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大全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9290fe01f69e3142329420.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5f68f6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15.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北师大心理学笔记
![北师大心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c74a047b307e87101f69652.png)
4.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5.如果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高,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就应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
6.效度:一个测示。
7.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地研究,对智力或性格的了解越深,那么相应的两表也就越完善;另外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只有按照严谨、科学的程序编制的量表,才有可能有效而可靠的测量人们的心理品质。
4.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1)突触的组成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突触传递的机制:神经元突起的兴奋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质-递质经过突出间扩散-作用于突出后膜-突出后膜对Na+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升高-产生局部兴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始端转为峰电位-产生扩布性兴奋-引起整个神经元及系统的兴奋。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的定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地、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者自然观察法。
2.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对象进行控制。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心理的基本结构
1.认知: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近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ce51e9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0.png)
一、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教育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2.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其《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4.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的综合化与跨学科化;2.研究领域的纵深化;3. 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4.个别差异问题及个人化教学仍将继续受到重视。
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的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五、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六、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6-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技能: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229ff7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a.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92a8c9941ea76e58fa0499.png)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完整word版)北大教育学笔记
![(完整word版)北大教育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fd6988803d8ce2f006623ef.png)
北大“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4f5d94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4.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ced171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8.png)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a2610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9.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8ec92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67.png)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总论一.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内容学生(从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c20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西方基础发展时期成热时期完善时期20c80后布~纳总结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五.研究方法观察法(方便易行)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少年期与青年期(有空看看)11、12~14、1514、15~17、18(三).1。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识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早期某短暂时期,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减小或没有。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二)。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苏联维果斯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汇编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f1763a420b4c2e3f572763d8.png)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be0107d0d233d4b14e69bf.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大纲 各章重点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大纲 各章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a70b77f121dd36a22d8249.png)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一章关于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家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呃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性质: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地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和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具体范畴: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注意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说呢个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又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时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定义: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时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题多)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1edbe806650e52ea551898b6.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be0107d0d233d4b14e69bf.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