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合集下载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场域理论学习指导

场域理论学习指导

《小组工作》课程学习指导

单元(项目)1: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任务1: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理论

学习目标1、掌握场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理论假设、理论内容及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2、能够分析场域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会应用该理论设计指导小组

学习内容理论知识考夫卡

勒温

生活空间、此时此地、紧张体系

场域理论的对小组的启示

实训项目进行场域理论指导小的小组方案设计

学习方法1、认真研读教材课本

2、查阅社工中国网等网站相关学习信息

3、小组研讨

4、记录笔记

重点难点重点:场域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内容、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难点:场域理论的理论内容

单元小结理解场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理论内容,根据该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在实践中加以尝试使用和训练

课外学习1、课外学习资源:社工中国网、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等;图书馆相关图书

2、课外学习习题:如何理解场域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场域影

响人们行为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论学校场域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论学校场域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论学校场域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张家军

【摘要】学校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它是由各种关系网络构成的一个“场域”.学校场域是指在学校教育中,由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围绕着知识的生产和传递,所形成的一种关系网络.学校场域具有整体性、自主性、中介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具有认识导向、行为规范、榜样示范以及感染功能.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0)002

【总页数】5页(P151-155)

【关键词】场域;学校场域;教育学;皮埃尔·布迪厄

【作者】张家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8

一、学校场域的本质

“场”最初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场效应”,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后来,“场”概念被引用到其他学科中,如心理学的“心理场”。从物质世界的“电磁场”进入人的世界的“心理场”,表明“场”的理论已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考夫卡(K.Koffka, 1886—1941)首次提出了心理场。他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考夫卡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地理环境的调节。与此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1]勒温继承了格式塔的传统,进一步

发展了格式塔的场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场决定的。心理场主要是由于个体需要和他的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构成的。于是,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即人的行为(B)等于个人(P)和环境(E)的函数(f),表明行为在场中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而发生改变。勒温非常重视“总体场”的考察,认为只有当我们可以描述特定时间中个体的整个心理场时,才有了精确预见个体行为的基点。他认为改变人的生活空间的力有两种:一种是产生于人自身需要的“自身力”,另一种是来自周围环境的“诱导力”;而对社会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那些既有个体自身的力又有来自外部影响个体的各种“能量场”的诱力。[2]从上述可以看出,心理

格式塔心理治疗

格式塔心理治疗

苛勒的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四)弗雷德里克·皮尔斯
1893年出生于老式的德国犹太中产阶级家庭。 1913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法律,后转学医学。1918年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成了一名医疗志愿者,后来成为官方工作人员。 1921年,他获得柏林大学精神病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6年进入法兰克福脑损伤士兵研究所成为 戈德斯坦的助手。 在法兰克福研究所期间,皮尔斯遇到了很多对他以后工作产生 重大影响的人。 1933年由于纳粹的崛起,皮尔斯离开德国去了荷兰,一年后又 移居南非。 1935 年,他建立了南非精神分析研究所。 1946年移民美国,从此,其分析方式逐渐与传统的精神分析法 分道扬镳。 1952 年同古德曼和妻子劳拉一起创建了纽约格式塔治疗研究所。 1964-1969年间,他是位于大索尔的伊沙兰研究所的精神学撰 稿人。 1969年,他搬至温哥华岛。创办了一个治疗交流会。 1970年逝世。
2021/3/12
38
主要著作
《心理发展原理》 《心灵的成长:儿童心理学导论》 《知觉:格式塔学说引论》 《艺术心理学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2021/3/12
39
(三)沃尔夫·苛勒
1887年,苛勒生于波罗地海的雷维尔(现属爱沙尼亚)。 1909年在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顿夫的指导下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10年,苛勒接受法兰克福大学的邀请,在该校任职。在此期间, 他与考夫卡共同进行了“似动”实验。 1913年,法兰克福大学成为当时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地,苛勒、 考夫卡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干力量。

团体社会工作

团体社会工作

团体社会工作

第一章小组社会工作概述

一、含义

社会团体工作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

二、小组工作的构成要素

小组(是互动的,是一个关系体系,是一个有机体且不断变化)、工作者、成员、机构、活动项目

三、社会团体工作的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模式、发展模式、折衷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是惠特克(Whittaker)。

