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药物传递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合集下载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给药 系统是设计用来控制药物从给药装置 中传 递治疗成 分至皮
肤 或 穿透 皮 肤 进 人 体 循 环 的 装 置 。与 传 统 的 口服 给 药 或 注 射 给 药 方 式 相 比 ,经 皮 给 药 可 避 免 胃肠 道 代 谢 和肝 脏 代 谢 中 的 首 过
1 . 1 传 统压敏 胶 的改性
1 压敏胶
压敏胶提供 与皮肤黏合 的作用 ,在含药压 敏胶 系统 中压敏 胶还是包 容药 物和其 他辅料 的处方 基质 。在经 皮给药 系统 中 , 压敏胶对经皮给药 系统 的安 全 、疗 效 和质量是 至关重要 的 J 。 除了粘性要求外 ,用 于经皮给药 系统 的压 敏胶必须 和皮 肤有很
第4 l卷第 1 3期
2 0 1 3年 7月
广



Vo 1 . 41 No .1 3
Gua ng z h o u Ch e mi c a l I n du s t r y
J u l y . 2 0 1 3
经 皮 给药 系统 研 究进 展
李传俊 ,李绵填 ,蒋玉仁
聚 异 丁 烯 压 敏 胶 极 性 低 ,导 致 其 对 许 多 极 性 表 面 粘 附 性
效应 ,减少副作用 ,降低给药频率和改善 血药浓度 ,具 有更广 泛的应用前景 … 。压敏胶和药物 的渗 透性是经皮 给药系统 中的 两个研究 热点 ,新型经皮给药微装置 的研 究 ,对经皮 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优质材料]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优质材料]

参考课件
34
超声波促渗技术
参考课件
35
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
激光辅助转运(LAD)技术包括一个电子的、 手控的设备,按在皮肤上,暴露的治疗部位使用 脉冲低水平激光. 在320例临床实验中,注射前5 分钟应用LAD 4 %的利多卡因,显著降低了注射针 头插入的疼痛.
除局部麻醉之外,还研究了LAD在疫苗、消 炎剂和维生素的转运的潜力。
参考课件
6
经皮给药系统发展历程
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透皮给药剂型产品--东莨菪碱贴片(西药) 迄今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共推出十几类药物,数十个品种和剂型规格药
品,他们在发达国家备受欢迎。 目前,已经上市的经皮贴片包括可乐定、芬太尼、尼古丁、硝酸甘油、
雌二醇、奥昔布宁、炔雌醇、醋酸炔诺酮、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丁 丙诺啡、东莨菪碱和睾酮等药物。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每一剂量可 用1 d~7 d 不等。 口服、注射和外用透皮(粘膜)三大给药剂型将形成“三分天下”的 市场态势。
参考课件
25
离子导入贴片
第四种离子导入贴片WEDD,是包着电池的 一次性离子导入贴片,由美国BirchPoint 医药公司研究开发。WEDD贴片设计的核心 是有固定输出的电容、超薄电池。这种贴 片采用的基材是柔软、透气的纺织品,厚 度不超过两毫米。第一代WEDD贴片已经在 美国和欧洲上市,用于肌腱炎和滑囊炎等 的局部治疗。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TDDS in the market have obtained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DDS has wide development prospects, will be the main direction of new drug research in and out of China.
Key words: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Penetration enhancer; Penetration technology; Clinical application
涂抹于皮肤上的半固 体。如 经典 的 软 膏、乳 膏 和 洗 剂。 ② 液 态 填 装密 封 多 层 结 构。 依靠控释膜使药物按零 级释 放, 如美国 Alza 公 司 生产 的 芬太尼贴剂( Duragesic) 。带 有控释膜的制剂一般顺 应性 较差, 由于装置使用的材料
收 稿日期 : 2011 -12 -01 修回 日期: 2012-02-21 编 辑: 纪燕 飞
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鲁应军△ ( 综述) , 朱 涛※ ( 审校)
wk.baidu.com( 上海 交通大 学附 属第一 人民 医院松 江分 院麻醉 科, 上海 201600 )
中 图分 类号: R944. 9

