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原理 吸收与蒸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合集下载

食品工程原理8

食品工程原理8

式中: pA0、 pB0为同温度下纯组分A、B的饱和蒸气压, 可由安托因公式计算或直接从理化手册中查得。
泡点及泡点方程
泡点温度——在一定压强下,液体混合物开始沸腾产生 第一个气泡的温度,称为泡点温度(简称泡点)。
在指定的压强下,混合液的沸腾条件是:
P p A pB p A x pB 1 x
o
vB p B
o
• 对于非理想溶液: v A 相对挥发度α
pA xA
,
vB
pB xB
指混合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与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
之比,通常用α表示,其数值可由实验测得 。
pA vA vB xA pB xB p A xB pB x A



对理想溶液有:

vA vB

pA
o pB
两组分非理想溶液的相图 对于非理想溶液,若非理想程度不严重,则其t-
x-y图及x-y图的形状与理想溶液相仿;若非理想程
度严重,则可能出现恒沸点和恒沸组成。用普通的
蒸馏方法不能分离恒沸溶液。
典型的非理想溶液体系有:乙醇-水物系(具 有正偏差)和硝酸-水物系(具有负偏差)。
挥发度及相对挥发度
挥发度 v
萃 取
萃取操作特点:
萃取的依据是溶解度的差异 是相间传质过程 要与其它分离手段相结合
萃 取
相平衡关系图 三角形坐标图及杠杆规则 (1)三角形坐标图 三角形坐标图通常有等边三角形坐标图、等腰直角三 角形坐标图和非等腰直角三角形坐标图,其中以等腰直角 三角形坐标图最为常用。
萃 取
(2)杠杆规则 质量r的混合物系R与质量为e 的混合物系E相混合,得到一个质 量为m的新混合物系M,其在三角形 坐标图中分别以点R、E和M表示。M

食品工程原理 吸收与蒸馏(一)

食品工程原理 吸收与蒸馏(一)
了解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掌握稳定分子扩散的基本计算与应用重点掌握等温条件下低浓度逆流吸收塔的计算与应用重点掌握两组份连续精馏塔的计算重点掌握逐板计算法及图解法求解理论板数的方法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的混合体系中如果存在浓度梯度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将有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趋势该移动过程称为传质过程
表示。 对于单纯的等分子反向扩散,物质A的传递速率应等于A的
扩散通量。
NA
JA
D
dcA dz
D RT
dpA dz
注意:在上述条件下,扩散为稳定过程,NA为常数; pA—z呈线性关系。
P
P
pA1
pB2
pB1
pA2
z1
z2
上式分离变量并积分,
积分条件为:z1=0,pA=pA1;z2=z,pA=pA2
D N A RTz ( pA1 pA2 )
三、分子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物性常数之一,表示物质在介质中
的扩散能力;
➢扩散系数取决于扩散质和介质的种类及温度等因素。 ➢对于气体中的扩散,浓度的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液体中的扩散,浓度的影响不可以忽略,而压强的影
响不显著。
物质的扩散系数可由实验测得,或查有关资料,或借助于 经验或半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pi——相界面处溶质A的分压,kPa; pBM——惰性组分B在气相主体中与相界面处的分压的对数平均
值,kPa;
在液相中的传质速率为
NA
DC zLcSm
(ci
c)
kL (ci
c)
式中 zL——液相有效滞流膜层厚度,m; c——液相主体中的溶质A浓度,kmol/m3; ci——相界面处的溶质A浓度, kmol/m3; cSm——溶剂S在液相主题与相界面处的浓度的对数均 值, kmol/m3; kL——液膜吸收系数或液膜传质系数

粮院 食品工程原理复习题(1)

粮院  食品工程原理复习题(1)

●采用常压干燥器干燥湿物料。

每小时处理湿物料1000kg,干燥操作使物料的湿基含量由40%减至5%,干燥介质是湿空气,初温为20℃,湿度为0.009kg水/kg绝干空气,经预热器加热至120℃后进入干燥器中,离开干燥器时废气温度为40℃,若在干燥器中空气状态沿等焓线变化。

试求:(1)水分蒸发量(kg/s);(2)绝干空气消耗量(kg绝干气/s);(3)干燥产品量(kg/s)?解:(1)W=G c(X1-X2)X1=0.4/(1-0.4)=0.667X2=0.05/(1-0.05)=0.0526G c=1000(1-0.4)=600 kg绝干料/h∴W=600(0.667-0.0526)=368.64 kg/h=0.1024 kg/s(2)L=W(H2-H1)H1=H0=0.009 kg水/kg绝干气t1=120℃,t2=20℃H2未知,可通过I1=I2求算I1=(1.01+1.88H1)t1+2490H1=1.01t1+(1.88t1+2490)H1I2=(1.01+1.88H2)t2+2490H2=1.01t2+(1.88t2+2490)H2∴H2=(1.01×120+(1.88×120+2490)×0.009-1.01×40)/(1.88×40+2490)=0.041 kg水/kg绝干气∴L=0.1024/(0.041-0.009)=3.1974 kg绝干气/s(3) G2=G c(1+X2)=600/3600×(1+0.0526)=0.175 kg/s●椰子油流过一内径为20mm的水平管道,其上装有一收缩管,将管径逐渐收缩至12mm,如果从未收缩管段和收缩至最小处之间测得的压力差为800Pa,试求椰子油的流量。

椰子油密度为940kg/m3● 某冷库外壁内、外层砖壁厚均为12cm ,中间夹层厚10cm ,填以绝缘材料。

砖墙的热导率为0.70w/m ·k ,绝缘材料的热导率为0.04w/m ·k ,墙外表面温度为10℃ ,内表面为-5℃,试计算进入冷库的热流密度及绝缘材料与砖墙的两接触面上的温度。

食品工程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ppt课件全篇

食品工程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ppt课件全篇
热量传递(heat transfer): 物体被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也称为物体的传热过程。凡是遵循传热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到可以用热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质量传递(mass transfer): 两相间物质的传递过程即为质量传递。凡是遵循传质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到可以用质量传递的理论去研究。
食品工程原理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教材简介
学时安排
李云飞,葛克山主编,食品工程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总学时:64计划学时
高福成。食品工程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姚玉英,黄凤廉,陈常贵等。化工原理,上下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王志魁。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美]J 金克普利斯著,清华大学化工组译。传递过程与单元操作。1985。 华南工学院等。发酵工程与设备。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姚玉英。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4.5 经济核算(economic evaluations)
食品工程原理—绪 论
绪论结束!
1.教材:李云飞,葛克山。《食品工程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主要参考书 [1] 无锡轻工学院等。《食品工程原理》上、下册,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5。
[2] 谭军。《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讲义》,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1992。 [3] 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化工原理》上、下册,北京: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 [4] 上海化工学院等编,《化学工程》一、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0。 [5]. 谭天恩等编,《化工原理》上、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6] Stanley E. Charm, The Fundamentals of Food Engineering. AVI Publishing inc 1978 [7] Dennis R.Heldman.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 AVI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1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习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习题

