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森林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2024年年林业生态建设总结
2024年年林业生态建设总结2024年,作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节点,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下将对2024年的林业生态建设进行总结,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并展望未来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一、2024年林业生态建设的工作进展1. 提升森林资源保护能力:我国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加强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快了国有林场的退耕还林工作,推动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能力的提升。
2. 加强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2024年,我国持续加大了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的力度。
大规模的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得到了有力推进,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同时,加强了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推进森林防火工作:2024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
通过完善防火预警体系和加强防火演练,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和扩散速度。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森林防火强大的合力。
4.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2024年,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保护了一大批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同时,积极推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繁育,提高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整体水平。
5. 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2024年,我国进一步加强了森林资源的监测与管理。
通过引入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加强了对病虫害的防控和生态环境评估。
同时,加强了森林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减少了非法砍伐和盗伐行为。
二、2024年林业生态建设的亮点和成果在2024年的林业生态建设中,我国取得了许多亮点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工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2024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0%,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2. 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我国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趋势我国经济林是指经济作用明显、经济效益较高的森林。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林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下面从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林的发展进行分析。
1. 资源丰富。
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四,森林蓄积量和蓄积密度也居世界前列。
2. 经济效益明显。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林木材和非木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 政策支持力度大。
国家加大对经济林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林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流转等。
这些政策的推动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创新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经济林逐渐转向高效、智能化的发展。
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经济林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 绿色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林的发展趋势是绿色发展。
加强对经济林的保护与管理,提高林木种植的生态效益,推行可持续经营模式,促进经济林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 产业协同。
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农林融合发展,加强经济林与农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协同。
通过经济林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形成全新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
4. 国际合作。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拓宽市场和技术渠道,提高我国经济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经济林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目前仍存在经济林消纳能力不足、产地规模小、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在发展经济林的应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提高经济林的种植面积和密度,完善经济林的管理和保护制度,以确保我国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产业协同和国际合作。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陈国先唐云锦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81)陈国先唐云锦(四川工业学院管理系成都611174)提要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方法(SSM)、综合集成法(SIM)、定性中的广义归纳法和系统工程(SE) 的知识,针对森林系统及其效益评价系统均为软系统,形成了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 权重分类中图法F326.24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防护林体系对环境的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已广泛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且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均在探索以其指导林业生产活动。
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应明确其目标,并提出衡量它的标准与指标,以及度量、测定各项指标的方法,然后才能对森林类型,森林类型组合后对一个森林集水区、一个林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森林经营现状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作出恰当的评估,继而才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取得林业经济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然而,评价森林,尤其是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在我国乃至世界均属一项探索工作,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政府官员、林学、生态、环境等专家和公众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采取“共同建构”方法。
目前,世界上正处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指标的研制高潮,而对其实验性实施只处于试点阶段。
1 国内外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的研制进展[1~7]自从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对森林持续利用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已展开了国际性广泛的研讨和协调行动,一些国家制定了国家级标准与指标,少数国家开展了示范区的实验性研究。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森林经营指标与标准有:①蒙特利尔行动纲要(温带与北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提出了63 个指标;②亚马逊行动(Amaironia Process),分3 个方面,即国家水平的41 个指标,经营单位水平的23 个指标,为全球服务水平的7 个指标;③赫尔辛基行动,提出了28 个指标;④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 指标,分两方面,即国际水平的指标27 个;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指标23 个。
