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为孩子们带来蚕桑文化课
蒙牛奶 我回老家上堂课
作为志愿者的孙老师和雷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孩子们能坐下来说说心里话、给他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上午9点多,在村小的操场中间,20几个孩子围坐在两个老师中间,地理课正式开始。
“有谁能告诉我,你们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哪?”一个小小的调查,立即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孩子们纷纷举起稚嫩的小手,你一言我一语的和新老师分享着见解。而之后,孙老师结合面前摆放的地图拼图,为孩子们介绍了首都北京、家乡四川以及中国在地图上的方位。除了直观的地理知识讲解,为了让课堂生动而有趣,孙伊萍和雷萍特意带来了地球仪和动物玩具,用以辅助教学,课堂的气氛自始至终活跃而热烈。“欧洲可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呢,那里有许多国家,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就在那里。四大洋占据了地球几乎近70%的面积。”《每日经济新闻》的“雷老师”的世界地理课同样有声有色。
随后,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孩子们分成四组开始了“我来拼出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小竞赛。在动脑和动手中的快乐教学法中,孩子们对山外的世界又有了全新的认知。除了地理自然课,音乐的陶冶也不可缺少。由孙老师和志愿者一同教唱的《春天在哪里》,在电子琴的伴奏下,悠扬的歌声在山间回响。
最后,为了鼓励石庙子小学和火岗村小学代表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孙伊萍和雷萍更是将一行带来的“幸福礼单”送给了孩子们,既有“抽水泵”、“电子琴”等大件物品,也有书包、纸、笔等学习用品。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了解不同的食品是由不同物品制成,掌握基本的食品工艺知识;3.培养孩子们保护家乡资源、文化的责任意识,培养孩子们感恩心情;4.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体验模式,实际感受到一个敢学的人充满自信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了解到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培养孩子们保护家乡资源、文化的责任意识,培养孩子们感恩心情;3.让孩子们掌握基本食品工艺知识。
三、教学难点1.将所学到的关于家乡物产的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2.通过实践体验模式,实际感受到一个敢学的人充满自信的感受;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配合授课法;2.讲授法;3.听课及阅读文章;4.实践体验模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主题:“我们生活的地方——家乡”引入思路,让孩子们了解到名著《黄土高坡》中的句子:“水在山下流,食在村头长”,引导孩子们思考家乡的资源和生产力发展。
2. 自学环节提供有关家乡物产的知识,让孩子通过观看多媒体和阅读文章的方式认真自学。
孩子们要自己了解家乡物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掌握基本的食品工艺知识。
3. 听课环节教师讲解如何保护家乡的资源,讲解资源的重要性及使用规定。
通过讲解,引导孩子们了解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资源的义务。
4. 实践体验环节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口述一道简单的美食,孩子们根据口述,开始手工制作,通过操作让孩子们领悟食品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落实到实际生活。
5.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总结,通过回答问题、讲述经验、分享感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孩子们形成感恩心理和责任意识。
六、板书设计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水在山下流,食在村头长•手工制作食品工艺知识•保护资源的义务七、教具与材料多媒体设备、口述美食材料。
八、课后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作文,并设计一个《保护家乡资源》的海报。
蒙牛牛奶最新事件:“我回老家上堂课”爱心之旅
6月15日,由光明日报与蒙牛牛奶发起的“寻找八闽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评选活动,报道了罗万铭老师坚守深山小学的故事,身有残疾的他,用38年时间,带给孩子阳光、微笑,让人动容。
7月11日,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与蒙牛牛奶志愿者们,赶到罗老师任教的山区小学,进行了一次“我回老家上堂课”的爱心之旅。
在此前的采访中,罗万铭老师曾告诉过记者,虽然生活在大山里,可山里的孩子们没有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
于是,本报邀请了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为孩子们上一堂生态课。
提早几天,杨金就忙着备课、做课件,蒙牛牛奶志愿者们也组成爱心小队,准备着礼物。
从福州出发,驱车近4个小时,志愿者一行赶到了溪头小学,见到了罗老师与他的8名学生。
简陋的教室里,蒙牛牛奶志愿者们与南平市延平区教育、宣传等部门的领导,给孩子们送去电脑、书包、书籍、牛奶等礼物,特别准备的2个高倍望远镜,更让孩子们欣喜不已。
拿到了礼物,孩子们的第一堂生态课上课了。
通过投影仪,杨金给孩子们展示了鸟类的照片、视频,讲解“什么是鸟类”“鸟儿为什么会飞”等知识。
孩子们不时发出赞叹,“老师,这斑鸠我们见过,大家叫它‘野鸭子’。
”架好单筒望远镜,杨金与孩子们仔细观察山林里的小鸟。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透过望远镜观鸟,了解他们生活的大山,孩子们都很兴奋。
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们也被吸引住了。
杨金与蒙牛牛奶志愿者们现场讲解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发放鸟类保护的手册。
看着孩子们对大自然如此感兴趣,罗万铭老师很高兴,“有了这么多生态读物,还有了望远镜,今后孩子们能上生态课了,他们会看得更远,看到山外面的世界。
”杨金与志愿者们离开溪头小学时,孩子们恋恋不舍,杨金与孩子们约定,下次带他们看更漂亮的鸟,听更多的故事。
蒙牛牛奶闽赣大区公共事务经理张华表示,蒙牛牛奶对于公益教育事业还将不遗余力地践行下去,继续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蒙牛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走进最美乡村教师仲威平的母校
