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甘肃回族女子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晚清 民 国时期 ,中 国教 育 由 旧式 教育 逐 步演
变 为近 现代 新 式教 育 。在 全 国教育 发 生 根本 性 变 一 、 甘肃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流变
革 的过程 中 ,甘肃 省 的新 式教育发展 却稍显迟
缓 。 1902年创 办文高等学 堂成为 甘肃新 教育 的
明代置承宣布政使司于西安统各府州县 ,设
厅 长 ,变 化 的 不 仅 仅 是 省 级 教 育 行 政 长 官 的名 年 (1666),改 陕西右布政 为甘肃布政司 ,移驻
称 ,还有教 育行政 管理 的组织形 式 、权力 配置 兰州 ,领 四府 、九州 、二 十八 县 】。从 l884年新
等 ,这 些 改 变 推 动着 甘 肃 省 新 式 教育 不 断 发 疆单 独建省 到 1928年 以前 ,甘肃 的辖 区包括 8

_ 收稿日期:2017—09—12
_ 作者简介:郝婧 (1973一),女,吉林公主岭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① 参见甘肃省图书馆馆藏杨思 、慕寿祺 《甘肃教育志 (一 )》,第 4页。

177
兰 州大 学学报 一社会科学版 一二0 一八年第 二期
第 学 、土 司学等 。“凡学 皆设学官 以课士 ,府 日教 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基本形成。
述n~1,0涉 及 lla1到 0 甘a肃I1_N近ll0l代l 教Il一 育er行∞一ty政一管 ∞00理i_a1机∞o构ie 的o0专∞一门1、,0 1_. 省 ,0原.2\ 属甘rc肃 . 管01辖_∞ 的青 海 、宁夏 的一 部 分地 区被
论述基本处于空 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教育 分 离 出去 。 1929年 以后 ,甘肃 下辖 68个县 和 5个

回族留守女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回族留守女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3.过 早 地 独 立 承 担 家 庭 责 任 通过笔者走访回族聚居村落,发现回 族 留 守 女 童 大 部 分 都是过早地承担家 庭 责 任,小 小 年 纪 除 了 要 照 顾 自 己,还 要 负责自己的饮食起 居,承 担 日 常 的 家 务,有 些 孩 子 甚 至 还 要
照顾自己的祖父母。 (二 )心 理 问 题 1.心 理 危 机 大多数回族留守女童正处于人生观、价 值 观 形 成 的 关 键
2.身 体 健 康 问 题 回族留守女童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大 部 分 都 是 自 理 或 者 依靠年迈的父母。少数民族的山区,很 多 家 庭 的 经 济 收 入 比 较低。饮食肯定也是以清淡为主,留守 女 童 更 是 获 取 不 到 什 么营养,过着饱一顿 饥 一 顿 的 生 活,长 期 下 去 会 导 致 营 养 不 良等状况。
回族留守 女 童 存 在 着 很 多 问 题,她 们 想 要 得 到 父 母 的 爱,这是不争 的 事 实。 她 们 更 需 要 社 会、学 校、家 庭 在 生 活、 情感、心理、安全 方 面 给 予 教 育 和 关 爱。 因 为 她 们 的 父 母 长 期不在身边,大部分都存在心理、情感 和 行 为 的 独 特 之 处,回 族留守女童教育研究势在必行。需对回族留守女童进行各 个 方 面 的 教 育 ,防 止 她 们 性 格 扭 曲 或 养 成 不 良 的 恶 习 。 二 、回 族 留 守 女 童 教 育 现 状
(一 )生 活 问 题
1.人 身 安 全 回 族 人 民 大 多 数 都 居 住 在 山 区,居 住 地 风 景 比 较 优 美, 给了留守女童更多游玩的机会,复杂的山 区 环 境 也 给 当 地 的 留守女童也造成很大的隐患。经过调 查 发 现,大 多 数 的 回 族 留守女童都是隔代抚养,或姐妹中的老大 留 守 女 童 抚 养 一 个 或多个弟妹,由于抚养人的年龄较大 或 较 小,精 力 不 足,对 孩 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儿童年幼,缺 乏 安 全 意 识 和 自 我 保 护 的 能 力 ,一 旦 遇 到 危 险 ,很 容 易 出 现 事 故 。

