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资料
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王褒①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
[注]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
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
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
月支,即月氏。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本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8.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
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
【答案】7.B 8.“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两句,系旧战场所见。
诗人背山远望,故垒处处可见;系马寻视,残营依稀可辨。
“看”“识”二字用得精确,故是眼前所见,而不是“想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炼字。
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点、感情。
“唯”但”都是“只有”的意思,这两句诗意为: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从字面上看,“塞禽唯有雁”描述了在边塞的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几乎只有大雁。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迁徙,它们的存在为这荒凉之地增添了一丝生机,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
在这里,大雁不仅仅是鸟类,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象征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让战士们在遥远的边塞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
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扩展】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 精选公文范文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 ?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 ;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中国文学如一条清流在历史的峡谷中流淌,数千年来,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纽带,成为传统文化最美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之下读来仍余音袅袅,那此既深含哲理、又富有辞采声韵之美的佳作,给人以强烈的精神上的享受,弦犹在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教程文件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出塞》王昌龄阅读答案
《出塞》王昌龄阅读答案《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出塞》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出塞》(其二)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出塞》习题1.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4分)2.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
(4分)《出塞》参考答案1.(1)“寒”字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战情之酣,酣到“忘我”的境界。
(2分)(2)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
(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2.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形象。
(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的形象。
(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出塞》翻译: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赏析: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
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
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特选资料: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王昌龄〔唐代〕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陆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阅读题答案附翻译赏析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出塞王昌龄诗歌讲解
出塞王昌龄诗歌讲解
1. 《出塞》这首诗那可真是太牛了!王昌龄咋这么厉害呢,能写出这么绝的诗!就像李白的诗一样让人惊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开头多有意境啊!
2. 王昌龄的《出塞》,哎呀,一读起来就感觉回到了古代战场!“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得多悲壮啊,就好像你看着战士们远去却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3. 你们知道《出塞》里的画面感有多强吗?“但使龙城飞将在”,哇,好像飞将军李广一下子就站在你面前了,这感觉太神奇了吧!
4. 《出塞》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啊!王昌龄咋想出来这些词句的呀!“不教胡马度阴山”,多有气势,就跟我们现在要保家卫国一样坚决!
5. 想想看,读《出塞》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就在那边关呢!王昌龄的笔就像魔法棒,“秦时明月汉时关”一下子就把你带过去了,神奇不?
6. 王昌龄的《出塞》,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万里长征人未还”,这背后有多少故事啊,就像一部超级大片一样!
7. 《出塞》里的每一句都值得琢磨啊!“但使龙城飞将在”,这要是真有飞将军在,那该多好呀,是不是就像我们渴望英雄一样?
8. 读《出塞》,你就会被王昌龄的才华折服!“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就像我们守护自己重要的东西一样!
9. 《出塞》这首诗,简直绝了!王昌龄真的太牛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得让多少诗人羡慕嫉妒恨呀!
10. 王昌龄的《出塞》,那是一定要好好欣赏的呀!“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得让我们多心疼那些战士呀,就像心疼我们自己的家人一样!。
马戴《出塞词》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
马戴《出塞词》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出塞词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出塞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一切景语皆情语。
[甲]诗中“马头冲雪”,以“大雪”来衬托“将士奔赴战场的艰辛”,乙诗中“月色寒”烘托“战地环境的寒冷凄清”;两句环境描写都表现出征将士“勇武无畏”的形象。
2、两首诗歌都体现了大唐气象,请说说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都表达了对将士们骁勇善战、为国杀敌大无畏精神的热情歌颂。
王昌龄《出塞》鉴赏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鉴赏及赏析王昌龄《出塞》鉴赏及赏析《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也有说是指卫青。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导语:《出塞》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王昌龄《出塞》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字词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诗词释义如下: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诗词赏析:
这一首《出塞》,就是作于他早年未考中进士之前,在天下游历,尤其去塞外游历的过程中,壮怀激烈又别有怀抱的人生旅途所作。
这首绝句虽然短短的四句,可谓气象阔大。
《出塞》原文注释及简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导语:作为盛唐诗坛上鼎鼎有名的诗人王昌龄,创作了许多的不朽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们所赏析。
下面是XX分享的王昌龄所处的朝代,欢迎阅读!王昌龄是哪朝代?王昌龄生活于盛唐时期,从其出生年月来推断应该是武则天时期。
盛唐时期,文人骚客居首,王昌龄也是其中一员,他生活困苦,他勤学苦读,他学富五车,他满腔抱负,他励志报效国家,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七言绝句整首诗是由四句构成,每一句又是由七个字组成的。
创作七绝诗并以此出名的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年少时期生活贫苦艰难,一直以耕地维持生活,30岁左右入朝为官,一生仕途曲折,一波三折。
但因擅长写诗,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甚好。
而他个人的作品中以七言绝句为主,并且在唐代诗人当中,他的七言绝句最为优秀。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和唐代七言绝句作品的代表,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早早的就搬入了教科书中。
王昌龄被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的称号并非是徒有虚名的。
他的七绝作品都是具有很突出的个人风格和特点的,并且他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的。
他的七绝特点就在于有一种典雅、淡然之情,起承转合、含蓄委婉、沁人心脾。
他更善于在作品当中熟练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层层渗透,让人有身在情境之中的感触,生动形象。
在王昌龄年少的时候,就出于好奇背井离乡去学道了。
开元年间,正是大唐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那时的王昌龄对于唐朝鼎盛的向往终于实现,在诗中不断地对大唐盛世进行歌颂与赞扬,而这些赞扬的作品多以七言绝句为主,且最为优秀,所以被人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这个称号。
之后由于仕途一波三折,前途堪忧,丧失信心的王昌龄放弃仕途,弃笔从戎,踏上行军之路。
王昌龄是哪朝代导语: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文采俱佳,创作了不少的经典诗歌。
而他的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呢?王昌龄的诗特点是什么王昌龄的诗可以分为三个题材,一个是一边塞为主,一个是闺情宫怨,一个是送别题材。
其中以边塞诗最富盛名,而且以七言绝句最为突出,七绝圣手这个美誉就是这么来。
王昌龄的边塞诗流畅通脱,激昂向上,被后人所钟爱。
尤其到唐朝时期,边塞诗泛滥,数量达到了两千多首,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最为有名,并成一派,这个边塞诗派还成为了一个重要流派。
从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可以看出融在诗中的爱国主义,从诗中可以看出英雄主义精神,饱含深情。
王昌龄的边塞诗将诗人的视野和胸怀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写作上,王昌龄最擅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喻情,这是王昌龄的诗的常用结构。
不得不说王昌龄在写作手法上很厉害,他将最简练的技巧运用的炉火纯青,然后在框定的情景中展现另外一个开阔的视野,在最朴实无华的主题中衍生出更深一层的情感,这就是王昌龄的诗的精髓。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什么在我国的《全唐诗》当中,给予了王昌龄极高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白可以说在我国唐宋时期的诗人当中,成就绝对是最高的一位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仙”。
而在《全唐诗》当中,将王昌龄与李白并列,王昌龄被冠以“七绝圣手”的称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便是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除了在《全唐诗》当中,王昌龄最擅长的七绝被人们称赞之外,在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当中,更是将王昌龄所写下的诸多七绝边塞诗成为王昌龄的风骨的代表。
所以,王昌龄写下的七绝诗,有很多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在王昌龄写下的众多塞外七绝诗当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