社会目标模式把团体工作的目标定为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它认为人类往往是通过团体力量达成社会行动的。它强调发展团体本身的功能,强调成员在团体中学习团体活动的规则、培养团体活动能力以及通过团体达成社会行动的能力。社会参与、社会行动、民主过程与学习是这一模式的中心概念。这一模式关心民主的进程,关心如何增加个人和团体的社会权力。

在这一模式中,工作者是一个能够影响他人并使他人积极行动起来的人,他凭着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每一个团体成员都承担起公民的责任,进而建立更美好的社会。这一模式偏重于社会事务,较多地依托社区开展工作,探索社区的发展,促成社会行动。其工作方式接近于社区组织工作。其主要工作是设计程序和策划行动。

2、治疗模式也称为临床模式或处理模式。文特

治疗模式认为,社会团体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团体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其关注的中心是怎样运用团体工作来改变人的功能丧失与行为偏差,协助个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与行为的矫治。团体在这里是治疗环境,也是治疗工具。这一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精神病治疗、心理治疗、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等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九》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九》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九》库尔特·考夫卡

那么,看来它与我们文章中的陈述是等同的,我们的陈述取自梅茨格,他也摘引了缪勒的话,而铁钦纳(Titchener)的三个术语更加清楚地带出了目标-自我的关系(object-Ego

relation)。当我们引入自我时,我们将讨论与坚持类似的特征,但是,有意义的是,如果我们不是被迫地去提及自我的话,我们甚至无法开始关于环境场的讨论。环境场的特征是一个自我的场,这种自我直接受该场的影响。

同质刺激强度的效应

然而,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问题上来,即雾的外表和刺激强度的关系问题。由于我们的知识仍然很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不考虑适应性在这种关系上的效应,这里的所谓适应性,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暗适应和光适应(dark

and light adaptation)。我们可以根据梅茨格在绝对同质刺激条件下取得的结果而得出结论,坚持随强度而变化大于坚持随白色而变化。梅茨格提供了有关场中事件(从绝对的黑暗开始,逐渐明亮起来)的描述。“起初,对观察者来说,它是在沉闷减少的意义上亮起来的,而不是在黑暗减少的意义上亮起来的,观察者感到一种压力的消失,他似乎可以再次自由自在地呼吸了;有些人同时看到了空间的明显扩展。只有到了那时,它才会在黑暗减少的意义上迅速地亮起来,与此同时,充斥空间的色彩也降低了”(p.16)。由于他无法在较高的强度上产生完全同质的刺激分布,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被见到的迷雾空间的深度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但是,我们看到了刺激的开始,也看到了刺激的第一次增强产生了明显的扩张。这种扩张再次与自我相关;只要注意一下从压力下解脱出来就行了,这种压力恰恰是刺激的首次结果。

第2章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第2章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内部系统是小组在试图完成自己的功能过程中,由 小组的活动模式、互动和小组内部的规范等组成的。
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者的指导:
小组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源于小组中的组员 间的互动。 小组力量会对小组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遇到冲突时,小组会努力争取维持自已的整体性 小组既要与外部环境建立关系,又要关注内部的功 能性。 为了达成平衡,维持生存,小组是不断处在一个形 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之中的。 小组具有一个发展性的生命周期。
个体行为不但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
,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是小组动 力的重要来源。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 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 的发展历程。
(一)需求层次理论 1.马斯洛
2.克雷顿· 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
“ERG”理论: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伴侣所
提供感知上的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指引导、协助、有形的支持与问 题解决的行动,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 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认可等。
个人面对环境能否适应,最重要的是看个人
拥有资源的多少,而资源又分为个人资源与 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自我功能和因应能力等,社会 资源指个人关系网络的广度与网络中的人能 够发挥支持功能的程度。小组工作的目的之 一即在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增强个人的社 会整合度,并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工作的实施模式—互惠模式

