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合集下载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一、导入《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歌之一,通过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反映了中国古代女子的爱国情怀和坚毅品质。

本节课将结合《木兰诗》的原文和相关背景知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价值,领略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学魅力。

二、诗歌赏析《木兰诗》全诗共60行,描写了一个普通女子木兰坚决代父从军,顶替父兄征战沙场的感人故事。

首先,诗中通过描绘木兰温良贤淑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她担负起家庭责任的美德和孝心;接着,木兰面对父亲被征召上前线的情景,毅然做出了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决定;最后,木兰历经千辛万苦,在战场上表现出勇猛果敢的英雄气概,最终取得了战功,得到了王朝的嘉奖。

三、情感体会通过学习《木兰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木兰女子的坚韧和顽强精神,她在逆境中展现出的无畏与勇气让人敬佩。

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怀揣着同样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努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

四、延伸学习1. 解读经典:除了《木兰诗》,你还了解哪些古代女英雄的故事?她们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2. 赏析名篇:选择其他一首古代民歌或经典诗歌进行赏析,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 历史考察:了解《木兰诗》所处的历史背景,探索宋代社会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五、总结反思《木兰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人们对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向往。

通过学习和赏析这首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关于《木兰诗》的导学案,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加深对这首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我们都能像木兰一样,心怀爱国情怀,勇敢向前!感谢大家的聆听,下节课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பைடு நூலகம்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背景、内容和它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木兰诗》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的形象非常感兴趣。通过分析诗句,他们逐渐理解了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僻字词。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教学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词仿写:学生可能缺乏仿写经验,不知道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教师应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仿写技巧。
举例:在讲解生僻字词时,教师可以列举“戎装”一词,解释其意涵,并让学生尝试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选取“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一句,引导学生识别对偶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诗句中的作用。在感悟文化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家国情怀和孝道精神。在仿写环节,教师可以提供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木兰诗》是一首描绘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叙事诗,它体现了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女性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教案优秀4篇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教案优秀4篇

木兰诗导学案《木兰诗》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如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4篇《木兰诗》教案,仅供借鉴。

《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正字音机杼zhù可汗ka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ai燕山:yān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校内公开课定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校内公开课定稿)

《木兰诗》导学案一、导标明学1.掌握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重点)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导案预学预习检查,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唧.()机杼.()军书十二卷.()鞍鞯..()戎.()机朔.()气云鬓.()辔.()头(2)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读准节奏和重音。

(3)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导问探学(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自由朗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内容探究】说出下列诗句的意思(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写法探究】本诗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3.【形象探究】你认为木兰诗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四、导练评学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当.户织()何所忆.()愿.为市.鞍马()()赏赐百千强.()当户理.红妆()()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诗句中的“东”“南”“西”“北”是实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导思慧学听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情节,然后将它扩充成具体生动的故事片段。

要求:(1)在原著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2)重点突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3)说说这样构思的理由教后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木兰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勇敢担当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木兰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可能是因为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4.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操作性。在本次课程中,诗歌朗读和小组讨论活动较为成功,但仍有一些学生显得拘谨。今后,我可以在实践活动环节增加更多趣味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木兰诗》的文化背景和词语释义掌握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对吃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在课后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6.课后反馈和总结至关重要。在课程结束后,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但感觉自己在总结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培养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4.提高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愿。
5.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独立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韵律、修辞手法以及文化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木兰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木兰诗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 木兰诗

第8课 木兰诗
古诗词默写
【文本背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 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燕山胡骑鸣啾啾。
第8课 木兰诗
古诗词默写
【理解默写】 1.诗中描写战争频繁而惨烈,经历长期战斗岁
月而木兰最终凯旋的句子是:__将__军__百__战__死__ ____,____壮__士__十__年__归_____。
2.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的 悲壮和严酷的句子是:____朔__气__传__金__柝____, ____寒__光__照__铁__衣______。
第8课 木兰诗
古诗词默写
3.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策___勋__十__二__转__ ____,___赏__赐__百__千__强_______。
4.《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并 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是:__ ___朔__气__传__金__柝_____,___寒__光__照__铁__衣_______。 ___将__军__百__战__死_____,___壮__士__十__年__归_______。
(节选自《乐府诗集》)
第8课 木兰诗
课外赏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A.长而益. 精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B.木兰乃. 易男装 / 去后乃. 至 C.男子可为. 之事 / 为. 人谋而不忠乎 D.因. 益信 / 因.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木兰诗》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导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3、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5、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文学常识】1、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2、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3、乐府诗的特点(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

有四言、五言、杂言。

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4、互文: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

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一、积累下列知识:1、读准下面黑体字的字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朔气()红妆()金柝()著( ) 傍地走()二、初读诗歌,疏通文意: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木兰诗 导学案(共四课时)

