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行为心理学简论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
(S-R)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
这正是研究的目的。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华生认为,"刺激-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
其中,刺激和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和反应所代替。
(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
例如:(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反应的替代表现为行为的变化。
正是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替代,才构成人的无限学习能力。
华生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华生行为主义基本观点华生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环境的刺激和反应所形成的。
本文将从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刺激-反应”,即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所引发的反应。
华生强调了环境对于行为的塑造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经验所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具备的。
在华生看来,人类天生是一张白纸,我们的行为是逐渐通过学习和经验来形成的。
华生的实验研究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对小白鼠和小白兔的实验观察,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
他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即通过将一个无条件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反应相结合,再将一个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最终使得条件刺激能够单独引发条件反应。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理解学习和行为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华生行为主义的观点对于教育和临床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华生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和控制的。
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即通过对行为的操作和控制,来改变学生的行为。
这一观点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
在临床实践中,华生行为主义的观点也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中。
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行为疗法强调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思维和情绪,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基于行为主义观点的治疗方法在许多心理障碍的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通过环境的刺激和反应所形成的。
他的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影响使得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学派。
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华生行为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和塑造。
华生行为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提出并发展。
背景理论华生主张,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所影响的,而这些刺激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塑造。
他强调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行为的系统观察和测量,通过这些研究来建立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华生的理论中,行为的形成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他认为,行为会受到奖励加强或惩罚减弱,这种反馈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
学习方法根据华生的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响应-反馈的过程来实现的。
个体对于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如果这种反应受到奖励,那么这种行为会被加强,反之受到惩罚,那么这种行为会被减弱。
在华生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各种学习方法,例如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个体通过关联两种刺激来学习;而在操作条件反射中,个体通过试图达到目标而学习适当行为。
应用领域华生行为主义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尤其在教育和心理治疗方面。
在教育中,华生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行为管理,通过奖励来增强积极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弱消极行为。
在心理治疗方面,华生的行为主义也被引入,如条件反射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治疗各种心理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华生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学习和训练对行为塑造的心理学理论。
它提出了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原则,并在教育和心理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华生行为主义,可以更好地认识个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和改变。
希望通过对华生行为主义的介绍,能够更加了解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应用,为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摘要: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关键词:华生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一、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
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
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
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
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
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
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
