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古生物研究
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推 断造山带的地质历史和古 环境。
地球物理探测
重力测量
利用重力仪测量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值,推断地下 岩石的密度和分布。
地震勘探
通过人工或天然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探测地下岩 层的结构、性质和分布。
电磁法勘探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探测地下导电性差异,推断 岩层的分布和电性特征。
地球化学分析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造山带的形成机制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是形成造山带的主要机 制之一,由于板块的碰撞、俯冲 等运动,导致地壳隆起和变形,
形成山脉和造山带。
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也是形成造山带的重要 机制之一,岩浆上升和冷却固化 形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同时伴 随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火山喷发。
构造作用
构造作用是形成造山带的重要因 素之一,包括地壳的升降、折叠、 断裂等构造运动,这些作用导致 地壳隆起和变形,形成山脉和造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杨志华先生等在《矿物岩石》第21卷2001年9月第3期总第85期发表的《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一文,值得一读。现将该文内容介绍于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文中小标题为本文作者所加,仅供参考。

下面是正文

该文摘要

中国大陆造山带,按属性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洋盆或过渡性洋盆转化为造山带以后的板内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化,是中国大陆岩石圈划时代的造山作用,形成最重要的造山带。把造山带限制在洋盆俯冲碰撞阶段,与中国造山带的实际相差甚远。

一、盆-山转换

对中国大陆造山带的认识,不少地质学家在近期的讨论中发表了看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刘宝王君院士指导我们在对秦岭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研究中发现,从盆-山转换的属性特征总结出中国大陆造山带有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按从盆-山转换的结构特征划分出三种型式的造山带(表1)。明确指出,中国大陆造山带主要是陆相沉积盆地以后形成的造山带。

表1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阶段及类型(1)

盆-山属性阶段和种类实例

洋盆及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一阶段第一类造山带秦岭中-新元古代,祁连早

古生代,摩天岭中新元古

代,华南中新元古代,天山

早古生代-石炭纪

板块(地台或地块)内海相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二阶段第二类造山带秦岭晚古生代三叠纪,西秦

岭志留纪三叠纪,华南晚古

生代三叠纪,祁连晚古生代

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三阶段第三类造山带东、西秦岭;阴山-大青

山、北山、华南、燕山、太

行山中新生代;西天山二叠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

陆内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杨志华先生等在《矿物岩石》第21卷2001年9月第3期总第85期发表的《论陆内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带》一文,值得一读。现将该文内容介绍于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文中小标题为本文作者所加,仅供参考。

下面是正文

该文摘要

中国大陆造山带,按属性特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洋盆或过渡性洋盆转化为造山带以后的板内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化,是中国大陆岩石圈划时代的造山作用,形成最重要的造山带。把造山带限制在洋盆俯冲碰撞阶段,与中国造山带的实际相差甚远。

一、盆-山转换

对中国大陆造山带的认识,不少地质学家在近期的讨论中发表了看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刘宝王君院士指导我们在对秦岭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研究中发现,从盆-山转换的属性特征总结出中国大陆造山带有三种类型和三个发展阶段;按从盆-山转换的结构特征划分出三种型式的造山带(表1)。明确指出,中国大陆造山带主要是陆相沉积盆地以后形成的造山带。

表1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阶段及类型(1)

盆-山属性阶段和种类实例

洋盆及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一阶段第一类造山带秦岭中-新元古代,祁连早

古生代,摩天岭中新元古

代,华南中新元古代,天山

早古生代-石炭纪

板块(地台或地块)内海相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二阶段第二类造山带秦岭晚古生代三叠纪,西秦

岭志留纪三叠纪,华南晚古

生代三叠纪,祁连晚古生代

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转换第三阶段第三类造山带东、西秦岭;阴山-大青

山、北山、华南、燕山、太

行山中新生代;西天山二叠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杨德飞

(资工072班 200707333)

