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造 山作用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形 成原因可分为板块构造造山和地 壳运动造山等。
造山作用的重要性
塑造地表形态
生态系统分布
造山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 要过程,它决定了地表的山脉、高原、 平原等地貌特征。
造山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气候 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山带。
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初始隆起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开 始发生隆起,形成初始的山脉
。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隆起和变形,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逐渐加强,形 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
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山带经历 更强烈的构造变形,如褶皱、 断裂等,进一步塑造山脉的形 态。
侵蚀与剥蚀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山脉逐渐被剥蚀和降低,形
法,对古环境进行高精度重建,揭示环境变化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
响。
深化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地壳动力学
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揭 示地壳运动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上地幔动力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上地幔的结构和流动状态,了解上地幔动力 学过程对地壳运动的制约作用。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杨德飞(资工072班 200707333)摘要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
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
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主题词秦岭造山带构造地层单元板块构造演化秦岭是一条具有复杂的地壳组成和结构,经历长期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它现今的基本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虽因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消减作用、逆掩推覆和剥蚀,致使有很多残缺,但仍是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真实纪录,故研究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及其构造性质,对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成因和动力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证明,其形成和演化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演化时期:1.晚太古代一早中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和过渡性浅变质基底的形成阶段;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板块构造和板内垂向增生构造复合的主造山作用时期;3.中新生代后造山陆内构造演化时期。
现今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是长期构造发展的产物,现今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主造山作用奠定的,其中包容先期残存构造和后期陆内造山的强烈迭加改造。
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在不同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现今的边界如图1的F,和Fl。
按此边界,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依据商南一丹凤(下简称商丹)(SF,)和勉县一略阳(下简称勉略)(SFZ)二个断裂构造带(原秦岭的两个板块主缝合带),可划分为三块(图1):华北地块南缘(I,即原华北板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l,原扬子板块北缘)和其间的秦岭地块(l,即原秦岭微板块),进而可细分出八个构造带(图l)(张国伟1993)。
秦岭复合造山带地表出露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即 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Ar一Pt1一2);2.主造山作用(R3一TZ)期间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在陆内断陷、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呈 不 同形 态 和 规 模的压 扁 透镜
体产于 变质橄榄岩中 , 一般分布
在 主 岩体接 触带 以下 约
米
范围内
呈 不 同规模的板状体或脉状体 产于变 质橄榄岩 中
岩石 结构 和构造
糜棱 结构 、 残 碎斑状 结构 、 粒状 变晶结构 局 部超 糜棱结构 , 叠 加脆性变形结构 。 透 入 性 面理 、 橄榄石和辉石 的拉伸线理 , 变质 矿 物生 长线理
地慢部分熔融残余成 因 的岩石 。 根据纯橄榄岩在数量上的绝对 优势 。 含 工业铬铁矿 以及 普遍
缺 失单斜辉 石 的基本事实 , 结 合有 关 实验 资 料 , 推 断本 区变质橄榄 岩 的部分 熔融 程 度高 达
左右 , 比绝大 多数方辉橄榄岩型
和二辉橄榄岩型
蛇绿岩
,
」的部分 熔 融 程度 更 高 。 实 验 表 明 , 当部 分 熔 融 程 度 达
镁 橄 榄 石 、 顽 火辉 石 、 铬 尖 晶石 橄榄石 。一 写一 环 铬 尖 晶石
一
橄 榄 石 、 铬 尖 晶 石 顽 、 火辉 石
橄榄石 。
一
铬尖晶石
,一
橄榄石 、透辉石 、铭尖 晶石
橄榄 石 。一
一写
透辉石
一
地球 化 学
一
一 一
写 洲
一
一 一。
。
写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成矿性
— 冶 金 级
或脉状岩体被夹裹在地慢残余纯橄榄岩 中 图 , 多数位于 岩石学莫霍 面 以 下约 米 范 围
内 , 接触 界线截然 。 由于地慢塑性变形 和 重结 晶作 用 , 两 类堆 晶岩均 发育变晶结构和 残余斑
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构造发展演化及金、银、铜的成矿关系
图 1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及金、银、铜矿床(点)分布
岩相。分布于扬子地块中部的川中基底的磁场特征 与其周边磁场特征明显不同,且具有华北基底太古
收稿日期:2017-11-04 基金项目:河南省卢氏县羊角山钼矿预查(豫财[2011]36) 作者简介:戴帅军(1984-),男,河 南 永 城 人,工 程 师,研 究 方 向:地 质 找 矿,手 机:13838392567,E-mail:22866638@ qq. com.