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
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
华生的行为主义
魏斯的生物社会行为主义
• 魏斯,梅耶的学生。 • 魏斯创造了“生物社会的”(biosocial)一词,进而 把人类行为区分生物物理反应和生物社会反应。 生物物理反应主要是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感 觉——大脑皮层——效应器的生理机制,主要是 物理条件影响下的感觉——运动机能;而后者正 是他的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指机体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也就是感觉——运动机能与社会组织的相 互影响。 • 他的心理学为生物社会行为主义。
(一)观察法
• 它包括不使用仪器的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 察两类。 • 华生认为:心理学为更精确地研究行为,必 须效法其他自然科学,设计特殊而精密的 实验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进行实验观 察。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实 验法。
(二)条件反射法
•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在心理学以下几方面有独特 的作用。首先,在聋、哑、婴儿、某些病态者以 及动物做被试的情况下,言语报告不能使用时, 它将大显身手。其次.它还可以与言语报告法结 合使用来检验其效果。更重要的是,条件反射法 可以把原来只能由个人自我观察的主观经验,转 化为客观的反应差异。因此,华生认为条件反射 法为行为主义提供了一冲非常客观的分析行为的 方法。 • 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 法,而且还亲自应用它对儿童的情绪进行过系统 的实验研究。
• 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 的行为,而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由刺激— —反应联结构成的。这样,心理学研究行 为就是要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规律, 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时就能预知机体的相 应反应,或者已知反应来反推其有效刺激, 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体行为的目的。
三、心理学的方法
• 强调客观方法对心理学的作用。 • 华生认为,一个人除了能对自己进行内省观察外, 绝不能对其他任何人进行内省。就是对自己内省 观察,也由于缺乏一致的标准.即使使用经过严 格训练的被试,同样难以获得一致的结果。内省 只能给心理学带来分歧和混乱,必须加以抛弃, 寻求客观的方法。华生指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有五种: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 验法和社会实验法。其中前四种方法是主要的。
华生行为心理学简论
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
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行为主义的革命”,这样
的评价并不过分。
2.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由于华生主张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要预测、控制和塑造有机
体的行为,而行为的改变和塑造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实现的。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
1、频因(frequency)律
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
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
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
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
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6.关于人格的理论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指一个在反应方面现有的和潜在的全部资产(Assets)和现有的、潜在的债务
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
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
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
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
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4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
他认为,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有二:第一,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即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第二,研究引起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
在华生看来,“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
”所以,“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我们研究的客观对象。
”
华生的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抨击桑代克效果律基础上的。
提出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代替桑代克的效果律。
1、频因律
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2、近因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由于华生坚信,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这就使他成了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
他的最著名的、被印证得最多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一点,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华生无疑是心理学史上极富个性色彩的人物之一。
从哲学上讲,华生是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的,有人称其行为主义心理学为“肌跳心理学”。
华生行为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
三、华生的学习理论
华生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 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 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频因(frequency)律: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 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 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 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 近因(recency)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 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 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 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 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 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思维理论
