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猴子下山》评课稿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小猴子下山》。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感悟。
具体章节内容为:课文第16自然段,重点学习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以及它所看到的事物。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懂得做事要专心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感悟。
难点: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课文寓意,运用词语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3. 生字词学习: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字义,学会正确书写。
4. 句子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文感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从中懂得做事要专心。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猴子,下山时会看到哪些有趣的事物,激发想象力。
7.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词语造句。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生字词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下山、摘、扔、追、跑、拿、空手而归3. 重点句子:小猴子下山,一会儿摘桃子,一会儿追兔子,一会儿捡玉米,空手而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下山时所看到的事物。
(2)用本课生字词造句。
(3)谈谈你对小猴子为什么空手而归的理解。
2. 答案:(1)桃子、兔子、玉米、西瓜、茄子。
(2)示例:小猴子下山摘了一个大桃子。
(3)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所以空手而归。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稿篇一:《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稿》:教学目标:1. 认识数字0-9及其含义,掌握加减法运算法则。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数字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法则。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小猴子下山场景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小猴子下山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小猴子下山一共有几个猴子?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小猴子下山是一个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认识数字0-9及其含义(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数字0-9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概念。
然后教师讲解加减法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 操作实践(20分钟)教师提供加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减法运算。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算,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计算方法和经验。
4. 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置小测验或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小猴子下山的情况。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拓展: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数学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教育类视频,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二:《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中的思考和感悟。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小猴子下山》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小猴子下山》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猴子下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来进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小猴子下山》,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
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五幅图,分别与课文的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情感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趣味拓展,激发想象,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五、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理解。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评课稿》示例:
作为 AI 模型,我并没有亲身的经历去评价一节教育课程。
但是,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来分析,这节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展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互动性。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程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1. 教学目标明确: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让学生理解了“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并学习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想法和感受。
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练习和作业,以帮助他们巩
固所学的内容。
2. 互动性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许多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
问答和游戏等,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还鼓励学生分享自
己的故事和感受,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更好地掌握所学
内容。
3. 教学方法有效: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也为学生
提供了适当的练习和作业,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内容。
4. 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了许多教学资源和素材,如
图片、视频和音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这些
资源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5. 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增强学生
的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也感到非常有趣和兴奋,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
活动中来。
这节课程是成功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统编一下《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统编一下《小猴子下山》评课稿《小猴子下山》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个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则渗透了做事要有目标意识。
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如何教出新意,宁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以下思考:首先,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目标1认读“掰扛扔摘捧抱”等几个生字,这几个生字都是合体字,同时都是表示动作的,课堂上宁老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动作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读生字,理解字义,并且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掰扛扔摘捧抱”是手部动作,“蹦追”是脚部动作,让学生归类认字,这样学生在借助文本识字的同时,学会了识字方式,且能够对所学生字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发展独立识字的能力。
目标2读懂故事,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目标3学生在了解文本反复的构段特点:“来到什么地方,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后,进行迁移拓展练习,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
其次,凸显语文要素,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通过整合信息,让学生对“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做出判断。
学生在思辨阅读的过程中,明辨是非,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养成有条理,重证据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即扎扎实实地教学活动,扎扎实实地教学效果。
本节课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创设情境,设置课堂活动,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效的事,是一种师生的共同奔赴和双向成长。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宁老师的这堂课:忽有春风至,值得此人间。
万水千山路,漫漫亦灿灿。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精选6篇)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精选6篇)《小猴子下山》评课稿篇15月29日听了仇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下册的一堂语文课,课题是《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
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仇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的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低年级的学习兴趣不是内发的,而是需要外界刺激激发,仇老师的激趣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简单的道具、有趣的图片、情景的创设等,一切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简简单单却具有实效性。
如学习生字的环节,课题导入环节等,尤其是在引入课题就用猜迷语的方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再介绍小猴子,学习“猴”,并于“候”区别,让学生发现不同,并组词巩固,仇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填空,巩固在不同的句子中运用,另外,仇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仇老师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后都会有正面的肯定与表扬,给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仇老师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愉快地学习了知识。
二、动作演示,理解运用动词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
