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说木叶中的诗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木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
四、词语释义 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应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能药。 一句话难以说明白。 一言难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落于言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
②日前,“低碳生活,科技创新”第三届
中国 3C 网络创意大赛正式启动。第一阶段
评选结果揭晓,万和热水器获得了“网友
最______ 钟爱 品牌”的殊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
(2)流传· 留传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 来传给后代。一般来说,流传是地域上的横向传 播,多指范围广;留传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多 指历史长。 例:①10月26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率25名 朝鲜党军高层领导人前往桧仓,向志愿军烈士墓 及毛岸英烈士墓敬献花圈。他指示要将志愿军烈 留传 下去。 士的光辉伟业永远________ ②豫园五香豆作为上海特色小食,将以手信的形 式成为世博观光游客回家馈赠友人的礼品,从而 流传 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各地。 将豫园品牌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
【思考】
请以诗歌颔联为例,赏析本诗情
景交融的妙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袅袅 (niǎo) . 亭皋 (ɡāo) . 万能锭 (dì nɡ) . 迢 远(tiá o) .
照浦 (pǔ) . 寒砧 (zhēn) . 言筌 (quá n) .
说“木叶”朗读说“木叶”课文原文
说“木叶”朗读|说“木叶”课文原文林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精)人教版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说“木叶”》课件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 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 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 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 尝言外意味。
启发:
1.要注意诗歌的炼字。
2.要注意诗歌中的“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的效果
3.要注意诗歌中意象背后的暗示 性。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 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 素。
5段:说明 “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 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 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 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 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竹 ——坚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 医。”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 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 群脱俗 。
四、菊 ——淡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李 白《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木叶”为诗人钟爱。
(二)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褒寒 (bāo) 砧 (zhēn)
灼灼 (zhuó ) 亭皋 n) 涔阳 (cé 万应锭 窸窣 (xī sū) 迢远
(dì ng) 言筌 (quá n)
一、初读,浏览:
本文涉及了哪些诗句?
(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绵 密 饱 满
树 叶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 1— 3)
分析问题 ( 4— 6 )
总结全文 (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三、拓展探究:
只要提到“木叶”大家就会想 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 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 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 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 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 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 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 的特定文化意味。比如:
月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对 故 乡 、 亲 人 的 思 念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第三单元 映日荷花别样红——第9课 说“木叶”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7)得鱼忘筌( )(8)寒砧( )(9)桅杆( )(10)漂泊( )(11)袅袅( )(12)疏朗( )1.读准字音(1)征戍( )(2)橘颂( )(3)落木萧萧( )(4)涔阳( )(5)无妨( )(6)陇首(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一(13)窸窣( )(14)迢远( )(15)亭皋( )(16)冉冉( )(17)门栓( )shùjúxi océnfán al Òn a quán zh n wéi bó ni Îo sh k x +tiáo a o r În shu n2.理解词义(1)无妨:(2)歧路:(3)迢远:(4)翩翩:(5)灼灼:(6)亭皋:(7)冉冉:(8)绵密:(9)窸窣:没有妨碍,没有关系;不妨。
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遥远。
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形容明亮。
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慢慢地。
(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稠密。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0)景况:(11)疏朗:(12)寒砧:(13)缠绵:(14)袅袅:(15)万应锭:(16)相去无几:(17)不落于言筌: 情况;境况。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秋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绵长不绝。
万能药。
锭,锭药。
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2)
拓展练习一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
象潜在暗含的意义, 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 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哀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结束语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 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 养的人。
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 )字
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 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等。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意 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 木 (叶 )
秋 风 叶 落
脱 尽
树 春 夏 (叶 ) 之
交
叶 子 枝 绿 (叶 ) 叶 褐绿 繁 (干 ) 茂
枯 黄
干 燥 饱 含 水 分
空 阔 疏 朗 饱 满 绵 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2、陶渊明《拟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4、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无四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5、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说木叶中的诗词解释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
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
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译文: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王褒,原为南朝梁大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渡河北》一诗。
开头这两句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对南国无限思念的感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后皇,皇天后土,这是对天地的尊称。
徕,通“来”,句中助词。
服,习惯、适应。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5 第3单元 9 说“木叶”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 月》
九 月 寒 砧 催 木 叶 , 十 年 征 戍 忆 辽 阳
木 叶 下 , 江 波 连 , 秋 月 照 浦 云 歇 山 。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午庭桂 阴中树 嘉有丛 树奇生 清树兮 圆,山 树 绿之 叶幽 发。 华 滋 。
☆再看第二个问题。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 的? 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 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 给你的感觉。
寒秋 风月 扫照 高层 木岭
高 树 多 悲 风
速读最后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 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 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 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 “落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 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 别会这么大呢?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 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 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 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 象的艺术特点。
人教版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课件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 题 记
概念 艺术形象
下一页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午阴嘉树清圆。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 香如故。
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 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 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 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 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 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 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 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 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 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 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 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 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沈佺期《古意》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说“木叶”》节选诗文简析
《说“木叶”》节选诗文简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析】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微:渐渐、有一些。
这篇赋通过假设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析】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歇在山顶上。
这首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王褒《渡河北》【析】王褒原为南朝梁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析】“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徕服”适宜南方水土。
徕,同“来”。
服,习惯。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15 说“木叶”