2023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
2023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3年,中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前些年的努力和探索,中国林业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国家政策导向、科技支撑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2023年中国林业发展进行详细分析。
一、国家政策导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林业国家之一,林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
2023年,中国政府继续加强对林业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了林业资源保护力度。
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加强对滥砍滥伐的打击力度,促进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了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其次,政府在林业产业发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林业产业的发展,通过发放补贴和贷款等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林业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
再次,政府加强了林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和技术攻关,推动了林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力,还能够推动林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23年,中国林业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林业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全面推广。
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手段,实现了林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
其次,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林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林业生产中的问题,提升了监管效能和防灾能力。
再次,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发出一批抗病虫害、适应多种气候环境的优质树种,推动了林木育苗技术的提升和树种的多样化,为林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生态效益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分析及展望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分析及展望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越来越多的森林面积被砍伐,导致了气候变化、土壤侵蚀、水源枯竭等各种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政策,其中包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本文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1.机制不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起步较晚,目前还不够完善。
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说补偿标准不够合理、补偿资金来源不够充足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补偿效果的实现。
2.补偿资金缺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但政府的财政支出有限,导致了补偿资金缺乏。
由于经费的不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无法得到全面推广和实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3.效益难以评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需要评估森林的生态价值,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计价机制。
这就导致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和补偿难度较大。
二、未来发展趋势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下一步森林生态补偿工作的重点。
补偿标准要相对合理、补偿资金来源一定要靠谱,实现政策利益的平衡。
2.完善效益评估体系我们应该探索建立一套集实际数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效益评估体系。
这样可以为补偿的执行提供参考,也有助于策略性地优化补偿资金的使用效果并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保障。
3.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中。
除了政府部门之外,企业、NGO、公民等社会力量也应该积极参与。
政府可以适度放权,将一定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交给社会力量管理。
结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工作是对于公民和国家都非常重要的,这会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制定更合理的补偿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补偿工作中来。
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动态和高效率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
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加剧,导致了森林质量问题的日益突出。
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质量评价和提升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学准确地评价森林质量,制定精准的提升方案,对于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开展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对于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高森林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对森林质量评价与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提升技术手段,促进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1.2 研究意义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源、净化空气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对森林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和精准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森林质量评价能够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森林质量,可以了解森林的健康状况、物种构成、生态功能等情况,有助于科学调整森林资源的管理策略和措施,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可以有效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面临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压力时,提升森林质量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提高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能力,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森林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和精准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我们进行的重要动力和价值所在。
1994-2014年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变化
中国二十年(1993-2012)森林资源状况变化分析摘要:以1993年至2012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提供的森林资源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概况、森林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数据为资料背景分析中国二十年以来的森利资源状况变化,分析相应的措施与行动。
关键词:森林资源状况森林资源概况措施与行动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资源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具有提供森林产品及生态服务的多种功能。
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此续发展的全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国森林资源概况分析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类型繁多,具有明显地带性特征。
中国陆地由北向南,森林主要类型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树种共达80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000多种,经济价值高、材质优良的就有1000多种。