蒙牛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走进最美乡村教师仲威平的母校4日,蒙牛“我回老家上堂课”行动,来到最美乡村教师仲威平的母校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小学。
作为志愿者,蒙牛黑吉大区经理纪臣携手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慧老师,沿着2013年“蒙牛小分队”的足迹来到这里,为孩子们送上一份特别的惊喜。
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为了不让偏远教学点的孩子们失学,20多年风雨无阻,每天往返40多公里,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在一间20平米的简陋教室里,一个人撑起了四个年级的教学……2013年,在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通过蒙牛的寻找与推荐,仲威平的先进事迹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纪臣代表蒙牛向仲威平老师和学校送去了“幸福礼单”——仲老师个人10万元以及用于改建学校操场的10万元物资。
蒙牛当地客户铁力市蒙牛顺鑫饮品销售部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为学生及老师送去了蒙牛产品。
当天下午,作为蒙牛“有你最美”公益平台下帮扶乡村教育的公益项目,“我回老家上堂课”同时举行。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慧老师为孩子们讲述关于俄罗斯套娃的故事,展示了各国不同特点的套娃,启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并和孩子们一起画套娃。
学校操场上,一场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钓瓶跑、两人三足等,孩子们玩耍嬉戏其乐无穷。
据了解,“有你最美”是2014年蒙牛CSR的总体理念,涵盖“我回来家上堂课”、“壹块扫霾”、“爱心井”等分项活动。
自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之后,蒙牛总裁孙伊萍一直倡导微公益理念,希望通过聚合微小公益的力量形成更多人参与的公益行动。
在今年,蒙牛将自身定义为公益众筹平台,聚合微公益的力量,共同践行有特色、开放性、持续性、辐射性的可持续性公益。
纪臣表示,蒙牛希望联合网络和社会的公益力量,搭建一个开放性、透明化的公益众筹平台。
“我回老家上堂课”主要针对贫困学校的上课需求面向社会大众征集“上课小分队”,众筹上课创意和部分资金,通过有尊严的公益上课帮扶,解决乡村孩子们在精神层面对知识的渴望,让有公益热情的爱心人士实现公益梦想,用全社会的点滴行动给天真的乡村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4.14 家乡物产养育我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4.14 家乡物产养育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第14课,名称为“家乡物产养育我”。
本节课采用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部编版。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不同的家乡物产对于人们生活的养育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涉及:•家乡物产的种类和作用•孩子们所喜欢的食物和他们的生长环境•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与物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还试图让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物产”的道理,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家乡物产的观念。
1.2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悉家乡的物产种类和生长环境•了解食物来自哪里•认识到物产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家乡物产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物产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家乡物产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
2.2 教学重点•学习家乡物产和生长环境•认识到物产的重要性•培养自觉保护家乡物产的观念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认识家乡物产的作用•如何通过本节课来扩展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2.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任务型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情境再现教学法2.5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2.5.1 导入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家乡物产,以及家乡物产有哪些作用。
2.5.2 新知讲解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让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种类和作用。
2.5.3 情境再现将学生带到属于他们家乡的生产地点,展现与母地相互联系的生产关系。
2.5.4 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做好相关预备知识的基础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针对不同的产地,回答物产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2.5.5 任务安排让学生尝试自己收集有关物产的相关资料,并对学到的生产知识整合归纳出来。
2.5.6 交流分享将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各小组相互展示所收集的生产知识。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六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及原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文原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教学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事实并非如此。
