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限制性内切酶
特征和种类
1.限制与修饰现象 早在 50 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发现了限制与修饰现象,当时称作寄主 控制的专一性(host controlled specificity)。 l 噬菌体表现的现 象便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转染频率可明这一问题 (表 2-1)。 l 在感染某一宿主后,再去感染其它宿主时会受到限制。 E.coli 菌株 λ噬菌体感染率 lK lB lC E.coli K 1 10-4 10-4 E.coli B 10-4 1 10-4 E.coli C 1 1 1 说明 K 和 B 菌株中存在一种限制系统,可排除外来的 DNA 。 104 的存活率是由宿主修饰系统作用的结果,此时限制系统还未起作用。 而在 C 菌株不能限制来自 K 和 B 菌株的 DNA 。限制作用实际就是限 制酶降解外源 DNA ,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甲基化是常见的 修饰作用,可使腺嘌呤 A 成为 N6 甲基-腺膘呤,胞嘧啶 C 成为 5' 甲 基胞嘧啶。通过甲基化作用达到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目 的。
Ⅰ 型(type Ⅰ)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很少,只占 1% ,能识别 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 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如 EcoK 和 EcoB。其限制酶和甲基化酶 (即 R 亚基和 M 亚基) 各作为一个亚基 存在于酶分子中,另外还有负责识别 DNA 序列的 S 亚基,分别由 hsdR、hsdM 和 hsdS 基因编码,属于同一操纵子(转录单位)。 EcoK 编码基因的结构为 R2M2S。 EcoB 编码基因的结构为 R2M4S2 。 EcoB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甲基化位点, N 表示任意碱基。 TGA*(N)8TGCT EcoK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可能的甲基化位点。 AA°C(N)6GTGC 但是 EcoB 酶和 EcoK 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 1000bp 以外, 且无特异性。 Ⅲ 型(type Ⅲ)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更少,所占比例不到 1% , 也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它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 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对则是任意的,如 EcoP1 和 EcoP15 。它们的识别位点分别是 AGACC 和 CAGCAG , 切割位点则在下游 24-26bp 处。 在基因操作中,一般所说的限制酶或修饰酶,除非特指,均指 Ⅱ 型 系统中的种类。
重亚硫酸盐甲基化测序
重亚硫酸盐甲基化测序一、什么是重亚硫酸盐甲基化测序?重亚硫酸盐甲基化测序(RRBS)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检测DNA中的甲基化修饰。
该技术将基因组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富集,然后通过转换和PCR扩增等步骤,在特定的位点上进行甲基化修饰的检测。
RRBS可以对大规模样本进行高效、准确的甲基化位点检测,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复杂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二、RRBS技术原理1. DNA消化首先将基因组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选择MspI或者MspI与HpaII联合消化,以保证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2. DNA富集将消化后的DNA片段通过大小筛选和磁珠富集等步骤,得到长度约为40-220bp左右的片段。
3. 甲基转换将富集后的DNA片段使用碱性条件下的亚硫酸氢钠(NaHSO3)和碘代乙酸钠(NaIO4)进行氧气化反应和脱除反应,使得未甲基化的胞嘧啶(C)被转换为尿嘧啶(T),而甲基化的胞嘧啶不受影响。
4. PCR扩增将转换后的DNA片段进行PCR扩增,得到足够的DNA量用于高通量测序。
5. 高通量测序将PCR扩增后的D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数百万个碱基对的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分析,确定每个位点是否被甲基化修饰。
三、RRBS技术优势1. 高效性:RRBS可以同时检测大规模样本中数百万个位点,具有高效性和高通量。
2. 精准性:该技术可以检测到单个碱基对上的甲基化修饰状态,并且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覆盖范围广:RRBS可以覆盖基因组中大部分的CpG岛和CpG岛外区域,包括启动子、外显子、内含子等区域。
4. 低成本:相比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RRBS具有更低的成本,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样本处理和数据分析。
四、RRBS技术应用1. 癌症研究:RRBS可以揭示癌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包括肿瘤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以及DNA甲基化与癌症治疗的关系。
2. 脑科学研究:RRBS可以用于检测脑组织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甲基化状态,并揭示其在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中的作用。
