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合集下载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导致有很多网友利用了网络,进行造谣和传谣活动,给很多人带来的伤害,侵害了别人的权益。

那么,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导致有很多网友利用了网络,进行造谣和传谣活动,给很多人带来的伤害,侵害了别人的权益。

那么,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一)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虚假信息、谣言等现象也日益增多。

造谣他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法律法规对造谣他人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及法律责任进行分析。

二、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要求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一规定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行为的法律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一规定明确了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法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赌博、恐怖、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这一规定明确了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造谣别人的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刑罚将根据造谣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害程度、传播范围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造谣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1.具有强烈社会危害性或者严重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2.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开展活动的,以及在法律范围内造成显著
的社会危害或者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或者肖像权的,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3.被害人申诉案件被处以拘留、羁押、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根据相关证据确定
被害人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4.除上述情形外,涉嫌非法实施诬陷诽谤或者涉嫌有其他违法嫌疑的,也可以依法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二)诬陷诽谤案件立案的证据要求
1.被告系有关法律法规的故意行为:指当实施诬陷诽谤活动时,被害人已明确了被告
与具体行为的关系;被告实施诬陷诽谤行为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可以认定其具有有效故意;行为结果与行为之间存在充分的因果关系;被告实施的相关行为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

2.依据被害人自述或者他人及其它调查证据证明:有充分的证据、基本确定的证据;
或者由受害人报告、行政机关处理的逆向跟踪证据;或者法官补充调查获取的证据;表明
有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

3.被害人遭受损害的程度:被诬陷诽谤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被害人肉体、财产、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以及肖像权等各方面受损的程度,以及其所受到的损失程度,应反映在证
据中;其损失的客观性应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标准。

4.犯罪人归责:结合案件实际和证据,证明犯罪人对案件具有明确而有实质性的归责,表明犯罪人具有诬陷诽谤行为;在所向披靡的证据情况下,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犯罪人有
犯罪倾向。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言论的泛滥与滥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

不同国家对于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目标是一致的:保护个体隐私、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恶意造谣、防止网络暴力和诋毁行为等。

比如,在中国,网络言论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网络言论的边界,对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提供了明确的处罚和救济措施。

然而,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这些法律规定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对其进行了过度干预。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利、信息获取权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权益。

而过度限制网络言论可能导致信息屏蔽、舆论封锁和言论自由的虚化。

因此,如何平衡网络言论责任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重要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网络言论责任的认知。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网络言论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从而减少违法言论的产生。

其次,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与监督。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应该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的审核制度和举报机制,有效打击网络谣言、恶意诽谤等不良言论。

此外,也需要提高司法机关对网络言论的审查能力和公正性,确保对违法言论的惩罚公正合理。

尽管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对于言论自由可能有一定限制,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限制是有必要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言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和尊严。

只有在有序的网络环境下,公民的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网络诽谤罪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诽谤,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诽谤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网络诽谤行为的处罚标准和刑事判决也备受关注。

首先,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明确的诽谤对象,即被诽谤的具体个人或组织;二是要求具体的诽谤内容,即诽谤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三是要求具体的传播方式,即诽谤行为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的。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构成网络诽谤罪,才能依法立案追究责任。

其次,对于网络诽谤罪的刑事判决标准,主要根据诽谤行为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来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对于轻微的网络诽谤行为,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对于严重的网络诽谤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可以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同时,根据不同情节和情况,还可以加重处罚或减轻处罚,以确保刑罚的公平和合理。

总的来说,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和判刑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只有严格依法依规立案,才能保证对网络诽谤行为的及时、有效打击;只有依法判决,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网络诽谤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大对网络诽谤罪的立案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诽谤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诽谤罪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素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和判刑标准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工具,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执行,才能有效打击网络诽谤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希望广大公民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诽谤罪是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有一定的立案标准。

