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知识

合集下载

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经济学重要知识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涵盖了一个广泛的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应是指市场上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当供求平衡时,市场将达到价格的稳定状态。

2.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所得到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这个概念在消费者行为和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弹性弹性是衡量经济变量对于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而供应弹性衡量了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弹性的大小对于预测市场变化和制定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可替代选择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一项经济活动意味着要放弃其他可能的活动。

理解机会成本有助于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如垄断、外部性和公共品等。

了解市场失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6.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经济交换的媒介,通常由政府发行和管理。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导致物价整体上升的经济现象。

了解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原理对于理解货币政策和经济波动有重要意义。

7.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全球化是指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不断增加,导致各国经济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赖。

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

8.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产出的增加,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经济的规模扩大。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有限资源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帮助我们了解经济现象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的一些常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物价的形成,当供大于求时,物价会下降;当需大于供时,物价会上升。

市场的均衡点发生在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情况下。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行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各种选择,并考虑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我们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资源。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只有在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继续进行该决策。

4.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和因素。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

这些要素的有效运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5.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增加导致物价持续上升的现象,而失业则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况。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即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

6.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产品特性以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价格、产量以及企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7.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市场。

外汇市场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至关重要,它的变动可以影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汇率。

8.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DP)在一段时间内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更加广泛地包括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

经济增长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常识

经济学常识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原则:资源是稀缺的。

第一编基本概念一、经济学基础知识1、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以利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2稀缺品,而不是免费品,社会必须在运用其可利用资源所生产出来的有限的物品之间作出选择。

3、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企业和居民户等单个实体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的运行。

4、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经济组织最重要的形式是指令经济和市场经济。

指令经济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集中控制,市场经济则由价格和利润等非正式体制指导,其大多数决策都由个人或私有企业做出。

所有的社会都是指令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比例的组合,因此也可以说所有的社会都是混合经济。

5、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明,一种物品(如大炮)的生产如何替代另一种物品(如黄油)的生产。

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选择一样东西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东西。

其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生活中充满了选择,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收入。

二、现代经济中的市场和政府1、市场是一种使买者和卖者聚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易并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产量的机制。

亚当·斯密认为,当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导致最佳的经济成果。

尽管市场远非完美无缺,但是它的确非常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一个企业必须找出成本最低的生产方法,有效率地使用劳动、土地和其他要素,否则,它就会陷入亏损,从而被市场淘汰。

3、现代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在于保障效率、纠正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自从20世纪3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创建一来,政府便有了第三种职能:运用财政政策(税收和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利率和信贷条件)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熨平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变动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

- 政府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 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制度和国际组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及其行为决策的学科。

重点包括:-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市场结构与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 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价格弹性和价格形成等因素。

- 生产与成本: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和生产要素配置等。

- 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3.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产业集中度等。

- 产业链理论: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

- 产业政策与规划:政府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4.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及其与经济关系的学科。

重点包括:- 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和政府收费等。

- 财政支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和救济等。

- 财政平衡与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 财政改革与政策: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创新。

以上是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和学科内容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对人类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离不开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

一、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高于供给时,价格趋向上升;当供给高于需求时,价格趋向下降。

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和数量的波动。

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和创造价值的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

劳动力是人们通过工作和生产创造价值的能力。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设备、工具和资金。

自然资源则是指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资源,如土地、水和矿产等。

这些要素的结合被称为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成本。

三、成本与效益在经济学中,成本和效益是进行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本是指为了获取某种东西或追求某种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它可以分为明确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效益则是指从某种行为或决策中获得的好处或利益。

在做出决策时,人们通常会考虑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权衡关系,寻求最佳的结果。

四、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的竞争程度和市场上的企业数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中存在大量小型企业的情况,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控制市场。

垄断市场则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存在,具有完全的市场控制力。

其他市场结构则介于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垄断特征。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对除相关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工厂排放产生的污染。

公共物品则是指一种无法排除人们使用的物品或服务,如公共道路和国防等。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认识到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某种行为而失去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描述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而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则是指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理性的决策通常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时候做出。

