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新居实践初探

合集下载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
张曼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曾家花园”的变迁在四川成都锦江区红砂社区(前身为三圣乡红砂村),“曾家花园”远近闻名,28岁的曾华美是这个占地400平的农家乐的掌门人。

仅仅五年时间,她已经把这个曾经的农家小院打点得顿为别致,院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褐色的实木桌椅、墨绿的阳伞、古老的石磨、假山……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张曼
【作者单位】《今日中国:中文版》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浅析历史文化村落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以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为例 [J], 杨培;丁继军
2.基于本土模式语言探究新农居设计——以汉中市宁强县适应性农居设计为例 [J], 何方
3.新农居建筑设计探索――以南上庄村新农居设计为例 [J], 刘晓倩;孙燕
4."美丽北部湾、生态新乡村"新农居设计及旧农居整治 [J], 莫贤发;余志慧;李达耀
5.新村农居房型展示——暖色调的三层双拼农居 [J], 徐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施巴山新居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巴山新居工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属盆周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核心区,农村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两化”进程滞后,处于追赶跨越起步阶段。

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巴中市积极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加快构建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新型四级城镇体系,同步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走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路子,促进“三个聚集”,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一、坚持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和思路,打破城乡、地区、部门之间的分割和壁垒,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规划,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四级新型城镇规划体系有机相融、一体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系统谋划。

构建以城乡建设规划为主体、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科学规划体系。

实现规划编制区域、编制层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四个城乡全覆盖”。

统筹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渠江流域综合治理灾后新村建设、秦巴山区扶贫等规划,积极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县城为主体、重点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聚居点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分类推进,突出特色。

根据巴中自然条件,全市按照三级(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规划布局。

高山区体现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体现生态田园民居特色,城郊区体现现代城镇民居特色。

在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进入城镇的基础上,分类推进聚居点、中心村建设。

按照“前七年基本建成,后三年全面完成”的要求,全面完成41.39万户巴山新居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市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

坚持示范带动,连片推进。

按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要求,点面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连面、全面覆盖。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是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亟需加强研究与保护。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研究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感和精神寄托。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土家族传统文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和传媒的普及,长阳土家族巴山舞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土家族文化,使之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作为土家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加强对其研究与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的传统发展。

1.2 研究目的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长阳土家族巴山舞面临着传承不易、发展面临挑战等诸多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历史传承和特点风格,分析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方向和与现代舞蹈融合的探讨进行研究。

通过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内涵和精髓,有助于提升其在当代舞蹈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也能够为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创新。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对于长阳土家族来说,巴山舞是传承祖先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核心。