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公民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特定个人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这里的“公开”是指在公共场合或通过公共媒体进行传播,而“公然的侮辱”则是指对他人进行了恶意的攻击和诋毁,给其名誉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其次,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因此,任何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明显的恶意。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出于对他人的敌对情绪或者不满情绪,而进行的恶意攻击和诋毁。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主观故意要求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出于明显的恶意,才能构成诽谤罪。

综上所述,构成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无论是公开的侮辱行为,还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还是具有明显的恶意,都可以构成诽谤罪。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牢记法律的底线,不要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更不要进行恶意攻击和诋毁。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谣言的法律处置措施有哪些

网络谣言的法律处置措施有哪些

网络谣言的法律处置措施有哪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如同病毒一般迅速传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从扰乱社会秩序到损害个人名誉,从误导公众认知到破坏市场环境,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法律对于网络谣言的处置有着明确而严格的措施。

首先,行政法律处置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行政机关在发现网络谣言后,会进行调查核实。

如果确认属于违法行为,将依法对造谣者给予行政处罚。

这一措施能够迅速制止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其次,民事法律处置也是重要的一环。

当网络谣言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权利时,受害者有权依据《民法典》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例如,如果某人在网络上散布关于他人的虚假谣言,导致其名誉受损,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造谣者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以恢复自己的名誉和权益。

再者,刑事法律处置是最为严厉的手段。

对于一些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网络谣言,可能会触犯刑法。

比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此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那么,在法律实践中,如何认定网络谣言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信息的真实性,即所传播的内容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

如果是毫无根据的虚构或者歪曲事实,就很可能构成谣言。

其次是传播的意图,是故意传播还是无意为之。

造谣怎么定罪判刑(造谣罪怎么判多少年)

造谣怎么定罪判刑(造谣罪怎么判多少年)

造谣判几年造谣判几年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决定,具体如下:1、造谣可能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2、为了从中获取其中一种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具体如下:1、须有捏造其中一种事实的行为;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造谣罪怎么判刑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造谣罪怎么处罚【法律分析】:口头造谣一般不构成犯罪,但是可能涉嫌诽谤罪或者诬告陷害罪;构成诽谤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构成诬告陷害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诽谤罪的定罪标准和刑罚幅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下面将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及判刑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要件,一是要有传播的方式,即以口头、书面、图画、影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诽谤;二是要有明显的虚假事实,即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了损害,而这种损害是基于虚假的事实而产生的。

只有当这两个要件同时具备时,才能构成诽谤罪的犯罪行为。

其次,对于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在接到诽谤案件的报警后,会进行立案调查。

在立案调查中,需要对涉嫌诽谤的行为进行证据搜集和调查取证,以确定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如果证据确凿,符合构成诽谤罪的要件,公安机关将依法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并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最后,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犯罪行为,最高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具体的刑罚幅度将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裁定。

如果诽谤行为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犯罪嫌疑人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总的来说,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基于传播方式和虚假事实两个要件,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要件,才能构成犯罪行为。

在实际立案调查中,公安机关将对涉嫌诽谤的行为进行认真调查,依法侦查并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而对于诽谤罪的刑罚幅度,将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裁定,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护公民的名誉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和散布虚假信息,不进行诽谤他人的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同时,对于遭受诽谤的人,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益。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网络言论自由了解网络言论自由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网络言论自由了解网络言论自由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网络言论自由了解网络言论自由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网络言论自由是指网络空间中的个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发表、传播言论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现代社会一个热门的话题。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言论侵权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网络言论自由的涵义以及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一、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是指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享有的言论表达自由。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在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扩大公众的知识面,促进信息流通和思想碰撞,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发表和传播言论。

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网络言论可能会构成言论侵权:1.人身攻击和诽谤:网络言论涉及他人的人身攻击、诽谤、侮辱等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人身权。

2.侵犯隐私:网络言论泄露他人的个人隐私,如私人照片、聊天记录等。

3.侵犯商业信誉:网络言论中传播虚假信息,影响他人的商业信誉和经济利益。

4.恶意散布谣言:网络言论恶意散布谣言,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

言论侵权行为可能导致被侵权者的精神损害、名誉损失和财产损失等,因此,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法律管控和制约。