15.说“木叶”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课文思路剖析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语文]说木叶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Fra bibliotek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柳》是写秋日之柳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 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 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 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 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 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 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1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 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 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 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 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 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 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说“木叶”》引用诗文详解 doc
《说“木叶”》引用诗文详解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微:渐渐、有一些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亭皋:水边平地。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
“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
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
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6.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说木叶》诗句鉴赏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赏析:本诗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 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写景句渲染了黄昏时的气氛及湘君失望的心情。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临江王节士歌① 陆厥 木叶下, 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 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 白露惊 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 弯弓挂若木,② 长剑辣云端。
【作者】 473-499,字韩卿,吴郡(今江苏吴县附近)人。
州举秀才,少傅主簿,迁行参军。
永元元年,始安王遥光反,厥父被诛,厥下狱。
后有敕,感动而卒。
有 集十卷, 佚。
【注释】 ①据《汉书·艺文志》,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此题作《临江王节士歌》,后人疑陆厥误合为一。
然原辞已佚,无从考校。
②若木: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木。
【品评】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 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 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 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
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 几分悲凉!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 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后三句的情调一 变为激昂。
面对秋景,荆轲一流的节义之士则是另一番感受。
“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寒水触动了节义之 士的一腔豪情。
“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二句以浪漫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展示了 他们意气风发,傲视一世的气概。
此诗笔力雄肆,在齐梁时不可多见,所以梁代钟嵘说陆厥 “具识丈夫之 情状”。
4.渡河北 作者:王褒朝代:南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释译文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
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
“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
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
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
临,靠近。
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心悲”二句:异方:异乡。
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
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薄暮”二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
失道:迷路。
山阿:山的拐角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
“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
五六句写北渡所闻。
《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声,更觉肝肠寸断。
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 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 怅然若失的情状,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 的 生 态 和 习 性 , 运 用 类 比 联 想 , 将 它 与 人 的 精 神 、 品 格 联 系 起 来 , 给 予 热 烈 的 赞 美 。
6. 6. 折杨柳 作者 萧纲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乌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①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②上春——即早春。
③画角——军中吹器。
④——犹、总是的意思。
7. 《拟古》∶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 时光的比喻。
【注释】①扇:用作动词,吹动。
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
持此:仗着这支歌曲。
感人多:十分 动人。
这两句是说美人唱完歌便长声叹息,这首歌极其动人。
④皎皎:光明的样子。
灼灼:花盛的样子。
华:同花。
⑤一时好:一时之美好。
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这句和下句是说月和花 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赏析】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
上面的写景抒情,写日暮景包含清夜,而“美清夜” 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见于后幅,用笔错落互见,不同于靖节惯常的平叙,赏者当有会于心。
后幅是乐极 悲来了。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竟”者歌终也,“持此”犹得此、对此之意。
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 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 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 即良辰美景之谓也。
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
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
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 啊。
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
“岂无一时好, 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
组诗《拟古》作于靖节晚岁,这可见作者身处 易代之时,也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力。
8.柳恽《捣衣诗》赏析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
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 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 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
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 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9.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
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
”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
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主题传绝,但沈佺期这首诗却写得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 不朽的艺术魅力。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叙述简练,比兴自然。
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 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
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 思妇的身世和处境 。
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 。
“海燕双栖玳瑁梁 ”,一句反衬 , 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
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
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 伏之捣衣的秋声,声声撩人心绪。
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诗没有直说砧声 “催人泪下 ”,却说“催木叶 ”,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
树木无心而为之“催 ”,人何以堪 ?意在 言外,含蓄婉转,砧声本也无所谓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 心境。
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阳”,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分承上句 ,进一步阐发题旨。
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 说的 :“‘白狼河北音书断 ’,足上文征戍之意, 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阳’之意 ”。
十年征戍,时间 够长了,再加之音讯断绝,生死难以预料。
俗话说: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
”只要有封书信来 ,知道 丈夫尚活着 ,她就还有盼头。
可是“音书断 ”,从深沉的叹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怀远盼归的愁思 了。
她为丈夫的安危焦虑,甚至夹杂有不祥的猜想。
音信断绝,又置于这漫漫秋夜、阵阵砧声之中,正可 谓“忆辽阳”愁断肠了。
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吴乔分析说是“完上文寄衣之意 ”。
这似乎有点“怨天尤人”的 意味。
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见不到丈夫的面,而且连个信也没有。
“谁为”二字用得十分贴切,表明 思妇好象有点“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
她企图自宽,却愈益加深思念之切。
在这漫漫长夜 ,老天又偏让 那团栾明月来照这预制征衣的 “流黄 ”。
征人无消息,征衣何处寄?诗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 。
因而 前人评说 :“‘卢家少妇’首尾温丽。
”这首《古意》虽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乐府影响很深。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七言律诗出于乐府, 故以沈云卿《龙池》《古意》冠篇。
”10.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释①利剑: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力。
②鹞:比鹰小一点的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
③捎:挥击。
④摩:迫近。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 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 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 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 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鉴赏:史载,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 植知友丁氏兄弟。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 能写诗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