木兰诗 导学案(共四课时)

木兰诗导学案主备人:全体【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学习重点】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对偶、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提示】1、诵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查找资料了解乐府诗。

2、能够复述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内容。

3、细读资料助读和学海拾贝,自己勾画重点。

课前自学一、导入新课《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就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二、学海拾贝(一)关于“修辞”1、互文: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2、复沓: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3、顶针: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

4、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6)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10)十、全文翻译 (13)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感受她忠孝两全、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木兰诗》,我们要掌握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包括韵律、对仗、修辞等,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们还要关注木兰诗中反映出的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木兰的复杂性格特征是难点之一。

她既是勤劳孝顺的女子,又是勇敢坚强的战士,如何在诗文中把握这一角色的多面性,需要我们细心品读。

文言字词的理解也是学习重点。

例如,“忆”在这里是“思念”的意思,“当”是对着,“户”是门,这些都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并掌握。

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理解是另一大难点。

如间隔反复修辞方法,在表现木兰行军途中的情景时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木兰诗》需注重理解人物性格、掌握文言字词以及理解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其艺术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木兰诗》选自__________,与__________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 下列句子中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愿为市鞍马:市,买。

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B.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C.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木兰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孝精神。
2.词语解析: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织纴”、“戎机”、“关山”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能力。
3.句子翻译: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技巧。
4.强化审美鉴赏: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花木兰的忠诚、勇敢、智慧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品格。
6.增进团队合作: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掌握:《木兰诗》中的文言文词汇,如“织纴”、“戎机”、“关山”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词汇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其含义。例如,“织纴”一词,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辅助,帮助学生理解其指代的是织布的动作。
-句子翻译技巧: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是学生的难点,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百战”和“十年”并非实指,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片段。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花木兰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8 木兰诗【课时目标】1、知识与能力: 能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及民歌语言的质朴生动,学到叙事有详有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讨论理解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木兰忠、孝、勇、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1、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

朗读时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复述课文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自主预习】自主预习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木兰诗》,北朝(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

它与《》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 )鞍鞯()燕山(戎机( )胡骑()金柝( 名师点拨第二空有点难,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

它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其中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便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句。

注意“可”与“汗”搭配为特殊读音,“燕、骑”是多音字。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I)木兰当户.织:____________(3)从此替爷征.: ______________ (5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7)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 (9)愿驰千里足:_______________ (II)雄兔脚扑朔:(2)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____ (4)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万里赴戎机.:(8)赏赐百千强.: __________________ (10)著我旧时裳.:_________________ (12)雌兔眼迷离: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5-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5-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木兰诗》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的意思,了解《乐府诗集》及乐府诗的特点。

2、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并能背诵全诗。

3、分析木兰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课时一、知识检查1、有关《木兰诗》的基本知识《木兰诗》选自朝编的。

是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叙事诗,这诗和合称为“乐府双璧”。

2、注音鞍鞯()可汗()朔()气胡骑()戎()机机杼( ) 辔()头金柝()赏赐()云鬓()3、重点字的意思惟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 ) 关山度若飞( ) 赏赐百千强( )策勋十二转()可汗问所欲( ) 著我旧时裳( ) 出郭相扶将( )4、学习文言文需要理解难句。

(将下面文言句翻译成现代文)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花木兰)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二、品读《木兰诗》的内容美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情节概述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亲人()三、品读《木兰诗》的语言美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请大家找出韵律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有哪些特点。

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 尤其注意朗读切拍的把握。

如:问女/ 何所思;问女/ 何所忆。

归来/ 见/天子,天子/ 坐/ 明堂。

《木兰诗》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句型或整或散。

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比喻的新奇幽默。

富于音乐美、表现力。

第二课时四、品读《木兰诗》的形象美1.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2、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五、课堂检测1.根据下面的要求找出原文。

①、反映木兰“叹息”心理的句子:②、写出木兰做好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句子:③、写出木兰思念家乡父母的句子:④、写出战事紧急,木兰奔赴沙场的句子:⑤、表现边塞环境恶劣和战争残酷的句子:⑥、表现木兰战功的句子:⑦、成语源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

《木兰诗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木兰诗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木兰诗》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木兰诗》,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理解木兰的刚强和英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一、导入:让学生观看《花木兰》的动画片片段,引导学生了解木兰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二、课文进修:1. 教师朗读《木兰诗》,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段解读《木兰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木兰为了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她的刚强和英勇。

3. 分析《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形象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品质和风采。

4. 探讨《木兰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女性力量,引导学生思考木兰形象对当代女性的启迪。