摘要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主题词秦岭造山带构造地层单元板块构造演化

秦岭是一条具有复杂的地壳组成和结构,经历长期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它现今的基本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虽因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消减作用、逆掩推覆和剥蚀,致使有很多残缺,但仍是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真实纪录,故研究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及其构造性质,对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成因和动力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证明,其形成和演化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演化时期:1.晚太古代一早中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和过渡性浅变质基

底的形成阶段;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板块构造和板内垂向增生构造复合的主造山作用时期;3.中新生代后造山陆内构造演化时期。现今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是长期构造发展的产物,现今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主造山作用奠定的,其中包容先期残存构造和后期陆内造山的强烈迭加改造。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在不同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现今的边界如图1的F,和Fl。。按此边界,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依据商南一丹凤(下简称商丹)(SF,)和勉县一略阳(下简称勉略)(SFZ)二个断裂构造带(原秦岭的两个板块主缝合带),可划分为三块(图1):华北地块南缘(I,即原华北板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l,原扬子板块北缘)和其间的秦岭地块(l,即原秦岭微板块),进而可细分出八个构造带(图l)(张国伟1993)。

秦岭褶皱带的形成过程

秦岭褶皱带的形成过程

秦岭褶皱带的形成过程

【摘要】:东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新探索廖宗廷,周祖翼,陈军根据秦岭造山带郯庐断裂以东部分(本文称东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本文对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作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东秦岭形成过程下扬子地块郯庐断裂扬子板块华北板块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的燕山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秦岭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地貌格局。

秦岭地貌的演变,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后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中生代三叠纪时期,中秦岭和南秦岭地区形成了褶皱山隆起带,成为一个广阔的侵蚀地区;以南和巴山地带,是一个广阔的沉降地区;北秦岭(包括渭河断陷谷地)是介于中、南秦岭剥蚀地区与鄂尔多斯沉积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当时,南秦岭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秦岭的河流往北流入鄂尔多斯内陆盆地。

侏罗纪时期,秦岭地带,包括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成为具有差异震荡运动的古老准平原,并形成了凤县、商县、勉县和紫阳等许多侏罗纪含媒盆地。秦岭两侧广阔的沉降、沉积地区在逐步收缩,分别向南向北后退;而秦岭地带隆起剥蚀地区却在逐渐扩大。从地貌上看,起伏突出变为平缓,而流域盆地增多且规模变小,分布分散,因而形成了许多侏罗纪的含媒盆地。而两侧河流仍流向陕北和四川盆地中。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山边缘的晚二 叠世 磨拉石相及 古地磁数据 可以得到 说明 。 这一变形带构造作 用 可能会破坏部
分塔里木 盆地北缘 的古 生代油源物质 , 影 响油气储量 。 从塔北 隆起地震剖面 上看前侏 罗纪构
造往北逆掩其上被侏 罗纪 夷平 , 这一前侏 罗纪构造的北逆正是这次碰撞变形 的反映 , 这一推
覆 构 造 可 以 产 生摩 擦 热 使 油 气 趋 于 成 熟 , 也 可 能 因侏 罗纪 地 层 的有 效遮 挡 起 构 造 运 油作 用 , 形
松树 沟蛇绿岩出露面积约
, 平 面 上 呈 长 盾 形 沿 北 西 向展 布 , 由超 镁 铁 岩

镁铁岩
两个岩石单元组成 。
单 元主 要 由纯橄 榄 岩 组 成 , 含 豆 荚 状铬 铁矿 体 。
单元环绕
单元产 出 , 呈层状或似层状 , 主要岩石是斜长角闪岩和榴 闪岩 , 裹协 了少量 的
大理岩 、 变粒岩和趋镁铁岩的团块 , 变质程度达 到 角闪麻粒岩相 。 松树 沟蛇绿岩构造就位在
或脉状岩体被夹裹在地慢残余纯橄榄岩 中 图 , 多数位于 岩石学莫霍 面 以 下约 米 范 围
内 , 接触 界线截然 。 由于地慢塑性变形 和 重结 晶作 用 , 两 类堆 晶岩均 发育变晶结构和 残余斑
状 结构 , 但与变质橄榄岩相 比仍属 于 弱变形 岩 类 。 值得 注 意 两类 堆 晶岩 中均 缺失斜长石 , 橄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