第1章 流体力学基础 习题【1-1】椰子油流过一内径为20mm 的水平管道,其上装有一收缩管,将管径逐渐收缩至12mm ,如果从未收缩管段和收缩至最小处之间测得的压力差为800Pa ,试求椰子油的流量。

【1-3】用泵输送大豆油,流量为1.5×10-4m 3/s ,管道内径为10mm ,已知大豆油的粘度为40×10-3Pa.s ,密度为940kg/m 3。

试求从管道一端至相距27m 的另一端之间的压力降。

【1-5】液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层流流动,若流量、管长和液体的物性参数保持不变,而将管径减至原有的1/2,问因流动阻力而产生的能量损失为原来的多少倍。

【1-6】液体在光滑圆形直管内作紊流流动,若管长和管径均不变,而流量增为原来的两倍,问因流动阻力而产生的能量损失为原来的多少倍。

摩擦系数可用布拉休斯公式计算。

【1-7】某离心泵安装在高于井内水面 5.5m 的地面上,吸水量为40m 3/h 。

吸水管尺寸为4114⨯φmm ,包括管路入口阻力的吸水管路上的总能量损失为4.5J/kg 。

试求泵入口处的真空度。

(当地大气压为1.0133×105Pa )【1-9】每小时将10m 3常温的水用泵从开口贮槽送至开口高位槽。

管路直径为357⨯φmm ,全系统直管长度为100m ,其上装有一个全开闸阀、一个全开截止阀、三个标准弯头、两个阻力可以不计的活接头。

两槽液面恒定,其间垂直距离为20m 。

取管壁粗糙度为0.25mm 、水的密度为1000kg/m 3、粘度为1×10-3Pa.s 。

试求泵的效率为70%时的轴功率。

【1-10】用泵将开口贮槽内密度为1060kg/m 3、粘度为1.1×10-3Pa.s 的溶液在稳定流动状态下送到蒸发器内,蒸发空间真空表读数为40kPa 。

溶液输送量为18m 3/h 。

进蒸发器水平管中心线高于贮槽液面20m ,管路直径357⨯φmm ,不包括管路进、出口的能量损失,直管和管件当量长度之和为50m 。

食品工程原理 吸收与蒸馏(三)

食品工程原理    吸收与蒸馏(三)

F = C-φ+2
式中 F——自由度数
C——独立组分数
φ——相数 2表示外界只有温度和压强可以影响物系的平衡关系。
2 . 拉乌尔定律
汽液相平衡:溶液与其上方蒸气达到平衡时汽液两相各组
分组成的关系。
溶液的分类:理想溶液和非理想溶液。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即
0 pA pA xA 0 0 pB pB xB p B (1 x A )
将物料衡算式代入
[F-( L΄ -L )] IV= FIF- ( L΄ -L)IL
馏出液
进料
提馏段: V1’=V2’=V3’=…Vm’=V’=定值
但V与V’不一定相等. ※
恒摩尔液流:
每层塔板溢流的液体的摩尔流量相等。
精馏段: L1=L2=L3=…Ln=L=定值
提馏段: L1’=L2’=L3’=…Lm’=L’=定值 但L与L’不一定相等. ※
板式塔
釜液
恒摩尔流
恒摩尔汽化和恒摩尔溢流的总称。
液。
2 简单蒸馏流程
nF, zF
nD1, xD1
nD2, xD2
nD3, xD3
nW2, x2
3.简单蒸馏的计算
设: F、W2——釜内的原料液量和最终残液量,kmol; x1、x2——料液和残液中易挥发组分组成(摩尔分率)
W——某一瞬间釜内的液量,kmol;
x、y——某一瞬间的液气组成,(摩尔分率);
例:年处理量为10万吨粗甲醇精馏塔的设计
确定产品的流量及组成; 确定合适的操作条件:
操作压强、回流比和加料状态等;
V
确定精馏塔所需的理论塔板数和加料位置; 选择精馏塔的类型、确定塔径、
塔高及塔的其它参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教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教案