“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_四川巴山建设公司

“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_四川巴山建设公司

《“巴山新居”建设调查报告_四川巴山建设公司》摘要:三年巴山新居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认知、满、信心较高九成以上群众已知晓巴山新居建设近八成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表示满绝多数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充满信心,启示优化居住环境是巴山新居建设基础,“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光纤)和“六工程”(所学、所幼儿、卫生室、化心、健身广场、综合活动心等)很受农民欢迎安居舒心乐业—县“巴山新居”建设调报告近年市积极探贫困地区统筹城乡、脱贫致富奔康新方法、新验全市围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机制、新风尚主要容“巴山新居”工程打造新型社区积极推进工业向区聚集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营聚集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聚集县以“巴山新居”抓手、以产业发展支撑、以农民增收目标走出了条独具特色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农村居民富民增收、改善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了“巴山新居”建设成效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影响探究新农村建设推进存问题县委、县政府策提供参考依据调队组织专门调队伍深入到全县5乡(镇)、新村采取现场调、实地探访、别访谈、问卷调等多种形式重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产生活、居民诉等方面采取“写真”手法“叙说”巴山新居建设现状、“巴山新居”建设现状概要截止03年6月全县累计建成黑池、将营、红光等心村(综合体)8、聚居30聚居农户万户、8万人;新建休闲广场63000平方米、环境绿化35万平方米、排污管道公里、垃圾回收7处按依托体不将全县新农村分6类是以元顶子社区代表棚户区改造新居工程8;二是以将营村代表灾重建聚居70;三是以南鹰村代表产业聚居50;四是以东垭村代表撤并乡新农村综合体;五是以槐树村代表城郊新村聚居6;六是以元潭村代表重工程拆迁安置聚居二、“巴山新居”建设主要特征 ()村容村貌改观县新居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以农户建设主、政策补助辅高起、高标准搞单体建筑设计和风貌打造凸显“巴山新居”化和鲜明地域特色各心村或聚居农户从几十户到几户不等花洋房、亭台楼阁、区洁美、便捷舒适聚居配套完善了超市、卫生室、学校、健身场所、休闲广场、农屋等公共公益设施(二)农民愿充分保障新居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农民愿、先易难、分布实施原则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采取和农户座谈让农户参与选规划、设计、建设程监督根据各地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环境特、风俗习惯从安全、实用、方便、美观角有计划、按步骤稳步推进巴山新居建设让农民愿真正得到体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基生活设施建设得到实惠黑潭乡元顶村户院落隔至少 30米以上;红光、黑池、将营等村集修建养殖区;将营村以孝道化主题建设化新居定期开展五星评定、十孝星、美婆婆、美母亲活动等措施都是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得以体现例证(三)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各地根据不济发展水平、不区域、不生产习俗和化特色探出了切合实际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带动富新村形成了以黄羊、七彩林业、金银花、富硒茶、核桃、翡翠米等六特色优势产业群和产业带农民增收效明显农村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如靠七彩林业产业发展起正直镇长滩村、村靠富硒茶产业发展起黑潭乡南鹰村、元顶子村靠金银花产业发展起红四乡惠民村、镇红光村靠乡村旅游发展起东榆镇槐树村、跃进村等截止目前全县共种植富硒茶6万亩金银花35万亩核桃65万亩翡翠米5万亩黄羊98万只七彩林业万余亩以槐树村例00年该村农民收入0元0年达到7033元支柱产业壮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幅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变革农村济发展动力发生质变化已成巴山新居建设(四)新居建设群众满实地走访调我们采用面问卷调和电话辅助调相结合方式共完成有效问卷0份调显示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充满信心”认达983%三年巴山新居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认知、满、信心较高九成以上群众已知晓巴山新居建设近八成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表示满绝多数群众对巴山新居建设充满信心三、“巴山新居”建设主要做法()坚持规划先行共享建设成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康”要坚持高起、高标准编制规划将巴山新居工程作统筹城乡和开发式扶贫重工程谋划科学规划近期、期、远期目标坚持先策划规划、先全域区域、先总规专项、先规划建设强化规划管理实行“多规衔接”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人口聚集、交通通讯、社会事业、环境承能力等综合因素发展留足空具体实施程逐村逐户调综合分析然环境、济基础、人口流向等多种因素按照“四级”(县城、重镇、心村、聚居)、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布局编制“巴山新居”工程总体规划风貌特色上重风貌塑造和品位提升融入然、历史、人元素做到适用安全、产居结合、特色鲜明防止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高山区突出体现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重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充分体现生态田民居特色城郊区着力体现现代城郊民居特色基础设施配套上建立社区公共管理与体系实现行政代理与社区生产、生活有效衔接重实现“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通电视和通讯)、“六有”(有所学校、农民健身广场、购物心、卫生室、化、垃圾收运)促进公共由单功能向综合功能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民主治完善计生、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化娱乐、法律咨询、职业培训“七位体”综合功能实现人口合理聚集、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二)坚持连片开发实现整体推进把土坯(危旧)房改造、地灾避灾搬迁户、不宜人居边远高寒山区移民户和沿路沿街形成“夹皮沟”迁建户四种类型农户作“巴山新居”工程实施重按照产村相融、连片推进要降低准入门槛打破行政村地域界限以然村界采取“统规统建、统规建、统规建、统征建”相结合方式围绕路通道、河流通道、景区通道培育产业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心村、聚居和产业聚集聚居坚持建管并重实行政府主导不主办领办不包办把民建、民管、民受益贯穿建设全程实行上推进和面上推进相结合连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覆盖全县截至目前全县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已建成心村(综合体)8聚居30不断建立健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管理制强化群众监督和职能部门监管做到专账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公示觉接受群众和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监督(三)坚持政府主导激发民众参与建设程实行政府奖补、农民主体、市场推动、信贷扶、社会参与新居建设新居建设全面推行“五统五主”、“三不四五新”、“三议三评三步”“愿、依法、惠利”原则推行“土地流、群众主体、业主建、合作社管理”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建设新居积极性(四)坚持多级支撑形成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农村级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连片扶贫开发、土坯房改造、土地整理搬迁、以工代赈、新农村示片、事议等项目补助金集捆绑投入坚持“建拆、先建补、先拆补、以奖代补”原则制定了“巴山新居”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管理暂行办法等并纳入年目标专项考核建立跟踪督制、电视曝光制、黄牌警告制、问责追究制建立以土地增减挂钩主要容政策引导机制完善“农民集居住—宅基地退出整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利用模式;建立以差异化补偿主要容奖补激励机制适当降低原建房补助提高进入特色镇、心村和聚居建房补助对进入城镇购房且愿交出集体土地山林农户适提高补助标准基形成了群众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机制四、“巴山新居”建设几启示启示优化居住环境是巴山新居建设基础幅员面积广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难村庄环境面貌差伴随着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改变居住生产生活环境愿望不断增强推进巴山新居建设县始终坚持全域理念聘请了济学、重庆学等专业规划设计团队高起编制完善了“县城特色镇心村聚居”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按照适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着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灾重建、产业基地、新型社区、县城城郊等五种模式建设新居力实施“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光纤)和“六工程”(所学、所幼儿、卫生室、化心、健身广场、综合活动心等)很受农民欢迎启示二政府主导是巴山新居建设重要保障推进巴山新居建设政府既不能包办越位也不能撒手不管和缺位主要发挥三方面主导作用是搞规划县建设伊始规划先行不断完善“县城特色乡镇心村聚居”四级规划体系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相配套用规划规工作行确保规划上有重、有般面结合、条块相连二是强化县、乡成立了以政府把手任组长巴山新居工程建设领导组县级领导连片挂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驻指导国土、建管等部门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形成各方动、深参与、统筹推进保证了新居工程规划和土地等方面指导工作高效运行三是型示建立县乡领导抓示工作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示区建设、心村或聚居建设培育型通型示、效益分析、算账对比使农民积极参与建设带动整村、整乡、整县巴山新居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启示三群众主体是巴山新居建设关键农民群众是巴山新居建设直接受益者也是巴山新居建设主力军调动他们积极性至关重要政府用项目金这杠杆撬动了社会群众量投入方面靠政策推动出台主导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公共事业等方面激励政策探建立农村宅基地管理制、推进农村产权制改革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巴山新居建设另方面靠项目撬动充分发挥整合项目金“四两拔千斤”作用采取入户调、召开村民会、主选择、张榜公示等办法把项目建设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用项目吸引群众、凝聚群众、致富群众黑潭乡南鹰村建设巴山新居程采取“统规建”模式由政府或农户己有质施工队村委统规划农户直接与施工队签合、付工程款己管质量、管安全村委只责协调、建设占用土地采取户与户“土地置换”方式有效减少了老姓建房金困难红光乡黑池村采取政府出主、农户投入辅、主管理投入机制统配套建设聚居广场、公、公厕、连户石板路、垃圾处理池等公共公益设施农户仅要向业主委员会缴纳公共公益设施配套费万元启示四产村相融是巴山新居建设目标特色产业多但多数规模、管理不到位、产量低、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从各地产业发展看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才能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稳定渠道只有发展产村相融新村建设模式才是保持新村建设持续活力关键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七彩林业等五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把这些特色产业做做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构建新兴产业体系以黑潭乡元顶村例全村5社375户耕地面积300亩其用种植茶叶700亩、核桃300亩特色产业收入占了农民总收入半以上把优质茶叶卖给当地元顶子茶场和村制茶加工房把普通茶叶卖给当地龙头企业天恩红公司有效了“产、供、销”问题。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PPT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PPT课件

