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6a010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9.png)
社会学学科发展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 论》、 《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主要观点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 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 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 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 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 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 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 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 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 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 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 等等。
社会控制——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 (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 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第八章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新
![第八章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新](https://img.taocdn.com/s3/m/8de3dcea6edb6f1afe001fcf.png)
城
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面积25 平方公里,它是商代前期城市遗 址,目前仍存在着一座周长为7公 里的商代城墙。商城近似长方 形,北城墙长约1692米,西墙长 约1700米,南墙和东墙长度均为 1870米,周长近7公里。商城城 外,发现一批按一定布局建立起 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商城内出土 数以万计的文物,其中最珍贵者 如玉戈、玉铲、玉璋、玛瑙等玉
“城市病”
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 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 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
19世纪末前后,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 成住房短缺,贫民窟比比皆是;公共卫生设施奇 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就业竞争 激烈,工人处境艰难;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现象 。
美国的城市化同样始于19世纪初,同样拖延了 一个多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西 部存在着大量的未开发土地,吸收了大量的人 口。美国在1920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德国城市化虽然起步晚,但是速度快,城市改 革比较彻底。1891年德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 人口,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已达54.4%超过 法国、美国。1980年高达92%、
◇目前重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几千年前
18世纪中叶
二战结束
现在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起步)
空前发展
时间
城市人 口比重
1800年 2.5%
1900年 13.3%
1950年 28%
1990年 41%
2000年 50%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速度空 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bd273f4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0.png)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第一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掌握其地理分布规律。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地貌、气候、水系等方面的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的地理分布规律,如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的分布特点。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国的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2 教学作业:让学生绘制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图,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掌握其开发和利用情况。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
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如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的利用情况。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2 教学作业:让学生调查身边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中国的经济发展3.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掌握其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管理学第八章
![城市管理学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7ff3dfc684254b35effd3411.png)
第八章城乡关系协调与管理第一部分要点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化发展阶段和特征,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态势,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市中的农村人口的出路如何;理解城市边缘区与城中村的成因,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和发展要点;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城市边缘区与城中村问题的管理对策。
二、教学内容本章从城市化的定义、内涵以及衡量指标出发,就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一现象分析了城市化浪潮的成因以及国际经验表明的城市化进程的一般发展轨迹。
第二节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现代城市化发展脉络。
第三节提出现阶段城市与乡村发生冲突的关键地带是城市边缘区和城中村,对城市边缘区进行了界定和特征分析,归纳了城市边缘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对城中村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成因、生命周期、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第四节描绘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练习题一、填空题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____________的过程。
P2932、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____________。
P2953、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P3014、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____________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P2935、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____________层面,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管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P3046、____________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P3067、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搞好社区____________,解决好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
P3078、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____________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4012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e.png)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教案标题: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目标:1. 了解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3. 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城市的照片,引起学生对城市的兴趣;2. 提问:你们都住在城市里吗?你们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为什么?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讲解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2. 分析城市化的原因,如人口增长、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3.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城市化的影响(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汇报,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城市化案例,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美国的城市化问题等;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的城市化问题和解决方法;3. 每个小组汇报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解决问题(15分钟)1. 提出一个城市化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2. 学生个别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3. 学生展示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2. 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可持续城市化发展。
教案延伸活动:1.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视频,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2. 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城市化项目或城市规划展览;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城市化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城市化与教育、城市化与医疗等。