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一、引言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持续发展和人们对治疗效果的不断要求,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在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

二、现状分析

2.1 传统药物递送系统的局限性

传统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和外用给药等形式,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种疾病的治疗需求。然而,传统药物递送系统存在以下局限性:

2.1.1 药物释放速率难以控制

传统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药物释放速率难以精确控制,造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较大,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

2.1.2 药物在递送过程中易被分解或代谢

某些药物在体内易被分解或代谢,限制了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1.3 快速代谢造成疗效不佳

部分药物具有快速代谢的特点,需要频繁给药才能维持疗效,增加了治疗的成本和不便性。

2.2 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趋势

为了克服传统药物递送系统的局限性,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不断涌现,具备以下特点:

2.2.1 靶向性给药

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通过靶向作用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的病变部位,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副作用。

2.2.2 控释技术应用

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通过控释技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2.3 多通道给药方式

创新型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多通道给药方式,如经口、经皮、经鼻等,提高了药物递送的选择性和便捷性。

三、存在问题

3.1 技术难题

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需要克服。例如,如何实现精确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如何解决药物在递送过程中易被分解或代谢的问题等。

中药经皮给药

中药经皮给药
压敏胶基质一般有聚异丁烯类压敏胶基质、丙烯酸酯 类压敏胶基质、硅橡胶类压敏胶基质等。
中药软膏剂常用的基质包括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 三类。
中药贴膏的基质包括: (1)粘着性基质。它是一类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按其作用可分为两类,即骨架(或储库)材料和压敏胶 材料。 (2)软化剂。软化剂可增强巴布剂的柔软性和耐寒性,常 选用蓖麻油及其他油脂 (3)填充剂。如钛白、碳酸钙、高岭土等。 (4)透皮吸收促进剂。如氮酮、丙二醇、油酸、二甲基 亚砜等
即药物外治法、非药 治法、外科外治法、
物外治法,在临床中 妇科外治法、儿科外
往往相互配合,综合 治法等。
运用。
中药经皮给药属于狭
义外治法的药物外治
法,可应用于临床各
科疾病。
中药经皮给药的特点
它不仅在外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肛 肠科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中医学的一大特 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病症也有显著疗效,尤 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 之人,不能服药之症,经皮给药与内服法有殊 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内服法所不及的 诸多优点。
一、中药经皮给药理论研究:经 络穴位理论与透皮吸收研究
1.穴位疗法与透皮吸收 2.敷脐疗法与透皮吸收 3.足心疗法与透皮吸收
1.穴位疗法与透皮吸收
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 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 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 一般注射、口服时更好的药效,并在药 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 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皮

经皮

(四)微孔骨架系统
此系统由背衬材料、含药微孔骨架、压敏胶 层、保护层组成,基本结构是一个内浸药物的 多孔性骨架材料。
微孔骨架的材料可以是聚氨、聚氯乙烯、聚 砜、聚碳酸酯、PVA、纤维酯类、环氧树脂、 交联PVP等。
(五)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type TDDS) 兼具膜控制型和骨架型的特点。其一般制备方 法是先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 的水溶液中,再将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 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使之形成微小 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 之成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 将此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膜,置于粘 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一、体外研究
接受液的选择
药物通过皮肤角质层后,一般迅速被真皮中 毛细血管移除,所以使用的接受介质应保证物 质漏槽条件以模拟这一生理现象。
常用的接受介质是生理盐水和等渗磷酸盐缓 冲液。
二、体内研究
经皮给药系统的体内研究可在动物或人体上进行。
✓ 动物在体经皮吸收一般方法是:选择合适的用药 部位,通常采用动物的腹部和背部,去毛后将 TDS贴于适宜的部位,然后间隔一定时间采集血 样或尿样分析测定。
5、亚砜类
(1) DMSO 吸收促进机理:对药物的增溶作用及其对角质层 脂质相互作用。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

皮肤递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皮肤递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皮肤递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