第 十
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麂子的 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地侵犯,委婉 的表现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情感。

中心思想
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 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 ,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 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 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 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 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 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研读课文
自然风物
景物特点 联想
内涵
研读课文
自然风物
小溪 鼠麴草 彩菌 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特点
联想
清冽、养人
想象曾养育过昔日 的人们
谦虚、纯洁、坚强
少女、村庄
内涵
人类声息相通 生命的宁静之美
点缀、滋养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速长、最高 威胁、吓人 难逃人的诡计
崇高的严峻的圣者
海上的飓风,寒带 的雪潮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 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 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 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所孤独的小茅
写作特点
1.营造丰富意象,拓展意境,呈现情 感张力; 2.凸显鲜明画面;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结构上从容舒 展又严谨完整。 4.由眼前景,回眸历史,关照现实, 跨越时空阐发感悟,赋予哲思理趣。
第 六 节
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 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 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 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 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夕阳、山村、羊群、 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 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 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 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 象的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扎根巴山蜀水 共建巴州地方芬芳曲苑

扎根巴山蜀水 共建巴州地方芬芳曲苑

扎根巴山蜀水共建巴州地方芬芳曲苑1. 引言1.1 扎根巴山蜀水扎根巴山蜀水,是指地方芬芳曲苑在巴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深深扎根于巴山蜀水之间。

巴山蜀水是巴州地区的地理特征,也是巴州文化的重要象征。

巴山蜀水的雄奇壮美,为巴州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滋养。

巴山蜀水的磅礴气势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也为巴州地方芬芳曲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巴山巴州地方芬芳曲苑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巴山蜀水的歌颂和表达,体现了艺术家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扎根于巴山蜀水之间的巴州地方芬芳曲苑,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传承着巴州独特的地方文化,展示着巴州人民的美好风貌。

不仅仅是形象的描述,更是巴州地方芬芳曲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创作特色的体现。

1.2 共建巴州地方芬芳曲苑巴州地方芬芳曲苑是一个承载着巴州地方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是巴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州地方芬芳曲苑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只有通过共建,巴州地方芬芳曲苑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共建巴州地方芬芳曲苑不仅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增强地方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地方的文化品牌影响力。

通过共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巴州地方文化,为地方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巴州地方芬芳曲苑的共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共同打造巴州地方文化的瑰宝。

2. 正文2.1 巴州地方芬芳曲苑的起源巴州地方芬芳曲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巴蜀文化的兴盛。

巴蜀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文明中心,其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

在这个地方,诗人、画家、音乐家等各种艺术家们相互交流切磋,推动了巴蜀地区各种文化形式的发展。

而巴州地方芬芳曲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文化熏陶和激发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巴州地方芬芳曲苑最初是由一群热爱巴蜀地方文化的文艺爱好者们组织起来的。

