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重点共36页文档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解决问题 63页
结论: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 和用乘法计算,不 同加数的和用加法 计算。
怎么做?
1. 舞蹈小组在练习跳舞,每排站了 6个人,站了4排,一共有多少人? 6 × 4 = 24(人) 2. 公园的湖面上有2条船,一条坐了4人, 另一条坐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 4 + 6 = 10(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挑战一下!!!
小明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8只,另一 种 有7只。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1) (1)小明家养了多少只鸡?
8 + 7 = 15(只)
(2)小明家养了多少只鸭子?
3 × 6 = 18(只)
建昌县头道营子乡小学中心校 讲课教师:姜丽媛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 共有多少张?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 共有多少张?
(1)
5 (2) 5 5 5
4
5
把4个5加起来
把4和5合起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建模初探-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建模初探
随着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更加灵活巧妙地利用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和方法,把复杂抽象
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简化过程的方法就是数学建模。
数学课程标准中阐述: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在小学
阶段,数学教学的基础是计算教学,而在计算教学中,数学建模
至关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建模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趣味性,培养数学计算建模思想
1.巧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连加连减时,笔者利用丑小鸭的故事引入,创设情境,随着课件的出示,教师问:“这儿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叙述:“美丽的湖面上,有 4 只白天鹅,先飞来了2 只,又飞来了 3 只。”教师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答:“现在湖面上有几只白天鹅?”并用数学算式连加表达
出来。结合情境,连加的计算模型得以顺利解决。
童话故事很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在美妙的故事情境中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使学生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让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精彩。所以,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情境创设非常重要。
2.巧用素材,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应通过生活中
熟悉的事例,或者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
及时引入课堂,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在除法估算教学时,有的教师用运动会比赛项目作为素材,
如跳绳比赛中,小亮 4 分钟跳 385 下,小红 5 分钟跳 512 下,哪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更快呢?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虽然估算的结果都是 100,但是利用 385 比 400 少, 512 比 500 多的常识性经验,得到了正确的估算结果。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毛永祥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毛永祥
发表时间:2019-01-24T17:14:29.6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3期作者:毛永祥[导读]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计算教学,不管是教学计算方法还是教学解决问题,计算问题一直是老师和学生重点关注的。四川省盐源县梅雨镇小学615700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计算教学,不管是教学计算方法还是教学解决问题,计算问题一直是老师和学生重点关注的。以下是我对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提升计算教学目标定位,着眼于能力的“全面”
当前计算教学的目标定位已经关注到理解算理、交流算法并强调应用。这是目标的横向维度,关注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能着眼知识理解的高度,也许这是提高计算综合能力之“本”。
二、加强运算方式相互融合,着眼选择的灵活
教师在设计一节计算课时,要突破单一技能的学习。当学生基本掌握算法后,要呈现一些材料进行综合,在不同方法的冲突与交流中,让学生跳出“定势”,逐渐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算法的意识。解决问题时往往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如果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即使繁杂也不在乎。
三、呈现错误,提高计算效率
很多同学在计算中对于一些易错题和相对复杂的计算题都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对这类易错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可以是以老师直接出题的方式,也可以直接投影学生作业本上的错题,让学生一起来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四、变式练习,熟练掌握计算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8篇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8篇
教案是教师拥有高质课堂的有效武器和必备条件,制定教案是为了让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有清晰的思路,无忧文档我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32-10-6=25+20-10=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自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自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融合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新课改已经十几年了,许多老师乃至家长都感觉到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明显下降了,大不如前,以及经常“粗心”出错,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曾经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只要让学生把法则背下来反复练习即可,似乎不必花时间去研究计算法则背后计算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得不重提算理、法则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构成的,运算法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而法则又要满足一定的道理,所以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可操作化。那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将算理与算法合理融合在一起,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推动算理与算法之间相互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借助已经学习过的数学方法与知识,科学完成算理与算法之间的相互迁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与《小数加减法》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借助,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小刚与小明到商店买文具,其中文具盒8元一个,笔记本3.4元一本,讲义夹
4.75元一个,彩笔2.65元一支”。小刚买了一支彩笔,小明买了一个讲义夹。求:(1)小刚与小明一共花掉多少钱?(2)小刚比小明多花多少钱?在学习这节新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运算及一位小数的运算,所以在解答以上题目时,学生很可能用思维定势解决计算问题。虽然学生可凭借自己的计算经验进行计算,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清晰认识其中的算理,因此不敢确保自己所运算的结果完全正确。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用列竖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就出现了“把两个加数的末位对齐进行计算”及“把两数中的小数点对其进行计算”的情况。为了使得学生获得正确的计算结果,就需要教师从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为入手点,启发他们在计算时把单位相同的数对齐,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明白计算时应将小数点对齐。[1]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简易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一、教学现状分析――“简而不便”关于简易计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学生在1~3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都有所接触,并不陌生。现集中在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虽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更严重的是学会灵敏运用。
1.雾里看花,找不到“点”
在作业中,我们会发现有这么一小部分学生,他们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不明锐,因此在作业中常常会雾里看花,一时半会儿找不出简易计算的关键点,以至于稀里糊涂,拿来就凑。
例如125×32×25,他们就发现不了32可以拆成8×4,25×4=100,
125×8=1000;又如75×99+75,由于学生没有从整体上去观察,以至于发现不了后面一个75与前面99个75合起来一共是100个75;再如782-148+152,