珍贵的树种如银杏、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福建柏、台湾杉、珙桐等均为中国所特有。
经济林种繁多,橡胶、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杜仲、肉桂、核桃、板栗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 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与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61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长6.44个百分点。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林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近年来,中国林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迈向了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探讨中国林业的现状,并展望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林业现状1. 林地面积扩大:中国林地面积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3.6%增长到现在的22.96%。
2. 林业产值增长:中国的林业产值也在稳步增长。
从2000年到2019年,中国的林业产值从7483亿元增长到8486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3.1%。
3. 林业科技进步:中国在林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引进新品种、科学管理和遏制森林病虫害的措施,提高了林木的产量和质量。
4.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了加强。
国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贫困地区生态立县等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森林生态环境。
二、中国林业发展趋势1. 加强可持续林业管理:未来中国林业发展的关键是实施可持续的林业管理。
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改善林地质量,引进生态友好的经营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 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开发森林资源获得经济效益。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发展,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培育相关产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3. 发展生态旅游与休闲观光: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已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4.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林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保护的挑战。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林产品贸易,促进中国林业的国际化发展。
结论中国林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林业现代化,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
日报 ,0 7 , 且具 有社 会价 值 和生 态 价 值 , 就 20 ) 而 这
是林 业 行业不 同于其他 行业 的最 显著特 点 。
境 。综 合起来 , 给森 林生态 效益补 偿下 一个定 义 : 对 参 与植树 造林 的主体所 付 出义 务范 围外的 成本进行
经 济补偿 , 了弥 补其 收入损失或 提高 其经 济收入 , 为
sol e ee p dadhv p r n g ict n te bet f o p na o r cl i l f c ae hudb vl e n aei ot t i f a o , jc o m est nf o gc f t r d o m a s ni i h o c i o e o a ee
系统受 到干扰 时 , 所表 现 出的缓 和干扰 、 调节 自身状
公 益林 提供 的是 无形 的生 态 产 品 , 于公 共物 属 品 , 以经营公益 林 的单 位 应 当获 得补 偿 ( 所 陈钦 等 , 2 0 ) 森林 的生态 效 益具 有 价 值 和使用 价值 , 渡 04 ; 让 森林 的生态效益 也应 该得 到补偿 ( 家宜 ,9 8 。 洪 l9 )
文童 编 号 :0 6— 9 3 2 0 ) 5— 0 4— 3 10 6 9 ( 0 8 0 0 0 0
中 国森林 生 态效 益 补偿研 究进 展
蒋 发进 , 许彦红 , 刘思慧
( 西南 林 学 院资 源 学 院 , 云南 昆明 6 02 ) 524
摘 要 : 文章阐述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现状 ,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相关的法律规定。展望私
1 森林生 态效益及生 态效益 补偿的概 念
的生态 环 境 破 坏 引起 的 缓 冲 和补 偿 作 用 ( 文 虎 叶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在现代林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破坏,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变得尤为迫切。
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方式往往效率低下、耗时耗力,并且无法实现对大范围森林资源的全面监测。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快速、精准监测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覆盖、景观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快速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和探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森林资源的调查质量和监测效率,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同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资源的分布、数量、状况和动态变化,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提供支撑。
研究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提供参考,推动森林资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通过本文对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1.3 研究意义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森林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掌握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有效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引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无人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高效监测和分析,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森林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研究
森林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研究1. 引言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评价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利用。
本文旨在对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
2. 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2.1 木材资源的经济效益森林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这些资源在建筑、家具制造、纸浆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森林木材资源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2 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森林的优美景色和独特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生态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经济活动的提升、文化交流促进等。
此外,森林的生态旅游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3 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森林作为地球的肺,对于维持气候平衡、保持水源涵养以及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的生态效益可以评价成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碳汇的减排、气候调节和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的贡献。
3. 森林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3.1 费用效益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森林资源社会经济效益的方法。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经济学上可接受的合理结论。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将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各项生态服务的价值评估,将其转化为货币单位,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