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
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
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
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
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
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
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
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为孩子们呈现新鲜有趣的课程
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为孩子们呈现新鲜有趣的课程5位“外乡”教师,4堂不同以往的课程,4所乡村学校,蒙牛奶2014年“我回老家上堂课”让孩子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可能对于一般人来说,地球不再神秘,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每个角落。
但是,对于生活在乡村中的孩子们,他们接触的自然还是树木与花草。
2014年“我回老家上堂课”的第一节课就是由蒙牛奶总裁孙伊萍与《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雷萍,为四川石庙子村小学上的一节自然课。
两位老师用多功能的地球仪、和拼图为孩子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孩子们生动的了解我们所在的地球环境。
味觉是人们从小慢慢积累的一种感官体验,可是,对于专业从事香料研制的人来说,味觉是一种专业本能。
“我回老家上堂课”的第二讲就为同学们开辟了一堂职业技能课——味觉课。
芬美意是专门从事香料研发生产的公司,也是蒙牛奶的长期合作伙伴。
受邀参与“我回老家上堂课”芬美意总裁助理范女士结合自身专业,为孩子们讲解味觉知识。
“我回老家上堂课”的第三堂课具有明显的民俗标签,这堂在河北蔚县代王城镇水北小学的志愿者课堂,为孩子们请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的传承人周淑英。
周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剪纸,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幅“百蝶图”。
蒙牛奶将历史文化融合到“我回老家上堂课”的公益活动中,为乡村教育拓展资源的同时延续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我回老家上堂课”的第四讲选择在上海福利院,上海大鲨鱼篮球队青年队教练章文琪,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篮球课。
“大头哥哥”的球技瞬间征服了孩子们,很多同学都表示要以“大头哥哥”为榜样。
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们虽然缺失了父母的关爱,但是依然活泼好动。
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能够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释放自己的心灵。
一堂在欢笑中开启在音乐声中结束的自然课;一堂舌尖上品尝美味的味觉课;一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剪纸课;一堂既有对抗练习又有互动趣味游戏的体育课。
4堂课,4种不同的专业技能,一个月的时间,蒙牛奶通过“我回老家上堂课”给孩子们呈现了四堂新鲜有趣的课程。
人教版小学语文《槐乡的孩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槐乡的孩子》课文原文及赏析《槐乡的孩子》原文: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槐花开的时候,整个村子就浸在香气里了。
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㧟槐米。
他们爬上高高的槐树,用长长的钩子把一簇簇槐米钩下来。
槐米晒干后,就可以卖钱了。
夏天,烈日炎炎,孩子们却不怕热。
他们戴着草帽,提着篮子,满山遍野地跑。
他们的脸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汗珠一颗颗滚落下来,但他们心里是快乐的。
因为他们知道,每一颗槐米都是他们的希望。
晚上,孩子们围坐在大树下,听爷爷奶奶讲槐树的故事。
他们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他们又变成了那些在槐树上忙碌的小蜜蜂,采集着甜蜜的槐花蜜。
赏析:《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槐乡孩子们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他们勤劳、坚韧、乐观的精神风貌。
首先,课文通过描述孩子们采摘槐米的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
他们在炎热的夏天,不畏艰苦,爬高树、钩槐米,这种劳动虽然辛苦,但孩子们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明白每一份辛勤的付出都将转化为生活的希望。
其次,课文通过描绘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场景,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孩子们在槐树下听故事,做着采集槐花蜜的梦,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课文通过孩子们的笑容和梦境,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孩子们依然乐观向上,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总的来说,《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以其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农村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同时也传递了勤劳、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家乡文化美术教案:蚕宝宝是我们的骄傲
家乡文化美术教案:蚕宝宝是我们的骄傲蚕宝宝是我们的骄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多元化不断扩散,我们也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蚕宝宝在我们国家千百年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物,也是我国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文化课上怎样教授蚕宝宝的相关知识呢?下面就来设计一份家乡文化美术教案:蚕宝宝是我们的骄傲。
