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低碳效率实证研究
王 宗军 ( 1 9 6 4 一 ) , 山东 青 岛人 , 华 中科 技 大 学 管 理 学 院教 授 , 博 士 生导 师 , 副院长( 主持 工 作 ) , 研 究 方 向为 评 价 理论与方法 、 投 资决 策 分 析 、 技 术 经 济 与创 新 管理 、 企 业 战 略 管理 。 ( 湖北武汉 4 3 0 0 7 4 )
中部地区本文采用tobit回归分析将我国各区域低碳效包括9个省市分别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产业结构第三产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低碳效率总体呈业产值占gdp比重能源结构原煤消费量占比现上升趋势
金 融 与 经 济
2 0 1 3 . 0 9
o u r n a l o f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i c s
研 究 。 因此 , 本 文 提 出 了低 碳 效 率这 一 概 念 , 运 用 超
效 率 DE A 模 型 测 度 包 含 了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指 标 的 中国 3 0个 省 份 2 0 0 0年 至 2 0 1 0年 的低碳 效率 . 并 对 影 响 低碳 效 率 的 因素 进 行 了实 证 研 究 。
一
者 们 尝 试 将 环 境 因素 纳 入 到 效 率 的分 析 框 架 中 , 对
环 境效 率 进 行 实证 研 究 。它 用来 衡 量 及数 据 描 述
本 文 将 样本 数 据 的选 取 定 为 2 0 0 0年 至 2 0 1 0年
量 要 素 投 入 和 产 出条 件 下 , 其 污染 排 放 离 最 小 污 染 排 放 的距 离 。
我 国 区 域 低 碳 效 率 实 证 研 究
● 潘文砚 , 王 宗 军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作者:陈丽倪青山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2年第03期摘要:综合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系统认识其区域差异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
文章首先建立了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我国各省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对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差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一、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理念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并成为全球热点。
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人口大国——中国,能耗和污染不断加重,环境恶化不断加剧,是典型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国际能源署统计表明,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量最多的国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同时我们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其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目前煤炭产量已经接近极限,对于煤炭等能源的过度依赖无疑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而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为核心思想的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此,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也是缓解在全球排放问题上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影响重大而深远。
发展低碳经济,其前提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突破。
因此,综合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系统地认识低碳经济的区域差异,对于我国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刘朝等(2011)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并得出提高居民低碳意识和倡导低碳消费有利于实现低碳目标的结论;肖翠仙等(2011)研究了如何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将经济发展,能耗排放、技术发展和低碳产业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的看法,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刘亦文赵丽可胡宗义摘要参照IPCC( 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方法,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出口贸易对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关键词碳排放;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省级尺度中图分类号F062.2 A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vincial Differencesand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LIU Yiwen1,2,ZHAO Like1,HU Zongyi1(1. The Postdoctoral Mobile Research St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2.Colle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estimat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s 30 provinces(cities, districts) from 1997 to 2011, by the method of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6) and 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2007).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th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show a rising trend with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Gnerally speaking,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resents a feature in descending order from east to west, i.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the maximum,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is the lea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absolut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xport trade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mission coefficients; energy consumption;provincial scale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稳定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 645.2 亿元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516 282.1亿元,大约增长了140.6倍,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10%.然而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为此付出的巨大能源环境代价1.由于我国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各种能源的大量消费和各种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据统计,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2年的36.17亿吨标准煤,增长幅度达1.3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3.9%,而与此同时全球的能源消费增量仅仅为2.5%.2009年我国1亿美元的GDP大约消耗能源4 622.9吨油当量,能源消耗强度是德国的5.4倍,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巴西的3.3倍,甚至是印度的1.3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问题值得引起广泛的重视.