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一、核酸限制性内切酶
• II型酶就是通常基因工程中使用的DNA限制性内 切酶。II型酶限制修饰系统分别由限制酶和修饰酶 组成。II型限制酶需要Mg2+作为催化反应辅助因 子,能识别双链DNA的特定序列,一般为4-6个碱 基的反转重复序列。II型限制酶一般在识别序列内 进行切割,产生特异的DNA片断。
切割下来,装入1.5ml微量离心管中。 ⑦ 置-20℃保存。
• 本周实验报告: 1. 实验原理 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 • 下周请预习:离心吸附柱法从琼脂糖凝胶
中回收DNA
0.5μl
④ Xho I (10Units/μl)
0.5μl
2. 混匀试剂。将离心管置37℃水浴,反应1小 时。
三、实验步骤
3. 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酶切片段
① 制备1%琼脂糖凝胶。 ② 在每个酶切反应管中加入1/10体积10X上样缓
冲液,混匀。 ③ 将样品平均加入2个加样孔内,每个孔加样
27.5μl。 ④ 135V衡压电泳30-40分钟。 ⑤ 在紫外灯下观察酶切条带。 ⑥ 将酶切完全的质粒大片断、PCR产物从凝胶中
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2. 酶切温度及时间:根据产品说明确定最佳反应 温度。反应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内切酶产生星 活性。
– 星活性(Star Activity):是指限制性内切酶在某 些反应条件产生的识别并切割非特异序列位点的现 象。其结果是酶切条带增多。
– 星活性除了与酶本身的性质有关外,与酶过量、甘 油浓度过高,pH值不合适、离子浓度过低、酶切 时间过长等有关。酶切时间比增加酶量更易产生星 活性。
限制性内切酶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名词解释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酶,主要作用是切割DNA分子特定的酶切位点。
限制性内切酶在遗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能够将长的DNA 分子切割成特定大小的片段,从而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操作DNA。
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研究起源于1970年代。
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定的细菌能够产生一种奇特的酶,它对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的切割作用。
这种切割作用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上,被称为酶切位点或限制性位点。
每个限制性内切酶所识别和切割的酶切位点都有其独特的序列特征,并且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限制性内切酶,如EcoRI、BamHI、HindIII等。
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作用是通过切割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来实现的。
酶在酶切位点附近结合DNA分子,然后通过水解反应切割两股DNA的骨架,形成切割产物。
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置对两股DNA是对称的,意味着切割产物的两端都有一小段单链的“黏性末端”。
这种黏性末端的单链序列是由酶切位点的一部分序列决定的,如EcoRI酶切产生的末端序列是5'-GAATTC-3'。
黏性末端可以与其他黏性末端互补配对,形成DNA双链的黏性连接。
这种黏性连接有助于分子生物学研究者将DNA分子重新连在一起,或者将不同的DNA分子连接在一起,从而构建新的DNA分子。
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方面,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作用,可以将长的DNA分子切割成小片段,从而方便进行测序、克隆和分析。
另一方面,限制性内切酶可以用于DNA重组和基因工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黏性末端的互补配对原理,将不同的DNA片段连在一起,构建新的DNA分子,例如将外源基因插入到质粒中,形成重组DNA分子。
此外,限制性内切酶还可以用于DNA分子的鉴定和分析,例如通过切割产物的大小和形态来鉴定特定的DNA序列。
总之,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重要的分子工具,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领域。
实验五 质粒DNA酶切(质粒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酶切)
p C A M B IA 1 3 0 2
10549 bp
Kan
Eco RV (6218)
大p肠BR杆3菌22复or制i 起始位点
pVS1-REP 农杆菌复制起始位点
二、限制性内切酶
1) 概念 2) 命名原则 3) 类型 4) 基本特性及用途 5) 影响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6)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操作的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 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 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 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
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Ⅴ 特异性识别位点为:
GATATC CTATAG
产生平末端:
GAT ATC CTA TAG
则pCAMBIA1302经EcoR Ⅴ酶切后产生大小分别为:1600bp、 2624bp和6325bp的三条DNA 片段
属名
种名 株系
Haemophilus influenzae d
流感嗜血杆菌d株
HindⅡ HindⅢ