第1章流体力学基础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 基础知识与概念1.1 物理量的单位1.2 量纲分析1.3流体的压缩性和膨胀性1.3.1 体积压缩系数1.3.2 体积膨胀系数1.3.4 流体压强的表示方法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2流体的粘性与粘度2.1 牛顿内摩擦(粘性)定律2.2牛顿流体与理想流体3 流体流动能量平衡3.1稳定流动体系的能量平衡3.2 稳定流动体系能量方程与柏努利方程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4 管中流动4.1 管中稳定流动连续性方4.2 雷诺实验与雷诺数4.3 水力直径(当量直径)4.4 圆管中的层流4.4.1 速度分布与流量4.4.2 平均流速和最大流速4.4.3 沿程损失4.5 圆管中的湍流4.6 管路中的沿程阻力4.7 管路中的局部阻力L f,第四次课(100min)讲授内容:5 管路计算与流量测量5.1 管路计算5.1.1 简单管路计算5.1.2 复杂管路计算5.2 流量测量5.2.1 测速管5.2.2 孔板流量计5.2.3 文丘里流量计5.2.4 转子流量计第五次课(100min)讲授内容:6 液体输送设备6.1 泵的类型6.2 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和特性6.2.1 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6.2.2 正位移泵的主要性能参数6.2.3 泵的特性曲线6.2.4离心泵的性能参数的改变与换算6.3 泵的安装高度第六次课(100min)讲授内容:6.4 管路特性6.5 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7 气体输送原理7.1离心式通风机和鼓风机7.1.1 离心通风机7.1.2 鼓风机第2章传热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 传热的基本概念1.1 传热的基本方式1.2 温度场与温度梯度1.2.1 温度场1.2.2 温度梯度1.3 传热速率与热通量1.4 载热体1.5 换热器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2 热传导2.1 傅立叶导热定律与热导率2.2 通过单层壁的稳定热传导2.2.1 单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2.2.2 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2.3 通过多层壁的稳定热传导2.3.1 多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3 对流传热3.1 牛顿冷却定律与对流传热系数3.2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建立方法3.2.1 对流传热系数的获取途径3.2.2 对流传热过程的因次分析3.3 流体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3.7 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3.8 蒸汽冷凝放热3.8.1 冷凝传热过程分析3.8.2 膜状冷凝传热系数的关联式3.8.3 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及强化3.9 沸腾传热3.9.1 液体沸腾的分类3.9.2 液体沸腾曲线第四次课(100min)讲授内容:4 辐射传热4.1 基本概念4.2 物体的辐射能力4.3 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传热4.4 对流与辐射的综合传热第五次课(100min)讲授内容:5 稳定传热过程计算5.1 热量衡算5.2 总传热速率方程5.3 总传热系数5.3.1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5.3.2 污垢热阻5.4 传热的平均温度差ΔT m5.4.1 恒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5.4.2 变温传热时的平均温度差5.5 传热面积的计算第六次课(100min)讲授内容:6 不稳定传热6.1 流体的间歇式换热6.2 导热微分方程6.3 集总参数分析法6.4 不稳定导热的图解法6.4.1 一维不稳定导热6.4.2 多维不稳定导热第七次课(100min)讲授内容:7 换热器7.1 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7.1.1 管式换热器第4章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流动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 流体绕过颗粒及颗粒床层的流动1.1 颗粒床层的特性1.1.1 单个颗粒的特性1.1.2 颗粒群的特性1.1.3 床层特性1.2 流体绕球形颗粒的流动1.3 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流动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2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2.1球形颗粒的沉降2.1.1重力沉降2.1.2 实际沉降速度u t,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3 固体流态化与气力输送3.1 固体流态化3.1.1 固体流态化的基本概念3.1.2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3.1.3 流化床中的传热3.1.4 流化床中的结构形式第四次课(100min)讲授内容:3.2 气力输送3.2.1 概述3.2.2 气力输送的原理4 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4.1 沉降4.1.1 重力沉降的应用与设备4.1.2 离心沉降第五次课(100min)讲授内容:4.2过滤4.2.1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4.2.2 过滤设备4.2.3 过滤基本方程4.2.4间歇过滤操作的计算4.2.5连续式过滤计算第7章吸收与蒸馏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 传质学基础1.1 混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1.2 扩散现象与分子扩散速率计算1.2.1 分子扩散与Fick定律1.2.2 稳定分子扩散速率1.2.3 扩散系数1.3 对流传质与相间传质1.3.1 对流传质1.3.2 相间传质的双膜理论1.4 传质设备简介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2 吸收与解吸2.1 概述2.2 汽液相平衡2.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2 汽液相平衡2.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2.2 亨利定律2.3 总传质速率方程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3 吸收塔的计算3.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3.2 吸收剂的用量与最小液气比3.3 塔径的确定3.4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3.4.1 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3.4.2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第四次课(100min)讲授内容:4 蒸馏4.1 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4.1.1 相律和拉乌尔定律4.1.2 两组分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4.1.3 相对挥发度与汽液平衡方程4.2蒸馏与精馏原理4.2.1 平衡蒸馏4.2.2 简单蒸馏4.2.3 精馏原理第五次课(100min)讲授内容:5 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5.1 理论板的概念及恒摩尔流假定5.1.1 理论板5.2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5.2.1 全塔物料衡算5.2.2 进料板及进料热状态参数5.3 操作线方程5.3.1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5.3.2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5.3.3 q线方程与操作方程的图示5.4 理论板的确定与实际板的讨论5.4.1 理论板的确定第六次课(100min)讲授内容:5.4.2 板效率与实际板数5.5 回流比的影响与选择5.5.1 全回流与最少理论板数5.5.2 最小回流比5.5.3适宜回流比5.6 双组分精馏的操作计算5.7 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5.7.1 冷凝器的热负荷Q C5.8 其他有关实例的讨论5.8.1 直接水蒸汽加热5.8.2 提馏塔5.8.3 侧线出料和多股进料第8章液体吸附与离子交换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 液体吸附1.1 吸附作用和吸附剂1.1.1 吸附作用1.1.2 吸附剂及其性能1.2 吸附理论1.2.1 吸附平衡1.2.2 吸附速率1.3 吸附操作1.3.1 吸附操作步骤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4 吸附计算1.4.1 分级接触式吸附1.4.2 连续式吸附2 离子交换2.1 离子交换概念和离子交换树脂2.1.1 基本概念2.1.2 离子交换剂2.1.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2.2 离子交换机理2.2.1 离子交换平衡2.2.2 离子交换机理2.3 离子交换速率2.3.1 外扩散速率2.3.2 内扩散速率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2.3.3 总传质速率和总传质系数2.4 离子交换操作及设备2.4.1 离子交换操作2.4.2 离子交换装置分类2.5 离子交换操作计算2.5.1 交换柱的直径和高度2.5.2 树脂用量、正洗水用量和时间2.5.3 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ω0和有效工作容量ωe 2.5.4 交换柱工作时间和反洗水的用量2.5.5 再生剂用量第8章浸出和萃取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 浸出1.1 浸出理论1.1.1 浸出体系组成的表示方法1.1.2 浸出系统的平衡关系1.1.3 溢流与底流平衡关系的表达1.1.4 杠杆规则1.1.5 单级浸出过程的表示1.2 浸出速率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3 浸出操作的流程1.4 浸出操作计算1.5 浸出装置2 萃取2.1 液—液相平衡关系2.2 萃取过程的计算2.2.1 单级萃取的计算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2.2.2 多级错流萃取2.2.3 多级逆流萃取2.3 萃取操作的设备第11章溶液浓缩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 蒸发操作与特点2 单效蒸发2.1溶液的沸点和温度差损失2.2 单效蒸发的计算2.2.1 蒸发器的物料衡算2.2.2 蒸发器的热量衡算2.2.3 传热面积S02.2.4 管内沸腾传热系数αi的关联式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3 多效蒸发3.1 多效蒸发的原理3.2 多效蒸发的流程3.3 多效蒸发的计算3.3.1 基本情况3.3.33.3.4 传热面积S3.3.5 重新分配各效温差及重算传热面积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4 多效蒸发效数的限制5 蒸发设备5.1蒸发器结构5.1.1 非膜式蒸发器5.1.2 膜式蒸发器5.2 蒸发器的选用5.3 蒸发器的辅助装置6 冷冻浓缩6.1冷冻浓缩操作原理6.2冷冻浓缩计算第12章食品干燥原理第一次课(100min)讲授内容:1湿空气的热力学性质1.1湿含量(湿度)H1.2相对湿度1.3湿空气的比热容C H和湿比容υH1.4 湿空气的热含量(焓)I1.5 干球温度t和湿球温度t m1.6 露点t d第二次课(100min)讲授内容:2 湿空气的湿焓图及使用方法2.1 湿空气的湿焓图(H-I图)2.2湿焓图的应用3 湿空气的基本状态变化过程3.1 间壁式加热和冷却以及冷(却)凝减湿过程3.2 不同状态湿空气的混合过程3.3 绝热冷却增湿过程第三次课(100min)讲授内容:4 湿物料的基本性质4.1 湿物料的形态和物理性质4.2 湿物料中水分存在形式和表示法4.3 平衡水分5 湿物料常压热风干燥过程5.1 热风干燥过程计算5.2 干燥器的热效率5.3热风干燥基本过程的变型第四次课(100min)讲授内容:6 对流干燥理论6.1 物料干燥机理6.2 干燥速率和干燥特性曲线6.3干燥时间6.3.1恒速干燥时间t16.3.2 降速干燥时间t2第五次课(100min)讲授内容:7 干燥设备7.1干燥器的分类7.2 干燥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考研食品工程本科课件讲解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考研食品工程本科课件讲解