小组工作的实施模式—互惠模式

三.小组成员
互惠模式下的小组成员,是地位平等的和具有能动性 的个人。小组的共同目标和决策,是由组员在互动过 程中达成和确定的。
四.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在该模式中,社工扮演的是中介者或使能者的角色。其 主要职责是:
(1)协助小组同那些在与它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的机构和 组织等系统,进行接触和谈判;
(2)协助上述机构或组织重新接纳组员,并继续按其在社 区中的角色地位提供服务。
③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自觉地去适应环境;
④个人在小组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二、互惠模式的目标、原则和特征
1.小组工作的目标 在实务工作中,互惠模式小组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小组工作,
使组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并最终在组员之 间、小组之间,以及其它相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充分的 互助和开放。
二.局限 (1)对小组中组员的个人期望和个别化原则关注不够, 对组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较为薄弱; (2)社工因权力受限,而对小组过程缺乏有力地控制与 影响。
三.应用 互惠模式在实际社会工作服务中使用较为广泛,比如对 于中小学生和老年人的各类兴趣小组。
谢 谢!
互惠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系统理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贝塔朗菲)
互惠模式
基本框架
互惠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互惠模式的目标、原则和特征
互惠模式的优势、限制及其应用

移动新闻直播场域新变下新闻叙事的重构

移动新闻直播场域新变下新闻叙事的重构

2021年第3期 NEW MEDIA RESEARCH

8

nmrmagz @

库尔特·考夫卡认为,个体所发生的每一个行为均会受到其行为发生时,所处场域的影响。场域既包括物理场域,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因素。移动新闻直播作为内容与新场域(移动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的融合,它给新闻内容的呈现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方式。但在业界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容呈现表象化、叙事逻辑混乱、语态不适等一系列问题。这主要归因于媒介人员融媒体思维意识的滞后,即采制人员的思维滞后于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以往对于移动新闻直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研究或是停留在事物的介绍层面。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研究内容缺乏扎根性,针对性,实用性较低。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移动新闻直播的新闻叙事场域及叙事方式的新变,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实用性的思路。以此为业界人员提供现实性、扎根性的理论指导。

1 新闻叙事场域的变化

1.1 关系:平等、平视关系的构建

移动新闻直播在叙事主体与用户(观众)之间构建出了平等、自由的交流态势。用户通过互联网的虚拟场景遮蔽了身份、阶层的差异,建构出了一个主播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平等关系,实现了用户平等话语权的“自我赋权”。并且在叙事主

体与用户的不断互动中,这种“自我赋权”会被进

一步强化。在移动新闻直播中,现场记者在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限知视角传递现场信息和叙述事件的过程。加之直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突发性因素,叙述者难以全面的了解、讲述事件的全貌及所有细 节[1]。因此,记者的信息“垄断地位”及自身的优越感将逐渐丧失,最终被迫与用户平视,即用户获得了与叙事主体的平等地位。同时,移动新闻直播也在进一步依托手机媒介,从视觉距离(人与手机的视距约为0.3米,这属于亲密距离的范围)、呈现构图(亲人、朋友式的视频画面呈现)及后台场景(处于后台场景中,可消解距离过于接近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的情绪)等方面,来构建叙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亲密关系。1.2 时间:自然、平和的叙事节奏

格式塔心理治疗

格式塔心理治疗

现象学方法
1、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自然的观 察; 2、坚持对经验进行朴素而实地描述,不做任何推测和解释; 3、对经验进行质的分析,反对盲目地照搬先进的自然科学 的量的和间接的方法,因为经验很难用数量来计算;
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字体下载:www.1ppt.com/ziti/



02 理论体系
直接经验
研究对象
行为
整体观察法 现象学方法
研究方法
同型论(同机论) 完形组织法则 学习理论
理论观点
人格理论
整体观察法
格式塔心理学把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 一种自然现象,只能通过观察来发现,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 用自然观察法。但由于直接经验中也包括一种类似于意识的东西, 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必须依赖于主体的内省,但是内省不能用作 分析,只能用来观察。不管是观察还是内省,格式塔心理学要求 都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

传播学概念理论总结

一、把关人理论

1、概念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简介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3、标准

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4、角色特征

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包括记者、编辑、导播、制片人、总编等,身兼数职: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把关人在大众传播中具有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和完善性的特点。

5、功能

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

6、责任

(1)确定编辑方针:确定媒介在较长时间内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此制订工作重点和报道计划。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场域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场域理论

