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基础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5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獐,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7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5、论述教育的起源?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神话起源学: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2)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10-11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11-127、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华与教育的本土华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13-15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育学论》。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班级授课制、论述教学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
代表作是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党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著作《教育过程》。
他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
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最新教育学基础考研复习资料

最新教育学基础考研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是考研教育学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最新的教育学基础考研复习资料,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教育学基础的题型分析教育学基础考试主要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部分。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考查考生对于教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简答题则要求考生对于教育学基础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最新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梳理1. 教育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任务-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 社会认知理论与教育实践- 智力与智力发展- 学习动机与教育实践3. 教育社会学- 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与社会变迁- 教育与社会冲突4.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评价体系 - 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经济发展5. 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法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6.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复习方法与技巧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根据自身情况和考试时间安排合理的复习计划- 分配好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注重重点与难点的攻克2. 细化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 将教育学基础的重点概念、理论整理成知识框架图,理清概念与关系3. 多做真题,掌握考点- 教育学基础的考点通常比较固定,通过多做历年真题,把握考点和出题规律4. 积累案例,提升分析能力- 教育学基础的简答题通常需要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和解答,积累案例,提升分析能力5.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与休息- 避免长时间的紧张复习,合理安排时间间隔,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保持身心健康四、参考资料推荐- 《教育学基础考研复习指导与题库》- 《教育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指南》- 《教育学基础与案例分析》以上为最新的教育学基础考研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P83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个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身指的是人的身体发展,心指的是人的心理发展。
2、个体个性化P105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
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个体追求个性化的结果就形成了人的个性。
3、个体社会化P109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人的过程。
4、教育目的P118、123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表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5、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P129个人本体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的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代表人: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福禄培尔)6、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P130社会本体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
(代表人:柏拉图,荀子)7、学校教育制度P192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1、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2)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3)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规律(4)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2、掌握《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为儒家总结教学理论的‘教学论’专注”。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系用问答的方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暴露自己的不足和矛盾,一步一步地走向真理,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
4、了解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掌握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他所著的《大教学论》的问世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6、了解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建树:(1)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主张“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
(2)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将教育作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来加以探讨,提出了系统的关于教育目的、方法、原则以及课程、教学及德育等思想。
(3)他所创立的教育学体系是近代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以“经验——描述”形式写就的教育学则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4)晚年提出终身教育的设想,将人的一生分为胎儿、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七个发展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具体的教育任务。
7、理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学著作,以心理学为基础,以“统觉”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为核心,多方面地论述教育的问题。
8、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拉伊、梅伊曼。
9、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不但体系上大相径庭,观点上更是针锋相对。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派代表)三中心“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师中心”,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10、杜威主张以儿童的实践经验活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强调“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
此外,杜威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著名的教育口号,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等。
最新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最新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基础知识是教师公招考试中重要的考察内容,考生需要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了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最新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以下是针对各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
2.教育学派: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学派等。
3.教育心理学: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等。
4.教育方法论: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概述: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2.教育行政法规:包括教育行政法规体系和教师资格的法律依据等。
3.教育公文处理:包括学校行政文书的撰写、奖励与处分决定的执行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1.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财政、教育经费的组成和分配原则等。
2.教育管理学: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评估等。
3.教育统计学:包括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等。
四、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史1.教育社会学: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不平等和教育梦想等。
2.中国教育史:包括古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变革和现代教育发展等。
五、教育科技与信息化1.教育技术学:包括教育技术与教育、教育技术与教学等。
2.信息技术与教育:主要包括教学软件的运用、网络教学和信息管理等。
六、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1.教育伦理学:包括师德师风、学生权利保护和教育公平等。
2.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的法律责任等。
这些知识点是教师公招考试中教育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考生需认真准备。
除了上述知识点,考生还需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等技能的训练。
