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孙吴政权正统性观念的构建———兼论吴晋争夺天命

孙吴政权正统性观念的构建———兼论吴晋争夺天命

孙吴政权正统性观念的构建———兼论吴晋争夺天命◎朱子彦内容提要 三国政权中,唯独孙吴建国面临合法性、正统性的巨大缺失,孙权把称帝与孙吴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与“东南有天子气”“紫盖黄旗,运在东南”的说法绑定在一起,以宣传孙吴是天命正统。

这在盛行天人感应与谶语、童谣、民谣广为流布的时代中,是很起捕获人心和政治宣传作用的。

孙皓即位不久,魏蜀皆灭,只剩下吴国与西晋对峙。

故而符瑞又被孙皓重新用作二国争天下时的政治策略,因此孙吴这个正统性、合法性最差的政权,反倒成为三国中生存最长的国家,并且以一国之力与北方强大的晋国对峙十多年。

关键词 孙吴政权 正统性 天命 符瑞 国山封禅〔中图分类号〕K2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2-0093-10 王朝的正统性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理论的古老命题,它是一个政权赖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保证。

在“天命论”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接受“君权神授”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王天下”并不是民意的结果,而是天意的安排。

因此判断一个王朝是正是僭,不能单看其政治势力的大小或军事武装的强弱,而要看其是否获得了绍续古圣治统的天授资格。

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天之历数在尔躬”“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命不可违”一类的表述,它们都是对皇权合法性的宣示。

而曾对古代政治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五德终始说与三统说,也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正统、合法需要而炮制出来的理论工具。

马克斯·韦伯曾说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传统型、神授型、法理型三种不同的政治权威。

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权威都可归类为神授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中国古代,政权转移的方式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即“古来只有征诛、禅让二局,”①但不管政权以何种形式转移,新崛起的政治权威都必须直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向世人证明“王天下”是出自于“天命”的安排。

一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三个独立的政权,在建立政权的时刻,各自都面临着政权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问题。

从魏蜀之争看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标准问题

从魏蜀之争看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标准问题

从魏蜀之争看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标准问题□朱新屋提要:中国历史上的正统之争以魏蜀正统之争最为激烈,其中以陈寿《三国志》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观念最具代表性。

前者以魏为正统,后者以蜀为正统。

这种不同的正统观念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正统标准,而这种正统标准之争其实又是重"正"与重"统"之争。

在三国正统问题上,重"正"者宗蜀,重"统"者宗魏。

关键词:魏蜀之争;正统;正统标准(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饶宗颐指出,中国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最重视正统之义,认为"中国史学观念,表现于史学史上,以'正统'之论点,历代讨论,最为激烈"⑴。

而其中最为激烈者,非魏蜀正统之争莫属,成为历代正统论史学家不能不涉及的话题。

此前研究魏蜀正统之争的论著已有不少,但均未涉及正统标准问题。

即是饶宗颐目前正统论研究的最权威著作《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也没有对此做出详细论述,只简单提出说"正统论可分为时间、空间两范畴"⑵。

正统标准之问题,实则为正统之争的关键问题。

以陈寿(233-297)《三国志》与罗贯中(约1330-1400)《三国演义》为代表的魏蜀正统之争,其背后并非时代的差异,而是史作者所采用的正统标准不一使然。

虽然历代正统论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有相对敏感的关注,但唯有近代梁启超(1873-1929)做了较为系统的归纳。

他在其《新史学》中对正统标准做了以下六点归纳:一曰以得地之多寡,而定其正与不正也,凡混一宇内者,无论其为何等人,而皆奉之以正,如晋、元等是;二曰以据位之久暂,而定其正与不正也,虽混一宇内,而享之不久者,皆谓之不正,如项羽、王莽等是;三曰以前代血胤为正,其余皆为伪也,如蜀汉、东晋、南宋等是;四曰以前代之旧都所在为正,而其余皆为伪也,如因汉而正魏,因唐而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是;五曰以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而其余为伪也,如因唐而正隋,因宋而正周等是;六曰以中国种族为正,而其余为伪也,如宋、齐、梁、陈等是⑶。