一、教学背景教案所涉及内容是中小学美术课和文化课的一部分。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正课、课外教育或研究方面。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蚕宝宝的历史渊源,理解其对中国农业和民间工艺的重要贡献。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蚕宝宝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方式亲自体验蚕宝宝的神奇魅力。
三、教学内容1.了解蚕宝宝的历史渊源中国蚕业起源于约公元前5000年,蚕宝宝的古老历史源远流长。
在隋唐时期,蚕丝制品的生产已经成为了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由此可见蚕宝宝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蚕宝宝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成蚕宝宝,另一种是蚕蛹宝宝。
成蚕宝宝在我国南方地区盛行,而蚕蛹宝宝更多见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2.理解蚕宝宝的重要贡献蚕宝宝所提供的丝绸资源非常丰富,由此促成了我国著名的丝绸路。
在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中,蚕宝宝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蚕宝宝所提供的蚕茧、丝绸等产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这些产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蚕宝宝还有非常广泛的文化意义,包括祭祀、婚礼、禁忌等方面。
3.体验蚕宝宝的魅力让学生手工制作蚕宝宝,让他们亲身感受设计手艺的神奇魅力。
学生可以使用纸片、材料、画笔等工具,用自己的编织技巧制作和丝绸相关的作品。
比如说学生可以用纸折纸蚕宝宝,或者用丝线编织蚕茧等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蚕宝宝的历史、特性和文化价值吸引学生的兴趣,加强对蚕宝宝的认知和了解。
采桑养蚕又插秧课文
采桑养蚕又插秧课文
采桑养蚕是农村深受欢迎的传统行业,它不仅是农民一种致富途径,
也是家庭和孩子的重要经济来源。
课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让更多
的人学习采桑养蚕的经验,深入的理解采桑养蚕的本质,掌握正确的
技术。
秋之声,采桑养蚕的季节渐渐到来。
耕种者们把桑叶搬回家里,一个
忙于插秧的景象宣布着采桑养蚕的季节的到来。
这是一个文明的传统,也是一种温馨的活动,许多农民进行家庭共育,将桑叶插在镇里村子里,桑蚕在秋天得到了足够的养料。
带着孩子们去田野里观摩,把孩子们带到采桑养蚕的田里,他们在宽
阔的原野上看到桑叶飘散,看到桑蚕茧的晶莹妆点田间。
让孩子们更
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桑蚕的营养来源,让他们体会到农耕更新时期,也
让家长懂得了农民精神。
采桑养蚕也是一门科学,这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必须严格遵循管理,
要定期施肥,有时还要放养一些小动物,增加桑叶抗病虫害的能力,
从而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
同样,要掌握正确的养蚕技术和操作方法,保持蚕房的清洁,以保证蚕饲养的正常节奏和蚕繁殖的无病安全。
采桑养蚕的工作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让农民牢牢抓住孩
子们的脚步,走上求知的路,熟练的技能,既有利于地块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创收。
因此,采桑养蚕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门劳动,有好的工作环境,有家庭教育的成果,让人们看到生活中可贵的经历
和思想品质。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
劳动的赞歌-2.6《芣苢》《插秧歌》活动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一、活动课标分析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芣苢》《插秧歌》作为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的古老歌谣,能够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体味大自然和劳动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劳动的感情,获得审美感受。
2、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
让学习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在《芣苢》《插秧歌》课堂中加强了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音韵美和画面美,同时加入了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试听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感受劳动带给人的快乐和美,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特点及作用《芣苢》《插秧歌》为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首古诗,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劳动的价值。
学习本课,应将两首诗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
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2.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意象,如“麦田”、“河流”等,并讨论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效果。
3.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怀念等。
7.问题:请谈谈你对《芣苢》这首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芣苢》这首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现代文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意象的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在现代文学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依然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芣苢:象征希望和喜悦