同一菌株中所含的多个不同的限制性核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 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类。
4) 基本特性及用途
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严格的识别、切割顺序,它以核酸内切 方式水解DNA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产生的DNA片段5′端为P,3′ 端为OH,识别序列一般为4~6个碱基对,通常是反转录重复 顺序,具有180°的旋转对称性即迴文结构。Ⅱ限制性核酸内切 酶切割双链DNA产生3种不同的切口。
第三步:看多克隆位点(MCS)。它具有多个限制酶的单一切点。便于外源 基因的插入。
第四步:再看外源DNA插入片段大小。质粒一般只能容纳小于10Kb的外源 DNA片段。 一般来说,外源DNA片段越长,越难插入,越不稳定,转化效率越低。
生物化学--实验十五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实验十五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概念、作用特点及作用原理2.熟悉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操作技术及其影响因素3.了解DNA酶解技术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实验原理】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RE)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顺序(一般具有双重对称的回文结构),并以内切方式水解水解双链DNA的核酸水解酶。
它主要分布于细菌体内,目前已发现1800多种。
根据酶的组成、辅助因子及水解DNA的方式不同,可将限制性内切酶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是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如Eco RⅠ、BamHⅠ等,它们被誉为分子生物学家的手术刀。
临床上某些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因此当用一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时,产生的酶切DNA片段大小就会与正常人酶切DNA片段发生差异,因而发生DNA限制性酶切图谱改变,据此可达到基因诊断的目的。
实验选用价格低廉、酶切效果较好的Eco RⅠ(识别位点G↓AATTC)对λDNA进行酶切分析,观察限制性内切酶的特定切割作用及其限制性图谱,理论上可产生21226bp,7421bp,5804bp,5604bp,4878bp和3530bp等不同分子量的DNA片段。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扫描仪下摄影即可观察到λDNA的Eco RⅠ限制性酶切图谱。
【实验准备】一、器材1.恒温水浴箱2.电泳仪和电泳槽3.紫外扫描分析仪4.台式高速离心机5.微波炉6.加样枪、EP管及试管架等二、试剂1.DNA底物λDNA或质粒DNA或制备的肝组织DNA。
2.限制性内切酶Eco RⅠ及其缓冲液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均配有2种缓冲液,在配套的缓冲液中该限制性内切酶均可获得100%酶切活性。
3.10×TAE 电泳缓冲液取Tris24.2g,冰醋酸5.7ml,0.25mol/L EDTA (pH8.0)20ml,加蒸馏水至500ml。
rflp标记的名词解释
rflp标记的名词解释RFLP是"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缩写,是一种基因分型技术,用于研究DNA序列的差异性。
通过观察DNA片段的长度变化,RFLP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基因座在个体之间的多态性,从而提供了一种分子遗传分析的方法。
一、RFLP的原理RFLP技术基于DNA序列的变异,而DNA的变异表现为序列中的一处或多处核苷酸序列发生突变。
这些变异会导致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序列时产生不同的片段长度。
通过将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再通过凝胶电泳技术分离DNA片段,并通过特定的探针杂交以检测特定的片段,就可以确定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RFLP技术的应用1. 生物学研究:RFL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特别是用于研究种群遗传学、亲子关系以及进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特定基因座的RFLP分型,可以推测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座的分布情况,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数据。
2. 遗传疾病检测:RFLP技术在遗传疾病的检测与诊断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许多遗传疾病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通过分析这些突变引起的RFLP变异,可以确定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
例如,围绝经期乳腺癌与BRCA1基因的RFLP分型相关,通过进行RFLP分析,可以预测遗传性乳腺癌的风险。
三、RFLP的优缺点1. 优点:RFLP技术在技术成熟的同时,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分析特定基因座的RFLP分型,可以得出有关个体间遗传关系、多态性以及基因特征等信息。
此外,RFLP技术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到充分稀释的DNA样本。
2. 缺点:然而,RFLP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技术要求大量的DNA 样本,通常需要提取和纯化大量高质量的DNA,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困难的。