•皮肤递药系统概述

•皮肤递药系统的组成

•皮肤递药系统的应用

•皮肤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目

•皮肤递药系统的未来展望

•参考资料

01皮肤递药系统概述

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层组成,具有保护、调节体温、代谢、感觉等功能。

皮肤表面

含有脂肪、血管、淋巴管等,具有保温、缓冲外界压力、参与代谢等功能。

皮下组织

皮肤结构和功能

皮肤递药系统的优势

避免首过效应

通过皮肤给药,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首过效应。

维持稳定血药浓度

皮肤递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皮肤递药系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浪费。

将药物分子嵌入合适的制剂中,制成药膜、药贴等制剂,通过

皮肤吸收药物。

皮肤递药系统的分类

经皮吸收贴剂

将药物制成膏剂、凝胶剂等,直接涂抹于皮肤表面,药物通过皮肤表面吸收。

经皮给药系统

利用离子导入的原理,将药物制成合适的制剂,放在皮肤表面,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经皮离子导入技术

02皮肤递药系统的组成

活性药物

如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等

药物载体

如油基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

药物成分

如凡士林、羊毛脂等

油基质

如月桂醇硫酸钠、聚山梨酯等

表面活性剂

如PVP、PVA等

聚合物

载体材料

乳剂制备

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加热熔化,搅拌至均匀,然后加水高速搅拌至形成乳剂

霜剂制备

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加热熔化,搅拌至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形成霜剂

制剂工艺

稳定性考察

考察制剂的物理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等

药效评估

评估制剂对皮肤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全身的毒性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贴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贴剂的基质,促进药物渗透的新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贴剂;基质;透皮促进;制备工艺;粘着力测定;临床应用

前言: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种研究得较为广泛的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其给药剂型一般为贴剂(Patch)。透皮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1]

贴剂的优势在于:

(1)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3)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不受胃排空速率等的影响。

(4)用药方便,患者可以随时撤销或中断治疗。、

(5)药物的靶向性好。

缺点: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只适合于活性高,用量少的药物

1.贴剂的基质

在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中,主要采用天然橡胶作为胶粘层基质。此类

贴膏透气性差、载药量小,极易引发皮肤过敏和刺激反应,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透皮制剂的发展。因此,研发新型的胶粘剂基质替代天然橡胶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常用的基质主要是压敏胶,是指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黏贴同时又容

易剥离的一类胶黏材料。主要有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

压敏胶、硅酮压敏胶、热熔压敏胶。现代最常应用和研究的是硅酮压敏胶合热

熔压敏胶。

1.1硅酮压敏胶: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是硅酮的二级结构与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四、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
1.角质层内扩散系数:10-9~10-13 cm2/sec
2.活性表皮中扩散系数:10-7cm2/sec 左右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Fick定律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KBT D = ─────
6πηr
2. 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水化 疾病状态 其它
三、剂型与制剂的影响
剂型 给药系统组成(介质、处方中成分、
高分子材料基质、皮肤表面和给药系 统的pH)
经皮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 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DS), 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 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 统的控释给药剂型。
铝箔
药物甲基丙烯 酸共聚物溶液 分散在纤维垫 中
丙烯酸 压敏胶
聚乙烯 /鋁膜/ 聚酯
/EVA
EVA
聚乙烯膜 聚异丁 烯压敏 胶
聚酯
乙烯-醋酸乙烯 乙烯-醋酸 丙烯酸

药物传递系统

药物传递系统

药物传递系统

药物传递系统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它通过有效

的途径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以治疗疾病、缓解疼痛或提供其他必

要的药物治疗。本文将从药物传递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等方

面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药物传递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从给药途径转运到靶组织或靶细胞所采用

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根据药物

的性质和给药途径的不同,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经口给药系统

经口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的途径。这是目前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具有方便、无痛、易接受的特点。然而,经口给药也因药物的吸收受限而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

2. 肠道给药系统

肠道给药系统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肠道特定部位的途径。这种给药

方式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在肠道中的代谢和消除。肠道给药系统包括溶解片、控制释放片和肠黏附片等。