3.3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对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为决策者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4. 森林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实例分析以某国家的森林资源为例,利用费用效益分析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其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通过分析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该国家森林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的综合贡献。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
谢谢观看
生物量估算法: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布规律,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 抽样调查,估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从而推算出其固碳功能和碳储量。 生物量估算法具有高效、宏观的优点,但需要建立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充分了解的 基础上。
过程解析法: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建立数学模型, 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从而得出其固碳功能和碳储量。过程解析法具 有定量化、动态化的优点,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 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和模型构 建等
1、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主要森林生 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布不均,其中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以及东南林区的碳储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林区的森林面积较大,树种丰富,植被覆盖度高。
2、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呈现出明 显的变化趋势。其中,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生态 系统的碳储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在一些采伐频繁、管理不善的林区,碳储量的减 少更为明显。
3、碳收支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处于 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 储量有所减少,但这些减少的碳元素并未全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而是部分被林木生长所吸收。因此,整体上,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仍 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 收支评估
基本内容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森林生态系统多样,包括温带落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等多个类型。这些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 质资源,如木材和林产品,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碳储存和气候调节。 因此,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收支进行评估,对了解我国森林生 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报告
全国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报告摘要全国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报告是对全国范围内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的报告。
本报告主要分析了过去一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趋势、各地区森林资源状况的差异以及对全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数据来源包括各级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遥感监测数据以及专题调查数据等。
研究方法本次报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各级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揭示长期趋势和地区差异。
2.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全国森林资源进行定量化遥感监测,获取各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森林类型和植被变化等数据。
3. 专题调查:在重点区域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当地森林资源状况,获取局部和局域性的信息。
综合以上研究方法,本次报告对全国森林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精确的监测和评估。
综合分析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略有增加,目前国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左右。
其中,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南方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等原因,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
此外,森林类型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北方地区以针叶林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阔叶林为主。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导致森林类型的差异化。
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全国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可再生能力表现良好。
我们的调查数据表明,全国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绿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如森林破坏、乱砍滥伐等。
建议和措施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非法砍伐和滥伐的打击力度,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森林保护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3.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提高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效率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娄玉娥;文冰;杨水清【摘要】概述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进展,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涵义、理论依据、补偿范围、标准、补偿方式、资金来源等.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及其意义.【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27)004【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作者】娄玉娥;文冰;杨水清【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6森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如果其价值被利用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必将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如何对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所探讨.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庇古(A.C Pigo)等对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差异的分析,给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以补贴,以及随后出现的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对公共物品的研究.另外,自里约环发大会以来,随着对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需求的增加,以及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补偿个案的大量出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已经成为多个学科共同探讨的问题[1-7].1 森林生态效益及补偿概念的界定关于生态效益的界定,国内学者的认识比较一致.