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单元 药动学
护理专业药理第3章药动学
最小中毒浓度
血 药 浓 度 (
)
最小有效浓度
C
时间(ty2)
图3-9 负荷量、维持量、给药间隔与血药浓度关系
Dm. 维持剂量形成的C, Dl. 负荷剂量形成的C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首过效应 2、肝药酶 3、肝肠循环 4、AUC 5、生物利用度(F)
2、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一次用药后,经过5个t ½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完;间隔一个t ½给药一次,连续5个t ½后体内 药物达到稳态水平。
3、肝肾功能不良者,其对药物的 消除能力↓,药物的t ½延长。
五、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1、血药稳态浓度Css:每隔一个t1/2给药 一次,一般经5个t1/2后达到相对稳定的 血药浓度,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 等。
4、血脑屏障 (1) 多数药物难通过。 (2) 脂溶性高的药物可通 过,流脑首选SD。
5、胎盘屏障
(三)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即药物代谢(metabolism)
定义: 药物化构发生改变 场所: 肝脏 转化方式:
Ⅰ相反应(第一步):氧化、还原、水解
多数药物:灭活
结果:活性改变
药物被清除干净。 计算:CL总= CL肝+CL肾+CL其它组织 意义:(1)反映肝、肾功能 (2)剂量个体化的依据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药物
药物 药物
代谢
I相
II相
活性减弱或消失 获得活性或活性
活性无明显变化
毒性
结合 结合
结合 结合 结合
亲脂
排 泄
亲水
CYP1B1
CYP1A1/2
CYP2A6
Non-CYP enzymes
CYP2B6 CYP2C8 CYP2C9
CYP3A4/5/7
CYP2C19 CYP 2D6 CYP2E1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利福 平,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环境 污染物,如苯丙芘等
零级消除动力学
T1/2 = 0.5 C0/k
因消除能力饱和,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不 变,消除速度不再与药物浓度有关,而 半衰期随浓度变化而变化。
半衰期(half life,t1/2)临床意义: 1.同类药物分为长效、中效、短效的依据; 2.连续用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3.肝、肾功能不良,半衰期会延长; 4.估计药物的体存量: ⑴一次用药大约经5个t1/2基本消除(96.9%) ⑵连续用药大约经5个t1/2达到稳态血浓度(Css)
潜有效期 伏 期
残留期 时间
AUC:曲线下面积,代表药物吸收的总量。
四、生物利用度
•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被吸收进入全 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F A100% D
D为给药剂量,A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第三章,药动学
10.04.2021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药理学教研室
8
简单扩散-被动扩 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10.04.2021
药理学教研室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9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由其pKa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
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进而影 响药物吸收分布排泄。
• 一次给药的时药曲线 • 连续多次给药的时药曲线
10.04.2021
药理学教研室
29
一次给药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
•药时曲线
•Cmax Tpeak t1/2 有效时间 AUC
10.04.2021
•起效快慢与吸收速率有关
•持续时间与消除速率有关
药理学教研室
30
AUC意义:
1.表示吸收进入血循环药物的 相对量和速度
舌下或直肠给药, 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循
环, 无首过消除影响, 因此起效快,用药量减
少, 不良反应也减轻。
10.04.2021
药理学教研室
18
首关消除
10.04.2021
药理学教研室
19
二、药物的分布 Distribution
定义: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
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体 液的pH、局部血流量、特殊细胞屏障(血 脑、胎盘)
药理学03第三章药动学
18
GI tract factors affecting absorption
胃酸
stomach Acid
稀释
dilution
蠕动度
motility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s
微生物群
microflora
19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静脉血管
不存在 吸收!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4)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
药可滤过
(4) 呼吸道吸入给药 (Inhalation)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直接进入肺泡
吸收迅速
体内药 物浓度 随时间 变化的 动力学 规律
4
% of dose
用药后药物在体内量的变化曲线
100 80 60
40
20
.
