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技术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技术损害、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1)组长:院长(2)副组长:分管副院长(3)成员: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设备科、药剂科、保卫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组织实施本预案,对重大医疗技术风险事件进行决策和指挥。
2.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小组(1)组长:医务科主任(2)副组长:护理部主任(3)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相关技术人员等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协调各部门、科室共同应对风险事件。
四、风险预警与监控1. 预警范围(1)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2)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可能引发的风险;(3)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违反操作规程等行为;(4)患者病情变化、过敏反应等意外情况。
2. 监控措施(1)建立医疗技术风险监测系统,对医疗技术操作、设备运行、药品使用等进行实时监控;(2)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风险意识;(3)设立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风险监控。
五、应急处置流程1. 报告与核实(1)发现医疗技术风险事件时,立即向应急处置小组报告;(2)应急处置小组接到报告后,迅速核实事件情况,判断风险等级。
2. 应急处置(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如停诊、隔离、停药等;(3)对受影响的患者进行救治,确保患者生命安全;(4)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风险因素。
3. 信息报告(1)向相关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科室、患者信息、处置措施等;(2)及时向患者及家属通报事件进展,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预案
一、总则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因医疗技术操作、医疗设备使用、药品使用等原因导致的对患者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损害事件。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本预案。
2. 设立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和具体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
2. 完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4. 加强药品管理,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使用等规定。
5. 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
五、处置流程1. 发现损害事件(1)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损害,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告知患者或家属。
(2)医护人员应立即向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办公室报告。
2. 初步处置(1)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2)根据调查情况,采取以下措施:① 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减轻损害程度。
② 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询问,了解损害原因。
③ 对损害事件涉及的医疗技术、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
3. 调查评估(1)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领导小组组织调查评估小组,对损害事件进行调查。
(2)调查评估小组应全面收集相关证据,包括医疗记录、病历、现场照片、视频等。
(3)调查评估小组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损害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 处理措施(1)针对损害原因,采取以下措施:① 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
② 修订和完善相关操作规程,加强医疗技术管理。
③ 对医疗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④ 对患者进行赔偿或补偿。
(2)对损害事件涉及的医护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5篇)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由于疏漏、失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患者健康受到损害或致命风险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保障医疗机构的声誉,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风险的防范策略和应急处理预案。
二、医疗风险的防范策略1. 人员培训与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培训和定期的进修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如规定医务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患者安全相关的规范。
2. 安全设施和设备的保障医疗机构应具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和设备,如安全门、监控设备、应急照明等,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换老化设备。
3. 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的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手术室,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规定,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4. 患者参与和知情权的保障医疗机构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清晰明了的医疗信息,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医疗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同时,医疗机构应倡导患者主动参与和共同决策,提高医疗过程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 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监测医疗过程和结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同时,医疗机构应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
三、医疗风险的应急处理预案1. 应急处理组织与领导医疗机构应建立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应急处理小组,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
2. 应急预案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不同类型事件的处理程序和相应的资源调用计划。
预案应包括预警、报告、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和事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医疗技术应用风险处置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疗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手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
三、风险识别与评估1. 风险识别(1)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如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
(2)患者个体差异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等。
(3)医疗技术操作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影响。
2. 风险评估(1)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可控性进行评估。
(2)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四、风险处置措施1. 高风险处置(1)立即停止操作,通知上级医师和科室负责人。
(2)对受影响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必要时转诊。
(3)调查原因,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 中风险处置(1)暂停操作,报告上级医师和科室负责人。
(2)对患者进行观察,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3)调查原因,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 低风险处置(1)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2)调查原因,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五、风险预警与报告1. 风险预警(1)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风险。
(2)定期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风险处置措施。
2. 风险报告(1)发现风险后,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和科室负责人。
(2)发生医疗技术损害事件,按照《医疗技术损害赔偿办法》的规定,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六、培训与考核1. 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应用风险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风险意识。
2. 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医务人员掌握风险处置技能。
七、应急预案1. 制定医疗技术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2. 成立应急小组,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监督与评价1. 医院管理部门对医疗技术应用风险处置工作进行监督。
2. 定期对风险处置措施进行评价,持续改进。
九、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护士长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者,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对于情节严重的技术损害,应当根据需要邀请院内相关专科会诊,共同抢救(科主任主持),必要时由医务科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科或主管院长主持)。
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
六、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七、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八、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九、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十、相机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