同时,高能耗的背后又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其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更是不容乐观.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7.2亿吨,超出美国59亿吨,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国家.以碳排放强度的角度来衡量,即单位GDP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的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每万美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19吨,是德国的8.2倍,日本的8.9倍,美国的5.2倍,巴西的5.3倍,甚至是印度的1.6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上对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当前,全球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力求减少碳排放量.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求减少8%到10%,同时把该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全国各地区,要求各地区务必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作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个新标识,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密切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也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中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各省市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省级层面都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那么,我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影响?这些相关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也关系到低碳战略实施成效的显著与否.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参照IPCC( 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3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运用相关方法对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估算,比较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 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各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比较广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烧外,在水泥、石灰、电石、钢铁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发生,也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约占56.8%,石灰大约占33.7%,而电石、钢铁生产所占不足10%.为了进一步增强估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不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估算了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为精确起见,本文进一步将化石能源消费细分为煤炭消费、焦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其中石油消费则更进一步细分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类.所有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都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水泥生产数据来自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地区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现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为了更好的体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性,将我国30个省(市、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11个省(市);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这8个省份;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藏(由于缺乏数据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12个省(市、区).表3显示我国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从总体上来看,1997—2011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7年的336 565.69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 066 359.01万吨,增长幅度达到729 793.32万吨,短短15年间排放量大约增长了2.17倍.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1997—200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为3.48%.这个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2003年起,亚洲各国陆续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但由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这一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达到13.70%.之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为9.37%.虽然增长率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意识到能源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探寻低碳经济路径,为实现绿色生产付出努力.特别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国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白皮书,郑重声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相关行动,更是明晰了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从表3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总体来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少.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从图2可以看到,这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其增长规律均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7—2002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总体来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2003—2007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2008—2011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增速下降阶段.图2是我国1997—2011年30个省市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区有: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河南、广东、辽宁、内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北、江西、江苏和河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国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为传统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天津、甘肃、宁夏、青海和海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图3是我国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的降序排列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宁夏、内蒙古、海南、福建和山东,其中宁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36%.