3.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是将药物通过患者的皮肤输送到靶组织或靶细胞的途径。这种给药方式具有无痛、方便、可持续性和可控性等优势。经皮

给药系统的研究突破了皮肤屏障,使药物经皮输送成为可能。

4.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以提高治疗

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这种给药方式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

性质、载体材料和靶向传递途径等来实现。

5. 符合给药系统

符合给药系统是一种依赖于患者的自身行为,通过控制药物的剂量、时间和频率等给予药物的途径。例如,使用口服胶囊、贴片或注射器

经皮给药综述

经皮给药综述

经皮给药研究综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该给药方式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还能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经皮给药现已成为继片剂、注射剂之后的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它可为一些长期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创造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但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剂型因素等,经皮给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皮肤是限制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屏障。因此,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本文就经皮给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1、经皮给药机制

药物经皮吸收目前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活性表皮进入真皮,再由毛细管进行体循环;另一种是透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的吸收到达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还有一种是以组织通道传递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的经皮给药机制。

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一直延伸至皮肤的马氏层,负责氧份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运,带走代谢废物,同时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制剂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入体循环。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药物才适于经皮给药(表1),但大多数药物不能满足。因此,如何使药物突破角质层进行透皮吸收,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重点。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领域

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

肤直接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具有便利、痛苦小、避免肠道和首过效

应等优点。本文将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

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药物传递机制的研究

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在于药物能够穿透皮肤屏障进入人体。因此,

研究人员对不同药物在不同部位的渗透、吸收和释放机制进行了深入

研究。通过探索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肤层的结构特点,以找到最

佳药物递送途径。

1.2 递送系统的设计优化

递送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实现经皮给药的关键。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

变药物的组分、配方和制备方法来优化递送系统。例如,通过添加促

渗剂、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以及调整递送系统的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提高药物的透皮效果。

1.3 皮肤反应与安全性评估

为了保证经皮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对皮肤的反应

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评估。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经皮给药系统

在皮肤上引起的局部刺激、过敏和毒性反应,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案例

2.1 贴剂类药物

贴剂类药物是经皮给药系统中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之一。例如,疼痛

贴剂通过皮肤递送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另外,贴剂类避

孕药物、贴剂类心血管药物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透皮吸收剂

透皮吸收剂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透过皮肤的物质。这类物质常常用

于改善透皮药物的渗透性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透皮吸收剂包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进展

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或称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一类给药系统。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患者可以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新进展做一归纳,综述如下。

1药剂学促透作用研究

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面,最常用的药剂学方法就是使用各种各样的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s,PE),另外传递体(Transfersomes)、乳剂(Microemulsions)等也可用作药物载体来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1.1渗透促进剂

许多药物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达不到治疗要求,因此寻找合适的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氮酮(Azone)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表明氮酮能降低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增加脂质的流动性。荧光探针研究提示氮酮可与脂质分子的烃链相互作用,认为氮酮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与角化层间质的脂质发生作用,增加其流动性,减小了药物的扩散阻力[1]。氮酮最佳促透浓度为0.1%—5%,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大于亲脂性药物,起效缓慢,滞后时间可达2-10h不等,但作用时间可长达几日,制剂组分能显著影响其促透作用。最近研究表明,氮酮具有很强的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芽孢生长的作用,这是因为氮酮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使菌体多种酶大量外渗,最后导致细菌死亡[4]。

药物传递系统与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药物传递系统与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药剂学考查试卷

药物传递系统与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文摘】如今,人们可以根据治疗效果定制和设计药物,其中包括小分子物质和生物工程药物。但许多新药在体内外不稳定(易降解),一些药物作用虽然很强,但可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另有些药物由于生物学障碍,转运能力有限,如肠道吸收差,经血脑屏障的扩散受阻。因此,需要设计智能化的给药系统以防止药物降解,促进药物穿越生物学障碍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控制释放以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将药物输送至合适的作用部位(靶向给药),由此增强治疗作用,减少药物的全身分布而降低不良反应。【1】