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在和 轻微的反应。
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 言语活动。
言语和思维都归结为语言的习惯: 言语:“外显的语言习惯”, “大声的思维”
------外显的、有声的和供社会之用 思维:“内隐的语言习惯”。 “无声的谈话”
----内隐的、无声的和供个人之用的。
行为主义产生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 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 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 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
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行为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方法应该是客观的
》; • 1915年(38岁)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19年(42岁)出版《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
学》专著; • 1920年(43岁)辞去霍普金斯大学职务,进入广告界; • 1925年(47岁)出版《行为主义》一书; • 1945年(67岁)从商界退休,在一农庄安度晚年;
浅析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对学生工作的启示-精品文档
浅析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对学生工作的启示华生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方法。
这是一场破主观心理学、立客观心理学思想的革命,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有其极大的局限性。
本文客观评价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能有效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史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 1878〜1958)于1 9 1 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1908 年,华生开始形成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1913〜1919 年,华生先后出版了三部著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
这三部著作,系统阐述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开始了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革命”,确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发展方向和学术地位;1920 年,华生退出来了他长达12 年的校园学术生涯。
1921 年〜1947 年,华生不断普及、应用、传授他的行为主义于商业领域中。
1957 年,华生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荣誉,他的工作被褒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1] 此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不断得到后来者的续存和发展,且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的直接推动因素是: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发展、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研究、达尔文进化论:人和动物的同源关系,动物被试代替人。
从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等著作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个体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决定的,不是先天遗传所决定。
华生将行为分解为“刺激一反应” (“S -R )单元,刺激来自于客观,是可调控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论证行为也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相反,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决定条件,只要控制好环境,就能有效控制到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最后,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 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 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作用。
二、片面夸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的一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其环境决定论的理论取向,他指出:“给我 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 担保,可以随便选择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 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 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不过,请注意,当我从事这一实验时,我 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
首先,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从刺激 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推测刺激。在华生看来,刺激是指 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 动,手臂、腿和躯干的活动,或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 运动。由于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决定于遗传,而行为反 应又是由刺激引起的,因此行为不可能决定于遗传。 其次,华生虽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 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个体遗传的 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决定于其所处的环境。
华生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他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 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正式开创了行为主义的研究。 此外,他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主张加强心理学的 科学性与客观性,使客观心理学得以建立;强调有 选择的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肯定教育的作用。 作为一名开创者,华生的理论虽然有一定的不足, 但在心理学界是功不可没的,它启迪了赫尔、斯金 纳等人的后续研究,丰富了行为主义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以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流派,它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可观察的行为上,而忽略了内部的心理过程。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为是学习的产物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改变的结果。