中国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影响发布时间:2021-04-30T15:36:59.0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期(下)作者:王雨[导读] 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回族新式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王雨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0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回族新式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末是回族教育改革的兴起初创阶段,回族新式学校已经出现,但数量比较少而且基本都集中出现在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地带;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后是回族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阶段,各地都创办了大量的回族小学,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五四运动至解放前是回族新式教育的艰难推进阶段,初等教育继续发展,但中等教育经历了极大的困难,艰难前进。

回族新式教育提高了回族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回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回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回族教育思想和人才基础。

关键词:回族新式教育;兴起;发展;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各式西方近代社会思潮,民族主义理念同期入华,“民族—国家”的近代国家构建模式成为趋新的仁人志士争相效仿的对象。

待至1905年日俄战争钟日胜俄败局面的出现,更使国人以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骄傲姿态奋起直追,以民族复兴大业为己任。

有着数千万之众的回族穆斯林同胞,亦愤然图强,要求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紧随时代的发展,实现中国穆斯林的民族振兴。

自此,改变封闭保守的经堂教育,发展近代回族新式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国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回族新式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末是回族教育改革的兴起初创阶段,回族新式学校已经出现,但数量比较少而且基本都集中出现在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地带;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后是回族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阶段,各地都创办了大量的回族小学,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五四运动至解放前是回族新式教育的艰难推进阶段,初等教育继续发展,但中等教育经历了极大的困难,艰难前进。

回族教育问题管窥

回族教育问题管窥

回族教育问题管窥:《甘肃民族研究》1991.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教育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回族当然不能例外。

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各民族都有强烈地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趋向。

因为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不仅是相同民族互相认同、互相帮助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表现民族自我的重要标志,是造成一个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精神力量。

各民族在培养后一代的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本凤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民族语言和生活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这使得在民族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的归属感,使人们产生倾向于本民族传统的内聚力。

回族的民族特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立在信仰伊斯兰教基础上的民族自觉感。

它反映在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回族特有的文化传统。

回族教育的特殊模式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具体表现是回族有学习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不同国家的回回先民入居中国时本身所具有的,并一代代保持下来。

明末出现的经堂长育是这种传统的规范化和具体化。

回回民族所以能在“大分散”的居住条件下生存下来,并在民族内部保持着极强的内聚力量,与这种伊斯兰文化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回族也有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回族的这个特点非常明显。

这是与其特殊的形成过程分不开的。

回族先民由这远的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进入中国境内。

他们要生在,必然要吸收移住国的文化,首先是语言。

因为这些东来的穆斯林不仅不熟悉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相互间也存在着语言的差异。

这样,他们在与汉族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得不逐渐抛弃他们原来使用的语言文字(而在宗教教育和宗教生活中还保留着一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人而学习使用汉语汉文。

汉语成了回回民族的共同语言。

回回民族的普通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普通教育是回族形成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反映了回国民族对时代的应变能力和生存活力。

公益组织与群体自觉:民国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的社会意义

公益组织与群体自觉:民国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的社会意义
分子 , 带动了甘 肃乃 至西北地 区少数 民族现代教 育体 系的建立 。更 为深 远的是 , 作 为少数 民族社 会团体 , 回促会在
甘肃社会组织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 对 推 动 近代 西 北 穆 斯林 文化 自觉 也具 有 重 要 的 社会 意 义 。
回促会成立有三大历史背景 。一是兴起于 1 9世纪末 2 O世纪初 的 中国穆斯林 新文化运 动。此时 , 中 国穆斯林 知识精英有感于 自己国家与 民族 的落后 , 纷 纷投 身于弘扬 民主与科 学精 神 , 创办 现代 教育体 系 , 希冀 以文化 自觉 来 实现 民族 自救 与国家 自强的社会 活动 中。譬如 , 1 9 0 6年留 日的回族青年成立 了“ 留东清 真教育会 ” , 1 9 0 7年外 出游 学的牛街 阿訇王宽“ 始知世界之大势非重视教育 , 不足 以图兴存 。遂 即提倡兴学 ” , 回国后便在北京 兴办新式 学
中 图分 类号 : C 9 1 2 . 2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6 6 2 7 ( 2 0 1 5 ) 0 6—0 0 4 6— 0 3
民国时期 , 伴随着 中国政治 的巨大变革 , 中国穆斯林掀起 了一场以创建 新式学校 、 创立社 团 、 创办 报刊 、 开展 民 族文化研 究为主的穆斯林新 文化运动。继 经堂教育 、 “ 以儒释经 ” 之后的这次新文化运动作为 中国近代新 文化 运动 的重要部分 , 充分体现 了穆斯林群体将 自身觉醒与整个 中华 民族 的崛起生死 相连 。甘肃 回教教 育促进会 ( 以下简 称“ 回促会 ” ) , 就是西北穆斯林社会创办社 团的典型案例 , 是以公共教育为主要社团事务的民间公益性组织 。
Ge n. No .1 2 6
公 益 组织 与群 体 自觉 : 民 国甘 肃 回 教教 育促 进 会 的社 会 意 义