教案评估方法: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3. 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4. 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拓展:1. 将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2. 分析城市化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如农民工、城市贫困人口等;3. 进一步研究城市化的国际比较,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模式和经验。
第八章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第八章欧美国家的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1246bb77a417866fb84a8e6b.png)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 25%,1801年为33% ,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 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2%,英国英国已基本上 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而同期 法国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为25%和13%,俄国7%。 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65.2%,1890年为 74.5,1910年为78.9%,现高达90%以上。 英国城市化的历程表明: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变革、也不单纯是一个人 口转移的过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
英国早期城市化是“激进式推进”的过程, 大城镇人口增速比小城镇要快。 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 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1.039%,大城 市人口增速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大城市人口的 增长速度在1821~1831年间达到顶峰。在这10 年里,“布赖顿人口增长了69.7% ,布拉德福 65.5% ,索尔福德55.9%, 利兹47.3% , 利 物浦45.8%”。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朝代,传说夏代曾 八次迁都,这些城市集中于今天的河南一 带。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城市数 量少,规模小,与近代城市相比,功能也 相对简单。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对我国早期城市历史有可靠记载的是周朝。周 王朝开始于公元前11世纪,由于周朝灭商后,都 城西迁,建都丰京、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两 京仅隔一河,中间有桥相连接,故又称镐京。相 传镐京方圆九里,每边有三个门,九条街道纵 横,前堂是朝堂,后面为街市。王公贵族和手工 工匠居住在城中,经济自主性较弱,几乎完全依 靠周边农村的各种供应。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和功能 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工商业的中心和经济发 展的带动力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 式逐步由农村化向城市化转移,城市人口、城 市数目和城市地域不断增加,1800年的世界城 市化率仅为3%,1900年为13.6%,1950年为 29.1%.2003年为48.3%,2007年达到50%,城市 化进程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8c6860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d.png)
市和镇。
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社会联系极其密切的有机整体。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比例来表示。
(1) 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2) 50—100 万为大城市;(3) 20—50 万为中等城市;(4)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1) 前工业社会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城市惟独商业和手工业;(2)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数量、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问题产生;(3)后工业时期: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尚未终止。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现代化,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目的是彻底吻合的,要达到这种目的,惟一有效的综合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在《城市规划办法》中则进一步强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者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评新人教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评新人教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cf59beb8f67c1cfad6b87f.png)
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高频考点练(八) 考查范围:人口与城市建议时间 / 45分钟一、选择题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图G8-1为上海市崇明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图G8-1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崇明区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指出,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下表为我国人口变化数据表(含预测)。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符合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是( )A.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趋于平衡B.劳动力人口趋于年轻化C.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降低D. 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4.根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推测其对我国农村的影响为( )①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②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变小③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④农村学校儿童上学平均距离缩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又表现为不同功能用地的相互转换,是城市功能集聚与扩展的空间反映。
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237平方千米增加至2012年的330平方千米。
图G8-2为2003—2012年该城市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图G8-25.图示符合该城市中心城区主要的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的情况,该功能用地有可能为 ( )A.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B.居住用地C.商业服务设施用地D.工业用地6.2003—2012年,该城市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 )A. 发展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B.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不大C. 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D. 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荷兰兰斯塔德地区中心是被称为“绿心”的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周围,城镇之间设置有不可侵占的绿地。
《高考风向标》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二节 城市化课件
![《高考风向标》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二节 城市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0e43e9998fcc22bcd10d2a.png)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
①交通由线状转变为网状;②继水运之 后出现公路和铁路。 交通运输方式增多→构成网状交通→ 联系便捷,城市化速度加快。 答案:交通运输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__________(AB、AC、AD)
方向最快。 ①AC 向有铁路、水运、公路三种交通 方式;②AB 向有铁路、公路两种交通运输方式;③AD
(2010 年中山模拟)读九大都市圈分布图(图 8-2- 6),完成 1~2 题。
图 8-2-6
1.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 ②气候适宜、
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
取水方便
③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 ④人口自然增长快、 科技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点拨:可采用排除法。京津冀都市圈是
观念等的变化。
2.不利影响
【典例 2】(2010 年江苏卷)图 8-2-4 为某区域城镇
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8-2-4
(1) 从 图 中 a 到 c , 该 区 域 城 镇 发 展 的 特 点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图中 a 到 c:①集镇数量减少,代之为 小城市的出现;②出现中心城市,且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提取信息①、②→该区域城镇化得 表现为:城镇数量和城市面积的变化。 答案: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项有水运、公路两种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通达度越好→越有利于城市发展 →AC 向交通通达度优于 AB、AD 向。 答案:AC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 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区域城镇发展表现;②土地利用方面 的问题。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用地紧张→侵占其 他用地→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d7328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d.png)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8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8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https://img.taocdn.com/s3/m/c64bdea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b.png)
另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因素,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气候、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于生
产条件改进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2、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1.乡村土地市场
