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十大模板(整理版)——李海洋老师的最新课程笔记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终极备考 常考十大原理
逻辑真题解析
了解逻辑真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试题结构,预测逻辑真题的命题趋向
2
王晓东
《考研管综真题》
数学基础
通过学习管理类联考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强化提高 打基础
20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基础讲义-刘京环》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教程》
考研政治马原终极备考:常考十大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终极备考:常考十大原理,更多考研冲刺经验、考研备考 指导等信息,请及时关注
经济类联考数学全程规划班
掌握经济类联考数学的复习方法,制定全复习规划
1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导学讲义》
无
逻辑真题解析
了解逻辑真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试题结构,预测逻辑真题的命题趋向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冲刺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预测 4 套卷》
逻辑冲刺
提高运用各种知识点和逻辑方法解答各种类型的逻辑题的综合能力;消灭 逻辑理解中的盲点和误区;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
饶思中
《考研经综逻辑冲刺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考前 8 天写作大预测》
2
王晓东
《经济类联考综合真题及其答案》
高等数学基础班
全面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点,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方法,为 强化提高打下基础。
16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基础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教程》
高等数学
强化课程,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分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和常见的解题思想,结合强化课,帮助考生 进一步强化解题思路。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1.哲学基本内涵●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2.提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唯物/唯心,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1.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性和同一性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第一性(世界本原谁先谁后)●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本体=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同一性(之间有没有关系)●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能或不能完全被认识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看做是事物存在的根源●举例●心外无物、意念移物●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世界是感觉要素的集合●客观唯心●把某种脱离物质,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看做事物的本原●△绝对=客观(因为绝对就说明无条件的,任何条件下都这样)●举例●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上帝耶稣安拉佛祖3.哲学体系●本体论●意识VS物质(世界本质)●认识论●认识VS实践(研究人的认识来源发展)●历史观●社会意识VS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问题)4.方法论基本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5.错误说法(各唠各的磕,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三)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及其理论意义1.对物质认识广度和深度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定义:实物●特点:非科学性(猜测)直观、朴素性●关键词●五行说气一元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万物生于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把物质归结于原子(或基本粒子)②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机械性(别名:机械唯物主义)●人是机器生命是架化学机器●形而上学性(方法论上的)●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界是唯物的,人类社会是唯心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客观实在性(马克思的物质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哲学物质概念●共性●具体物质形态●个性●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人通过感觉感知的●③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④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特性●物质的唯一也是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马克思主义物质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注●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观(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运动1.运动●定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特点●物质在干嘛?在运动●是谁在运动?是物质●内容●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运动√●唯心主义运动观●意识√运动√●唯物主义形而上●物质√运动×2.静止●定义:①空间位置②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认识静止的意义●①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②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3.运动与静止●1.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变动性●2.静止:想对的)有条件的、稳定性●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包含●4.事物的矛盾运动:运动+静止(任何一个事物既是运动又是静止)(五)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空(先有物质运动后有时空)1.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一维性客观的●一维性——不可逆2.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客观的●三维性——可逆3.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物质运动不可分割●具体物质形态时空:有限●时空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整个物质世界时空:无限●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4.固定搭配●客观无条件●相对有条件(六)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从实践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的形成●靠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化的历史前提——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3.社会的发展●靠实践●①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朋友圈)●②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生活圈)●③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动力源)4.环境问题●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不恰当的实践●怎么办●①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②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③遵循自然规律(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意识起源●自然界进化出人脑●①一切物质都有的反映特性(eg水滴石穿)●②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③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④人类的意识(人类特有)●人类社会实践●劳动——决定作用●语言——促进作用(语言本身是客观的,语言内容主观)2.意识本质●①意识到底是不是物质——不是物质更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信息主观加工的结果)●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汁液的产物×●意识是由人脑自生的×●鬼神的观念是人们对对鬼神的虚幻反映×●鬼神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鬼神观念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为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大脑加工的形式不一样)3.对物质的反作用(能动作用)●目的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4.