马步芳曾蹂躏5000女子 兄嫂侄女都不放过

马步芳曾蹂躏5000女子 兄嫂侄女都不放过

核心提示:马步芳为人荒淫无耻,在国民党上层中少见。

在大陆时,他曾公开说:“生我、我生者外无不奸。

”部属的妻女,自己家族的胞妹、侄女、兄嫂、弟媳,都难逃他的魔爪。

马步芳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

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俗称“西北群马”。

因割据范围不同,又分成“宁(夏)马”、“青(海)马”、“甘(肃)马”等,其势力还曾扩张到新疆。

马家军原为家族武装势力,它们参与了当时中国政坛的纷争,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军阀、冯玉祥、蒋介石等,统治西北地区数十年,产生了一批显赫一时的马姓军阀。

他们以“甘、河、回、马”(即甘肃人、河州人、回族、马姓)这四条为用人标准,核心权力采取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封建继承方式,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左右西北局势的军阀武装。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群马”中以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三个集团最具实力,人称“西北三马”。

当西北各族人民欢庆翻身解放之时,“西北三马”也面临着前途的抉择,他们因各自的行为而造就了天壤之别的结局。

青海“土皇帝”马步芳在埃及当寓公,在沙特当“大使”,荒淫本性不改马步芳,字子香,甘肃河州(今临夏)人,1903年出生。

早年曾入宁海军官训练团,结业后在其父马骐和叔父马麟统率的青海地方军事集团中供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旅长、师长、军长、纵队司令、集团军总司令。

1936年任青海省政府代主席,1938年任青海省政府主席。

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兼陆军第八十二军军长,派兵参加抗日战争。

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1948年9月兼任西北军政副长官。

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40年,尤以马步芳最为残忍凶狠、荒淫横暴,人称“土皇帝”。

1949年5月,华北、华东地区的战争形势一日千里,西北地区也解放在际。

李宗仁一面在作仓皇南逃的准备,一面还强打精神与马鸿逵共商改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计划。

原来,原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已率代表团去北平参加和谈,所遗职务现由甘肃省政府主席郭寄峤以副长官名义暂行代理。

民国时期回族知识分子对妇女问题的探讨

民国时期回族知识分子对妇女问题的探讨
讨 妇女 问题提 供 了广 阔平 台 。参 与 妇女 问题 探讨 的有宗 教界 知识 分 子 , 也 有新 型 回族知 识青 年 , 而
更 多 的是 接受 过新 式 教育 的 回族知 识女 性 。他们 探 讨 的 内容主要 包 含 以下五 个方 面 。
( 一) 回族 妇 女 的地 位
在 当时要 求妇 女解 放 、 自由 、 平 等 的呼声 日益 高涨 的条 件 下 , 回族 知 识 分子 将 关 注 的 目光 也 投 向 回族妇 女 , 他们 首先 对其 宗 教地 位和 社会 地位 问题进 行 了认真 审视 。
至 真 的公 理 又不停 地 发现在 巨轮 之 中 , 自由 解放 的暴 怒 声 不 是 如 大江 里 的怒 潮 , 掀 起 了汹 涌 的波 涛, 往 向各处 奔腾 吗 ? 同志们 !现 时不 争 尚待何 时 呢 ?难 道吾 伊 斯 兰妇 女 , 真 的是 不 要澈 ( 彻) 底 解 除 自身 的束 缚 和痛 苦吗 ? 同志们 !有 血性 的 同志 们 !我 们 别再 犹 疑 , 别 再 胆怯 了。我 们 现在 要 深 深地认 清 自身 的地 位 、 自由的真谛 、 平 等 的原则 , 大家 牵起 手来 , 在 同一 的 阵线上 , 同一 的 目标下 ,
另一方面 , 他们结合现实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 的实际, 从 复兴宗教的角度 出发, 积极倡导 回族 妇女起来解放 自我, 实现真正的平等 自由。其 中回族知识女性对此表现得最为激进 , 语言表达也尤 为震撼人心。例如马秀珍在《 伊斯兰妇女的觉悟》 一文中呼吁: “ 时代的巨轮不停地在宇宙间转着 ,
2 0 1 3年 第 2期 总第 1 1 0期
北方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r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受教育程度对回族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例

