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最新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最新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单选、判断部分)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P36—38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式表P62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2.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小学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小学心理学考试旨在评估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二、考试内容1.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分支- 心理学研究方法2. 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理论)- 社会情感发展3. 学习心理学- 学习的定义与类型- 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学习策略与技巧4. 情绪与动机- 情绪的定义与分类- 情绪理论- 动机的定义与类型- 动机理论5.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群体行为6. 个性与人格- 个性的定义与特点- 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荣格、艾森克)- 个性发展与教育7. 心理健康与辅导-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方法8.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应用- 教师角色与学生心理- 教育环境与学生发展三、考试形式与题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题型包括:-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 简答题:评估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论述题:测试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论述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与深度考试内容覆盖小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应用。
考试深度要求学生能够:- 准确理解心理学术语和概念。
- 掌握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并能够解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 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识别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 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出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五、考试准备建议- 系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解各个概念和理论的内涵。
- 通过阅读案例、参与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尝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小学生心理辅导考试大纲
《小学生心理辅导》考试大纲【考核目的】对教学状况作出检查,为教学提供反采取标准的试卷闭卷考试馈信息,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描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课程学习的基础】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考核方法】期末采取标准的试卷闭卷笔试,占60%;中期采取作业和论文结合,占30%;平时(出勤、提问)占10%。
【对试题的要求】题型比例: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为:6:4难度等级:中等【考核的具体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辅导的特点;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原则;学生心理辅导的特殊问题与职业道德。
心理辅导的概念及其特点;把握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辅导的概念(1学时)心理辅导的定义、心理辅导的内容、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
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的一般问题、意义(2学时)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的构成、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节小学生心理辅的特殊问题(1学时)中小学心理辅导的特殊性、心理辅导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考核要求:1、了解:心理辅导的目标构成。
2、理解:心理辅导的道德规范。
3、识记:心理辅导的定义、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关系。
第二章学校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教学要点: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1学时)精神分析的人性观、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行为主义疗法(0.5学时)行为主义治疗的基本过程、行为主义治疗的技术。
第三节以人为中心疗法(0.5学时)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概念、特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辅导方法。
第四节理性情绪疗法(1学时)理性情绪疗法的概念、理论、理性情绪疗法步骤及辅导方法。
第五节现实疗法(0.5学时)现实疗法的概念、理论、现实疗法的辅导方法。
第六节群体动力学(0.5学时)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应用。
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考试大纲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20XX年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大纲《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心理学》是为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未来中学教师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基础课。
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助于学习其它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而且有助于了解未来教育对象,按照其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二)基本要求1、掌握指定教材所列各章节的具体内容。
2、注意各部分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教育教学相关案例的评析。
二、考试内容参考用书《新编心理学》,陈录生、马剑侠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版。
三、课程分值:150分。
四、课程考核内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发展历史二、心理学的体系和结构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第一节两种心理观的论争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三、脑的机能第三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是一种反映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第一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的滑功能三、注意的生理机制与外部表现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有意后注意第三节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四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三、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四章感觉、知觉与教学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第二节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三、知觉的特性与规律第三节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第五章记忆及知识巩固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及其基本过程二、记忆表象三、记忆种类与脑机制第二节记忆过程的规律一、识记二、保持与遗忘三、再认和回忆第三节记忆的品质与知识的巩固一、记忆的品质二、知识的巩固第六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和语言第二节思维过程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与分类三、抽象与概括四、系统化与具体化第三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析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二、想象的功能三、想象的种类第五节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思维的品质二、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第七章情感第一节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感二、情绪与情绪三、情感与认识四、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五、情感的功能第二节情感的分类一、按情绪状态分类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第三节情感的应用与调控一、情感与学校教育二、情感与心理健康三、情感的调控第八章意志第一节意志概述一、什么是意志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关于“意志自由”问题四、意志与认识、情感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分析一、采取决定阶段二、执行决定阶段第三节意志的品质与培养一、意志的品质二、意志的培养第九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二、个性的心理结构三、个性与因材施教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个性倾向性一、需要二、动机三、兴趣第十章能力第一节能力概述一、什么是能力二、能力的分类三、能力与知知、技能第二节能力的差异分析一、能力类型差异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一、能力的测量二、智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第四节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一、早期教育是能力早期发展的决定条件二、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三、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四、兴趣、爱好和勤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容动力五、教师应坚持正确的观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第十一章气质与性格第一节气质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的类型三、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四、气质研究对实践活动的意义第二节性格一、什么是性格二、性格与能力、气质三、性格的类型四、性格的结构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五、学生性格的培养第三节人格测量一、什么是人格测量二、人格测量的主要方法三、人格测量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二章到第十七章不作为考试内容)五、其他说明:(一)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填空题3、选择题4、判断题5、简答题6、论述题7、案例(资料)分析(二)考试难易程度1、较容易30%2、中等程度40%3、较难30%《教育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事关每位师范生的职业修养。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完全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任务与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2.实践任务(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二、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概述1。