意识与人工智能●内涵●①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人类智能的物化●②实质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关系●①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②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不能取代●①人类意识包括了知情意,但人工智能智能对理性智能扩展●②社会性是人类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机器●③人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机器语言的本质是数字或规则地操作符合●发展●①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和思考未来●②加强防范,规范引导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规律●定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区别●自然规律:盲目的,无意识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规律:有意识的(有人的参与——人的活动规律)●面对规律●不可以做●改变规律本身●藐视规律、忽视规律●消灭、发明规律●可以做●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驾驭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eg水在海拔高的地方沸点度数不一样)●处理好主客观直接的关系能动+实践●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发挥能动性的前提实际+实践●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内涵●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客观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物质●②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性(世界万物的共同之处:都是客观的)●③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万物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原理体现●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客观的)●②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第三,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实践意义●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汇总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方法论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发展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3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1.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原理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质量互变规律一适度原则1.原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5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方法论意义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经典归纳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经典归纳 2011-10-01 01:02:21|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经典归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物质定义——一个概括: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2.定义方式——两种关系: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定义和把握物质①承认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是哲学存在的前提。
②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3.基本内容——三层含义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③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理论意义——四条界限①划清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界限②划清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③划清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④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教育部官方教材文字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李海洋基础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基本框架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内 涵历史条件性 质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概论马克思主义 产生 性质物质与实践、联系 矛盾社会的结构、动力、主体 认识的本质、过程、真理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绪论部分试题不多,题型为客观性试题。
考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内涵:主体、性质、对象、内容、广狭二义(此考点本身理论内涵丰富,但对于公共课考生而言属纯记忆性内容)2.历史条件(重点考点 理解记忆型)表层:工业革命 生产力大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大工人运动 马恩革命实践 深层: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3.理论来源(重点考点 理解记忆型)表层: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深层: 意识形态的继承性4. 性质: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属难点,但非高频命题点) 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主要记忆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多重含义 三大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及主要代表人物唯物论 辩证法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 前提性问题哲学的定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表述——谁明确提出几方面内容哲学 基本 问题第一性同一性 含义——功能——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彻底的可知论二、辩证唯物论反作用 反作用决 定1.物质观考点群(1)核心概念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李海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复习讲义
李海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复习讲义
冲刺复习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有针对性的系统梳理。
如何体现针对性和系统性?就是以考试大纲规定的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系统为基础,以对于命题规律、命题趋势的把握为重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以对主观性试题的重点复习为突击方向,带动对包括客观性试题在内的考试内容的全面梳理。
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强化能力。
全面把握,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面面俱到并不叫全面,全面是指建立系统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复习的东西有机化,在原理和原理的关联中掌握原理,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中把握概念。
突出重点,重点就是指哲学的考点――基本概念(客观性试题的考点),特别是基本原理(主观性试题的考点)。
基本原理正是哲学的理论逻辑运行的载体。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重要的基本原理和已经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原理。
考研马原十大模板
马原⼗〸十⼤大模板⼀一、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1.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反映⼈人的实践⽔水平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为限制⽣生产轰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2.原因:⼈人与⾃自然的⽭矛盾源⾃自实践⽅方式不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
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的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方法:转变实践⽅方式 遵循⾃自然规律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活动属于物质运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质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4.意义:正确的实践⽅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原理1.万事万物有联系 客观世界是整体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来奶昔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总特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 质。
但统⼀一的物质世界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着数不清的层次和要素,它们之间持 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
这种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 互作⽤用,就是“联系”。
马哲--李海洋
