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

合集下载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例如: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逐渐有了类似表示复数的“侪(chái)、等、曹、属、辈”等,粘附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部分尊称、谦称之后,表示“这批人”、“这班人”、“这辈人”等意思。

例如:①吾侪小人。

(《左传·襄公十七年》)②公等皆去。

(《史记·高祖本纪》)“吾侪”即“我们这班人”,“公等”即“你们这班人”。

但是,这些类似表复数的字,与唐宋以后产生的表复数的“们”字是不同的,它们都还是名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昂”,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例如: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梁惠王上》)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楚辞·涉江》)③余不能治余县。

(《左传·昭公三年》)④予既烹而食之。

(《孟子·万章上》)⑤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昂”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

但也有例外,如: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 (一)《左传》指称当面的对话者用“吾子”, 不说“我子”。例如:
•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 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 (二)“我”可以用于表达话题或焦点。例如:
•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 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 “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左传:宣 公十四年) •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1. 直指功能 。先介绍一个概念 “直指语” (deixis),直指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直指语是最能够反映语言结构与语境关系的成分。 直指语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空间直指语,如 “这、那”;一类是时间直指语,如“现在、昨 天”等等;一类是社会直指语。人称代词可以算 作社会直指语,它们与交谈双方有关。 • 2. 评价功能。所谓评价功能,就是人对物、 对所说的一段话的主观态度,(主观性)积极/消 极、正面/负面、喜爱/厌恶、讽刺等等。代词的使 用与人的主观态度有一些联系,所以考察代词的 主观性,具体地说就是要看一看代词出现的这段 话是什么场合、谈论什么内容。
• (三)说话者表述一段话的时候,“我”所在的 句子往往是说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例如: •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 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 •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论语:为政)
• 罗端(2009)认为说话者用“我”表示一种“身 份隔绝”,他把自己看成和当时、当地不同的对 立角色。这种看法是很深入的。有的学者说“我” 的作用是与“非我”对比,有强调的意味。这种 看法也是对的。例如《论语· 宪问》:“赐也贤乎 哉?夫我则不暇。”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汉语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自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对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称代词),主要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时考察为纵轴,展开横向的共时研究,系统深入的考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从上古到现在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1 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1.1上古时期甲骨卜词中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整,到了春秋战国,有了全面的充实和发展,人称代词也大大丰富。

甲骨卜词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3个,周代继续使用,又产生了“吾、卬、台、予”4个,以上7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各有不同。

我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商代的甲骨卜词中常见,周秦两汉的典籍中也极为普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

如: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作主语父母之不我爱,於我何哉?(《孟子.万章上》)作宾语我躬不阅,惶恤我后。

(《诗.邶风.古风》)作定语吾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左传》、《论语》、《孟子》、《荀子》应用普遍,但不见于甲骨金文。

“吾”和“我”不同,只用作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用于宾语,出现在动词前。

如: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雍也》)做主语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作宾语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作定语上古“我”和“吾”形式上没有数的区别。

前面例子中“我”和“吾”都表示单数,可分别译作“我、我的”,下面例子中的“我”和“吾”表示复数,可分别译作“我们、我们的”。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孟子.尽心上》)上古“吾”后面可以加“儕”、“曹”、“属”表示复数,“我”没有这种形式。

如:吾儕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

(《左传.宣公十一年》)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吾”和“我”音近,可能同源。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

汉语人称代词考论汉语人称代词是汉语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代替人或事物,以避免重复使用名词。

本文将对汉语人称代词的历史背景、分类、使用及语法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朕”等;第二人称代词有“你”、“尔”、“汝”等;第三人称代词有“他”、“她”、“它”、“彼”等。

其中,“我”、“你”、“他”的使用最为普遍。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分类和使用与古代汉语类似,但也有一些变化。

第一人称代词常用的有“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他”、“她”、“它”、“他们”、“她们”等。

其中,“我”、“你”、“他”的使用依然非常普遍。

汉语人称代词的语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称代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其次,人称代词可以修饰名词,例如“吾妻”、“尔子”等。

再次,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于反身代词,例如“自吾”、“自身”等。

最后,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于表示尊敬的称呼,例如“陛下”、“阁下”等。

总的来说,汉语人称代词是汉语语法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部分。

它的历史背景、分类、使用和语法特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通过对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汉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学者的。

本文以电视剧《裸婚时代》的台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功能。

在汉语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是指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以上的人称代词,且其中一个代词必须重复使用。

这种结构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从对话台词的角度来看,汉语人称代词复用结构能够加强情感的表达,使台词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在《裸婚时代》中,当男女主角争吵时,他们常常重复使用人称代词“你”和“我”,以突出彼此的愤怒和不满。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等。

其中,“吾”和“我”是最常用的两个代词。

“吾”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可以表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也可以表示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

例如,“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又如,“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们”。

“我”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常用于比较随意的场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中的“我”表示“自己”。

