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合集下载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

四、名词解释

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

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节课官方笔记

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课件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尚书·禹贡》篇。

(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

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如桐城以文章扬名,桐城派的方苞、姚鼐(nài)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清朝时期浙东一代重史学,受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代崇尚经术,受戴震的影响。还有“吴学”、“扬州之学”等,都与典范人物有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0032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绪论

名词解释

文化内涵:指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传统文化: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文化传统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民族文化: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名词解释

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的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一统: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壮大,曾起到重要作用

简答题

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开始他们的文化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

青藏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曾居住过吐蕃羌人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

钱穆著

商务印书馆1994-6

弁言

修订版序

第一章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第二章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

第三章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第四章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

第五章文治政府之创建

第六章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第七章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和

第八章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第九章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和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第十章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附录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补跋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绪论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 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 其次是地理通道。
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 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 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 的季节性。
象牙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商代甲骨文
释文: ... 获象 ... 今夕其雨 ...其雨 之夕允 不雨 今译:...抓到大 象...今天晚上下 雨吗?...下雨吗? 到了晚上,应验 了,没有下雨
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河南安阳殷墟 释文: 卜亘 贞逐兕(si)获 占曰其获 己酉王逐 允获 二 ...羌... 今译:贞卜人是亘,贞问 追逐犀牛,能捕获吗? 占卜的结果是能抓到, 己酉这一天,商王去打 猎,果然抓到了...二 ... 羌...
• 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三、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得失
• 孟子“不违天时观念”: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过密 的鱼亡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 梁惠王》
三、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得失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阔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广阔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

四、名词解释

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

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名称的来源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3、文化遗产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

●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地理背景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

●一、地理与人群分布

●1、历史上人群分布

●2、中国地理整体性特征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与饥荒灾病情况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

●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

●二、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

●三、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2、多元的文化发生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三、夏、商、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李山: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的人群,必须依靠着自然所给予他的条件,进行其文化的历史建构,展开他文明创造的历程。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就文化史研究而言,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特定人群历史文化的发生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要了解地地理环境对整个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地势、地形与人群的历史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特点首先是地域辽阔,中国的面积到了清代之后,大体上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上,人群分布复杂多变;有的人群已经消融为新的族群,有的仍然保持古老的特征。下面的内容,在谈论不同的自然地理时,也重点谈谈历史上的一些人群及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1.青藏高原 让我们先从地势最高的地方开始。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从西向东,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它是由近一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的。西藏地形自西向东,从帕米尔高原分出了很多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等,呈格子状分布。西藏地形大致可分两种,后藏和前藏,后藏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发源于这个地区的水,流向印度洋。所以这个地区的地形是向南倾斜。从冈底斯山往北即今天的青海一带过去称前藏,这一地区的地形向东北倾斜。中国的两大河流全部发源于青海地区。 在三千年以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要比现在好,近年在掘出的卡诺文化,就属于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文化。据记载,古代西藏主要居民是羌人。秦汉时期在青、藏、甘西南、川西地区,都有羌系各族的分布。青海湖一带有先零羌、烧当羌,蜀郡、广汉郡有白马羌、越巂郡有旄牛羌等,今西藏地区还有唐羌、发羌等。那时前后藏主要居住的都是羌人。羌人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斯维至先生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式,发现兵马俑的发髻有偏挽在一边的,而中原人发髻是挽在头顶正中的,从仰韶文化妇女的发式上就是如此。发髻偏右偏左都与中原人群不同,古代称羌人为“椎髻之民”。斯维至先生由此认为秦人的兵将许多是羌人。这倒与史书称秦为“戎狄之俗”相合。在《神仙思想与兵马俑的羌戎文化》这篇文章的结尾,斯维至先生还附了石兴邦先生的一篇短文,石先生曾参加过西藏昌都卡诺文化的发掘,他说有一次路过德格,看到一些藏胞的装束和发式、姿态,“与秦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文化”一词中“文”的本意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职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所以又叫人文文化。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于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民族文化学。

只有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论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

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

笔记依据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

的演进

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

规范

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绪论

“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

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

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

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

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

1.文化背景篇(农业)

1.文化背景篇(农业)

3.旧石器中晚期——智人(北京山顶洞人)— —狩猎与采集并重——“做结绳而为网罟,以 佃以渔”和“教民以猎”的“包牺氏”。 4.新石器时代——河北磁山遗址,西安半坡遗 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原始农业初期(粟种 子、骨镞、陶球)——采集渔猎地位下降
思考:采集和渔猎生活方式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是什么?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说“惜太古尝无 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而不知其 父,无 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 无上长幼之道。”
第一章 农业与文化篇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疆域、政区
秦 代
清乾隆24年(1759年)中国疆域
(二)政区
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2.秦代,中国统一,郡县制。 3.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5.宋朝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中华民族是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
成为主体民族。 3.少数民族在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方面做出
贡献。
(二)人口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衡。南和北7:3变为4:6。 3.人口迁徙频繁。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二、农具
(一)原始农具 1.农具亦称田器。《礼记.月令》“秋冬之月……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讲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讲中国文化概论