; 考夫卡库尔特·考夫卡(Kurt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IntroductiontoGestalt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of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PrincipleofGestalt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勒温勒温(KurtLewin,1890——1947),著名的完形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或位相心理学)的创始人。由于其团体动力学独树一支的研究,他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有:《人格的动力理论》、《拓扑心理学原理》、《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先后受教于弗赖堡、慕尼黑、柏林等大学。他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1914年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在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土学位。后在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1926年任教授。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后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勒温的心理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1)柏林时期(1921——1932),着重研究和分析学习和知觉的认知历程、个体动机和情绪的动力学等。此时,他根据大量有关成人与儿童的实验,提出动机理论;(2)爱荷华大学时期(1935——1944),此时他的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集中在奖惩、冲突和社会影响等人际交往的过程,并对一些团体现象进行研究,如领导、社会气氛、团体标准和价值观念等。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关于民主和专制条件下的儿童团体的研究;(3)麻省理工学院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时期(1945——1947),主要考察技术、经济、法律和政治对团体的社会约束,研究工业组织中的冲突和团体间的偏见与敌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谈话场访谈类节目《立场》的场域建构与反思

谈话场访谈类节目《立场》的场域建构与反思

第12卷第1期2021年01月

Vol.12 No.1 January 2021

113

谈话场:访谈类节目《立场》的场域建构与反思

毛富姣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谈话场”是指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和被访者所在的谈话环境是一个各种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互相碰撞的“场”。《立场》成功的关键在于建构的“安全、充满善意、互相信任”的谈话场。这个场域由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选择被访者熟悉的场景,让被访者感到安全是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中,保持距离、理性且客观深刻是基础,充满善意、尊重每一位被访者是态度,从而达到互相信任、不断追求真实和探索人性的目的。对于访谈节目的研创,要契合节目理念,不断适应融媒体的变化和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谈话场;场域;易立竞;《立场》;访谈类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13-03

《立场》作为一档高端、深度、人文访谈节目,一开播就受到业内广泛好评。这也是主持人易立竞继《易时间》《易见》之后推出的又一高分作品,豆瓣评分近9分。主持人易立竞是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在记者岗位深耕数十年,被同行称为“中国最好的人物访谈记者”。她从事媒体工作20年,有丰富的新闻调查、新闻访谈经验。她在2005年发表的长篇报道《病人崔永元》成为了业界人物报道的范本,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导演访谈录》《中国演员访谈录》《打开》《打量》,深受学界、业界的广泛好评。

易立竞始终专注于内容、饱含关切,为被访者建构一个安全、充满善意、互相信任的谈话场。在这个场域中,安全是基础,《立场》根据被访者的性格特点、职业爱好、生活经历来选择合适的地点,这种熟悉的场域会让嘉宾很快进入一个相对轻松自然的状态,以便更快更好地进行访谈。充满善意,尊重每一位被访者是易立竞的态度。易立竞曾说:“记者要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能善待生命,善待每一个被访者。”正是这样一颗充满善意的心,才能让被访者真正把心“交出来”,抵达心灵最深处。这种善意不仅是慈悲,更是一种进退得当的关怀和理解。这个场域又是互相信任的,有了安全的基础、充满善意的态度,才能达到互相信任的程度,并且和被访者共情。在易立竞看来,“共情不是同意、附和,甚至不是理解,它是懂得,懂得是进入对方的内心,甚至是和对方灵魂共舞的结果”。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

认知理论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

认知理论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

2021年第5期(2021年5月)

No.5 2021

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相辅相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就日常的衣、食、住、行来说,从遮羞、保暖到光彩照人,从茹毛饮血、吃饱到营养均衡,从遮风挡雨、舒适到空间自由,从徒步迁徙,骑马坐轿到飞机高铁出行等。目前,很多学者在研究认知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大数据比对,针对认知理论与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以学位论文居多,比如在情境认知理论下的用户认知的变化,认知理论在界面设计中的作用[1];认知与人的情感相关联问题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探索 [2]。认知行为与理论是人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们认知过程中,根据行为模式引入认知概念,强调“具身”的世代传承性与教育的重要作用等[3]。除此之外,目前有学者对于认知理论的研究还通过实验所特有的实践性,意图在理论与实践意义中找到均衡。如林丽等研究的“视觉认知理论的产品形态优化设计方法”[4]中通过寻找目标样本,运用眼动仪器设备获得用户认知的客观数据,获得分析产品形态的方法,从而达到科学、严谨的目的。综上所述,目前相关研究多是从视觉与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与应用、教育与教学方法等角度介绍了认知理论在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先进性和时代性。但是对于不同的产品形态而言,往往会因为缺乏正确的解读方式而产生代沟。所以设计师在研究认知理论过程中,应根据心理学上的变化设定研究方向和目标,把多学科交叉的内容融合进去,从而达到改变生活方式的目的。