“余”和“予”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过使用频率比“吾”和“我”要少一些。

“余”一般用于比较古雅的场合,而“予”则带有一种自谦的语气。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话中的“予”表示“我”。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皇帝自称“朕”,臣对君主自称“臣”,诸侯自称“孤”、“寡人”,一般人自称为“仆”、“鄙人”,妇女自称为“妾”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需要根据场合、身份、语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时候也可以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而是直接使用自己的名字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词语来表示自己。

古代汉语虚词代词

古代汉语虚词代词

古代汉语虚词代词古代汉语代词分为五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但是古今代词仍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指示代词的系统性方面。

另外,古代汉语还有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三类。

但是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达第三人称的意义。

1、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

作用: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例如: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战国策·齐策)居则曰:“不吾知也”。

(庄子·齐物论)居,予语汝。

(庄子·达生)启予手,启予足。

(论语··泰伯)注意:(1)魏晋前,吾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2)“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2、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例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齐桓公伐楚)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起义)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3、第三人称代词:在先秦是没有的,古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第三人称的概念。

后代才产生的第三人称的代词,在先秦是用指示代词“之”、“其”、“彼”、厥、来表达的。

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可以把它们看作第三人称代词。

“之”只做宾语,“其”只做定语。

例如:公室将卑,其宗族先落,则公从之。

(左传·晏婴论季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数要依据语境辨别;或者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徒、众”表复数。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类简析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类简析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类简析文言文中的代词分类简析文言中的代词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词。

弄清代词的分类及用法对阅读理解文言文意义重大。

从用途上看,文言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先说第一类,人称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人称代词也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等。

这几个词虽然都用来做第一人称,但用法又略有不同。

首先看“吾”和“我”这两个词。

从语法功能上看,“吾”常用作主语和定语,而“我”常用作宾语,有时也可作主语。

如: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同上)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同上)当一个句中同时出现“吾”“我”这两个词时,这种主语、宾语的语法分工更为明显。

如: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同上)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再说“余”和“予”。

这两个词在文言里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如: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古之人不余欺也。

(韩愈《师说》)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4、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朕”这个词,从秦代始皇起,成为历代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皇帝以外的人不能自称为“朕”。

但在先秦时代,不论尊卑,一般人都可以自称为“朕”。

如:1、缵戎祖考,无废朕命。

(《诗经??大雅?韩奕》)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第二人称代词:女(汝)、(而)尔、若、而、乃等。

“女(汝)”“(而)尔”“若”三个词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定语。

如:1、汝识之乎?(《石钟山记》)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3、若毒之乎?(《捕蛇者说》)4、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同上)“而”作通假使用,与“尔”用法相同。

如:1、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种树郭橐驼传》)2、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等。

浅析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

浅析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

浅析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摘要: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数目很多,而且十分讲究格的形式,并且在使用中没有单数复数的差别;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简单明了,清晰易懂。

在考察了先秦汉语人称代词的大量用例之后,又结合近、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的特点,比较分析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追溯现代汉语称代系统的源流发展,可以说明现代汉语对上古汉语称代上的继承性。

关键词:上古汉语;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特点;差异在阅读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会碰见名目繁多的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它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的显著差别上,上古汉语的语法系统也和现代汉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人称代词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的一个很突出的方面。

笔者在比较了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后,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从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开始说起,比较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差异,从而得出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的特点,同时看出了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对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继承,这些方面不仅是对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认识,也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发展到现在仍然蓬勃向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一、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简要介绍不同的用字是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称代词最大的差别。

在第一人称代词中,现代汉语只说“我”,而上古汉语除了“我”外还会使用“余、予、吾、台、朕、■”这些字。

再看第二人称代词,我们现在只说“你”(敬称用“您”),而上古汉语中常用的有“尔、汝、女、若、而、乃”。

最后看第三人称代词,现在我们用“他、她、它”,上古汉语中只有借代第三人称的词,没有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我们现在用“我”,可以做主语、宾语,没有格位。

但是第一人称代词在上古时代使用情况很复杂。

“■”字只在《尚书》、《诗经》中出现,《论语》、《孟子》就不再使用了,所以我们将它看成是古语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一、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等,表示“我”“我的”。

1.无食我黍:(我的)2.莫我肯顾;(我)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一个“吾”意思是“我的”,第二个“吾”的意思是“我”)此外,第一人称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皇帝自称“朕”,臣对君主自称“臣”,诸侯自称“孤”“寡人”,一般人自称为“仆”“鄙人”,妇女自称为“妾”;另外,交往中,人们为了客气,自称自己的名字,而不用“吾”“我”等第一人称代词。

二、第二人称:尔、汝(女)、而、乃、若等,表示“你”“你的”。

4.甚矣,汝之不惠:(你)5.汝心之固,固不可测:(你的)此外,为了表示尊重,文言文中有时也用“子”“君”“公”等词表示第二人称。

三、第三人称:“之”“其”等,“之”指“他”“她”“它”,用作宾语;“其”指“他的”“她的”“它的”,一般用作定语。

6.是说也,人常疑之:“之”代指“它”(说),做“疑”的宾语。

7.则山下皆石空罅,不知其深浅:“其”代指“它的”(空罅),做“深浅”的定语。

四、有时候,“其”充当句中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作“他”。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代“李氏子蟠”,作“能行古道”的主语。