他们致力于将巴蜀地方文化保护传承下去,并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来表现和展示。

2021年巴中市如何同步推进民生工程新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1年巴中市如何同步推进民生工程新村精神文明建设

巴中市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巴山新居”工程是继藏区牧民定居工程、凉山彝家新寨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是新村建设在巴中的生动实践,是进一步集中资源和力量,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村庄村落居民建设,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着重体现川东北民居元素的民心、民生、惠民工程,为贫困老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下是初心为您推荐。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特别是加强新村(巴中市主要是以“巴山新居”为代表的新村聚居点)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新村经济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新风尚”,实现新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握内涵结合巴中实际,按照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巴中市提出了“三个聚集、六个统筹、六大工程”的总体思路。

从工作推进成效看,通江县王坪新村的建设速度与标准,巴州区水宁寺镇的产权改革、园区+社区模式,南江县槐树村的规划和社区建设等,都各有特色。

在推进新村建设过程中,巴中进一步明确了“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统筹性,把握新需求,协调解决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环境升级、社会事业发展、基层基础建设、文明和谐创建等方面的需求;二是注重互动性,把握城乡新形态,坚持“全域巴中”理念,打造“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形态,加快推进市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的新型四级城镇体系,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形态;三是注重新型性,把握新村建设新文态,用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彰显巴山新居内涵,用文化的力量促进区域环境转变,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品质、特色新村。

巴中坚持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明显、环境优美和谐、功能设施齐全、管理科学民主、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打造了王坪、槐树等一批示范点,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_作品书写田间地头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_作品书写田间地头

乡村振兴新答卷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作品书写田间地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力为乡村建设赋能,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体现为:村寨民居改造、民艺非遗传承、品牌设计开发、数字化设计与传播、生态建设等方面。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先行示范以设计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引导高校师生和广大设计师来到梁平,把创意设计与优秀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把创意写在大地上,把设计落在田野里,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本期特推出“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作品书写田间地头”专题,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设计人员深入梁平进行在地设计,将设计作品落地在梁平大地上,以设计之力改变乡村面貌、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土活力等方面的5个生动实践案例:一是以设计驱动“三生”融合发展。

将生态保护与乡村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让乡村成为绿色宜居家园。

二是以设计赋能“三产”融合发展。

将乡村农业打造成生态农业示范区及国家3A 级景区,将农产品加工升级为特色产业。

三是以设计提升“渔文旅”融合发展。

将乡村渔业、传统文化和旅游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渔文旅综合体。

四是以设计重拾乡愁记忆。

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通过大地艺术,让乡愁的记忆在设计创新中重生。

五是以设计激活乡村农耕文化。

从农田景观规划到乡村风貌设计、从农耕节庆活动到农产品包装创意、从乡土资源利用到治理机制创新,设计让乡村农耕文化在创新中绽放,为乡村建设注入活力。

中华·梁平柚海整体风貌文/本刊编辑部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巴山深处有新家——四川省巴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见闻

巴山深处有新家——四川省巴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见闻
鹦 鸽嘴 村新居 村 民的实惠得 益于 多种政 策的整 合。
正 如 何小 兵 所 说 , “ 巴 山新 居 ”工 程要 让 老百 姓 实 实
2 0 1 3 年 ,鹦鸽 嘴村 被列 入城 乡建设用 地增 减挂 钩项 目 在在过 上好 日子 。 区。挂 钩项 目的资金 ,前期来 源 以农 民投 入为 主 ,政府 整 “ 产村 一 体 ,产村 相融”,这 是 “ 巴 山新 居 ”建 设贯穿 合 涉 农项 目资 金, “ 打捆 ” 用于 公 共基 础 设施 建 设 和建 房 始 终的 理念 。 巴中市 把产 业培 育作 为 “ 巴山新居 ” 建设 的
度 ,提 升 新 居 质 量 ,资 金 以 农 户 自筹 、信 贷 支 持 为 主 ,
在 政策 允许 范 围 内 ,政 府 借 助D 级 危房 改造 、扶贫 易 地搬 用权流 转4 宗 共5 2 亩 ,实现 流转 收益 2 5 5 万 元 ;全市 流转 耕
迁 、地 灾避让 搬迁 等项 目资金给 予 适 当补 助 ,部 分项 目结 地 4 0 . 1 7 万亩 、林地4 8 . 2 万 亩 。在 平 昌县 元 山镇 中岭村 ,通
房 , 占地 3 7 0 平 方米 左右 ,院坝 和 猪牛 圈 占地 2 6 0 平 方米 , 实 行 产 居 结 合 ,提升 可持 续 发 展 能 力 。 目前 ,巴 中所 有 政 府 实施项 目时 ,拆 旧房给我 补 了 1 3 . 8 万 元 ,现在 我买 了 “ 巴山新居 ”工程 区域 实现 了农用地 整理项 目全覆 盖 ,配 套
小 兵介 绍, “ 三 自三议 三互动 ” ,即标准 由群 众定 、规划 由 3 8 个 、聚 居 点8 9 5 个 ,共 有 8 . 5 2 万危 房 户3 7 . 1 万 人从 土坯 群 众议 、新居 由群 众建 、社 区 由群众 管 ,群 众 自主决 策 、 房住进 了 “ 小洋楼 ”。 自主 实施 、 自主 监 管 。在 重大 项 目上 ,坚持 村 两委 提 议 、 值 得一 提 的是 ,巴中还创 新农 村廉 租房 模式 ,每 一处