(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

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

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图4 G.冈瓦纳大陆;NA.北美克拉通;R.俄罗斯克拉通;S.西伯利亚克
拉通;1.中朝克拉通;2.扬子克拉通;3.塔里木克拉通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
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上图),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
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二、区域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
依据区域地表地 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 可划分为三大基本构 造单元,它们是华北 陆块、扬子陆块以及 两陆块之间所夹的秦 岭-大别造山带(图 5)。
G.冈瓦纳大陆;R.俄罗斯克拉通;S. 西伯利亚克拉通;SK.中朝克拉通;T. 塔里木克拉通;Y.扬子克拉通; 1. 主要缝合线;2. 现代贝尼奥夫带; 3. 构造分区界线;4. 劳亚大陆上的克 拉通;5. 冈瓦纳大陆上的克拉通;6. 古亚洲构造域;7. 滨(环)太平洋构 造域;8. 特提斯构造域
表1 中国及邻区构造旋回划 分及大地构造年表
(据丁国瑜等)
图3 亚洲构造域简图
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 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 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 斯-古太平wenku.baidu.com和印度洋-太 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 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 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 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 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 特提斯构造域。
(据任纪舜等,2000)

秦岭造山带(陕西部分)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及与矿产关系

秦岭造山带(陕西部分)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及与矿产关系
是在 隆升 的基础 上发生 的 ,现在 渭河 盆地 基底 面在 断陷前应 和太 白山高基 本处 于 同一水 平面
上。
由于陆 内俯 冲作用 继续 存在 ,秦 岭 和渭河 盆地 现今仍在 上 升 ,它 们是在 整 体上 升 ,但上 升 的 幅度上有 差别 。对 渭 河盆地 的上 升 问题 可能 有不 同认识 。但早 更 新世 三 门湖 盆 的消 失 、 渭 河与 黄河 的贯 通及 渭河 五级 阶地 的存在 ,都 铁证 了渭河 盆 地形成后 的上 升 。
盆地裂 陷期应 是在 晚 白垩世后 。若 以现在 渭 河 盆地 地 表 为准 ( 拔 平 均 为 4 0m) 海 0 ,太 白 山 顶 为 30 8 0m,二者 之差 3 0 应是 中新 生代 陆 内造 山隆升 幅 高 ( 剥蚀 量 未计 入 内) 4 0m 被 ,该 隆升 幅度再 加上渭 河盆 地新生 界 沉积厚 度 ( 大于 5 0 ,即为秦 岭 隆升 的伸展 作 用 造成 的 0 0m) 断 陷下降 幅度 ( 大于 8 0 。以往有 文献 将这 幅度 当作秦 岭上升 幅度 是不 对 的 , 因为 断陷 4 0m)
带展布 。
关 键 词 :秦 岭造 山带 ≯陕 西 ≯中新生代 ; 陆 内造 山 ≯矿 产
中图分 类号 :P 4 / 6 1 1 5 2 P 1 . 文献 标识 码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 岭造 山带经 历 了漫长 的地质 构造 演化过 程 ,其 中印支运 动使 秦岭 与华 北 、扬 子 产生 陆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第16卷第3期2009年5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h S cien ce Frontiers (Ch 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6No.3M ay 2009

收稿日期:2009-03-25;修回日期:2009-05-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0314,40272097)

作者简介:胡健民(1959)),男,研究员,从事构造地质学、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南极地质研究。E -mail:jianmin hu@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胡健民1, 施 炜1, 渠洪杰1, 陈 虹1, 武国利2, 田 蜜

1

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2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H u Jianm in 1, Shi W ei 1, Qu H ong jie 1, Chen H ong 1, Wu Guoli 2, Tian M i 1