4.通胀与失业通胀指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况,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是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机会成本。

2.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

3.风险收益原则风险收益原则指出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则对应低收益。

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
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
如何决定的。

3.经济学涉及的第一个核心思想是资源的稀缺性,第二个核心思想是效率。

4.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

5.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通货膨
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6.经济学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转移
支付、GDP平减指数、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收入假说等。

7.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有个量分析法(即微观经济学)和总量分析法(即宏观经济学)。

以上这些内容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经济学作为一个深奥的学科,还有许多深入和复杂的内容需要学习和研究。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2017年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经济学常识汇总

经济学常识汇总

经济学常识汇总
1. 供求关系
-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需求则是指消费者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通常会下降,而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参与者可以决定价格和产量的调整。

2. 劳动分工
- 劳动分工指的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或专门的工作岗位,以提高生产效率。

- 亚当·斯密是分工概念的主要提倡者之一,他认为人们通过分工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产出。

- 分工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因为专门化的劳动者可以不断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技能和知识。

3. 边际效用
-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或购买每个单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 持续消费相同商品或服务时,边际效用通常会递减。

换句话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会变得越来越小。

- 消费者通常会在边际效用为零或负值时停止消费,因为这意味着进一步消费不再带来满足感。

4.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指的是进行某项活动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某项活动就意味着无法同时选择其他活动。

因此,进行某项活动时,所放弃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 计算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以上是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常识,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

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

一、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基本概念:1.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I + X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净出口额。

2.GNP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与GN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

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公式是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它包含以下基础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量。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机会。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效益。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时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在决策中,我们通常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优选择。

二、宏观经济学知识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它是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对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正在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

4.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物价和经济活动。

三、微观经济学知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会比较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以追求个人最大化效用。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化的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价格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3. 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分配。

4. 波动及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中存在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不确定性。

了解波动和不确定性对经济决策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国际经济学知识国际经济学涉及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综合知识:经济学知识

综合知识:经济学知识

综合知识:经济学知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

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解者,以健全的市场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枢纽的经济运行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由国家中央计划部门预先集中统一的、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整个社会主要经济资源地制度,它直接沿袭了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发展要求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或计划市场经济;三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首先,它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其次,它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这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对公有制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二、微观经济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

其产生原因是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经纪人假设:经纪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思想。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由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结论。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市场均衡和效率分析
◦ 局部均衡 ◦ 单个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
◦ 一般均衡 ◦ 所有产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 社会福利分析 ◦ 是否实现社会最优 ◦ 基于特定标准的价值判断
微观经济分析的扩展
◦ 个体行为的变化 ◦ 动态化 ◦ 不确定性和风险 ◦ 信息、预期、行为约束和非理性
◦ 市场环境的变化 ◦ 不完全竞争 ◦ 交易成本 ◦ 外部性
分配目标和分配原则
目标 满足程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
分配 把时间和收入用在能带来最大满足的用途上 把投入用在能带来最大利润的地方
产品市场
产品需求
鞋子 住房 面包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居民户(家庭)
提供要素服务
劳动 土地 资本
要素供给
产品市场
产品市场的 价格
产品供给
鞋子
住房
面包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边际效用相等 时间无论是用于休闲或消费,无论是用于哪一种产品的消费,带来同样的满足。
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分析
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约束
技术约束 生产函数:从生产投入到产出的转化关系
投入约束 成本方程:购买劳动和机器成本投入无论是用于人工、还是机器设备,给企业带来同样的收益。
◦ 基本框架 ◦ 家庭的消费、储蓄和要素供给决策 ◦ 厂商的生产决策,包括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选择 ◦ 市场上的供求与价格 ◦ 市场机制的效率、社会福利、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对家庭行为的分析
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预算约束方程
劳动供给与闲暇 收入与产品支出的联系 目标 效用最大化
效用依赖于闲暇以及各种产品的消费 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市场经济循环流转是否能够使得经济到达生产可能性前沿,以及如何移动生 产可能性前沿,其研究方法是加总单个市场,形成总量产品市场、总量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更 关心总产量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问题。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愿意出售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或者需求方愿意购买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的方式。