人们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行为。
这种学习的过程被称为条件反射。
例如,当狗看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
如果多次在给狗看到食物的同时响铃,最终狗听到响铃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的过程。
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很大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很大。
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而不是由内部的心理过程控制的。
例如,一个人的恐惧可能是由于遭遇了某种不愉快的经历,而不是由于内部的恐惧感觉引起的。
三、行为可以通过强化和惩罚来改变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强化和惩罚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手段。
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给予奖励,以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惩罚是指对一种行为给予惩罚,以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在学校表现优秀,老师会给他一些奖励,如表扬、奖章等,以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
四、行为可以通过建立联结来学习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建立联结来学习。
联结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之间的联系。
例如,当人们看到火车经过时听到响声,他们就会建立起火车和响声之间的联结。
五、行为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学习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模仿学习。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观察他的父母如何处理冲突,并学习他们的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行为的学习和改变,认为行为是可观察的,可以通过建立联结、建立模型、强化和惩罚等方式来学习和改变。
这种心理学流派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行为治疗和教育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华生的行为主义
2014-10-21
2014-10-21
•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华生的一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其环境决定论的理论取向,他 指出:“给我一订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 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彰b选其中一 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 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 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不过,请注意,当我从事这一 实验时,我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虽 然华生在提出此观点的同时,注意到了个体的遗传基础,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但他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 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 创造性,忽视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不可否认华生 的环境决定论观点确实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使人们开 始关注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 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 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
华生的行为主义பைடு நூலகம்
• 约翰·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 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广告大 师。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 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1]
• 首先,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从刺激可预测反应, 从反应可推测刺激。在华生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 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手臂、腿和躯干的活动,或所有 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他将思维、情绪、人格等心理活动都等同 于一系列动作。由于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决定于遗传,而行为反应 又是由刺激引起的,因此行为不可能决定于遗传。 • 其次,华生虽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 的遗传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个体遗传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 何,要决定于其所处的环境。 • 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 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 遗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经典的条件作用经典的条件作用又叫应答条件作用或巴甫洛夫条件作用。
他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
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应的形成。
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又可以引入一个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级条件反射。
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词语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语词替代任何具体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够以语词建立极其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
华生曾经认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意思是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分析还原为一个个(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这一看法后来由于对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其它学习形式的发现被推翻了。