【关键词】药物传递系统,新型给药系统,靶向给药

【正文】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目前药物制剂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释药系统(DDS)时代,各种新的释药系统发展极为迅速。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2】本文就其他给药系统状况做一综述,包括离子导入透皮给药、眼部新型给药系统、指甲油给药系统。

一、离子导入透皮给药贴片

离子导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用微量的电流来提高和促进各类药物的皮肤转运,尤其是亲水性药物例如小分子肽类的透皮转运。对于这类药物来说,与其被动的经皮透入相比较,离子导入对人体皮肤的透皮转运要提高约1000倍。

这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的技术近来又得到关注,主要是由于在下列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首先,由于病人对于许多药物,例如烟碱、硝酸甘油、雌二醇等的被动透皮的贴片已经广泛接受,这些制剂并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激励了人们对于扩大这一给药途径用药范围的兴趣。其次,微电子工业技术上的突破,使得低成本的可编程电子元件的微型化成为可能。最后,由于重组DNA技术和合理药物设计的进步已经产生了多种治疗用活性肽。【3】

皮肤递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皮肤递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皮肤递药制剂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直接将药物送达皮 肤局部,提高疗效 ,减少全身不良反 应
适用于多种疾病的 治疗,如银屑病、 湿疹、白癜风等
方便、安全、有效 、顺应性高
皮肤递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研究现状 • 传统中药外用制剂占据主导地位 • 现代皮肤递药制剂逐渐发展 • 发展趋势 • 新型皮肤递药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 创新药物释放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结合纳米技术实现药物的高效传输与渗透 • 皮肤微生物群落与皮肤递药制剂的相互影响研究
皮肤递药制剂的研发前景与挑战
新型皮肤递药系统的研发进展
纳米颗粒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药物传递系统,提高药物的渗 透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离子导入技术
通过离子导入技术促进药物渗透皮肤,提高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超声波导入技术
利用超声波振动促进药物渗透皮肤,实现药物的 定向输送。
皮肤递药系统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未来皮肤递药制剂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多样化发展
未来皮肤递药制剂将向多样化发展,针对不同疾病和药物类型开发不
同的皮肤递药系统。
02
技术创新
将继续推动皮肤递药系统的技术创新,提高药物的渗透性、稳定性和
疗效。
03
联合治疗与多重递送
未来皮肤递药制剂将实现联合治疗和多重递送,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药物
特快传递:把物品在 制定的时间内输送到 个人住宅 DDS :比喻为把药物 适时适量精确地输送 到体内作用部位的 「药物特快传递」
贴剂
安定 吸收 速效 药物特快传递 DDS号
注射剂
时间
适量
缓释
药物传递系统的概念
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精密控制药物在 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来达到选择性地把药物以 所期望的浓度传递到作用部位、得到最佳治疗 效果为目的的新的药物给药技术称为药物传递 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 理想的DDS 应在必要的时间内、把所需浓度 的药物、只输送到作用部位。 DDS可以分类为吸収控制型、溶出控制型、 靶向型DDS。
卧式扩散池
32℃ Water Out
Receiver Side
Cell Volume: 2.5 ml Effective Surface Area: 0.95 cm2
Star-head magnetic stirrer PBS(pH7.4)
Donor Side Drug Suspension
Rat skin
(2)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
经皮给药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在公元1300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中药经皮给 药的最早文字记载.
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