于振伟认为,森林生态效益是指在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森林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对由生命、环境组成的地球生物圈提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人类的具有使用价值和“公共商品”特征的公益效能,称为森林生态效益.它通常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上、抑制风沙、调节气候、吸收CO2、净化空气、消除噪声、旅游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效用[1].在林学界,通常所说的生态效益补偿实际上指的是: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2-3].其理论支点是承认环境价值或生态价值,政策取向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强调把重点放在通过生态建设从而扩大存量的增量战略上.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对林业部门的生态效益补偿是为了使外部经济性内部化.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现状2.1 补偿的理论依据(1) 劳动价值补偿理论陈钦等认为由于公益林提供的是无形的生态效用,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其价值循环以及资金循环和周转是不完全的,经营者所创造的生态价值得不到补偿,这样必将导致其生产经营无法继续,所以经营公益林的单位应当获得补偿[4].(2)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谐性和持久性角度看,必须保证生态产品使用的合理化和经济化.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本质上是实现区域生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从横向维护了同代人之间的发展公平,也照顾到代际公平[6].(3) 公共物品和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外部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双方交易产生的福利结果超越了原先的市场范围,给市场外的其他人带来了影响.根据影响的好坏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解决人类在利用开发生态资源时产生的环境不经济性的方法就是用环境经济学里提出的外部性的内在化方法[5,7-8],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全部费用,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森林尤其是生态公益林属于社会公共物品,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这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不对称,引起资源配置失误.生态效益在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国家运用税收、信贷、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政策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将生态效益的正外部性经济内在化,激励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4) 生态学理论环境生态科学观认为,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平衡状态,但是人类的活动打破了人类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其他系统相对稳固的平衡状态.把流(区)域当作整体系统来研究,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和理顺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改善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整个流(区)域系统的最优化[5,7].(5) 分类经营理论为有效实施分类经营政策,必须使生态公益林经营者获得应有的社会平均经营利润,保证生态效益的长期发挥[1,3].2.2 补偿范围2001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首批注入10亿元中央补助资金,确定在11个省区先行试点.按照林业分类经营区划,将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以外,公益林面积大于30%、位于大江大河源头和大型水库周围等重要生态区域的57.3×102万hm2有林地划为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作为补偿资金试点区域.这项工作开启了我国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为今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迈出了第一步.2004 年,经国家林业局组织审查和核查,认定全国现有重点公益林总面积为 10 413.85 万hm2, 占全国林地面积的36.8%.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区 4 878.62 万hm2, 非天保工程区 5 535.23 万hm2( 其中有林地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 4 385.6 万hm2).2004 年正式建立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截至2006 年, 年度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增加到30 亿元, 补偿面积达到4 000万hm2, 占重点公益林总面积的38.41%, 占非天保区重点公益林有林地( 包括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区的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面积的91.21%[9].2.3 补偿标准目前,中央财政的补偿标准为75元/hm2·a.补偿标准与生态效益计量方法直接相关,国内在计量方法方面争议很多.有学者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生产过程入手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 如成本法和市场替代法,也有学者提出以效用论为基础的意愿支付法, 即根据消费者对森林生态服务的满足程度及支付意愿来确定补偿标准[10].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宏海为代表的一部分生态经济学家,用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3种对森林生态效能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直接计量法、间接计量法和生态经济计量法[3].吕郁彪等提出根据林分结构,综合考虑造林成本、管护费、营林投资利润、木材价格、采伐成本、税费、经营利润等市场要素,及经营公益林导致的经济损失为标准,采取价值补偿比较合理[11].王玉钢在研究中以杉木、马尾松、阔叶树为例,根据相关测算得出平均造林投入成本151.5元/ hm2·a,管护费45元/ hm2·a,林地使用费75元/ hm2·a,综合补偿标准为271.5 元/ hm2·a.另外,现有补偿标准大大低于木材采伐的实际收入,对照现有天然商品林收入450元/ hm2·a的标准,生态林补偿标准宜在225~375元/ hm2·a.生态公益林应实施按保护等级进行补偿,即一级、二级、三级保护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按1.2∶1.0∶0.8的比例进行补偿给林木所有者单位,才能体现出公平性[12].陈英等人研究提出,生态效益补偿应以森林绿色价格为依据计算,并提出如下计算公式:森林绿色价格=边际机会成本=边际生产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外部成本其中边际生产者成本为森林资源经营者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机会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是森林资源某一时期的采伐量对下一时期的采伐所可能带来的使用者额外收益或者负担,其实质就是目前森林资源经营活动对未来资源稀缺所产生的影响,计算方法有霍特林法则和租金资本化方法;边际外部成本是指由于森林采伐、森林资源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损失,本质就是森林资源经营成本的内部化,如果边际外部成本所造成的损失得到补偿,则实现了边际外部成本内部化[9].陈太山等用防护林投资年平均效果系数为主要指标,以防护林投资年平均防护效果系数、林业劳动生产率、林地生产率、防护林成本为辅助指标,以影响防护林经济效果的有关重要因素为分析指标,对防护林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3].包玉华等认为,补偿标准不应限于其管护成本.公益林生产投入的平均社会成本是主要的补偿依据,或适当考虑公益林投入的经营利润,对公益林的原始投资成本和无风险收益进行补偿.正常情况下,公益林每年的管护费至少在150元/hm2左右,补偿标准应该相当于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保护、管理的基础费用,还应该包括划为生态公益林之前,继续经营森林资源的可得利益[7].按照这样的思路,在进行生态效益补偿时,应该在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后,各地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使从事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不仅有资金来源,而且可以得到与从事其他工作同样的利益.郑昌隆研究认为,补偿标准应按生态效益的不同功能分别计算:一是蓄水效益补偿,按单位面积森林蓄水300 m3/hm2的50%和水价0.5元/m3计算,单位面积林地(公益林)补偿75元/hm2;二是保土效益补偿,每公顷森林保持泥沙效益,按蓄水效益的60%计,每公顷补偿45元;三是调节气候效益补偿.每公顷森林调节气候、减少灾害、稳产增收等方面的效益,按蓄水效益的50%计,每公顷补偿37.5元;四是防风固沙效益补偿,每公顷森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草场等效益,按蓄水效益的40%计,每公顷补偿30元;五是其他效益补偿,按蓄水效益的30%计,每公顷补偿22.5元.以上合计,单位面积森林的生态效益补偿为210元/hm2.