综上所述,考生在备考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时,应该系统、全面地掌握各知识点,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相信考生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成功!。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4、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5、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布鲁纳提出,又称假设法或探究法,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7、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8、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二、简答:1、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3. 元教育学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4.梅伊曼、拉伊是实验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判断题1.从词源分析,中文中“教育”一词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灌输),强调外塑。
(×)2.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
(√)3.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4.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这也是教育。
(×,6)5.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7)6.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教唆)。
(×,7)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
(√)8.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
(√,23)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25-26)10.布鲁纳(布雷钦卡)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37)三、单项选择题1.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B )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2.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 C )A.神话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D )A.勒图尔诺B.达尔文C.沛西·能D.孟禄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 A )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 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 B )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B. 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现代化教育6.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的依据是( B )A.教育作用的对象B.教育作用的方向C.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D.教育作用的内容7.( A )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库

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4)一、填空 (4)二、单项选择 (4)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5)四、名词解释 (6)五、辨析(先判断,再作简要说明) (6)六、简答 (6)七、实例分析 (6)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6)一、填空 (6)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6)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7)四、简答 (7)五、论述 (8)六、实例分析 (8)七、辨析题:1.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科学进步的根是扎在教育之中的”。
(8)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8)一、填空 (8)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8)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x”) (9)三、名词解释 (10)四、简答 (10)五、论述 (10)七、辨析: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10)六、案例分析: (10)第四章教育制度与教育发展 (10)一、填空 (10)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1)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1)四、名词解释 (11)第五章教育目的 (11)一、填空 (11)二、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1)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2)四、名词解释 (12)五、简答 (12)六、论述 (12)七、材料分析: (12)第六章教师和学生 (14)一、填空 (14)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4)三、选择题: (14)四、名词解释 (15)五、辨析 (15)六、简答 (15)七、材料分析: (15)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16)一、填空 (16)二、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6)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7)四、简答 (17)五、实例分析 (17)第八章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18)一、填空 (18)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8)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20)四、名词解释 (20)五、简答 (21)六、论述 (21)七、实例分析 (21)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23)一、填空 (23)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24)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 (25)四、辨析(先判断,再作简要说明) (25)五、简答 (25)六、论述 (25)七、实例分析 (25)第十章德育基本原理 (27)一、填空 (27)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27)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28)四、名词解释 (28)五、简答 (28)六、论述 (28)七、实例分析 (29)[案例]一次上班会课时,余老师发现地上丢了三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尚未走进教室。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名)(1)从社会的⾓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填空)教育这个⼦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简答)(⼀)⾮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形式化的程度)⾮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员、机构及其运⾏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时间标准)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产劳动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产劳动过程中的⼝⽿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产劳动的变⾰是推动⼈类教育变⾰最深厚的动⼒。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把“⾦钥匙”。
5..⼯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简答) 农业社会3、信息社会4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产劳动从分离⾛向结合,教育的⽣产性⽇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觉性都越来越⾼,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中的作⽤越来越⼤。
教育学基础复习

教育学试题类型一、单项选择:13-15题,每题1分二、名词解释:4-5个,每个3-4分;三、简答题:3-5题,每题5分;四、辨析题:2题,每题6分;五、论述题:2题,每题10-15分;六、实例分析题:1题,13-14分;满分100分。
教育学基础复习(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概念1、教育42、教育学5二、问题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0-21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22-24三、知识点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10、112、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作品。
113、19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17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86、洛克的《教育漫话》。
18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20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概念1、教育功能31二、问题1、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区别。
31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363、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37-384、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50-51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概念1、教育目的592、德育863、智育874、体育875、美育87二、问题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60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83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概念1、教育制度942、终身教育973、学制994、义务教育114二、知识点1、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022、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83、我国正式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8-109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概念1、教师1182、师生关系143二、问题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容。
125-1262、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1313、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134-1354、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49-150第六章课程一、概念1、课程1552、课程目标1613、课程标准1634、学科课程1645、活动课程1656、核心课程167二、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別。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名)功用性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 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 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1.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① 教育目的的内涵(名)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反映着办教育的
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 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 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 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 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
② 教育功能的释放(了解) 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社会的输入;产品社会的
利用。 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 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①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里 问题的大量出现。