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是自由竞争和私人财产权的保护。

市场价格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反映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而引导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或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选择。

因此,机会成本考虑了每种选择的权衡和取舍。

4.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在经济学中,人们基于边际效应做出决策。

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递减时,人们会停止投入;而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成本递增时,人们会选择停止行动。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总产出(GDP)的增长,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6.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周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间比较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

7.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市场。

在外汇市场中,各种货币的汇率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

外汇市场的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8.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用于长期投资和融资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运行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活动,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9.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产出(GDP)的长期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等因素实现。

你绕不开的100个经济学常识

你绕不开的100个经济学常识

你绕不开的100个经济学常识1.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2. 边际分析:当分析一个决策时,只考虑其影响的经济量。

3. 均衡分析:研究一个经济体系在供求相等时的状态。

4. 产权:一个人或一群人对某物的拥有权,是经济行为的基础。

5. 激励:引发一个人动机的力量。

6.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其贸易伙伴中的生产率的相对优势。

7. 供需法则: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8. 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一个经济在保持固定数量的资源下,可以生产的最大数量。

9. 货币的时间价值:今天的1元钱比未来的1元钱更有价值。

10.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

11.外部性: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非自愿性影响。

12.公共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任何人使用。

13.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14.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构的学科。

1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运行规律的学科。

16.经济周期:经济体在一定时间内经历的扩张、繁荣、收缩和衰退的周期性波动。

17.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18.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取的各种措施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19.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收支平衡、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20.贸易政策:国家制定的关于国际贸易的法律、政策和措施。

21.自由贸易:国家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自由流动的政策。

22.关税: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

23.贸易顺差:一个国家的出口额超过其进口额。

24.贸易逆差:一个国家的进口额超过其出口额。

25.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6.外汇储备:国家持有的外汇资产。

27.利率:资金的价格,表示借款成本的高低。

28.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融资的金融市场。

29.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1.供需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其中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权益。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机会成本,以便取得最大的效益。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效益,以便获得最大的效用。

4.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经济交易的媒介。

货币的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

金融是指货币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资源的积累和创新。

6.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8.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来影响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微观干预包括价格管制和市场监督等。

9.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10.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包括效率分析和公平分析。

11.劳动市场:劳动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的市场。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情况。

1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资本的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反映了资本回报的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

13.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研究价格形成和价格变动的原因。

价格理论包括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

14.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在已知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程度。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一、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需求表示买家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愿望和能力,供给则表示卖家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来表示。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表示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下降;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示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加。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即市场均衡,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

二、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对于某种经济活动的额外改变所产生的效果。

对于消费者来说,边际效应可以衡量消费一件额外商品所带来的满足增加程度;对于生产者来说,边际效应可以衡量生产一件额外商品所带来的利润增加程度。

边际效应在经济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可以得出最有效的决策。

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产量或消费;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产量或消费。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做出某种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它反映了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

当资源有限时,选择一种经济活动就必然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经济活动,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提醒人们在经济决策时考虑到所有的可行选择,并评估其机会成本。

只有当某种经济活动的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时,才应该进行该活动。

四、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方在交易中拥有不同的信息,导致一方处于不利地位。

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的影响超出了市场参与方之间的交易,并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商品或服务。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或买家,导致市场无法充分竞争。

当市场出现失灵时,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五、通胀与失业通胀和失业是经济运行中常见的两个问题。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个体、市场和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效率。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以满足各种需求。

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效益。

3.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消费或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变化效果。

经济学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效益。

4.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资源的分配是否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售卖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均衡。

四、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状况。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对消费、投资和债务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消费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3.总需求曲线ID: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4.利率效应:价格水平高,则增加了货币需求,使利率上升,进而抑制了投资支出,降低了经济的总需求。

上述说明价格水平变动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效应被称为利率效应。

5.均衡产出: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被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6.流动性偏好:(也称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

7.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8.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9.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收结构。