疏林草坡和经济林按公益林标准的50%补偿;商品林按公益林标准的70%补偿.郁闭度0.2以上的有林地列为公益林时,其树冠和林下植被总盖度不应低于70%.建议补偿资金的来源由水利建设、森林旅游和航运等受生态效应直接影响的部门筹集[11]. 曹小玉等人提出,根据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计量应是凝结在公益林中的社会劳动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即公益林所能发挥的生态效益) [13].这里的价值补偿不是固定成本加流动成本,还要加上利润.因为全社会的公益林不能只进行简单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所以要存在合理利润. 因此,科学的补偿标准的构成要素有:(1)营林直接投入(包括地租、造林、抚育等费用);(2)间接投入(包括公益林规划设计、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工资及其他管理费用等);(3)灾害损失(包括病虫害、火灾等);(4)利息,使用资金只能用于经营公益林而不能改变用途,投入到赢利性更大的项目中,因此,公益林投入资金的利息也应得到补偿,按同期商业利率计算额给予补偿;(5)非商品林经营利益损失.另有学者提出,以庇古税理论,即对单位污染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征收的等量税收作为补偿标准.也可依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的协定,为森林生态效益创造价值载体——碳汇,将森林植被等绿色资源的面积折算成CO2减排指数,以此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和市场交换的理论基础来进行补偿[15-16].2.4 补偿方式政府作为生态资源管理者,可根据当地生态资源状况、居民生活状况、生产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补偿方式,选取实物、现金、政策倾斜、技术支持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对生态效益受害者或提供者进行补偿.资金补偿是最为常见的直接补偿方式,在现实操作中可通过补偿金、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保证金(押金退款)、赠款等方式来实现.再者为实物补偿方式,即运用物质、劳力和土地等进行补偿,改善受补偿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生产能力.还有智力补偿方式,即为避免补偿过程中智力资源的闲置,可无偿的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提高受补偿地区或群体的技能与管理水平[13].另外,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公益林,因限制程度和利益损失不同,采取分类补偿.如对水源涵养林等重要的专门生态用途林、实验林、自然保护区中绝对保护的森林实行完全补偿;对经济型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如护岸林、护路林、农田牧场防护林、风景林等实行部分由补偿基金中划资补偿、部分自我补偿;再者,对城镇风景林、环境保护林等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从城镇建设绿化费和环境保护费中补偿,采取分片划段由部门或单位分工负责和开展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式补偿.2.5 补偿资金来源在补偿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国家、社会和林业自身三大途径.国家补偿如征收生态补偿费(税)、建立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优惠信贷、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缴全民义务植树绿化费、发行国债、BOT融资方式和发行“绿色森林彩票”;社会补偿由受益群体补偿或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主体缴纳补偿费,或通过市场手段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实施或生态旅游经营收益等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等方式构成;自我补偿主要包括以生态公益林部分收益实现自我补偿和林业经营部门内部的税费收益作为补偿[5,11,14-16].(1) 生态补偿税课征具有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生态税,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态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双重关系,把“外部成本”有效地体现在价格中.森林生态补偿税的征收范围主要是水利电力部门、农业部门、城市供水企业、旅游部门及林地采矿等生态效益的受益主体,由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征收作为补偿资金[14].另外,我国学者对生态补偿税的实现形式有其他见解.如孟全省提出,生态税由环境破坏税和资源消费税组成.环境破坏税就是对涉及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的生产、消费行为征收的税收.环境资源消费税是对消费或享受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收[15].郑昌隆认为,也可征收生态安全保证金,每一从事砍伐、经营木材产业的组织和个人在获准砍伐资格时,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维护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11]. (2) 国家财政扶持首先是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费;其次是国家事业费拨款;再次是国家计委基建投资,主要按照年度计划项目管理方式,落实到具体的生态林建设工程项目上,包括对各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替代产业和替代能源发展项目,以及生态移民项目的支持等.(3) 补偿基金鉴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公共产品性,相关的经济主体有责任对享受的这些效益,以税收附加的形式参与建立补偿基金,实质就是社会生产(消费)单位或个人由于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向国家支付的环境成本,体现了全社会受益、全社会负担的原则,再以政府支出的形式补偿生态公益林的生产经营者[16].补偿基金还可以用接受援助的方式,由公益性部门筹集来自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单位、个人和国内单位、个人的捐款或援助.如《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发展基金等.(4) 市场化途径主要包括4个方面:森林景观交易、多样性保护、流域水文服务交易和碳汇交易.其中,碳汇交易主要指在《京都议定书》有效的制度环境下,排放CO2的国家或公司可以以提供资金或技术等形式,向本国或外国森林拥有者、经营者购买排放CO2的权力,作为其排放减量成果;同时森林拥有者、经营者利用其他国家或公司的资金或技术援助进行造林,将所吸收的碳汇抵减量卖给提供资金或技术的国家或公司[15-16].(5) BOT融资模式 BOT(BUILD,OPERAT,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的意思.由生态建设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对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投资商按照特许权协议安排项目融资、开发建设,并在特许期内经营管理,通过收取的服务费、使用费回收投资并获取利润.特许期届满时,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5].BOT融资模式的优点在于,政府无需对公司的投资和融资提供担保,也不会增加财政负担,公司项目融资不受其资本规模的限制,降低了项目成本.2.6 森林生态效益计量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均在开展森林效益定位观测和调查,并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就国内而言,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李文华等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开了系统的研究[17].侯元兆、张颖、李金昌等对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及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18-19].吴水荣对森林涵养水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开展了研究[20]. 葛亲红、朱臻等研究测算出了生态公益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的货币价值[12,21].虽然这些理论数值与实际有很大差距,但可以作为制定补偿政策的参考依据.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末,曾提出以森林公益效能的作用程度与自然形成的公益效能最大作用程度之比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在20世纪60年代,M.Clawson提出了关于城郊森林游憩价值的评价方法.日本林野厅20世纪70年代,通过“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调查”对全国森林进行了公益效能的计量与评价.美国马里兰大学的Costanza等人,从生态学的角度估算出全球16种主要生态系统的17种生态功能的经济价值为33美元/a,为全球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倍.他们首先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类子生态系统,之后采用或构造了物质量评价法、能值分析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费用分析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等一系列方法分别对每一类子生态系统进行测算,最后进行加总求和,计算出全球生态系统每年能够产生的服务价值.每年的总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22].