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4课 随堂 Word版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321页附解析)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各课时测试题(全册共231页附解析)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 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 7 课新航路的开辟第 8 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第 9 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 10 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 11 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 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 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 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 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 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第 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 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 23 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 24 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 25 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 26 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农业的起源 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5 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 ·湖北孝感期中 ) 《淮南子·修务训》云 :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相土地宜 , 燥湿肥硗高下 , 尝百草之滋味 , 水泉之甘苦 , 令民知所辟就 , 当此之时 , 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 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 , 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 :A 神农 , 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始祖 , “乃始教民播种百谷” , 说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 故 A 项正确 ;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 故 B 项错误 ; 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并不能反映医药学的产生 , 故 D项错误。
2020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自测卷
必修二第一单元自测卷班级学生成绩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贵族地主的压迫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6.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单元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二第一单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XXXX·南京)《后汉书》卷七十六载:‚(XXX)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XXX,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XXX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B)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XXX 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中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XXXX·惠州)《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B)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解析]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开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开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开展,故B 项精确;是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开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3.(XXXX·淄博)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开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干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解析]西周期间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田邑,到春秋战国期间变为实物制,仍然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开展,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封建政治制度,因此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古代官员发放俸禄的形式由田邑到实物再到货币,与中国古代由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密切相干,故C项精确;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经济的不竭开展,不是中央集权的不竭强化,故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阶段检测卷一(第1单元) 含解析
阶段检测卷一(第1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A.农业的发展B。
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答案】A【解析】三幅图片依次为耦犁、曲辕犁、翻车,均和农业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D.地理形势的局限【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项.B、C项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3。
(2019·枣庄八中月考)唐初诏令,男年20、女年15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年15、女年13,听婚嫁。
其目的是()A。
发展家庭生产方式 B.促进男女平等C.打击早婚早育D.恢复社会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推动男女婚嫁组成新的家庭,旨在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选A项。
B项说法错误;C项“打击”与材料信息相反;D项不是材料的目的,排除。
4。
下图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B。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C。
边疆人民的赋税沉重状况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答案】B【解析】画像砖上的内容显示了耕作的场景,无法说明农户生活悠闲富足,故A错误;耕作的场景是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B正确;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单一的耕作形式不能判断是否与大地主田庄有关,故D错误。
5.(2019·西安高一检测)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2019-2020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单元整合Word版含解析
一、知识结构认读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认读要领]一项“经济制度”指土地制度。
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两项“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三大“经济部门”: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外贸经济。
四大“经济现象”: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民营手工业 的艰难崛起、城市商品经济的突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二、重要历史线索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1) 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 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 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 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 济的空间格局(4) 工商业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长期居于世界领 先地单元整合rH 裕耕细柞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r ■削」I :耘一个体农耕)古代土地制发曲演变(土地公冇制 一 ii ⑷制一私有制)中国优的 农 济T 经济亜心的南移【亚心寂北方一南北半衛一蛋心在尚方} 补充;T-匸业和簡业 1r-匚业 测沾时期农耕经济的祷度坨耀('械甕战世”) 朮农抑丽 诜本主丈踊芽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题型应用体验图片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图片类选择题多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学生判读图片、提取信息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2.该类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
3.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判断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典型例题]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清明上河图》(局部)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技法攻略]析题干…T 审题干关键信息“市”;一看图片的表象特征,判定其特定的所属时间;二要能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练习岳麓版选修3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D。
19世纪末,世界基本上连成一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②不正确;当时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③不正确;故选①④。
2.20世纪初人类战争由局部性战争演变为全球性战争。
这主要是( )A.科学技术的负作用B.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C.世界整体化的产物D.国家利益至上的恶果解析:选C。
局部的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演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几个大国都卷入了战争之中,其主要原因是世界联系的加强。
一战的爆发与科技没有直接关系,故A 项错误;全球性战争的主要原因不是极端民族主义,故B项错误;一战就是世界整体化的产物,故C项正确;国家利益至上不是引发一战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
”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D.维护民族的独立解析:选C。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原料和市场,因此不断向外扩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4.观察下面这幅关于一战的漫画《友谊链》,作者的主要寓意是( )A.表达对塞尔维亚的同情B.讽刺意大利的倒戈和投机C.痛斥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D.揭示一战演变成世界大战的根源解析:选D。
材料信息表现一战中各国的态度,但并不能表达对塞尔维亚的同情,故A项错误;漫画中只提到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俄国、德国、法国、英国,并没有提及意大利,故B项错误;漫画主要讲到各国因为利益关系而结成所谓的“友谊链”,无法体现痛斥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故C项错误;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的不平衡,而漫画将各国比喻成不同的人物造型,正好体现各国实力的差距,漫画中的“友谊链”也说明各国存在着矛盾冲突,故D项正确。
2019-2020学年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过关检测:(二)_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_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农业集体化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特定环境下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2.“□□□□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农民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A根据题中材料,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判断它可能是余粮征集制,故A项正确。
3.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
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选C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4.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苏俄的社会性质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C.苏俄生产力水平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解析: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使苏俄的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引起了一些政治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整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
