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诗歌风格
白居易与元稹,初唐与盛唐的诗风差异
白居易与元稹,初唐与盛唐的诗风差异
引言
白居易与元稹是中唐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在初唐和盛唐两个时期都有着
卓越的成就。尽管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文学时代,但他们的诗风却有一些显著的
差异。本文将探讨白居易与元稹在创作风格、题材选择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初唐与盛唐时期文学氛围的变迁。
创作风格
白居易
白居易以其清新婉约、明快通俗的诗风闻名于世。他善于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
表达深情真感,使人读起来如沐春风。白居易注重抒发自身情感和体验,其作
品多以个人经历为主题,常涉及爱情、友谊、乡土之情等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他的诗作往往直接而真实地描绘了普通人民的喜怒哀乐。
元稹
与白居易相比,元稹的诗风更为雄浑豪迈,宏大而含蓄。他喜欢运用比兴手法
以及隐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作中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元
稹的诗作常常富有凝重深沉之感,不拘泥于个人情感,更多地涉及社会现实、
历史传统以及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题材选择
白居易
白居易在创作时倾向于选择轻松愉悦的题材,如田园生活、花鸟景物和爱情。他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动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他的诗中也常出现讽刺、嘲笑社会弊病的题材,以寓言化手法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元稹
相反,元稹更倾向于选择哲理性、振奋人心或具有社会批评意义的题材。他关注社会状况与政治事件,并通过抒发愤怒或忧虑之情来反映这些问题。同时,元稹也善于表达对历史传统的敬仰和对身世之感的思考,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沉重和含义。
表达方式
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作以简洁、明快、流畅为特点。他倾向于使用日常常用的汉字和简单句式,使其诗作易于理解和传播。白居易的诗作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不拘泥于修辞手法与表达形式,更注重直接传达自己的感悟和思想。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艺术特色独具为特点,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其中,他的悼亡诗更是感人至深,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情感取向:
1. 悲痛哀思:元稹的悼亡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哀思,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感慨人生:元稹的悼亡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深情厚谊:元稹的悼亡诗中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情厚谊,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
艺术特色:
1. 意境优美:元稹的悼亡诗意境优美,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语言简练:元稹的悼亡诗语言简练,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意象丰富:元稹的悼亡诗意象丰富,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4. 情感真挚: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元稹的离思五首全文
元稹的离思五首全文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元稹(779-831年),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号乐天,长安人。他以清新婉丽的辞藻和悲凉深沉的思想而闻名于世。他的《离思五首》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离别的感慨和思考,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第一首《青云似我》描绘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中以“青云似我”为比,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无助,又流露出对友人的深
深思念之情。在离别之际,作者意兴横飞,用“绕空云,散月鹰,流
水镜中闻恨声”等形象生动的描写表达了离情之痛,感叹人生无常,
友情珍贵。
第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是对初秋离别之情的抒发。诗中以清新的意象描绘了离别之际的萧瑟和凄凉。作者用“烟花栖碎碧云行”,“昨日蓬莱昨日冈”等意象,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离别之时,作者追忆过往,感慨时光匆匆,生命脆弱。
第三首《酬僧北窗壁上见赠之作》是对僧人的赠言。诗中以温暖甜美的语言赋予了赠言以柔情,表现了作者对信仰和人生的思考。通过
与僧人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修行者的尊敬和对人生的疑虑,反映了
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第四首《离思五首·其四》描绘了作者对爱情的无奈和苦痛。诗中以“梧桐更兼细雨”为开头,描绘了春雨潇潇的景象,暗示了爱情的悲苦和无奈。作者用“今夕游宴宜春”等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在爱情的离别中,作者感慨万千,深思忧伤。
第五首《早发白帝城》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诗中以“朝辞白帝彩云间”为开头,描绘了出发之前的悲壮气氛,暗示了人生无常和离别的必然。作者用“沧海月明珠有泪”等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疑虑和对未来的无奈。在面对命运的挑战,作者坚定勇敢,寄托希望和信仰。
元稹诗歌风格
+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
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 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 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 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 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 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可与白居 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 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 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 人”。据白居易《上阳白发 人》,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 “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 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 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 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 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 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 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 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 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 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 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 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 三贬同州
元稹最长的诗
元稹最长的诗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共计356句,堪称是古代诗歌中的奇葩之作。元稹以其博大精深的诗歌才华,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喜爱。《离骚》不仅在内容上表现了元稹的抒情才华,更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格律,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元稹的《离骚》以虚构的名义,借楚国大夫屈原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中描绘了一个意境深远、意义深刻的离骚之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通过对离骚的描述,元稹展现了自己对于人生、世界、道义等种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赋予了这首诗以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情感。
在形式上,《离骚》也有其独特之处。元稹以较为宽松的五言句为基本格律,同时又穿插了七言句和九言句,使整首诗在节奏和韵律上呈现出多变的风貌。这种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使得整首诗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形式上也别具特色,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另外,元稹在《离骚》中还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元稹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元稹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形式上展现了诗人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追求。这首诗以其博大精深的诗歌魅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堪称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杰作之一。元稹以其才情横溢的诗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元稹的代表作
