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归因模式
习得性无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习得性无助——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工作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时常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成功或者失败之后人们又都会去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称为归因。
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能够从发生了的事件中汲取经验,对已经发生事件进行归因对人下一次的类似的行为有着指导意义。
并且会影响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归因是人类常见的本能,它没有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而且归因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且很多时候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他把归因总结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性和不可控新。
比如小明期末考试考了倒数第一,他就会对这次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是我的原因还是别人的原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我考倒数第一是长期稳定的还只是这一次的偶然?可控性和不可控——我能还是不能通过我自己的改变来改变得倒数第一这一个结果。
如果一小明把靠倒数第一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他就会接受失败,失去学习的动力;相反如果他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就倾向于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下一次考试成绩。
一般来说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为运气等外部因素。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
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等外部原因时,他会气愤、不满。
最简单的例子:打牌时赢了的一方都会觉得是自己是靠聪明才智赢了对方,输了的人不会觉得技不如人,辩解说是手气不好,抓了一手烂牌。
维纳还把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了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韦纳)归因论
归因论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35一)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l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9-237.韦纳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动机归因论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动机问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能论、驱力论等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目前较为完善的认知动机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1.韦纳简介韦纳曾任美国多种主要心理学刊物的顾问或编辑,如《认知发展》、《认知和情绪》、《教育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等。
韦纳的著述甚丰,且影响巨大。
从60年代至今(1994年)已总计出版过13部论著,发表过13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其中主要的论著有:《归因、行为原因的知觉》(1972年)、《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1974年)、《人类动机的认知观》(1975年)、《人类动机》(1980年,译成德文和日文)、《动机和情绪和归因理论》(1986年,译成中文)、《人类动机:隐喻、理论和研究》(1992年)、《责任的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1985年)。
主要论文有:《与成就和非成就有关活动的抉择》(1965年)、《成就动机的归因分析》(1970年)、《归因理论、成就动机和教育过程》(1972年)、《成就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1985年)、《教育中动机研究的历史》(1990年)、《学生间相互作用的归因分析》(1993年)等。
2.韦纳的认知动机观动机的归因理论是动机理论的一种,它是由韦纳在剖析了传统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它用归因这种认知过程来解释行为的动因,反映了动机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主要激发因素、人类动机的主要源泉。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具有强烈的理解环境和自身的需要。
浅析大学生成就动机
浅析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有意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它有三重含义:(1)指不断努力以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 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倾向;(3)指在不顺利情境中, 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追求目标的内在倾向。
Atkinson 和Brich 认为,成就动机在意识上表现为对立的心理作用:一是希望成功,即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一是害怕失败, 即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
成就动机涉及两种不同情感间的冲突,其强度等于追求成功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倾向的强度。
对成就动机的性质,Murry和McClelland认为它是具有持久性的人格特征,成就动机每个人都有,但强度不同。
(二)成就动机理论1、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情绪激发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时,就能激发人的成就动机欲望。
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工作学习非常积极,善于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充分利用时间,工作学习成绩优异。
2、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三大因素:一是成功诱因值(Is),即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二是在某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三是成就需要,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Ms)。
这三个因素发生综合影响,其结果使个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Ts)。
3、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认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动机就是学业成就动机,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是指想了解与理解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那种以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一个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始于西方,其概念的形成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默里提出人有二十种需要,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
默里对成就的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从此有更多的心理学家研究这一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1953)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的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①。
阿特金森(1964)进一步着重研究了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发展及测定,他认为:“当人用较高的社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成败时,表现的就是成就动机,它包括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部分”②。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最主要的成就动机是学业成就动机,即“学生视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③。
我国最早研究成就动机的杨国枢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与内在或外在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而在林崇德等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国内外的学者对成就动机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也都有其共性,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