第一章真题透析兼章节分析☆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第二章是重点)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分析:考的可能性较小)小题:无大题:两题1、试论哲学的社会功能(06)2、试论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演进的关系(06)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较集中,仔细看)小题:五题1、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03/05)2、异化劳动(08)3、异化(11)4、费尔巴哈(11)大题:八题一、发展类:1、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实践,谈谈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03)2、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07)二、与时俱进类:3、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性的认识(0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11)4、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理解(08)三、哲学体系和发展史类:5、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理论体系(07/08)6、马克思是怎样通过超越旧哲学而创立新哲学的(08)第二部分唯物论(这部分只考过小题,非重点)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小题:四题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03)2、运动与静止(04)3、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05)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06)大题:无☆第三部分辩证法(这部分小题是重点,特别是第五章的小题)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大小题均无第五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重视小题)小题:十五题1、偶然与必然(02/04/09)2、现象与本质(03/09)3、可能与现实(04/08)4、原因与结果(05/07)5、形式与内容(02/03/06)6、个别与一般(01/07)7、相对与绝对(11)大题:一题试论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05)第六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视小题)小题:六题1、肯定与否定(01/06/10)2、度(1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01)4、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02)大题:一题试论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04)★★第四部分唯物史观(极其重要,特别是第七章和第九章)第七章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大题是重中之重,重点看此章)小题:三题就其现实而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04/09/10)大题:十题1、试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与独立性(04)、试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02/07)2、试论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07)3、试论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01/03/04/09)4、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02)5、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02)第八章物质生产(不甚重要)小题:两题1、物质生产力(05)2、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实践形式(07)大题:一题结合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04)重合题第九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颇为重要,仔细看)小题:七题1、意识形态(08)2、政治上层建筑(02/04/06/09)3、交往关系(10)4、生产关系(01)大题:七题1、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02)、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03)2、论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03/05/06)3、试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08)4、试论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10 新增)第十章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非重点,把下列题目弄会)小题:无大题:两题1、马克思是怎样理解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的(08)2、试论国家的本质(10 新增)第十一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重视下面一个题)小题:无大题:两题试论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09/11近年新增)第十二章科学及其社会功能(注意一个题即可)小题:无大题:三题1、试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01/06)2、结合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04)★第五部分认识论(每章各有几个题目是重点,较零散)第十三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重视一个题目)小题:一题认识的本质(10)大题:三题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02/03/05)第十四章认识的辩证过程(重视下面两个题目)小题:无大题:四题1、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01/06/07)2、论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11 新增)第十五章思维方法(虽不重要,但有新增题目,需警惕)大题:一题现代思维辩证法的特点(11 新增)第十六章真理和价值(大题有一个很重要)小题:三题1、真理(03)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07)3、价值(11)大题:四题1、论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辨证关系(01/04/09)、试论真理与价值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第十七章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非重点)小题:一题文化(10)大题:无第十八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大题有一个很重要)小题:两题1、自由(11)2、自由与必然(08)1、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01)2、谈谈你对马克思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解(05/09/10)其他:小题(实践)不知属于哪章第二章马哲重点大题精编一、重中之重(重复多次或新增且又重复):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试论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3、论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7、论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辨证关系8、谈谈你对马克思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解9、试论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二、次重点(重复过两次):1、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理论体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三、近年新增题目(值得重视):1、试论社会有机系统及其基本结构2、试论国家的本质3、论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4、现代思维辩证法的特点后记1、马哲考试自2010年始,出现了不少新题目,重复旧题概率明显下跌,小题亦然,所以此分析仅供参考,千万不可以据此背题,一定要在有重点的情况下平衡各章复习,以期在考场上遇到新情况可以应变。
考研政治资料 马原(李海洋)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虽然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党的领导层内,在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中,对“左”倾错误和极左思潮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尖端科学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我国的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我们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他们。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1949年—1956年)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方面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另一方面,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面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原十大模板
李海洋引自李海洋《2014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课堂专用未经授权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资本主义论科学社会主义论【逻辑板块】考研政治制胜十大模板1.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教程》p.31《精析》p.131(2011.34)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反映人的实践水平原因:人与自然的矛盾源自实践方式不当方法:转变实践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意义:正确的实践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2.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原理《教程》p.35《精析》p.341(2006.38II)普遍联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总特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质。
但统一的物质世界决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着数不清的层次和要素,它们之间持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
这种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就是“联系”。
联系实质上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 要求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三重制约 这三重制约是相互联系着的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联系 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有可能带来环境生态压力处理失当则恶性循环 导致生态失衡 从而造成三重困境 这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人类走入三重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自身在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上只见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发展在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上只见人类社会忽视自然环境使经济、社会与的关系逐渐失衡,无法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承载力的相互协调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找到了走入困境的原因也就明确了摆脱困境的出路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协调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教程》p.38 《精析》p.334(2006.34)2006.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镇水石兽。