十一、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保卫科要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范文(四篇)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范文医疗新技术是指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新型技术,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打印等,这些新技术在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安全保障和风险问题。
本文将针对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进行探讨。
一、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措施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引入,患者的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完善的技术评估机制。
医疗机构在引入新技术前,应对其进行充分的技术评估,评估新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潜在的风险,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充分沟通和讨论。
2.开展临床试验和研究。
在正式应用新技术之前,医疗机构应进行临床试验和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评估新技术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3.加强培训和教育。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掌握新技术的操作技巧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的关注和保障能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疗决策流程。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疗决策流程,明确新技术的应用指征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负担。
5.加强信息管理和隐私保护。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信息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患者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二、医疗新技术患者风险处置预案措施尽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但医疗新技术仍然存在潜在的风险。
为了有效处置风险,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预案,并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和恶化。
2.建立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对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3.加强事故应急预案。
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不同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技术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疗技术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手术、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设立应急处理小组,由医疗、护理、药剂、设备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具体事件的应急处理。
3. 设立信息报告小组,负责及时收集、汇总和上报医疗技术风险事件。
四、风险预警与监测1. 风险预警:应急处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技术操作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发布风险预警信息。
2. 监测: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五、应急处理程序1. 事件报告:医务人员发现医疗技术风险事件时,应立即向应急处理小组报告,并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
2. 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理。
3. 初步处置:根据事件性质,采取以下措施:a. 立即停止操作,确保患者安全;b. 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防止病情恶化;c. 保护现场,防止事故扩大。
4. 事件调查:应急处理小组组织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5. 信息发布:应急处理小组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患者家属通报事件进展情况。
6. 整改与反馈:根据调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措施和效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六、应急物资与设备1. 应急物资:配备必要的应急药品、器械和防护用品,确保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应急设备:确保各类急救设备和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随时投入使用。
七、应急培训与演练1. 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八、预案修订与实施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变化,应及时修订。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提高医院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疗技术风险事件的处理。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设备科、质控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医院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成立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专家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熟悉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的专家组成,负责对医疗技术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和处置。
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与报告1. 预警机制(1)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分类、分级,明确预警信号。
(2)定期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
2. 报告流程(1)医务人员发现医疗技术风险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医务科报告。
(3)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四、医疗技术风险处置1. 事件调查(1)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事件调查。
(2)调查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涉及人员等。
2. 事件评估(1)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专家组对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等级。
(2)根据事件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3. 事件处置(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件扩大。
(2)对受伤患者进行救治,确保其生命安全。
(3)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
(4)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4. 事件报告(1)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将事件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2)事件处理结束后,将事件调查、评估、处置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存档备查。
五、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技术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发生,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及相关部门。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工作。
2. 设立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四、应急处理程序1. 报告与响应(1)发生医疗技术风险事件时,当事人或发现者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
(3)医院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2. 应急处理措施(1)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降低医疗技术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对发生医疗技术风险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救治,必要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3)组织专家会诊,对医疗技术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救治方案。
(4)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告知病情和救治措施。
(5)对涉嫌违反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查核实,追究相关责任。
3. 信息报告与公布(1)医院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将医疗技术风险事件信息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布医疗技术风险事件相关信息。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医疗技术风险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2. 完善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医疗技术操作流程。
3. 定期开展医疗技术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风险。
4. 加强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管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5.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医院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相冲突,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为准。
简述医疗技术处置预案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然而,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损害,如操作失误、设备故障、药物不良反应等。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技术风险,医疗机构需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
二、预案内容1. 风险识别与评估(1)对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包括操作人员、设备、药物、环境等方面。
(2)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
2. 风险预警与监控(1)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对高风险操作进行重点监控。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损害处置(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技术损害发生时,首先发现者应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避免损害扩大。