此外,从样本收集到结果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限制了该技术应用于实时或紧急情况的能力。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于相关的资料可以参见:
/cn/tech/re/cleavage_olig.htm [针对PCR产物酶切位点保护性碱基的资料]
/cn/tech/re/cleavage_vector.htm [针对载体酶切位点近末端位点碱基个数对酶切影响的资料]
SatI 5'...G cG GC...3' C Completely
SmaI 5'CGGG...3' E Completely
XbaI 5'...TCTAGa TC...3' B Completely
XhoI 5'...CTCGAG...3' E partially
1.3 buffer问题。有些酶切的buffer中,添加了一些较为容易析出或溶解的成分[连接酶的buffer更是这样],有时酶切的buffer没有完全融化时,buffer的浓度是不均一的。新的buffer先融化的部分,盐离子浓度要高,使用一段时间后,融化部分的离子浓度会变低。通常,这种影响不大,但如果是使用一些对离子浓度敏感的内切酶时就会出现问题。
下面附上一些酶热失活的温度表
内切酶星号活性
在非理想的条件下,内切酶切割与识别位点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序列,这一现象称星号活性。有人提出,这种"星号"活性可能是内切酶的一种普遍特性(1),如果提供给相应反应条件,所有内切酶都会出现非特异性切割。NEB已证实下列酶存在星号活性:Apo I(2)、Ase I(2)、BamH I(3)、BssH II(2)、EcoR I(4)、EcoR V(5)、Hind III(1)、Hinf I(6、7)、Pst I(8)、Pvu II(9)、Sal I(8)、Sca I(2)、Taq I(10)、Xmn I(2)。
酶切基础知识
酶切基础知识酶切DNA酶切一般分为质粒直接酶切和PCR产物酶切。
DNA酶切及凝胶电泳一.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
它可分为三类:Ⅰ类和Ⅲ类酶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中兼有切割和修饰(甲基化)作用且依赖于ATP的存在。
Ⅰ类酶结合于识别位点并随机的切割识别位点不远处的DNA,而Ⅲ类酶在识别位点上切割DNA 分子,然后从底物上解离。
Ⅱ类由两种酶组成: 一种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它切割某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另一种为独立的甲基化酶,它修饰同一识别序列。
Ⅱ类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在分子克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是重组DNA的基础。
绝大多数Ⅱ类限制酶识别长度为4至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EcoRⅠ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 G↓AATTC-3'),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
Ⅱ类酶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有的在对称轴处切割,产生平末端的DNA片段(如SmaⅠ:5'-CCC↓GGG-3');有的切割位点在对称轴一侧,产生带有单链突出末端的DNA片段称粘性未端, 如EcoRⅠ切割识别序列后产生两个互补的粘性末端。
5'…G↓AATTC…3' →5'… G AATTC…3'3'…CTTAA↑G …5' →3'… CTTAA G…5'DNA纯度、缓冲液、温度条件及限制性内切酶本身都会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
大部分限制性内切酶不受RNA或单链DNA的影响。
当微量的污染物进入限制性内切酶贮存液中时,会影响其进一步使用,因此在吸取限制性内切酶时,每次都要用新的吸管头。
如果采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必须要注意分别提供各自的最适盐浓度。
若两者可用同一缓冲液,则可同时水解。
若需要不同的盐浓度,则低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必须首先使用,随后调节盐浓度,再用高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水解。
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
(2)、混匀反应体系后,将eppendorf管置于适当的支持物上 (如插在泡沫塑料板上),37℃水浴保温1小时,使酶切反应完全。
4.酶解温度与时间:
大多数限制酶反应温度为37℃,如EcoRⅠ, HindⅢ, BamHⅠ, PstⅠ等,也有如BclⅠ需在50℃下进行反应, 反应时间根据酶的单位与DNA用量之比来定,原则 是酶:DNA=2-3:1 2小时即可,充分酶解。
学习课程 项目教学 管理 心理学 生
物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23
Tris·HCl维持反应体系pH值在7.2-7.6之间;
NaCl浓度不同形成3种级别的离子强度:
低盐(10mM NaCl)
中盐(50mM NaCl)
高盐(100mM NaCl)
不同的内切酶选择特定的反应缓冲液。
学习课程 项目教学 管理 心理学 生
物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22
五、注意事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五、注意事项——DNA凝胶电泳
• 1. 琼脂糖: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琼脂糖,其 杂质含量不同,影响DNA的迁移及荧光背景的 强度,应有选择地使用。
• 2. 凝胶的制备:凝胶中所加缓冲液应与电泳槽 中的相一致,溶解的凝胶应及时倒入板中,避 免倒入前凝固结块。倒入板中的凝胶应避免出 现气泡,以免影响电泳结果。
Ⅱ型内切酶切割双链DNA产生3种不同的切口--5’端 突出;3’端突出和平末端。