1
Time
5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Drug Transport
第三章
6
1.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diffusion)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第三章 药动学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1、肾排泄
肾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器官,药物及 其代谢物经肾排泄,包括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
(1)肾小球滤过
•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膜孔较大,血流丰富, 滤过压较高,故通透性大。 • 除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外,游离型
(三)肠道排泄
(四)其他途径:
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 液等排泄。 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 药物(吗啡、阿托品)可较多自 乳汁排泄。应注意。
第二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一 ) 时量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药 物 时量曲线 :以时间作用横坐标,血 浓 度 药浓度作纵坐标,绘制出一条反映血药 时 间 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曲线。 曲 时效曲线~时量曲线 线 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绝对生物利用度: F= AUC血管外 AUC静注 相对生物利用度: F = (AUC被试制剂 AUC参比制剂) × 100% 100%
临床意义
• (1)F是评价药物吸收率、药物制剂质量 的一个重要指标 • (2)绝对F可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 的吸收程度 • (3)相对F可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 响,可反映不同厂家同一制剂或同一厂家 的不同批号药品的吸收情况
改变体液的pH值可以改变药物的分布:
升高血液PH值可使 弱碱性药物内移,(碱找酸) 弱酸性药物外移。(酸找碱)用于药 物中毒解救
第0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要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药物转运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1. 非载体转运(被动转运) 特点(1)顺浓度梯度转运 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 侧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药 物的浓度差、脂溶性成正比。 (2) 转运过程中不需要载体,不消 耗能量。
转运方式: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影响扩散的因素:分子大小、细胞膜面积、脂溶
生物利用度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九、负荷剂量
1.概念: 指立即使体内药物达到坪值所需的剂量。由于达 到坪值需5个半衰期,需时较长,在危重病人需 要立即达到有效的稳态血药浓度,在这样的情况 下,给予的剂量为负荷剂量。 2.方法:一般采用首次加倍即可达到。 3.注意:药物必须安全范围大,而又能迅速控制病 情的药物,毒性大的药物不可取。 实际临床上主要在磺胺药中应用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药动学、药物的吸收、首关消除、稳态血药浓度。 2.简述(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2)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有什么不同 3.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血药浓度为 100μg /L,晚上6时血药浓度为12.5μg /L,该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 A. 6h B. 4h C. 3h D. 5h E. 9h 4.某药血浆半衰期为24h,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一次 服药后经几天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干净。 A. 5 B. 4 C. 3 D. 2 E. 1
药动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PPT课件
吸收部位血流量:休克时,末 梢循环较差,肌肉注射时,较 正常时吸收减慢 药物的崩解:片剂 胃肠液pH 弱酸或弱碱
2、舌下和直肠给药
(1)舌下给药:经舌下静脉吸收, 无首过消除现象,如硝酸甘油 (2)直肠给药:经直肠粘膜吸收, 吸收速度慢而不规则,仅适用少 数药物
(二)肠外给药
• 1、吸入给药: • 经口、鼻吸入的药物可从肺泡吸收。 吸收给药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 物 • 如吸入性麻醉药
• (一)生物膜与药物的跨膜转运
细胞膜基本结构
• 脂质双分子层 • 蛋白质 • 含水孔道
转运的类型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药物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滤过 (脂溶扩散) (膜孔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二)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 1、被动转运
• • 简单扩散 膜孔扩散
简单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 (2)影响吸收的因素:药物崩解度、
胃肠液的pH值、胃排空速度、食物 以及首过消除效应
首过消除——指药物经过胃肠
粘膜及肝脏时被代谢酶部分灭 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的现象 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无首过消除
胃排空速度及蠕动快慢 食物:胃肠道内容物的量及性质
(油性食物会加速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速度)
•定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 部输送的过程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第三章 药动学
缺点:
吸收较慢、欠完全;存在首过效应。
(2)舌下(sublingual)及直肠(per rectum)给药
药→舌下/直肠→体循环
优点: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缺点:吸收少而不规则,较少应用。
Fick’s定律 (Fick’s Law of Diffusion) (C1-C2)面积通透系数 通透量 (单位时间分子数) = 厚度
肠道、泌尿道等上皮细胞膜的水通道 4~ 8Å(=1010m ),只允许分子量小于 100~150Da的药物如尿素等通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蛋白质 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3.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特异性载体转运 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4.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GI tract factors affecting absorption
胃酸 stomach Acid 稀释 dilution 蠕动度 motility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s
微生物群 microflora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四、注射给药
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适用于在胃肠 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 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 的药物(硝酸甘油 )。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导致吸收障碍和 注射部位的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口服的差(地西泮、地高辛、苯妥 英钠)。