y
x q x F q 1 q 1
t t e (1 q )
r cp
3、气液平衡关系 在分离器中,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因此符合相平衡方程式。 平衡温度te与组成x应满足 te=f(x)
复习方法 如果细心对比一下历年的专业课考题,我们就会发现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复性很强,虽然题量和题型可能 会有一些的改动,但是每年考试的命题重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要想在专业课的竞争中获得胜 利,建议广大考生第一步就是要搜集专业课历年考试资料和最新信息,标准就是要“准”和“全”。 第一,有效地收集专业课辅导资料 专业课的资料主要包括专业辅导书、课程笔记、三人行辅导班笔记以及最重要的历年试题。如果这些都搜 集全的话,就可以踏踏实实的开始复习了。专业辅导书是复习的出发点,所有的考试的内容都是来源如此, 但是通常专业辅导书都是又多又厚的,所以要使我们复习的效率最大化,就要运用笔记和历年试题把书本 读薄。如前所述,专业课试题的重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所以仔细研究历年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快 的掌握出题点和命题思路,并根据这些重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复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复习的时间。 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的书籍,建议大家去看一些考研专业课辅导名师的著作,毕竟只有他 们才有能力充分洞察历年考研的最新变化以及考研命题规律。
更多资料下载: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更多资料下载:
ln
若为理想物系
x1 F dx * x 2 y W x
ln
x 1 x2 F 1 [ln 1 ln ] W 1 x2 1 x1
若在操作范围内,平衡关系为直线
ln
(m 1) x1 b F 1 ln W m 1 (m 1) x 2 b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A(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A)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6110850课程总学时: 88 (其中,讲课88 ,实验0 ,上机 0 ,实习0 ,课外学时0 )课程学分:5.5课程分类:必修开设学期:秋开课单位: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所需先修课:高等数学、物理学和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葛克山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为食品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三传理论及其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即研究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动量传递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和流体输送机械(泵与风机)的选用、颗粒与流体间的相对运动;热量传递内容包括传热学和蒸发操作等;质量传递内容包括传质过程、吸收与蒸馏、吸附与离子交换,浸出与萃取等单元操作;此外还包括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如食品的干燥等。

This course is a required basic one in food specialization .It includes both transfer theories of momentum,heat and mas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Momentum transfer contents fluid mechanics,fluid transportation machines and fuid flow past inmersed particles. Heat transfer includes principle of heat transfer and evaporation. Mass transfer contents gas absorption and distillation,liquid adsorpion and ion exchange,leaching and extraction.Beside those it includes drying of solids.三、各部分教学纲要课堂讲授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88学时)第1章流体力学基础(12学时)牛顿流体及黏度,稳定流动体系的总能量方程,不可压缩流体的稳定流动,管内流动的能量、质量守恒,管内流动的阻力和流速分布,流动阻力计算,简单管路计算,泵的类型与性能,泵的安装高度,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工程原理本科随堂习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工程原理本科随堂习题
更多资料下载: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入框内,滤液穿过滤框两侧滤布,沿相邻滤板沟槽流至滤液出口,固体则被截留于框内形成滤饼。滤饼充 满滤框后停止过滤。洗涤滤饼时,洗水经由洗水通道进入滤板与滤布之间。洗涤结束后,旋开压紧装置并 将板框拉开,卸出滤饼,清洗滤布,重新组装,进行下一循环操作。 7、由于洗水里不含固相,故洗涤过程中滤饼厚度不变。因而,在恒定的压强差推动下洗涤速率基本为常数。 影响洗涤速率的因素可根据过滤基本方程式来分析,则: dV Ap 。对于一定的悬浮液,r’ 为常数。 d r ' L Le 若洗涤推动力与过滤终了时的压强差相同,并假定洗水黏度与滤液黏度相近。板框压滤机采用的是横穿洗 涤法,洗水横穿两层滤布及整个厚度的滤饼,流径长度约为过滤终了时滤液流动路径的两倍,而供洗水流
更多资料下载: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在这之后要做的就是提纲挈领,理出一个知识的脉络。最好的办法就充分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的目录,考生 可以在纸上把每一章的小标题都列上,再把具体每一个标题所涉及的知识一点点地回忆出来,然后再对照 书,把遗漏的部分补上,重点记忆。这样无论考查重点或是一些较偏的地方,我们都能够一一应付。但是 对于概念这种固定化的知识点,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默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很多同 学都是不大喜欢动手,可能他们会默背或小声朗读要背记的内容几个钟头,但是不愿意写半个小时。殊不 知古人所说的“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协调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关系 在考研的初始阶段,可以把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数学和英语,但是在考研的后期,专业课复习的时间就要 逐渐的增加。一天只有 24 小时,考生要在保持精力,即在保持正常休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 合理的安排各项复习内容。这时就要考虑把时间用在哪一科上或是具体那一科的哪一部分才能取得最大的 收益。大凡高分的考生,他们的专业课的成绩都很高。因为对于考生来说,政治和英语的区分度并不是很 大,要提高几分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在考试时还存在着许多主观的因素。但是专业课由于 是各校内的老师出题,每年的重点基本不会变化,如果搜集到历年真题以及辅导班的笔记,多下些功夫, 想要得高分并不是难事。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工程原理

单元操作:包含在不同食品加工工艺中的同一类基本工序称为单元操作。

静压强:单位流体面积上所受的垂直压力,称为流体的静压强。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量称为流量。

过滤:过滤是使流体通过过滤介质分离固体颗粒的一种单元操作。

沉降分离:在外力场作用下,利用非均相物系分散相和连续相的密度差,使两相发生相对运动而实现混合物分离的操作称为沉降分离。

传热: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两个不同部位之间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热量移动。

蒸馏:蒸馏是利用组分挥发度的不同将液体混合物分离成较纯组分的单元操作。

理论板:理论板是指离开塔板的蒸气和液体呈平衡的塔板。

恒摩尔:是指易挥发组分与难挥发组分的摩尔气化潜热相等,其他热效应则可忽略不计或相互抵消,这样液体汽化和气体冷凝所需的热量刚好相互补偿,使得流经每一块塔板的气液两相摩尔流率保持不变。

吸收:用适当的液体和混合气体接触,使混合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溶解于液体,从而实现混合气体组分的分离,这种利用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称为吸收。

分子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状态下进行分离操作的非平衡蒸馏过程。

反应型催化精馏:是以反应为主、精馏为辅的过程。

冷冻浓缩:是利用冰与水溶液之间的固液相平衡原理来实现分离的方法。

电渗析:电渗析是指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荷电离子选择性的定向迁移,透过离子交换膜并得以去除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课程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经验法)、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法)。

离心泵的优点: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便于调节和自控;流量均匀,效率较高;流量和压头的实用范围较广;适用于输送腐蚀性或含有悬浮物的液体。