受教育程度对回族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例

定 程 度 上取 决 于母 亲 。回 提 高 女 性受 教 育 程度 不 仅 有
助 于提 高 女性 自身 的文 化水 平 和 素 质 . 而 且关 系到 每 个 家庭 乃 至 全 民族 整体 素 质 的提 高 。t 3 ] 由于 历史 、 经济 、 传
统观念 、 人 口及 教 育 本 身 等 原 因 . 回族 女 性 实 际上 大 多 数仍 然 处 于教 育 绝 对落 后 的 情况 , 也 缺乏 相 应 的法 规 来
联 系 。几 千 年 封建 社 会 的 “ 男 尊 女卑 ” 、 “ 男强女弱” 等 伊
县 做 田野 调查 时发 现 .凡是受 过小 学或 初 中教 育 的女 性
山东 农 业 工 程 学 院学 报
2 0 1 4拄
第3 l 卷
第 6期
受教育程度对回族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以 甘 肃 省 康 乐县 为 例
罗 媛 , 李 鹏 程
( 河 西 学 院教 师 教 育 学院 , 甘 肃 张掖 7 3 4 0 0 0 )
摘 要 : 基 于甘 肃 省 康 乐县 4 1 8名 回 族 女 性 的 调 查 和 个 案 访 谈 研 究 , 结果发现 : 由 于 受教 育程 度 整 体 偏 低 的 影 响 ,
新 中 国建立 以来 ,回族 女性 与男 性一样 享 有法 律 赋 予 她们 参与 国家 、 民族及 社会 事务 管理 的权 利 , 加之 回族 女 性受 教育 程度 的不 断提 高为 其社会 参 与程度 和能 力 的 提 高奠 定 了一定 基础 。但 受 回族 女性 文盲 半文 盲人 口比 例 偏高 的影 响 , 她们 的社 会参 与 意识依 然较低 。 她们 受 的 教 育 多 以家 庭 长辈 教 育为 主 , 结婚早 , 生 活 圈子 狭 小 , 无 法 承 担 更多 的 社会 角 色 , 绝 大 多数 为 家庭 妇 女 , 做 家务 , 相 夫教 子成 了生活 的全 部 。 由于文化 水平 偏低 , 连 出去 打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女性办报情况简析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女性办报情况简析
【 关键词】 民 国 时期 少数 民族 报 刊 少 数 民族 女 性 觉醒 意 识 [ 中图分类号】 G 2 1 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2 — 2 5 6 2( 2 0 1 4)一 1 6 — 2 7 0 — 1
二 十世 纪初 的 中国社会 在 内忧 外患 的 动荡 变革 时期 历 经 为少数 民族 报刊的创办带来 了机遇 。新式教 育的推进 ,赴 阿拉 l 本 等 国 的留学 生为 少数 民族 报 刊提供 了人 才 ,带 沧 桑 ,在 国家存 亡 的生 死攸 关之 际 , 中华 各族 儿 女面 对 山河 伯 国家 、 E 破 碎的局面奋力 寻求救亡 图存 的途径 。接受先 进文化 的知识分 来 了外界 的信息和经 验。教育 的逐 渐发 达 ,求知欲 的增长 ,使 子 积极投身 于新 文化运动 , 传播 西方 的先进 思想 ,批判 中国封 得少数 民族 已不再满 足于附属于清 真寺 的经籍书 刊。渴望了解 建 制度和礼教 ,抨击黑 暗的旧社 会 。