(2)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3)尽快报告有关领导:技术损害发生后,立即如实报告上级医师、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报告院长。
(4)组织会诊协同抢救:对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5)做好患者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4. 责任追究与赔偿(1)明确医疗技术损害的责任主体,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2)根据损害程度和责任认定,对受害者进行合理赔偿。
5. 案例分析与持续改进(1)对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根据分析结果,完善医疗技术处置预案,提高应对能力。
(3)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
三、预案实施与监督1. 医疗机构应将医疗技术处置预案纳入日常工作,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2. 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变化。
3. 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
医疗技术风险的处置预案
一、总则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技术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疗技术活动,包括临床诊疗、医疗护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工作。
2. 设立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工作。
3. 各科室设立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工作。
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1. 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对医疗技术活动进行全面评估,识别潜在风险。
2. 对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 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分类,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五、医疗技术风险处置1. 风险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
2. 事发科室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减轻损害。
3. 针对医疗技术风险事件,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确保患者安全。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组织专家会诊,共同研究救治方案。
(4)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风险事件情况,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5)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做好医疗事故处理工作。
4. 风险事件处置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六、信息报告1. 风险事件发生后,事发科室应立即向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办公室报告。
2.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3.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科室开展处置工作。
七、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和处置能力。
2. 定期开展医疗技术风险处置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完整版)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
完整版)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本文旨在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目的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
二、范围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伤残、身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
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于预警监控范围。
三、原则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以病人为中心,遵守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临床诊疗护理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为准绳。
通过彻查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
四、要求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五、技术风险预警分级根据本院综合服务能力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级预警项目: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具体包括: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有关患者的病情和隐私;不负责任地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满;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吃拿卡要,收受红包。
违反诊疗规范具体包括: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门急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XXX、科间或院外会诊;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一、总则(一)目的为加强我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效防范,降低医疗风险,从管理体制、医疗流程、规章制度等查寻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二)依据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三)概念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
医疗技术风险系医疗行为带来的或实施以后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对病人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四)医疗技术风险防范管理目标医疗技术风险防范虽不可能完全消除,但需将医疗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范围内所有医疗活动的预警和处置。
重点包括医院内新开展技术或项目、被评价为高风险技术服务或项目、三级及以上重大手术或项目、重危、疑难及医疗争议病例的预警和处置。
二、医疗技术风险存在方面:(一)医疗管理方面1.医疗技术规范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缺陷;2.医疗诊疗技术流程的缺陷;3.医疗质量管理运行中全程管理、环节管理及终末管理有制度难执行,缺乏监督机制及反馈机制。
(二)医务人员个人因素1.缺乏医疗风险意识;2.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三)设备因素:1.抢救设备的完好,能否正常运转;2.检验科各项实验设备的完好,能否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标准。
三、人员职责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医疗技术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医疗技术风险的第一责任人。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疗制度和规范;接收新技术申报管理和组织专家评估工作;接受科室医疗技术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
质管部负责制定质量标准和规范,针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事件,进行调查,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信息资料、改进医疗质量。
医院技术风险处置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技术风险,确保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医疗、护理、药剂、医技等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技术风险。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技术风险处置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技术风险处置的具体工作。
3. 各科室成立技术风险处置小组,负责本科室技术风险的识别、评估、报告、处置等工作。
四、技术风险识别与评估1. 技术风险识别: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特点,定期对医疗、护理、药剂、医技等工作进行风险识别,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2)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使用过程中的风险;(3)医疗操作、护理操作等过程中的风险;(4)医患沟通、医疗文书等过程中的风险。
2. 技术风险评估:各科室对识别出的技术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技术风险报告与处置1. 报告程序:各科室发现技术风险后,应及时向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内容包括:(1)风险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科室;(2)风险类型、程度;(3)已采取的应急措施;(4)可能造成的后果。
2. 处置程序:(1)一般技术风险:由科室技术风险处置小组负责处置,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处置结果。
(2)较大技术风险: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制定处置方案,并报请院长审批。
(3)重大技术风险: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全院专家会诊,制定处置方案,并报请院长审批。
3. 技术风险处置措施:(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防止风险扩大;(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后果;(3)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4)做好医患沟通,及时向患者及家属通报风险情况及处置措施;(5)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技术风险防范。
六、技术风险总结与改进1. 技术风险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技术风险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风险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医疗技术安全风险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为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技术风险,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 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技术安全。
3. 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技术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4. 及时、有效地处置医疗技术风险事件,减轻患者和医患双方的损失。