考研政治大题万能模板(马克思主义篇)
考研政治大题万能模板(马克思主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1、搞透哲学原理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和B并列关系(40对):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和B相互依存,A离不开B,B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的A离开了B,A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A和B相互渗透A渗透看B,B渗透着A;A和B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能转化成B:B也能转化成A。
(2)A和B从属关系(6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决定B(A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1) 死记硬肯的题目(2) 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3) 情景型题目(例子题)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1) 先写.认为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2)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橘抄材料(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5)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操作(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最新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考研政治马原答题模板完整版
1唯物论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2认识论部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3唯物史观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方法是统筹兼顾:矛盾不平衡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体制的变革。目的是发展,有助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
2认识论认为: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获得真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理性认识要付诸于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矛盾即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建设是有差异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过程性
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者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具有普遍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考研政治马原常考的10大原理
考研政治马原常考的10大原理考研政治马原涉及原理都很多,记忆起来也有难度,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总结了10个最常考的10个原理,大家可重点记忆。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
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
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是一个整体,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
2、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
部分依赖整体,整体依赖部分。
3、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考试点: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部分依赖与整体,整体依赖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辩证整体观,机械整体观辩证整体观: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就会产生整体具有的而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的东西(1+1>2),即:系统论。
特性:整体性(当一个事物被称为系统的时候是强调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结构性(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是因为事物是相互结合的,即:结构性)层次性(系统和系统之间相互是有层次的,即:层次性)开放性(系统和外部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即:开放性)机械整体观:相互孤立的,整体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1+1=2)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要用整体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事物,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做到统筹兼顾。
在世界外围,要处理好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把握各种机遇。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
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中,在普遍联系中决定事物本质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规律。
联系的条件下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得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总结: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具有客观性,反对主观编造(乌鸦不吉利,喜鹊吉利),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在事物的多样性中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李海洋考研政治讲义
考研哲学的理论框架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所考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容是一个周密,完整,而且稳固的理论体系。
分为五个部份。
第一部份是绪论,也确实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式论"。
这一章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节是哲学大体问题。
第二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体特点。
第三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期。
这一章本身的试题分值不算高,可它的问题超级重要。
如"哲学大体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很有一种天地玄黄,万古洪荒的味道。
尽管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像不像是中国的"盘古开天地"?明白得了它,不仅是跨进了哲学的门坎。
更直接的,是取得了解题的重要方式。
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建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假设是明白得了这一个问题,就算是窥见了现代哲学的堂奥。
绪论这一章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本身直接包括多少题,而在于它事实上给出了明白得全数哲学理论体系的一条大体理论线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大体的哲学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而也就奠定了对整个考试体系后续章节的一些重点试题的大体破解方式。
第二部份是"唯物论",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这一章的三节讨论了三个超级抽象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物质?实践什么缘故具有物质性?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关于公共课来讲,难度很高,因此试题过去不算多。
但近两年这一章开始热起来了。
这第一是由于这一章在理论上的重要性所致,从理论上说,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什么缘故?因为你是"唯物主义",你固然得先把你"唯"的那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物质问题并非都是老生常谈,除正确明白得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和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括到对物质范围的明白得中,也确实是说,需要清楚透彻地明白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考研马原十大模板一、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1.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反映人的实践水平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为限制生产轰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2.原因:人与自然的矛盾源自实践方式不当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
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的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方法:转变实践方式遵循自然规律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活动属于物质运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质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4.意义:正确的实践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原理1.万事万物有联系客观世界是整体(原理)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来奶昔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总特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质。
但统一的物质世界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着数不清的层次和要素,它们之间持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
这种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就是“联系”。