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个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法律对言论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1.刑法规定:我国刑法对一些严重言论侵权行为进行了指明。

例如,刑法第246条规定,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此外,刑法还对其他的言论侵权行为如诬陷、恐吓等进行了规定。

2.民法规定:我国民法中,侵害名誉权和人格权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第103条的规定,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名誉恢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此外,网络言论侵权行为还受到网络监管部门的制约。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网络造谣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捏造事实、编造谣言,误导公众,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或传播范围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还有可能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财产损失甚至法律纠纷。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以及维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造谣行为。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详细解释我国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

首先,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网络制造谣言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网络制造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规定明确了对于网络造谣的刑事处罚,从而约束了网络造谣行为。

其次,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一条对网络造谣行为也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法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或者处警告。

这一法规对于网络造谣行为进行了明确定义和处罚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网络造谣行为。

此外,我国在司法解释方面也对网络造谣行为做了明确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网络造谣行为的刑事追究标准和准确界定,有效遏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此外,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也对网络造谣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布的、转载的虚假信息,应当根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并采取措施予以删除、屏蔽或者断开链接。

这一规定明确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于网络造谣行为的监管责任。

总之,我国针对网络造谣行为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既有刑法的惩处手段,也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措施,还有司法解释的明确解释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惩处和预防网络造谣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平台造谣传播案件的法律责任界定

新媒体平台造谣传播案件的法律责任界定

新媒体平台造谣传播案件的法律责任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侮辱、诽谤他人,或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该法条,对于新媒体平台造谣传播案件,需要界定的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即信息网络传播者和新媒体平台的责任。

首先,对于信息网络传播者的法律责任界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零七条的规定,造谣传播行为属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这是一种公然侵犯他人名誉权、损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信息网络传播者在制作、传播虚假信息时,明知其内容为谣言但仍进行传播,应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同时,若造谣传播的后果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次,对于新媒体平台的法律责任界定。

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网络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承载者,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力。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该规定,新媒体平台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应当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监管与审核,对明显违法、虚假的信息进行删除和屏蔽,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如果新媒体平台在明知或应知道某一信息为虚假信息的情况下未采取技术措施阻止其传播,或者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致使虚假信息在平台上迅速传播并造成严重影响,新媒体平台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责任的界定不仅需要考虑到信息网络传播者的个人行为,还需要对新媒体平台的行为进行界定。

仅将责任完全归责于信息网络传播者或新媒体平台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造谣传播问题。

针对新媒体平台造谣传播案件的法律责任界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对信息虚假传播的处理经验,积极建设信息鉴别与监管机制,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自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应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新媒体平台的监管责任,确保信息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

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3篇)

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中,造谣生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探讨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造谣生事的概念造谣生事,是指散布虚假信息,恶意捏造事实,以误导公众,达到损害他人名誉、诽谤他人、干扰社会秩序等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造谣生事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散布虚假信息给他人名誉、荣誉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3.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造谣生事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具体罪名包括:(1)诽谤罪: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2)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诬告陷害罪。

(3)扰乱公共秩序罪: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扰乱公共秩序罪。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因造谣生事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例:案例:某网络红人因涉嫌散布虚假信息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情简介:某网络红人在微博上散布虚假信息,称某知名企业存在重大质量问题,导致该企业股价暴跌。

经调查,该网络红人所散布的信息完全虚假,给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处理结果:法院依法以诽谤罪判处该网络红人有期徒刑一年,并赔偿该企业经济损失。

四、总结造谣生事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秩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传播谣言的处罚标准

传播谣言的处罚标准

传播谣言的处罚标准
谣言是指没有经过证实的信息或消息,常常被散布出来,引发公众恐慌、误导群众、扰乱社会秩序。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各国都对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了法律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标准。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传播谣言被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

根据中国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一条,散布虚假的恐怖、疫情、灾害等消息,扰乱社会秩序的,会受到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能处以罚款。