【巴渝新居让外坝村农民走出大山】巴渝新居

【巴渝新居让外坝村农民走出大山】巴渝新居

【巴渝新居让外坝村农民走出大山】巴渝新居自从2010年底搬进新居以来,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外坝村68岁的村民李华喜就一直很开心。

住了几十年山上的土坯房的他对宽大明亮的新居以及用煤气的厨房十分满意。

在外坝村,像李华喜这样的村民已经有152户。

而这一切全归功于外坝村的巴渝新居建设。

马武镇外坝村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距涪陵城区26公里。

全村558户1875口人,幅员面积1.32万亩,耕地面积2662亩,林地面积3012亩,海拔高度在500~930米之间。

外坝村有6个村民小组。

巴渝新居建设之前,山下2个小组的居住环境还算可以,但山上4个小组的居住环境却十分糟糕,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条件艰苦。

村民居住的土坯房歪歪斜斜,满是裂缝,每逢倾盆大雨,便有倒塌的危险。

村民的房间里几乎看不到什么电器和家具。

由于没有自来水,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2008年11月,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在农村大力推广巴渝新居,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每年建设3万户,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2万户。

2009年7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通知》,对巴渝新居的具体要求和具体补贴作了规定。

针对外坝村的客观情况,马武镇外坝村抓住重庆市实施巴渝新居建设的有利时机,采取宅基地置换的方式,于2009年7月开展巴渝新居一期工程建设,共有40户搬进新居。

2010年8月和2011年1月开展二期和三期工程,分别有60户和52户村民受益。

外坝村的风貌、质量得到了重庆市和涪陵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市级巴渝新居示范点,并制作成沙盘在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展示。

外坝村还被评为市级生态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党建示范点、市级减灾示范点、市级整村脱贫万元增收示范村以及市级整村生态移民示范点。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与《村委主任》记者采访过的江苏省胡楼村、安徽省宋岗村、黑龙江省曙光村和河南省孟楼村相比,外坝村最大的特色是重庆市、涪陵区和马武镇三级政府给予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这是外坝村巴渝新居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十三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获奖作品目录

第十三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获奖作品目录
52
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罗力
彭建国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3期
53
“组织边缘人”的现实困境与管理策略研究
林喜庆
傅旭东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4期
54
政府公共警告的公法阐释及其可诉性探讨
徐信贵
胡志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4期
55
金砖国家通信服务贸易研究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5期
45
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重庆例证
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
莫远明
《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46
重庆市人才公共服务的政策演进与框架设计
重庆市人才公共服务政策研究课题组
罗重谱
《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期
47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魏钢、周卫红、代金平
刘仲秋
杜振华
傅旭东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5期
56
论“违法性认识”的重新定位
肖洪
胡志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5期
38
新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的内在逻辑
钟志奇
蔡宗模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5期
39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苏全有、韩书晓
张璠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期
40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情态功能分析
刘娟
李晓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6期
41
宗教、理性与国家: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代建鹏、杨兴林
刘莘

巴山深处有新家——四川省巴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见闻

巴山深处有新家——四川省巴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见闻

资源导刊 2014/9——四川省巴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见闻□程秀娟面完成”。

2012年底以来,巴中进一步深化“巴山新居”内涵,推动农民向聚居点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产业向园区聚集,力争培育和形成一批支撑力、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全域规划:新居建设不是简单地盖房子灰瓦白墙,飞檐翘角,一幢幢小楼依山就势,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水、电、通信、城乡公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一应俱全。

“新居建设不是简单地盖房子。

”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一语中的,“我们要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配套公共设施,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建设社区化小区,实现农民生活市民化、就地城镇化。

”“房子你能建,但这环境你自己建不了呀!”鹦鸽嘴村一名村民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南江县县长李善君算了一笔账:“建好路、水、电、 污水处理等设施,平均每户需要7万元⋯8万元。

”这么大的投入,对于山区农户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制定巴山新居工程总体规划时,我们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人口聚集、社会事业等因素进行全域规划,避免了过去救济式的单户改建后仍然散居的弊端,尽量降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成本,拓宽群众受益面。

”何小兵说。

据他介绍,“全域规划”首先是合理布局。

在巴中市、县、镇、村四级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中,“巴山新居”是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建设载体,以此引导村民集聚。

其次是坚持因地制宜。

新居遵循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相对集中、错落有致的原则,按照川东北民居风格的特色整体打造,与环境相协调,与山水相融合,如高山区突出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注重山林民居特色等。

