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二、本章/教材结构图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四、配套练习题五、其余课程安排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如桐城以文章扬名,桐城派的方苞、姚鼐(nài)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清朝时期浙东一代重史学,受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代崇尚经术,受戴震的影响。

还有“吴学”、“扬州之学”等,都与典范人物有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二)先秦时期的几个重要文化区域1、四大基本经济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传统文化的背景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 健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 的发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 精于思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 们不好动,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 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
孙传芳,卢永详;河北产生了齐燮元……; 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里冯玉详, 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 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 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象是例 外,但适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 国藩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同时也是第 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 是以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
北面修建了长城,加之长期处于文明中心, 隔绝了与世界的联系。天然地理屏障,既 保护了我们,也封闭了我们。
对文化的影响:
1、文化自生,延续不断,文化中心观 念(孟子曰“吾闻由夏变夷,未闻变于 夷者也”,宋代石介《中国论》),封 闭内倾,民族性格稳健。与古希腊对比, 富于开放、冒险、进取精神等。
命运注定应为显贵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 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
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砺豪放的态度, 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 特性,要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 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直 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 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 尊孔之道。(北方出军人,南方出文人 骚客、商人;东北虎,西北狼,南方大 绵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四野)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阔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广阔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广济河3、金水河4、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2、陶器的制造3、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后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成就: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弄呀〕、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三皇五帝传说:五帝的谱系: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夏、商、西周文化进程:〔尚忠夏〕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夏文化特点: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始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文化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西周的历史功绩: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各组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国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西周的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的地理背景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遗产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那边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器”九州:对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

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尽地利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监督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开封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河)、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气候大势是由暖变冷的四个时期:1、温暖期(前3000-前1100)2、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3、寒冷时期(1400-1900)“方志时期”4、“仪器观测期”(1900-现在)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经典巨著,它以地理和人文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

每一章都涉及到各种知识点,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

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本章介绍了中国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等。

重点了解中国地貌分类、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理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特点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第三章:中国家庭和婚姻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家庭和婚姻的传统及现代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家庭和婚姻传统的特点,如三从四德、夫妻恩爱等。

第四章:中国的宗教信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宗教信仰的种类,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以及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中国的节日和民俗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中国的音乐和舞蹈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包括京剧、昆曲、民族音乐、民族舞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中国的饮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各种不同地区的菜系和特色小吃。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八章:中国的文艺和文学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文艺和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

第九章:中国的工艺和美术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工艺和美术,包括陶瓷、漆器、织锦、书法等。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选择,判断,知识点点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第一阶梯”。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

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最南的是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

再往北越过秦岭是黄土高原地带,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就是汾河谷地。

【还有一些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点竺可桢将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的下限是商朝末年,寒暖交错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之后进入第二个寒冷期。

从公元1400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寒冷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

第四个的大的气候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个时期为“仪器不雅测期”单项到西周,“天下”的不雅念已十分清晰。

点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不雅念中的基调。

点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点“状元乡”“秀才县”安徽的“桐城派” 方苞、姚霡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单项孟子提出了不违天时的不雅念单项、多项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都提出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是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的主张。