但经典的条件学习的确是许多行为的获得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经典条件作用主要概念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
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应,可以由白猫、小兔、狗乃至一块棉花引起。
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也是泛化的表现。
临床症状上许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
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
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
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
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己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概念对两个潜在的意义。
其一是,如果一个行为得以维持,个体环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维持的强化条件。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曾经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做了一个恐惧形成的实验。
因为一种动物和一种引起恐惧的刺激产生了联系,婴儿产生了对那种动物的恐惧。
在形成条件反射以前,小孩接近兔子毫无害怕的表现。
后来,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一个使小孩害怕的响声。
形成条件反应之后,单是兔子也能使小孩害怕,最严重的程度,这时小孩会对任何有毛的东西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
原来以兔子为条件的恐惧,现在泛化到相似的刺激。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
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
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泛化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上,皮亚杰认为他自己是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现论。
在心理学史上,他还列举过和他不同的一些理论,在这就不提了。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刺激到反应(s—E),而是刺激相反应间的可逆关系(S R);发展不是完全由外部刺激所控制,主体的组织活动和外界刺激中的联系同样重要。
他后来把公式表述为s一(AT)一R,也就是说外界刺激神经主体认识结构的(T)同化(入)后才产生反应,皮亚杰的学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图式(scheme)。
这是指主体已有的结构(structure)(结构一词,皮亚杰是指心理的机能结构,而不是指组织结构,也即是说图式是儿童对·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心理学界对华生经典行为主义的评析。
心理学界对华生经典行为主义的评析。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称之为经典行为主义。
经典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延续,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1)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人科学之林。
(2)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
(3)使心理学走出学院的围墙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
(4)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原则。
但是,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由于华生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把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化、庸俗化,把大脑内部的认知排除在刺激一反应之外,从根本上削弱了心理学学科的生命力。
其次,华生强调客观的、实证的、可重复的经验研究,排斥任何形式的内省,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心理学的研究。
最后,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行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创造的,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本质是行为。
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
虽然,各种心理现象也只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术语来论证的,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华生的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1.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行为的遗传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
华生明确地指出:“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
华生为什么要否认行为的遗传的作用?其理由有三个方面:首先,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
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预测刺激。
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其次,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
华生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它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
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决定于所处的环境。
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则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行为的遗传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华生从行为主义的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一个论断:“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为主义⼼理学华⽣⾏为主义⼼理学的主要观点(1)⼼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是⾏为。
华⽣格守⼀般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基本原则。
他的⾏为主义⼼理学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理学的对象──⼼理或意识,⽽代之以⾏为。
所谓⾏为,乃是有机体⽤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体反应的组合。
华⽣曾把⼈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应(如开门、打球)、内隐习惯反应(如思维,即⽆声语⾔)、外观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