基本部件:旋转的叶轮和固定的泵壳。

过滤的程序:过滤阶段,采用恒速、恒压或先恒速后恒压方式;滤饼洗涤,除去或回收滤液;滤饼干燥,去除颗粒中的液体;卸除滤饼,可以间歇操作,也可连续操作。

提高流化质量的措施:分布板应有足够阻力;在流化床的不同高度上设置若干层水平挡板、挡钢或垂直管束等内部构件;采用小粒径、宽度分布的颗粒。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食品工艺学 课件.ppt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食品工艺学 课件.ppt
乳糖被摄取后在胃中不消化,它在小肠黏 膜上皮细胞中的乳糖酶作用下被分解利用。
若人体缺乏乳糖酶,将表现为腹泻、呕吐 等乳糖不耐症。由于发酵乳中的乳糖被部 分分解,缺乏乳糖酶的人食用后不再表现 为乳糖不耐症,或仅有轻微表现。
乳糖的分解产物葡萄糖作为人体的能源被 利用或以糖原的形式贮存起来。半乳糖被 肠道、肝脏吸收,变为脑和神经组织的部 分成分,到达小肠下部则成为肠道菌群的 营养物质。
乳糖(Lactose)的分解和乳糖不耐症
乳糖在乳糖酶(Lactase)的作用下分 解成单糖,经微生物分解成酸和其他 成分。
双糖类中乳糖最难利用。乳糖为双糖, 难溶于水,在消化器官内经乳糖酶作 用而水解后才能被吸收,如果乳糖被 直接注射于血管或皮下,则从尿中排 出。
婴儿体内乳糖酶活力大,可以在乳粉 中强化乳糖;母乳化乳粉,乳糖占 50%以上
乳糖的性质和作用
1. 乳糖远较麦芽糖、蔗糖难溶于水
2. 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单糖,经微生物 分解成酸和其他成分,意义很大
3. 乳糖水解后所产生的半乳糖是形成脑神经 中重要成分(糖脂质)的主要来源,在婴 儿发育期,有重要作用;一部分乳糖被送 至大肠中,由于乳酸菌的作用生成乳酸, 而抑制其他有害细菌的繁殖,对防止婴儿 下痢也有很大作用
2. 乳脂肪的理化特性
1)易氧化 脂肪与氧、光线、金属接触时,氧化产
生哈败;工艺上,避免使用铜、铁设备和 容器,应使用不锈钢设备
2)易水解 含低级脂肪酸比较多,即使稍微水解也
会产生带刺激性的酸败味
水解起因于乳本身的解脂酶和外界污染 的微生物酶
3. 乳脂肪球的构造及其存在状态
1)乳脂肪以脂肪球的形式存在于乳中
第四节 牛乳成分的化学性质
一、水分
结合水:约占2-3%,以H键和蛋白质的 亲水基或和乳糖及某些盐类结合存在

07食品工程原理

07食品工程原理

6. 没有沸腾鼓泡现象,分子蒸馏是液层表面上的自由蒸发, 没有沸腾鼓泡现象,分子蒸馏是液层表面上的自由蒸发, 在低压力下进行,液体中无溶解的空气, 在低压力下进行,液体中无溶解的空气,因此在蒸馏过程中不 能使整个液体沸腾,没有鼓泡现象。 能使整个液体沸腾,没有鼓泡现象。 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可得到纯净安全的产物, 7. 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可得到纯净安全的产物, 且操作工艺简单,设备少。分子蒸馏技术能分离常规蒸馏不易 且操作工艺简单,设备少。 分离的物质。 分离的物质。 分子蒸馏设备价格昂贵, 8. 分子蒸馏设备价格昂贵,分子蒸馏装置必须保证体系压力 达到的高真空度,对材料密封要求较高, 达到的高真空度,对材料密封要求较高,且蒸发面和冷凝面之 间的距离要适中,设备加工难度大,造价高。 间的距离要适中,设备加工难度大,造价高。 产品耗能小,由于分子蒸馏整个分离过热损失少, 9. 产品耗能小,由于分子蒸馏整个分离过热损失少,且由于 分子蒸馏装置独特的结构形式,内部压强极低, 分子蒸馏装置独特的结构形式,内部压强极低,内部阻力远比常 规蒸馏小,因而可大大节省能耗。 规蒸馏小,因而可大大节省能耗。 高沸点、 的天然产物。 特别适合于高沸点 高黏度、热敏性的天然产物 特别适合于高沸点、高黏度、热敏性的天然产物。
0 0 P = pA + pB = pA xA + pB (1− xA )
0 P − pB xA = 0 0 p A − pB
泡点方程(bubble-point equation)
poA 、 poB 取决于溶液沸腾温度 , 上式表达一定总压下液相组成与 取决于溶液沸腾温度,
溶液泡点温度关系。已知溶液的泡点可由上式计算液相组成; 溶液泡点温度关系 。 已知溶液的泡点可由上式计算液相组成; 反 已知溶液组成也可算出溶液泡点。 之,已知溶液组成也可算出溶液泡点。 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用安托因(Antoine)方程表示: 纯组分 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用安托因(Antoine)方程表示: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为食品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三大传递理论及其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即研究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动量传递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和流体输送机械(泵与风机)的选用、颗粒与流体间的相对运动;热量传递内容包括传热学和蒸发操作等;质量传递内容包括传质过程、吸收与蒸馏、吸附与离子交换,浸出与萃取等单元操作;此外还包括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如食品的干燥等。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主要研究食品加工过程的技术原理与工程实现的应用基础课程,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有关课程密切相关,其基础涉及数学、物理、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等。

本课程以单元操作为主线,研究食品加工过程的有关理论与工程方法,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研究提供参考.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对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实验探索、工程经验的贯通融合和创新应用方面要求很高。

学习中要注重逐步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念,从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经济方便、节能减排等方面认真掌握单元操作和工程系统集成方面的知识。

1.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应用的能力.食品加工工艺千变万化,其实现的途径又可以多种多样,所以要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念,能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物料特性,合理地选择单元操作及相应的设备,完成过程分析、设计计算,努力使系统集成达到最优化。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攫取能力。

食品工程原理学科研究的历史短,基础数据十分缺乏。

如何通过网络或资料查取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或者通过实验测取、生产现场查定相关数据、是进行良好的食品工程设计的重要前提.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习实验设计、单元操作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食品工程原理知识点

食品工程原理知识点

第八章液体吸附与离子交换液体吸附与离子交换的应用1、吸附主要用在脱臭、脱色、沉淀、澄清和除杂等工艺操作中。

2、离子交换常用于水的软化、纯化、产品提纯精制,制品的浓缩分离等。

液体吸附吸附操作是指流体与某种固体相接触时,固体能够有选择地将流体中的某些组分凝聚在其表面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这些有吸附作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在固体表面上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或吸附物。

在吸附过程,气体或液体中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传递到吸附剂固体的内外表面,依靠键或微弱的分流动相(气体和液体)与多孔固体颗粒相接触,流动子间力吸着于固体上。

解吸是吸附的逆过程。

☆吸附单元操作相中一种或多种组份被吸附于固体颗粒上,这种利用各组分吸附力不同,从而使流动相中组份得以分离或纯化的单元操作。

多孔固体颗粒——吸附剂被吸附组份——吸附质吸附原理吸附剂固体之所以能够吸附流体分子,是因为固体表面上的质点处于力场不平衡状态, 固体表面具有过剩的能即表面能,当固体与流体分子接触时,被吸附物质与固体之间由于某种吸附力的作用使固体与流体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产生吸附,从而降低了表面能。