!!!&&
!!"&&
!!$&&
!!#&&
$%
&&
-.
!"# $%
&'
(' &+
$# &&
EF $" #" !$
/0 12
;#
$$
<2
&&
AB #$
,'
!
34
9: !" 67
9'
='
$% && )*
$# && 5' $$ 84 &&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1000-0569/2011/027(03)-0657-71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胡健民1孟庆任2陈虹1武国利2渠洪杰1高卫1陈文3HU JianMin1,MENG QingRen2,CHEN Hong1,WU GuoLi2,QU HongJie1,GAO Wei1and CHEN Wen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Ar-Ar同位素实验室,北京1000371.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3.Ar-Ar Isotope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010-12-01收稿,2011-02-25改回.Hu JM,Meng QR,Chen H,Wu GL,Qu HJ,Gao W and Chen W.2011.Tectonic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 of Ningshan Fau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Qinling Oroge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657-671Abstract Ningshan Fault is a large-scale WE-trending fault in Qinling Orogen.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left-lateral shear zone exhibit abundant ductile shear fabrics of earlier stage which were superimposed by a late brittle deformation.40Ar-39Ar ages on syn-deformational and syn-metamorphic minerals from the Ningshan Fault confirmed that the early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ng 169 162Ma and was form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period of post-collision of Qinling Orogen.Existing of this left-lateral shear zone indicates that the tectonic belt of South Qinling Orogen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unites before Middle-Late Jurassic.Some metamorphic rocks of old basement crops out on the NW side of the Ningshan Fault and were intruded by many Mesozoic granitic plutons;on the SE side of the fault,however,dominant Meso-and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morphic volcanic rocks and metasediment was intruded by basic and alkalic dykes of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hear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Yangtze block in the Late-Middl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enozoic,which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clock-wised rotation of the block in that time.Key words Qinling Orogen;Ningshan Fault;Daba Mountain;Yangtze block摘要宁陕断裂是秦岭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
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
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
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
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黄陵地块位于杨子地块中部。
崆岭杂岩系岩层中有28.5亿年,(U—Pb一致线)同位素年龄,岩石组合具有孔兹岩建造的基本特征,古构造也表现为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类似于太华群,属晚太古宙。
3、关于秦岭构造带内的太古宙岩系。
秦岭群是秦岭构造带内变形最复杂、变质最深又很不均一、岩浆活动剧烈的一套中深变质杂岩系:其南北两侧均为复杂断裂系所夹持,呈巨大透镜状岩块断续成带分布,绵延千公里,纵贯秦岭带。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
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
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