三、课文欣赏:1. 分组讨论《木兰诗》中的精彩诗句,展示每组的讨论效果。

2. 学生自主发挥,用摩登语言重新诠释《木兰诗》,展示不同的理解和创意。

四、拓展延伸:1. 了解《木兰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木兰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根据《木兰诗》的启迪,写一篇关于英勇和刚强的文章,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五、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和故事,还能够领悟到木兰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女性力量。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进修木兰的坚韧和英勇,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六、作业安置:1. 完成《木兰诗》的课文笔记,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完成关于木兰的形象分析,写出自己对木兰的理解和感受。

3. 准备下节课的主题发言,分享自己对《木兰诗》的看法和体会。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领悟木兰的精神,不息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愿大家都能成为像木兰一样英勇刚强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知 识 积 累重点词语(1)唯.闻女叹息(只)(2)愿为市.鞍马(买)(3)旦.辞爷娘去(早晨)(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5)关山度.若飞(过)(6)朔.气传金柝(北方)(7)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8)策勋..十二转(记功)(9)赏赐百千强.(有余)(10)出郭.相扶将(外城)(11)著.我旧时裳(穿)(12)雄兔脚扑朔..(动弹)(13)雌兔眼迷离..(眯着眼)(14)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15)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一词多义策勋十二转(记)(1)策 (2)强 (3)市策马加鞭(鞭打)古今异义:门 :只(1)木兰当户.织 户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 :窗户 :但是,表转折古义:眯着眼 :跑(3)雌兔眼迷离..迷离 (4)双兔傍地走.走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义:行走词类活用(1)愿为市.鞍马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 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文言句式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倒装句,应为“所思何”“所忆何”)节拍的把握(1)唧唧/复/唧唧 (2)昨夜/见/军帖 (3)可汗/大/点兵 (4)万里/赴/戎机 (5)归来/见/天子 (6)天子/坐/明堂作者简介《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1041——1099),北宋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内容主旨《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这首诗歌在结尾处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重点难点《木兰诗》 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导学案«木兰诗»导学案一【学习预备】(3分钟)说说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二【学习目的】(1分钟)1、掌握作者作品2、读准字音,重复朗诵,体会诗歌言语特点3、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全文,理清结构。

三【新课探求】(26分钟)全体掌握 (先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1、作品引见:«木兰诗»又名( ),选自( )朝(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它和«雀西北飞»一同,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10分钟)2听课文朗诵,先生看书圈点。

3、先生自在朗诵一遍课文4、在小组内比读互读互评5、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唧( )唧鞍鞯( )辔( )头戎( )机著( )铁衣可汗( )( )机杼( )军贴( )燕山( )朔气( )金柝( )红妆( )胡骑( )傍地走( )5读准节拍,可用/线划节拍。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定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重点研读(16分钟)(先生采用自主学习、协作探求的学习方式完成)1、在朗诵课文的基础上,先生概述故事情节。

2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先生全体掌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请用四个字来复杂概括每一局部外容。

明白:第一局部(1—3段)第二局部(第4段)第三局部(5—6段)第四局部(第7段) 开头附文四【稳固练习】(3分钟)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敬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英勇坚毅,忠孝两全c -----英勇坚强不慕荣华贫贱,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d ——机智、慎重——花木兰笼统:五【课堂小结】(2分钟)六【达标测评】(5分钟)1、给粗体字注音:唧唧( ) 军帖( ) 帖花黄( ) 可汗( )( ) 鞍鞯( )( ) 辔头( ) 鸣溅溅( ) 燕山 ( ) 胡骑( ) 鸣啾啾( )2形近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朔杼柝析塑抒拆3文学知识填空«木兰诗»选自( )( )代( ) 编的( ) 卷二五,这是 ( )时南方的一首( )七【课后作业】1把文学知识整理在课堂笔记上。

部编版七下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8木兰诗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

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知 识 积 累重点词语(1)唯.闻女叹息(只)(2)愿为市.鞍马(买)(3)旦.辞爷娘去(早晨)(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5)关山度.若飞(过)(6)朔.气传金柝(北方)(7)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8)策勋..十二转(记功)(9)赏赐百千强.(有余)(10)出郭.相扶将(外城)(11)著.我旧时裳(穿)(12)雄兔脚扑朔..(动弹)(13)雌兔眼迷离..(眯着眼)(14)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15)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一词多义策勋十二转(记)(1)策 (2)强 (3)市策马加鞭(鞭打)古今异义:门 :只 (1)木兰当户.织 户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 :窗户 :但是,表转折古义:眯着眼 :跑(3)雌兔眼迷离..迷离 (4)双兔傍地走.走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1)愿为市.鞍马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 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文言句式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倒装句,应为“所思何”“所忆何”)节拍的把握(1)唧唧/复/唧唧 (2)昨夜/见/军帖 (3)可汗/大/点兵(4)万里/赴/戎机 (5)归来/见/天子 (6)天子/坐/明堂作者简介《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1041——1099),北宋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内容主旨《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这首诗歌在结尾处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重点难点《木兰诗》 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写木兰方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如弟迎接木兰,木“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中 考 对 接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机杼.(zhù) 朔.气(shuÒ) 复唧.唧(j ī)B.可汗.(hán ) 鞍鞯.(ji ān ) 鸣溅.溅(jiàn )C.燕.山(yàn ) 金柝.(tuÒ) 理云鬓.(bìn )D.胡骑.(qí) 戎.机(rÓng ) 傍.地走(bàng ) 2.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B.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木兰/不用尚书/郎D.安能/辨我/是雄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C.朔.气传金标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写出了操办的急切,渲染了气氛的紧张,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D.“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对偶,突出战事紧急)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木兰诗》,又叫《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B.木兰替父从军既是为国尽忠,也是为父尽孝。