乱中有序,循理突破--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

乱中有序,循理突破--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

与征服也是民族交融的一种形式,但当时的南 宠 育 鲜 卑 、羌 、羯 ,布 诸 畿 甸 ,旧 人 族 类 ,斥徙遐
基 于 此 ,笔 者 根 据 课 标 要 求 、教 材 分 析 ,依 据 核 心 素 养 各 个 水 平 层 次 的 具 体 要 求 ,结合高
局? (2)诗歌中蔡文姬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 设 计 意 图 :东汉末年分裂割据,是诸多乱象
之 源 ,教材从宏观上概述了这一时期的上层更 迭,具体社会情境如何?蔡文姬亲身经历了这场
笔 者 按 时 序 对 教 材 进 行 统 整 ,统 领 政 权 更 迭 分 立 之 乱 。第 一 目 保 持 不 变 ,第二目主要 介 绍 东 晋 与 十 六 国 ,第 三 目 则 观 察 南 北 朝 的 对 峙 ,以此来 突出“分 ”与 “和 ”同 民 族 交 融 的 关 系 ,循序介绍 民族交融之序。
1.由三国而西晋 材 料 1: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 弑 ,先 害 诸 贤 良 。… … 平 土 人 脆 弱 ,来兵皆羌胡。 猎 野 围 城 邑 ,所 向 悉 破 亡 。 … … 边 荒 与 华 异 ,人 俗 少 义 理 。处 所 多 霜 雪 ,胡 风 春 夏 起 。
— 蔡文姬:《悲愤诗P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
华民族的认同感3
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述“通过 ……认识”呈现
为 达 成 教 学 主 旨 和 教 学 目 标 ,笔 者 将 教 学
出递进关系。重点关注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和 重 点 设 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
区域开发的关系。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我 时代特征”。教学难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各族之间相互学习,为局部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三国志以什么为正统

三国志以什么为正统

三国志以什么为正统
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原因是“自古以拥长安、洛阳为正统,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且由于由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朝臣,而西晋继承了魏国,因此《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

拓展阅读: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

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

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曹丕称帝三国时期的魏国正统

曹丕称帝三国时期的魏国正统

曹丕称帝三国时期的魏国正统曹丕,字子桓,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开创者之一,也是自己称帝建立魏国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改革,为魏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曹丕称帝后的魏国正统。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曹丕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

曹丕在位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官制和职官任命制度,以确保各级官员的廉洁和能力。

他注重选拔人才,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以平息社会的动荡。

此外,曹丕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方面在军事方面,曹丕致力于加强魏国的军事力量,确保国家的安全。

他提倡儒家思想,并倡导练兵备战的理念。

曹丕注重军队的训练,建立了一支精锐的军队,提高了魏国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加强了边防和军事防御体系,保卫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三、文化方面在文化方面,曹丕提倡儒家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他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倡导国家的文化建设。

曹丕主持修编了《魏书》,整理并出版了《五经正义》和《字林》,为魏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丕还重用了文学家陈琳,提拔了一大批文学才子,使得文学艺术在魏国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曹丕称帝三国时期的魏国正统在政治、军事和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政治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军事改革使得魏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文化繁荣的推动使得魏国的文化事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曹丕的政绩为后来魏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史学中的正统论

中国史学中的正统论
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转变。自秦汉以来 , 确立皇权合法性和权 威性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是符谶,二是德运,三是封禅,四是传国玺进过宋以来正统之辩的思 考、讨论,政治家越发重视政权取得过程中的“德”,即君主自身的品质。

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体现的正统态度
司马光的正统思想在《资治通鉴》对于三国何者为正统处有相对明显的 体现。对于三国正统的讨论声从未间断。推崇蜀汉正统者认为蜀汉承汉 之政权,有较强的合法性。但实际上刘备自身是否具有汉皇室血统仍然 有待商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于三国时期记载的时间统用曹魏 为正统。间接体现司马光对于王朝更替何者为正统的态度是,是否有利 于历史延续性。(使用曹魏为正统,可以接续此后的西晋,从而让记述 严谨流畅。)

四、正统论思想存在的意义
正统论对于历史发展、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统论的意义也是多个层面的。但总 体上看,最突出的意义是提供了解释政权合法性的视角,将道德因素注入到政治中并使之 成为主导因素。
中国史学中的正统论
酉 鸡
——巴玉兰