元稹的代表作
“元稹”是中国唐朝的一位重要的文化和文学人物,史称“元稹山人”。他主要以文学和言论创作著称,被认为是唐朝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元稹曾写过诗歌、小说、散文、对联、应对词等多种文类,他的代表作包括《贺新郎诗序》《狱中四咏》《登秦楼》《望江南》等。
《贺新郎诗序》是元稹的最有名的无格诗,也被称为“绝句”,由四句组成,由唐玄宗蒙植侍御宅贺兰芝之慰问诗而来。诗中充满了浓郁的哀伤和情感,每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表达出对贺兰芝家乡怀念之情,反映出元稹对国家变迁和个人苦难的悲哀之情。
《狱中四咏》则是元稹最著名的词作,讲述了他在狱中受苦的经历,从受到极刑以及友人和家人的离别,到渐渐接受这种命运的过程,他都用一句句动人的词句表达出来。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元稹的壮志和无畏的精神,这也是元稹的代表作之一。
《登秦楼》是元稹在被贬出洛阳之后的一首诗,写的是他的情思、对祖国秦地的思念以及贬谪带来的忧愁。文学史上,这首诗被认为是历史变迁中最能表达愤懑和思乡之情的诗歌。
《望江南》是元稹最著名的长诗,是元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诗主要叙述了他在江南途中的追忆和思念。他对唐朝江南景致的描写,令人深思,他充满激情的语言,更是勾起读者无限温馨和憧憬。
以上是元稹的一些代表作,其中代表了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唐朝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元稹的影响。无论是他的抒情诗歌、
词作还是散文,都被后人尊称为精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
总之,元稹是唐朝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他的“贺新郎诗序”、“狱中四咏”、“登秦楼”和“望江南”等作品,备受中国文学史留名,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之作。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是唐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以诗化风流、情感细腻而著称于世。他的诗歌风格自由、大胆、豪放,而他的情感则是细色入微、琼瑰万千。下面是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1.《离思五首·其四》
“流水西满汉阳树,芳心只付君王土。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青楼薄幸名。”
《离思五首》是元稹成功的离咏之作,引发了唐代文学史上的离咏流派。其中,其四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动人之声。这首诗叙说了一个富商之女为爱而悔婚后远赴扬州,在青楼卖艺的过程中,青楼女子只是流动的花枝,而这位女子却始终铭记着自己如此短暂的“薄幸名”,流水西满汉阳树,思念如一池荷花,细腻而优美,让人为之动容。
2.《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登高》描述了人们登上山岳,俯瞰眼前的山林大观。山外风急,天高云淡,山上猿叫寂静,沙白的渚边有鸟回翔。登上此时此刻,感受壮美,内心清凉。此诗结合唐代境界,表现了极富意境和情感的作品特质,以及审美体验的感官豪迈和心灵超越。
3.《贼平后送人北归》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是用“别离”为主题的。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离别的悲痛和思念。诗中,诗人难舍故园,东望地平线,展望着那作者深爱并遥远的故乡。诗人手中拿着一枝竹简,但并没有用笔,而是将口气吹入其中,“传语报平安”,凭着诗人的深深感怀,又让读者情感激荡。
4.《离思五首·其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金花于翠微中,笑魇如花似月新。”
这首《离思五首·其三》被许多唐诗爱好们推崇为名作之一。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许多人都膜拜着这句话,称其点睛之语。在这首诗中,诗人引用了沧海变成水的警句,意思是有些事情已经不再是以前那般一草一木了。更重要的是,诗人融合了自己的体验和怨悔,让其诗歌更显得生动、深刻。
唐代诗人杜牧与元稹的才情比较
唐代诗人杜牧与元稹的才情比较
1. 杜牧的才情特点
杜牧(803年-85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才情深受后世赞誉。以下是杜牧才情的几个突出特点:
a. 才思敏捷
杜牧善于观察和感悟,并能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才思敏捷使得他在写作时能够立即捕捉到灵感,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b. 沉静深沉
尽管杜牧善于快速抒发自己的想法,但他同时也展现出了沉静深沉的一面。他通过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反映了一种从容而深刻的内在世界。
c. 清新细腻
杜牧的诗作常常展现出清新细腻之美。他运用典雅、含蓄而别致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或者抒发情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美好、动人的印象。
2. 元稹的才情特点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代另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他的作品在描写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方面尤为突出。以下是元稹才情的几个突出特点:
a. 社会关怀
元稹对社会时事充满了浓厚的关注和深刻的洞察力,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官场黑暗以及人民苦难等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忧虑。
b. 描写细致入微
元稹善于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他通过运用精确、图案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人物表情、性格和感情变化,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味。
c. 探索内心世界
在诗作中,元稹经常探索并揭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体悟。他通过对爱恨离合、悲欢离合等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的反思,展示了一个饱含复杂而迷人的内心世界。
3. 杜牧与元稹的异同
尽管杜牧和元稹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 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 作脯龙为醢hǎi,何似泥中曳尾龟。 ▪ 曳尾龟:曳尾涂中之龟。比喻甘贫贱而全身者。
二、白居易的思想
▪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 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0岁为分界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心足 即为富,身闲乃当贵”
百度文库
▪④善于运用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及对比的手法。《重赋》“幼者 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农民和“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的官吏。《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 称是内臣。朱绂fú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 如云。尊罍léi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bāi洞庭橘,脍切 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约779-831),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号稽山,以诗名重唐朝,是八劝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情感深沉,艺术高妙,风格独到,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介绍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及其相关内容。
一、《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离情别恋之苦,表达了对此情境的感慨。诗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借用《汉书》中班超《使西域传》中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感慨,同时揭示了作者心中离别之苦。其次,“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对巫山神女的寓言,暗示着作者与恋人举目无亲,只有对方事实才能让自己感到亲切。最后一句“半缘修道半缘君”则点明主旨,表示离别之苦与修道之路无法避免。
二、《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是一首写自己的诗,主要是借用江湖酒客这个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诗中的“落魄江湖载酒行”是对自己过去的自恋,而“赢得青楼薄幸名”则是对自己的自嘲,表示自己
一生只能过一段荒诞而潦倒的生活。
三、《离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
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是描写了盘坐在阁楼的作者看到的秋景,同时寓意深刻,像金石之家经典,通观古今。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是描写现场气氛的一个画面,而“轻罗小扇扑流萤”则是为了凸显此时的轻盈感,用意非常明显。最后,“坐看牵牛织女星”则点出了谷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的主旨。
四、《独不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绿林晚袖,红泪弹
元稹诗歌的语言特色
元稹诗歌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语言风格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作者运用语言的个性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诗人元稹的诗歌语言特色。
在元稹的诗文集里,诗人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赞赏白居易的诗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为交往密切的诗友,他们之间是非常了解的。故元稹所指出的白居易诗文的九大特点不可等闲视之,是值得我们今天重视的,其《白氏长庆集序》云:
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是以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碑记叙事制诰长于实,启表奏状长于直,书檄词策剖判长于尽。
元稹也曾提出他自己诗歌努力要达到的标准,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云: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元稹认为自己的诗歌并没有能达到白居易诗文的长处和自己一再追求的目标,而只是具备了“感物寓意”、“词直气粗”的一般特色。当然这是诗人的谦虚,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现在我们参照元稹对白居易诗文的赞扬和元稹对自己诗歌的追求,根据历代人们对元稹诗
歌的评价,仅就元稹绝大多数诗文的艺术特色谈一些我们的浅见:
一、浅切,即所谓的“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明人陶宗仪《说郛》文云:元、白、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张司业诗与元、白一律,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此亦即元稹白居易自己所说的“意切”、“言激”17。具体地说,我们以为可大致分为:
元稹简介_精品文档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稹言,号稹然,淮南(今安徽省凤阳县)人。他是唐代文学史上“元稹之花”的代
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元氏二茂松”。
元稹出生于贫寒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境并不富裕。然而,元稹自幼聪慧过人,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在他还是个孩子
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了非凡的文才和才气。他常常在田间地头吟
诗作对,引来了许多人的赞赏和惊叹。
元稹在九岁时开始求学,师从当地的先生学习文学和经史。随着年
龄的增长,他逐渐展现出了悟性和理解力非凡的特点。在此期间,
他专注于学习古代文学和诗歌,从而奠定了他未来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元稹的才华在社会上渐渐被人们所瞩目。他在贤良淑德的范畴中被
追求自己教养的士人视为典范。然而,他的才能不仅限于文学方面,还渗透到政治和军事领域。公元807年,元稹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科举生位。这次考试的成功为他进入政坛铺平了
道路。
元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被广泛认可,很快他就获得了官职的晋升。他先后担任了将作少监、监察御史等职务,并展示了卓越的才
干。元稹在政务方面表现出了清晰的思维和果断的行动,被誉为治
国之才。他对平定安史之乱有过杰出的贡献,功绩赫赫。
然而,元稹的真正成名仍然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他的诗歌作品风
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诗
歌多以豪放洒脱为主,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影响了后世
文人,并在唐代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
元稹的文学风格以其华丽辞藻和隽永情感闻名。在他的作品中,既
有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自由散文,也有传达社会普遍情感的丽词佳句。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和探索,有时含蓄而又直言
元稹的诗歌风格
元稹的诗歌风格
元稹的诗歌风格
元稹创作风格是怎么样的?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文章,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元稹的诗歌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共同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和文学流派。元稹在白居易逝世后的几年里,曾与他合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歌,两人被誉为“元白”。元白诗派主张以真情实感为基础,抒发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反对诗道学拘泥形式的陈旧观念。该派诗歌文笔清新,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诗人的风格及诗歌语言风格特点
古代诗人的风格(举例)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幽寂静穆;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常见诗歌语言特色与风格
1.平易: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S226;硕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四句诗, 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 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 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 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 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 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 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 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 此被摧残,往事岂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 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 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 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 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 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以为这首 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 易此二十字也”。
+ 一贬江陵唐
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
为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 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元稹奉 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 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 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 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 具美,可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 “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 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 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母不仅持 家有道,还亲授元稹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 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 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 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对边塞 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即便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 元和四年(809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 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子)不法事,被召回罚俸。途经华州敷水驿便宿于驿馆上厅, 恰逢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在此,也要争住在上厅,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的漫骂,刘士元更是上前用马鞭抽打元稹, 打得他鲜血直流,最终被赶出了上厅。后来唐宪宗便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从此开始 了他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 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 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
+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
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 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 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 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 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 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 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