5.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
高中历史同步练习1岳麓版必修2
同步练习1.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者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3.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是( )A、高度集中B、党政不分C、比例失调D、阶级斗争扩大 4.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5.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6.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8.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 )A、苏俄加速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B、早在国内战争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就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C、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建成D、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9.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历史理论意义在于( )A.提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论 B.暴力革命论C.提出社会主义多种经济发展理论 D.计划经济体制10.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已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总产量的87%,工业总产量相当于战前总产量的75%。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阶段测试 (5套)
阶段测试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答案为D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
战国后期铁制生产工具普及,对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工具),故B项错误。
当时的交通落后,故C项排除。
答案:D2.(2019·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两项。
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3.(2019·安徽马鞍山高三质检)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解析:从材料中的《戈射收获图》可知,这反映了狩猎、生产的状况,这说明当时存在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劳作,不是小农经济,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精耕细作,C项错误;汉代土地已是私有制,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业达标: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解析:选A。
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
“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2.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选C。
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会更加有利于满足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男女分工明确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D。
材料反映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就不错,绝对不会生活自然悠闲,故④错误。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1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阶段性测试题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俞森的《荒政从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C.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从材料中的“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可知,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产品少量投入市场,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答案:B2.(2018·广东东莞高三三调)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解析:三则材料反映的都是南方的粮食要运到北方都城,这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中央集权的信息,只是反映南粮北运,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之际,B项错误;隋唐时期政治中心还在北方,D项错误。
答案:C3.(2018·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模)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从事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和小雇佣劳动,这些可以相互补充,增强小农经济的韧性,故B项正确;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小农经济不会对地主所有制构成冲击,故A项错误;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会使小农经济更加稳定,使农民离不开土地,故C项错误;农民兼做小商业和雇佣劳动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检测试卷二含解析岳麓版必
单元检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因果关系合理的选项是( )A.位于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耕地稀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少B.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港湾众多——经济作物发达,海外贸易便利C.拥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商品经济发达,海外殖民频繁D.独立自治始终保持小国寡民的状态——所有城邦建立了完备的民主制答案 B解析三面环水,但与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少不存在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由于希腊山多地少,优良港湾众多,气候湿润,便于经济作物生长和发展海外商业贸易,故B 项正确;根据所学,希腊山多地少,优良港湾众多,故C项错误;“始终”“所有”“完备”表述绝对,故D项错误。
2.(2019·佛山高一教学质量检测题,7)中文的“城邦”是从“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
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结果。
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 ) A.小国寡民B.独立自治C.公民集体D.城市国家答案 C解析古希腊城邦人口少,地方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这与题意中强调公民团体不符,故A项错误;古希腊城邦与其他城邦独立开来,实行自治,这与题意中强调公民团体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公民团体,说明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公民集体,故C项正确;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的概念,与题意中强调公民团体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惠州4月模拟,32)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版含答案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1)明清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2)双季稻大面积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3)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1)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4.综合国力(1)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年增长率高于欧洲地区。
(3)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二、资本主义萌芽1.标志:明中叶以后,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
3.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4.迟滞因素(1)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2)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3)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2.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3.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危机之中。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2.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B.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D.政策导向3.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某某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
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4.“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
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
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
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
”诗中所述工具( )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5.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到:“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男女分工明确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7.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某某》写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某某”,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某某的繁荣。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时同步练习卷: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D.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2.《后汉书》载:“建武初……诏征(任延)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以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工具的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4.《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5.《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种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6.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7.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剌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由此可见(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8.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的《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4课
1.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
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B.春秋战国
C.宋朝D.清朝
【答案】D
【解析】青铜器产生于商周时期,铁质农具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珐琅彩瓷器开始出现于清朝时期。
只有清朝时期才可能具备材料中三种随葬品,故D项正确。
2.(2019·辽宁沈阳育才学校月考)“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
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黄道婆的历史贡献,即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3.(2019·山东淄博高青一中期中)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出土的产品上往往刻有督造的机构、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字。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工艺水平很高
B.生产规模庞大
C.部门分工细致
D.注重产品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产品上刻上有关管理部门和生产者的名字,有利于加强对产品生产的监督,落实奖罚措施,明确质量责任,以保证产品质量,故D项正确。
4.(2019·广东广州二中期中)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A.生产不计成本
B.产品开始进入市场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经营规模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