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
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黄陵地块位于杨子地块中部。
崆岭杂岩系岩层中有28.5亿年,(U—Pb一致线)同位素年龄,岩石组合具有孔兹岩建造的基本特征,古构造也表现为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类似于太华群,属晚太古宙。
3、关于秦岭构造带内的太古宙岩系。
秦岭群是秦岭构造带内变形最复杂、变质最深又很不均一、岩浆活动剧烈的一套中深变质杂岩系:其南北两侧均为复杂断裂系所夹持,呈巨大透镜状岩块断续成带分布,绵延千公里,纵贯秦岭带。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
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及成矿类型摘要:秦岭造山带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其印支期的成矿作用长期受到忽视,但事实表明,印支期的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强烈,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目前已经发现了碳酸盐脉型、造山型和斑岩型钼矿床,卡林型—类卡林型、造山型和斑岩—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等多金属矿床,其中部分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了燕山期的影响。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作用成矿类型1.简介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的秦岭造山带,属夹于华北与扬子两大克拉通地块间一巨大的东西向复合型造山带(张国伟,1987)。
其内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为陆内变形。
印支期,秦岭地区岩浆活动剧烈,其成矿作用受到了构造的控制,也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
然而,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长期被忽视,但最近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多种类型的矿床(陈衍景,2010),这表明印支期秦岭地区成矿作用强烈,找矿潜力较大。
重视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区域构造背景介绍秦岭造山带是长期分隔华北与扬了两陆块的分界线,具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并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最终形成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整体构造格局表现出“三块两缝”的特征(图1),“三块”为三个陆块,即华北地块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两带”为主缝合带,即商丹缝合带和勉略缝合带。
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北以宝月-宜阳-鲁山-淮南断裂为界,南以阳平关—城口—房县—襄广断裂为界。
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
第8章秦岭大别造山带
结论:富火山岩的大庙组及与之相对应的云架山群可能是一套岛弧 与弧后的混杂体。而镁铁岩系则为弧后盆地组合。
五、勉略蛇绿岩带与刘岭群
刘岭群:构造属性
勉略带 蛇绿岩
➢ 空间位置
勉略带蛇绿岩 ➢ 地球化学证据
勉略带蛇绿岩
➢ 地质时代
1. 陈亮等获得的德尔尼洋壳蛇绿岩Ar39/Ar40 年龄为345 Ma , Sm-Nd 等时线年龄为320 Ma,代表蛇绿岩的形成年 龄。
2.勉县一略阳结合带黑沟峡变质火山岩系Sm 一N d 等时 线年龄为242士21M a, R 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21土13M a , 指示了火山岩的变质年龄,表明勉略洋盆在三叠纪已闭 合
结论:秦岭特提斯洋的地质时代为泥盆纪到三叠纪
1
奥陶纪—晚志留世阶段
2
中泥盆世—早三叠世阶段
3
中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八讲 中央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
秦巴造山带三分:西秦岭、秦巴、桐柏-大别
郭家沟
一、丹凤蛇绿岩带
一、丹凤蛇绿岩带
二、构造区划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的构造分区
三、华北古陆南缘:陆缘造山带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管道口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栾川群
秦岭段:被动陆缘的早期记录--鲁山群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关 于 其 成 因 及构 造演 化
,
虽 然仍有分岐 与争议
` 一 ’〕 。 〔
但多 数研究者普遍认为 它 主 要是华 北与扬子两 大板块 的碰撞造 山
,
新 的研 究证 明
〔, “
, ,
,
,
秦岭造 山 带是 长 期 分 隔 中 国 华北 与 扬 子两 大 陆块 的分 界线
,
具
有复 杂 的物 质组 成 和 结 构 构造
。
本文 仅 从秦 岭造 山 带 的基 本构造 单 元 划 分
,
岩石 地 层 组 成
,
深 部结 构 与状 态 和 构造 演化
概 括其 基本构 造 格 局
重 塑 造 山 带形 成 与演 化 的构造 过 程 及其
基 本
构造
单 元
划分
,
秦岭 造 山 带 地表 地质 最 基 本 的 事 实 是 它 主 要 由 三大 套 构造 岩 石 地 层 单位 所 构 成 三个 主 要 演化 时 期
。 ,
,
经 历 了 三 个 主 要 演化 阶
3 Z ,
,
2
.