宁夏出现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与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997年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0.92亿元,2011年为2102.21亿元,增幅达到1891.29,增长了8.97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长到了2011年的50.2%,增长了8.6个百分点.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陕西、广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长率也均超过了10%,高于全国8.59%的平均增长水平.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为辽宁、山西、黑龙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以1.95%位居全国最低. 3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能源价格等5-8.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出口贸易、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用Stata软件得出的估计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该面板回归模型拟合地较好,回归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符号方向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说明二氧化碳对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比较敏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 4%,这说明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每增长1%,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会增加0.581 2%,这说明经济增长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1%水平上不显著.4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2007)的方法,相对客观的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本文对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出口贸易及其他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及碳排放效率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对本文实证部分中环境变量的合理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对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化的现状也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要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就要加快提高碳排放效率.缩小地区间碳排放效率的差距是实现我国整体碳减排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要缩小碳排放效率的差距,我国的碳减排策略应当有所侧重,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策略,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缩小省际碳排放效率差距,要重点关注碳排放效率较低的地区的节能减排工程9.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有必要努力加强各省之间相关节能减排工作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积极借鉴一些切实有效的节能政策,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经验的推广和扩散.西部地区具有自身资源优势,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和技术、政策支持,全面统筹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对与欠发达的地区要及时提供减排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保证其节能工作的顺利有序的开展.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来说,在节能减碳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地区碳减排技术的进步,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碳减排的关键是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通过激励自主研发和积极同国际技术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同时,我国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须建立碳减排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地促进经济增长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转型.参考文献1.胡宗义,刘亦文,黄多.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J..湖湘论坛,2012,25(4):80-85.2.刘亦文,胡宗义,戴钰.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J..经济数学,2013,30(3):51-56.3.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 Kanagawa, Japan: IPCC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Programmer, 2006.4.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5.戴钰,刘亦文.中国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 经济数学,2013,30(1):54-59.6.刘亦文,胡宗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 经济数学,2012,29(4):79-85.7.戴钰.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J.. 经济数学,2012,29(3):74-77.8.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7):84-88.9.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2):73-79.-全文完-。
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Ex e c u t i v e L e a d e r s h i p Ac a d e my Ya n’ a l l
No v e mb e r , 2 01 3
型。
标体系进行 了分析 和探索
, , ’ , [ 。 ; 付加 锋、
唐笑飞等学者构建了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的 评 价指 标体 系 , 并 进行 了测 试 运用 [ 。 ] ’ [ 1 1 ] . [ ] 。 这些研究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都 作 出了贡献 , 但仍存在不足 , 在对不 同地区之间的低
第 6卷第 6期
Vo 1 . 6, No . 6
我 国省域低碳经济发 展水 平 比较研 究
韩 晶 ,李 小丽
( 北京 师范大学 经济 与资源管理研 究院,北 京 海淀 1 0 0 8 7 5 )
【 摘
要】 低碳 经济是 气候 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 然选择 , 也是我 国实现 绿 色发展 的重要途径 。依 据我 国 3 O个
经济发展 。我 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 , 但
成果显著 , 相关专家和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概念 、 评 价体系及发展策略等都有 了深入研究 。潘家华 、 庄 贵阳等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 核心要素及评价指
反映低碳经济内涵与特点的指标体 系, 对各省域低
碳经济发展 的现状和潜力进 行测评和分析 , 指 出差 异化原 因, 以此促进节 能减排 , 推动我 国向低 碳转
中提出 , 到2 0 5 0年英 国的 C O : 排放量要减少 6 0 %,
英国要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 改善能源结构转变 为低碳经济国家 J , 这是低碳经济概念首 次出现在
