梦舟 日 边的典故 , 梦想着自己有朝一 日能像古人一样 , 为 统治者f任重用, 言 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第 2 句中, 诗人借用向秀 念旧友来表达 自己对已死的友人 的怀念; 借用王质误人fl , I 回到人间已过百年的 I 境
故事 , 达世事 沧桑 , 全非 的感觉 , 句含 蓄地 表 人事 整 表达出了对长期贬谪的不满。第3 句中, 诗人引用 二 、比拟 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延清天下奇才的典故 , 表达 比拟就是把 物拟做人或把人 拟做物 , 以达 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第 4 句中, 诗人借用汉代窦 到生 动 、 形象 、 明 的表达效 果 。这 种手法 在 宪在燕然…刻石记功的故事, 自己壮志难酬的 鲜 表达 古诗词中运用非常广泛 , : 如 抑郁情怀。第5口, / 诗人化用李 白“ J 青天有月来几 1 .日 月之 行 , 出其 中 。 星 汉灿 烂 , 出 若 若 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的诗句, 推陈 新, 生发出对 其里 。 曹操《 沧海》 ( 观 ) 人生 、 自然的思考, 新奇浪漫, 引人深思。 2 征 蓬 出 汉 塞 , 雁 入 胡 天 。 王 维 《 至 . 归 ( 使 四 、想 象 塞 上 》 ) 想象是指诗 人在已有形象 的基础 上 , 过 经 3 .忽如一夜春风 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 新的配合 而创 造 新的具体形象 。想象“ ( 思接 参《 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 千载 ” 视 通万里 ” 可 以极 大地扩 展描 写的时 “ , 4 .沉舟侧畔 千帆过 , 病树前 头万木春 。 刘 ( 空, 丰富诗歌创作 的内容 。例如 : 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 见赠》 ) 1 .乡书 何 处 达 , 雁 洛 阳 边 。 王 湾 《 北 归 ( 次 ) 5 春蚕 到死丝方尽 ,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 固 山 下》 ( 商 隐《 题 》 无 ) 2 会 当凌绝顶 , . 一览众山小。杜甫《 ( 望岳》 ) 第1 句中, 诗人以沧海 自比, 通过描写大海吞 3 今 我何功德 , . 曾不事农 桑。 白居 易《 ( 观 吐宇宙的气势, 来表现 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 的 刈 麦 》 ) 4 何 当共 剪西窗烛, . 却话 巴山夜雨 时。李 ( 气魄, 隋奔放 , 感 气象壮阔。第 2 句中, 诗人借蓬草 自 , 况 写飘零之感, 又以“ 归雁” 自喻而形成反衬, 含 商隐《 雨寄北》 夜 ) 蓄地表达 自己的失意睛结。第 3 句以梨花喻 自雪 , 5 .醉里挑 灯看剑, 梦回吹 角连 营。 辛弃疾 ( 以南方春景 比北方冬景 , 营造出壮美意境, 富有浪 《 阵 子 》 破 )

中国古代乡愁诗常见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中国古代乡愁诗常见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中国古代乡愁诗常见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陈晓明
【期刊名称】《教育界》
【年(卷),期】2011(000)015
【摘要】【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存在着数量众多、包容面广、艺术成就高的以乡愁为主题的作品。

本文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模式,对乡愁诗的几种常见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分析。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陈晓明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乡愁诗常见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2.唐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3.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4.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5.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叙文技法举隅