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可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除了刑事处罚,社会舆论也对传播谣言者进行了谴责。

人们普遍认识到,谣言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也损害了社会的信任和稳定。

因此,传播谣言者可能面临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人身安全的威胁。

为了加强对传播谣言的打击力度,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例如,通过建立专门的谣言举报平台,鼓励公众积极举报传播谣言的行为。

同时,一些国家还加强了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要求其切实履行审核责任,防止谣言的传播。

然而,处罚传播谣言的行为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对于传播谣言的行为应当进行全面的证据调查和公正的审判,以确保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人们应该始终坚持依法办事,防止滥用职权或政治打压的现象发生。

总而言之,传播谣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公共利益。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标准,并加强了对传播谣言者的打击力度。

同时,也需要确保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遵循法律原则,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公共秩序。

网络言论法规范网络言论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规范

网络言论法规范网络言论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规范

网络言论法规范网络言论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规范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言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然而,过度的网络言论和信息传播不仅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还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

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稳定,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范,以规范网络言论和信息传播的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网络言论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规范。

一、侵犯他人隐私的法律规范网络世界虽然虚拟,但其中的个人隐私同样需要得到保护。

为了防止网络言论和信息传播侵犯他人隐私,法律规范在此方面进行了明确的条款。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公布他人隐私信息可能涉及到违法行为,如果有人故意传播他人的私人信息,一经发现,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网络诽谤的法律规范网络诽谤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贬损或诋毁他人名誉的言论行为。

为了防止这种不当言论的传播,法律规范对网络诽谤进行了限制。

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如果某人在网络上发表虚假抹黑他人的言论,一经定罪,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规范旨在提醒人们在网络言论中保持客观公正,并避免恶意造谣。

三、网络谣言的法律规范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的未经核实的消息。

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性质,谣言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规范网络谣言的传播,法律规定在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并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将追究传播者的责任。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

四、网络色情信息的法律规范网络色情信息的泛滥对青少年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和维护社会的道德风尚,法律规范设立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网络色情信息。

这些措施包括禁止传播色情信息的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网络侵权行为包括侵犯知识产权、盗用他人作品和非法传播他人作品等行为。

为了保护作者的权益和推动网络创作的繁荣,各国纷纷出台了法律规范来规范网络侵权行为。

这些规定包括加强网络版权保护,制定相应的补偿机制等,以确保网络环境中的创作者权益不受到侵犯。

网络言论与信息自由的法律规定

网络言论与信息自由的法律规定
该网站未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 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
处理结果
该网站被责令整改,并依法处以罚款;同时,泄露用户隐私的相关 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案例三:某公司侵犯他人名誉权案
案件概述
某公司在网络平台上发布 不实言论,侵犯他人名誉 权。
法律分析
禁止传播的内容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 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 坏国家统一的言论和信息 。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 ,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 信息。
宣扬邪教、迷信的言论和 信息。
传播淫秽、色情、赌博、 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 唆犯罪的言论和信息。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破坏社会稳定的言论和 信息。
限制传播的内容
02
言论自由价值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本价 值之一,有助于促进思想交流
、知识传播和民主监督。
03
信息自由意义
信息自由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 情权,促进信息透明和公共参
与。
法律法规概述
03
宪法保障
专门立法
国际合作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等 自由,为网络言论与信息自由提供了根本 保障。
国家制定了《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 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言 论和信息传播进行规范和管理。
该公司行为违反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 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
处理结果
该公司被判令停止侵权行 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 偿受害人经济损失和精神 损害抚慰金。
06
总结与展望
网络言论与信息自由的重要性
民主价值的体现
网络言论与信息自由是现代社会民主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保障了公 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促进了社会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发展。

造黄谣立案标准

造黄谣立案标准

造黄谣立案标准
造黄谣是指通过编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以侮辱、诽谤他人或组织的方式进行恶意攻击的行为。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如果造黄谣言造成的影响严重,可能会构成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来说,造黄谣言的立案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情况而异,但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造黄谣言的内容必须是虚假的,没有事实依据,且对被造谣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