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学习理论(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相互作用论4.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二)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发展观3.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一、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学习的概念(二)人类的学习(三)学生的学习二、学习的类型(一)我国传统的分类(二)苏联的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四)加涅的分类(五)布卢姆的分类三、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概念(二)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4)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程序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二、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定义2.学习策略的分类(二)认知策略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力口工策略(3)组织策略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1)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2)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三)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1)领会监控(2)策略监控(3)注意监控3.调节策略(四)学习策略的教学1.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2.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三、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定义2.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2)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3.迁移的测量(二)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6.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7.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四、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一)智力及其培养1.智力的定义2.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5)智力理论的新发展(6)我国学者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3.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二)创造力及其培养1.创造力概述(1)创造力的定义(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2.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第四章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品德的形成(一)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定义2.品德与道德的辨析(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三)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1.道德观念的形成(1)道德知识的获得(2)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道德情感的培育3.道德行为的发展二、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三、心理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1.心理健康的定义2.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平等尊重原则(4)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6)坚持性原则(7)面向全体学生原则(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因素一、学习动机因素(一)学习动机的一般概念1.学习动机的定义2.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3)对学习行为的监控作用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三)学习动机的构成1.认知的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的内驱力(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3)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4)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2)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5)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二、个性因素(一)认知方式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概念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对学习的影响(二)焦虑1.焦虑的概念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三)归因方式1。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和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的重要环节。
为了选拔优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师招聘考试特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
本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并倾向于评估其相关教学经验和专业规范意识。
通过考试,选拔具备能力和潜力的教师,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支持。
二、考试内容和形式
1. 考试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心理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和方法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与设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等。
(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评估: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心理评估方法与工具等。
(4)辅导技能:包括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技巧和心理疏导能力。
2. 考试形式
(1)笔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考查考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面试:通过面试方式,考查考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心理辅导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
三、具体考试要求
1. 笔试要求:
(1)考生需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和原理。
(2)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小学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一、教育学心理学概述1. 教育学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 教育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 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个体差异理论三、学习动机1. 动机的基本概念2.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 成就动机理论4. 自我决定理论5.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四、认知发展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3. 认知发展与教学策略4. 认知风格与学习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3. 价值观教育的实践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六、教育评估与评价1. 教育评估的目的与类型2.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3. 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4.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七、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5. 教学评价的设计八、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2. 课堂规则的建立3. 学生行为的引导与矫正4. 教师角色与课堂氛围的营造九、特殊教育心理学1. 特殊教育的心理学基础2. 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特点3. 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4. 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挑战十、教育技术与心理学1.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 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4. 教育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十一、教师专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2. 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3. 教师反思与自我评估4. 教师教育与终身学习十二、教育政策与心理学1.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 教育政策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3. 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4. 教育改革的心理社会因素十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调查研究2.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 观察法3. 混合方法研究4. 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十四、教育心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 教育心理学的新兴领域2. 跨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3. 教育心理学的国际视野4. 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语教育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还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一、引言1.1 课程简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帮助教育者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成长。
本文档将介绍教育心理学考试的大纲和重点内容,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1.2 考试形式与时间安排教育心理学考试将以笔试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内容包括选择题和论述题。