再其次是坚持统筹城乡,多方衔接。

在规划新居时,同步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规划。

“如何让群众参与进来,并充分保证他们的权益呢?”许照国没想到这样的好事儿自己能赶上——今年,他只出了1万多元就搬进了160平方米的“小洋房”。

而在当地,建设同等面积的二层小楼至少需要18万元。

川北传统民居智慧营建模式研究——以桃花村姜家大院为例

川北传统民居智慧营建模式研究——以桃花村姜家大院为例

川北传统民居智慧营建模式研究——以桃花村姜家大院为例彭妍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3(20)4
【摘要】四川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在民居营建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本文聚焦川北地区,通过对姜家大院的实地调研,从民居的选址朝向、空间组织、结构构造、材料、装饰等方面总结分析川北地区的营建模式,解析传统民居营建过程的地域特征及其文化语境,剖析传统人居智慧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可以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当今的人居环境营建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彭妍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
【相关文献】
1.鄂西北传统民居生态性营建技艺研究r——以南漳县板桥镇传统民居为例
2.云南大理喜洲镇白族传统民居建筑色彩研究——以严家大院为例
3.晚清七十年湘中传统大屋民居的发展与演变\r——以湘中\"朱家大院\"为例
4.基于地域性设计的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技艺研究——以泾河流域彬州市程家川村为例
5.吉祥文化在传统民
居室内环境中的设计表达
——以曹家大院室内环境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北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研究与启示

川西北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研究与启示

川西北传统民居在选址时,会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源位置、交通状况等多个因素。例如,它们通常会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干燥、朝阳温暖且便于交通的位置。
选址考虑因素
传统民居通常会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利用山体和河流的自然条件,优化建筑的生态环境。例如,山体可以提供稳定的建材来源,河流可以提供生活和农业用水。
依山傍水
传统民居的选址经验
就地取材
川西北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如木材、石头、泥土等。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和防风性能。
材料的可持续性
传统民居在运用建筑材料时,注重可持续性。例如,它们会使用落叶松等速生木材,以及可回收的竹材和土石材。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运用经验
自然通风
传统民居多采用自然通风系统,通过开窗、天井和巷道等设计,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对流。这种通风方式不仅节能,还有助于提高居住舒适度。
新材料应用
创新传统建筑的技术运用
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智能化技术
针对传统建筑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技术革新和完善,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建筑技术革新
结论与展望
05
传统民居的生态价值
该研究通过对川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这些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空间布局、能源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生态建筑的原理和经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保温隔热
传统民居在构造上注重保温隔热,例如,使用双层墙体、空气间层和植被覆盖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室内温度稳定,节约能源。
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技术经验
川西北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04
尊重历史
01

生态建筑与西部传统民居

生态建筑与西部传统民居

生态建筑与西部传统民居
袁春学
【期刊名称】《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2(019)001
【摘要】西部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产物,具有朴素的生态和综合利用再生能源观.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这有利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建立适宜西部生态环境的绿色住区体系,同时有利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袁春学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太白校区管理办公室,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3
【相关文献】
1.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以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为例 [J], 徐路阳;塞尔江·哈力克
2.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思考 [J], 刘娟;聂欣宇;李洪
3.丽江老君山傈僳族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与绿色更新 [J], 潘慧羽
4.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技术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运用 [J], 马冉; 刘俊延
5.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态建筑的启示 [J], 王旭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山寻谜挖掘达州文化资源

巴山寻谜挖掘达州文化资源

巴山寻谜挖掘达州文化资源作者:杨国志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15期杨国志(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四川达州 635000)摘?要:四川达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古至今出了不少的名人,有享誉全国的文化墨客、又有勇猛善战的著名战将,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地域特色浓郁,它是巴蜀大地上一颗璀璨明珠。

如何挖掘达州几千年文化资源,提高当地知名度、文化、教育、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保护达州文化资源。

关键词:达州文化文化资源经济与文化红色文化巴蜀民居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243-01四川达州,古称通州,后称绥定,最后改为达州。

早在几千年前,就设置州、郡、县管理地方政务。

祖系賓人,武王伐纣曾为前驱,灭秦兴汉屡建奇勋。

据史料记载,武王伐纣大军有一个古今罕见的特点就是一边冲锋,一边唱歌跳舞,这就是祖先賓人。

由于賓人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西汉建立后给予賓人减免赋税2/3的奖励。

达州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从古至今出了不少的名人,既有享誉全国的文人墨客,又有能征善战的著名战将。

达州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浓郁,它是巴蜀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东连鄂西,南临长江,西依蜀原,北通秦川,系川、鄂、陕、渝结合地,居全中国轴心腹地。

奇特的地理位置,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文化经济中心,达州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 古代文化名人为达州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达州市这块神奇的土地在唐、宋先后来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充任地方官。