乡村土地市场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土地流通中发生的所有经济关
(1)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人口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集
聚,推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产业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为满足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多样化产品
需求,需要发展更高效的城市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产
业承载力。
(3)地域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这主要是指城市边缘地区,如城
3.共享劳动力储备的驱动机制
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不成功的企业将解聘劳动力,而成功
的企业将会扩大雇用劳动力。这意味着,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
程,为失败或倒闭的企业的劳动力向正迅速发展的企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驱动机制
现实世界中,劳动力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之间并非总是匹配
的,如果出现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匹配现象,那么企业要支付很高的培训成
本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因此,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程,
可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匹配,进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地理上的相互接近使得人们相互交换知识和技术变得更加容易,这是
结果,最终使这两个城市的就业人口和效用水平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种情况可以用效用曲线来解释。小城市的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这
七年级第八章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第八章地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74ee55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c.png)
七年级第八章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在七年级的第八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地理知识点,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介绍:1. 自然环境1.1 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指的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各种条件,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和动物等。
这些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1.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发生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内,重要的气候变化有冰河期和暖期。
1.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灾害,比如地震、洪水、干旱、风暴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常常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人文环境2.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某一地点及其周边地区居住的人的总数,而城市则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治安有序的城镇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也在增加。
2.2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经济的高度互动和紧密联系,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
这种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挑战。
2.3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体现在人们的语言、宗教、习俗和艺术等方面。
文化多样性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和碰撞。
总之,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人类在这些环境下生产和生存的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地球环境问题、文化多样性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等,以便更好地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考总动员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提升练1-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总动员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八章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提升练1-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97f900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5.png)
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课时提升练(十九)一、选择题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87~2013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发展较快的方向是(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2.该市规划新建钢铁厂,最适宜布局在( )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解析】第1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城市东北部气温增幅最大,由此判断该地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最多,发展1 / 10最快。
第2题,图中丁地位于盛行西风的下风向,且距市区较远,避免了给城区带来大气污染。
【答案】 1.A 2.D下图为“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
读图,回答3~4题。
3.1982~2007年,我国(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4.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解析】第3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2 / 10增幅。
第4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答案】 3.D 4.C(2015·东城区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6.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①城区用地紧X,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第5题,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6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用地紧X,地价上涨、城区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所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初二地理第八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第八章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18c1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3.png)
初二地理第八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八章是初二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城市的发展与规模、农业区位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与通信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城市的发展与规模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的发展与规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拥有一定规模与居民数量多的居住区域,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2.城市的特征: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发达的经济和更复杂的社会组织。
3.城市的分类:城市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城市功能分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
4.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定居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城市的规模与层级:城市的规模和层级可以根据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功能等方面来划分。
二、农业区位与发展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农业区位与发展是研究农业布局与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
2.农业区位的类型:根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可以将农业区位分为不同类型,如湿润农业区、干旱农业区等。
3.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的农业区位采取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如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区等。
4.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要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
三、交通运输与通信交通运输与通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的分类:交通运输包括陆路交通、水路交通、航空交通等不同的形式。
2.交通运输的地位与作用: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交通运输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也在不断现代化,如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4.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如电话、互联网等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通信手段。
高中地理总复习第8章检测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第8章检测 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a1c9f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3.png)