三、预案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疗技术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临床诊疗、护理、医技等环节。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全院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2. 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置等。
3. 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医疗技术安全。
五、风险识别与评估1. 风险识别(1)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案例,分析医疗技术风险。
(2)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前进行风险评估。
(3)定期对医疗技术安全风险进行排查。
2. 风险评估(1)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分级。
(2)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六、风险预警与处置1. 风险预警(1)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预警,告知相关人员。
(2)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前进行风险告知。
2. 风险处置(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防止风险扩大。
(2)采取补救措施,降低风险后果。
(3)报告有关领导,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4)对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七、教育培训1.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知识培训。
2.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3. 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八、监督与考核1. 定期对医疗技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医疗技术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医院医疗风险处置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确保医院医疗活动的安全,降低医疗风险,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疗活动,包括门诊、住院、手术、检查、治疗等。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医疗风险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医院医疗风险处置工作。
2. 医疗风险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科室设立医疗风险处置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风险处置工作。
四、医疗风险分类及处置措施1. 医疗技术风险(1)分类:医疗设备故障、药品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医疗操作失误等。
(2)处置措施:①发现医疗技术风险时,立即停止操作,采取相应措施。
②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必要时组织会诊。
④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⑤对医疗设备进行检修、维护,确保设备安全。
2. 医疗管理风险(1)分类:医疗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医疗文书不规范、医患沟通不畅等。
(2)处置措施:①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管理意识。
②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规范医疗文书书写。
③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关系。
④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给予纪律处分。
3. 医疗服务风险(1)分类: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差、医疗收费不合理等。
(2)处置措施: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态度。
③规范医疗收费,确保收费合理。
④设立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患者投诉。
五、应急响应1. 发现医疗风险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医疗风险处置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调查,分析原因。
3. 对患者进行救治,降低风险后果。
4.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5. 对全院进行警示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六、信息报告1. 医疗风险发生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报告内容包括:风险类型、发生时间、涉及科室、患者情况、处置措施等。
3. 领导小组对报告情况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和及时处置,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方案.一、风险预警范围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的危险因素和不良事件.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二、风险预警原则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医疗过失的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科室人未吸取教训不放过,医疗安全隐患未消除不放过,未订出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切实做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三、风险预警分级根据医疗服务工作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一一级风险预警信息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散布患者的隐私;4贬低或打击同行,给患方造成误会或不满;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2、违反制度规范1违反核心医疗工作制度;2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3、医疗保障缺陷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2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3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4内固定断裂、松动;5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工作;6营养餐不当,质量或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4、医疗文书缺陷1未在规定时限内规范书写和完成病历;2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和输血史;3未按规定时限及时完成会诊记录;4未按规定时限完成病例讨论记录;5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及时、规范地签订知情同意书;6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7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8诊疗记录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名或未进行审签;9以刮、粘、涂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10诊疗科室、病案室对病历资料保管不当,造成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制.5、医疗不良事件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2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3手术事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7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8管路事件:管路滑脱、自拔事件;9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件;10 检查、检验事件:遗失检查检验标本,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规定;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未进行复核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11 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2 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13 处方事件:配方时未能及时发现用药不当、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用法错误;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14 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15 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16 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17 其它不良事件.二二级风险预警信息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三三级风险预警信息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四、预警信息来源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四患方反映、投诉或举报;五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六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五、风险预警管理一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医疗风险的第一责任人.二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三医务处、质量管理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处是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受科室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的管理工作.五医院的急诊、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新技术、新项目、重大手术和疑难、危重、医疗争议病例等是医疗风险重点监控对象.六、风险预警处置程序—立案1、自查立案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2、投诉立案院办室、党办室、监察室、医务处、护理部、投诉科等职能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及时立案.二处置程序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反馈.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并查实后,及时通知其限期整改.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必须做出自查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做出处理.三处罚1、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2、根据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考评标准2010版和医疗投诉纠纷处置办法进行处罚.3、在处罚时要区别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医疗技术风险也愈发凸显。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置医疗技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