11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 inese A cad emy of Ge ological S cience s,Beij ing 100081,China

21Institute of Geolog y and Ge op hy sics ,Ch inese A cad emy of S ciences ,Beij ing 100029,Ch ina

Hu Jianmin,Shi Wei,Qu Hongjie,et al.Mesozoic deformation of Dabashan curvilinear structural belt of Qinling orogen.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9,16(3):049-068

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

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

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

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是近二、三十年来地球科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虽然通过以往的大量研究,人们对大陆裂开、洋盆扩张、大洋板块俯冲和“陆—陆”或“弧—陆”碰撞等主要板块演化过程中的成矿作用有了较系统地了解,但对于板块碰撞之后陆内过程中的成矿作用了解较少,尚还未建立起系统的模式。

我国从南往北发育的三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和兴蒙造山带,记录了古板块演化旋回及其成矿作用的完整历史,也叠加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碰撞导致的大陆边缘及陆内效应的信息。特别是这三个造山带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都经历了从板块碰撞到碰撞后的主要演化过程,并发育了一系列特征性强的成矿作用。

这三大造山带良好的地质和成矿记录,为我们深入探讨造山带陆内演化主要过程中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在总结全球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资料基础上,通过深入解剖和系统对比我国三江造山带南段、东秦岭造山带和兴蒙造山带中南部等典型造山带关键地区以陆内演化过程为核

心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历史及其成矿特征,重新认识了我国大陆印支—早燕山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成矿效应,建立了关于造山带陆内演化阶段主要过程中的大规模成矿模式。

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 较系统全面地收集了全球主要金属矿种的大型、巨型矿床资料,首次从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的思路编制了《全球构造与矿床分布图》,发现了环太平洋带成矿分段性及其与大洋转换断层延入大陆位置的吻合性等新现象,提出巨型矿集区是全球成矿最显著特征的新认识。

区域大地构造(第二章(2) 造山带)

区域大地构造(第二章(2) 造山带)
二、造山带
(一)概念 地壳上的强烈的变形带,呈长条状、线状,
是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带。 (二)基本地质特征 1. 形态:线状 2. 沉积厚度巨大。
典型沉积建造:复理石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 磨拉石建造、硅质岩建造
3.构造变动强烈,变形复杂 4.岩浆活动强烈 5.广泛的变质作用
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 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 的沉积岩系。
他指出山脉占据了长条形的沉降地带,其中堆积了很 厚的沉积物,褶皱山系是在地壳上巨大凹陷的部位形成 的。J.D.Dana(1873)称这一巨大凹陷为地槽。
欧洲学者研究Alps造山带后发现,Alps造山带形成之 前并没有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层,但发现厚度不大的深海 沉积,他们认为地槽凹陷未必表现在沉积物的巨大堆积 厚度上,也可以反映在深海洋壳盆地的出现,沉积物没 有得到补偿。因此 H.Stille认为地槽的主要特征是后期 强烈的褶皱作用。
从壳幔相互作用角度,拆沉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学过 程:它反映地壳、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和动力学过程。
1、地壳加厚 2、相变获得高密度 下地壳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相变为榴辉岩。大陆深俯冲 过程中部分表壳岩、变基性火山岩和玄武岩质岩石也可以相变为 含柯石英(或微粒金刚石)榴辉岩。 3、密度倒转引起重力不稳定 榴辉岩密度(ρ>3.3 g/cm3)明显大于上地幔橄榄岩密度 (ρ<3.2g/cm)。这种岩石密度的差异引起重力不稳定性和负向 浮力。 4、拆沉 在构造应力的驱动下高密度下地壳和部分岩石圈通过断开和 拆沉作用返回地幔 5、软流圈上涌,下地壳加热,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浆上侵, 壳-幔物质再循环。