第八章检测城市与城市化(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1广西南宁二模)地铁的建成对沿线地区城市功能区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带动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某一线城市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中的8个站点及其周边土地主要用途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枢纽站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辐射范围B.周边用地类型C.交通换乘D.距市中心远近2.与一般站相比,中心站周边多为()A.住宅区B.商业区C.工业区D.生态区3.端头站周边城市化速度最快,这主要是由于()①换乘最便利②服务业发展快③地价高④城市化起点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2江苏南通段考)下图为2010—2016年我国某大城市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时期城市功能用地面积明显增加的是()A.住宅用地B.商业服务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D.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5.2010—2016年功能用地的变化表明,该城市()A.空间形态变化不大B.中心城区逐渐萎缩C.公共管理相对滞后D.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下图为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示意图,该城市新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
据此完成第6~7题。
6.影响新城区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公路B.铁路C.航空D.水运7.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的积极影响有()①缓解交通拥堵②优化空间结构③引发人口集聚④“摊大饼”式扩张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下图示意沈阳市浑南新城规划建设的“十字架”结构,其由南北轴和东西轴构成。
据此完成第8~9题。
8.南北轴线上自北向南的功能区规划较为合理的是()A.文化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科技中心B.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商务中心C.科技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D.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9.浑南新城的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需大量建设的是()A.综合性商厦B.幼儿园C.大型医院D.公安分局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镇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
乡土中国第八章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第八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231672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c.png)
乡土中国第八章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社会学著作,书中深入研究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篇笔记将着重讲解书中的第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城乡关系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包括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向农村提供物资和文化上的支持。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城乡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二、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面临着挑战。
三、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农村现代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推进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书中提出,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结合地方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背景,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推进。
四、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问题和文化问题等多个方面。
书中指出,解决农民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社会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本章主要讨论了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农民问题的解决等多个方面,对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参考。
(通用版)2021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课时规范练19城市化
![(通用版)2021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课时规范练19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9a739f87a98271fe900ef96c.png)
课时标准练19 城市化高考题组(2021上海卷,11~1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据此完成1~2题。
1.上海建立“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2.上海建立“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答案1.C 2.D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立,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
第2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地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海绵城市〞建立;退耕恢复湿地,是湿地建立,并不利于雨水下渗;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
(2021 安徽卷,25~26)以下图表示某市2003—2021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推测,2003—2021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4.该市建立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3.D 4.C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2003—2021年该市耕地面积不断减小,推测可能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建立用地占用了局部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
林地并不是持续增加,A项错;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不大,B、C两项错。
第4题,图示城市建立用地持续增加,可知该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面硬化率升高,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A、D两项错,C项对。
通勤距离是指从家中到工作地点的距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延伸,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增加,B项错。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354bd1c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b.png)
部编版初中地理课文全目录
1. 第一章: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 1.1 地理学科的定义
- 1.2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
- 1.3 地理学科的分类
2.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 2.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 2.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2.3 地球的地理构造
3. 第三章: 地球的气候与天气
- 3.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 3.2 气候要素
- 3.3 气候类型
4. 第四章: 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
- 4.1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 4.2 大气环境污染与保护
- 4.3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章: 水资源与水循环
- 5.1 水资源的重要性
- 5.2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5.3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6. 第六章: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6.1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6.2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影响
- 6.3 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7. 第七章: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7.1 自然灾害的种类和成因
- 7.2 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7.3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方法
8. 第八章: 人口与城市化
- 8.1 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 8.2 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 8.3 人口问题与解决措施
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 9.1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模式
- 9.2 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可持续性
- 9.3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10.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0.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目标
- 10.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 10.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经济因素外, 小结: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 因素在起作用。 因素在起作用。
收入的不同会 导致住宅区的 分化
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1.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分布状况; 功能区分布状况;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 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成不变的, 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 的。
城市等级的提高受城市所处的 地理位置、交通、 地理位置、交通、资源等因素 的影响很大。 的影响很大。
读图分析:株洲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读图分析:株洲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石家庄从村庄发展为城市, 石家庄从村庄发展为城市,并且城市的等级 资料 不断提高,是什么因素起的作用? 不断提高,是什么因素起的作用?