②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 养。
③ 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要做到:
教育学基础复习材料

1.你对教育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教育,这些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但这并不是对教育系统化、专门化的定义,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一个是个人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其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某些属性,但是都有各自的缺陷,从社会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且广义的定义过于宽泛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词,狭义的又犯了循环主义的毛病。
从个体角度来对教育下定义容易忽略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影响并且使教育的外延过于宽泛。
较为准确的定义是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其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与目的性其次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耦合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体化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
教育有三个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2.《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法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
教育国际化是指某一国家的教育坚持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让本国的教育走向世界,使本国的教育与世界接轨。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学科。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是理解教育学核心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征教育学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影响。
教育学的特征包括: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它通过分析教育现象和评价教育成果,为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分为多个学科分支,其中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法学等。
每个分支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育内容:涵盖了学科知识、技能、文化、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教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
3. 教育方法:指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果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帮助教育实践持续改进。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教育问题,常见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研究者需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五、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帮助教育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引导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学作为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思维和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六、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教育学趋势包括:注重个性化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创新教育模式和跨文化教育等。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
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
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4.教育的民主化;5.教育的人性化;6.教育的一体化;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 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
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
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4.教育的民主化;5.教育的人性化;6.教育的一体化;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3.通识知识3.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4.沟通能力;5.研究能力3.2.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及途径。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狭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途径:(填空)1.职前教师教育;2.入职教师教育;3.在职教师教育;4.自我教育(填空)自我教育主要采取自我反思、教学相长、同事合作、理论学习等形式。
3.3.学生的本质属性(理解)。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师与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3.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教师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教师的直接引导之外,还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和教育自己。
3.4.(简答题+填空)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及其各因素所起的作用。
1.遗传:(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人后天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2.环境:(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容;(2)环境制约人发展的性质和水平;(3)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品质,从一定程度上,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5.(简答题)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发展的阶段性;2.发展的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5.发展整体性;6.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制约: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前后年龄阶段发展的衔接工作。
学生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能颠三倒四,拔苗助长。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学生身心某方面的发展处于最佳发展时期内给予学生最适宜的教育,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来弥补缺陷,从而达到与正常学生大致相当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准确认识学生的缺陷,从而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并激发学生对自我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努力进取的意志品质。
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全面施教,促使学生在品德、身体、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发面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了解、重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4.1.课程计划的涵义、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1.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原则、3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学科设置和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4.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6.学周安排、7.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方法。
8.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
4.2.(名词解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涵义。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以解决学校问题为旨归,由学校教师自己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
它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3.(名词解释)课程标准的涵义。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主要是对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4.4.(名词解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涵义。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从学校教育产生时就存在)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课程。
将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和能力,具有社会性和统一性的课程叫做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
4.5.(填空)课程目标的功能及价值取向。
1.标准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
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校本课程开发方式:1.课程选择 2.课程改编3.课程综合4.课程新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4.6.(填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维度: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
4.7.学校课程领导的内涵、内容、策略。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学校课程绩效,提升教师参与变革和专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内容:1.学校课程愿景的创建;2.学校课程发展和实施的促进;3.教师专业发展的倡导和规划;4.学校组织的重组与再造,学校文化的变革与重塑;5.学校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
策略:1.转变校长领导理念;2.发掘教师领导潜力;3.构建开放型学校文化;4.整合校内外资源。
5.1.教学的涵义及基本任务。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过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讲与听,授与受、示范与练习等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活动,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个性。
5.2.(简答+论述)教学的本质属性及规律。
一、不同的教学过程本质观:1.‘特殊认识’说: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2.‘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认识时间的一种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3.‘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4.‘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5.‘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社会、认识、心理、生理等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过程;(P132论述)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