点从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被破坏严重。

与黄河的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致于消失。

单项、判断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简答,论述多选、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简答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概论--思维导图●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名称的来源●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2、两个文化层面●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3、文化遗产●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一、地理与人群分布●1、历史上人群分布●2、中国地理整体性特征●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与饥荒灾病情况●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发展的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二、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三、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2、多元的文化发生●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夏、商、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1、尚忠的夏文化●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3、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1、经略南方●2、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3、边地民族的内附●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1、郡县制的确立●2、中央集权制●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1、小农的黄金时代●2、重本抑末的内涵●四、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2、经学与王莽新政●3、一个阶层的养成●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1、西晋灭亡的文化缘由●2、永嘉之乱引发的历史变动●3、南朝土族的文化作为●二、开发江南●三、佛教的传播●四、民族大融合●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1、隋唐政治制度概况●2、北方文化背景与唐朝开国●(1)尚武精神●(2)开放的民族政策●(3)崇佛教与重诗文●3、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1、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2、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3、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三、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一、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2、世界性的文化交流●3、元朝政治在经济上的负面作用●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1、东西方的相遇●2、明清两朝立国观念●3、重农主义下的政治与经济●三、元明清三朝的文化政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活动●1、元朝时期的文人●2、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3、清朝的学术状况●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文化●一、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一)农耕知识系统●(二)农耕灌溉系统●(三)农具应用系统●(四)农书流通系统●二、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活动●(一)传统手工业●(二)传统商业活动●1、传统商贸的四种模式●2、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3、传统商业文化符号●三、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特征●(一)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一、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与分类●(一)传统服饰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自然环境中的服饰文化●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文化●(二)传统饮食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饮食烹饪技术和传承●2、传统饮食文化观念●3、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三)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居住方式●2、居住仪式●(四)传统交通文化的结构与分类●1、交通设施●2、运输工具●3、旅行观念●二、传统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一)传统日常生活的家庭单元●1、家庭●2、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二)传统日常生活的文化要素●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第三节中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一、传统天文物理知识与手工行业知识●(一)传统天文知识●(二)传统算学知识●(三)传统手工行业知识●二、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与文化描述●(一)传统中医药学的知识系统●(二)传统中医药学的文化描述●1、腑脏学说●2、经脉学说●3、针灸学说●三、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一)中国传统技术的历史地位●(二)中国传统技术的文化价值●第四章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1、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2、君主专制制度●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二、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2、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三、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约规●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其特点●(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礼俗的变化●(二)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二、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一)皇家贵族礼制的严整性●(二)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天人合一”的含义及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二)“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中庸之道的价值观●(一)“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二)“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一)孔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观●(二)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一‘、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一)上帝崇拜●(二)鬼魂崇拜●(三)祖先崇拜●(四)前兆迷信和占卜●(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二)道教与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三)道教与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一)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四、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一)先秦儒家“天命观”的宗教色彩●(二)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师的谶纬使儒学宗教化●(三)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第三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二、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重义轻利●(三)谦和礼让●(四)真诚有信●三、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第四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二)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三)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二)启发诱导●(三)学思结合●(四)教学相长●第五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一、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一)文学艺术●(二)戏曲●(三)音乐●(四)舞蹈●(五)绘画●(六)建筑●二、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一)诗言志●(二)文以载道●(三)乐以教化●三、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一)中和之美●(二)尚意追求●(三)崇尚自然●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一)中国境内的语言●(二)中国境内的文字●三、汉语汉字的特点●(一)汉语的特点●(二)汉子的特点●四、汉语汉字的传播●(一)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二)汉子汉语在境外的传播●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一、语言观念●(一)语言崇拜●(二)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三)修辞观●二、汉子观念●(一)早期的汉字崇拜●(二)近代对汉字的否定●(三)关于汉字的多维思考●三、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四、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第三节利用汉语汉字形成的文化现象●一、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一)汉语汉字与修辞格●(二)汉语汉字与富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三)汉字与书法艺术●二、汉语汉字与民俗●(一)对联●(二)预言和字谜●(三)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官方笔记

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官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官方笔记•精讲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思维导图地理与人群分布 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古代叫自然方面的作为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二、知识点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限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知识点U 地理与人群分布☆☆☆1历史上的人群分布(1)地理特征①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属的海疆更是辽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又称中国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其中东海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o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1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2)人群分布①东北壬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鲤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区域。

②蒙古高原,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③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④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置地之一。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可谓表里山河!⑤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样本,完整版11页)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文化背景篇(农业)

1.文化背景篇(农业)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中华民族是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
成为主体民族。 3.少数民族在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方面做出
贡献。
(二)人口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衡。南和北7:3变为4:6。 3.人口迁徙频繁。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黄河 3.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塬”日
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5.沙漠的变迁 。
关于黄河的谚语、名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黄河清,圣人出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
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 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 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三)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据统计,中国近30年来消 失的湖泊共计243个,新疆消失湖泊数量最多, 一共62个。
了奴隶社会阶段 。例如匈奴族。 第三,分庭抗礼进取中原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辽金夏元。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生活 方式
2.


居住
文 明
方式




明 的 对
饮食 方式

思考题
(1)生活方式:采集—渔猎 (2)饮食生活:谷物为主—肉食为主 (3)居住方式:固定、安居—移动、流浪 (4)主流观念 农耕文明是循规蹈矩、温和善良 … … 游牧文明是大胆、勇敢、强悍、创新 … …

自考口袋笔记000321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口袋笔记0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21-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目录绪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绪论“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化”的本意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更多一些。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概况广义文化“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的创造,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段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三个原因:1、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中国文学三大干流:古典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

文化的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以文学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

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2023年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

这片土地上,有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多元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一、地理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化的地形,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和经济特点。

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南方多山地、水乡和亚热带气候,北方则是广袤的平原、草原和寒带气候。

这种地形地貌差异,影响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差异。

1、南方中国南方以山地、水乡为主,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绵延不绝的喀斯特地形,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