德国、法国、印度、南非等都在森林资源效益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工作,提出以下计量技术:(1) 替代市场技术利用“替代市场”和“影子价格”来计算公共商品的经济价值,其中著名的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等.从环境效益的正负来看,替代市场技术又可分为两类,效益评价法和损失评价法[22].如估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时,先计算出森林涵养的水源量,再根据“替代市场方法”假设这些水以用于市场交换,并以市场水价作为森林涵养水源量的“影子价格”,最后计算出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2) 模拟市场技术“支付意愿”( Willingess to pay,简称WTP ),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一种商品、一次机会或一种享受而愿意支付的货币资金,以此来表达公共商品的经济价值[22].WTP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可用来表达一切商品、效用和服务的价值,是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根本.3 国外典型补偿实践在国外有关补偿模式的研究中,通过为森林生态效益建立市场的方式实现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日渐增多.Katoomba工作组认为,森林的碳储存服务、水文服务、生物多样性服务以及森林景观服务是存在较大市场化潜力的几个方面,并对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开发与建立所需的法律与制度环境、开发这一市场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步骤等进行了开创性和深入地研究[22].加拿大的森林公园、植物园、狩猎场、自然保护区等以森林为主体的旅游部门,将其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补偿资金缴给育林部门,保证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美国在西部11个州的国有林区征收放牧税,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牧场的保护和改良;也实施引入竞争机制的退耕计划,农场主遵循自愿的原则对农地使用享有充分的决定权,由政府提供全部资金,采用成本分摊的方法对退耕农民进行补偿,付给签约农民所需成本的50%~70%,合同期限为10~15年.哥斯达黎加政府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征收化石燃料税,还有水电公司支付的补偿金、国际市场的碳贸易补偿、国家林业补偿基金等.补偿标准依据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通常高于放牧地的租金.芬兰采用购买的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给予经济补偿.2002年开始试行该种补偿方案,林主可将自己森林的自然价值卖给政府,价格由公共团体制定,每年可获得50~280欧元/hm2的补偿.日本建立保安林制度,主要补偿民有林,补偿方式主要是损失补偿、税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性贷款和项目支持.补偿条件和标准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同一块林地,只要符合补偿条件,可以获得2项以上的补偿.另外是水源税制度,对水的使用者收费,补偿河流上游森林的建设和管护等.4 研究前景展望迄今为止,关于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实践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应该补偿”的观念已形成,但实际操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补偿实效不理想,在具体补偿数量、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范围的确定等方面还有争议.生态效益补偿思路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所以,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现实的补偿思想,尤其是如何实现市场化的补偿方式,即在以国家财政补偿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作用使生态效益补偿更趋于合理有效.在国际相关制度已建立,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生效,关于国际间排放CO2贸易的实现具有国际规则的贸易条件下,研究如何实现市场化补偿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于振伟,陈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3(3):19-20.[2] 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677-684.[3] 费世民,彭镇华,周金星,等.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J].林业科学, 2004, 40(4): 171-179.[4] 陈钦,刘伟平.建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J].林业经济问题,2000(4):214-219.[5] 刘璨,吕金芝.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J].绿色中国,2004(2):31-35.[6] 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7):31-33.[7] 宁哲,钟凤英,李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林业经济,2006(5):9-10.[8] 谷振宾,王立群.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 ,22(2): 160-163.[9] 杨传金.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4):6-9.[10] 高素萍,李美华,苏万揩.森林生态效益现实补偿费的计量[J] .林业科学,2006,42(4):88-92.[11] 郑昌隆.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几点建议[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5(1):54.[12] 王玉钢.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4):68-71.[13] 曹小玉,刘悦翠,郝红科.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构想[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2): 23-26.[14] 李爱年.关于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存在的立法问题及完善的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1(1):30-34.。
中国造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造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的造林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造林国家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造林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中国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的森林资源国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和消费国。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动森林资源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据统计,过去三十年来,中国新增造林面积达到了六千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0%以上。
然而,虽然在造林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森林面积和品质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由于国土资源的有限性,土地面积有限,给森林资源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再者,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不利影响,造林工作难以进行。
为了改善中国的造林发展现状,并面对未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森林保护和管理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加大森林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森林面积和品质的变化。
再者,提高农民和农村居民的造林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此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取先进的国际经验和技术,提升中国的造林工程水平。
未来,中国的造林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将成为重点。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将继续推进,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旅游和林业康养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增加,生态旅游和林业康养将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再者,科技创新将推动造林工程的发展。
引进先进的造林技术和设备,将提高造林的效率和质量,有效解决森林资源的短缺问题。
此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将渐成趋势,中国将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减缓能力。
总之,中国造林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森林 经济 效益 的定 义与 内涵
1 1 1 森林 经 济 效 益 的 定 义 . .