正统论是贯穿中国历史各朝 的话题。今日主要就正统的 定义与标准,宋朝对正统问 题的讨论,和司马光在资治 通鉴中对正统思想的态度、 正统观念的意义的四个方面 来粗略讨论中国古代史学中 的正统论。

何谓正统论
• “正统”一词出自《春秋》,又可称为“法统”、“道 统”。正统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历 程。
五运说强调的是天下以“正”。并非强调获得政权的手段的正当性,而是
强调政权承袭何处,是否来自前代的一统的王朝。然而欧阳修《正统论》后 ,五运说逐渐消解。最后一次对于五德转移的着重强调是金人入主中原后。 收到中原的五德终始思想的影响,为了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金人也将自 己的国号“金”同五运联系起来。在国运讨论之中,“金”原本的意义逐渐 丧失。最终确定承宋为土德,再一次强调宋朝的覆灭,巩固自身政权,确定 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亦需要确认自身政权具有合法性 ,但并未采取五运说。五运说自此未作为一种政治武器,此后的明清二朝同 样如此。

《四库提要》视角下的北宋正统观质疑

《四库提要》视角下的北宋正统观质疑

北 宋儒 者 多有论 述 。 《 四库提 要 ・ 国志》 三
言 ,宋 太祖 篡 周类 似魏 文 帝篡 汉 ,故 而 ,北 宋儒 者 为 回 护 这 一 篡 位 事 件 , 不 得 不 以 魏 为 正 统 。此 论 断 颇 有 以 偏 概 全 之 嫌 。 实 际
《 提要》 指 出魏文帝篡汉 和宋太祖篡周性质相 同 ,由
言: ‘ 太祖 受命之 际,固非谋虑 所及 。昔曹操 、司马
仲 达 皆数 十年 窥 伺 神 器 ,先 邀 九 锡 。 至 于 易世 ,方有 传 禅 之 事 。 太祖尽 力 周 室 , 中外 所 知 ,及 登 大 宝 ,非
三 国 时期 魏 、蜀 、吴 孰 为 正统 的论 辩 , 自魏 晋 以来 不
文 献 学
图 书馆 理 论 与 实 践
l 瓣RARY 人 与 播 院, 海 2 2 ) 上 师 大 文 传 学 上 0 3 04
《 四库提 视角下的北宋正统观质疑
[ 关键词]宋儒 ;三 国;正统观 ;《 四库
提要》 [ 摘 要] 关 于三 国 时期 的 正统 观 问题 ,
[ 金项 目] 本 文 系华 东 师 范大 学 优 秀博 士 研 究 生培 养 基 金项 目 “ 山唐 先 生 文集 校 笺 ” ( 目编号 :210 2 的 阶 段性 成果 基 眉 项 002)
第蝴 6 5
图书馆理 论与 实践
l 嚣RA RY TH O RY ND A PRACTi eg
于北宋诸儒要为尊者讳 ,必定于太祖篡立这一史实有
所 回护 ,故 而 只 能 同 陈寿 一 样 ,选 择 曹 魏 为 正 统 。在
上 ,北宋学者中,既有 以苏洵 《 史论》 为代 表的蜀正统论 ,也 有以司马光 《 资治通鉴》

欧阳修正统论

欧阳修正统论

欧阳修正统论自从梁启超指出:“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1 〕后,述中国传统史学者,皆以为正统不足论。

其实,作为传统史学中的一种深层的历史观念,正统观一直影响着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着的内容与形式,决非不足论之事。

本文对传统史学中具有典型性的欧阳修的正统观做一探讨,以期加深对欧阳修史学思想的理解,同时也期望通过这一探讨,加深对传统史学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一)梁启超说:“正统之辨,昉于晋而盛于宋”,〔2〕所言极是,宋代史学领域论正统成为一时风尚,很多学者都对正统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中尤以欧阳修的正统论影响最深。

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欧阳修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前代正统问题进行了批判总结,从新的角度,开辟了正统理论的新天地,并使之由政治神话变成了史学问题,创导了将正统融入史学的先河,而且提出了自己的历史价值标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欧阳修的正统观是以北宋“《春秋》学”尊王大一统观念作为理论依据的,从这一观念出发,欧阳修批判了讨论正统问题时出现的“昧者之论”与“自私之论”。