主造 山期 ( t P 一 T ) 板 块构 造 演 化 阶 形 成裂
在 早 中元 古 代 以 扩 张 构 造 体 制 占主 导
,
谷 与 小 洋 盆 兼 杂 并存 的基 本 构 造 格 局
经 1 0 一 8 亿 年 晋 宁期 从 扩 张 垂 向加 积 增 生 构 于 晚 元 古 代 中晚期 开 始 进 入
①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②张 国 伟 男 研究
。 , , , ,
于 晚元 古 代 一 中三 叠 世 经历 现 代板
秦岭
秦岭构造演化史
构造发展史——秦岭【摘要】秦岭作为分隔中国南北大陆的著名大陆造山带,长期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近20余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与造山带新思想的发展,研究者们对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认识到秦岭造山带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对接碰撞而成的造山带。
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不同的构造时期以不同的构造体制、不同的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复合叠加而成现今的造山带景观。
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其主要经历了3 个不同演化阶段:1.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造山带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晚元古代—中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阶段(张国伟等,1996 )。
在这一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中造就并残存了大量的地质构造形迹,赋存了有关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尤其是元古代作为大陆生长的主要时期而倍受重视,得到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随着秦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以及超大陆形成与裂解的恢复重建,对于秦岭地区元古代构造格局、构造体制与演化细节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议。
主要涉及华北、北秦岭、扬子陆块的时空演化关系和相应的构造体制,最关键的是北秦岭的构造属性问题。
【关键词】秦岭演化构造作用一概述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花岗岩类的活动占有重要地位,花岗岩的广泛分布是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重要特征之一。
秦岭造山带中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十分发育,其形成与造山带的发展演化息息相关,是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真实记录。
每次岩浆活动及其特定的岩石类型都表征了秦岭造山带板块构造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和型式。
深入研究秦岭花岗岩是阐明秦岭造山带形成、发展、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
秦岭花岗岩的主要特征:1.秦岭花岗岩明显的有七个重要形成期:①阜平期(25~29亿年);②吕梁期(17~20亿年);③晋宁期(8~11亿年);④加里东期(4~6亿年);⑤海西期(2.4~3.8亿年);⑥印支期(1.9~2.2亿年);⑦燕山期(0.8~1.7亿年)。
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概述
关耋 键 词:区域成矿背景;构造~成矿体系;矿床区域成矿模式;成矿作用;丝 秦岭 造 吱营 己 笮
中图分类 号 :P611;文 献标 识码 :A;文章 编号 ;1001—1552(2000)01 ̄17
I
1 区 域 成 矿 背 景
根 据 我 们 的 研 究 成 果 ,将 秦 岭 造 山 带 的 发 展 演 化 阶 段 、构 造 体 制 和 构 造 单 元 作 如 下划 分 【1991,1995,1996,1999,杨 志 华 ]。 1.1 秦 岭 造 山带 的 发展 演 化 阶段 (表 1)
表 1 秦 岭造 山带 演化 阶段 划 分表 Table 1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ti evolution of the Qlnlil ̄ orogenic belt
时 代 T!一Q C2一 Tf
Pz}~C 1
Pd— } 一 Pt4
A卜 Prt【 I
拘 造 演 化 阶 段 中国 板 块 裂 解 ,华 北 地 块 、扬 子 地 块 和 新 事 峥 造 山带 形 成 和 发 展 阶 段 ; 盆 (聩 )
(1)该 图是 按抽 拉 构 造观 点编 制 的 ,秦 岭 造 山带 主 要 是 在 中 一新 生 代 时 期 、在 抽 拉 构 造 作 用 下 ,把 各 个 不 同 阶段 、不 同 构造 体 制 形成 的各 类 地 质 体 (包 括 侵 入 岩 )按 非 线 性 、混 沌 动力 学 的 关 系 组 台 在 一 起 的 拼 贴 、镶 嵌 、叠 置 、堆 垛 的 构 造 综 合 体 (带 ),不 存 在 任 何 形 式 的 由北 向南 或 由南 向北 增 生 、拼贴 的加 里 东 、华 力 西 或 印支 期 褶 皱 造 山带 。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2、岩层厚度
秦岭造山带的岩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同地点的岩层厚度差异明显。在造山带 北部,岩石年龄较老,岩层厚度较大;而在造山带南部,岩石年龄较新,岩层厚 度较小。
3、地形地貌
秦岭造山带地形地貌复杂,由北向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造山带北部,地 形陡峭,峰峦叠嶂,谷地狭小;而在造山带南部,地形相对平缓,谷地宽阔,盆 地较多。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01 引言
03 演化过程 05 结论
目录
02 起源 04 影响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主要碰撞 带。这一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理解地球板块构 造、地壳变形和地质灾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西秦岭造 山带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矿藏的影响。
起源
西秦岭造山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当时,古地球上 的大陆开始分裂,形成了华北和扬子两个大型地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地 块逐渐向今天的位置移动,并在约1.9亿年前发生了碰撞。这一碰撞事件导致了 西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在碰撞过程中,两个地块的边缘相互挤压,地壳发生变形 和增厚,最终形成了西秦岭造山带。
三、生态环境
1、影响
秦岭造山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造山带的形 成影响了气候分布,使得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特征截然不同;其次,造山带内的 丰富植物和动物资源为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造山带地质结构复杂, 矿产资源丰富,但也带来了较高的开发成本和环境压力。
2、现状与保护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深入探究西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及其与 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研究,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 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未来对于西秦岭造山带的 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授课教案秦岭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教学目标:1. 了解秦岭造山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位置。