正是得益于限制性的内切酶的发现和应用, 才使得人们能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分离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分离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目的:1.了解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制备和酶切的原理2.掌握制备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和DNA酶切的基本技术方法。
原理:基因组DNA的分离和酶切是最常用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用作DNA物理图谱制作、DNA文库的建立、PCR扩增、核酸杂交、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等诸多方面。
DNA提取的主要步骤包括破碎细胞,去除蛋白、多糖、脂类等大分子,去除RNA分子,沉淀DNA,去除盐、有机溶剂等杂物,纯化DNA等。
大肠杆菌的染色体有4.7×103 Kb,大约1mm长。
由于B型双螺旋DNA的宽度只有10A,DNA分子对剪切力十分敏感。
因此,分离纯化DNA总的原则应尽量保证DNA的完整性和排除其它污染,为此,在实验的过程中:(1)简化步骤,缩短时间;(2)减少化学因素对DNA的降解,避免过酸过碱的条件;(3)减少机械剪切力及高温的伤害;(40防止各种核酸酶对DNA的降解,通常需要在缓冲液中添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以螯合Mg2+ ,Ca2+,这样就会抑制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的活性。
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添加去垢剂sarcosyl或十二烷基肌氨酸钠,使蛋白变性并溶解细胞膜中的脂质从而导致细胞裂解,要从细胞裂解液等复杂的分子混合物中纯化DNA常用RNA酶和蛋白酶(链霉蛋白酶及蛋白酶K等)进行水解处理。
随后用酚:氯仿进行抽提,以去除残留的蛋白质,这时蛋白质将进入有机相,或者假如已变性的话将呈现在有机相与水相之间。
乙醚处理是为了去除苯酚,而乙醇沉淀处理则可以浓缩DNA,同时去除核苷酸、氨基酸以及低分子量的寡核苷酸和肽。
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大肠杆菌和其他几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包括Rhizobia, Seeratia,和Vibrio sp)的染色体DNA的抽提,而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比如Bacillus sp. 和酵母)中分离染色体DNA的方法则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之处在于裂解步骤的不同。
DNA 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观察酶切后与未酶切质粒的DNA带位置。
100bp DNA Marker 未酶切质粒
已酶切质 粒
点样孔
3000bp 1500bp 1000bp
500bp
2.96kp 1.9kp
注意事项
1. 第一步确保样品加到反应体系中,若有粘壁,用掌型离心机离 心到底部!
EcoR I
Bcl-2 (1.9kb)
操作步骤(改动)
1.酶切:
20ul反应体系
组分
加入体积
灭菌双蒸水
11ul
10×buffer H(含BSA) 2ul
质粒DNA
5ul
10U/ul EcoRI 2ul
掌型离心机混匀,37℃水浴反应1h
2.制胶(0.8%):称取0.48g琼脂糖倒入三角瓶中,加入1×TAE缓 冲液60ml,微波炉加热至沸腾,摇匀,至无颗粒。
3.倒胶:胶冷却至60℃左右(不烫手),缓缓倒入电泳槽 (先胶布 封口,放好梳子)。 4.点样:1 ul含SYBR Green I的载样buffer
+5ul酶切产物 或+5ul 未酶切的质粒, 混匀。 (点样孔置负极端)
5.电泳:稳压条件下90V电泳,待染料(指示过5V/cm胶长度)
6.电泳时电场强度不超过5V/cm胶长
思考题:
1. DNA的纯度会不会影响酶切产物的质量?如果会,请 说明原因。
2. 比较本实验酶切后与未酶切质粒的电泳图谱,综合前 两个实验,分析可能的原因
2. 当样品在37℃ 水浴时,要盖紧盖子,否则水汽进入管内,使 反应体积大大增加,造成酶切失败
3. RE一定要在低温(-20℃)下贮存(含50%甘油) ,每次吸取后 应放在冰盒,用完后立即放在-20℃,新购的大包装酶应先分装
实验十二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实验十二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实验目的: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了解DNA的结构和特性,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使用方法,以及掌握DNAGel电泳技术。
实验原理: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可切割DNA分子的酶,可特异性地识别DNA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切割它们。
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将DNA切割成特定大小的DNA片段,这些片段可以进一步用于基因克隆、DNA指纹分析、DNA测序、DNA杂交等。
将DNA和内切酶一起反应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电泳将酶切后的DNA片段按大小分离,从而得出不同DNA序列的长度和特征,达到对DNA结构特点进行研究的目的。
实验步骤:1. 从实验室提供的细菌菌株中提取DNA样品。
2. 将DNA样品用水稀释到适当浓度。
3. 按照所选内切酶的说明书,将相应量的酶加入DNA样品中。
混匀并放在37℃的水浴中进行反应1-2小时。
4. 制备1%的琼脂糖凝胶。
5. 将酶切后的DNA和DNA加载缓冲液混合后,放入琼脂糖凝胶槽中。
6. 进行DNAGel电泳,根据DNA片段的大小,将DNA分离开。
7. 取出凝胶进行染色,直接观察或用紫外线透射方式扫描成像。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室中需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措施,避免污染。
2. 在进行内切酶酶切反应时,需要严格按照酶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以保证反应质量和结果准确。