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分析张珍花a ,史文静a ,路正南b(江苏大学a.财经学院;b.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同,能源消费碳排放各异,理性认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是低碳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 模型,基于2006-2010年的数据对我国八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方差的自然分解揭示各偏离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度。
研究表明,我国八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总偏离呈随时间扩大趋势,八大区域依据三个偏离分量可划分为四类,区域碳生产力纯竞争力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具有绝对优势。
据此,文章提出了全面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差异;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 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3)01-0060-05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n ChinaZHANG Zhen-hua a ,SHI Wen-jing a ,LU Zheng-nan b(a .Department of Finance &Economics ;b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China)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different in China.Rationally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dif ⁃ference of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Low-carbon policy making.Based on the Esteban model of shift-share analysis ,the paper discusse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mong various re ⁃g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6to 2010,and reveals the deviation from the component ’s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devi ⁃ation by natural variance decomposition.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iation of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n eight major regions from the national average was expanding .Eight major regions can be grouped in 4clusters according to three deviational components.The pure competition of carbon productivity difference factor predominates in the aggregate differ ⁃ence accounting.According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ow carbon ability.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regional difference ;shift-share analysis ;Esteban model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_徐大丰
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做 出了实质性承诺:到 +’+’ 年,我国单位 ;<6 的 二氧化碳排放要实现比 +’’$ 年降低 $’= 左右。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 求。 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众多研究人员 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出发, 从碳预算 制度的设计、节能技术的使用、非化石能源的研 发等角度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这些研究无疑对我 国低碳经济道路的选择富有启发性, 但是笔者认 为,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还是低碳 经济的科技政策安排都不能搞一刀切, 要考虑我 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 实施差异化的低
!"#$%"
!"
江西社会科学
!"#"$ %
碳经济区域政策十分必要的。为此, 本文着重估 算了我国各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和各区域行业的 碳排放总量, 分析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差异和行业 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对于碳排放, 我国并没有正式的官方统计。 学 界所使用的碳排放数据都是通过估算得到的。 目 前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碳排放进行了估 算。 马忠海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 估算不同能源的
&.’
上述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 但是思路是相 似的: 都是通过能源与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对碳排 放进行估算。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我 国主要能源,只要估算出这三种基础能源 的碳排放系数,结合能源的消费统计数 据,就可以对碳排放进行估算。本文沿袭 (# ) 用式 对碳排放 谭丹、 黄贤金的做法 & / ’ , 进行估算。 (# ) 01 2 !131 4 !5 35 4 !6 36………… 其中, 01 表示碳排放总量, 31 、 35 、 36 分别表示煤类、石油类和天然气类能源的 消费量,!1 、 !5 、 !6 分别表示这些能源的碳 排放系数。 在估算碳排放总量时, 主要能源的消费数据 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直接获得, 而各能源的碳排放 系数, 需要测算。 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对这些能源 的碳排放系数的测算是不同的。 根据谭丹、 黄贤 (789) 的测算结果表明, 金的综述, 国际能源机构 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 :"!、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比较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比较内容摘要: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选择。
本文在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市可聚为4个类别,且区域分布特征是生产加工、环境接纳、能源消费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差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综述“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来源于于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
低碳经济是一种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5,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区域间极不平衡,而且并非所有区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和低碳战略的顺利实施。
所以,如何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是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量化仍无公认的指标和标准。
李晓燕、邓玲(2010)从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只有北京处于中碳经济阶段,天津、上海和重庆则仍处于高碳经济阶段;任福兵等(2010)尝试建立了三层次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但是没有在实践中对指标体系加以应用;姚章杰等(2010)基于土地发展、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承载潜力三个项目建立低碳目标的城市发展潜力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上海部分地区低碳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付加锋等(2011)从发展能力、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及低碳环保四个准则层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析分析法在省域层面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我国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结论。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证分析