避免肝脏的受过效应和胃肠因素的干扰 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长时间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 象,降低毒副反应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特别适合于婴儿、 老人或不宜口服的患者 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发现副作用时,可随时中断给药
经皮药物传递系统 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方亮
沈阳药科大学 药剂学教研室
TDDS的基础知识 TDDS的发展概况 本研究室实验概况
TDDS的基础知识
The Long Road to a New Drug
副作用 降低到 最小 最大限 度地发 挥疗效
安全性
有用性
最大限度 地为患者 提供方便
有效性
制剂设计
Overcome Skin Barrier
Stratum corneum
Viable Epidermis
Dermis
Subdermal Tissue
Structure of the Skin
Enhancement Strategies
OPTIMISING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细胞实质
毛嚢、皮脂腺 汗腺
活性表皮中扩散
汗腺
真皮中扩散 移到毛细血管
药物渗透到皮肤的路径是: (1)毛嚢、皮脂腺、汗腺等附属器 (2)角质层角质细胞间质 (3)角质层角质细胞实质 与持续效果密切相关的路径是角质层通过 角质细胞间脂质。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种属差: 兔>大鼠>豚鼠>猪>人 (角质层的厚度、毛孔和汗腺的数量、脂质存在差异) 年龄:儿童>成人 性别:女>男 部位:耳>头皮>腕>腿>胸 状态:受损皮肤>全层皮肤 皮肤水化(结构的致密性发生变化) 温度:温度 透过性
用于TDDS的辅料
压敏胶 (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PSA): 丙烯酸酯压敏胶(Acrylic PAS, ) 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 ) 聚异丁烯压敏胶(Polyisobutylene PSA,) 控释膜: ethylene vinylacetate coplymer, EVA 被衬材料: 无纺布 (聚酯、聚丙烯) 防粘材料: 聚氯乙烯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酯膜
经皮给药制剂的局限性
不适合与剂量大对皮肤产生刺激的药物 只适用于分子量小、极性适中的药物 起效较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 吸收个体差异较大
皮肤的基本结构
成人皮肤表面积1.7m2 、皮肤中循环的血液量为全血液的1/3 。
经皮吸收路径
毛 表皮
基质中的药物释放
经角质层路径 经附属器路径
细胞间质
血管 真皮 毛嚢 神经 皮下组织
贮库型贴剂 Reservoir patches
In the case of gel reservoir patches the active substance is dosed inline.
经皮吸收试验方法
体外法
実研装置: 扩散池(立式、卧式、流通池) 膜: 皮肤 动物皮(兔、大鼠、豚鼠、猪) 人皮 培养人皮肤 人口合成膜 実验温度:32ºC 接受液:磷酸盐缓冲液(pH 7.4) 药物的溶解度很低时可添加PEG400
口服制剂和注射剂是理想的?
再也不想打针 !
Why not? 对胃肠道引起副作用 由于肝代谢引起的BA的降低 容易受食物的影响 大分子药物很难吸收 幼儿和老年人服用困难
Why not? 由于高初始浓度引起副作用 容易感染 需要特别训练的医护人员 注射时伴随着疼痛 容易引起安全问题
适时适量地传递药物的「药物特快传递」
21世紀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领域之一 只要贴在皮肤就可以发挥全身疗效 最大的特点在于考虑患者的用药简便性
ALZA D-TRANS® ALZA Corporation
東亜栄養/山之内
久光製薬
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历程
(1)化学药品TDDS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是实验和发明时期; 20世纪80年代是商品化时期; 20世纪90年代是稳定发展期.
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现状
京都大学药学院 桥田 充 教授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 类制剂。
1日剂量:20mg 以下 分子量:500 Da 以下(增加100 Da, 透过速度减少1/5) 脂溶性:分配系数 log Poct 1-2 最佳 融点:200ºC 以下(上升100ºC ,透过速度减少1/5 ) 氢键结合基团:2 个以下(胺基、羟基、卤素) 皮肤结合性:碱性药物延缓吸收,酸性药物影响 反应性:无刺激性,无过敏性,非代谢性 临床上必要性:需要长期给药,减轻非靶部位的副作用
Prodrug
Chemical Potential Ion pair / coacervates Eutectic Systems
Barry B.W. Eur J Phram Sci, 14: 101-114, 2001
药物经皮吸收促进方法
化学促渗法:促进剂(Permeation Enhancer) 生物化学促渗法:前药(Prodrug) 物理的促進法: 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 电致空(Electrophoresis) 超生波导入(Sonophoresis) 微针(Microneedle) 其他促渗法: 脂质体(Liposomes) 微乳(Microemulsions) 无针注射器: Powder jector