所谓“昧者之论”,是指用五德终始作为理论基础的带有神秘主义和天命观的正统论。

这种理论自秦汉以后成为人们解说王朝更迭、历史变迁的重要理论依据,一直到北宋年间,这种观点仍相当流行。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建隆二年,朝廷便认定“国家受周@①,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太宗雍熙元年四月,有人上书言“当越五代而上承唐统为金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九月,张君房上疏亦云“唐土德,五运相承,国家当承唐室正统,用金德王”;天禧四年五月,谢绛又上言以宋宜用土德。

诸人所议虽异,但都不出五运之说。

这种观念在史学领域里表现也很明显。

宋真宗时修“册府元龟”,其中的正统思想就是以五运之说立论的,它说:“昔洛出书九章,圣人则之,以为世大法,其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帝王之起,必承其王气。

”〔3〕用“历数”、“征应”、“行次”、“天统”等概念解释历代王朝的更迭,完全脱离了历史实际,认为“创业受命之主,必推本乎历数,参考乎征应,稽其行次,上承天统”。

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及演变

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及演变

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及演变在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三个主要势力,即魏、蜀、吴。

每个势力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和政治动态。

一、三国初始政治格局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最初形成于公元220年,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并成立了魏国。

与此同时,刘备在蜀地建立了蜀汉国,孙权则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吴国。

这三个国家分别认为自己是正统的天子,开始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二、魏国的政治格局与演变魏国以曹操为首,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魏国的政治格局比较稳定,并在曹操和其子曹丕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

曹丕在公元220年自封为魏王并且正式篡位,建立了魏国。

不过,在曹操死后不久,魏国开始陷入内乱,出现了多次皇位更迭。

最终,魏国在公元265年被西晋所灭。

三、蜀汉国的政治格局与演变蜀汉国由刘备建立,政治格局相对较为稳定。

刘备以仁政著称,积极推行农田改革和重用人才。

他的继任者,刘禅,虽然在政治上不如他父亲有能力,但蜀汉国在刘备子孙的统治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然而,由于长期与魏国作战,蜀汉国耗尽了资源,最终在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

四、吴国的政治格局与演变吴国由孙权建立,政治格局较为复杂。

孙权善于借助各种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并继续推行了孙家的政策。

孙权在位期间,吴国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然而,吴国政权在孙权去世后出现了内部分裂,导致政局动荡。

最终,在公元280年,吴国为晋国所灭。

五、政治格局演变的原因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演变主要是由于外部军事冲突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

魏国、蜀汉国和吴国都希望统一中国,最终导致了长期的战争。

各国内部也存在着权力斗争和继承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政治格局的变化。

在总结中,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经历了魏国、蜀汉国和吴国的分裂与统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政治动态。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主要配角」的辉煌与寂寞——浅谈孙策和周瑜文学形象与史实之落差

「主要配角」的辉煌与寂寞——浅谈孙策和周瑜文学形象与史实之落差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主要配角」的辉煌与寂寞——浅谈孙策和周瑜文学形象与史实之落差赵子健 香港浸会大学摘 要:《三国志》成书后,学者一度热议三国时期的“正统”之争。

陈寿、司马光等以曹魏为正统,朱熹、郝经等以蜀汉为正统,即“尊曹抑刘”与“尊刘抑曹”之争。

唐宋以来,民间文学中大体上以刘备为正统,视曹操为篡夺者。

[1]因此,早期的民间三国故事中,刘关张、诸葛亮多作为故事主角,曹操一方则被塑造为强大的反派,故事就在正反派的激烈冲突中展开。

[2]然而孙吴作为三国中同样重要的一方势力,根本没有争夺“正统”的资格,但也同样没有背负“篡夺”骂名的可能性,是三大势力中最为低调的一方。

元明时期流传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从史书中擢选孙吴势力故事,填补了前朝文学的空缺,但总体上看,孙吴方面的情节最少,人物形象也比较欠缺,学者们对《演义》中有关孙吴方面的情节之注意,也多不如曹刘等主要人物。