1.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 . 功能区是 C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商业区 文化区 2.在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 原因是 在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原因是 在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 B A.在市中心,住宅的付租水平最高 在市中心, 在市中心 B.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最繁华的地段 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 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主干道,交通不便, 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主干道, 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主干道 交通不便, 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适宜建设高级住 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 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 宅区
主要考点—— 考点① 考点①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考点② 考点②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考点③城市的不同等级
考点①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考点② 考点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形态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 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
一、城市化及标志意义
1、概念
2、标志 人口 从农村向城市地区转移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低水平<30%、中等水平30%~70% 高水平>70% 低水平<30%、中等水平30% 高水平>70% %、中等水平30 体现了社会济济发展水平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就 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 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等级体系。 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 服务范围
城市的等级
城市的空间分布决定______ ______的空间分布 城市的空间分布决定城市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 ______ 城市数目 与 相互距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组团状
团块状
条带状
考点① 考点①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利 用 类 型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 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
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地价较 住宅区: 一般占40%-60%,地价较 住宅区 一般占 污染较小. 低,污染较小 污染较小 占地较小,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占地较小 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商业区: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城市 ,交通干线 交通干线 两侧,或街角路口 或街角路口. 两侧 或街角路口 占地居中,集聚性强 集聚性强,不断向城 占地居中 集聚性强 不断向城 工业区: 工业区 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向交通干线集聚. 市外缘移动 向交通干线集聚
阶 段 起 步 时 间 目 前 速 度 发 展 水 平 城市 化与 经济 发展
,
原 因
后 果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后
早
缓
城
考点② 考点②
①平整土地 ②绿化环境 ③修建水利 设施
有 利
市 化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不 利
①大量土地被占用, 大量土地被占用,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②城市以及周围地区 水资源短缺 ③地下水质恶化 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⑤交通拥挤 ⑥地租昂贵,住房紧张 地租昂贵, ⑦就业困难 ⑧社会秩序混乱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 的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 商业区; 的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 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了工业区 工业区; 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了工业区;地 租对于住宅区的影响最低。 住宅区的影响最低 租对于住宅区的影响最低。
攀枝花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攀枝花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大庆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什么因素 资料 造成的? 造成的? 石油资源的开采 大庆市,以大庆油田而得名。 大庆市,以大庆油田而得名。此地原为 滨洲铁路萨尔图车站两侧的千里平原。 滨洲铁路萨尔图车站两侧的千里平原。 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第三号探井 年 月 日 喷出原油。 喷出原油。当时正是我国建国十周年大 庆的前夕,为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 庆的前夕,为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 因而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 因而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大庆 市市区现有人口100多万。 多万。 市市区现有人口 多万
交通因素
石家庄原来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 石家庄原来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 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 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 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 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 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 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 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 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 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 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 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属于特大城 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 万 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万人的小城。 市,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 万人的小城。
经济因素 历史因素 社会因素 政策因素 宗教因素
练习Βιβλιοθήκη 考点②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考点②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距离市中心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练习
1.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 . 功能区是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商业区 文化区 2.在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 原因是 在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原因是 在城市市中心附近也会出现住宅 A.在市中心,住宅的付租水平最高 在市中心, 在市中心 B.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最繁华的地段 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 住宅首先选择交通便捷 C.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主干道,交通不便, 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主干道, 市中心某些地段远离主干道 交通不便, 租金较低 D.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适宜建设高级住 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 在市中心地理位置好 宅区
考点①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 城市化水平较高、 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 至停止、 至停止、出现逆城市化 现象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 郊区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化水平较低、 发展缓慢
2.世界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 世界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 国家 所 类型 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平原、 同心圆模式—— 平原、自核心向外扩展 同心圆模式 结构 模式 扇形模式——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多核心模式
影响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影响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 省会, 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三类:①省会, 地级市, 县和县级市, ②地级市,③县和县级市,其数目多少 关系正确的是 B A.①>②>③ . ② ③ B.①<②<③ . ② ③ C.②>③>① . ③ ① D.③<①<② . ① ②
第二节 城市化
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 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 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 绿化、 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 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第三产业高度聚 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1、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 、 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 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 合理的是
√
工厂
住宅
办公楼
商店
A、工业区 、
B、住宅区 、
C、工业区 、 F、住宅区 、
D、中心商务区 E、工业区 、 、
考点③城市的不同等级
(由小到大可分为: 由小到大可分为: 由小到大可分为 ■1.城市等级的划分 集镇、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集镇、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1、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 、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特大城市 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 大城市 万 万人口 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 中等城市 万 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小城市 万人口以下
4、城市化的动力——推力和拉力 、城市化的动力 推力和拉力
收入高、 收入高、就业机 会多、 会多、社会福利 保障程度高、 保障程度高、文 化设施齐全… 化设施齐全…
工作差、收入 工作差、 低、、社会服 务短缺、 务短缺、生活 方式落后、 方式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