现在广泛的定义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一)、麦克里兰社会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
高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便给予赞许;而低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给儿童明确的行为指示,代替儿童作决定,并且在儿童表现不良时便表现愤怒。
因此,专制型的父母大多不会有高成就动机的子女。
麦克里兰认为,如果鼓励父母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就会导致高成就需要的孩子产生。
其结果便会导致社会有更多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增多,又导致经济的增长。
自我价值取向的成就动机 人格心理学课件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
努力/任务难——疚愧——进取 失败:
能力——自卑——退却
自我价值学说 焦虑缓解情境下成绩提高
维护高而不现实的自我形象
目标与能力观
成绩目标 失败: 能力差 努力/能力: 反比 能力观: 固体
学习目标 反馈 正比 发展
两种理想自我 理想性:喜欢、需要,关注正性结果
自我价值取向 的成就动机
自主需要决定了强化的意义 形成自主感:提供选择 富有情感的鼓励
强化培养自主能力 强化自我监控
二、“引”和“推”的动机形成
成就动机中的进取和退却两种倾向 阿特金森发现
选
择
——退却
“引”和“推”的动机形成
归因解释 能力/努力——自豪控制感——进取
倾向于进取 应该性:必须、义务,关注负性结果
倾向于退却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
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者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将对大学生的成就目标进行细致的分析。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所追求的成功标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成就目标可能涉及学业成绩、专业技能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目标设定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我们将关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如何解释这些结果的原因。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的动机、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成功或失败时,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以及这种归因方式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学业方面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这种信念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选择以及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如何受到成就目标和归因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自身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文献综述在学术领域,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热点话题。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而且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目标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方面。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追求的成功标准或期望结果。
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成就目标可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等不同类型。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
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
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表12-2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12-2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Friezer,1976)。
不过,在这四个因素中,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归因及其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Ames & Ames,1985;Ames,1990),认为努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平衡,低能意味着必须更加努力,而努力又表示低能。
[笔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
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
主要有两种:情感激发模式:简单点就是刺激潜能,追求目标.冒险偏好模式: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的矛盾冲突.根据动机理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一、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兴趣有倾向性。
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对什么内容发生兴趣,它是形成其它兴趣品质的前提。
孩子的兴趣可以是指向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指向精神方面的。
不同的孩子,其兴趣的倾向性是有差异的。
如有的孩子对绘画有兴趣;有的孩子只对影响自己个人利益的东西感兴趣等。
应该运用自身和周围的教育力量,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
二、围绕中心兴趣,培养和激发广博兴趣广博兴趣和中心兴趣是一个良好兴趣品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良好的兴趣品质是既博又专,专博结合。
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偏重,这对孩子兴趣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家长应该走出只重视智育或考试成绩的怪圈,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条件,鼓励并调动孩子。
使孩子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一方面要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广博兴趣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和组织者;另一方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潜力,努力培养中心兴趣。
对中小学阶段来说,首先应培养孩子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到了高中阶段,再慢慢引导孩子逐渐形成中心兴趣。
三、培养稳定而有效的兴趣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
在这方面,个性差异很大。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当谈到人的动机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被称为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在追求目标和取得成功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成就动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成功和达成目标有着极大的渴望,而另一些人却缺乏这种动力。
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归因理论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框架,用来解释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分析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会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特定的因素,比如个人能力、努力、运气或外部情况。
通过对成就动机的归因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重点关注在面临成功和失败时的不同归因方式,以及这些归因如何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
首先,我们将介绍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在不同情境下的成就动机归因模式。
一、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1.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所表现出的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能够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
成就动机被认为是一种内部驱动力,与个体的性格特质和心理需要密切相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就动机可被视为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实现和潜力的发挥的追求。