1引 言
全球碳计划 发布分 析报告显示 ,2 0 1 2 年全球 的碳排放量 上升 了 1 . 4 %,达 到创纪 录的3 1 6 亿 吨。根据资料数据显示 中国是最大 的排放 国 。为全球排放量 的增加 贡献 了3 亿 吨。但这个数据 已经是过 去的1 O 年中国给 出的最低 的数字之一 ,反映了中国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提 高能源利用率来发展低碳经济所做出的减排努力 。然而我国经济正处 于资源 、 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发展阶段 , 工业化 、城市化 、现代化进 程远未完成。如何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 、 能 源高消耗 的矛盾 ,摆 脱能源的瓶颈约束 、 实现跨越式发展成 为这一 时期我 国面临的主要难
碳技术 。
1 、政策支持 。为 强化应 对气候变化 的措施 , 我 国政府制定和实 行了 《 我 国应对 气候变化 国家方案 》,并且 明确 提出各项 约束性指 标 。 ,发布 了 《 我 国应 对气候变化 的政策与行 动 》白皮 书 ,开展 了 《 我 国应对气候 变化科技 专项行 动》等 ,为我 国发展可再生 能源与新 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 也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立法保 障。近年来 ,我国颁布 了 《 节 约能源法 》、 《 清洁生 产促进法 》、 《 可再生能源法 》、 《 促进循环经济法 》等 ,对节能减 排 ,清洁生产的机制 、手段 、方法进行 了明确规定 ,使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 、节约能源资源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有法可依 ,为我 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 的法制保障 。 3 、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 。从2 0 0 2 年 ̄ U 2 0 1 2 年1 O 年 的经 济发展过 程 中,我国能源消费以每年5 . 6 %的增长支撑 了国民经济年均9 . 8 %的增 长 。按照2 o o 5 年不变价格 ,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 9 8 0  ̄的3 . 3 9 吨标准煤下降到2 0 0 6 年的1 . 2 1 吨标准煤 ,年均节能率3 . 9 %,能源节约效 果显著 。多年来 节能减排经验 的积累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奠定 了厚实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文章首先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低碳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包括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能源消费总量大、碳排放强度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措施,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体系等。
这些建议和措施旨在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文章对我国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挑战,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低碳经济全球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政策引导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针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包括碳排放交易、能源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推广等。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公众减少高碳排放行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能源、新材料、节能技术、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际合作深化: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各国纷纷加强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
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
于发展低碳经济。 ( 四) 政府服务指标 。优 良的政策和政府服务能支持 、保 障低 碳经济发展的大前提 , 因此可 以建立政府服务指标来衡量地 区政 府支持 、发展 低碳经济化的力度 。①低碳金融政策 、财税 政策建 设程 度 , 以政府有无专 门制定针对性强 、可实施 的金融政策及 其 执行力度来发展低碳产业 , 为衡量政府对低碳经济 发展 的态度 。 ②完善碳交易市场程度 , 以区域 内有无 较高 成熟度的碳交易市场 为调查对象 , 分析政府对 能源使用 的管理强度 。③碳排放 管理机 制和碳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设程度 , 以政府有 无完整的碳排 放管理 机制及其法律效力的大小来衡量政府对碳污染防治的力度 。 ( 五) 低碳社会环境指标。低碳社会环境 也是区域低碳经济一 个构建成分 , 低碳生 产、低碳 生活和低碳 消费都 是保 障低碳经济 社会形成和发展 的表现和动力 。①工业 固体废物利用率 , 调查工 业生产 中固体废物再利用总量在产生总量 的比例和再利用途径 。 比例越大, 利用途径越多 , 利用率越高。②消费品绿色、低碳标识 占有 比, 通过记录标有绿色 、低碳标志的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 , 计 算其总量在 消费 品总量 的比重 。比重越大 , 低碳 、环保 、绿色 的 消费 品越多 , 产 出透明度越高 , 市场对低碳 经济 发展的引导能力及 效果越好 。③生 活垃圾利用率 , 统计生活垃圾清运总量 中转化 成 再 利用 资源 的生 活垃 圾 总 量 的 比例 。 比例 越 大 , 生 活 垃 圾 的 利 用 程 度越高 , 资源节约效果越好 。④农村森林面积及覆盖率 、城 市 绿化面积及 覆盖率 , 在 区域 内统计农村森林 面积在农村土地总 面 积 和 区 域 土 地 总 面 积 中 的 比 重 、城 市 绿地 面 积 分 别 城 市 用 地 总 面 积 和 区 域 土地 总 面 积 中 的 比重 , 形 成 农村 森 林 和城 市 绿地 在 面 积 、覆盖率 上的纵横两个 方面的 比较 。6 d ' - 值 越大 , 区域植被 越 广, 资源越 丰富, 碳汇效果越好 。⑤公交发展情况 , 调查统计 区域 内一段 时间 中地铁 、公交车的速度 、到达站点 的时间等运行 状 态 、车辆可用率和搭载总量 。地铁、公交车的速度适宜 、到达站 点准时、车辆可用率高、搭载总量越多, 公交设施使用得越好 , 碳 排放量越少 。⑥公众低碳认识程度 , 以区域 内居 民总数 中认同低 碳经济形态和模式的居 民数量 的比值为调查对象 , 来衡量群众支 持低碳经济及其发展的情况, 比值越大 , 公众认知 、认同和支持低 碳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的程度越高 。⑦低碳生 活方式运用 , 以居 民执行低碳理念和生 活方 式的强度为调查对象 , 来考察 区域 内民 众 坚持 无纸 工作 、绿 色出行 的程度 , 进而体现 日常生活 中低碳生 活理 念 的 影响 大小 。
区域经济低碳发展战略与实现途径——基于中国2005~2010年区域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
区域 经济 低碳 发 展 战 略与实 现 途径
一
基 于 中国 2 0 0 5 ~ 2 0 1 0年 区域经 济数 据 的实证 研究
鄢 小兵 徐艳 兰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 4 3 0 0 7 9 )
[ 摘
要] 本 文从 区域经 济的视 角 , 利用 2 0 0 5 2 0 1 0 年相 关各省、 自治区的 面板 数据 ,对 中 国东、
采用 面板 数据定 量 实 证分 析 各 区域 碳 排放 影 响 因 素 ,以此寻 找区域经 济低碳 发展 的途径 。
1 相 关 文 献 综 述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 出时间不长 ,已有 的研究
大致 集 中于经济 发 展 与碳 排放 的关 系 、碳 排 放影
的概念 ,限制碳排放客观上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保
中、西部 区域人均碳排放 量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 了协整和格 兰杰 因果关系检验。研 究结果表 明,东、中部 区 域 的人均 G D P 、产 业结构 、能源效 率、人 均碳排放 量之 间存在 协整 关 系,西部地 区的人均 G D P 、能源效 率、人 均碳排放量之 间存在协 整关 系;东、西部地 区的人均 G D P 、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分别是人 均碳排放