简答题一、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1.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2.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4.技术支持进步,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5.预期价格水平下降,一般会增加产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进一步,从通货膨胀的角度看,货币政策的作用,反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很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歇尔需求函数:对于给定的(各种商品的)价格与收入,能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它是价格与收入的(向量)函数。

相应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的效用也是价格与收入的函数,此即间接效用函数。

对于给定的价格与效用,能使消费者实现支出最小化的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即希克斯需求函数,它是价格与效用的(向量)函数。

相应地,所能实现的最小的支出也是价格与支出的函数,此即支出函数。

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1.模型内涵表示法一G = S/V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资本/产出比。

表示法二ΔY/Y = s ×ΔY/ΔK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

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

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ΔY/Y = I/Y ×1/k = s/k2.该模型的前提假设模型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模型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k/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

模型假设三:资本--产出比不变模型假设四: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模型假设五: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模型假设六: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

3.该模型的推导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

数学表达式为:C,=s/v。

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

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

比如储蓄不等于投资。

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

它所对应的是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

自然增长率是在人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短期波动。

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

则会导致经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

因此要实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4.模型结论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模型结论的解释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A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gA=gw=gN此条件不能自发实现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高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降低,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中出现失业5.模型的意义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

瓦尔拉斯均衡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

他认为: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所有的n个商品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

瓦尔拉斯通过在n个价格中选择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并进行化简,可得到一个恒等式:∑PiQid≡∑PiQis,这个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瓦尔拉斯定律可以得到结论: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得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着整个经济体系得一般均衡。

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效应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定义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外部时滞:(1)微观决策时滞;(2)作用时滞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概述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引起经济周期的因素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投资。

这种理论正是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中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其根源正在于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乘数一加速原理所说明的是:第一,在经济中投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的(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第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

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

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

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固定资产更新,即大规模的机器设备更新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

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

第三,政府可以通过于预经济的政策来减轻、甚至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

乘数-加速原理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会通过加速数对投资产生加速作用,而投资的变化又会通过投资乘数使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变化,加速数和投资乘数的这种交织作用便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周而复始的上下波动。

一.加速原理在国民经济中,投资与国民收入是相互影响的。

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加速原理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

所以说,加速原理是论证投资取决于国民收入(或产量)变动率的理论。

其公式如下:I t = I o + D o = a(Y t− Y t− 1) + D o公式(1)在上式中,I t代表总投资,它由两部分组成:净投资I o(即新增加的投资) 和重置投资D o(即折旧净投资)。

I o 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本期收入Y t与上期收入Y t− 1的差异。

加速系数(a)指产量增加一定量所需要增加的净投资量,即净投资量与产量增加一定量所需要增加的技术水平。

其公式:公式(2)ΔK:所需要增加的投资ΔQ:每增加一单位产量例如,如果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之下,增加100万元的产量需要增加的净投资为200万元,则加速系数为2。

与加速系数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资本—产量比率,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或者资本量与产量之比。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加速系数与资本—产量比率的数值是相同的。

二、乘数—加速模型乘数—加速模型就是把这两种原理结合起来,以说明经济周期的原因。

这一模型的表述为这样一个公式:Y t = C t + I t + G t公式(1)上式中Y t为现期收入,C t为现期消费,I t为现期投资,G t为现期政府支出。

这个公式说明了,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现期收入等于现期消费、现期投资与现期政府支出之和(不考虑开放经济中的净出口)。

现期消费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和前期收入Y t− 1;C t = cY t− 1公式(2)现期投资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消费的变动(C t− C t− 1);I t = a(C t− Ct− 1) = a(cY t− 1− cY t− 2) = ac(Y t− 1− Y t− 2)公式(3)(3)式说明了在考虑消费时,投资最终仍取决于收入的变动,即加速原理说明的关系。

设现期政府支出为即定的,即:C t = G t公式(4)把(2)、(3)、(4)式代入(1)式则得出:Y t = cY t− 1 + ac(Y t− 1− Y t− 2) + G t公式(5)可以通过对c,a,G t,进行设值计算据此可得到乘数—加速模型的完整含义(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即政府不干预经济),只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

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

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使经济进入萧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