记叙文技法举隅

记叙文技法举隅1、画龙点睛法即在记叙到适当的地方,用一两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譬如,有篇佳作《生活是一首歌》,开篇在叙述了生活中的“苦”后,篇中来了一段点睛的议论:但是我知道,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怎能没有酸甜苦辣;我有什么理由怨叹生活的不公呢?这段精辟的议论,借用《篱笆·女人和狗》插曲中的歌词,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深刻认识到生活是充满矛盾的,需要人们去搏击,非常警示人.2、一线串珠法如果说文中写到的材料是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的话,那么串连起这些散乱珍珠的就是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结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有机整体.时间、地点、人物、实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都可以成为线索.例如,有篇考场佳作《拍卖》,文章的“主线”就是拍卖事件,即不断攀升的叫价过程,而“珠”就是主人公在拍卖叫价的过程中他想到的过去的一些事情——孙子要买电脑借钱不借、老伴单位集资买房不买、朋友高利息借钱做生意不答应……文章的“线”简单清晰,而文章的“珠”却很杂乱,各种各样的相关的想象一齐涌来.“主线”把文章中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文章结构紧凑,章法清晰,散而不乱.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巧妙灵活地确定.3、卒章显志法请看河南一考生写的满分作文《逆境中的成长》的结尾段:少了磨炼,再多的美丽也只是过眼云烟,只有经受过挫折的美,才真正属于你自己.我们在成长中一定要正确面对挫折,纵使身处逆境,也别放弃,因为逆境过后,辉煌才会大步向你走来.全文写两颗种子的成长,一颗生长于逆境,一颗生长于顺境.生长于逆境的最后在暴风雨中存活了下来,而生长于顺境的最后在暴风雨中轰然倒下了.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采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既点明了主旨,又升华了主旨.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之艺术效果.4.、铺垫蓄势法请看一篇佳作《一分钱》的片段:暑假……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往家走去……嘴里干得火烧火燎似的.唉,这时要能有一支雪糕解解渴,该有多好啊……在店里的冷饮柜前,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喃喃自语:“一支雪糕要一角五,钱不够不能买.”……我……把这一角五递给营业员……“啪”,手中的一分钱……滚入了柜台底部……无法取出了……小女孩……递给我一分钱……小姐姐……你买吧……我久久地呆立在那里……文章前面用了大段文字来写天气的炎热,口渴难受,走到冷饮店,看到小女孩买雪糕而因为少一分钱没买成……这些全都是铺垫,一层一层地铺垫,目的就是为了写出小女孩纯洁无瑕的心灵,为表现小女孩的爱心和无私帮助服务的.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5、虚实相生法请看宁波一考生写的满分作文《2013,我的夏天》的片段:小池塘被雨声惊醒,一圈一圈泛起了涟漪……“哎呀呀,什么时候这里的杂草长这么高了?”……还有音乐教室后面的桃树,旧教学楼上的燕子窝,在屋檐上跳来跳去的小野猫……这个夏天,我们即将分别.或许以后我会解出那道困扰了自己很久的数学题,会买到比丢了的那支更好的水笔……此文采用了虚实相生法来写.虚——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展望;实——景物描写.文中既有眼前景物、过往的回忆,又有对未来的展望,但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寄寓于“杂草”“桃树”“燕子窝”“小野猫”“数学题”“水笔”等等事物上,虚实相生,表现手法新颖独特.6、曲折波澜法请看广州一考生写的满分作文《出错》的片段:……杰克是一位邮递员……他无意中把一封信的封口弄破了……他想:这下该怎么办?……他大吃一惊,原来信封上的收信人是“亲爱的上帝”.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想看看信的内容……“小偷……偷了我的钱包……亲爱的上帝,你能借给我一些钱吗?……”……他决定帮助这位老太太.募捐后把钱寄给老太太……过了许多天,杰克又看到了那位老太太寄给上帝的信,他召集身边的同事,一起来看看这封信写了什么.信上写道:亲爱的上帝,谢谢你.因为你的帮助……正是因为这一出错,老太太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感恩节……这是一篇考场中出现的精彩小小说.该考生思维的精妙之处在于,设计“出错”是一场美丽的误会,是一场爱心的“出错”.考生的构思可谓别具匠心,深受阅卷老师的好评.文章内涵丰富,思维独到,弘扬了“爱”的主题.文章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亮点是,情节安排得巧妙曲折.杰克发现自己不小心弄破了信封——受好奇心驱使看信——决定献出自己的爱心——收到老太太的感谢信.这些情节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曲折奇妙,引人入胜.。

常见的表现手法举隅

常见的表现手法举隅

常见的表现手法举隅手法例句表达效果白描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来?(王维《杂诗》)2.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明月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1.全诗纯用白描,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平淡质朴,如叙家常。