2. 掌握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和地质特征。
3. 了解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2. 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
教学难点:1. 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构造解析。
2. 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地图或图片。
3. 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章:秦岭造山带概述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指出秦岭的位置。
2. 提问:谁知道秦岭是什么?二、讲解1. 介绍秦岭造山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地理位置和形成过程。
三、互动1. 学生分享对秦岭的了解。
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2. 强调秦岭造山带在中国地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一、导入1. 展示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图。
2. 提问:谁能看出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二、讲解1.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
2.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演变。
三、互动1. 学生观察地质图,分析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
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2. 强调秦岭造山带在中国地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一、导入1. 展示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图片。
2.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二、讲解1.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特征。
2. 讲解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三、互动1. 学生观察生态环境图片,分析秦岭造山带的生态环境特征。
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2. 强调秦岭造山带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秦岭造山带的保护与利用一、导入1. 展示秦岭造山带的保护区图片。
2. 提问:谁能说出秦岭造山带的保护措施?二、讲解1.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2. 讲解秦岭造山带的利用价值。
三、互动1. 学生分享对秦岭造山带保护与利用的看法。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3引言31、秦岭造山带简介3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4 2.1 扬子板块42.2 华北板块42.3 下扬子板块4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53.1 造山运动6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63.2.1 俯冲造山作用73.2.2碰撞造山作用73 2.3 陆内造山作用7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4 总结9参考文献9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
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
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引言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
什么是秦岭造山带?
什么是秦岭造山带?展开全文关于秦岭造山带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作者简介:张国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大陆造山带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导读: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脊梁,是现代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历来受到关注。
不断研究认识秦岭造山带,具有重要地球科学意义。
学习了解秦岭造山带,有利于提高找矿能力。
内容提纲摘要0 引言1 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和特质1.1 现今的秦岭造山带是历经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现时结果1.2 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征2 秦岭造山带几个问题研究认识与讨论和存留问题2.1 秦岭前寒武纪构造与华北、华南板块( 地块) 边界和北秦岭归属问题2.2 秦岭板块复合造山问题3 学习精华,创新发展摘要:纪念老一代地球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思考地球科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创新发展。
文章以秦岭造山带为例思考大陆复合造山及其动力学,认知概括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质,探索认识中小多板块多期洋陆俯冲造山—陆-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板块复合造山,并又强烈叠加复合陆内造山,造成复杂组成与结构,形成立交桥式四维流变学分层的多层非耦合动态演化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模型,及其新的演化趋势动态和构成国家人类需求的成矿成藏物质财富与宜居的地表系统环境等,期望前瞻探索认知地球发展的未来。
文章还就秦岭造山带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共求新的探索研究发展。
期盼学习李四光先生学术理论精华,尤其在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认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方面,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以宇宙太阳系视野探索地球动力学,推动大地构造新发展。
关键词:板块复合造山;陆内造山;大陆构造与流变学;地球动力学0 引言李四光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创建了地质力学大地构造学派。
今值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应邀特写此文,以表深切怀念。
文章对李四光先生关注的大陆造山带,以纬向秦岭造山带为例进行分析讨论。
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_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综 述 Bulletin of Min 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 emistryVol 27No 4,Oct 2008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朱赖民,张国伟,李 ,郭 波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摘 要:秦岭造山带由两条主缝合带(商丹、勉略缝合带)及其分划的三个地块(华北地块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组成。
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 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内的金属矿床主要有热水喷流沉积型铅 锌矿床、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斑岩 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卡林 类卡林型金矿床、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和低温热液改造型汞锑矿床。