成就动机通常被测量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反应差异。
一个拥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在面对挑战时会表现出更高的努力和耐心,而在失败时会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一个缺乏成就动机的人可能更容易容忍失败,或者在面对挑战时选择逃避。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解释的过程的理论框架。
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在分析行为时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特定的因素,比如个人能力、努力、运气或外部情况。
这些归因可以影响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评价,并对自我概念和行为动机产生影响。
根据卡尔哈特的归因理论,归因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归因和稳定与不稳定归因。
内部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而外部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对后继成功的影响
1、稳定维度的归因(失败)
失败 归因于
能力等稳定因素
降低对成功的期待 产生羞愧情绪
运气等不稳定因素
保持或增强期待 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对后继成功的影响
2、内外维度的归因(成功)
成功 归因于
能力等内部因素
较强自豪感 提高自尊心和自我价值
运气等外部因素
感激、侥幸
归因对后继成功的影响
3、可控维度的归因(失败)
失败 归因于
努力等可控因素
产生内疚情绪
能力等不可控因素
降低对成功的期待 产生羞愧、自卑情绪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结果
消极归因: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
积极归因: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如努力)
努力而成功 体验到愉快
不努力而失败 体验到羞愧
努力而失败 也应受到鼓励
成败归因理论
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成败归因
3、规范奖励制度
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还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即强 调内部的、稳定和可控的因素。
成败归因理论
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成败归因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
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优点和进步,可以提高 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加他们努力的程度。通过及时反馈, 还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已的缺点和退步,从而产生羞愧感, 激发上进心,促进改正行为。(竹子与“结”)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对后继成功的影响
2、内外维度的归因(失败)
失败 归因于
能力等内部因素
羞愧感
运气等外部因素
愤怒、埋怨 保护自尊和自我形象
成败归因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情境归因 个性倾向归因
动机 情绪 归因
追求成功的倾向Ts: ①对成就的需要Ms ②成功的可能性Ps ③成功的诱因值Is Ts = Ms × Ps × Is
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三维度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可控 不可控 可控 不可控 可控 不可控 可控 不可控
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六因素
能 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 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 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
成败归因理论
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 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知觉者如何判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是归因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成败归因理论
人物简介
韦纳(B.Weiner,1935),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 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 究兴趣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他在海德(F.Heider) 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人的 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对后继成功的影响
1、稳定维度的归因(失败)
失败 归因于
能力等稳定因素
降低对成功的期待 产生羞愧情绪
运气等不稳定因素
保持或增强期待 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
成就动机研究综述
成就动机研究综述摘要:成就动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对理解和分析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希望通过系统地梳理归纳相关内容,为成就动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就动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6-0084-02收稿日期:2019-12-16作者简介:孙小傅(1981-),男(汉族),山东海阳人,澳门城市大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教育;况小雪(1987-),女(汉族),安徽霍邱人,香港教育大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与教育测量、国际测验。
一、成就动机研究概述1938年心理学家Murray 提出“成就需要”,并通过主观统觉测验(TAT )评定该状态。
1943年Sears 提出“成功与失败的需求”,Allport 提出自我参与的概念。
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McClelland 创立社会成就动机理论,并进行跨文化研究。
1957年Atkinson 提出“期望—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1967年Seligman 等人提出习得无助概念。
1974年Weiner 提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1977年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理论丰富了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
1988年中国台湾学者余安邦、杨国枢基于社会现实,提出“个我—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理论。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发展,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将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成就动机的主要标志。
孙小傅,况小雪(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表1成就动机理论概述二、成就动机的定义对“成就”的认知理解不同导致了学界对成就动机内涵与定义难以达成一致。
Murray 认为成就需要是通过施展才能克服障碍,力求解决问题又快又好。
Nicholls ,J.G.,Burton ,J.T.认为成就动机是乐意去做自认为重要而有价值的事,并力求完美的一种内部动因[1]。
中国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2]。
三维归因ppt
三维归因理论
• 另外,韦纳又将个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 四个要素:努力、难度、运气和能力。将四个因 素和三个维度结合起来,组成“三维度模式”。 • 韦纳认为人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归因 会对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实际生活 中,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并不见得是成功或 失败的真正原因。另外,韦纳认为人的个性只是 间接影响人的成就动机,但事实上,个性心理特 征是影响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
主讲人:孙湃 制作人:陈龙 汪岗 孙湃
刘宇航 周勤奋 徐亚茜
韦纳三维归因理论
• • • • 1 、归因理论的概念及发展 2 、韦纳三维归因的基本内容 3 、犯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 4、三维归因的实例及应用
三维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概念及发展