兹选取几位孙吴势力的主要角色,略谈其文学形象与史实之落差,兼论《演义》中配角形象塑造的成因与手法。

关键词:《三国志》;人物形象作者简介:赵子健(1995-),男,回族,安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64-03一、「小霸王」与他的忠仆们:孙策在三国文学中的形象(兼谈程普等所谓「先出诸将」)孙吴势力早期的两位领袖孙坚、孙策出身行伍,素称“轻狡”[3]“骁雄”[4],作战时往往亲历战阵,以身涉险,但《三国志》中所载孙坚、孙策事迹,更侧重其胆略而非勇武。

如孙坚少年为小吏时,虚张声势追斩海贼[5];孙策脱离袁术转战东南时,“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6]等。

至于孙策是否如《演义》所云勇武过人,可靠的证据极少。

有关孙策个人武勇的第一处史料证据,见于《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刘繇)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三国时期的家族与血脉传承

三国时期的家族与血脉传承

三国时期的家族与血脉传承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给无数家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期,家族与血脉传承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家族的重要性以及血脉传承对于家族延续的意义。

一、家族的重要性在三国时期的混乱局势下,家族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家族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是一个人所依赖的安全网。

家族可以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成长和发展。

作为家族的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和传承家族的荣誉和传统。

家族在权力斗争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三国时期的争霸中,家族之间的联盟和亲缘关系经常会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和前途。

通过联姻、结亲等方式,家族之间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抵御外部的压力和威胁。

此外,家族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三国时期,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都是由家族来组织和推动的。

家族的影响力往往超越了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转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血脉传承的意义血脉传承是家族延续的基石。

在三国时期,血脉传承被认为是家族正统地位的象征。

只有血脉传承得以继续,家族的地位和权力才能够保持下去。

家族血脉的传承不仅仅是指传宗接代,更是指传承家族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通过血脉的延续,家族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可以代代相传,保持家族的独特性和凝聚力。

血脉传承对于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血脉传承,家族能够拥有足够的人才和劳动力来维持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血脉传承也可以保持家族的底蕴和声望,使其在社会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家族与血脉传承的挑战然而,在三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下,家族的延续和血脉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战乱和政治斗争导致了许多家族的破裂和血脉的中断。

许多家族成员在战争中丧生,导致家族的血脉逐渐稀少。

在权力斗争中,家族之间的争斗也成为家族血脉传承的隐患。

一些家族出于争权夺利的目的,不惜牺牲血脉纯正以换取临时的利益。

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家族的实力,也损害了家族的声誉和价值。

刘备笼统与传统君主幻想[宝典]

刘备笼统与传统君主幻想[宝典]

2002年03月第25卷第2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02Vol.25No.2刘备形象与传统君主理想Ξ徐中伟(韩国永同大学,中青北道永同郡 370701)摘 要:《三国演义》对仁德的热衷,根源于由君主专制制度所造就的贤人政治;其对正统的强调,则与家天下的血缘政治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将仁德与正统的双重优势集于刘备一身,正反映着传统君主理想的基本取向。

因此,强调刘备形象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淡化或忽视另一方面,不符合《三国演义》及其植根于其中的政治文化的实际,不利于认识这一形象本已具有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仁德;正统;君主理想;传统政治中图分类号:I2071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2)02Ο0071Ο04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再现的是一个异常动荡的时代,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动乱的痛心和对“天下归一”的向往。

可是,当真的“鼎足三分已成梦,一统乾坤归晋朝”时,扑面而来的却是无可奈何的感伤、挥之不去的怅惘。

由此可见,除了天下要一统外,还有一个由谁来一统的问题更为作者罗贯中所关注。

正基于此,他对一统天下居然落入司马氏之手心有不甘,因为这与他心目中的理想君主相去甚远。

毫无疑问,他的这一理想与他置身其中的那个政治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读《演义》,我们会不时发现这样一句话:“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虽然这句话在书中出自不同人物之口,在不同的语境中其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有德者居之”的确可以概括罗贯中在群雄并起,“家家欲为帝王”的社会背景下,对谁可以“代正统而即帝位”这一问题的基本立场。

这一立场体现在人物塑造上是以仁德为尺度来作取舍,这一思想体现得最集中、最充分的是刘备形象的塑造。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2)复习过程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2)复习过程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2)发布时间: 2011-6-21 10:26:46 被阅览数:5 次在欧阳修看来,讨论王朝正统问题必须注意王朝的“兴废之际,治乱之本”,要认真“究其兴废,迹其本末”,〔19〕不能以主观好恶或表面形式来判定。