华⽣把⼼理或意识归结为内隐⽽轻微的⾏为。
他指出,⼀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体变化。
思维是全⾝肌⾁,特别是喉头肌⾁的内在和轻微的反应。
事实上,他把“思维”和“喉头的习惯”视作同义词。
情绪是⾝体机构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是内隐、轻微⾏为的⼀种形式。
华⽣⾃称⾏为主义是唯⼀彻底⽽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标准只能是⾏为的适应性。
既然⾏为主义是彻底的机能主义,那它就当然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为,⽽不能丢开⾏为去考察意识。
(2)⼼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为。
华⽣认为构成⾏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但反应的形成与改变则归因于有机体所受的刺激,反应紧随刺激出现。
这便导致了刺激—反应的简化的⾏为公式。
华⽣在其《⾏为:⽐较⼼理学导论》⼀书中写道:“⼈和动物的全部⾏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
他认为最基本的刺激—反应联结叫做反射。
不管多么复杂的⾏为总不外乎是⼀套反射⽽已。
华⽣强调⼼理学必须符合⼀般科学共有的预测、控制的基本原则。
⼼理学研究⾏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从⽽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谁知刺激,以预测和控制动物和⼈的⾏为。
(3)⼼理学的研究⽅法应该是客观的⽅法⽽不是内省法。
华⽣研究⼼理学抛弃传统的内省法代之以客观的⽅法的原因,固然是他不相信内省法的精确性,但也是他在⼼理学对象上否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他清楚地说过的客观⽅法有四种,即应⽤和不应⽤仪器控制的观察、条件反射法、⾔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华生及其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华生及其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华生(John B. Watson)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被客观观察和测量的事件,而不是研究意识等不可观察的内部过程。
他的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环境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一、华生的心理学理论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被客观观察和测量的事件,如行为、反应等。
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等不可观察的内部过程,因为这些过程无法被科学地证实和验证。
因此,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为如何通过经验和训练改变。
2.刺激-反应理论华生提出了刺激-反应(S-R)理论,认为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
这个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环境刺激是塑造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
华生认为,通过分析和研究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测和控制个体的行为。
3.情绪理论华生提出了情绪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情绪是内外部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
他认为,不同的生理反应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而个体对刺激的解释和认知也会影响情绪反应。
因此,他主张通过分析和研究刺激、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和控制个体的情绪反应。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1.教育领域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主张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行为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可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训练计划。
例如,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错误行为,可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此外,行为塑造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如技能训练、语言治疗等。
2.工业领域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他主张通过分析员工的行为和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计划。
例如,通过观察和分析员工的行为和绩效评估数据,可以找出员工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也提出了工作再设计等方法,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家也有「慣寶寶」嗎?作者:李佩芬、陳念怡出處:親子天下你擔心自己養出總是長不大、生活失能、怯於負責的「慣寶寶」嗎?你害怕自己成為直升機父母、聖誕樹媽媽、快遞阿嬤嗎?父母該如何拿捏愛的分際?某知名私立大學。
一名媽媽為了兒子申請國外研究所,親自到校跟老師討論該申請哪些學校與推薦信的內容。
但二十出頭的當事人坐在一旁,彷彿事不關己。
高雄市火車站,某知名補習班前。
為了要讓讀高中的孩子能夠搶到補習班比較前面的好位子,一群媽媽輪流排隊,從凌晨四點開始,甚至還夜宿補習班街前。
她的孩子為什麼不能自己來排呢?「因為家長負責排隊,小孩要負責讀書,」一位提供「代排隊」服務的「跑腿幫」阿泓,回應「客戶」們的心情。
台北大安區公立明星小學。
剛開學的三年級教室,七、八位大人幫學生拿書包、作品進教室,身上還掛著孩子的水壺、便當袋、樂器等。
「全身大包小包,簡直像棵聖誕樹走進教室,還幫學生把聯絡簿、鉛筆盒拿出來放到桌上,才放心離開,」班上導師感嘆:「父母幫孩子代勞得愈多,孩子適應得愈慢。
」這些看似極端的個案恐怕不是例外。
過去中小學生才有的「班親會」、「親師座談」,現在是大學必備的「基本服務」。
每當新生入學的親師座談會中,憂心忡忡的家長從「誰叫孩子起床」,關心到「孩子該怎麼選課」。
一位國立大學教授表示,現在大學教授要定期將學生的成績登記上網,目的不是給學生看,而是給遠方的家長「監控」,協助大學生萬一可能被「二一」(二分之一的科目被當)時,提前警示家長。
根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的統計,二○○六年,TEPS訪問近三千名家有高中、五專青少年的父母,只有兩成五家長篤定表示孩子「非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更有兩成六家長認為,孩子「不太會/非常不會」規劃事情。
你擔心自己養出總是長不大、生活失能、怯於負責的『慣寶寶』嗎?為什麼該是獨立生活的年紀,卻仍在父母的管轄範圍、憂慮清單裡?你對孩子的照顧與幫助,究竟是愛,還是剝奪?現代父母放不了手的困難有三:困難1少子化浪潮,造就做太多的直升機家族隨著少子化浪潮愈趨劇烈,家中平均六個長輩照顧一個小孩。
愈來愈多以過度代勞表達愛意的「快遞阿嬤」與「聖誕樹媽媽」,搶去了孩子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
過度「孝順」兒女的「孝子家長」們,把「幫孩子」與「愛孩子」畫上等號,是造成孩子長不大的第一個原因。
曾在台北市都會區國中擔任訓導工作,現任福安國中校長的施俞旭,就曾遇過母親早已替孩子訂餐,但孩子嫌味道不好,打電話回家,疼孫的阿嬤,於是中午頂著大太陽,送來孫子指定口味的便當與冰涼果汁。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的高淑清觀察,一提到「放手」,許多父母很容易會立刻聯想到「不管」。
「放手不管,代表我不愛孩子」的迷思,讓家長不知不覺中,陷入愈做愈多的惡性循環。
困難2雙薪家庭過半,造就沒時間「好好生活」的父母社會結構變遷,雙薪家庭過半是最近五年內才發生的「新鮮事」。