855+68+22,64×99这样的算式,我们的部分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算式的表象所隐瞒,稀里糊涂,拿来就凑。782-148+152自然就被凑成了782-300=482,
855+68+22中学生想当然地将68+22凑成了100。在计算64×99过程中,想当然地就变成了64×(99+1),也被凑整了。总之把不能、不该凑整的都凑整了,简易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结果却错漏百出。
2.思维定式,非“简”不可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会有这么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思维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和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式。似乎所有的题目都要简易计算,在他们看来,计算的首要条件就是一定要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以上这些问题,也深有感触,只是很多时候问题的发现往往是在学生出现大量的错误之后,而不是错误呈现之前。更为遗恨的是,老师们不是从问题的本质、根源出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练习。这样一来,简易计算从根本上变成了一种方法,在大家看来只有运用了这种方法才算达到简易计算的目的,这无疑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简易计算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目标,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只能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有用平台,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操作以及怎样灵敏运用。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2019年文档
xx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严重任务。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烂熟“、“比较烂熟“、“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计算能力在数学中的作用。
数学计算能力大致涵义有以下三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优良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凹凸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易、确凿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严重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严重的口算要求达到烂熟;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烂熟;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严重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敏,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六年级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篇一: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数的运算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再现。
(一)口算
27+68=910-540=18×40=910÷70=78-0.8=3÷7=6.3÷0.1=36×25%=48+6.52=1.02―0.43=(二)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根据这四副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3、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幅图:
①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②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求和:39+26=65(只)120-39-26=55(只)120-(39+26)=55(只)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
第二幅图:
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幅图:①捆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②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
18×1/3=6(米)18×1/2=9(米)
③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④还剩下多少米彩带?
18×(1/3+1/2)=15(米)18-18×(1/3+1/2)=3(米)或者18×(1-1/3-1/2)=3(米)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四幅图: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48÷4=12(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
九年义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共29页文档
图1
图2
B、你能否用最简单的方
法度量出3号学具(如右
图所示它的长5厘米、宽
3厘米)纸板的面积?为
什么这样排?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返回 8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平方厘米) (厘米) (厘米)
6 = 3× 2 8 = 4× 2 15 = 5 × 3
观察以上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S U M M E R T E M P L AT E
九年义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 第七册
长方形 和 正方形 面积计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复习导入
公式推导1
公式推导2
例 题 做一做 练 习 思考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你会计算了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6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大正 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即可:
(16×16)-(4×4)
=240(平方米)
是不是很简单?努力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持续更新,敬请收藏)
2返7 回
面积固定,但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变 化的,请找出合适的长、宽,使得它的周 长最大和最小。 开动脑筋,祝你成功!
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因错利导策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因错利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09-11T08:39:07.797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18期作者:刘旖旎[导读]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因错利导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与分析。
湖南省邵东市仙槎桥镇第二完全小学 422800
摘要:针对于当下的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因错利导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这门学科针对于学生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公式非常之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才能不断提升计算准确率。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因错利导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因错利导;策略
数学计算作为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数学技能。数学计算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数学计算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四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计算准确率。在小学四年级教学过程中开展因错利导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计算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数学计算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占有着一定的关键性地位。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因错利导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优化计算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素养。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认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准确率,需要重点加大学生的计算量。这部分教师对提高学生数学计算准确率的教学方向上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偏差,加大题量无法避免学生出现数学计算错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计算算理的认知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计算的基本原理,才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计算中,同时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计算错误。教师采用因错利导的教学策略时,首先应该明确认知到学生作为因错利导教学策略的主体,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1]。
小学数学小升初分班考试专题复习数和数的运算共36页文档
小学数学小升初分班考试专题复 习数和数的运算
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数学教学 【数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知识汇总
【数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知识
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⑴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