N 0 . 1 0( G
,N o . 2 4 0 )
O c t . 2 O1 3
及其影响的关 系问题进行了大量 的实证研究 。我 国不同时期 的碳排放具有明显 的阶段性特征 ,通
过 因素分 解模 型 得 出影 响我 国 的碳 排放 总量 的 主
费结构、产业结构、能耗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 8 ] 。
冯相 昭 ,王 雪 臣 ,陈 红枫 ( 2 0 0 8 ) 、宋 德 勇 ,卢 忠 宝 ( 2 0 0 9 ) 、王 伟 林 ,黄 贤 金 ( 2 0 0 8 ) 、徐 国 泉,
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同机制
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同机制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目标。
然而,在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可能的协同机制。
1. 区域差异的原因1.1 经济发展水平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在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存在差距。
一些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更好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资金短缺等困境。
1.2 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也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依赖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先进的能源技术,而不同地区在这方面的资源禀赋存在着差距。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1.3 政策支持差异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不同地区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些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在政策支持方面较为薄弱。
2. 协同机制的重要性由于绿色低碳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单一地区的努力难以达到全面的效果。
因此,建立区域间的协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1 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协同机制,各地区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
一些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地区可以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进行能源资源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2 技术创新与经验分享区域间的协同机制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分享。
一些创新性的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促进各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提升。
2.3 政策协调与合作协同机制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
各地区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地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尹龙(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迫,低碳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受国内外发展压力的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势在必行。
但目前,我国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利于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的协调,我国应缩小区域差异,实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区域特点,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鼓励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
进而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碳排放;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8)01-0007-02第2018年第1期(总第497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18Total No.497[作者简介]尹龙(1983-),山东潍坊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政策与政府规制。
一、引言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的负面效果日益严重,环保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被科学家们发现。
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在其工业经济进程中,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压力,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
各国政府也不断意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必将对全球的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进而导致全球经济下滑。
因此,走低碳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
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东议定书》,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到2015年《巴黎协定》的落地,都见证了世界人们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决心。
经过多年努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据2017年联合国气候专家组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增速没有明显变化的前提下,碳排放量在2014-2016年间连续三年下降,出现了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良好态势。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我国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每年自然灾害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极为严苛的国际环境法的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消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深刻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区域;低碳经济;评价函数;指标;评价体系基于区域间、行业间的差异进行研究是未来研究的又一趋势。
目前关于低碳经济转型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借鉴国外低碳经济转型经验方面,而学者们对考虑了中国自身状况和具体行业或城市情况的低碳经济转型模式则缺乏足够的关注。
低碳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较少,根据区域差异和不同区域的特色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及模式的研究尚未见到。
另外,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如何有效地协调经济增长、节能减排的关系,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函数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地整合所有评价指标。
设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函数为:LCE=f(CI,SI,OI)其中,LCE(Low-CarbonEconomy)表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CI(CoreIndex)表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SI(SupportIndex)表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指标;OI(OpenIndex)表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开放指标。