3. 在制备DNA样品时需要避免DNA的降解或氧化。
4. 在进行DNAGel电泳时需小心操作,以避免凝胶破损或电流过强,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后,可以得到DNA片段的长度和特征,从中了解到DNA的特性和结构。
实验结果需要根据实验方法、酶的选择等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推进科研工作。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技术的使用中常见问题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技术的使用中常见问题引言: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技术是生物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项技术。
通过切割DNA分子,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技术可以实现DNA的分离、测序、重组和修饰等多种用途。
然而,在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技术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限制性内切酶未能有效切割目标DNA在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反应时,有时会出现限制性内切酶未能完全切割目标DNA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 酶活性损失: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pH值、温度、离子浓度等。
在使用限制性内切酶之前,应确保其活性没有受到损害。
可以通过进行阳性对照实验,或者使用已被证实具有良好活性的酶来验证。
2. 酶切位点序列变异: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并切割特定的DNA序列。
若目标DNA序列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发生变异或缺失,将导致酶无法正常切割。
可以通过测序目标DNA来验证切割位点是否存在变异。
解决方法:1. 确认酶的活性:使用阳性对照实验或者使用已被证实具有良好活性的限制性内切酶来验证其活性。
2. 验证切割位点序列:通过测序目标DNA来验证切割位点的序列,确保其与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一致。
问题二:限制性内切酶反应产物异常在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反应后,有时反应产物会出现异常的情况,如模板DNA完全被切割或完全未切割。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 反应条件不合适:反应缓冲液的pH值、离子浓度和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
若反应条件不合适,将导致限制性内切酶无法正常切割目标DNA。
2. 酶过多或过少:限制性内切酶的用量应根据目标DNA的长度和预测切割位点来确定。
若酶用量过多或过少,会导致反应产物异常。
解决方法:1. 优化反应条件:通过调整反应缓冲液的pH值、离子浓度和温度等因素,优化反应条件,确保限制性内切酶能够正常切割目标DNA。
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甲基化是DNA分子上的一种化学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功能。
目前常用的甲基化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甲基化特异性PCR(MSP):该方法利用DNA甲基化与未甲基化DNA的不同性质,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从而区分甲基化和未甲基化DNA序列。
2. 甲基化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消化(MSRE):该方法利用某些限制性内切酶能够识别和切割甲基化的DNA序列,未甲基化的DNA序列则不会被切割。
通过PCR扩增和酶切消化后的DNA片段的比较,可以确定DNA的甲基化状态。
3. 甲基化敏感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MS-AFLP):该方法结合了甲基化敏感性消化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DNA的电泳图谱,可以检测DNA上的甲基化差异。
4. 甲基化敏感性DNA芯片:基于微阵列技术,利用甲基化敏感的酶或甲基结合蛋白与样品中的甲基化DNA发生特异性结合,然后利用荧光标记的方法检测结合程度,从而实现快速和高通量的甲基化检测。
5. 甲基化测序: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甲基化特异性捕获、测序和数据分析,可以获得全基因组的甲基化谱图,从而全面了解基因组中的甲基化变化。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研究目的、样本特点和实验条件等因素。
印迹杂交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印迹杂交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印迹杂交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酶切DNA: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
2. 凝胶电泳分离: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各酶切片段。
3. DNA原位变性:使DNA片段在原位变性,为后续的转移做好准备。
4. DNA转移:将DNA片段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如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上,这一步也被称为印迹。
5. 预杂交滤膜:掩盖滤膜上非特异性位点,防止探针与非特异性位点结合。
6. 探针与同源DNA片段杂交:让同位素标记的探针与固相支持物上的同源DNA片段杂交。
7. 漂洗:漂洗除去非特异性结合的探针,只留下与同源DNA片段特异性结合的探针。