五、“之”“其”有时也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9、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君”,指“你”;“之”,指“我”。

10.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其”作“你的”讲。

六、文言文里的代词,一般兼指复数。

1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我”指“我们”。

12、予我千金,吾生若:“若”指“你们”。

六、有时候,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后面加上“侪”“辈”“属”“曹”等词表示复数。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指“你们这些”。

14.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吾辈”指“我们这些”。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女”,音rú)、尔(ěr)、若、乃、而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十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盍各言尔志?(《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一(同)类人,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一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021年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4)

2021年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4)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4)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2.你:在场的他者这种他者意识决定了古代汉语全套人称代词的语言游戏规则,以至第二人称"你"也蜕变成了一种"他",区别仅仅在于:"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

同为他者,无论"他"还是"你"都是异己的在者:"他"不是"你"的不在场,"你"反倒是"他"的在场。

这就正如古诗所说:"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7]这就是说,面对着"我"的"你",心里却并没有"我",因为"你"并不是本真的你,而只是"他"的出场而已,即便你我是在对话,你也在"王顾左右而言他",此刻的"你-我"仍如"他-我"一样,"尔为尔,我为我" [8],仍然不能达到真诚的沟通,更谈不上"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9]。

"我"和"你"的关系本质上仍然不过是"我"和"他"的异在关系,这种疑忌关系突出地体现在《左传·成公元年》的那句著名的祈愿中:"尔无我诈,我无尔虞!"这个祈愿正好反证了现实的"你我"关系只是"尔虞我诈"的关系。

第二人称"你"字的出现较晚,是从"尔"、"汝"(古或作"女",假借,读亦如"汝")演变而来的。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 (论语•泰伯)啟:通“啓“,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贝M可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宫之奇谏假道

宫之奇谏假道

语法(中)第一节代词代词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的作用在于行文时避免相同词语的重复出现,以求得文章的简短。

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大类。

但是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用法比较复杂,分述如下。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才逐渐有了类似表示复数的“侪(chái)、等、曹、属、辈”等,粘附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部分尊称、谦称之后,表示“这批人”、“这班人”、“这辈人”、“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等意思。

例如: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汝:你们)②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尔:你们)③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传·曹刽论战》)(我:我们)④吾侪小人。

(《左传·襄公十七年》)⑤公等皆去。

(《史记·高祖本纪》)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⑦小儿辈大破贼。

“吾侪”即“我们这班人”,“公等”即“你们这班人”。

但是,这些类似表复数的字,与唐宋以后产生的表复数的“们”字是不同的,它们都还是名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卬”“台”等。

1、“吾”、“我”意义相同,用法略有不同。

“吾”可以做主语、定语或前置宾语,“我”字可以做主语、定语或宾语。

例如: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自己的长辈并推广到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并推广到别人的子女)(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吾”不能做宾语。

一个典型的例句: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齐物论》)(我忘了我自己),此句不能换成“吾丧吾”或“我丧吾”。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⑤ 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龚遂传》)
⑥ 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3)其它指示代词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
②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2)现代汉语用第三人称作主语的地方,古代还有另外两种表达方法:一种是重重前面出现的名词。另一种是省略的主语。
(3)“之、其”的活用
“之、其”可以灵活运用,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对话人。
①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
②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同①)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2、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而、乃”属于第二人称代词,表示对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一类“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吕相绝秦》)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孙子列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3)“者“字也可以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且。这种“者”字也是“别事词”,它所代的人或事物一定在上文里已经出现过,数词是对上文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例如: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它”。
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灵活。
例如:“之为人也,敏于事而慎 于言。”(《论语·学而》)这 句话中的“之”指代人,作主语


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 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其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齐景公有疾,孟尝君 让其疾。”(《战国策·齐策》 )这句话中的“其”指代齐景 公,作主语。

彼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彼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经·魏风·伐檀》)这句话中的“彼”指代君 子,作主语。
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境
在描述多个人的行为或事物时,使用复数人称代词可以使描述更加生 动、形象,同时也能强调多个个体或事物的共同特征。
复数人称代词与单数人称代词的对比
单数人称代词用于指代单个个体或事物,而复数人称代词则用于指代 多个个体或事物,二者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06
古文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对 比
敬称是用于尊称对方,而谦称则是用于自 谦,二者在用法和含义上都有所不同。
表谦称的用法
谦称概述
与敬称相对,谦称是用于自 谦的人称代词,通过谦称来 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对他人的 尊重。
常见的谦称代词
如“臣”、“仆”、“愚” 、“贱内”等,这些代词在 古文中常用于表示自谦和尊 敬。
谦称的使用情境
在与上级、长辈或尊贵的人 交谈时,使用谦称可以体现 出个人的谦虚和修养,同时 也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目 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