他们是唐朝的李峤、李适之、刘晏、韩滉、元稹和宋朝的张商英。

这六位先后都成了宰相。

为缅怀在中国历史上的这六位先后在达州充任地方官,明朝万历年间(1573)在达州市市中心凤凰头,修建“六相寺”,又名“六相楼”。

解放初期拆毁一部分,可惜这一珍贵文物在文革初期彻底拆毁。

1.1 元稹与元九登高唐朝诗人元稹(达州六相之一),任通州司马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政绩,已彪史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山新居实践初探打好以交通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和教育提高为重点的扶贫攻坚战,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村容、新机制、新风尚等“六新”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建设,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摆在首位的重大任务。

一、深化思想认识,不断丰富巴山新居内涵巴山新居建设,将全面拉开巴山地区“农村居住革命”的帷幕,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充分激发农村蕴藏的巨大能量,大大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一)巴山新居的现实意义。

巴山新居,不仅是一个“惠民2生、促发展”的农村发展新理念,更是一个实施扶贫攻坚的好载体、加快新村建设的切入点、推进城乡统筹的新引擎、缩小三大差距的新举措,是省委、省政府继藏区“牧民定居”和“彝家新寨”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必将产生区域发展的巨大“乘数效应”,全面提升我们贫困地区的发展实力。

(二)巴山新居的基本特征。

巴山新居具有区别于其他民居的一般特征,有很强的地域性、文化性、实用性和配套性。

一是新居外形特征。

赋予巴山建筑的历史文化元素,推陈出新,以“小青瓦、大出檐,白面墙、雕花窗,有廊柱、坡屋顶”为主,并兼顾其他的基本外形特征。

二是房屋性能特征。

坚持“川北建筑特色与新村规划发展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具有节地、节能、环保、实用、抗震、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性能。

三是地域符号特征。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原则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要求,将巴山地区传统的坡屋顶与现代建筑平屋顶有机结合,把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符号、建筑表情合理地体现到巴山新居房屋建筑上,形成朴素、自然、和谐的川北民居风貌和景观。

四是建筑文化特征。

巴山新居有别于其他地方民居形式的特色,房屋设计含有丰富的巴山农耕文化,还有由农耕文化发展升华的地域庭院文化。

五是系统配套特征。

围绕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目标,加快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3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公共服务,不断培育、提升居民良好素质,彻底改变人们对民居环境和农村居民各种不良印象。

六是产业支撑特征。

充分考虑特色镇、中心村、聚居点的产业基础、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和人文基础,促进产居结合,推行土地集约经营,加快培育专合组织,通过整合项目、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三)巴山新居的基本内涵。

从功能上看,巴山新居可分为功能配套型、产业支撑型、生态环保型三种。

一是功能配套型新居。

坚持与群众生产半径和市场相协调,实现村庄的硬化、绿化和美化,营造“路畅、地绿、村美”的环境,使具有特色的生态家园和浓厚氛围的新居文化配套,构建川北民居“社会生态”。

二是产业支撑型新居。

大力发展农村支柱产业,使巴山新居建设有良好的产业支撑,做到宜居宜业,最终使群众既住上好房子,也能过上好日子。

三是生态环保型新居。

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推进能源的循环利用,合理配套太阳能、风能收集系统,搞好秸秆气化、沼气利用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因此,“巴山新居”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仅是以“小青瓦、大出檐,白面墙、雕花窗,有廊柱、坡屋顶”为主,兼顾其他房屋外形特征的一次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居住革命”,更是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村容、新机制、新风尚”为基本内容的新村建设系统工程和重大扶贫惠民工程,是推进城乡统筹、4解放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重大实践创新。

二、明确布局特征,努力拓展巴山新居外延按照“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思路,充分发挥政策促进作用、群众主体作用和社会参与作用,把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吸引到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建设上来,重点在城区周边、公路干线、旅游服务区、撤并乡场镇、重大工程拆迁等区域率先启动,统筹推进、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停顿、不间断、不松劲,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虎头蛇尾,切实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真正实现巴山民居“一步跨千年”。

(一)区域布局的集约化。

新居外延涉及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建设问题,根据“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和“合理撤并小型村、逐步拆除空心村,有序缩减自然村、努力建设中心村”的思路,努力构建“县城—特色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全域覆盖的巴山新居建设布局。

一是集约化建设特色镇。

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构建空间形态城乡有别、社会形态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树立全域规划理念,高起点编制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彰显特色、突出个性、体现魅力”要求,着力抓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镇建设,实现其带动能力、综合功能、人文环境和景观品质“四个提升”。

二是高标准打造中心村。

按照市场半径、产业布局、经济社会、地理区位科学规划,真正体现城乡相融、产居相融,实现经济、生态、5社会相协调。

选择基础条件较好、辐射半径较长、带动能力强的区域,高标准打造可聚居人口1000人以上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中心村,力争对周边地区具有带动作用。

三是组团式开发城郊村。

巴山新居工程是一项面宽量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资源,点式突破,示范带动,加快推进。

遵循绿色、环保、节能的原则,将距离城镇周边的相关村落进行组团式统一开发,高标准规划设计,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综合社区。

四是特色化建设聚居地。

结合地域特点,依托县域发展规划中的几大板块(如南江的西部高效农业区、东部特色农业区、城郊观光农业区“三大板块”),着力建设扶贫开发带动型、现代农业拉动型、乡村旅游促进型等不同产业类型的聚居地,推进巴山新居建设有更大突破。