③修辞手法解析:
-比喻:如“麦田如海”,形象地描绘了麦田的广阔和壮丽。
-拟人:如“河流低吟”,赋予了河流人的情感和声音。
-对比:如“麦田金黄,河流清澈”,通过对比强调了麦田和河流的特点和重要性。
重点题型整理
1.问题:请简要概括《芣苢》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芣苢》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喜悦和怀念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
2.文化传承与理解
3.思维品质
4.语言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课文《芣苢》的理解与欣赏
2.文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难点:
1.对《芣苢》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
蒙牛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在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开课
蒙牛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在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开课的第二天,学校来了一群特殊的支教志愿者。
对孩子们而言,她们都是阿姨辈的人物,但是,她们都带着姐姐般亲切的笑容。
她们,就是中国.谷.乐唱团的成员葛蓉、陈海丽、谷玉蓉、孙岩、钟晓霞。
村子里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远隔千山万水,有些甚至两三年都没见过父母。
偶尔的电话只是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打拼,关于父母的印象,只是电话那头几乎一成不变的“考了好多分?要听话!”,思念慢慢成了淡然,亲情似乎渐行渐远。
其实,亲情从未走远,只是想见不能得见,思念被深深埋藏。
一旦被触及,便是泪水连连。
阿姨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孩子们:父母心中的挂念,从未停止,夜夜蔓延,远行,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明天;我们快乐,我们安好,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最好的回报。
只有心中充满爱,就能感知来自点滴的温暖。
我爱爸爸妈妈,我爱我家,我爱学校,我爱国家。
这是孩子们关于爱的回响!短短一天时间,孩子们的纯真让阿姨们感动。
谷唱团姐妹们的行动,让这次因故未能前往的姐妹们骄傲。
谷唱团成员黄炎第一时间点赞:太棒了,因为你们,让孩子们在远离父母的孤独中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让孩子们明白了暂时的分离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也许你们的出现还无法改变孩子们的一生,但至少已在孩子们的内心播下了温暖的种子,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不再孤独、冷漠,希望我们可以将这温暖的种子播送给更多的孩子们吧,为姐妹们骄傲、自豪。
一天支教时间,让钟晓霞感触最深的是爱:爱能打开心扉、融化孤独,相信美好。
昨天支教情景一直萦绕眼前,最最感动孩子们能信任我们,把心中最想说给爸妈的话通过画画和语言表达了出来。
“好想爸妈带我爬山”,“爸爸打工为还家里建房借的钱,爸爸辛苦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爸妈和我在一起就是幸福一家人”…听着孩子们含泪说出的心里话,姐妹们流着泪抱着他们,感同身受。
这是些朴实、纯真,善良的孩子,那些对于普通孩子寻常的生活,对于留守儿童就是心中的痛!唯有鼓励他们把信寄给爸妈,爸妈一定会满足他们的心愿,唯有鼓励他们更要好好学习独立自强。
二年级语文上册《田家四季歌》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田家四季歌》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语文上册《田家四季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一、巩固识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生词二、复习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一)读一读播种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积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农事,并展开相应的识字教学。
积肥:收集和存贮肥料,给农作物增加养分,“肥”特指肥料。
插秧:指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
(可以看图片,做做动作。
)(二)记一记1.归类识记()A.与手有关的家事——播插用农具的劳作——耕除割B.春季的农事:播种插秧采桑夏季的农事:耕田除草割麦秋季的农事:打谷冬季的农事:积肥教师总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这首《田家四季歌》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描述农事活动的,现在请小朋友轻轻打开书本,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田家四季歌》吧!朗读时请注意多音字和句子的停顿。
三、美读课文,读中感悟(一)创设情境读:师: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风儿轻轻地吹,吹红了桃花,吹醒了迎春花,吹白了梨花,蝴蝶儿在林间翻飞。
(用书上的句子)生: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
师:麦苗一片青翠,又大又圆的桑叶片儿在风中摇曳生:麦苗儿多嫩,桑叶儿多肥。
1.指导看图,积累“()的麦苗()的桑叶”2.师:好一个美丽的春天!好一个五彩的春天。
齐读第一小节:读出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季里,农事忙。
”孩子们,农民在忙什么?生:采了蚕桑又插秧(复习了:采桑的动作已经完成;采桑叶喂养蚕,把秧苗分插于水田中使其茁壮成长。
句式练习:了又。
例子:妈妈做晚饭后又()。
师:嗯!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民们忙到何种程度?生: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师:可谓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
(1)联系生活,说一说“早起”,爸爸妈妈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下班?师:是啊!爸爸妈妈如此的辛苦。
《感谢牛奶》大班教案