吸附过程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热。

按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作用力的不同,可将吸附过程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常见的吸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吸附作用力分子间引力化学键合力选择性较差较高所需活化能低高吸附层单层或多层单层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快慢食品工业常用吸附剂活性炭、活性白土、膨润土(天然)分子筛、硅胶、吸附树脂活性炭活性炭具有非极性表面,为疏水和亲有机物的吸附剂。

它具有性能稳定、抗腐蚀、吸附容量大和解吸容易等优点。

经过多次循环操作,仍可保持原有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用于于溶剂回收、烃类气体的分馏、各种油品和糖液的脱色、水的净化等各个方面,也常用作催化剂的载体。

活性炭是一种由含炭材料制成的外观呈黑色,内部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一类微晶质碳素材料。

中国农大食品工程原理 第9章(6) 浸出和萃取

中国农大食品工程原理  第9章(6)  浸出和萃取

第9章 浸出和萃取浸出和萃取是指加溶剂于混合物,利用溶剂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溶解度,从而使混合物得到完全或部分分离的过程。

如果被处理的混合物为固体,则称为浸出或浸取;如果被处理的混合物为液体,则称为液—液萃取或萃取。

分离的依据:组分的溶解度不同。

1 浸出1.1 浸出理论1.1.1 浸出体系组成的表示方法浸出体系为三组分体系:①溶质A ;②溶剂S ;③惰性固体B 。

组成关系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相图表示,如下图所示:在三角形相图中:①三个顶点分别表示三种纯组分(100%); ②三角形的任一边表示一个两组分混合物; ③三角形内的任一点表示一个三组分混合物;④平行于任意一边的直线表示其所对顶角组分的一个恒定组成,如图中的JK 直线上的任一点均表示B 组分的组成为40%。

按以上规定,得图中M 点的组成为: x A = 0.30;x B = 0.40;x S = 0.301.1.2 浸出系统的平衡关系浸出平衡:固体空隙中溶液的浓度等于固体周围溶液的浓度。

理论级:能够达到浸出平衡的浸出级(器)。

1.1.3 溢流与底流平衡关系的表达溢流:浸出完成后,从浸出器顶部排出的均相溶液(清液); 组成:A+S 。

底流:从浸出器底部排出的残渣; 组成:B+A+S 。

在三角形相图上,溢流的组成点位于AS 边上(图中E 点);底流的组成位于BE 联线上(图中R 点)。

下列符号的意义:(或y)-溢流中溶质A的组成;yA(或x)-底流中溶质A的组成。

xA1.1.4 杠杆规则表达组成与该点质量的关系。

对BME线段:EMER=(M为支点)RMM=(R为支点)ERMREM=( E为支点)RREME对FMS线段:F=(M为支点)FMMSS1.1.5 单级浸出过程的表示一定量的原料F(含A,B)与一定量的纯溶剂S混合,物系点M位于SF连线上;其位臵由S/F决定;浸出平衡后,得溢流E和底流R。

基本物料关系:F+S=M=R+E平衡关系:R=RMEME上两式联立可解得R,E。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工程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工程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X X* G (X c X *) ln c A Uc X2 X*
五 计算 1、相对湿度 0.252;水蒸气分压 7851.85Pa;露点 41.5℃;湿空气的比热容 1.10964KJ/Kg 2、湿度 0.0102Kg/kG;露点 14.5℃ 3、25 倍 4、(略) 5、(略) 6、干燥时间 26500s
更多资料下载: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更多资料下载:来自 2 d 0
2
G X 2 dX G X c dX A X c U A X2 U
式中 U——降速阶段的瞬时干燥速率,kg/m2·s。 连接临界点 C 与平衡含水量 E 的直线来代替降速阶段的干燥速率,该近似方法认为在降速干燥阶段, 干燥速率与物料中的自由水分成正比,即:
U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工程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四 简答 1、 流体的运动对传热过程有强烈影响。当边界层中的流动完全处于层流状态时,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 量传递虽然只能通过流体内部的导热,但流体的流动造成了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变化,使壁面处的温度梯度 增加,因而促进了传热。当边界层中的流动是湍流时,壁面附近的流动结构包括湍流区、过渡区和层流底 层。湍流区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除了热传导外,主要依靠不同温度的微团之间剧烈混合,即依靠 对流传热。 2 热风干燥过程中,热风既是载热体也是载湿体。一方面热风提供给湿物料热量,使得水分加热蒸发; 另一方面由于湿物料中水分蒸汽压大于热空气中水分分压,使得物料中水分蒸发到热空气中,被热风带走。 使得物料干燥。 3 干燥包括预热阶段、恒速干燥阶段及降速干燥阶段。预热阶段空气热量主要用于物料的加热,水分蒸发 量较少,时间较短暂,通过减小物料颗粒来增强预热效果。恒速干燥阶段物料含水量迅速下降,干燥速度 最大,物料表面温度等于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空气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汽化,空气显热等于水分的汽化 潜热,所去除的水分为非结合水分,物料内部水分扩散速度大于或等于水分表面汽化速度,干燥处于表面 汽化控制状态。可通过减小物料颗粒,增加空气的流动速度并使空气垂直进入物料内部,增加空气的相对 湿度等措施来强化干燥。降速干燥阶段干燥速度开始下降,物料表面温度大于空气的干球温度并逐渐上升。 空气热量除了用于水分的蒸发外,还要用于物料的升温,所除去的水分有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干燥开 始进入内部扩散控制状态,此阶段不宜盲目强化干燥条件,但可通过减小物料颗粒,使物料流动方向与空 气方向相反等措施来强化干燥速度。 4 根据物料与水分结合力的状况,可将物料中所含水分分为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结合水分包括物料细 胞壁内的水分、物料内毛细管中的水分及以结晶水的形态存在于固体物料之中的水分等。它是籍化学力或 物理化学力与物料相结合的,由于结合力强,其蒸汽压低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致使干燥过程的 传质推动力降低,故除去结合水分较困难。 非结合水分包括机械地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水分,如物料表面的吸附水分、较大孔隙中的水分等。物料中非 结合水分与物料的结合力弱,其蒸汽压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干燥过程中除去非结合水分较 容易。物料的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的划分只取决于物料本身的性质,而与干燥介质的状态无关 5 绝热增湿过程进行到空气被水汽所饱和,则空气的温度不再下降,而等于循环水的温度,称此温度为该 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在湿空气中,将温度计的感温部分包以纱布,置于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湿空气中,经 一段时间达到稳定后,温度计所反映的温度称为是空气的湿球温度。绝热饱和温度与湿球温度是两个完全 不的概念。但是两者都是湿空气状态(t 和 H)的函数。特别是对空气-水气系统,两者在数值上近似相等, 对其他系统而言,不存在此关系。