能源利用、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构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CoreIndex),是判断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提升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点所在。
环境建设、生活方式和配套政策构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指标(SupportIndex),对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提升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必要支撑。
低碳贸易和低碳合作构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开放指标(OpenIndex),可以判断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低碳合作与发展状况,也可反映区域低碳领域的国际化发展状况。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然而,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低碳经济的定义和指标低碳经济是指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通过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度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常用的指标包括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资源利用率等。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强度是指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资源利用率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
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数据来源和方法为了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本文使用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
首先,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分别计算出各个区域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资源利用率。
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的实证结果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碳排放强度方面,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则排放强度最高。
能源消耗强度方面,东部地区相对较低,中部和西部地区较高。
资源利用率方面,东部地区表现较好,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
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水平不够均衡。
这导致了东部地区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2. 资源状况的差异我国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能、太阳能和风能等。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政府纷纷响应,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模式的实行,需要大力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能源、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为重点的重污染行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二、低碳经济模式的背景
1. 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面临的严峻形势
2. “巴黎协定”的签署和实施
3. 我国推行低碳化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
三、低碳经济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 能源结构的转变
2. 工业升级和绿色发展
3. 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
4. 城市建设中的绿色理念
四、区域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应对策略
1. 新兴产业的布局及发展
2. 能源利用方式与技术创新
3. 环保、低碳理念的提高与宣传
4. 政府部门参与与推动
五、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成果
1. 降低碳排放
2. 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六、结论
低碳经济模式的实行,各国政府及区域经济无不受到重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加强区域内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快工业升级转型,实行环保、低碳理念的宣传,都是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必要步骤。
在实行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快速获得成功,达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区域碳减排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1弱
万方数据
我国区域碳减排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效反映因变量和自变量增长之间的关系,具体模型如下: Ln(C02i。)=Ot+[3Ln(RGi。)+TLn(RK“)+SEn(CYn)+hEn(NQ“)+斗 Ln(C02i。)=Cti+[3Ln(RGi。)+^yhI(RK“)+81n(CYn)+11Ln(NQi。)+斗i。 Ln(C02“)=bi+ilL,,(RG“)+1hl(RK“)+81n(CYi。)+-qLn(NQi。)+pi。 (1) (2) (3)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较大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差异较大的特点从我国的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中选取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基于各区域200l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建模与比较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碳减排策略
东岳论丛June.,2011
V01.32 No.6
注:各系数变量均在5%的显著Y-f"下通过检验
由表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度系数R2数值较高,表
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DW值较好,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而且各系数变量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 著性检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方向不同,影响差别显著。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碳排 放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而且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量的贡献大;不发达地区的碳排放量 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人均GDP每增加1%,碳排放量减少0.5%。人口与区域碳排放量呈明显的正相 关,即人口的增长导致碳排放量的显著增加,而人口对三大区域碳排放量的贡献相差不大,对西部碳排放量 贡献最大。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方向不同,差别显著。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碳排放量与产业结 构呈正相关,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贡献率较大;不发达地区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呈负相关,即第 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将减少碳排放量。区域能源强度与碳排量影响方向相同,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影响差别 显著。能源强度对较发达地区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能源强度每减少l%,碳排量将减少1.4%,能源强度的 降低可以大大降低该地区的碳排放量;能源强度对不发达地区的贡献率也较大;但对发达地区的贡献率较小,能 源强度每减少1%,碳排量相应的减少0.17%。