2.信手拈来,朴实无华的描绘出一幅乡村夜景图。

清新恬淡,浑然天成。

细节工笔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茑翔舞赛神时,道逢醉叟卧黄昏(苏轼《浣溪沙》)①“相排踏破茜罗裙”写少女们为了“看使君”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了也顾不得,烘托出场面的热闹,也反映了“使君”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②“道逢醉叟卧黄昏”描写了一位老翁也许因为多喝了几盅,竟然卧倒在路旁,生动地表现了村民们迎神赛会喜庆丰收的感情。

虚实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1.全诗由虚写的画面组成,以“双照”来反衬“独看”。

诗人说自己在长安思妻子儿女,偏说妻子在鄜州对月思已,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既深刻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焦灼的思念之情,又委婉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自己的深情厚谊,体现出夫妻二人尽管兵慌马乱,天各一方,却一往情深,相濡以沫。

其乱世离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2.先实后虚。

实写处境之窘,虚写团聚之切。

以团聚的温馨反衬处境之困窘,思念之切。

联想想象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梦天》)1.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2.在诗人的眼中,中国茫茫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沦桑的深沉感慨。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1.重形象(塑造形象)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2.重意境(营造意境)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四.题画诗鉴赏策略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动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应用的伎俩,最后再写出作者的头脑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伎俩(若何表达出作者的头脑感情)+表达作者甚么头脑感情五、题画诗艺术施展阐发伎俩举隅(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发明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工具进动作态的描述,以施展阐发出身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施展阐发伎俩。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应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问题会让读者感觉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2006年天下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XXXXXX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成心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XXX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XXX甚爱之,勿遣牛砺角!XXX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XXX著名画家XXX的字。

高考复习: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举偶

高考复习: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举偶

一、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概念说明例句赏析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竟无语凝噎。

上片除“念去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友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①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辛词除了作者回忆43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的《咏柳》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只抒离情的象征义老调。

想象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古代诗歌虚写形式举隅

古代诗歌虚写形式举隅

古代诗歌虚写形式举隅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

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一、借助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表现手法虚写借助联想的思维方式,回忆或再现已逝之境,设想未来之况,是虚写的常见形式。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是再现过去的情景,显然是虚写。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之境,也是虚写。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初春景象,是实笔;下阕从“行人”角度设想妻子凭栏远望,并写出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这些都是虚写。

想象之境,包括神仙鬼怪世界、梦幻景象,也常常是虚写。

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借想象写次日清晨雨露润湿花瓣的情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也是借浪漫的想象来写黄河的汹涌澎湃;张籍《凉州词》(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应驮白练到安西”,是承“无数铃声遥过碛”引发而出的想象,这些都是较有代表性的虚写笔法。

而柳中庸《听筝》则综合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诗中颔颈两联围绕“悲怨”二字,借助比喻和通感,展开一连串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比较典型的虚写之笔。

王昌龄《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借梦境虚写猿声。

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不同,具体介绍如下: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叙述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活动及事件的经过,是写文章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方法,几乎所有的文体都离不开叙述,但以记叙文用得最普遍。

描写是对人物、事物和环境进行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它常同记叙结合在一起,成为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描写运用得好,就能栩栩如生地反映客观事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解说是对客观事物和有关道理进行科学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或者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身世、职位、经历、特征、专长等介绍明白,或者把某一道理、公理、法则等阐述准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获得对事物、人物、道理的正确认识。

下定义解说是最明快的方法,但所下的定义必须是惟一正确的解释。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

抒情因太抽象,并不需要我们掌握,然而校园文化、英语歌曲又时时感染着我们,要求我们学会放松、学会欣赏。

况且我们有时也能写出一两首清新自然、朴素真切的诗歌,说明我们还是善于抒发感情的。

论证是说理证论的方法。

写论说文,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阐明某个观点、信仰或主义。

论点、论据、论证是论说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文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是论据,而论证则是组织材料、说明观点的方法。

有了正确的观点和真实、充分的材料,如果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那么文章仍不会有说服力。

总之,写文章的方法非常灵活,作文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说理几方面的结合,只不过因文体不同而有所侧重罢了。