二、知识范围和考点2.1 知识范围教育心理学考试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2.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心理特点3.学习与记忆的心理过程4.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5.学业成就的评价与反馈6.学校环境与教育心理学7.特殊教育与学习困难8.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2.2 考点下面是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重点考点:2.2.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表现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主要理论派别•类人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比较2.2.2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心理特点•学习者的智力、性格、兴趣等个体差异•学习者的情绪、动机和认知特点•学习者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2.3 学习与记忆的心理过程•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影响因素•记忆的分类和规律•学习和记忆的策略和技巧2.2.4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教学方法的分类和选择•教学评价与反馈2.2.5 学业成就的评价与反馈•常见的学业评价方法•成绩反馈的原则和方式•学业建议的提供和解释2.2.6 学校环境与教育心理学•学校文化和氛围对学习者的影响•学校环境的评估和改善2.2.7 特殊教育与学习困难•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习困难的识别和支持措施2.2.8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学业指导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三、备考建议3.1 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对备考非常重要,考生应该掌握并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以便能够在考试中正确理解和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师岗位的必备技能之一。
为了选拔和评价具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特制定了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本大纲旨在考核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以确保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
二、考试内容1.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a. 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目标b.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c.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论2.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a. 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b.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c.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需求3.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a.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内容b.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c.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a.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和管理b.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和辅导c.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支持机制5.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解决能力a. 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b. 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对策略c. 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干预与处理三、考试形式及评分标准1. 考试形式:答题卷+口试a. 答题卷:考生需根据题目要求,简答形式回答所提问题。
b. 口试:考生需要现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
2. 评分标准a. 答题卷得分:根据答题卷中的回答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评分。
b. 口试得分:根据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等方面给予评分。
四、考试要求和参考资料1. 考试要求a. 考生需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
b. 考生需能熟练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育方法,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
c. 考生需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
2. 参考资料a.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b.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c.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教学指导》五、考试的意义和影响本考试旨在选拔具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小学生心理学考纲
小学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
三个含义:一是行为,是指可观察、可测量、可记录的活动,既包括明显的肢体活动,也包括生理或身体的变化二是心理过程——个体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知)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个性心理: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三是科学,包括两方面:1、有理论体系:有与我们日常观念相一致的;也有相反的和没想到的。
2、有科学的方法2、科学心理学的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小学儿童心理学(P13)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5、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主要理解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某一因素决定的。
2)共同决定论斯腾、鲁克森伯格、格塞尔。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环境与遗传两因素共同决定的。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等等。
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第二章1、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特点1)优势兴奋2)镶嵌式活动3)动力定型4)始动调节5)保护性抑制2、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主要为一节课中的节律变化)1)一节课中的变化规律2)一天中的变化规律3)一周中的变化规律4)一学期中的变化规律5)一年中的变化规律第三章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哪四个阶段?它们的时间、名称、特点是什么,(主要是第三阶段)以及对教育的启示;同化、顺应、心理运算;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及对教育的启示。
2、注意;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3、知觉;知觉的基本特性;方位知觉的发展;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阶段;指导小学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小学生心理辅导考试大纲
《小学生心理(xīnlǐ)辅导》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jīběn)信息1.课程(kèchéng)代码:2.课程(kèchéng)类别:专业(zhuānyè)必修课3.学分: 24.适用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二、课程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论1.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1)了解国内外的学者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从而明确心理辅导的特点;(2)理解“什么不是心理辅导”,学会判断;(3)掌握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一致性和区别。
2.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殊问题(1)了解小学生心理辅导特殊性的表现(有哪几个方面);(2)了解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区分一些概念,如预防与治疗、积极与消极等;(3)知道小学生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几种。
3.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道德与规范(1)了解心理辅导中的道德与职业规范;(2)在辅导过程中要遵循这些规范,并能处理好几个道德问题;(3)明确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要遵守的几个原则。
4.心理辅导发展简史(1)了解心理辅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能记住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2)了解学校心理辅导和我国心理辅导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心理辅导教师1.心理辅导教师本身是心理辅导的首要因素(1)理解并能论述心理辅导教师真诚的意义与表现;(2)理解接纳与尊重的含义;(3)了解(liǎojiě)心理辅导教师的人格特质。
2.成为(chéngwéi)有效的心理辅导教师(1)了解有效(yǒuxiào)辅导者与无效辅导者的人格特质差异;(2)了解心理(xīnlǐ)辅导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性观与价值观;(3)了解心理(xīnlǐ)辅导教师应树立自我概念。
3.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成长(1)了解心理辅导教师个人成长的意义与几个重大课题;(2)掌握心理辅导教师个人成长的方式与途径。
4.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保健(1)识记“职业枯竭”的含义;(2)了解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保健的意义与途径;(3)理解一种职业枯竭的表现与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人了新鲜血液。
7.请简述教一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它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2)学生特点。
学生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有个别差异。
年龄的差异意味着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而个别差异则意味着思维发展的水平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
智力的差别、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别、性格的差别——外向或内向、场依存性或场独立性等等、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种族等差异,所有这些都会对教育进程产生影响。
(3)教师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起着主导作用。
(4)教学环境。
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8.请分析教一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1)学习过程,它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2)教学教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评价/反思过程,它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
9.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
例如,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是随机点名还是按顺序占名?对这个看上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其答案并非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点名方式的利弊等,选取恰当的点名方式。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老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7.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该过程因个体之间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IQ超过140叫智力超常儿童,不到总人中的1%,低于70叫弱智儿童。
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