本文将就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的建立和实施进行探讨。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权益的一项基础工作。
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小组,负责医疗技术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
预警小组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技术支持人员、质控人员等组成,定期进行会议,及时汇报和分析医疗技术风险事件。
1.风险监测:定期收集、统计医疗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定期组织技术巡查,发现隐藏的技术风险。
2.风险评估:对每一个不良事件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评估结果应纳入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措施的参考。
3.风险预警: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和风险评估,预警小组应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向相关部门下发明确的处置要求。
4.风险跟踪:对发布的风险预警信息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掌握风险事件发展情况,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的建立除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外,医疗机构还需建立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以确保在发生医疗技术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序地进行处置。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及时切断风险源头。
2.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制定培训计划,对相关职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事件处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信息通报与公开: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通报风险事件,并公开相关信息,以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事后评估与反馈:对处置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反馈,为今后的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提供借鉴。
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技术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的概念、重要性、制定流程及实施要点,以期为医疗领域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二、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的概念医疗技术风险处置是指医疗机构在面对医疗技术风险时,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
而损害预案则是在医疗技术风险发生后,为减少患者和医疗机构损失而制定的应急计划。
三、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通过有效的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预案,可以降低患者因医疗技术问题而遭受的损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维护医疗机构声誉:良好的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预案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形象。
3. 促进医疗技术发展: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预案,可以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四、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的制定流程1. 风险识别:医疗机构应建立专门的风险识别机制,定期对医疗技术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等。
3. 制定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技术改进、流程优化、人员培训等。
4. 制定损害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最严重情况,制定详细的损害预案,包括应急组织、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后期处理等。
5. 预案评审与更新:定期对损害预案进行评审和更新,确保其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五、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预案的实施要点1. 加强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完善沟通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在面对医疗技术风险时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心血管内一科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为了加强医院对医疗风险的管理和对重点环节的监控,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结合本院及本科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适用于心血管内科范围内所有医疗活动的预警和处置。
重点包括新开展技术或项目,被评价为高风险技术服务或项目,三级及以上重大手术或项目,重危、疑难及医疗争议病例的预警和处置。
第三条
本预案所称的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从事病情的检验、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措施的执行,病情发展过程的追踪以及术后照护等医疗行为,不符合当时既存的医疗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准的过失行为。
第四条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条块结合、部门合作、依法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的决策。
对发出预警的病例组织讨论,作出处置。
对出现缺陷的新技术项目行使否决权。
本院医务科是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常设办公地点,接受科室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
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组织机构
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担任应急领导
小组职责:
(一)研究制定医院医疗技术风险应急处置预案,负责预案的启动和终止;(二)同医院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委员会配合共同负责医院医疗质量标准和安全措施的制定和调整;
(三)负责指挥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协调医院各部门,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开展,最大程度的减小医疗技术风险造成的危害;并及时向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四)同医疗技术委员会协作,对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实施监管,对重大手术、重危、疑难及医疗争议病例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定期或不定期督查临床各科室的日常预防及预警工作,各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同时强化全院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持续监督执行好医院继续教育和技能考核,提高科室成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预防与控制
1、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
2、在诊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3、坚持技术准入管理,尤其是坚持手术分级管理规定、抗菌素,使用分级管理制度等。
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要有完整的防范措施及可行性论证分析。
5、医务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要经常督查医疗质量,对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及时上报院学术委员会,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处置流程
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通知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2、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3、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室负责人,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业务院长(非上班时间报告总值班),医务科或业务院长(总值班)接到报告后10分钟到达现场进行调查核实,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4、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者,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对于情节严重的技术损害,应当根据需要邀请院内相关专科会诊,共同抢救(科主任主持),必要时由医务科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科或主管院长主持),要及时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救治,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把医疗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5、加强沟通,及时反馈
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6、积极配合,听从指挥,统一协调
对发生重大医疗技术风险的,由主管院长和医务科统一协调指挥,全院车辆、药品、设备、人员必须统一听从院内指挥和调度,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无故违抗或懈怠。
7、及时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对重大医疗损害技术行为,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应当在1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医政科报告,在调查,核实后派专人向患者家属通报,解释。
8、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
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应妥善保管。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手术等引起医疗技术风险后果的,应当对实物进行现场封存。
9、全面检查、总结教训
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10、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
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处理.
11、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12、加强技术评估
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附件:医疗技术风险处置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