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和能源发展
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和能源发展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和能源发展摘要:本文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我国与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能源发展的相关策略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回顾近几年我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或退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仍在我国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
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发展进程的前进步伐,同时也对我国的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逐渐形成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的尴尬局面。
我国各类能源的使用效率很低,产品能耗及单位GDP的能耗与之相比则显得较。
据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所消耗的煤炭资源约为27亿吨(数据来源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7,031,916千吨(数据来源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是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
我国钢铁、汽车、交通、化工、建材以及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各种能源消耗,其中对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在能源使用总量中约占九成,煤炭能源约占六成,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极高,这也决定了我国属于依靠“高能耗”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
自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推行之后,我国也加入了采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节能减排的行列。
随后,在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前任主席胡锦涛也做出了相应承诺,称“中国会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用强有力的措施。
通过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大力加强森林碳汇等四大措施促进我国不断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靠拢“。
在这一承诺的带动下,我国开始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 择低 碳 经 济 评 价 指标 的 目的 是对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进 行 测度 和评 价 , 因此低 碳 经 济指 标 的选取 要 反 映低 碳 经济 的 内 涵 和实 质 。具 体地 说 , 碳 经济 指标 的选 择 应该 遵 循 以下 几 方 低 面 的要 求 : 1 科 学性 。指 标 体 系应 该具 有 一定 的理 论 基 础 , () 能 够 反映 低碳 经济 的 内涵 和实 质 。() 2 代表 性 。选 取 的指 标不 能太 多, 而且 要 具有 代表 性 。() 明性 和可操 作 性 。指 标概 念 明确 , 3简
异 对于低碳 经济的发展 十分 重要 。文章 首 先建立 了衡 量低 碳经 济
发 展 的 指 标 体 系 , 后 运 用 因 子 分 析 法 对 指 标 进 行 分 类 , 此 基 然 在 础 上 综 合 评 价 了我 国 各 省 市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 而 对 各 区 域 低 进 碳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聚 类 分 析 , 后 根 据 所 得 结 论 提 出 了 相 应 政 最
前研究 的热点 。刘 朝等( l ) 2 1 o 分析 了我 国低碳 经济 的发展前 景并
得 出提高 居 民低碳 意识 和倡导 低碳 消费有 利 于实现 低碳 目标的 结论 ; 肖翠仙等 ( 0 1 研 究了如何 构建 城市低 碳经济 评价指 标体 21) 系 , 出了将经 济发展 , 提 能耗排 放 、 技术 发展 和低碳产 业等 指标纳 入 评 价 体 系 的 看 法 , 以 广 西 梧 州 市 为 例 进 行 了 实 证 分 析 。 余 丽 并 生等 (0 1 对浙江 省低碳 经济 发展进行 了综 合评价 , 2 1) 发现浙 江省 低碳经济 发展水平 在不断 提高 , 同时未来 低碳 经济发 展前景 在很 大程 度上取 决 于能 源消耗 总量 的控 制和结 构 的改善 ;刘 爱 兰等
资源 能源 消耗
能源 消耗 弹性 系数 ( 2 )1 ( 能源 消 费水平 ( 1 X3 单位 GD P耗 电量( 4 X1 单位 工业 产值 废水 排放 量( 5 )) 【 单位 工业 产 值废气 排放 量『 6 ) ) (
单 位 工 业 产 值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排 放 量 Ⅸ 7 )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综 合 利 用 率 f 8 x1 第 三 产 、 产 值 占 G P的 比 重 ( 9 『 D X 1 科技 活动 经费 占 G P比重( 1 1 D ) (0
FN N I A CE& E ON C OMY 金 融 经 济
我 国低碳经 济发展 区域差 异的实证研 究
口 陈 丽 倪青 山
( 南 大学金 融与统 计 学院 , 南 长 沙 4 0 7 ) 湖 湖 10 9
摘 要 : 合 评价 区域低 碳 经济发展 水平 、 综 系统 认 识 其 区 域 差 ( ) 价 指 标 的 选 择 一 评
城镇 家庭 每百 户汽 车拥 有量 1 1 1
( ) 二 评价指标 无量纲化 处理 这 里采 用 极 值 处 理法 。具 体 的评 价 指 标 有 两种 类 型 : 9、 x X1 X1 是 正指标 ,即指标 越大 ,低碳 经济 发展 水平 越好 ; 、 0、 l X1
X X3 X X5 X 、 2、 、 4、 、 6 X7是 逆 指 标 , 即指 标 越 小 , 碳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低 越好 。 正 指 标 的无 量 纲 化 处 理 方 法 为 :
另 外 选 择 时 要 考 虑 现 有 的 人 力 、 力 和 技 术 水 平 , 现 实 生 活 物 在
中 可 以测 量 。
关键 词 : 碳 经济 ; 低 区域 差 异 ; 子 分 析 ; 类 分 析 因 聚引 盲 一 Nhomakorabea、
在全 球气候变 暖 的背 景下 , 以低排放 、 能耗 、 污染为 核心 低 低 理念 的低 碳经 济应 运而生 并成为全 球热点 。 正处 于城市化 和工业
化 进 程 不 断 加 快 的 人 口 大 国— — 中 国 ,能 耗 和 污 染 不 断 加 重 , 环
根 据 以上要求 , 充分借 鉴前 人研 究 成果 的基 础 上 , 结合 在 并 指标数 据 的可 获得性 , 计 了如下指 标 : 设 资源 能源 消耗 、 污染排 放 和经 济社会发 展三个模块 共 1 个评 价指标 , 1 详见表 1 。
表1 我国各地区低碳经济发 展评价指标
一
境 恶化不 断加剧 , 是典型 的温室 气体排放 大 国。 国际 能源署 统计
表 明 , 国 已 超 过 美 国 成 为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总 量 和 能 源 消 耗 量 最 多 中
级 指标
的 国家 , 成为世界 关注 的焦点 。同时我们 也看 到 , 革开放 以来 , 改 我 国经 济的飞 速增长使其 对能源 的需求 急剧增 加 , 是 目前 煤炭 但 产量 已经接近极 限 , 于煤炭等 能源 的过度依 赖无疑 会成 为我 国 对 经济发 展的瓶 颈。而 以通 过技术 创新 和制度 创新 , 高能 源利用 提 效率, 构建 清洁能 源结构 为核 心思 想的低碳 经济 正是解 决资 源能 源, 可持续 发展等 问题 的有效 途径 。 对此 , 如何从我 国国情 出发发 展 低 碳 经 济 , 仅 是 我 国 转 变 发 展 方 式 , 整 产 业 结 构 , 高 资 源 不 调 提 能源利 用率 ,保护 生态环 境和保 持经济 持续快 速增 长的需要 , 也
是 缓 解 在 全 球 排 放 问 题 上 面 临 的 国 际 压 力 的需 要 , 响 重 大 而 深 影 远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 前 提 是 对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进 行 全 面 、 确 其 准
经济社 会发 展 污 染减排
二级 指标 单位 G DP消耗 f 1 )) 【
X —m . X 。 —旦 ; : , X;≤ l 0≤ ; M 一 m :
.
把握 , 在此 基础上 , 才能寻 求发展 低碳 经济 的突破 。因此 , 合评 综
价 区域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系 统 地 认 识 低 碳 经 济 的 区 域 差 异 , 对 于 我 国 更 好 的建 设 和 谐 社 会 有 重 要 意 义 。 从 现 有 文 献 看 , 内 学 者 对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的 研 究 已 经 成 为 当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