8. 显影检查:通过显影检查目的DNA所在的位置,确认杂交结果。
请注意,这只是印迹杂交的一个基础流程,具体的操作可能会根据实验目的、所使用的DNA和探针类型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实验时,应遵循相关的实验室安全规定,并确保所有步骤都按照适当的指南或程序进行。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方法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方法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方法包括:
1.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连接: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的DNA,然后在两者之间添加合适的连接酶,使它们连接成一个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
2. 直接连接法:将目的基因和载体的DNA进行线性化,使用DNA连接酶将它们直接连接在一起。
3. 碱基序列连接:通过设计引物,使目的基因和载体的DNA序列互补,然后使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4. PCR扩增连接:通过设计特定引物,在PCR反应中同时扩增目的基因和载体的DNA序列,并在两者的末端引入互补的序列,然后使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5. 基因克隆:利用大肠杆菌等细菌的复制和重组能力,在质粒中将目的基因和载体的DNA序列进行片段插入和连接。
在连接过程中,一般还要进行酶切、连接酶消化等处理,以保证连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连接完成后,可以通过转化、转染等方法将重组载体导入目标细胞中,使目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实验目的1.掌握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原理与实验方法。
2.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
实验原理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中剪切DNA分子常用的工具酶,它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异序列并裂解磷酸二酯键。
根据限制性内切酶的组成、所需因子及裂解DNA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即Ⅰ型、Ⅱ型和Ⅲ型。
重组DNA技术中所说的限制性内切酶通常指Ⅱ型酶。
绝大多数Ⅱ型酶识别长度为4~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EcoRⅠ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G↓AATTC-3′),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
实验器材移液器、移液器吸头、1.5ml离心管、离心管架、水浴锅、离心机、制冰机、漂浮板等。
实验试剂(1)DNA样品:质粒pUC19和基因3055。
(2)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EcoR I。
(3)通用型DNA纯化回收试剂盒(试剂盒组成见本篇“实验四DNA片段的纯化与回收”)。
实验操作(1)取2支离心管,在冰上按以下顺序分别配制酶切反应体系(50μl):质粒pUC19/基因3055 43μl限制性内切酶5μlBamH I 1μlEcoR I 1μl(2)加完反应体系后,用手指弹管壁混匀,短暂离心,使反应液甩入离心管底部。
(3)将离心管插入漂浮板上,放置于水浴锅中,37℃水浴15min,然后80℃加热20min终止反应。
(4)使用通用型DNA纯化回收试剂盒回收酶切产物。
注意事项(1)注意要在冰上操作。
(2)加入限制性内切酶时,移液器吸头应贴着离心管壁沿着液面加入。
实验意义限制性内切酶是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在体外构建重组载体时,用于特异性切割载体及目的基因。
思考题如何根据载体和目的基因选取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垂直虚线表示中心对称轴,从两侧“读”核苷酸顺序都是GAATTC或CTTAAG,这就是回文顺序(palindrome)。实线剪头表示在双链上交错切割的位置,切割后生成5’……G和AATTC……3’、3’……CTTAA和G……5’二个DNA片段,各有一个单链末端,二条单链是互补的,可通过形成氢键而“粘合”。另一种是在同一位置上切割双链,产生平头末端。例如HaeⅢ的识别位置是:
[操作]
l.样品DNA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1)取2μg样品DNA溶液加入0.5ml的Eppendorf管中,加2μl 10×限制性内切酶缓冲液,6~10个U的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加消毒双蒸水至总体积20μl,于37℃保温酶解2小时,按上述条件用适当的几种不同的内切酶进行单酶或双酶解。
(2)在65℃加热5分钟或用适量的0.5 mol/L EDTANa2终止反应。
4.当样品在37℃与65℃保温时,要注意:
(l)防止因盖子未盖严密使水汽进入管内,使反应溶液体积大量增加,造成实验失败。
(2)防止由于标签脱落,分不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类型。
5.由于温差原因,往往在盖上有水汽,因此样品酶切完毕或中间取样电泳要离心2秒钟,以集中体积内溶液,否则会发现酶切后体积少了。
[试剂和器材]
1.试剂
(5)6×上样缓冲液:0.25%溴酚蓝;40%蔗糖;用消毒双蒸水配制,贮存于4℃。
(6)溴化乙锭溶液:称取溴化乙锭5mg溶解于lml消毒双蒸水中,4℃避光保存。
(7)消毒双蒸水。
2.器材
恒温水温箱;电泳仪;水平电泳糟;50μl可调移液器;紫外灯(上海康华生化仪器制造厂)。
限制性内切酶分类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组技术或基因工程中没有多大用处,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或克隆基因。这类酶如EcoB、EcoK等。