一批 有志青年纷纷走 出 国 更多 的宗教知识 ,了解 本 民族文化 ,了解科学 ,了解 国 内外发 竹园 白话 门 ,到欧美 、 日本 留学 ,以寻求强 国救 民之道 。近代少 数 民族 生 的一切时事 已经成 为当时 民众 的强烈愿望 。于是 《 新 文化运 动先驱积极地投入 社会实践 , 创 办报 刊是其 主要活动 报 》、 《 震宗报 月刊 》、 《 突厥 》、 《 明德月 刊 》、 《 中国回 伊 光 》、 《 震宗 报 》、 《 月华 》、 《 天方学 之一 。以阐发伊斯兰教 教义 、宣扬 回族传 统文化 、倡 导新式教 教协 会月刊 》 、 《 育 、关 注社 会现实 、与外 界交流信息 、报道 国内外 时事为主要 理 》、 《 穆 民 》、 《 伊斯兰青 年 》、 《 成达师 范校刊 》、 《 昆 内容 的少数 民族报 刊如春潮般相继 涌现 0据伊斯 兰教学者马博 仑》、 《 回教大众》、 《 绿旗 》、 《 回教妇女》、 《 伊斯兰妇 忠先生统计 ,自1 9 0 6年 《 正宗爱国报 》创刊至新 中国成立 , 伊 女 》等上百 种报刊杂志应 运而生 。北平 清真 书报社 、上海 中国 斯 兰教报 刊总计达 2 7 0种Ⅲ 少数 民族新 文化运 动的蓬勃 发展 , 回教书局 、成都经书流通处 、云南振兴社 、上海协兴公 司、上 为少数 民族报刊 的创 办提供 了坚 实的理论依据 和舆论基础 ,创 海穆 民经 书局 、镇江 山巷 清真寺等经书 流通 机构也相继建立 , 建 了广阔 的活 动背景和历史舞 台。少数 民族报 刊则为新文 化运 成为各地信 息疏通 的渠 道。爱 国保教思 想的普及 、国民意识 的 动 传播 信息 、提供 建议 ,与外 界形成 良好 的互动 ,成 为少 数 民 增强 、抵御 外敌入侵 的决心又拓展 了少 数 民族报刊 的内容 ,诸 族 新文化运动 开展的重要途径 ;少数 民族报 刊为少数 民族 经济 多方 面的因素使得 民国时期少数 民族报 刊的创办呈现 出一派欣 发 展所作 出的努 力和取得 的成效 ,也 间接 支持 了新文化运 动的 欣 向荣 之势 。[ 4 辛亥 知识 女性业 已具备 了创办报刊 、争取舆论 5 】 ,在 当时 中国主流社会 知识女性 创办报 刊的影 响 开展 。少数 民族有识之 土通 过报刊 、杂志 、书籍关注 国家和 民 的宣传意识 [ 族 命运 , 自省图强 。通 过新 文化运 动的洗 礼 ,少数 民族 报刊 的 下 ,少 数 民族社 会 和少 数 民族 妇 女也 意识 到 了创办 报 刊的重 创 办者相 对那 个落后时代 成功地完成 了及时报道新 闻 、针砭时 要 性 。 中国少 数 民族妇 女参 加创 办报 刊活 动可 以追 溯 到光绪 弊 、传播 民族 文化 、联 络兄弟 民族感 情 、促进 民族经 济发展 , 三十三年 ( 民国 1 9 0 7年 ),留 日回族学生组织成立 “ 留东清真 进 而救 国保教 的基本 任务 ,许 多 报刊 立场 鲜 明 、风 格迥 异 , 教学会 ” ,创 办 了回族史 上第 一份报刊 《 醒回篇 》。第一份 少 为后人积 累了宝贵 的办报经验 。[ 2 1 清 末少数 民族 知识 分子认识 数 民族妇女 报刊 《 妇女 日报 》的创办者刘孟扬 是周恩来 、邓 颖 到, “ 既有宗教改 良调查之机关 ,而无一种报纸 ,以报告其调 超 的同学 ,也是我党早期革命 活动家 、五 四爱 国学生刘 清扬 之 查之情 形 ,以指摘 其腐败之状况 ,以宣示其 改 良之方法 ,以开 兄 。