秦岭造山带城口断层构造特征

秦岭造山带城口断层构造特征

区大 巴山推 覆构 造 带 位 于 扬 子 板块 北 缘 , 生 代 至 古 三 叠 系 的裂 谷相 扩 张 相 沉 积 盖 层 组成 的 印支 褶 皱 , 由于深 层 滑 脱 作用 造 成 的 韧性 性 滑脱 剪 切 带 , 脱 滑
方 向 自北 向 南 , 件 发 生 在 ( 3 —2 0 )1 事 2 0 1 Ma [ ] 。
于 主断 层走 向的小逆 冲断层 分 布 。
从地层的接触关系和断层与地层或断层的切割
关 系判 断 , 口断 裂 带 主 要是 两 期 推 覆构 造 的 复合 城 产 物 , 印支 期 秦 岭 沿 勉 略缝 合 带 的 碰撞 逆 冲推 覆 即 构 造 和燕 山期 大规 模 的与陆 内俯冲相 应 的逆 冲推覆
摘 要 : 秦岭城 口一房 县 断 裂带是 秦岭 造 山带 和扬 子板 块 的分界 断 裂带 , 面上 呈 向南 西 突 出的弧 平 形 , 成大 巴山弧 组成 构造 之 一 。本文 主要 分析 了城 口县钟 亭 乡一 带剖 面构造 特 征 和 显微 构 造特 征 , 构 剖 面位 于城 口断层 的NE 和s 盘 。 文对 剖 面的 断层 , w 本 褶皱 和 显微 构造进 行 了构 造期 次 和应 力分析 , 大致
关 键词 : 口断层 ; 亭 ; 滑运 动 ; 冲 城 钟 走 逆
中图分 类号 : 51 P 4
文献 标识 码 : A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

(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新元古代以来甘肃西秦岭造山过程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背景

新元古代以来甘肃西秦岭造山过程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背景

中国地质

GEOLOGY IN CHINA

第38卷第3期2011年6月Vol.38,No.3Jun.,2011

1

引言

西秦岭(图1)是秦岭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关其演化的一些重要问题至今仍处于争论之中,如是否存在过洋盆?经历了什么类型的造山过程?造山带的格架是什么,尤其是存在多少条因板块碰撞而产生的缝合带[1-20]?本文目的是,在研究西秦岭地层和花岗岩类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参照地球物理数据解释结果,论述新元古代以来西秦岭造

山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特点有三方面:一是首次以西秦岭绝大部分地质单元为对象,研究其稳定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二是研究地质单元尺度为组级岩石地层单元,巧妙地利用了岩石地层单元的相对均匀性,而过去对于造山带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以系等时间地层为单元;三是直接将造山过程与成矿时空相关联,拓展了造山过程中成矿背景的认识。同时引用

SiO 2-P 关系及相应的微量元素判据论证了该地区I

新元古代以来甘肃西秦岭造山过程的

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背景

何进忠1,2姚书振2

(1.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提要:通过研究1980—1998年获取的西秦岭组(群)级岩石地层单元和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数据,如地层中稳定元素的比值和含量的接近程度指示的物源关系、A 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证据、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等,结合前人的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成果,论述了新元古代以来西秦岭造山过程;进一步阐明了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利用组级岩石地层单元的相对均一性,引入I 型花岗岩判别方法———SiO 2-P 关系判别法,在印证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新认识。认为新元古代以来,西秦岭的地壳演化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过程:中元古代末期至震旦纪早期华北和扬子板块的汇聚—分离—汇聚过程,震旦纪晚期—奥陶纪的伸展过程,志留纪—侏罗纪的自东至西的汇聚过程,泥盆纪—中新生代自东至西乃至西秦岭全区的板内伸展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words3

引言3

1、秦岭造山带简介3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4 2.1 扬子板块4

2.2 华北板块4

2.3 下扬子板块4

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5

3.1 造山运动6

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6

3.2.1 俯冲造山作用7

3.2.2碰撞造山作用7

3 2.3 陆内造山作用7

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

4 总结9

参考文献9

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

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

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

引言

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

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