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模板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沾湿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请求,烦劳。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 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含着渴望功名 之志。
李白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洛阳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故乡,家乡。
指《折杨柳》,汉 代乐府曲名,内容 多叙离别之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 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 全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 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CONTENTS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新课解析
延伸拓展
01.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 体会诗歌情感。
02.新知导入
竹里馆
王维
Biblioteka Baidu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杰出诗人、画家。曾任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另有“诗 佛”之称。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等四首PPT课件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烟笼/寒水/月笼沙,
明诗意
夜泊/秦淮/近酒家。
今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 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简析:首句使用互文手法,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水色月夜图。
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6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知主旨
23
新知讲解
读诗句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24
新知讲解
赵师秀(1170-1219), 浙江永嘉人,字紫芝,号灵 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南宋诗人。赵师秀与徐照、 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 灵”,人称“鬼才”,开创 了“江湖派”一代诗风。编 有《赵师秀集》《天乐堂集》 等诗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 客
1
新知讲解
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句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
新知讲解
知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京兆 万年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代表作品有《泊秦淮》 《阿房宫赋》等。
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 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二课时 PPT课件
古诗中常有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这首诗是杜牧的触景 感怀之作。诗人以小见大,生活中极细微的一个场景引 发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喟。全诗寓情于景,营造了沉重 悲凉的意境。诗人将对历史的咏叹和现实的思考紧密结 合,用曲笔写出,委婉深沉。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问苍生问鬼神”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 笔锋一转,告诉读者:汉文帝郑重求贤,虚心 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 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 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 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 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作者介绍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 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 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 派”一代诗风。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 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满,身 无一事忙”。晚年宦游,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逝于临 安,葬于西湖。
在这样一个雨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30_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课件(2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 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说“赚”其实是 行人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对 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4、这首诗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①景物描写,形象比喻 ②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 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放”是放行、让路的意思;“拦”是阻 拦的意思。“拦”字形象的写出了山的动态感。 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表面 上写山的阻拦,实际上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蕴含深刻的哲理,即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 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 的成功所陶醉。
3、“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 作简要分析。
04
整体感知
题目解说
诗人来到一个叫松源的地方,正是早上,来到一 个叫漆公店的地方喝茶。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 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 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 满,而应不断进取。
重店词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导入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rùn)添长!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 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 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 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余光中《寻李白》
诗歌六步走
峨眉山月歌
李
——明白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六步走 ——明意境
[注释]
?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 发:出发。 ?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 关,由瞿塘峡
、巫峡、西陵峡组成 ?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 下:顺流而下。 ? 渝州: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 ——明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 (755—763)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 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把握停顿——明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 典型画图 。这句诗是 ————,—————— 。
初中语文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巅悬挂着
半轮秋月,月影倒 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 向三峡驶去。很想 念你却很难相见, 恋恋不舍的到渝州 去。
第一、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第三、 四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 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 却无限丰满。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 飘零的深切感伤。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 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 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 和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0年版)。洛城,即洛阳。这首诗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 李白游洛城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偶然听 到笛声而触发故园之情,遂有此诗。
解读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sàn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晚春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背景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接
本诗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 首》组诗的第三首,大约作于元和十年(815)。 作此诗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不想让亲人担心,报国与思亲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你知道这 两句妙在哪里吗?