一、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强关联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关注点发生了重大转变,如百姓生活对新的价值观追求、对精神世界活动的追求等。这种矛盾是要表达人们对于生活及生活方式的新要求。一方面,人们对于“等待”这件事本身的忍耐力大大降低、享受快餐及“快餐文化”等;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怀念“慢

综合材料绘画的形态与语言建构

综合材料绘画的形态与语言建构

上.付钰涵 < 大海的第三岸) 198cmx 200c m 综 合 材 料 20 19年 下 :杨 洋 〈春将至> 232cmx l 92c m 综 合 材 料 2 0 1 4 年
度 ,应 该 包 含 历 史 的 和 今 天 的 、客观的和主观的多种因 素,平山郁夫作品的温度正是来自他对历史和当下双重 意义的考察,其主题也能由此得到升华。
[关 键 词 ]综合材料绘画形态分区主题性创作时代性语言建构
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美术发展到2 1 世纪的时代产 物, 是 针 对 中 国 美 术 发 展 出 台 的 “解 决 方 案 ”, 终极 目标是推动中国架上艺术在当代的整体发展。 其概念 形 成 于 2010年,在此之前的中国美术史中出现的所 有艺术思潮、流派和艺术表现形式,都与它没有直接 的 对 应 关 系 。 它 不 同 于 西 方 的 “混 合 媒 材 ” (M ixe d Media) ,与各种形态的当代艺术也没有必然的继承 与发展关系。2 0 1 0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成立综合 材 料 绘 画 与 美 术 作 品 保 存 修 复 艺 委 会 (以 下 简 称 “艺委 会 ”)。作 为 艺 委 会 工 作 组 的 主 任 ,笔 者 试 从 形 态 分 区 、 时 代 性 语 言 建 构 等 维 度 对 综 合 材 料 绘 画 进 行 分 析 、梳 理 。
有些西方艺术家拒绝把自己的作品与某个画种相提 并论,并在寻求更加宽阔的表现空间。基弗几十年来孜 孜 不 倦 地 使 用 照 片 作 为 绘 画 “基底”,反映了他反思和 追溯历史的强烈愿望,其作品并没有因为材料语言的广 泛应用,而 使 “绘 画 性 ”有丝毫减弱。 相 反 ,这 些 “别 材 ”推动了作品的审美流向,打 开 了 “架上”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

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

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这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

的张力;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问题也不会存在,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勒温在界定他的场的概念时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2]但是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场。勒温所借用的是物理学场论的观念,也即他自己所说的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勒温在这种观念和方法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前者表明了一种动力观点,后者则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事实上这是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概念,即可分而为二,也可合而为一。因此我们曾提出了勒温的“整体动力观”,它蕴含着整体与动力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体动力观已是勒温场论思想的体现,但它却不是场论的全部,以整体动力观为线索来理解场论,可把动力性和整体性看作是场论的两个基点。

从勒温的思想发展上来说,当他开始建构起紧张系统学说时,场论已具雏形。勒温自己就曾说,“用紧张系统这一概念来代表心理需求,已明确含有一种场论的意义”。因为从概念水平上进行分析,紧张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已经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随后,当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成熟的时候,他的心理学场论也就形成了。生活空间就是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它包含三层意思: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把动力观与整体观结合起来,或把紧张系统与生活空间结合起来,就是勒温心理学场理论的基本形式。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去,强调了主体的作用;行为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构成的主-客混合环境。从其强调主体作用的角度看,把社会生活环境描述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空间,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进取性,他们的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都忽视或否定了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作用,因此,他们的环境论带有随意性。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他们的理论逐渐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