自班固撰《汉书》,置赢秦于闰位,历来论秦之历史地位,多为贬斥。

欧阳修则不然,他考察了历史的盛衰变化、王朝更迭以及秦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的历史过程,指出:“尧、舜、夏、商、周、秦皆出于黄帝之苗裔,其子孙相代而王,尧传于舜,舜传于禹,夏之衰也,汤代之王,商之衰也,周代之王,周之衰也,秦代之王,其兴也,或以德,或以功,大抵皆弃其弊而代之。

”〔20〕在这里,欧阳修指出历史上的王朝更迭,都是因为前朝出现了“衰弊”,后之兴起者“弃其弊而代之”,具有“承弊易变”的历史哲理。

欧阳修思考自然、社会变化时有一个基本出发点,那就是“《周易》否泰消长之卦”,〔21〕认为“物极则反,数穷则变,此理之常也”。

〔22〕欧阳修用这一思想考察历史兴衰,指出秦承周之弊而代之,是合乎“天理自然”的。

他还特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的事实,认为秦在这一历史时期,采取了得力措施,努力发展壮大,“始秦之兴,务以力胜”,靠的是功业。

欧阳修还指出,后儒因痛恨秦始皇“任法少恩”、“非古自是”,进而贬低秦的历史地位,是因人废事。

他说:“夫始皇之不德,不过如桀纣,桀纣不能废夏商之统,则始皇未可废秦统也。

”〔2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已不仅仅是为秦争正统,而是用历史学家的眼光,从功业的角度肯定了秦的历史地位,见解非一般士人可比。

自晋以后,人们对魏的正统地位一直争论不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怎样看待魏国历史地位的问题。

欧阳修指出,东汉自和帝、安帝开始衰败,到桓帝、灵帝时国力大坏,“其衰乱之迹,积之数世,无异三代之亡也。

”在这种情况下,“豪杰并起而争”,在道德上并无高下之别,这样就要“较其迹”,看其功业了。

三国中魏势力最强,且代汉而起,当然应为正统。

三国时期的统治合法性

三国时期的统治合法性

三国时期的统治合法性在三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中,统治者的合法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分割中国,各自宣称自己拥有合法的统治地位。

然而,他们之间的合法性存在争议,因为他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三方势力的统治合法性,并分析他们的统治手段和内外支持。

一、曹操的统治合法性曹操自任魏国的统治者,并宣称自己是汉朝末代皇帝的继承者。

他通过推翻占据权力的董卓,重新恢复了皇帝的威望,并将汉献帝安置在自己的统治下。

曹操通过恢复汉朝的仪式和制度,以及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巩固他的统治合法性。

其次,曹操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他征服了多个地方势力,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强大军队给人一种他有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印象。

此外,曹操还从其他势力中获得了一定的内外支持。

他与各地的地主豪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分封和赏赐,使得这些豪强成为他的忠实支持者。

与此同时,曹操还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关系,获得了他们在边疆地区的支持。

综上所述,曹操通过恢复汉朝的仪式和制度、展示军事实力以及获得内外支持,试图证明他的统治合法性。

二、刘备的统治合法性刘备在三国时期建立了蜀国,自任皇帝,并宣称自己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

他声称自己是光武帝的后代,通过传统的皇室血统来证明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刘备还深得人心,他以仁政著称,倡导尊重士人,推崇儒家文化。

他积极恢复汉朝的礼制和法度,并实行一系列惠民措施,使得蜀国的百姓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这些措施增加了刘备的统治合法性。

刘备也获得了一定的内外支持。

他通过与孙权结成联盟,有效地抵御了曹操的进攻,并得到了南方的支持。

此外,刘备还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了关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综上所述,刘备通过宣称皇室血统、推行仁政以及获得内外支持,试图证明他的统治合法性。

三、孙权的统治合法性孙权建立了吴国,并自立为王,宣称自己是建立在光武帝基础上的正统继承者。

他通过宣传自己是光武帝的后代,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三国演义研究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三国演义研究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三国演义研究新时期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若干新的突破。