吸入给药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经呼吸道直 接由肺泡表面吸收,产生全身作 用的给药方式,如吸入麻醉药( 乙醚)等。
一、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时量曲线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二)时量曲线的意义
血管外单次用药的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图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二、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一)生物利用度 F=A/D×100% (二)表观分布容积
(三)半衰期(tl/2) (四)清除率 (五)稳态血药浓度
特点: ●① 选择性低。能同时催化数百种脂溶 性药物的转化。 ●② 变异性大。易受遗传、年龄、疾病 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 差异。 ●③ 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增强或减弱现象。
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CYP450选择性低、变异性大、易受
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 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可 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 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助 而扩散,不需供应ATP
➢ 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如Na+、K+、 Ca2+电压依赖性通道(VDC)受膜两侧电位差 的影响. 化学依赖性通道(CDC)主要受化学 物质决定
(二) 主动转运(逆流转运)
➢ 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 ➢ 需要消耗ATP,因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
如乙酰水杨酸、茶碱、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等 ● 在非线性动力学这一类型,其t1/2在很低浓度时,
可用一级动力学的公式;
在很高浓度时,可用零级动力学的公式。
4. 清除率(CL)
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的部分, 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中药量被清除,(单位 ml.min·kg-1)。
CL=Vd·Ke或0.693·Vd/t1/2 或 CL=FD/AUC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血浆 pH=7.4
分子型
[HA] 1
离子型 药物总量
(分子型+离子型)
[A-]
100
101
胃液 pH=1.4 [HA]
1
[A-] 0.0001
1.0001
2. 滤过 又称水溶扩散
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 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 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如肾小球滤过
03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精选文档
For example:
硫喷妥钠(麻醉药物,其脂溶性较高)药
物——注入血管——脑组织血流量大——大量 进入脑组织——发挥麻醉作用。 脂肪组织对硫喷妥钠的亲和力大 ——硫喷 妥钠逐步向机体的脂肪组织转移 ——病人很快 清醒。 故又将体内的脂肪组织看作是脂溶性药物
的巨大储存库。
3.细胞屏障
细胞屏障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血脑屏障和胎盘 屏障: (1)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 血脑屏障是血液 ——脑细胞、血液 ——脑脊 液、脑脊液——脑细胞之间的三种膈膜的总称。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重庆医科大学 董志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 药物的处理过程 ——具体的讲就是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及排泄,以及因此而发生的药物 在体内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如下图: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transportation) 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运(从用药部位的吸收直 到离开机体)均需要通过各种细胞膜,如胃肠上 皮细胞膜、血管壁、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等。 药物的跨膜转运过程就是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pH与pKa的微小变化均可显著改变药物的 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转运。
酸性药物 :
〔A+〕 (解离型药物) pH - pKa=log ------------------〔HA〕(非解离型药物)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
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
酶 )。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
化。
*肝药酶的特点:
(1).专一性低; (2).活性有限; (3).个体差异性大; (4).受诱导而改变活性。
(三)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 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 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药物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此外 肠黏膜、肾、肺、体液和血液等组织的酶参 与某些递质和药物的转化或灭活作用。 生物转化本质上是药物在体内温和环境 中经酶促作用产生生物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 合物。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 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他 血管外给药途径都需要吸收。常用给药途径 吸收快慢顺序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 >舌下含服>直肠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口服给药>皮肤贴剂。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 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最简便、安全和常 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
open two compartment model
药物体内的变化——药动学
➢ 高浓度→低浓度 ➢ 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成正比。浓度
梯度越大,扩散越容易 ➢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就保持在
动态稳定水平。 ➢ 不消耗ATP,不需要载体。
药物体内的变化——药动 学
(二) 载体转运
1 主动转运 又称逆流转运。
特点: (1)逆浓度差 (2)消耗能量 (3)需要载体 (4)饱和现象 (5)竞争抑制
药物体内的变化——药动 学
药物代谢的意义
1 灭活(inactivation):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 活性或活性较低的代谢物。
2 活化(activation):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 药物转化为有活性或活性较高的代谢物。 前体激活 代谢激活 生物转化是解毒?