2. 造黄谣言的影响范围较大,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了社会恐慌或公共安全事故。

3. 造黄谣言的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即明知道所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但仍然故意传播。

总之,造黄谣言的立案标准需要综合考虑造谣的内容、影响范围和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等多个因素,只有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第1页/ 共1页。

造黄谣立案标准

造黄谣立案标准

造黄谣立案标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就包括“造黄谣立案标准”。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造黄谣的危害性及立案标准的必要性造黄谣是指在网络上散布性、低俗、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对正常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带来严重威胁。

造黄谣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破坏了社会风气,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执行造黄谣立案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二、造黄谣立案标准的主要内容造黄谣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良信息的界定:不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低俗、淫秽、色情等内容,具体标准由有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2. 信息发布的形式:不良信息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

因此,在立案标准中需要明确规定不良信息的发布形式。

3. 信息传播的对象:在制定造黄谣立案标准时,需要明确不良信息的传播对象,例如未成年人、广大网民、特定群体等。

4. 影响范围和程度:不良信息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是立案标准的重要内容,具体标准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5. 举报和调查程序:为了便于举报和调查,立案标准中应明确相关程序,指导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如何进行调查和立案。

三、执行造黄谣立案标准的相关责任部门在我国,执行造黄谣立案标准的相关责任部门主要包括公安、文化和互联网监管等部门。

这些部门负责对违法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络平台和个人进行处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四、造黄谣立案标准的现状与挑战在执行造黄谣立案标准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相关部门在立案检举和调查过程中需要具备较高的快速响应能力。

其次,需要充分考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保护问题,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尊重公民的言论权益。

最后,要加强对违法幕后操纵者的打击力度,防止他们利用技术手段继续传播不良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网络造谣时常发生在社会中,对于网络造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规定,以净化网络空间,网络造谣视其程度的不同最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因此,大家不要对消息不加求证的基础上,以身试法,制造谣言,以下为你介绍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四、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一)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六、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第四条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第五条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第六条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额达到前款规定的数额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第八条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九条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条本解释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刑法法律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赢了网建议大家遇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寻求法律援助的帮助。