其中争论较多,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面对两说之争,沈伯俊在《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载《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中,对太原说作了比较细致的商榷。

首先,从三个方面对《录鬼簿续编》抄本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其一,在罗贯中作品的署名和《续编》的记载之间,前者应当更为权威。

其二,庸愚子写于弘治甲寅(1494)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比之嘉靖元年以后的《续编》抄本,显然也更可信。

其三,《续编》抄本确实颇有一些错字、脱字、衍文和颠倒之处,因此,由于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的可能性也就不能完全排除。

其次,文章指出,用故土性来解释罗贯中的籍贯是靠不住的。

事实上,一般认为是罗贯中所作的几部作品,其主人公没有一个是山西人。

再次,指出民间传说一般不应成为考证历史人物生平的依据。

文章还提出:尽管个人倾向于东原说,但终究只是认为东原说比太原说可靠一些,还不能遽尔否定太原说。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努力:(1)注意《录鬼簿续编》有无别的抄本。

如果幸尔发现新的抄本,就可以判定其中的太原二字究竟是否误抄。

(2)注意有关罗贯中生平的新发现。

(3)确认《三国志传》是《三国演义》的祖本,并判定其成书年代,那么,其题署东原罗贯中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所说的东原罗贯中互相印证,就可以成为确定罗贯中籍贯的有力证据。

(二)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元末明初的笼统提法,对《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

持此观点者主要是周邨。

他在《〈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一文中,就江夏汤宾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国志传》提出了三条论据:(1)该书在《玉泉山关公显圣》一节中有迄至圣朝,赠号义勇武安王一句,而关羽封赠义勇武安王是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因而此句只能是宋人说三分的口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三国时期是继东汉出现的时代称号,由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与220年曹丕受禅称帝,终于280年晋灭吴。

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时期是个战争频繁,而又英雄辈出的时期.在官渡之战前,群雄割据.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而在之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军.至此,三国鼎立的雏形基本已经形成.
而后又经过多年,在公元220年,229年,221年,曹魏,孙吴,蜀汉分别称帝建国.由此真正的三国时代开始.
古代中国地区中,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但是这时同时出现了三个。

因此,自古以来,三家何为正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所谓正统,其正,是名正言顺的意思,统,顾名思义,统一一致的意思。

何为正统呢?综合起来就是正确的,必然的,具有时代意义,具有政治客观因素的一种哲学思想。

历史上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争论有两个倾向.一是曹魏是正统,另一个是蜀汉为正统.在此不得不可惜正统问题自古就和东吴没有什么缘分.
与三国有关的材料众多,而最被众人所知的的应属<三国演义>,其次专门记载三国历史的就应该算是<三国志>了.这两部书在正统的方面是截然相反的对立,<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对蜀汉人物以及事迹各种称赞和神话.以小说的角度来谈,是非常成功的,而以历史的角度,<三国演义>是不可信的.相比之下<三国志>的可信度就非常的高.史家对三国历史的研究也多从此下手.这部史书就是以曹魏为正统.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 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刘备为中心的书本,它里面的拥刘反曹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蜀汉甚是偏爱,神话了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厚,子龙的无双武艺. 也不符合历史的编造了许多没有的战绩给蜀汉.相反的却缺夸大了曹操的奸险狡诈.诋毁了许多人,其中最受冤屈的就算是周瑜了.公瑾可算是文武双全的美男子,胸襟也是非常的宽阔.不知道为什么的就被写成嫉贤妒能最后被气死的小心眼.以致影响了无数的后代.而在称呼方面也可以看出罗贯中认为蜀汉是正统.<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称呼是刘皇叔,而对曹操的称呼却是曹贼,奸雄等.
<三国演义>虽不是正史,单其文学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又被称作是七实三虚.因此不得不分析它
蜀汉为正统的原因:
1. 血统. 刘备算是比较幸运的人.虽然早期因为落魄而卖过草鞋.可以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血统在封建社会可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他找到了两个忠实的跟班小弟关羽和张飞,成为汉献帝的皇叔,更因为此请出了在山里静观天下事的诸葛亮.然后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罗贯中作小说时,已到了元末明初。