一、教案背景1. 主题:《感谢牛奶》2. 年龄段:大班3.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牛奶的营养价值,培养幼儿感恩和珍惜食物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牛奶:了解牛奶的来源、颜色、味道和营养价值。
2. 感恩教育:通过故事、歌曲、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感恩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珍惜食物:教育幼儿珍惜食物,不浪费,懂得感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杯牛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牛奶的特点。
2. 讲解:教师讲解牛奶的营养价值,让幼儿了解牛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3. 故事分享:《感谢牛奶的故事》,引导幼儿学会感恩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 歌曲学唱:《感谢牛奶》歌曲,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感恩情怀。
5.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制作感恩卡片,送给为自己提供牛奶的父母或长辈。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牛奶的认识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食物的珍惜程度。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待食物的态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牛奶、感恩卡片等。
2. 视频或音频:故事《感谢牛奶》、歌曲《感谢牛奶》。
3. 教具:杯子、卡片、彩笔等。
4. 参考资料:关于牛奶营养价值的资料、感恩教育的相关文献。
六、教学活动1. 观看《感谢牛奶》的动画短片,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牛奶的营养价值以及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2. 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感谢给予我们牛奶的农民伯伯和爸爸妈妈。
3. 制作感恩牛奶绘画:让幼儿用画笔表达自己对牛奶的感恩之情。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牛奶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 实践操作: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感恩卡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符,避免过于复杂的讲解。
2.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新人教版高中上册语文教案
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第二首诗的韵脚。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答案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
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是类比、比喻。
“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芣苢》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赋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劳作的繁忙与辛苦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一)《芣苢》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为孩子们带来蚕桑文化课
5月22日首场非遗课走进了淳安县大墅小学,著名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给山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戏剧课。
而这蚕桑文化课,安排在了古镇塘栖的蚕桑文化基地以及世界上唯一生产杭罗的杭州福兴丝绸厂,世界非遗传承人邵官兴带着孩子们走进了神秘的杭罗世界。
这批客人是来自杭州时代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古镇塘栖是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有着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
塘北村村民世代传承着种桑、养蚕、缫土丝、剥丝绵等手工生产技艺,是杭嘉湖一带较有代表性的蚕桑丝织村落之一。
小朋友们与家长一起感受着蚕桑文化的神奇,胡大姐家祖祖辈辈都在养蚕,她给小朋友讲解从春蚕养殖、缫土丝、清水丝绵制作、翻丝绵被等一系列生产技艺,“清水丝绵技艺对手工技能要求很高,之前在缫丝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些双宫茧、乌头茧、穿孔茧等不能用来缫丝,是一位农妇在无意中将双宫茧扯成的棉花全部翻进了衣服里,发现了丝绵。
此后制作丝绵的技艺就传开出名了。
”2008年,以塘北村一带为代表的“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小朋友看着奶奶们操作,也捋起袖子要亲自试试,“我也要试试!”“奶奶,是这么翻吗?”“先放在水里展开,轻轻的,再绕到这个弧形上。
”在老奶奶的专业指导下,小朋友都操作成功啦。
现在之所以还能够看到这些技艺,是因为塘北村近几年推出蚕桑文化风情游,开拓生产性保护渠道。
为探索蚕桑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区文广新局和塘栖镇人民政府连续三年投入40余万元,用于举办“蚕杷文化风情游”,开展塘北村蚕桑文化市民体验游,通过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恢复了传统蚕桑生产民俗,增强了当地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之前就知道蚕宝宝结了茧之后被卖掉,也没有见过整个缫丝的过程,包括这些古老的技艺,也只是听说过没有亲眼看过。
还是蛮有意思的。
”随行家长表示蚕桑基地看看,也让自己长了见识。
此次蚕桑文化课是蒙牛奶“我回老家上堂课”公益项目之一,希望联合网络和社会的力量,搭建一个开放性、透明化的公益众筹平台。
蒙牛奶总裁孙伊萍曾表示,在今年,我们期望通过“我回老家上堂课“的形式,进一步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乡村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身边,将新知识带给孩子,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真正意义帮扶他们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