造山带内的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产有部分岩浆分结或熔离型铬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
沉积 变质成因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扬子和华北古板块边缘。
秦岭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演化存在时空耦合关系,因此研究秦岭造山带成矿事件对其不同时期地质事件的响应,对发展我国大陆成矿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 键 词: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中图分类号:P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2802(2008)04 0384 07Main Geolog ical Events,G enetic Types of Metallic Deposits and TheirGeodynamical Setting in the Q inling O rogenic BeltZH U Lai min,ZH ANG Guo w ei,LI Ben,GUO BoS tate key L abor ator y of Continental D y namics,Dep ar tment of Geology,N or thw est Univ er sity,X i!an710069,ChinaAbstract:T he Q inling orogen was built up through int erplay of three blocks,t he N ort h China block,the small Q in ling block,and the Sout h China block,separat ed by t he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Qinling orogen as a complex orogen ex perienced a prolonged continent al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blocks.T he first st age is the format ion of the orogenic basements in Precambrian.T he second st age is the plat e t ect onic evolut ion in Late Prot erozoic M iddle T riassic,which is t he main orogenic st age and characterized by plat e tectonic regime.T he last is the M esozoic Cenozoic intercontinent al t ectonic evolut ionary st age.T here are SEDEX and V M S t ype sulf ide depos it s,the Porphyry Skarn t ype M o(W)deposit s,the Carlin Carlin like gold deposits,the magmat ic hydrothermal vein type gold deposits,and t he epit hermal Hg Sb deposit s et c.T he magmat ic fractionat ion cryst allization,and sulfurizat ion segregat ion type deposit s,such as chromit e and nickel deposit s,distribut e in Shangdan and M ianlue sutures.T he sediment ary metamorphic t ype Fe deposits locat e in the rim of Y ant ze and North China block.T here is time and space coupling relation betw een t he format ion of Q inling orogenand the M ineralization Evolvement of ore deposits,so the st udy of responding of ore deposit s to Geological Events have important t heory and pract ice ha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 he Qinling orogenic belt;mineralizat ion;metallogenetic geodynamical set ting收稿日期:2008 01 03收到,06 02改回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006CB403502);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0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71);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07JK414);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4 08 1)资助作者简介:朱赖民(1966),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Em ail:z hulaimin@nw .应用现代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属性及时间演化,分析由板块的汇聚、离散和平移引发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流体运移、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等相关过程,向来是国内外地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1~18]。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赖绍聪;李宗会【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2(76)4【摘要】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由一定实体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它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不同起源的一系列构造岩片,如:基底岩片组、洋壳岩片组、岛弧岩片组、碰撞构造沉积楔形体、大陆边缘岩片组,它们被一系列的北倾南冲的断裂分割.勉略带康县一高川段的北倾南冲逆冲断裂和勉略带北部南倾北冲的逆冲断裂组合成为现今不对称的正花状几何学结构,但勉略带的北界状元碑断裂和南界康县-略阳断裂走滑特征明显.结合勉略带邻区的构造特征,分别对带内重要断裂及岩片的构造解析表明,除主造山前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外,可将勉略带构造变形序列及演化历程总体归纳为三大阶段:俯冲变形阶段、主造山碰撞变形阶段和陆内造山调整变形阶段,并对不同变形阶段的时限、变形特征、运动学和动力学分别作了描述,最后针对该区复杂的楔入、挤出(逃逸)、走滑、逆冲过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动力学演化模式.【总页数】15页(P469-483)【作者】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赖绍聪;李宗会【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66003;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成都理工学院,610059;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710069;陕西地勘局物化探勘察院,周至,710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太白岩基巩坚沟变形侵入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大地构造意义——吕梁运动在北秦岭造山带的表现初探 [J], 王洪亮;何世平;陈隽璐;徐学义;孙勇;第五春荣2.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J], 胡健民;施炜;渠洪杰;陈虹;武国利;田蜜3.