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温暖的气候以及特殊的土壤,使得南方成为中国出产优质水果和茶叶的主要地区。

与此同时,南方的多样化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兴趣。

2、北方而北方则以辽阔的平原和草原为主,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以水资源为主,在荒漠化和风蚀严重的情况下,北方农业技术难度也更大。

但是这里的人们有着封闭性强、忍耐力十足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精神。

在地理环境上,中国还有世界闻名的青藏高原和河南黄土高原等,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在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举个例子,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藏红花和牦牛肉,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产品成为珍贵的资源,成为西藏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根植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厚重的文化韵味,也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1、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食文化。

中国的餐桌上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食物,例如宫廷菜肴、民间美食,还有各种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这些菜肴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闻名的宝库之一。

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观念。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
夏朝,原始宗教兴盛,在牛骨龟甲上刻画纪事、 占卜的基础上开始创立文字符号。到商朝,殷 墟甲骨文(单字约4500字)能完整记载历史。
与此同时,青铜器铸造在商代高度发展。青铜 的礼器、兵器、食器、乐器、工具、车马具。 花纹有饕餮(taotie)、凤、鸟、云雷、几何、 鱼等。西周时期多铭文,东周时期出现鸟篆 (zhuan)字体。
公元前后:大帝国的出现
中国出现秦汉帝国,西方有罗马帝国,印 度则是孔雀王朝,各个文明都建立了自己庞大 的帝国。
中国进入了有自我意识的时期。适应农业 文明的政治制度——中央王权(郡县制)确立, 思想统一模式确立,以书同文(篆文),车同 轨以及统一度量衡为基础。还出现了户籍制度。
公元2世纪:混乱中的美丽
非汉族
象形文字
叉子文化
道家文化
海洋岛屿 型 渔猎贸易 型 汉、非汉 族 声音文字
叉子文化
佛教文化
农业环境与生产方式与心理素质
首先,安于现状,乐观豁达。 其次,顺应自然,讲究功利。 再次,崇尚人际关系,崇尚集体权
威主义。
安于现状,
总的来说,同环境恶 劣,物产贫乏的地区 的人民,和生活在海 洋岛屿的人种比较, 中国人对环境的满意, 对生活的满足,导致 更安于现状。开拓精 神、创造精神、向自 然界索取的精神相对 较弱。
崇尚集中与集体力量
农业要求土 地的相对集 中以便于灌 溉,要求家 族集体财产 制度,避免 个人所有和 土地分散。
崇尚权威主义。
农业技术的传授需 要长辈的教授,生 产的组织,特别是 人工灌溉的建设, 需要集中家庭力量, 需要家长权威的指 挥,家长制,权威 主义、祖宗崇拜、 敬老尊老,家族血 缘的集体主义可以 说是农业经济的社 会制度保障。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李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的人群,必须依靠着自然所给予他的条件,进行其文化的历史建构,展开他文明创造的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就文化史研究而言,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特定人群历史文化的发生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要了解地地理环境对整个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地势、地形与人群的历史分布中国历史地理特点首先是地域辽阔,中国的面积到了清代之后,大体上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上,人群分布复杂多变;有的人群已经消融为新的族群,有的仍然保持古老的特征。

下面的内容,在谈论不同的自然地理时,也重点谈谈历史上的一些人群及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1.青藏高原让我们先从地势最高的地方开始。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从西向东,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它是由近一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的。

西藏地形自西向东,从帕米尔高原分出了很多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等,呈格子状分布。

西藏地形大致可分两种,后藏和前藏,后藏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

发源于这个地区的水,流向印度洋。

所以这个地区的地形是向南倾斜。

从冈底斯山往北即今天的青海一带过去称前藏,这一地区的地形向东北倾斜。

中国的两大河流全部发源于青海地区。

在三千年以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要比现在好,近年在掘出的卡诺文化,就属于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文化。