3 脂溶性药物转化成极性大或解离型,利于经肾 排出。(水溶性药物可不经转化直接经肾排出)
性物质的代谢,主要的氧化酶系是细胞色素P-
450,催化的主要反应是向分子中加一个原子的
氧。
药物体内的变化——药动 学
肝微粒体酶系氧化药物的过程 (1)复合 (2)还原 (3)接受一分子氧 (4)再接受电子还原 (5)氧化
药物体内的变化——药动 学
特点
1. 专一性差 2. 活性较低,单位时间内代谢底物量少 3. 个体差异大 4. 可被某些药物诱生而增加活性——酶诱导剂
妇应避免使用。 Pregnancy: Category C.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少数药物和生命活动的关键离子(如Na+、Ca 2+、K+)依赖机体特有的载体转运系统( 酶或离子泵)消耗能量ATP进行主动转运形 成浓度势能。
主动转运的特点
使肝药酶活性↑的药物,它加速药物自身和其 他某些药物的转化,是产生耐受性的原因。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保泰松 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应增加剂量。
④ 肝药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 使肝药酶活性↓的药物 如西咪替丁、双香豆素类、氯霉素
(四)排泄(excretion)
1、定义: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5)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pKa)
pH 7.4
HA
HA
H+ + A+
pH 7.0
弱酸性药物的中毒解救, pH
(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代谢 (metabolism)
1、定义:药物在体内某些器官作用下发生的化 学结构的改变。
2、药物代谢部位(sites of metabolism)
2)生物半衰期: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 时间
t1/2的意义
①t1/2反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与消除药物的快慢 ②t1/2与药物转运和转化关系为,一次用药后经过5个
药理学3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指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的血药浓度数据绘制成的曲线,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动 态变化的重要工具。
C-t曲线的意义
通过C-t曲线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预测 给药方案和给药间隔时间。同时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比较 不同药物之间的差异。
尿液是主要的排泄途径,肾脏的排泄功能对药物 的排泄至关重要。药物的排泄速度和程度与肾功 能有关。
汗液排泄是某些药物排泄的辅助途径,但汗液中 的药物浓度较低。了解药物的排泄过程有助于预 测药物的半衰期和清除率,以及解释个体差异和 药物相互作用。
03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Vd)
多室模型
总结词
多室模型考虑了药物在体内多个分布区 域的情况,适用于药物在体内分布非常 复杂的情况。
VS
详细描述
多室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有多个分布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消除速率常数。多 室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 特别是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非常复杂时。 多室模型可以用多个方程来描述药物在体 内的浓度变化,计算较为复杂,但能提供 更准确的参数估计和药动学特征描述。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体内研究方法
药效学方法
通过观察药物对生物体的药效或作用,推算药物在体 内的浓度、作用时间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
(1)胞饮(pinocytos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三 单元 药动学
大纲
1.药物的体内过程
2.药物代谢动力学
细目1. 药物的体内过程
要点:
1.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
2.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4.常见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代谢:转化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1.被动转运
特点:
①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向浓度低的一侧,顺着浓度梯度差通过生物膜。
②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各药物之间没有竞争抑制现象,没有饱和性。
③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即停止。
方式: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分子量小、极性小、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易于通过生物膜。
体液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
弱酸性药物:HA=H ++A-
10 PH-Pka = [A-]/[HA] = [离子型]/[非离子型]
弱碱性药物:BH +=H++B
10 Pka-PH = [BH+]/[B] = [离子型]/[非离子型]
例题:一个pK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
A.10%
B.40%
C.50%
D.60%
E.90%
[答疑编号500647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10 pH-pKa=[解离型]/[非解离型],即解
离度为10 7.4-8.4=10-1=0.1。
举例:某弱酸性药物pKa=3.4
按10 PH-Pka = [A-]/[HA] = [离子型]/[非离子型]
胃液 血液 碱性尿液
pH 1.4 7.4 8.4
A - 0.01 10000 100000
HA 1 1 1
A - +HA 1.01 10001 100001
结论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例题: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
B.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
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
D.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
E.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
[答疑编号500647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减少,非离子型药物增多,容易跨膜,因此重吸收增加,排泄减慢。
(2)滤过:又称水溶扩散
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滤过是指有外力促进的
扩散,如肾小球滤过等
(3)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特点:
顺差,不耗能
需载体, 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快速
2.主动转运: 逆流转运,
特点
逆差转运,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缺氧或抑制能量产生的药物可抑制主动转运。
有饱和性,在两个由相同载体进行主动转运的药物之间存在着竞争性抑制。如青霉素与丙磺舒。
有特异的选择性。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1.药物的吸收
概念: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的吸收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剂型、吸收环境等。
(1)理化性质:水和脂均不溶的物质难以吸收,如硫酸钡,不溶解,口服不吸收,用作造影剂。
(2)药物的制剂:口服给药时,溶液剂较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吸收快;注射给药时,水溶液较混悬剂或油剂吸收快。药物的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为生物利用度,亦即一种药物其不同类型的制剂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虽然药物制剂的主药含量相等,但由于制剂类型不同,应用后药物进入体循环的数量和速度不能保证完全相等,故疗效有所差别。
(3)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胃内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胃排空、肠蠕动速度(影响吸收的时间);肠内容物多少(影响吸收面积)内容物的性质(影响药物溶解)
注射给药:疾病状态可能影响注射部位血流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概念:药物从血中,通过各种生理屏障经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一种重要因素。大多数药物可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仅游离型药物才能转运到作用部位产生效应。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概念
特性:
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
可逆性:
饱和性
竞争性
病理情况可影响体内血浆蛋白的数量
一般规律:酸性药物多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与α 1-糖蛋白结合
举例:华发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 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血流量
人体脏器的血流量以肝最多,肾、脑、心次之。这些器官血流丰富、血流量大,药物吸收后往往在这些器官迅速达到较高浓度,并建立动态平衡。
血流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药物浓度高
药物在体内的重分布或再分布,如:硫喷妥钠
3.组织的亲和力:
碘—
—甲状腺
但不一定是作用的靶器官:硫喷妥钠——脂肪组织;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及牙齿中
4.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pH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pH约7.0)浓度较高。
举例:口服碳酸氢钠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5.体内屏障
(1)血-脑脊液屏障:
特点:致密,通透性差;病理状态下通透性可增加
透过方式:主动转运和脂溶扩散
血脑脊液是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的屏障,有利于维持中枢内环境相对稳定。
(2)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特点:通透性高。妊娠用药禁忌!!
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所以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四)药物的代谢
1.基本知识
(1)概念: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也称之为生物转化。
(2)代谢部位:主要在肝脏。
(3)代谢反应与结果:2步(两相)
①第一相:氧化、还原或水解。
产物:多数药物灭活,少数仍有活性或被活化。
意义: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活性药与前体药;肝脏功能影响药物作用。
②第二相:结合,与葡萄糖醛酸或乙酰基、甘氨酸、硫酸等结合。
产物:水溶性提高。
意义:提高药物排泄程度。
(4)代谢药物的酶
特异性酶:MAO,COMT,AchE
非特异性酶:肝脏微粒体酶系(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
1.肝药酶
特点
(1)个体差异大:先天,年龄,营养状态,机体功能状态,疾病等均可影响其含量及活性;
(2)数量有限,对药物的代谢转化有饱和性。经相同途径代谢的药物相互竞争,相互抑制代谢。
(3)可被药物诱导或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使药酶的数量增加,或活性提高。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甲丙氨酯、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举例:孕妇在产前两周服用苯巴比妥60mg/d,可诱导新生儿肝微粒体酶,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从胆汁排出,可用于预防新生儿的脑核性黄疸。
肝药酶抑制剂,使药酶的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如:氯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等。
举例: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可使苯妥英钠在肝内的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可引起毒性反应。
例题:口服苯妥英钠几周后又加服氯霉素,测得苯妥英钠血浓度明显升高,这现象是因为
A.氯霉素使苯妥英钠
吸收增加
B.氯霉素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
C.氯霉素与苯妥英钠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苯妥英钠游离增加
D.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减少
E.氯霉素诱导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增加
[答疑编号50064702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五)药物的排泄
概念: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排泄器官:肾脏(主要)、肺(挥发性药物及气体)、胆汁、腺体(乳腺,汗腺,唾液腺汁)。
1.肾脏排泄及影响因素
途径:随尿液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被动转运),肾小管主动分泌(主动转运)。
影响因素:
(1)药物脂溶性。
(2)尿液pH与药物解离度:弱酸性药在碱性尿中的解离型增加,脂溶性减小,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泄加快。