仇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让学生“扛竹竿”、“抱皮球”、“捧橡皮”等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另外让学生用“掰玉米”等词语训练说话,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同时通过朗读,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节课,约40分钟。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8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内容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小故事,描述了18只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2.生字词语
–小猴子
–下山
–笨蛋
–跳舞
3.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
4.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些与猴子有关的小游戏或者歌曲,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导入
讲解故事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3.阅读教材
教师念读课文,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巩固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上有一定困难,下一次课我将增加同类故事的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图中至少包含一个主要场景和一个主要人
物)。
2.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写一段50字以内的小短文,描述你喜欢这个
角色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小猴子下山》。
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下山的情感变化。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
难点:课后练习中词语搭配的运用,对小猴子情感变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挂图。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入课题。
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字义,指导书写。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体会小猴子下山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1)课后练习一:连线题,将生字词与相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2)课后练习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山、水、桃、瓜、抱、走、跑、笑3. 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及情感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造句。
2. 答案(1)生字词抄写略。
(2)因为小猴子看到很多好东西,所以它很高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山林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课后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词语搭配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为写作积累素材。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词语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及赏析《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走着走着,小猴子看见了一片桃树林,满树的桃子红彤彤的,非常诱人。
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捧着几个桃子,小猴子继续往前走。
没走多久,它来到一片西瓜地,看见满地的大西瓜,一个个圆滚滚的。
小猴子放下桃子,去摘西瓜。
抱着一个大西瓜,小猴子又开始走路。
走着走着,它看见一只小兔子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觉得小兔子很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得很快,小猴子怎么也追不上。
最后,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小猴子下山》课文赏析:
这篇课文以小猴子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它下山的一系列经历。
故事中,小猴子看到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每次都会被新的事物吸引,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最终却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寓言性极强,寓意深刻。
首先,它教育孩子们要有目标和毅力,不能轻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放弃自己的初衷。
小猴子每次看到新事物就放弃旧的,结果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就是没有坚持目标的后果。
其次,课文也揭示了珍惜现有资源的重要性。
小猴子一次次丢弃手中的物品,反映出对已有资源的不珍惜,这也是我们需要警醒的地方。
最后,课文通过小猴子的遭遇,告诫孩子们做事情要有规划和判断,不能盲目追求新鲜事物,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给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第1篇】一、说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说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说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Record and Commentary of "The Little Monkey Goes Down theMountain" Volume One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及点评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
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
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上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
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评课稿《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
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林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
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板书的巧妙设计林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
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听一听、找一找,找出动作词,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
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
直至后面的词语搭配,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情不自禁比划出来的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
林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
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
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动物名称和动作词汇。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能够模仿故事中的动作表演。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故事情境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教学生认读关键词汇。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参与故事情境。
难点1.小猴子下山故事的情节描写。
2.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小猴子下山》2.教学图片或道具:关于猴子和山的图片或玩具模型3.PPT或黑板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观看图片或展示猴子模型,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的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联想动物和山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含义模糊的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感受与想法。
2.提问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发生了什么?第四步:表演1.分组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猴子动作,进行表演。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感受故事情节。
第五步:总结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发表对故事的感想和理解。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的想象。
2.教师讲述关于猴子的有趣故事,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六、拓展阅读1.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关于猴子的相关故事书籍,培养阅读习惯。
七、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还能够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意识,激发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希望学生在欢快的故事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11课《小猴子下山》。
全文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诱人的果实,但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无所获的故事。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习生字词:猴子、下山、走到、看到、摘了、扔了、又、跑、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
3.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故事寓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故事寓意,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寓意,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运用生字词进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小猴子下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吗?”从而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
(2)通过例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字词进行表达。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其他学生评价。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猴子、下山、走到、看到、摘了、扔了、又、跑、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
3. 故事寓意: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运用本课生字词,造三个句子。
2. 答案:(1)故事复述:小猴子下山,遇到了玉米、桃子、西瓜等诱人的果实,但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无所获。
【精品】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反思