雙薪父母意味著生活步調忙碌,時間壓力成為教養小孩最大的「困局」。
無論是吃飯、穿外套、整理書包...所有小孩該「慢慢學」的生活大小事,在大人的時間壓力下,都得必頇「快快做」。
趕時間,成為磨損家長耐性的大敵。
「現在的家庭,已從過去的生產單位,轉變為消費單位,」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觀察。
隨著社會對「便利生活」的需求提升,家庭使用「半成品」機會大增,如晚餐調理包、家事外包服務、已削好才販售的水果︙︙都與早年農業社會凡事都需自己動手做,才得以換取生活所需的景況大相逕庭。
兒童的角色,已從家務「分擔者」變成「消費者」;服務型社會成形,外包的項目也開始「走火入魔」。
一家私立幼稚園特別聘雇一位保母阿姨,她的工作之一,竟是「放學時站在門口,負責幫孩子穿好外套」。
因為家長會抱怨:「接回小孩前,園所都沒幫孩子穿好外套,真是服務不周!」學校如何拿捏「提供服務」的界限,成為教育現場愈來愈值得思考的課題。
為提供足夠貼心的「周全服務」,許多原本可提供給孩子更多「體驗」機會的課程,經常因「恐有安全之虞」而儘量精簡。
如以短程校外教學為例,儘管多數人承認,讓孩子學習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有其必要,但為確保學生安全,多數學校仍寧願以遊覽車包車載送,好讓家長安心,老師放心。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林慧芬觀察,在造訪幼稚園所時,每到放學時間,孩子「伸出腳等大人穿鞋」的情形已不稀奇。
家長是否能自覺到「親手練習」機會難能可貴,還是已落入「服務愈周全,花出去的錢才愈值得」的泥沼而不自知?困難3升學至上價值觀,家務靠邊站升學考試掛帥的氛圍,師長重視成績或才藝的程度,遠勝過孩子「打理自己」所獲得的讚許。
今年初,千代文教基金會發表一份台灣家庭狀況調查,在受訪的一○七六個家庭中,只有四九%的父母「經常教導」孩子如何做家事,「經常要求」孩子做家事的家長,也只有四五%。
任教於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的程鈺菁,曾目睹大學生在修服務學習學分時,竟是「坐在椅子上拖地」,「以後人類可能真的都像頭大與食指大的外星人,因為都用心電感應,加上食指觸控螢幕,」她打趣道。
過分重視升學的價值觀與壓力,讓大孩子忙於應付上課補習課輔行程,與家人相處時間大幅壓縮;當孩子忙得連在家吃飯都顯得「彌足珍貴」時,就更別提參與家庭生活,分擔家事了。
推動「五一五讓愛上餐桌」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家盟),今年三月調查發現,每天與家人至少共餐一次的家庭不到一半,只有四九%;而無法每天一起用餐的原因,已經從過去「大人很忙」,轉變為「大人、小孩都很忙」。
全家盟創會理事長蕭慧英指出,相聚用餐是人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家庭也是如此。
「好好共餐,是把家人拉在一起最簡單的儀式,也是孩子認識父母、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場域,」蕭慧英指出,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典範」,透過坐下來,慢慢吃,好好談,就是最好的交流時機。
「就算一週一次,也是好的開始,」蕭慧英語重心長。
若不分平日假日,孩子看到的都是「累得坐在電視機前」的大人,當然也就很難想像,眼前的爸媽,當年也曾有過熱血的一面。
生活力,從家事開始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之一杜威,早就主張「生活即教育」,愈來愈多當代研究也主張:讓孩子動手做的生活體驗,才是將學習內化的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長期追蹤一組青少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工作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較佳、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
日本小學從五年級開始到高中,每年要上六十個小時的「家庭課」,階段性的為下一代打下生活自立的基礎。
近年美國的家事教育內涵,也逐漸從「家事技巧」轉移到「生活技能(life skills)」。
「僅把縫紉與烹飪視為女子持家技能的訓練,是錯把手段當目的,」師範大學家庭與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林如萍指出,隨著時代變遷,家事教育重點已逐漸轉變為「裝備日常生活所需技能,發展知識與能力以達到理想生活」。
如美國紐約州針對五到八年級學生所設計的「家庭與生涯技能」課程便指出,溝通、領導、管理與思考,是家事教育中更值得關注的「過程能力」,而非局限在能否學會某項技藝而已。
如在下水餃過程中,除了煮好水餃外,思考「浮力是什麼?為什麼水餃熟了會浮起來?」的過程,以及「如何不把水餃煮爛、更好吃」的聯想與應用,不僅讓課本知識不再遙遠,更讓技藝成為生活中可以應用的能力。
當重視教育的國家都更在意當代孩子的「生活體驗與做中學的能力」,台灣的總體環境與價值觀卻逆勢而行。
社會結構變遷,也使得家庭的功能在生活教育第一線退場。
學校,於是必頇擔負起更沉重的責任。
採實驗教育的新竹私立道禾實驗中小學暨幼稚園,在特別設計的「生活學程」中,強調家事教育和做中學。
如刷馬桶,即使幼稚園孩子力道有限,老師後續往往也都得再刷一次,但孩子卻從中習得「刷馬桶左側邊緣時,身體要靠右站才看得清楚」;國中生更能背著重達三十公斤的帳棚、睡袋等宿營用品,走上八天七夜越過八通關古道,從汗水與行動中見證自己的意志力。
道禾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曾國俊認為,貧窮與資源有限的環境,最容易磨練人的意志力與挫折忍受力。
但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家庭,小孩在優渥環境中缺乏歷練的機會,但家事這種「日復一日,簡單事,重複做」的過程,卻是磨練「內在意志力」的最佳場域,也是現代小孩最難累積的能力。
不僅如此,孩子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才有因汗水而連結的生命記憶,對這個家也才會有感情,」曾國俊觀察。
台北市的五常國小,則將「家事教育」列為重點特色,為每個年級孩子的家務能力設定能力指標。
如低年級有整理書包、擺碗筷,中年級有掃地、洗碗盤,高年級則有洗衣服、挑菜洗菜等等,每學期還舉辦多次家事抽測闖關活動,鼓勵學生增進自己的家務技能。
家長,怎麼開始?「獨立的本質,在於能自己做事,」著名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曾如是說。
美國蒙特梭利基金會理事長提姆•沙丁*Tim Seldin+也指出,孩子原本就有渴望獨立做事的本能,「教孩子自己動手做,無論是盥洗、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
︙︙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
」台中四季藝術幼稚園創辦人唐富美觀察,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自理能力,背後卻會牽涉孩子的自信心與同儕關係。
如在分組時,若有人特別容易弄翻東西,除了對「我可以完成」的自我能力打折扣外,在團體中也會顯得退縮。
「我們都得認清,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蔡穎卿娓娓道出為人父母者的心境:過去十幾年的付出,就是期待孩子成為可擔當責任的獨立個體,「培養生活力,就是培養孩子能擔當責任的完成力,」蔡穎卿如此詮釋。
愛孩子,不要剝奪他成長的機會。
身為家長,需要學會三件事:策略性的放手:把學習過生活的機會,學習做選擇、負擔責任的機會,適齡適性的還給孩子。
真誠的放心:鼓勵孩子參與分擔,相信他能做到。
幽默的放輕鬆:學會忍受混亂期,別怕他做不好,適度降低期望與標準。
親職專家楊俐容舉例,時代在轉變,家長毋頇、也沒有機會要求孩子煮飯洗衣打掃收納事事都做得到,而是給孩子基本的經驗,當他自己想做、需要做的時候,有能力做到,有方法學得會。
與其等到孩子三十歲還賴在家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每位父母,都該從現在開始警惕自己,學會放手、放心、放輕鬆,讓孩子從小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邁向獨立。
做家事,培養四大好能力日本BENESSE 教育研究開發機構調查,常動手做家事的孩子,不僅能培養責任感、計畫能力、堅持度,也是推升大腦成長與學業成績的良性因子。
專家歸納出孩子在家事生活中,至少可培養四大能力:能力一:增加感受力,培養自我監控力日本筑波大學附小資深教師勝田映子指出,做家事是一種替對方著想的行為。
習慣幫忙家務的孩子,對事物感受力較佳,在學校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善於關注周遭動態,也容易培養出預測因果關係的後設認知能力。
如果要完成任務該做些什麼?步驟為何?這都有助於發展出一套自我監控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