五是点状式建设零散户。

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分类推进、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对一些不宜建设的聚居点,而农户又不愿进入中心村、聚居点的部分零散户,按照统一风貌,统一政策进行“点对点”的规划建设,努力提高农户居住舒适度和满意度。

(二)新居规划的科学化。

突出规划的引领性和指导性,避免乱修乱建,杜绝重复建设。

一是规划形成功能传递体系。

巴山新居拓展延伸了其起居、生产、交流等多种功能,县城、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规划必须相互呼应、功能传递,确保四级规划不断层、不断档,能够深度融合、有机衔接。

一要科学配套。

总体规划要遵循统筹城乡的基本理念,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6配套,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既要让农民住得上楼,还要接得了地气。

二要多规衔接。

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又要与全市、全县整个规划体系相协调,多规统一,促进新居规划与县域规划、新村规划有机对接,破除条块分割的制约瓶颈。

三要因地制宜。

立足“川北山区”实际,凸显“山区生态”特色,深挖地域资源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元素,着力在特色上求突破,在生态上下功夫。

四要开门开放。

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同步谋划产业培育与发展,以新村建设带动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是规划制定突出指导意义。

一要突出指导性。

按照“先规后建,无规不批”原坚持保护耕地、集约用地,增强规划设计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执行的强制性。

二要突出相融性。

四级规划体系深度融合,同步搞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规划。

三要突出科学性。

注重突出“农村、农民”的特点,从“有利生产”和“方便生活”考虑,满足合理的产业服务半径和信息需求,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选址在日照、通风、水源、植被等自然条件好,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段,突出森林新村、山林新村、田园新村特色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

四要突出前瞻性。

着眼长远,围绕山区农村科学发展来考虑大农业、大旅游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和旅游发展的必要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完善基础设7服务功能。

五要突出文化性。

梳理巴山文化脉络,规划选址要体现文化特色,用现代建筑元素的视觉冲击力巧妙展示流传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诠释历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

建筑设计要留住历史记忆,合理设计新居屋顶式样,对历史文化深厚的村镇民居,在功能设施上新潮一流,使之成为既有文物保存价值,又有现代实用功能的特色风貌。

配套功能要弘扬历史传统,用历史文化宣传和展示巴山新居文化的外延无限,做到“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

六要突出生态性。

注重对环境的巧借,避免大规模土石方开挖与自然环境破坏,坚持以自然而成生态。

注重用山体作背景,经济园作陪衬,房屋作点缀,使农居掩映在绿树丛中,充分显现川北民居的“经济生态”,实现川北民居“复合生态”。

三是科学制定巴山新居图集。

借鉴优秀建筑的设计理念,突出文化特性,比如在鸟瞰图的设计制作上,巧借地形地貌,不拘一格设计成“八卦图”、“文字形”、“数字形”等,如赶场镇梁坪村元潭坝聚居点可设计成“蝶形”,沙河镇红光中心村建设规划可设计成“心形”,避免单纯而古板的线条勾画。

在实地踏勘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农户需求,做好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居规划,设计户型必须更加突出川北民居的独特风貌,注重和优化各类户型的设计细节,让农民群众可有更多选择。

可以制作巴山新居张贴画广泛发放到村组,编写《巴山新居建设技术规则》、《村镇风貌设计细则》以及《巴山新居建设有关规定》,使得巴山新居建设家喻户晓,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8(三)建设方式的灵活化。

坚持“政府推动、农户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突出特色,注重实效,有序推进。

一是统规自建。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调动群众投入建设新居的积极性,让农户自愿选择新居形式,自主进行新居建设,不得影响聚居点整体规划和公共公益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统规统建。

组建农户建房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自主选定新居建设施工队伍,实行统一规划、材料统购、房屋统建、质量统管、分户结算。

在建设中,充分尊重建房户的意愿,从确定施工队伍到整个建房过程都确保建房户代表全程参与,真正做到阳光作业。

三是开发建设。

通过土地开发置换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新居集中点通过开发商进行统一建设,使入住农户基本实现“有设施、有住房、有事干、有保障”目标。

统一开发的聚居点新居具有浓郁的川北民居特色和城镇小区特征。

四是组团建设。

在城镇近郊建设以多层居民楼为主体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规划统一,实现城乡互动;在特色镇、产业优势区大胆探索组团式、小区式建设模式,物业化管理;在基础好的中心村,探索建成新型农村综合体。

五是农企联建。

促进社会化投入,引进企业进入规划的中心村或聚居点联合农户共同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企业进入农村共同发展。

“巴山新居”不仅仅是对过去农房“五改三建”的一次重大提升,更是民居系统化建设的一次重大革命,体现一种革故又鼎新、继承又弘扬的特点,解决了村落布局太分散、基础设施太落9后、规划管理太滞后、农村产业太低质、土地利用太浪费五大问题,促进了农村居住社区化、农村产业规模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更强的功能、更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