C.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政策的否定。

D.文中最后一段用双兔做比喻,妙趣横生,对木兰女扮男装作了赞叹,韵味无穷。

6.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多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二、阅读提升(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

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

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

一日响午,谍报敌至①。

……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②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③可也。

”众皆感奋④。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⑤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

未几,敌兵果舁⑥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挟刃奋起,众袭之。

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⑦。

婉贞挥刀奋斫⑧,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

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⑨之,彼此错杂,纷纭孥斗⑩,敌枪终不能发。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⑪,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注释】①谋报敌至:侦察敌情的人报告说敌人到了。

②孰若:哪如。

③瞻予马首:看我的马头,意即听我指挥。

④感奋:被激动得振奋起来。

⑤结束:结衣束带,整好装束。

⑥舁:抬。

⑦终弗逮:到底赶不上。

终:终究。

弗逮:不及。

⑧奋斫:用刀斧猛砍。

⑨挠:阻挡。

⑩纷纭孥斗:杂乱地相互搏斗。

孥斗:搏斗。

⑪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被打死的敌人,约一百多人。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精技击 精:______________ ②自幼好武术 好:______________③去村四里有森林 去:_________________ ④谢庄遂安 遂:________________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②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9.选文是通过描述哪些情节来刻画婉的女英雄形象的?10.联系全文来看,婉贞与诸少年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主要原因有哪些?(二)(2017·青岛改编)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③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欲之。

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听,母乃得释。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掉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 ū):毒疮。

③瞀(mào )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 蔽: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之:去,往C.或.语之曰 或: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 就:完成12.翻译“而其父被掳去”一句,指出“其”的意义和用法。

13.“夫孝,德之本也”属于_____________句式。

1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2)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参考答案及解析1.A 解析:B.“鸣溅溅(jiàn )读作“ji ān ”;C.“燕山(yàn )读作“y ān ”;D.“胡骑(qí)”读作“jì”。

2.C 解析:木兰/不用/尚书郎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B 解析:有误。

反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5.C 解析:有误,偏离文章主旨,文章塑造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荣利的巾帼英雄形象,并非“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政策的否定”。

6.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叙述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多年征战生活只做了简略的概括。

7.①精通②爱好③距离④于是8. ①与其坐着等死,怎比得上奋起抗敌拯救我们的谢庄呢?②敌人想远远地甩开我们,要用枪炮消灭我们,赶快追赶,不要错失良机!9.集众宣传、准备作战、选择埋伏地点、出其不意地进攻、挥刀杀敌、大呼追击等。

10.武艺高强;机智勇敢;攻敌不意;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1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句意: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

蔽:遮蔽,遮挡。

B句意:不知到哪里去了。

之;去、往。

C句意:有人告诉他说。

或:有人。

D句意: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

就:靠近。

12.但是孙抑的父亲被掳去。

其:代词,他的。

13.判断14.C15.(1)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问安。

(2)孙抑说:“我怎么可以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呢?”【参考译文】《孝经》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岁考中了诸生,跟随魏校学习。

平生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后背上生了毒疮,王敬臣常常用嘴对着父亲的背疾处进行吮舐。

父亲得了瞀眩病,王敬臣每晚都睡在父亲床边的地下,连衣服也不脱,只要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侍自己的父亲。

孙抑,世代居住在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带领父母妻子儿女逃避兵乱到平阳的柏村。

有乱兵到村里抢夺财物,拔出刀吓唬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举刃欲砍孙抑的母亲。

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请求替母亲受砍,母亲才得以解放。

而孙抑的父亲被掳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有人告诉他说:“你的父亲被驱赶向东去了,然而东面的军队将掠到的百姓都杀了,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

”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含弃我的父亲吗?”于是前往,进入危险的地方,几次差点死了,终于带父亲回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