来源:(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l/xf/61866.html)精彩推荐: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l/xf/169553.html拘留的概念和适用条件/l/xf/169552.html‘公捕’可能侵害名誉权/l/xf/169551.html致第四届尚权刑事辩护论坛/l/xf/169550.html批准,决定逮捕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l/xf/169549.html提起自诉的条件/l/xf/169548.html中国刑事拘留适用分析/l/xf/169547.html拘留的羁押期限/l/xf/169546.html公诉案件能转化为自诉案件吗/l/xf/169545.html错误逮捕的确认/l/xf/169544.html新疆多部门多措施共同应对‘针扎事件’/l/xf/169543.html自诉人的刑事诉讼权利有哪些/l/xf/169542.html刑事自诉提起的条件/l/xf/169541.html刑事拘留的条件及期限/l/xf/169540.html正确掌握‘逮捕的三个要件’/l/xf/169539.html刑事自诉案件当事人如何进行诉讼/l/xf/169538.html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l/xf/169537.html东莞司机撞死抢匪被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批捕/l/xf/169536.html 浅析不批准逮捕案件及其执行监督/l/xf/169535.html自诉人需要承担的诉讼义务有哪些/l/xf/169534.html自诉案件的条件/l/xf/169533.html告诉才处理案件/l/xf/169532.html刑事诉讼中的级别管/l/xf/169531.html逮捕措施适用中存在的问题/l/xf/169530.html原蚌埠市政协副主席徐社新涉嫌两罪受审/l/xf/169529.html 刑事自诉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l/xf/169528.html刑事案件当事人须知/l/xf/169527.html人民人民警察法里的继续盘问四种情形与刑事诉讼法里的刑事传唤措施有何不同/l/xf/169526.html审查逮捕环节如何保障人权/l/xf/169525.html嫌疑人撕毁传唤证/l/xf/169524.html强制措施的适用/l/xf/169523.html郑州‘彭宇案’二审谁撞了谁仍是谜/l/xf/169522.html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l/xf/169521.html刑事自诉案件疑难问题探讨/l/xf/169520.html取保候审保证金的交纳/l/xf/169519.html‘传唤时间’的法律打架/l/xf/169518.html逮捕的程序/l/xf/169517.html刑事自诉制度探微/l/xf/169516.html小法庭也能做大文章/l/xf/169515.html被害人对不服不批准逮捕的诉讼结案舍件应享有刑事自诉权/l/xf/169514.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反诉/l/xf/169513.html对刑事传唤不服不能提起诉讼/l/xf/169512.html对异地拘留设立特批程序/l/xf/169511.html公诉案件能转化为自诉案件吗/l/xf/169510.html自诉案件/l/xf/169509.html刑法司法解释溯及力/l/xf/169508.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有哪些/l/xf/169507.html湖南郴州警员不慎致农妇死亡被逮捕/l/xf/169506.html逮捕后变更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l/xf/169505.html‘接返’途中为何遭遇刑事拘留/l/xf/169504.html把握‘无逮捕必要’的四点意见/l/xf/169503.html刑事自诉一审诉讼须知/l/xf/169502.html小心/l/xf/169501.html刑事自诉状或者告诉笔录应当包括的内容/l/xf/169500.html哪些案件可以提起刑事自诉/l/xf/169499.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调解和和解/l/xf/169498.html寻根究底法/l/xf/169497.html刑事自诉案件主体刍议/l/xf/169496.html属于非法经营罪的行为/l/xf/169495.html离婚无证据法院不支持/l/xf/169494.html北京检察院出便民条例传唤当事人不得超12小时/l/xf/169493.html 刑事自诉条件/l/xf/169492.html自诉案件的范围/l/xf/169491.html既遂与未遂的犯罪量刑如何确定/l/xf/169490.html刑事自诉状或者告诉笔录应当包括的内容/l/xf/169489.html逮捕的条件是什么/l/xf/169488.html网民愚人节微博发假新闻被拘/l/xf/169487.html逮捕及其适用条件/l/xf/169486.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调解和和解/l/xf/169485.html六旬翁猥亵幼女被刑事拘留/l/xf/169484.html错误逮捕≠国家赔偿/l/xf/169483.html审理自诉重婚案件不能调解/l/xf/169482.html提起刑事自诉的流程/l/xf/169481.html‘采花大盗’终落网劫财劫色被判重刑/l/xf/169480.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反诉/l/xf/169479.html自诉案件的范围/l/xf/169478.html传唤程序/l/xf/169477.html人民法院对于自诉案件进行审查后,如何进行处理/l/xf/169476.html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必须遵守哪些程序/l/xf/169475.html对自诉权与公诉权并存案件司法实践的思考/l/xf/169474.html交通伤残等级鉴定及时限/l/xf/169473.html共同犯罪量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l/xf/169472.html刑事自诉制度怎样重构最合理/l/xf/169471.html传唤到案如实交代应当构成自首/l/xf/169470.html执行程序中拘留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l/xf/169469.html提请批准逮捕书与逮捕程序/l/xf/169468.html逮捕权限划分和程序/l/xf/169467.html第三百四十一条<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l/xf/169466.html刑事自诉案件庭前实体审查质疑/l/xf/169465.html刑事自诉一审诉讼须知/l/xf/169464.html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规定(2017年最新版)/l/xf/169463.html刑事立案材料的来源/l/xf/169462.html劳动者被收审,拘留,逮捕,劳动合同如何处理/l/xf/169461.html 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l/xf/169460.html持刀抢劫男作案不忘提醒事主报警/l/xf/169459.html探析刑事自诉案之规定不应成为法律的“摆设/l/xf/169458.html 刑事自诉可否请求损害赔偿费/l/xf/169457.html逮捕的条件和批准机关/l/xf/169456.html刑事自诉状的格式说明/l/xf/16945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