血液流速:甾体类药物 代谢:表皮和真皮中的酶(酯酶)
剂形因素
基质:基质中药物释放性不同 药物与溶剂的亲和性: 亲和性 透过性
基质的pH: 酸性或碱性药物的解离 分子型>离子型 剂形:溶液>软膏>贴剂 吸收促进剂:
药物因素
分子量:500 Da 以下(增加100 Da, 透过速度减少1/5) 脂溶性:分配系数 log Poct 1-2 最佳 融点:200ºC 以下(上升100ºC ,透过速度减少1/5 ) 氢键结合基团:2 个以下(胺基、羟基、卤素) 皮肤结合性:碱性药物延缓吸收,酸性药物影响 反应性:无刺激性,无过敏性,非代谢性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 2
K : 基质和皮肤间药物分配系数 Cv : 基质中药物浓度 D : 皮肤中药物扩散系数 L : 皮肤厚度 P : 药物透过系数
Q = 10.549 t - 33.866
R2 = 0.997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ime (h)
EpiDerm™ Skin Model
药物经皮吸收动力学
T. Higuchi 式 (1960年) J = dQ/dt = KCvDA/L = APCv J : 药物皮肤透过速度 Q : 时间 t 时药物累积透过量
Diclofenac permated (μg/cm )
Q = APCvt
J = 10.6μg/cm2/h t lag = 3.2 h
Target tissue Bile Liver Portal vein
Enterocyte Small intestine Kidney
Drug Metabolite
Processes that decrease drug delivery to targets Processes that enhance drug delivery to targets
功能性
缓控释、 靶向作用
生产性
工艺简便 价格低廉
给药途径
細気管支 脳
静脈注射
肺 右側心臓
経肺投与 左側心臓
肝臓 肺胞
皮下注射
肺胞管
経口
小腸
筋肉注射 静脈注射
筋肉注射
皮下注射
表皮
筋肉
血管
Systemic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tissue interface (for example blood-brain barrier)
32℃ Water In
Abdominal skin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5 10
吲哚美辛贴剂经皮给药和吲哚美辛溶液 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经时曲线比较
wenku.baidu.com
皮肤、血液和肌肉中吲哚美辛浓度
140 Concentration(μg/ml or μg/g) 120 100 80 60 40 20 0 2 8 Time(h) 24 48
Contration (μg/ml or μg/g) 3 2.5 2 1.5 1 0.5 0 2 8 24 Time(h) 48
TDDS的分类
Single-layer Drug-in-Adhesive
Multi-layer Drug-in-Adhesive
Reservoir
Matrix
贴剂的生产工艺
Special materials require customized processes and a lot of knowhow in patch production.
Drug/Vehicle Interactions Vesicles & Particles Liposomes High velocity paryicles Horny Layer Modified Hydration Chemical Ehancers Horny Layer Bypaseed / Remoned Microneedle Arry Ablation Follicular Delivery Electrically Assisted Methods Phonophoresis Iontophoresis Electroportion Magnetophoresis Photomechanic al Wave
Skin Plasma Muscle
血中雌二醇浓度经时曲线
80 Mean Serum Estradiol Concentration (pg/mL)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4 8 12 Time (Hours) 16 20 24 1st dose (Day 0) 8th dose (Day 7)
经皮吸收促进剂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 DMSO 醇类:乙醇、异丙醇 多元醇类:丙二醇 脂肪酸类:油酸、月桂酸 脂肪酸酯类: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乳酸月桂酯 萜类: l-薄荷醇、d-柠檬烯 吡咯烷酮类:N-甲基-2-吡咯 NMP 氮酮类:月桂氮酮 Azone
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适合于开发TDDS的药物性质
ng/mL 2.0 妥洛特罗贴剂 1.5 血 中 1.0 药 物 浓 0.5 度 0 4 8 12
n=6 mean ±SE 取下贴剂
儿童 成人 取下贴剂 20 24 28 32 36 时间 48(h)
血药浓度曲线
累积透过量(相对于投药量的%)
去角质层皮肤
正常皮肤 時間 (hr)
豚鼠正常皮肤和去角质层皮肤的6巯基嘌呤的透过量(均值±标准差) (瀬崎 仁編 医薬品の開発 第13巻, 薬物送達法,p.109, 広川書店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