举例:碱化尿液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3)竞争分泌通道:
举例:丙磺舒与青霉素(弱酸性药物)。
(4)其他弱酸性药物如氢氯噻嗪等,弱酸性物质(如尿酸、氨基马尿酸、酚红等);
弱碱性药物(如普鲁卡因胺、奎宁等),弱碱性物质(如胆碱、肌酐等)。
2.胆汁排泄
途径:肝脏--胆汁--肠腔--粪便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结果T 1/2延长。药时曲线有双峰现象。
举例:洋地黄毒苷的肝肠循环比例25%,T 1/25~7天,作用消失2~3周。
3.乳腺排泄:乳汁偏酸性,一些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易自乳汁排出。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要点:
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药物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消除率等。
(一)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时量曲线(时量关系):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时效曲线(时效关系):以药效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血管外途径给药的时-量曲线:
吸收分布相(上升支):反应吸收分布为主的体内过程。
平衡相:药峰浓度(C max),药峰时间(达峰时间,Tmax)。
消除相(下降支):反应分布、代谢、排泄为主的体内过程。
血管外途径给药的时-效曲线:3期
①潜伏期: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
②持续期: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其长短与药物的吸收及消除速率有关。
③残留期:药物已降到有效浓度以下。
(二)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一次给药的AUC与剂量成正比。
2.生物利用度 指药物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程度(血管外给药)
绝对生物利用度F=吸收的药量/给药量
如:F=AUC po/AUCiv×100%。意义:评价吸收程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 t/AUCr×100%。意义:比较2种制剂的吸收情况评价制剂质量。
3.药物的消除:dc/dt=-kC n
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一级消除动力学:定比消除,恒比消除,线性消除。
特点:n=1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dc/dt=- KC(或C=C 0e-kt),K:消除速率常数。
消除t1/2(即血浆半衰期)= 0.693/K,是一个恒定值。
临床上绝大多数药物都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进行消除。
(2)零级动力学:也称恒量消除。
特点:n=0
消除速率是一个恒定值,与血药浓度无关:dc/dt=-k
这个恒定的速率就是最大消除速率。
消除t1/2=0.5C0/K,是一个随时在变化的值。
临床上只有少数药物按照零级消除动力学进行消除。
例题: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抽血两次,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50μg/ml及18.75μg/ml,两次抽血间隔9小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
A.1小时
B.1.5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E.4小时
[答疑编号50064702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药物消除公式为A t=Aoe-kt,即18.75=150e-9k,k=0.231,t1/2=0.693/k=0.693/0.231=3小时。
4.表观分布容积(V d或V):
概念:Vd=X/C 0
X:体内药量
C 0:血药浓度
意义:反应药物分布的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组织分配系数及药物的结合率。本身无直接生理学意义。
例题:某药的表观分布容积为40L,如欲立即达到4mg/L的稳态血药浓度,应给的负荷剂量是
A.13mg
B.25mg
C.50mg
D.100mg
E.160mg
[答疑编号50064702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V d=D/c,D=Vd·C=40L·4mg/L=160mg。
Vd=3-5L :主要分布在血液,与血浆蛋白结合多。
Vd=10-20L :主要分布血浆和细胞外液,不易透过细胞膜。
Vd=40L :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外液,体内的分布广。
Vd>100L :有特异性组织分布。
5.清除率(Cl):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升体液中的药物清除掉,反映药物从体内的清除情况。
Cl=K×Vd (静脉给药:总清除率=D/AUC D:剂量)
意义:反映药物从体内的清除情况(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
反映肝和(或)肾功能
,肝和(或)肾功能不良时,Cl下降。
(三)房室模型
房室模型是假设人体作为一系统,内分成若干房室。药物进入体内可分布于房室中,由于分布速率的快慢,可把该系统分为一室和二室开放型模型等。
二室模型分布的特征:快速静注后,药-时曲线有两个时相
1.分布相(α相):称分布相。
2.消除相(β相):称消除相半衰期,也称生物半衰期(t1/2β)。
(四)多次用药的时-量曲线
血中的药量
1个t1/2后 50%
2个t1/2后 75%
3个t1/2后 87.5%
4个t1/2后 93.75%
5个t1/2后 96.875%
6个t1/2后 98.4375%
等量多次用药的时-量曲线特点:
1.坪浓度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
2.坪浓度高限与低限之间的波动幅度与每日用药量成正比;每日量相同,与给药次数有关。
3.连续给药时需经过该药的4~5个t 1/2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水平(坪值),达稳态后给药量等于消除量。
首剂加倍:指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要加倍。
停药后经过4~5个t 1/2,血药浓度约下降95%,即消除95%以上。 血中的药量 消除率
1个t1/2后 50% 50%
2个t1/2后 25% 75%
3个t1/2后 12.5% 87.5%
4个t1/2后 6.25% 93.75%
5个t1/2后 3.125% 96.875%
6个t1/2后 1.0625% 98.4375%
例题: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抽血两次,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50μg/ml及18.75μg/ml,两次抽血间隔9小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
A.1小时
B.1.5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E.4小时
[答疑编号50064702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方法2:消除率=(150-18.75)/150=87.5%;即经过了3个t 1/2,已知抽血间隔为9小时,则t1/2=9/3=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