【精品】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反思一、教学内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明理”为主题共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四篇课文,《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三、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四、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
五、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新词。
2.能正确书写“块、非”等7个字。
3.了解课文中关键动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六、教学准备1.课件、田字格黑板贴。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听文识字1.出示任务要求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眼看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主班老师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2.方法指导眼看书,认真听,边听边想象画面。
茹茉莉《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触摸那一抹淡淡的清香茹茉莉,人如茉莉,课如茉莉,简简单单又扎扎实实。
《小猴子下山》一课,就像一朵淡淡的茉莉花,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听了茹老师的课,我的确收获颇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收获一:目标细化,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猴子下山》一课是经典老课文,要抓的教学点非常多。
茹老师首先和孩子一起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结合插图和动作表演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再结合板书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整堂课目标明晰,大大缩短了教学路径,这就是高效的课堂。
每堂课,我们真得要清楚地知道这堂课要教什么,怎么教,并用课堂效果和学生的收获来映照自己的教学。
收获二: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
低年级,形式大于内容,如何激发学生课堂的兴趣值得低段老师思考。
简笔画、简单的道具、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等,一切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
茹老师讲座中《司马光砸缸》那幅图是司马光,引发学生的思辨和文本细读,令人印象深刻。
茹老师《乌鸦喝水》中手指上套个乌鸦的卡片,就能吊起学生的兴趣,简简单单却富有实效。
收获三:以生为本,本本分分为学生。
整堂课听下来,所有的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发展。
老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简约而不简单。
”我们撷取其中一个经典片段: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收获三:用心去做,真心真意爱学生。
人生态度,成就教育那亩“方田”。
茹老师年纪和我相仿,教学的功底和前瞻的教育思想令我折服。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办事要专一,有始有终。
2.看懂图意,能够回答课后问题。
3.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猴子什么也得不到的原因;掌握好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教学准备与课文相同的5幅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课堂。
(板画一座山)这是一座山,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出示猴头)你们看它可爱不可爱?有一天,小猴子想下山去玩,临走时妈妈对它说:“你下山的时候……”可是小猴子根本就没听见妈妈的话,一溜烟向山下跑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指导看图,初步理解文意。
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些地方呢?(出示五幅图)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每幅图的意思说一说?谁能把五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回家路上)下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五幅图的。
三、图文对照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一)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给课文划分小段。
(二)分小段读课文,用“谁到过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事”的句式说一说1~4小段的意思。
小猴子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得到更好的东西,可是最后它怎么样呢?(什么也没得到)你是从哪知道的?指名读第5小节。
(三)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什么都没得到?1.看图:小猴子每次到过的地方相同吗?它每次摘的东西,扔的东西相同吗?2.指名再读1~4小段。
(1)从图上看玉米、桃子、西瓜长得非常好,小白兔也很可爱,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来写的呢?细读课文,找到“又大又多”、“扛着”、“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真可爱”。
(2)指导朗读,读好这些词和句子。
(板书:掰玉米扔摘桃子扔摘西瓜扔追小兔不见了。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18《小猴子下山》部编版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 句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让学生深入体会小猴子下山后看到 的事物和心情
拓展延伸,启发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 中的道理,如“小 猴子为什么最后空 着手回家?”
让学生分享自己是 否有过类似的行为, 并讨论这种行为的 后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题
故事内容: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 时,看到各种动物和食物,总是觉 得不满意,最后空手而归的故事。
适合年龄段: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和学习。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
回家去。
重点难点:掌握本课的12 个要求认识的生字;理解 “掰、扛、扔、摘、捧、 抱”等动词的意思;学会 用“掰、扛、扔、摘、捧、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 的其他细节,如小猴 子看到什么就拿什么 ,没有考虑自己的需 求和实际情况。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 因为贪心而遇到过的 教训,并讨论如何避 免类似的问题。
教学点评
教学方法点评
情境创设:通过模拟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互动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 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表现点评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 参与到课堂中, 是否能够主动
回答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 清晰、准确地 表达自己的想
法和观点
思维活跃度: 学生是否能够 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提出有 创意的想法和
小猴子下山评课
小猴子下山评课第一篇:小猴子下山评课《小猴子下山》评课今天听了三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活动中,我主要集中听了陈老师的课,现在就来谈谈我的点滴看法:1、目标细化,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猴子下山》一课是经典老课文,要抓的教学点非常多。
陈老师首先和孩子一起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拓展运用。
结合认读和动作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再结合板书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整堂课目标明晰,大大缩短了教学路径,这就是高效的课堂。
2、策略多元,趣味盎然学知识。
低年级,形式大于内容,如何激发学生课堂的兴趣值得低段老师思考。
简笔画、简单的道具、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等,一切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
陈老师在课中运用了媒体和图片,就吊起学生的兴趣,简简单单却富有实效。
3、以生为本。
整堂课听下来,所有的环节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发展。
老师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简约而不简单。
”我们撷取其中一个经典片段:老师出示板贴画,让学生复述故事,并把这些贴画排序。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能力和知识,效果非常好,我觉得是本课的亮点之处。
最后,每位教师都要用心去做,真心真意爱学生。
低段的课堂就应该这样活,学生才会有兴趣学。
第二篇:小猴子下山评课(范文模版)小猴子下山陈晓艳老师教授的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补充阅读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从课堂看,陈老师的教态亲切,对学生充满耐心与爱心,自觉做好课堂组织者,学习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体现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语文新课标中关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她利用课文排比式的段落格式指导学生找重音词练习朗读,再利用重音词和”先去哪儿,再去哪儿,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指导学生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评课稿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
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陈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地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
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板书的巧妙设计
陈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
陈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找一找、圈一圈,找出动作词,再通过动作,让孩子们理解动词的意思,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动作表示出来。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
陈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
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
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四、复述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陈老师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和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课堂铺好了路。
五、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
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
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
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此外,陈老师精炼的课堂用语,适时、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整个课堂的把握都是值得我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