【示例】这两句直率真切,自然天成,脱口而出,字浅意深,以一颗急 切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出门在外对家园的强烈思念,意境沉郁,含蓄悠远。
指柳絮。
才气,才情。 懂得,知道。
统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学课件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品析诗歌新 奇风趣的语言。 3.通过赏析重点句,感悟诗中深刻的哲理。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自名书 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 推为“南宋四大家”。 代表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过松源 晨炊漆 公店 (其五)
莫言、赚得、错喜欢 政入、放出、拦
议论 描摹
约客
赵师秀
CONTENTS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积累拓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所展示的深夜期客 不至的特殊感受。 3.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态 度。
1.这首诗歌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包孕性,请 同学们细读此句,看看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①说明作者已经体会到了下山的困难了, 也暗含了爬山的艰难。 ②对常人的说法持否定态度。
2.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 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 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 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 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 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赚得行人错喜欢”
“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 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 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 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 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山本无 知,这里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 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 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
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大意: 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Baidu Nhomakorabea草的
【代表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 《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 《舟过安仁》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 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 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 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 外放做官。
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 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 感悟。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
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精当锤炼,故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0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 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 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 唐诗》编诗四卷。
诗wk.baidu.com释义
行营、 指阴历九月 军营。 九日重阳节。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 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 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 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 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 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 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 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峨眉山月歌》李白
词 课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题 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峨眉山月歌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 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理解性默写
(一)《泊秦淮》(杜牧)
1.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杜牧的《泊秦淮》鞭挞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杜牧的《泊秦淮》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6.杜牧的《泊秦淮》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杜牧《泊秦淮》一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8.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引发的历史兴衰之慰,有一种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9.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夜笼纱”,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10.杜牧《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12.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
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
峨眉山月歌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白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1《泊秦淮》课件+七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课堂小结
主旨上: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
感怀之作,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 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 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 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的忧虑。
写法上:
1.借古讽今; 2.寓情于景。
结构图示
烟、水、月、沙 写景 泊 叙事 夜泊 近酒家 秦 淮 抒情 商女不知 议论 犹唱《后庭花》
忧国忧愤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整理笔记; 2、积累、整理古诗中的用典名 句,了解这些典故的内容和含义。
2.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大声诵读全诗,思考: 1.诗歌首句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2.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诗歌后两句的理 解。
整体感知
1.诗歌首句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烟笼寒水月笼沙
➢ 互文: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 景物:烟、月、水、沙(笼、寒); ➢ 画面:迷朦冷寂的秦淮夜景(笼、寒); ➢ 作用:渲染出朦胧、凄凉的气氛,奠定了
(2)曲笔(借古讽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运用曲笔的写作手法,借古讽今,借商女讽刺 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愤怒,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学习写法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 之情呢? 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 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 由地说。
教师最后总结两点: (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 舍的心。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 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诵读的基础 上,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 审美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进入初中将近一年,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从培养学生喜 爱诗歌进而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出发,本节课将着重"读",通过诗歌五读 法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课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田园诗的鉴常,应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人 生追求,教师更要创设情境,渲染氛围,通过读诗知道学诗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启发、联想 。
主旨
• 这首诗是诗人初离蜀地时的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怜惜长安 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在战场旁 边盛开。
“强欲登高去” “登高” “强”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 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 , 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
情的深重和急切。
小结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 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 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 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 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 峡”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 验和思友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于广阔的时空。
首句写青山吐月 ,交待特定场合 ——峨眉山和特定 时间——秋天夜晚。 次句写月映清江 ,明写空间变换: 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 三、四句写连夜从 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 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 变化。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 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 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应傍战场开”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 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 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 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 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 的时候。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史思 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 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 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 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 千写下这首诗。
“夜发清溪向三峡,
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 渝州向三峡进发。抒发思
思君不见下渝州。”乡怀友之情。
次句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 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末句“思君不见 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 长。
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 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 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所以此处的 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 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小结: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 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 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 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 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 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 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的抒情佳作。
遍谒诸侯,海县清一:拜访天下诸侯,使国家安定,天下统 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巅悬挂着
半轮秋月,月影倒 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 向三峡驶去。很想 念你却很难相见, 恋恋不舍的到渝州 去。
词语注释
注释译文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 现。“登高去”,还看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 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 高,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 郁的思乡情绪。
“无人送酒来”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 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 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峨眉山月半轮秋, 首句写青山吐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次句写月映清江
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远游的时 令在秋天。次句“影”指月影。“入”“流” 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流去。此句不仅明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 时暗写了秋夜行船之事。
为什么月只“半轮”?
很逼真的写出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我 们读者眼前似有一幅月亮渐升的画图 。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 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凄 凉身世(以乐境写哀境)。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时世之凋敝与人 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运用了对比手 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 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 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1.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2.《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
• 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
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 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 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 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 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 伤世之情。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眺望故 乡。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大漠月夜图)
受 降 城 外
回• 乐 烽 前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 霜。
一 夜 征
不 知 何
•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 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 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 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
人 处 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
尽 吹 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
望 芦 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乡 管 •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诗人: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
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 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 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 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 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 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 篇。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 作。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的思乡之情。前二句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 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 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 ,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 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 句,实际上是在 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 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
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
李益
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 不知何处/吹芦管,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第一、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第三、 四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 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 却无限丰满。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 飘零的深切感伤。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月 如 霜
。
沙似• 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 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