联系实质上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体现。
2.联系观点来分析自然社会与经济(分析)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三重制约,这三重制约是相互联系着的。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联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有联系。
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有可能带来环境生态压力。
处理失当则恶性循环,导致生态失衡,从而造成三重困境,这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3.生态文明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意义)③人类走入三重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自身。
在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上,只见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发展,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只见人类社会,忽视自然环境,使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衡,无法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承载力的相互协调,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找到了走入困境的原因,也就明确了摆脱困境的出路,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协调好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补:最美人物正能量①万事万物有联系相互作用鼓正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只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观点,需要在运动变化的多样性中看到总体的方向性,需要在事物的量变中看到质变。
要从“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中看到正能量传递,看到一个个最美盆景连接成最美风景,形成好人好报正效应,唱响中华民族正气歌。
②新生事物不可拒社会进步势所趋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是指由世界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历史趋势。
与旧事物相比,新事物在形式上更高级,内容上更丰富。
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先进社会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在社会变更发展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对于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三、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辩证认识的实质:方法论意义万物有矛盾对立又统一二者性相反却是同根基只见一方面片面单打一二者皆把握具体做分析思维有规律万能解难题四、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矛盾的基本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a、双方统一,形成关系(从结构角度)b、相互吸取,相互利用(从机制角度)c、相互贯通,构成发展(从结果角度)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促进量变实现质变;同一斗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补: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有作用必经内因起五、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矛盾处处在,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不同矛盾有差异不同阶段有区别不同方面有特点解决形式有多种六、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原理①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矛盾之间分主次矛盾内部分方面②两点论重点论原理一物有两点不可持一端两点抓重点不可等量观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原理⑴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要性感性有局限理性方全面若要见本质飞跃必实现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既有可靠性,也有局限性。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全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过程现象引感觉反复生突变飞跃出理性本质脑中现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只是看到现象,事物的片面,在头脑中形成印象级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感性认识阶段,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某些东西会反复多次引起感觉和印象,这就会使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呈现出来。
达到一定程度,认识就会发生一个突变,即飞跃,产生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感性材料尽量获丰富真实感受多抽象思维充分用去粗取精来概括a、尽量获取理性材料通过直接观察和亲身感受,接触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充分地获取丰富而真实的原始资料,在现象的重复中深化认识,吧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b、充分运用抽象思维在获取大量丰富现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取舍印证,对原始材料进行梳理概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深入进行思维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草能讲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八、整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梅兰芳题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总是难免的”?人皆有过非圣贤矛盾存于主客间真理谬误皆认识主客相符来判断任何人都有可能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在于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真理与谬误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同样基于主管和客观的矛盾,二者的根本区别也全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
2)梅兰芳为什么能“吧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真理谬误本同源范围调整可转换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在客观上,正确和错误,即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错误,都是人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是范围或过程上的转化,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亦然。
梅兰芳的表演违背客观实际导致了失误,而他随机应变,把“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通过这个调整,使主客观相违背转化为新的主客观相符合。
杰出主体非等闲败中取胜成经典梅兰芳败中取胜,“错成经典”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主题。
错误转化为正确,谬误转化为真理是有条件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的条件。
梅兰芳不是普通演员,而是京剧表演大师,深谙京剧艺术精髓,洞悉舞台表演规律,具有非同一般的主体水平,因此在出现失误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出极为高超的主体能力。
所以,不但可以化险为夷,而且能够败中取胜,“错成经典”,化腐朽为神奇。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失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自如应对开放性理论解答相一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由于主客观矛盾的普遍性,在认识和实践中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本身相伴而生,它们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错误可以向正确转化,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
问题不在于是否出现错误和失败,而是在于怎样对待它。
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原理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有本性主客相符合若只持一端真伪无从验实践是桥梁恰将主客联主观变客观结果验开端逻辑作补充标准唯实践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验真理绝对不可翻真理有过程相对见发展十、价值评价的原理道旁梨价值有用是个宝第一,从价值范畴看,“道旁梨该不该摘”正是一个价值问题。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
本题中,梨是客体,许衡等人是主体。
再天热口渴难耐时,梨有止渴的效用,因此,是有价值的客体。
客观属性东西好主体需要用得着第二,从价值特性看,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在一个现实的价值关系中,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价值关系不能成立。
题目中的“道旁梨”显然具备了价值的客观性,故“众人争相摘梨解渴”,但“唯独许衡不为所动”,这是因为许衡不具有摘的’“道旁梨”的主体性。
价值评价角度怪客观却比主观赖评价对象是关系主体好恶来统帅第三,从价值评价来看,价值评价不同于真理标准,评价对象并不是客观本身,而是客体有用性对主体的意义。
价值评价的主要依据并不是客体属性,而是主体的价值取向。
因此,价值观的不同,限时出主题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层面。
许衡与同行众人面对道旁梨该不该摘的不同表现,正说明了这一点。
正视客观性坚守主体性第四,关键在于如何解读“梨无主”而“心有主”,并由此导出正确的价值观念。
所谓“梨无主”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梨所具有的客体属性,所谓“心有主”是指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所确立的价值标准。
许衡作为价值主体的值得称道之处正是在于,面对众人都争相吃梨解渴,他却不为所动,坚守“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的价值信念。
正视客观性,坚守主观性,超越自我价值,尊重社会价值,正确地处理了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关系,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