森林通过人类经 营活动生产 的木材 、薪材以及各种林 副产品 ,通过 市场交换 获得 的经 济收益 ,称 为森林经 济效益。 即森林 生产 的有形物质产 品的收益 ,亦称森林的直接效益或产业效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0 9 0 ( ) 0 3 8 ,2 0 ,4 2 :3 4— 0
Ju n l f h n o g A r utrl nvri ( a rl ce c ) o ra o S a d n gi l a U ie t N t a S in e c u sy u
1 .2 森林 生态效 益 的定义 与 内涵
1 .1 森林生态效益 的定义 .2 森林生态效益 的定 义尚未统 一 ,有多种 表述 。可归纳 为两种观 点 :①森林生 态效益是 森林生 态系统在维持生命 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 、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有序结构 维持 和动态平衡保持 方面输 出的效益 之和 . 。②人类 的全部公益效能 ’ 4 J 。 1 .2 森林 生态效益 的内涵 .2 性 效益 、减弱噪音效益 。 森林社 会效 益的定 义 尚未统 一 l - 】 1 。作 者认 为张建 国和周 晓峰 “ 。5 J 所下 的定 义较好 : 森林社会效益包括 哪些 内容 ?学 者们看 法不尽一 致。公认 的基 本 内容 是 :森林 涵养水 源效益 、保持水 土效益 、调节气候效益 、防风 固沙效益 、抗 灾减灾效益 、净化 大气效益 、固碳制 氧效益 、保护生 I a e NG Xiu—tn .DU ag AN u—a Z n
( o ee o F rs y h n o gAg c l rl nv r t ,T in2 1 1 ,C ia C l g f oet ,S a d n r ut a U i s y a 7 0 8 hn ) l r i u ei a
森 林 是 “ 一 地 一 生 物 ” 巨 系 统 的 产 物 ,是 全 球 生 物 圈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地 球 上 最 大 的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具 有 最 天 高的生物量 和生物 多样性 ,对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循环 ,对于改善气候 ,维 护陆地生 态平衡 ,有 巨大 的作用 J 。
Ke r s:Ec n mia e e t ; e o o ia e e t ; s c a e e t ; d f i o s a d c n oa in; t e re ; i d x y tm ;me h d y wo d o o c lb n f s i c l gc b n f s o ilb n f s l i i e nt n n o n tt i i o h o s n e s se i to s
1 .3 森林 社会 效益 的定义 与 内涵
1 .1 森林社会 效益的定 义 .3
“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的除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之外 的其他一切效益 。包括对人类 身心 健康的促进 ,
收 稿 日期 :2 0 0 7一( 0 ) 9— 3
作者简介 :林全业 (9 5一) 15 ,男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培 育 ,森林经营 。
I .2 森林 经济效益 的内涵 森林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 .1 :①木材生产效益 ;②薪材生产效益 ;⑤林木 果 实生 产效益 ;④药材生产效益 ;⑤野生植物资源利用效益 ;⑥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 效益 。 任何一种类 型的森林 ,都具有生产木材等物质产品的功能 ,因而都具 有一定 的经济 效益 。
文 ・献 ・综 ・述
近 十 年我 国森 林 效 益 评 价研 究 进展
林 全 业 ,丁修 堂 ,段 祖 安
(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泰安 2 11 ) 7 0 8
ADVANCES I FoRES BENEFTT N T ASS ESS ENTS I M NTHE LAS TEN T YEARS I CHI N NA
森林不仅能够生产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 ,具有很大的经济效 益 ,而且具有 涵养水源 ,保持水 土 ,防风固沙 ,调节气 候 ,净化大气等 巨大 的生态效益 ,以及美化环境 ,保健疗养等重要的社会效益 。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 的极其重要 的环 境 与资 源,不可替代 。 当今世界毁林开荒 ,滥砍乱伐森林 的现象在一些 国家和地区还很严重 ,致使森 林面积迅速减 小 ,生态环境恶化 , 日 益威胁着人类 的生存与发展 。科学计量和评价森林的多种效益 ,对于更 深刻地认识 森林 ,更好地保 护和培育森林 ,具有 重 要 意 义 。本 文 简 要 总 结 了近 十 年 我 国森 林 效 益 评 价 研 究 概 况 。
森林效益 的定义与 内涵
森林效益是指森林在社会一经济系统 中的作用 J 。森林效益类 型的划分 ,取决于 自然地理条件 、森林结 构 、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 以及公 民的文 明程度 。前苏联划分为卫生效益 、精神效益 和国民经 济效益 。许多 国家划分为生产 功能和生态系统
服 务功 能 。我 国划 分 为经 济 效 益 、生 态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
摘要 :本文从森林效益扔定义与 内涵 、森林效 益评价 的理论 、指标 体系 、方法 四个方 面 ,介绍 了近 十年我 国森 林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 关键词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定 义与内涵 ;评价理论 ;指标体 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I 9 7— J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2 2 ( 09 2— 3 — 5 00— 34 2 0 )0 00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