+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担任过南顿丞,其父 元宽也曾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 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 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 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 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 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 元白诗派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 传统。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哀时济士的旗帜, 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 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在艺术上,他 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 学特征。元白诗派显示了中唐诗歌的大变,打破了 当时诗坛停滞、窒息的状态,开创出一种新诗风、 新诗体,大大地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其重写 实、尚通俗成为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 思潮,诗歌的通俗化成为当时众人所趋的时代风尚。 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稹诗歌 风格
+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 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 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 易解。
+ 这派Leabharlann Baidu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 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 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 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 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 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 二贬通州
元稹因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不为朝廷所容,流放荆蛮近十年。随即白居易也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量移通州司马。虽然通州、 江州天远地隔,可两人来往赠答,计所做诗,有自三十韵、五十韵直至百韵者。江南人士,驿舍道途讽诵,一直流传至宫中, 里巷之人互相传诵,致使市上纸贵。由诗中可知其流离放逐之心境,无不凄惋。
+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
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 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 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 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 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 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 三贬同州
随着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旧识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逐 渐改变了他在政治上长期受压抑的处境。元稹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已代理 通州刺史,岁末,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 授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及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真授祠部郎中、 知制诰。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 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 与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旧唐 书·李绅传》)。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 与李宗闵的积怨爆发,埋下党争的种子。不久,由于误会等原因,裴度弹劾 元稹结交魏宏简,元稹被罢承旨学士,官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 后为相。在唐王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元稹积极平息骚乱,拟用反间计平 叛。可觊觎宰相之位的李逢吉与宦官勾结,派人阴谋诬告元稹谋刺裴度,后 虽查清真相,但元、裴被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
+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 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 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 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元稹十五岁 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又官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遭到 贬谪。穆宗登基,官职不断升迁。长怯邺年(八二二), 和裴度一同拜相,不久出为同州刺史,最后任武昌军节度 使,卒于任所。元稹诗作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 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 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元稹名作有传 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 等。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 共100卷。
+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 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 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 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 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 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 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长庆三年(823年),他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唐敬宗宝力元 年(825年),元稹命所属七州筑陂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浙东的六年, 元稹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 四贬武昌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为尚书省左丞。身居要职,有了 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之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 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然而因元稹素无操行,人 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受到排挤。大 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 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 时年五十三,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 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 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 这一手
元和四年(809年)春,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初登官场,意气风发,一心为民,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 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这一举 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外遣——分务东台。
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可与白居 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 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 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 人”。据白居易《上阳白发 人》,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 “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 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 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 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 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 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三十七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以为起用有望。途经蓝桥驿曾题诗留赠命运相似的友人刘禹锡、柳 宗元。抵京后,与白居易诗酒唱和,意气风发。元稹收集诗友作品,拟编为《元白还往诗集》,但书稿未成,却突然与刘禹锡、 柳宗元一同被放逐远州。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通州”,出任通州司马。流落“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 虎行多”(《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的通州,他“垂死老病”,患上疟疾,几乎死去。曾赴山南西道兴元府 求医。潦倒困苦中,诗人只能以诗述怀,以友情相互慰借。在通州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乐府诗歌《连昌宫词》和与白居易酬 唱之作18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