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超镁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J], 赖绍聪4.南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构造变形及构造复合 [J], 雷世和;唐桂英5.勉略构造带构造变形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J], 赵金祥;李玮;康文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3引言31、秦岭造山带简介3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4 2.1 扬子板块42.2 华北板块42.3 下扬子板块4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53.1 造山运动6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63.2.1 俯冲造山作用73.2.2碰撞造山作用73 2.3 陆内造山作用7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4 总结9参考文献9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
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
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引言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
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
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
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
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
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南北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带沿天水、商县、桐柏、金寨一线分布,出露了蛇绿岩系和混杂堆积带。
泥盆系复理石位于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
洋壳的闭合是一个穿时过程,在东秦岭至大别山段,南、北大陆在泥盆纪对接,石炭纪海陆交互相煤系为最老的未变质盖层。
西秦岭下,中三叠统仍为巨厚的海相复理石,上三叠统才是陆相磨拉石。
石炭纪以后秦岭造山带东段仍持续板内汇聚作用,使地壳缩短、增厚,中生代出现陆相磨拉石,并广泛发育指向两侧克拉通方向的薄皮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2.1 扬子板块扬子板块是指西部以康滇古陆、汶茂深大断裂,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界,东南以江南古陆为限的古扬子板块。
扬子区在中、新元古代时期形成的一些似盖层沉积到了晋宁运动时期逐渐稳定,沉积地层全部褶皱, 扬子板块的绝大部分地区达到相对固结, 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从震旦纪形成稳定沉积盖层以来, 经历了加里东构造运动、华力西——印支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以及喜山构造运动,由于其大地构造条件、动力机制不同,表现出在构造运动形式、沉积组合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2.2 华北板块在华北板块形成的早太古宙代,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宙代时期沉积岩类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花岗岩侵位规模逐步增大,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最终形成。
中元古代,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燕山海槽、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三个沉淀区,并形成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似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末期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厚度变薄,沉积稳定,华北陆块正式形成。
2.3 下扬子板块下扬子地块基底以东海群、肥东群、海洲群和张八岭群为代表,主要是一套变质岩,时代为元古代,盖层发育较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沉积,从沉积建造分析,与华北板块具有明显的区别;与扬子板块相比,其沉积建造相似,但也存在较大不同,一些资料显示,下扬子区曾经与扬子和华北相分离(见图4),基于上述特征,一些学者曾将它划分为地体。
但和以西的“秦岭地块”相比,下扬子地块基底与大别群、红安群和空岭群相同,盖层也相似,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下扬子地块曾是作为“秦岭微板块”(包括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的组成部分,都是从扬子板块北缘分离出来的大陆地块,且分离的时间为早古生代,只是由于受秦岭洋近南北向转换断层的影响,这一大陆地块才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
图1 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的古纬度曲线图图2 下扬子区及邻区地质构造图Ⅰ为华北板块;Ⅱ为扬子板块;Ⅲ为下扬子板块;Ⅳ为秦岭地块;F1为郯庐断裂带;F2为五莲——青岛断裂带;F3为长江——常州断裂带;F4为商舒断裂带;F5为勉略断裂带.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从上述秦岭各构造板块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地理分布(如图2)。
下面主要根据华北板块(北秦岭)与扬子板块(南秦岭)的结合带——商丹缝合带及邻区研究,论述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3.1 造山运动板块构造出现之前,“造山运动”被定义为一个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
Sengor在“板块构造学和造山运动”中对造山运动概念的起源、含义的演变进行了讨论, 认为造山运动是一个用以表征会聚板块边缘所有地质过程的集合名词。
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 当板块碰撞造山结束后, 会聚板块边界在其后的相当长时间内, 构造作用(挤压、拉张和走滑)仍在持续。
广泛的板内变形和板块内部沿着早期会聚边界继发的造山作用, 已被证明是板内变形的一种重要机制。
如果说大规模的形成宏伟山脉的板内构造作用不是造山运动, 那么又会是其他的什么呢?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根据上述对秦岭各大陆块形成的介绍可以推知,现代秦岭山脉主要是中新生代陆内造山的产物, 而秦岭造山带的历史则至少可以追溯到早元古代。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 秦岭岩石圈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换和多次造山运动的影响。
秦岭造山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与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山作用、受板块碰撞控制的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作用。
其中, 碰撞造山作用可进一步分为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作用。
3.2.1 俯冲造山作用秦岭地区俯冲造山作用以扬子板块向北俯冲,导致北秦岭南缘发生造山为代表。
扬子板块向北俯冲的时代主要发生在奥陶2志留纪, 俯冲作用的时间上限应当不晚于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
俯冲造山的发育程度与洋盆的大小, 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秦岭南部勉略小洋盆和北部二郎坪弧后盆地的关闭虽然伴随一定程度的俯冲作用, 但由于洋盆规模较小, 俯冲造山作用不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