荒诞小说用法举隅1

荒诞小说用法举隅1

荒诞小说用法举隅1卡夫卡的另一篇荒诞小说《饥饿艺术家》创作于一九二二年。

小说描写了一个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四十天不进食。

当四十天过去后,他仍要坚持绝食表演下去。

经理强迫他进食,观众对他的表演不感兴趣,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而备感孤独。

饥饿表演被逐渐淡忘,艺术活动进入困境。

艺术家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和真正的动物没有差别。

骨瘦如柴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小说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卡夫卡善于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多种艺术手法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虚妄的荒诞离奇现象与现实的本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说中作者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故事情节编排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合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一幅神秘、梦魇般的非现实却又好像是现实中处处可见的超现实图画。

此外,卡夫卡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客观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别人不能或难以重复、甚至无法模仿的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风格,形成了卡夫卡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用法举隅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西方文化潮水般涌进中国,中国小说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经验,中国荒诞小说由此出现。

一些作家借用荒诞的形式来反映现代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和荒诞的存在状况,如大胆揭露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现象,展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中国荒诞小说有下面几个特点:1.荒诞手法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基本,吸取荒诞式的表现手法,描写现实中的荒诞之事。

如王蒙的《风息浪止》,通过荒诞的手法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不正常现象,讽刺和批判社会现实。

2.带有明显现代主义倾向。

常采用夸张、象征、变形等表现手法,描写现实中没有的怪诞事物,故事内容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表现手法举隅
手法例句表达效果
白描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
绮窗前,寒梅着花来?(王维《杂
诗》)
2.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
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明月荞麦花
如雪。

(白居易《村夜》)
1.全诗纯用白描,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
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平淡质朴,如叙家常。

2.信手拈来,朴实无华的描绘出一幅乡村夜景图。

清新恬淡,浑然天成。

细节工笔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
乌茑翔舞赛神时,道逢醉叟卧黄昏
(苏轼《浣溪沙》)
①“相排踏破茜罗裙”写少女们为了“看使君”连心爱的“茜罗裙”被
拥挤的人群踏破了也顾不得,烘托出场面的热闹,也反映了“使君”深
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②“道逢醉叟卧黄昏”描写了一位老翁也许因为多
喝了几盅,竟然卧倒在路旁,生动地表现了村民们迎神赛会喜庆丰收的
感情。

虚实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
痕干。

(杜甫《月夜》)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1.全诗由虚写的画面组成,以“双照”来反衬“独看”。

诗人说自己在
长安思妻子儿女,偏说妻子在鄜州对月思已,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深刻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焦灼的思念之情,又委婉形象地表现了
妻子对自己的深情厚谊,体现出夫妻二人尽管兵慌马乱,天各一方,却
一往情深,相濡以沫。

其乱世离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2.先实后虚。

实写处境之窘,虚写团聚之切。

以团聚的温馨反衬处境之
困窘,思念之切。

联想想象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2.“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
中泻。

”(李贺《梦天》)
1.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
心灵都如明月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
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2.在诗人的眼中,中国茫茫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
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
事沦桑的深沉感慨。

抑扬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官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先扬后抑。

表面上“扬”多“抑”少,实际上是:一句“抑”抵得上三
句“扬”。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繁华,是“扬”;末句点出今日的凄
凉,是“抑”。

对写1.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
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
五声。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
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枊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
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
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
弟》) 3.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4.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
明。

3.作者不直接写自己的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4.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

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
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
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以直率而质补的语言,道出了一种
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对比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2.“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会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1.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

实际上,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2.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
比,使读者对昔盛今衰的历史沧桑感受特别深切。

衬托 1.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2.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3.“唯见江心秋月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刘分雨后池上) 1.以对旧时欢乐生活的怀念反衬今日之凄苦。

2.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大。

3.以江中之月的静来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

/以景物的冷清衬托人物凄
凉的心情。

4.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
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扬舞”及垂扬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
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用典 1.“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李商隐《泪》)
2.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
1.前一句用的是王昭君远嫁匈奴事,后一句用的是项羽垓下被围事。

2.用的是《韩非子。

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抒发老当益壮的情
怀。

烘托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天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

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

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