据记载,古代西藏主要居民是羌人。

秦汉时期在青、藏、甘西南、川西地区,都有羌系各族的分布。

青海湖一带有先零羌、烧当羌,蜀郡、广汉郡有白马羌、越巂郡有旄牛羌等,今西藏地区还有唐羌、发羌等。

那时前后藏主要居住的都是羌人。

羌人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斯维至先生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式,发现兵马俑的发髻有偏挽在一边的,而中原人发髻是挽在头顶正中的,从仰韶文化妇女的发式上就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青藏高原:号称 “世界屋脊”。 居住人群:吐蕃,羌 人
真题: (2010,10)2.南 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 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 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 族是( B )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2012年10月) 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 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 ( D) A.西夏 B.西戎 C.西狄 D.西羌
原因:1、 中原文明必 须长期面对 一个由草场、 山地、沙漠、 戈壁构成的 辽阔的地域, 和以游牧为 基本特征的 文化区域。
2、这个与中原 发生关系的 “前台” —蒙古高原上生 存着许多民族, 从最早的猃狁 (Xiǎnyǔn),到 北狄、匈奴、 鲜卑、突厥、 契丹、党项、 金、蒙古、满 族。
3、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是在前一个民族迁 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 进,充当着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 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 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 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 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 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着。 4、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 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上述 的情况就重复一次。反复多次。
简述文化传统的内涵P43
内涵: A、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在传承 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 B、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 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比如裹脚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 件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 失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 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1、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 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 民族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2、中国历史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 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 同的历史景观。 3、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 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1.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 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2011)
(1)、这个地区有黄河和海河 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汉 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 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2)、华北平原直接与气候湿 润,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这一地区是古代重要的农 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 中心。
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 次的区别是什么? P41
)(1)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2)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 拥有的文化。 (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 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4)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 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 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 相补充。
一、中国地理简要 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 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 的欧亚中国处于 世界最大的欧亚 大陆的东部,东 临浩瀚的 ( A)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地理环境(2011,1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 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 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 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理解: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2008,10)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 制于它的( c ) A.气候条件 B.经济条件 C.地理条件 D.国际条件
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 希罗多德:“埃及是 尼罗河的赠礼。”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 各地理单元有着很大的独立性。
(2013,1)2.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 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 溉。古埃及文明发生于(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2007,10)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2009.10)简述中国文 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 形势”。
答:(1)山西高原的 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 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 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 路; (2)太行山脉中某些 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 北地区。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 居住以狩猎和耕种为生 的民族。 鲜卑、契丹、金人、满 族。 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与 华北平原接壤。
(2006,10)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 汉时期,便进入了( B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006,1)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 直到南北朝,是( B )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2009,10)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D ) 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C.吞并与兼并 D.联合 与融会
(2010,10)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 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C )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2012,10)27.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 BC ) A.和平 B.联合 C.融会 D.谦让 E.战争 (2009,10)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 文明形态和(D )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 同于前面的几大文化的的是,它所依赖的 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的众所支流所 形成的湿润地区。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 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P51 在中国战争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 向。
1、(2012,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 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2009,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 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 上起西周,下迄(D ) A.秦末 B.两汉 C.唐末 D.元 中 3、 (2010,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 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 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 C) A.“纪传时期” B.“编年时期” C.“方志时期” D.“纪事本末时期”
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
(2011,1) 26.长江中 下游平原的 构成有 ( ABE ) A.江汉平原 B.鄱阳湖平 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 洲平原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 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 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 交通的便利。 真题:(2012.1)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 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C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 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 走向统一,地域决定中国是一个人 群林立、多族群的世界。

地势分布:三个阶梯。西高东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原因?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属于温带气候,旱灾,洪灾,蝗灾 四个大的时期: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占主导。 如何理解“大一统”:P51
1、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 念已经十分清晰。 2、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 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 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以后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 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3、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算短,但追求统一始 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4、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 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是第二阶梯。
最南:云贵高原,是古代的“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北部是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 北面大巴山:古巴人。氐(dī )人、羌人。 盆地中央是成都平原:富饶,汉人。
往北越过秦岭就是黄土高原。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这里建都的原因?
1、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 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可谓表里 山河。 2、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 退可守,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011,10)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 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D )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 (2008,10)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 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 C) A.“天” B.“地” C.“天下” D.“地上” (2009,10)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 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是( B ) A.和睦 B.统一C.和平 D.友好
气候变迁:由暖变冷。 P50
真题:竺可桢先生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 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 变化分为( D )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四个时期: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温暖期。 商末。黄河中下游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公元前1100——公元1400,寒暖交错期。 (西周到明初) A。西周前期,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牛马冻死,江汉结冰。 B。春秋至西汉,第二个温暖期。北方收获两季, 蜀汉江陵有橘树。 C。东汉、三国至南北朝,第二个寒冷期,淮河结冰。 贾思勰 《齐民要术》:黄河以北的桃花开, 比现在晚十天到半月。 D。隋唐至北宋,第三个温暖期。柑橘。 E。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第三个寒冷期。荔枝树冻死。 F。南宋中期到元中期,第四个温暖期。杭州不见冰雪。 3)公元1400——1900,寒冷时期,方志时期。 4)1900——仪器观测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