他以蜀汉为正统,应该说是出于正常的封建价值观的考虑。

刘备国号为汉,即帝位是承汉统,符合忠孝节义的一套伦理.其实到了东汉末年,汉朝已经气数基本已尽.天厌汉德已久,刘氏皇族早就不行了,扶持汉朝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各方开始割据.然而刘备的出现,得到那些不肯舍弃汉朝400多年(西汉东汉都算在一起)统治的人们的支持.刘备怎么说也是刘氏的人,总比他姓的人做皇帝改朝换代好.可其实更重要的是,刘氏继续做皇帝,就能延续大汉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2. 罗贯中所处的历史背景. 罗贯中处在元末明初的混乱时期, 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
诚的谋士.在那样不太平的时期.对比曹操的奸险和刘备的仁厚.刘备自然是受当时人们欢迎的.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描写出了刘备的仁德宽厚.比如刘表让荆州的时候;还有人们周知的刘备携民渡江的事情.以及刘大耳摔阿斗的事情. 可其实刘备此人到底是真仁厚还是伪仁厚在此就不加讨论了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

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分析:
1. 政治原因.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

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

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

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

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

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

<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2. 曹魏本身的实力. 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鼎力.但是势力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曹操在刘备还到处投靠的时候就拥有强大的势力,而官渡之战后更是成为北方的霸主.那时候的孙家势力也明显不行.以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要来求救于东吴.而当时的孙权也畏惧曹操的力量而迟迟不能决定.(但靠鲁肃和周瑜的劝谏还是联合了刘备.战争时,又有周瑜等人的机智和骁勇以及曹操自身的失误赢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而在经济,人才和文化各个方面,曹魏都明显优于其他两国.
3. 汉献帝的禅让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的称号.不久便逼迫汉献帝让位.先不说这方法是不是能被封建社会认同. 也不管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过场,但是毕竟这样是正常的法律程序.在理论上,曹魏是非常合法合理的政权.
4. 三国归晋. 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经过100多年,最后在公元280年被司马家统一.建立了新的朝代.而两晋源自魏,自然魏是正统
由于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喜好的问题,曹魏和蜀汉何为正统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的.但是离开历史的争论,对于三国时期各国的实力简单的分析一下.
1 曹孙刘势力的人才之比。

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国家兴亡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司马迁说:“尧虽贤,兴事而不成,得禹而九州宁。

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孙子兵法>则认为“道、天、地、将、法”是决定国家兴亡、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而“将”是其中之一。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可见如果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一流人才,一个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同理,三国时代中的任何一个势力也是如此。

曹魏之所以是老大,不仅因为强大的军事战斗力和经济基础,更因为源源不断地有优秀人才被其所用。

鉴于历史的原因,中原的开发程度远远高于江南“蛮荒之地”和蜀中“偏远山区”。

这个“开发程度”
也除了指生产力水平外,更指的是中原盛产人才,文化开发度相对更高。

曹操又是个十分爱才的人,他对人才的重视是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唯才是举也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投靠.有加上他以汉献帝为名,可以广招人才.而纵观东吴和西蜀的优秀人才也都是早期的时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刘集团那些不可复得的人才一个一个过世之后,吴蜀的实力可谓和曹魏越差越远。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现象就可知道。

而吴国后期能带来精彩表现的将才、相才也屈指可数。

这样的人才差距直接决定了吴蜀和曹魏的综合实力差距必将越拉越大。

单举吴国的例子,出类拔萃的江东四英,除了陆逊以外,周瑜、鲁肃、吕蒙三子都亡于吴建国之前。

而程黄韩蒋周等十二“虎将”,又有几人见到了大吴帝国的成立呢?
因此,从人才的对比上讲,曹魏是站在绝对的优势上的
2. 三者的国力之比。

曹魏国力之强远在吴蜀两国总和之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里的国力,我指的是经济,军事,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人才的问题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无可否认,虽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惨遭劫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生产力水平大大被削弱。

但是毕竟中原是中华民族开发了数千年的老家本。

家底充实,技术也相对发达,而在曹魏的屯田政策下生产不断恢复。

而吴蜀两国呢?先天条件不足,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大地,开发相对少得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远不能和曹魏相比。

再加上土地也不如曹魏广袤,人口也不如曹魏众多,总体实力相差甚远。

因此,在国力的比较上,曹魏远远优于其他两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