概念: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 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 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 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 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即为理论。(就是人们 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 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三维归因理论
• 3. 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生把成功或失 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 则会对自己充满 信心,或者产生一种沮丧感; 反之,如果学生 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 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则会 产生一种感激心情,或者产生仇视报复的情 绪。
三维归因理论
• 韦纳将失败的原因归为三个维度: • 1、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包括能力、努力、 个性等,外归因包括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 • 2、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能力、个性、 家庭环境、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运气则是不 稳定的。 • 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努力等原因 属于可以控制归因,而运气属于不可控制的归因。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 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 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追求成功 VS 避免失败
☆当追求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避免失败
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
☆当避免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
缩不前;
☆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 使人焦虑和痛苦。
实验: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实 验 程 序
让大学生做 一小时枯 燥乏味的 绕线工作
要求告诉下 一个“被试” 工作很有趣。 报酬为1或20 美元
问卷调查被试 对这项工作的 态度:喜欢- 不喜欢;愿意 -不愿意再参加
结果:只获得1美元者认为工作有趣。
生活中的认知失调 • 我选择,我喜欢 • 既来之,则安之
• 当Ms > Maf,Ps= 0.5,Ta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避免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 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 力也最大。
• 当Ms < Maf,Ps= 0.5,Ta最小。
对于避免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 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 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1)只有我做得比别人都好时我才高兴。 (2)成就博得尊敬。 (3)把我所经手的每件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是最重 要的。 (4)成功付出的代价总是大于成功所获得的奖赏。 (5)我相信,成功者往往是孤独的和忧郁的。 (6)我认为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成功”。
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 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 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 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的结构 • 成就动机由哪些心理因素构成? •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1964)认为成就动机
(一)频繁体验挫折 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差、方法不当等等。这 些因素就导致了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各门功课都不好。这些学 生在各种考试中总是频繁地体验到挫折。由于他们成绩不好, 渐渐与各种“好事”,如评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 活动等无缘,这样就更增添了他们的受挫感。 (二)产生消极认知 如果一个学生想改变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必然就要付出更多 的努力。但是,学生往往会发现,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用 功了、努力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 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依然要受惩罚、挨批评。于是他们渐渐对 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自己对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 无力控制的。 (三)产生无助感 一旦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自己对学习成绩无法控制, 就会体会到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此时,老师的批评、家长的 责骂、同学的轻视更加剧了学生的失控感的形成,是他们渐渐 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
强化理论
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强化。当某种行 为发生后,若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 的可能性。
强化: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称为 强化(奖赏.鼓励.关注等)。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 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 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论自我价值理论与成就动机
论自我价值理论与成就动机摘要成就动机一向是被教育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
本文试以自我价值理论的观点探讨成就动机的理论和应用问题。
自我价值理论作为成就动机的一支新秀用新的视点审视和探讨了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对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大。
关键词成就动机成就需要理论归因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行为是在自我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同时又受到环境和社会情绪的影响。
自我系统产生行为,主要中介于自我评价的结果产生的认知目标和情感能量作用于动机变量而实现的(Barbar等,1989)。
学习行为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从各方面对这一环节进行阐述,从而产生了如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以及效能理论等众多的动机理论。
其中,成就动机理论对于学习动机的类型划分、学习行为的解释等方面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理论模型。
韦纳的归因理论,旨在从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主观归因解释,进而辅导学生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努力与心身状况等),改进教学状况。
大体来说,这些理论大多从学习动机的正面入手,着重探讨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如随着孩子年级增高学习动机越来越低;有些学生确立自己无法完成的过高目标或者极易完成的过低目标;在完成任务时故意拖延等等。
可见,以往的动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需要弥补的地方。
自我价值理论依托于成就动机理论,是成就动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针对教育现实,对归因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挑战,从学生的消极归因方面入手探讨问题。
同时,归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自我价值理论提供认知方面的解释。
在介绍自我价值理论之前,先对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以自我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形式呈现。
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杜威曾提到:“能够培养的态度中,继续学习的渴望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继续学习的渴望”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学习动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很多种被广泛接受的成就动机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