他 于光 绪二十八年在 天津创设公益天 足社 ,一 时不 缠足之 通其 顽固之心思 ,以表见其 清真之要义 ,则 善无 由迁 ,过 无 由 风大开 。并 在天津创设 风俗改 良会 ,赞成 者甚众 。由上 海伊斯 伊 斯兰妇女杂 志 》,宣 改 ,业无 由进 ,志无 由立 ,趋向之卑下如故 也 ,智慧 之闭塞如 兰妇女 协会何玉芬 、陈云彩等创办 的 《 故也 。教务之 颓丧如故也 ,学业之荒废 如故 也。有退 而无 进 , 扬 “ 给予 回教妇女 以一种新 的认识 ,并 打破历来妇女所 受的一 日趋 而 E l 下 ,愚者 愈愚 ,贫者 愈贫 , 陈者愈 陈 ,腐 者愈 腐 , 切束缚 。”该刊是少 数 民族历史上第 一份妇女杂 志 ,标志着少 微 不能达吾宗 教改 良之 目的。抑 回之种类 ,将 E l 渐 消灭而莫不 数 民族妇女正在觉醒 。 结 语 救其危也 。是故感人之道 ,莫善于报章 者 ,传达意识 之媒介 , 可使 进 于明 ;柔 者读 之 ,可使 进 于强 ;陈者 读之 ,可使 即乎 报 刊作为一种新 兴媒体登上 近现 代中 国的历史 舞台 ,并 以 新”. 改 良风 教之标准 ,指示行 为之 师傅 ,激 发志趣之箴铭 ,医 其 复制性强 、成 本相对低廉 、易于保存 、携带 方便 、传播 面积 治病根之 药石也 。陈者 读之 ,可使 即乎新可使进 于明 ;柔者读 广 、传播效果 显著等特点在 中国迅速发展 ,它从一开始就肩 负 之 ,可使进 于强 ;陈者读 之 ,可使 即乎新 ”【 3 少数 民族报 刊的 着传播少数 民族 文化 ,启迪 民智 的历史任务 。到 民国时期 ,报 信息 、文 化 、教育 和宣传功能对少 数民族新文化 运动起 了极 大 刊 已经成 为一种社会 的传话筒 。少数 民族报 刊是 民国时期 报刊 的推 动作 用 。各种 刊物登载 的文 章极力从多 角度 、多方 面阐述 的重要组成 部分 ,是少数 民族参与社会事 务的历史见证 。鉴于 少数 民族新文化 运动历史背景 、演进过程 与现实努力深入 到新 笔者研究 能力和篇 幅的有 限 ,笔者只 能选 择其一个方 面进行研 文化 运动 中的深 层次问题 。少 数 民族报刊利 用信息平 台 ,针对 究 ,并 在论 述过程 中选 取较有代表性 的报 刊作为补 充 ,进行纵 少数 民族文化 这一 中心议题广 开言路 、集思 广益 ,这些有 益探 横 比较 ,以期论证趋近于客观 、全 面。 讨成 为少数 民族新文化运 动健 康发展 的灯 塔 ,指 明了方向 ,除 了阐发教义 ,宣传 民族文 化 ,还提倡新 式教育 ,沟通 各种文化 参考文献 和传 达各地 民众信 息。 [ 1 】 马博 忠.Ⅸ 民 国时期 中国穆斯林报刊统计表 》,2 0 0 8 年 第4 期. 伴随着全 国少数 民族报 刊 的浪潮 而来 的还有兴 办学校 ,提 【 2 ] 白贵. 金强.《 中国近现代 少数 民族报刊 波动现 象浅析》 ,2 0 0 8 年第四期 倡新式教 育 ,少数 民族 学生 出国留学 ,组建各种社 团 ,著书立 【 3 】 保延梁.Ⅸ 宗教 改良论》 , 说 ,翻译 “ 经书 ” , “ 以儒释教 ”活动也在不 断进行 。孙 中山 [ 4 4答振益.《 ] 辛 亥革命与明 国时期少数民族文化运 动》,第2 1 卷第6 期. 先生 《 临时约法 》的颁布 , “ 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 ,为少 5 】 蒋美华.《 略论辛 亥革命 时期知识妇女群的解放心态》,2 0 0 6 一 O 1 ��

1980年以来西北回族教育史研究述评

1980年以来西北回族教育史研究述评

1980年以来西北回族教育史研究述评
唐艳丽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6(017)001
【摘要】本文对近20年来西北回族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归纳梳理,目的在于从史学的角度来审视西北回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而为西北回族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总页数】5页(P155-159)
【作者】唐艳丽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213\"
【相关文献】
1.新世纪以来教育史学元研究述评 [J], 刘京京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回族女性研究述评 [J], 马燕
3.1987年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史研究述评 [J], 田庆锋
4.建国以来回族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J], 丁一清
5.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研究述评 [J], 陈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甘肃的社会教育机构

民国时期甘肃的社会教育机构

作者: 高士荣
出版物刊名: 档案
页码: 35-38页
主题词: 社会教育机构 教育机关 民众教育馆 补习学校 体育委员会 战时民众 平民学校 教育人员 平民教育 扫除文盲
摘要: 甘肃的社会教育开始于1913年,省教育司通令各县注重社会教育,提出"社会教育须先从通俗宣讲社入手.以期启发普通知识".同时在兰州成立通俗宣讲事务所,以后又设立图书馆、平民学校.1926年,教育厅增设第三科,专管社会教育.因责有专司,业务日见开展.设立了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至于各种社会教育委员会,1928年成立戏剧改进会;1933年,成立了民众教育委员会、体育委员会;1935年又有健康委员会等.抗战爆发后,京沪沦陷,国府西迁,中央各社会教育机关及战区社会教育人员多入后方.甘肃作为抗战后方,形势相对稳定,社会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设立了战时民众补习学校、中。

试析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试析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试析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李安辉;王升云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4()3
【摘要】民国时期是回族女权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章对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民国时期回族女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与时代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回族女权发展的速度是渐进的、缓慢的。

【总页数】5页(P53-57)
【关键词】回族女权;发展特点;原因
【作者】李安辉;王升云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K288.13
【相关文献】
1.试析新疆回族经济活动中文化互动的表现及特点——以乌鲁木齐市回族餐饮类商铺为例 [J], 马菲菲
2.试析回族舞蹈的发展特点 [J], 赵阳;
3.试论民国时期西安回族教育的发展特点 [J], 蔡文瑞
4.试析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J], 高士荣
5.试析民国时期甘肃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J], 高士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回族文化团体对回民教育的贡献

论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回族文化团体对回民教育的贡献

论民国时期甘青地区回族文化团体对回民教育的贡献
马艾;马红梅
【期刊名称】《南昌高专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近代回族报刊的创办作为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了诸如救国、救教、兴族等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回族大众的觉醒与自强.民国年间,大批回族知识分子在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后,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发展回族新式教育的新途径.其中,兴办进步团体、创办各类刊物成为主要的宣传途径.在回族开明人士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建立了许多文化教育团体,创办了许多以面向回族等族穆斯林和其他非穆斯林群众的伊斯兰刊物.经过宣传与倡导,新式回民学校逐渐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回族教育由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一种过渡形式.新式回民教育对回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回族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3页(P102-104)
【作者】马艾;马红梅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历史系,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党校,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新疆回族文化促进会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J], 左红卫
2.近代回族启蒙教育的改革——从经堂教育到回民小学 [J], 杨纯刚;
3.近代回族启蒙教育的改革——从经堂教育到回民小学 [J], 杨纯刚
4.简析民国时期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现代教育 [J], 李晓英
5.回民的家庭教育——以江苏省菱塘回族乡为例 [J], 乔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5卷 第 1 0 期
V0 1 - 3 5 No . 1 0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 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5年 1 0月 2 0日