食品工程原理-蒸馏53p

食品工程原理-蒸馏53p

(P17 1-29a)
1.5.2.2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V , y1
全凝器
虚线范围总物料衡算 V LD 虚线范围易挥发组分 的物料衡算 Vy n1 Lxn DxD 变换得:
L D yn1 xn xD LD LD
V , y1
1 2
馏出液
V , y2 L, x1
回流液 L, xD
• 操作关系:yn+1和xn间的关系是由精馏条件决定的,这 种关系可由塔板间的物料衡算求得,称之为操作关系。
1.5.1.2 恒摩尔流假定 1.恒摩尔汽流:精馏段和提馏段内由每层塔板上升蒸 汽的摩尔流量分别相等。 V1 V2 Vn V , km ol/ h 即
V , km ol/ h V2 Vm
L' W y 'm 1 x 'm xw L'W L'W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P18 1-34)
★ 操作线图示
斜率 精 R L 馏 R1 V 段 提 L' L 馏 L' W V ' 段 截距
xD R1
W xW L' W
精馏段 操作线
提馏段 操作线
xD R1
xW
xF
混合液组分间挥发度的差异是蒸馏分离的前提和依据。
D xD
筛 板
液 气
F xF
F 进料 D 塔顶流率 W 塔底流率 xD 塔顶浓度 xW塔底浓度 xF 进料浓度
气 液
W xW
V1 , y1
全凝器
1 2
V1 , y1 L1 , x1
L2 , x2
馏出液 D, xD
V2 , y2 回流液 L, xD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考研食品工程原理笔记资料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考研食品工程原理笔记资料

Wf '
le u 2 d 2

hf&的当量长度,也是由实验测定。 1-4-3 流体在管路中的总阻力 当管路直径相同时,总阻力:
2 l u ' Wf Wf Wf d 2
更多资料下载:
更多资料下载: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是“阅读法”,即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当作一篇故事,就像看故事一样看他几遍,记住大概的“情节”,每 次重复看时就补上上次没记住或已经忘记的部分。这样经常看就会慢慢记住了,而且记地很全面。因为现 在专业课考试的题目很少有照搬书本上的答案,大部分的题都要求考生自己去归纳分析总结,所以对书上 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对考试时的发挥很有帮助;另一种是“位置法”即以段落为单位,记住段 落的前后位置。看到相关题目时,那一页或几页书就会出现在脑海里,使人在答题中不会遗漏大的要点。 这两种方法都能让你全面整体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在这之后要做的就是提纲挈领,理出一个知识的脉络。最好的办法就充分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的目录,考生 可以在纸上把每一章的小标题都列上,再把具体每一个标题所涉及的知识一点点地回忆出来,然后再对照 书,把遗漏的部分补上,重点记忆。这样无论考查重点或是一些较偏的地方,我们都能够一一应付。但是 对于概念这种固定化的知识点,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默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很多同 学都是不大喜欢动手,可能他们会默背或小声朗读要背记的内容几个钟头,但是不愿意写半个小时。殊不 知古人所说的“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协调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关系 在考研的初始阶段,可以把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数学和英语,但是在考研的后期,专业课复习的时间就要 逐渐的增加。一天只有 24 小时,考生要在保持精力,即在保持正常休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 合理的安排各项复习内容。这时就要考虑把时间用在哪一科上或是具体那一科的哪一部分才能取得最大的 收益。大凡高分的考生,他们的专业课的成绩都很高。因为对于考生来说,政治和英语的区分度并不是很 大,要提高几分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在考试时还存在着许多主观的因素。但是专业课由于 是各校内的老师出题,每年的重点基本不会变化,如果搜集到历年真题以及辅导班的笔记,多下些功夫, 想要得高分并不是难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 吸收与蒸馏7.1 传质学基础物质由一处向另一处转移的过程称为传质。

7.1.1 扩散现象与分子扩散速率计算 分子扩散:在同一相内有浓度差异时,因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造成的物质传递现象。

7.1.1.1 分子扩散与Fick 定律 扩散通量J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物质的量,kmol/(m 2.s)。

费克定律:当物质A 在介质B 中发生扩散时,任一点处的扩散通量与该位臵上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即:dzdC D J AABA -=式中:D AB -A 组分在A 和B 的混合物中的扩散系数,m 2/s 。

同样,对B 组分有 dzdC D J B BAB-=式中:D BA -B 组分在A 和B 的混合物中的扩散系数。

当扩散发生在理想气体或理想溶液中时,有D AB=D BA=D,故以后用D表示双组分物系的扩散系数。

7.1.1.2 稳定分子扩散速率传递速率N A: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A 物质的量,kmol/(m2.s)。

(1)等摩尔逆向扩散如图所示,两容器内有浓度不同的A,B两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P A1>P A2,P B1<P B2,P,T相同。

由费克定律,得: dzdC DJ N A A A-==稳定条件下,N A =J A =常数,对上式积分,有⎰⎰-=zC C AA A A dC Ddz N 021或 zC CD N A A A)(21-=对于理想气体,有 RTP Vn C A A A==代入上式,可得:RTzP P D N A A A )(21-=式中R 为通用气体常数,R=8.314J/(mol.K)。

注意:由于N A (J A )的单位用kmol/(m 2.s),为与之相对应,气体的压强需用kPa 。

(2)单向扩散如图所示,在密闭容器中放上一定的碱液,上方为含CO 2(A )的空气(B),气体压强一定(盖子可上下自由滑动),则在汽液相界面上A 组分会不断向液相中扩散、溶解。

传递的基本情况:由于A 组分不断通过气、液相界面进入液相,则在周围不断地留下相应的空缺,这样就有其它的A ,B 分子来充填,从而形成“整体流动”。

若以N M 表示总体流动通量,则有: N M =N A +N B 及 CC N J N A MA A+= (a)但B 组分(空气) 并不溶入碱液,即N B =0≨ N M =N A代入(a)式,得:CC N J N A AA A +=或 dzdC C C DCJ C C C N AA A AA--=-=积分上式可得: 1212B B A A AC C Lnz DC C C C C Lnz DC N =--= (b )对于气体,有1212B B A A A P P LnRTzDP P P P P LnRTzDP N =--=由于 C A1+C B1= C A2+C B2=C (常数) ≨ C B2-C B1= C A1-C A2 令12211212B B A A B B B B Bm C C Ln C C C C Ln C C C -=-=代入(b )式,可得:)(21A A BmA C C zC DC N -=同理可得:)(21A A BmA P P RTzP DP N -=式中P/P Bm 称为“漂流因子”,其值>1。