二、 地理条件影响文化 的几个方面
1
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 道路和文化发展方向
2
广大地域影响大一统观念
3
地缘特征影响中国文化的 历史命运
三、 大地域
《尚书· 禹贡》,九州说
四、 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自然环境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 天独厚 特定区域有明确的区 域意识
典范人物的影响
五、 古代一些重要区域 的文化概说
2
皇家干预
八、古代利用、改造自 然方面的成就
1
开垦土地
2
兴修水利
3
开凿运河
九、古代改造自然的失误
Tiêu đề nhỏ Tiêu đề nhỏ Tiêu đề nhỏ
土地过度开垦
林木资源过 量开采
政治腐败
2
3
数千年的气候变迁与灾害 情况
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 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 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 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 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 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 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 于50米。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四川盆地——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黄土高原地带——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山西高原——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七通八达,形成了便当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不雅测期”(190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地理简要 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 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 的欧亚大陆的东部, 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真题:(2012年 10月)中国处于 世界最大的欧亚 大陆的东部,东 临浩瀚的 ( A)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1、(2012,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 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2009,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 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 上起西周,下迄(D ) A.秦末 B.两汉 C.唐末 D.元 中 3、 (2010,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 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 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 C) A.“纪传时期” B.“编年时期” C.“方志时期” D.“纪事本末时期”
(2007,10)3.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 的地带是(D ) A.青藏高原地带 B.华北平原地带 C.江汉平原地带 D.黄土高原地带
黄土 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特别是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 中原人与草原人的必争之地。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东西两 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碰上一条宽平 的谷地,即汾河谷地。
原因:1、 中原文明必 须长期面对 一个由草场、 山地、沙漠、 戈壁构成的 辽阔的地域, 和以游牧为 基本特征的 文化区域。
2、这个与中原 发生关系的 “前台” —蒙古高原上生 存着许多民族, 从最早的猃狁 (Xiǎnyǔn),到 北狄、匈奴、 鲜卑、突厥、 契丹、党项、 金、蒙古、满 族。
3、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是在前一个民族迁 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 进,充当着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 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 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 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 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 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着。 4、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 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上述 的情况就重复一次。反复多次。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 同于前面的几大文化的的是,它所依赖的 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的众所支流所 形成的湿润地区。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 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P51 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 向。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 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1、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 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 民族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2、中国历史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 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 同的历史景观。 3、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 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
(2011,1) 26.长江中 下游平原的 构成有 ( ABE ) A.江汉平原 B.鄱阳湖平 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 洲平原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 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 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 交通的便利。 真题:(2012.1)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 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C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占主导。 如何理解“大一统”:P51
1、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 念已经十分清晰。 2、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 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 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以后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 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3、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算短,但追求统一始 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4、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 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 次的区别是什么? P41
)(1)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2)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 拥有的文化。 (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 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4)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 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 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 相补充。
气候变迁:由暖变冷。 P50
真题:竺可桢先生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 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 变化分为( D )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四个时期: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温暖期。 商末。黄河中下游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公元前1100——公元1400,寒暖交错期。 (西周到明初) A。西周前期,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牛马冻死,江汉结冰。 B。春秋至西汉,第二个温暖期。北方收获两季, 蜀汉江陵有橘树。 C。东汉、三国至南北朝,第二个寒冷期,淮河结冰。 贾思勰 《齐民要术》:黄河以北的桃花开, 比现在晚十天到半月。 D。隋唐至北宋,第三个温暖期。柑橘。 E。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第三个寒冷期。荔枝树冻死。 F。南宋中期到元中期,第四个温暖期。杭州不见冰雪。 3)公元1400——1900,寒冷时期,方志时期。 4)1900——仪器观测期。
(1)青藏高原:号称 “世界屋脊”。 居住人群:吐蕃,羌 人
真题: (2010,10)2.南 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 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 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 族是( B )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2012年10月) 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 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 ( D) A.西夏 B.西戎 C.西狄 D.西羌
地理环境(2011,1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 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 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Hale Waihona Puke Baidu,进行他们的文明 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理解: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2008,10)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 制于它的( c ) A.气候条件 B.经济条件 C.地理条件 D.国际条件
(2011,10)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 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D )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 (2008,10)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 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 C) A.“天” B.“地” C.“天下” D.“地上” (2009,10)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 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是( B ) A.和睦 B.统一C.和平 D.友好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
最南:云贵高原,是古代的“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北部是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 北面大巴山:古巴人。氐(dī )人、羌人。 盆地中央是成都平原:富饶,汉人。
往北越过秦岭就是黄土高原。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这里建都的原因?
1、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 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可谓表里 山河。 2、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 退可守,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009,10)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D ) 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C.吞并与兼并 D.联合 与融会
(2010,10)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 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C )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2012,10)27.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 BC ) A.和平 B.联合 C.融会 D.谦让 E.战争 (2009,10)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 文明形态和(D )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2009.10)简述中国文 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 形势”。
答:(1)山西高原的 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 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 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 路; (2)太行山脉中某些 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 北地区。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 居住以狩猎和耕种为生 的民族。 鲜卑、契丹、金人、满 族。 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与 华北平原接壤。
(2006,10)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 汉时期,便进入了( B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006,1)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 直到南北朝,是( B )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1)气候:温带气候,季风气候。四季分 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 (2)灾害性气候:旱灾,洪涝,蝗灾病虫。
(2008,10) 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 A.温带气候 B.亚热带气候 C.高原气候 D.海洋气候 A )
(2011,10)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 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 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
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 希罗多德:“埃及是 尼罗河的赠礼。”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 各地理单元有着很大的独立性。
(2013,1)2.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 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 溉。古埃及文明发生于(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2007,10)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 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 走向统一,地域决定中国是一个人 群林立、多族群的世界。

地势分布:三个阶梯。西高东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原因?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属于温带气候,旱灾,洪灾,蝗灾 四个大的时期:
简述文化传统的内涵P43
内涵: A、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在传承 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 B、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 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比如裹脚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 件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 失
1.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 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2011)
(1)、这个地区有黄河和海河 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汉 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 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2)、华北平原直接与气候湿 润,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这一地区是古代重要的农 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 中心。
答; (1)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 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 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2)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 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为了 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 与地理互动的。 (3)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 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