二、 星火点 点高 层人 士 中 的一 些有 识之 士 目睹 回族 同

胞的贫病积弱、 文化素质低下 , 深知仅靠穆斯林传统经 堂 教育 远不 能 满足 回族 社会 对 人才 的需 要 , 必须 转变 观念 , 响应 民 国政府 倡 导 , 建 立有 别 于经堂 教育 、 能够 培养 出实 际人才 的新式 教育 。正如 伊斯 兰学者 马坚指 出 :“ 回教 社会 不但 需 要宗 教 师 , 同时还 需要 教 员 、 医 生、 法官、 裁缝 ……文 明愈进步、 分工愈 细密 , 则社会 需要 人才 愈多 。凡是 回教社会 所需 要 的技 术有 人去专 攻, 才 能满足 回教 社会 的需 要 。[ 2 3 ∞ ) , ’
础, 开创 了社会 新风 尚。
关键词 : 民国时期 ; 甘肃回族; 女子教育 ; 新式教育 ; 宗教 团体 中 图分类 号 :G 7 5 9 .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5)1 0 . 0 0 1 5 — 0 2
民国前期 的甘肃行政区囊括现今的青海及宁夏大 部, 管辖范围较大。辖地分布有回族、 蒙古族、 东乡族 等多个少数民族 , 宗教民族错综复杂。又因地方军阀割 据一方, 南 京 国 民政府 对 西北边 疆 的实 际控 制 力也 较 弱 。西北 地方教育发展深受 地方政权 的制 约与影 响 , 起 步缓 慢 , 水 平低 下。而位 于甘肃南 部 的导 河县 ( - 4 ' - 属甘 肃 临夏) 和东南部 的清水县张家川镇一带是甘肃 回族最 为集中的区域, 当地的教育延续着传统的经堂教育。 民国前期 甘肃新式 回民教育 的背景 经堂教育 自明代开创至今 已存续 四百余年 , 因其 具有浓郁 的伊斯兰文化特点 , 在传人 中国后与数千年 私塾教育相结合 , 成为中国分布最广泛的穆斯林教育 形式。然而,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受传统 封 建 思想 禁锢 , 女 性 始终 被排 斥 在学 校教 育 之外 。在 西北回民聚居区, 同样受 回族传统文化影响, 回族女子 只能在 家 中接受父 母耳濡 目染 的被 动传统 教育 。而一 些伊斯 兰教 中的保 守势 力更视 回族 女子进 入学校 为违 背教义 、 颠覆信仰的不伦行为。 中华 民 国成 立后 , 规定 男 女 在受 教 育方 面 一 律平 等, “ 初 等小 学可 以男女 同校”, 有力 改善 了社会 环境 , 促 进 了女 子教 育 的发展 。早 在清 同治 四年 ( 1 8 6 5 年) , 比利时人南怀仁就 已经在甘肃庆 阳三十里铺 建立 了 最初 的女 子学 校—— 私 立公教 女子 小学 。 1 9 1 5年 , 内
0c t . 2 O 2 01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5 . 1 0 . 0 0 7
民国 时期 甘 肃 回族女 子教 育研 究
李 东东
(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要: 民国时期 , 甘肃回族 高层人 士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 回族 同胞的贫病积弱根 源于有诸 多局 限
性的传 统经堂教 育。在甘肃军政要 员、 宗教 团体资助下, 临夏和张家川一带陆续创 建多所女子学校。女校 的 创 建 突破 了当地 的传统 宗教 束 缚 , 对 教 义进行 了新 的 阐释 , 允许 回族 女性 进入 学校 学 习 , 奠 定 了女 子教 育的基
地会 武 威 教 会 购 得 城 内龙 门街 一 处 院落 开 办 女子 小 科 一班 , 授 以经汉两文 。
学, 由外 籍女传教士任教师 , 学生有 6 0 余人 , 实行寄 宿制 … 。 ’ 。这一 时期 的外 籍传 教 士在 甘肃 兴办 女子 学 校教 育 , 客观 上为 甘肃 的文化 教育 发展 做 出 了 重要 贡献 , 尤 其是 对 女子 学校 教 育发 展起 了举 足 轻重 的作用 。他们 将西 方男女 平等 观念灌 输 给广大信 众 , 对 当时落 后 闭塞 的社 会文 化 产生 了有 力 冲击 , 开创 了 甘肃 近现 代女 子 学校 教育 新 的里 程碑 。 自此 , 女子 人 学逐渐被人 们接受 。
阿阳小学 ’ ( 后更名为‘ 睛 水县立张家川镇阿阳小学 ’ ) , 兼 收 回、 汉儿 童入 学 , 并 招 收女 生 , 为当地 回族 女子 提 供 了上 学机 会 j 。其 后 , 省会 兰州 的一些 学校 也开 始
招收女生。例如 ,1 9 3 5 年兰州的清华高等小学招收女 生 1 0人 , 它所 附设 的清真寺第 一初小 招有女 生 5 人, 第 二初 小 招有 女 生 7人 ; 兰州金 城 关寺 内还 特设 了女
1 9 4 4年 , 西 道堂 教 长马 明仁 先 贤在 甘肃 临潭 创 建 私 立启西 女子小学 。其 中 ,“ 启西 ” 二字来 源于西道 堂 创 始人 马启西先 贤名号 。该校不分 民族 、 教派 , 对愿 意 上学 的女生 一律免 收学 费 。
三、 民国时期甘肃 回族女子 教育的特征及 其影 响 民国时期 甘肃 的回族女 子教 育尽 管发 展道 路艰难
1 9 2 1 年, 马廷勃 、 马福祥 在甘肃 临夏八坊 前河沿修 建了前河沿小学。3 0 年代, 马步青夫人马素琴以前河 沿 小学 为基 础 , 在八 坊 地 区兴办 了甘肃 回族 最早 的女 子 学校 , 专 收 回族 女童 入学 。此 校对 临 夏 回族 女 子教 育 乃至整 个甘肃 的回族女子 教育产 生 了 良好 的促进作 用 。在 甘肃 另 一 回族 聚居 地—— 张 家川 ( 当时隶 属甘 肃清水县) , 陆续由一些当地宗教团体创办了 “ 张家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