7.1.1.3 扩散系数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物性常数之一。

一般,D=f(物质,T,P,浓度)对于气体中的扩散,浓度的影响可忽略;对于液体中的扩散,压强的影响可忽略。

扩散系数的来源:①由实验测定;②从有关手册查取;③由物质本身的基础物性及状态参数计算。

通常,气体的D(~10-5m2/s)比液体的D(~10-10m2/s)大得多。

对气体扩散体系,D∝T1.5/P;对液体扩散体系,D∝T/μ。

[例7-1]有一个10cm高的烧杯内装满乙醇,问在101.3kPa及25℃的室温下全部蒸发完约需多少天?若温度升高至35℃,问全部蒸发完约需多少天?假设烧杯口上方空气中乙醇蒸汽分压为零;25℃和35℃下乙醇的饱和蒸汽压分别为8.0kPa和13.3kPa;25℃时乙醇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1.19×10-5m2/s。

解:乙醇通过静止空气层的扩散为单向扩散,且为非稳定过程,但因扩散距离z的变化缓慢,故可作为拟稳态处理。

基本方法:设在扩散的任意时刻τ,液面离杯口的距离(扩散距离)为z ,取d τ时间间隔对物料作衡算,并结合扩散的规律解决之。

单向扩散,有:12B B A P P LnRTzDP N =(1)式中:D=1.19×10-5m 2/s ; T=273+25=298K ;P B2=101.3-0=101.3kPa ; P B1=101.3-8.0=93.3kPa ; z-扩散距离,m 。

代入(1)中,得:)./(1000.43.933.101298314.83.1011019.1285s m kmol zLnzN A --⨯=⨯⨯⨯=在d τ时间内,液面高度降低dz ,对乙醇作衡算:A A M dz d N /ρτΩ=Ω或dzMN d AA ρτ=(2)式中:ρ=780kg/m 3,M A =46kg/kmol ; 代入上式,得:zdzdz zd 881024.4/10446780⨯=⨯⨯=-τ积分可得:ds zdzd 5.241012.2)01.0(211024.41024.46281.0008=⨯=-⨯⨯⨯=⨯==⎰⎰τττ当温度升高至35时℃: P B1=101.3-13.3=88.0kPa;D=1.19×10-5×(308/298)1.5=1.25×10-5m 2/s; 其余参数不变。

)./(1096.6883.101308314.83.1011025.1285s m kmol zLnzN A --⨯=⨯⨯⨯=zdzdz zd 881044.2/1096.646780⨯=⨯⨯=-τ积分可得:ds zdzd 1.141022.1)01.0(211044.21044.26281.0008=⨯=-⨯⨯⨯=⨯==⎰⎰τττ7.1.2 对流传质与相间传质 7.1.2.1 对流传质 1)涡流扩散凭籍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来传递物质的现象。

仿照分子扩散,可写出: dzdC D J AeA -=式中,D e -涡流扩散系数,它不是物质的物性,而是与流动状态等有关的一个系数。

总扩散通量为:dzdC D D J Ae A )(+-=通常,D e >>D 。

2)对流传质发生在运动着的流体与相界面之间的传质过程。

如图所示,气体与液体逆流流动,气体中的某种组分(A )可溶于液体中,在任一截面上,气体组分A 的分压变化如图。

通常,将A 的分压有显著变化的区域称为“有效膜”,而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此膜内。

在湍流主体内,混合非常剧烈,传质阻力为零。

对于A 组分在气相中的单向扩散,有:)('Ai A BmA P P P RT DP N -=δ令 GBmk PRT DP='δ则 )(Ai A G A P P k N -= 对液相,同理可得:)(A Ai L A C C k N -=一般,传质分系数k G 、k L 由实验测定。

7.1.2.2 相间传质的双膜理论相间传质是指物质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传质过程。

“双膜理论”是目前在工程计算中广泛使用的一个传质模型,如图所示:双膜模型的要点是:①在汽、液两相接触面附近,分别存在着呈滞流流动的稳态气膜与液膜。

在此滞流膜层内传质严格按分子扩散方式进行,膜的厚度随流体流动状态而变化;②汽、液两相在相界面上呈平衡状态,即相界面上不存在传质阻力;③膜层以外的汽、液相主体,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分压或浓度均匀化,无分压或浓度梯度。

通常,双膜理论也称双阻力理论。

7.1.3 传质设备简介工业上广泛使用的传质设备是塔式设备,分为填料塔和板式塔两大类,两类塔的简图见下图:填料塔是连续接触式传质设备,板式塔是逐级接触式传质设备。

工业上常用的一些填料如下图所示:7.2 吸收与解吸7.2.1 概述吸收:使气体混合物与适当液体接触,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溶解度不同而将其分离的操作。

吸收操作的传质方向:由气相→液相。

分离的依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溶解性不同。

解(脱)吸:吸收操作的逆过程。

几个名词:吸收剂(或溶剂):吸收操作所用的液体;溶质(吸收质)A:溶解在液体中的组分;惰性气体(载体):不溶于液体中的组分。

7.2.2 汽液相平衡7.2.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恒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溶质)和液体接触达平衡时气体(溶质)在液体中的饱和浓度。

平衡分压P*:平衡时溶质在汽相中的分压。

溶解度与平衡分压p*之间的关系如图7-6。

一般,溶解度C=f(溶质,溶剂,T,P*)T↑,C↓;P*↑,C↑。

加压和降温可以提高气体的溶解度,故加压和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反之,升温和减压则有利于解吸过程。

7.2.2.2 亨利定律当总压不高(一般约小于500 kPa)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汽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即P A*=Ex式中:P A*-溶质A在汽相中的平衡分压,kPa;x-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E-亨利系数,kPa。

上式称为亨利定律。

E 与压强无关,仅与温度有关,即:E=f(T),T↑,E↑。

易溶气体的E 值小,难溶气体的E 值大。

亨利定律的其它几种表达形式:① P A *=C A / H式中:C A -液相中溶质的浓度,kmol /m 3;H-溶解度系数,kmol /(m 3〃kPa)。

② AAmx y =*式中:y A *-溶质A 在汽相中的平衡摩尔分率;m-相平衡常数。

③ 以摩尔比表示(适用于稀溶液):AAmX Y =*式中:X A -溶液中溶质的比摩尔分率;Y A *-溶质在汽相中的平衡比摩尔分率。

亨利定律各系数之间的关系≧ P A *=Ex A =P y A*y A *=(E/P )x A =mx A ≨ m=E/P另外,对稀溶液,有:H E=ρs /M s式中:ρs -溶剂的密度,kg/m 3;M s -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kg/kmol 。

[例7-2] 总压为101.3 kPa 、温度为20℃时,1000 kg 水中溶解15 kg NH 3,此时溶液上方汽相中NH 3的平衡分压为2.266 kPa 。

试求溶解度系数H 、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

若总压增倍,维持溶液上方汽相摩尔分率不变,则问此时NH 3的溶解度及各系数的值。

解:本题中,A —NH 3,S —H 2O 。

首先将汽、液相组成换算为y 与x 。

M A =17,M S =1801563.018/100017/1517/15=+=+=BA A A n n n x由亨利定律得:E=P A */x A =2.266/0.01563=145.0kPa ≨ m=E/P=145/101.3=1.431)./(3831.014518/1000/3kPa m kmol EM H ss ===ρ若总压增倍,维持溶液上方汽相摩尔分率不变,则E 不变,H 也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