一定的DNA分子的核苷酸顺序是一定的,某种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于该DNA的切点数一定,故所得的DNA片段数和片段的大小也一定,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分离,以标准DNA(λDNA/HindⅢ或λDNA/EcoRI)作对照,溴化乙锭染色后,测出各DNA片段移动的位置和距离。以各标准DNA片段的分子量对数为纵坐标,各标准DNA片段的移动距离为横坐标,求出各样品DNA片段的分子大小。
↓
5’……GG↓CC……3’
3’……CC↓GG……’
↑
在箭头所指处切割,产生的两个DNA片段是:
5’……GG CC……3’
和
3’……CC GG……5’
有时候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核苷酸顺序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差别只在于当识别顺序中有甲基化的核苷酸时,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切割,另一种则不能。例如HpaⅡ和MspⅠ的识别顺序都是5’……GCGG……3’,如果其中有5’-甲基胞嘧啶,则只有HpaⅡ能够切割。这些有相同切点的酶称为同切酶或异源同工酶(isoschizomer)。
(1)限制性内切酶:如EcoRI、HindⅢ、PstⅡ、BamH1等,-20℃贮存。
(2)样品DNA:如λDNA、pBR322等,-20℃贮存。
(3)限制性内切酶缓冲浪配制,见下表(用消毒双蒸水配制,贮存于-20。C);
表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缓冲液配制表
缓冲液 NaCl TrisHCl(pH7.5) MgCl2DTT
2.要注意酶切时加样的次序,一般次序为水、缓冲液、DNA各项试剂,最后才加酶液。取液时,Tip头要从溶液表面吸取,以防止Tip头沾去过多的液体与酶,待用的内切酶要放在冰浴内,用后盖紧盖子,立即放回-20℃冰箱,防止限制性内切酶的失活。
3.凡用在酶切反应中的一切塑料器皿(Eppendorf管,Tip头等),都要新的,最后用重蒸水清洗,湿热灭菌,置50℃温箱中烘干,使用前打开包装,用镊子夹取,不直接用手去拿,严防手上杂酶污染。
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原理]
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是基因分析中的关键步骤。内切酶是最关键的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具有严格识别位点,并在识别位点内或附近切割双链DNA的脱氧核糖核酸酶。
酶单位规定为:在最适反应条件下1小时完全消化lμg λDNA的酶量为1个单位。需注意酶单位数是以切割线性DNA为标准定出的。消化其它种DNA则应根据DNA分子大小、形状适当增加或减少所需的酶量,影响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包括DNA的纯度、缓冲液、温度及酶本身。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缓冲液中盐浓度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配制高、中、低盐3种缓冲液,用于酶反应。DNA甲基化,附有蛋白质或高分子量DNA胶体溶液太粘稠均会降低内切酶的消化效率。由于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反应中,甘油浓度超过5%(V/V)会抑制内切酶活性,因此在20μl反应体系中,甘油浓度应少于lμl。用2种酶消化DNA时,各种酶所需盐浓度相同,则消化可同时进行;若需要的盐浓度不相同,则必须先用低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完后,再调整到高盐缓冲系统,加入高盐浓度的限制性内切酶,继续消化。
低离子强度 0~10 mmol/L 10 mmol/L 10 mmol/L 1 mmol/L
中离子强度 50 mmol/L 10 mmol/L 10 mmol/L 1 mmol/L
高离子强度 100 mmol/L 50 mmol/L 10 mmol/L 1 mmol/L
(4)10×TBE电泳缓冲液:0.89 mol/L Tris;0.89 mol/L硼酸;0.02 mol/L EDTA Na2pH8.0,高温灭菌,贮存于4℃。
第二类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该顺序内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由于这类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切割的核苷酸都是专一的。所以总能得到同样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并能构建来自不同基因组的DNA片段,形成杂合DNA分子。因此,这种限制性内切酶是DNA重组技术中最常用的工具酶之一。这种酶识别的专一核苷酸顺序最常见的是4个或6个核苷酸,少数也有识别5个核苷酸以及7个、9个、10个和11个核苷酸的。如果识别位置在DNA分子中分布是随机的,则识别4个核苷酸的限制性内切酶每隔46(4096)个核苷酸就有一个切点。人的单倍体基因组据估计为3×199核苷酸,识别4个核苷酸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切点将有(3×109/2.5×102)约107个切点,也就是可被这种酶切成107片段,识别6个核苷酸的限制性内切酶也将有(3×109/4×103)约106个切点。
第二类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顺序是一个回文对称顺序,即有一个中心对称轴,从这个轴朝二个方向“读”都完全相同。这种酶的切割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交错切割,结果形成两条单链末端,这种末端的核苷酸顺序是互补的,可形成氢键,所以称为粘性末端。如EcoRI的识别顺序为:
↓ |
5’……GAA | TTC……3’
3’……CTT | AAG……5’
2.DNA酶解片段的电泳分离
取DNA酶解作品2μl加上样缓冲液10μl(含溴酚蓝指示剂和甘油),在0.8%琼脂糖(含0.5μg/ml溴化乙锭)凝胶进行水平电泳,电压<5V/cm,时间2小时左右,用紫外灯观察分析。
[注定事项]
1.分子克隆是微量操作技术,DNA样品与限制性内切酶的用量都极少,必须严格注意吸样量的准确性及全部放入反应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